A. 滬昆高鐵貴州段的貴州段工程
滬昆鐵路客運專線貴州段全長559.5公里,設計時速250公里,總投資680.08億元。東起銅仁市玉屏縣,經凱里、貴陽、安順,從盤縣進入雲南,與在建的貴廣、渝黔、成貴等鐵路相接。滬昆鐵路貴州段是世界上跨度最大,地形起伏大、地質結構最復雜的鐵路。在貴州省境內由東至西途經銅仁地區玉屏縣、黔東南州鎮遠縣、三穗縣、施秉縣、台江縣、凱里市、凱里經濟開發區、麻江縣,黔南州福泉市、貴定縣、龍里縣,貴陽市烏當區、白雲區、金陽新區、雲岩區、清鎮市、花溪區、南明區,安順市平壩縣、西秀區、安順經濟技術開發區、鎮寧縣、關嶺縣,黔西南州晴隆縣、普安縣,六盤水市盤縣等7個市(州、地)26個縣(市、區),正線長559.5km,橋隧比81.03%。主要工程有橋梁324座/123.1km,預制箱梁3093孔,現澆梁327孔;隧道223座總長330.3km,土石方5312.8萬立方米,永久用地18941畝,拆遷60.7萬平方米。鋪軌1124.4正線公里,道岔231組,接觸網1446.1條公里,房屋8.63萬平方米。
控制性工程主要有棟梁坡隧道、格沖隧道、茅坪山隧道、沙坪隧道、哪嘮隧道、大獨山隧道、捧古隧道和姚官屯特大橋、北盤江特大橋。設計工期為安順西站以東4年,安順西站以西5年半。總投資680.08億元,由鐵道部和我省合資建設,其中我省承擔征地拆遷工作和費用,鐵道部承擔工程投資和施工組織。
貴州省鐵建辦於2010年6月與沿線各市(州、地)政府和項目建設單位、貴州鐵路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簽定拆遷實施協議,省政府於2010年9月召開征地拆遷動員大會,對項目征地拆遷工作進行全面安排部署,明確由省鐵建辦負責貴州段征地拆遷工作的總協調,沿線各市(州、地)、縣(市、區)負責組織實施征地拆遷。
2014年3月16日,滬昆高鐵貴州東段電氣化工程全面動工。
從中鐵電氣化局西安電化公司獲悉,滬(上海)昆(昆明)高速鐵路貴州東段(湖南貴州省界至貴陽段)電氣化工程於日前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凱里市境內的賴坡大橋上動工,標志貴州東段電氣化工程全面動工興建。
2014年3月16日,滬昆高鐵貴州東段電氣化工程全面動工。
從中鐵電氣化局西安電化公司獲悉,滬(上海)昆(昆明)高速鐵路貴州東段(湖南貴州省界至貴陽段)電氣化工程於日前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凱里市境內的賴坡大橋上動工,標志貴州東段電氣化工程全面動工興建。
滬昆客專小寨坡特大橋順利合攏
2014年4月14日清晨,從貴州省滬昆客專建設工地傳來好消息,國家重點工程滬昆鐵路客運專線貴州段的一重要控制性工程、全長780.60米的小寨坡特大橋連續梁勝利合攏,滬昆客專貴州段的工程建設取得重大勝利。
小寨坡特大橋是滬昆鐵路客運專線貴州段的咽喉工程,施工任務艱巨、環境艱苦、難度非常大,是全線重要的控制性工程。大橋於龍里縣境內橫跨山谷及洗布河,全長780.60m,橋梁0#橋台與路基相連,17#橋台與哪旁隧道相連,全橋孔跨布置為1×24+2×32+(40+3×64+40)m連續梁+(40+3×64+40)m連續梁+4×32m,其中,11、12#墩分別位於洗布河兩側,設計採用40m+3*64m+40m現澆連續梁跨越。橋梁主墩為圓端形空心橋墩,最大墩高62.5m。大橋橋址壑深坡陡、地勢險峻、場地狹小、水流湍急,加之墩身高、跨度大,因此施工難度極大。
小寨坡特大橋作為管段內重點控制性工程,2014年列為滬昆客專貴州公司的重要考核節點,進行每月考核獎罰,此次小寨坡特大橋連續梁的順利合攏,比滬昆客專貴州公司要求工期提前了12天。小寨坡特大橋合攏貫通後,將全面轉入橋面系及無砟軌道施工,為實現滬昆客專貴州段的順利通車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安順八標段施工紀實
2010年8月,中鐵五局機械化公司這支大軍在副總經理兼項目經理佘志清帶領下,開進安順八標段,才感覺到,他們事先對各種困難的估計一點不過分。
機械化公司承建的第八標段總投資約19.7億元,設計時速250公里,整個線下投資是這個標段不是很長,36.479公里,但隧道就有22座,共長12.866公里,佔全路段的35.3%,其中,蜜蜂寨隧道全長2503米。橋梁有23座,其中,特大橋8座,大橋9座,共長10.924公里,占線路長度的30%。八標段的橋隧長度加起來達到65.3%!
在這個標段,還有路基23段,共長12.689公里,占線路長度的34.7%。除此之外,還要建車站1座任務。
這是機械化公司副總經理兼項目經理佘志清建設生涯中得到的又一個豐富多彩的標段。但跟以往不同的,這是在高原上建高鐵!
剛進場,在機械化公司原總經理楊文忠的帶領下,員工們多次考察各個架子隊部和拌合站的臨時用地。但當地政府沒有臨時征地的相關政策條文,那時,又是水稻即將收割之際,大部分村民都不願出租用地,即使願意,徵用條件也十分苛刻。員工們只能吃住在旅店,工作生活很不方便。
面對困難,大家毫不氣餒,白天跑政府,晚上跑村寨;與地方各級政府加緊協調,深入農舍田間挨家挨戶向村民們做工作。最終,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徵到了工程用地。員工們很快著手前期工作。他們白天幫著老鄉割稻子、清理場地,晚上加班加點施工,餓了就啃一包餅干,渴了就喝一口涼水。終於,在沒有路的山坡上,他們挖出了進出車輛和設備的便道。
安順地區山峰兀立,溝壑眾多,在這里建鐵路,戰場擺不開,像被困在壇子里。而員工們在山坡上見縫插針,安放架子隊部和宿舍的活動板房,又平整了土地建拌合站。短短一個多月時間,八標段完成了生活區及生產區所有的相關配套設施建設,解決了員工吃、住、行等生活問題;拌合站也很快建立,具備了生產砼的基礎。
2010年10月29日,八標段架子隊駐地和砼拌合站的建設,在滬昆高鐵貴州段6家施工單位中,第一家通過投資方和監理的驗收。
八標段多處要過既有線(已經通車正式運行的路線),上跨老滬昆鐵路、貴黃高速公路、省209、省102等繁忙的運輸通道。七眼橋特大橋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
七眼橋特大橋位於安順市西秀區七眼橋鎮的小關村,全長1835米,是八標段最長的橋梁,並是八標段架梁的一個重點通道。這里有一個獨特景觀:上面建滬昆高鐵,而下面是老滬昆鐵路,火車六分鍾一趟呼嘯而過。在這里施工,一顆小石子掉下去,都有可能釀成擊穿車頂的大禍。不僅如此,七眼橋特大橋還跨越102省道、西南成品油管道,是八標段的重難點控制工程。
七眼橋特大橋是八標段跨既有線中最具代表性的,但它不是唯一的,還有姚官屯特大橋與它作伴。
姚官屯特大橋兩跨既有線:8號-9號墩跨越貴黃高速公路,17號-18號墩跨老滬昆鐵路。橋下還有成品油管道和軍用光纜通過,其中,17號墩處在成品油管道上,18號墩處在軍用光纜上。尤其是18號墩,它的樁基孔樁位,距離鐵路邊坡最近的位置只有3米。姚官屯特大橋還地處喀斯特地貌,承台基坑開挖過程中,出現了涌砂現象。
姚官屯特大橋的施工,八標段改變戰術,採用了價值800多萬元的國內最先進的山河智能420旋挖鑽,提高了施工質量,而且低噪音、污染小。為了安全,架子隊還用鋼管樁對臨近鐵路的邊坡進行防護,並地埋鋼管樁、用鋼絲繩連接旋挖鑽以固定機身,以免火車穿越時產生大風使鑽機擺動過大。由於施工工地下面就是既有線,八標段採取掛籃防護,確保了既有線的行車安全。
2013年9月6日,姚官屯特大橋18號墩的樁基工程終於完成了所有孔樁和承台工程的澆灌,比預計工期提前了9個月。這標志著八標段又克服了一個難題,使所有參建人員士氣大漲!
羅仙關2號隧道的施工是最艱難的。機械化公司與設計院多次研究對策,確定羅仙關2號隧道整治方案。方案是,在洞的一旁打一個迂迴導坑,便於勘驗清渣,又在溶洞中採用鋼管樁注漿和噴錨掛網封閉,洞內採用樁筏基礎結構施工,做現澆,建一座洞中跨空梁橋。這個隧道於是有了一個特殊的結構--洞包橋,只是,建好後外觀看不出。
除了羅仙關2號隧道,蜜蜂寨和龍家寨隧道也成了八標段難做的兩道題目。這兩個隧道不僅長度長,而且地質條件也很復雜,施工難度大,工藝要求高。歷時21個月,2013年8月9日,蜜蜂寨隧道終於貫通。歷時29個月,8月18日,龍家寨隧道也順利貫通。
B. 上海市貴州路101號培光中學前是什麼單位
摘要 您好~這道問題問得很好,我需要一點時間編輯答案,還請您耐心等待一下。
C. 上海的地名路是怎麼個來歷
路名也是一種地名,以便於記憶、上口、一講就知道怎麼寫最佳,故選用大眾周知的地名來作為路名是不錯的選擇。
此外,上海路名的命名方法有很多種,大致如下:
1、省市縣名法
南北向的用省名,比如:四川路、河南路
東西向的用市名,比如:南京路、北京路
次要道路用縣名,比如:太倉路
2、舊有地名的沿用
比如:舊校場路,南車站路
3、起止點法(多見於郊區)
比如:楊高路(楊思-高橋)
4、寶鋼、石化的經緯法
經一路、緯五路
5、張江高科的科學家命名法
東西向用中國科學家名,比如:郭守敬路
南北向用外國科學家名,比如:牛頓路
6、花木地區的花木命名法
東西向用花卉名,比如:牡丹路
南北向用樹木名,比如:白楊路
7、外高橋保稅區的外國命名法
外國國名及其城市各取一字,比如:美盛路、意威路、德林路
當時的國民政府對道路命名的一種方案為基礎制定的,沒有特別的指向,主要道路多採用主要的省市名。
這些路名,解放後變動也不大。
解放後,新政權要對上海的路名要進行改置,後來的大量全國地名路名就是這樣出現了,當然也保留了一些原有的路名.--如中華路就是原有的路名.
一般而言,上海道路的地名是與全國的省份的各大體方位大致相同,如我國的東北省份在東北方向,反映在上海的地名上也在上海的東北方向。松花江路,鞍山路等,在楊浦區--在上海的東北區。
還有上海地名的命名規則是,縱向(南北走向)是省的名稱,橫向(東西走向)則是省以下的市、地區、縣的名稱,如南京路,九江路,漢口路,福州路,延安路等是橫向;而四川路,江西路,河南路,福建路,浙江路,貴州路,廣西路,西藏路等--縱向。當然也有特例,如廣東路它是省名的路,但它卻是橫向。
這規則在後來的運用上,基本上是這樣的,可能特例會比較多。如成都路它是縱向的,但按規則它應該用在橫向的路名上。
推薦你看一篇文章
上海:路名解讀城市
□本報駐滬記者沈穎攝影李江松
「私人記憶檔案」
一個熟悉的地名往往構成記憶的大海,而地名像珊瑚礁保存一個錯綜的秘密,在人和地名之間有一份默契。
有些說來還不無諷刺。周澤雄在他的上海回憶錄里寫道:「然我的初戀得以在花溪路展開算得一個好兆頭,但正是在凱旋路,我陷入了愛情的滑鐵盧。還有一次,當我自以為已經優哉游哉地把愛情從武寧路牽扯到富民路,繼而又從市中心的襄陽公園大踏步地拓展到僻遠的臨江公園時,在一條大名叫『團結』的路上,我和她又差點雞飛蛋打。」
地名是有其象徵意味的,但這份意味不可能得到人民幣那樣的共同流通和集體接受,亦即不可能是字面上的那種,它屬於你,而你或許又無從向他人道及。
仇女士家在四川路邊的一座小洋房,雖然是與六戶人家合住。畢業於著名的復興中學,在四川北路頂端。這條路上的每一寸瀝青和水泥都見證了她20歲以前的青春,用她的話說:「這條街上每一爿店鋪裡面的每一個櫃台賣什麼,我都知道。」
但是她的領地發生了巨大變化。每一次仇女士回娘家到四川路來轉轉,都會發現變化的東西。說到這里時她的眼角不住向上翹動,彷彿是一個王後在說後花園里,那個粗心的園丁沒有按照她的意思修剪,結果「弄得一塌糊塗」。
她曾經是這條路當之無愧的主人,至少是主人之一。而她的丈夫周先生則不是。他出生於四川路不遠的海拉爾路。兩條路之間還有一條路,名叫四平路。在人口密集的虹口區,四平路一度是一個分界,它的東面是海拉爾路等地的棚戶區,以蘇北人為主,以西是四川北路、歐陽路等廣東人的後裔。在1949年以後上海相對封閉的日子裡,四平路兩側是兩個街區,也是兩個階級,周先生為了打通這兩個街區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過年前周先生回到海拉爾路,看到自己愛之恨之的棚戶區已經被推倒。這里成了新的住宅小區,均價達到7000元一平米。他說他感覺「一下子被嗆住了」,只能把車停好悠悠地抽了很長時間的煙。
每個人都擁有一個關於地名的私人檔案袋,各種地名都已被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分別歸檔。
敲入城市的歷史密碼
而對於一座城市,地名就像一套密碼,你只有了解這座城市的全部底蘊,才有可能一一破譯。
上海的城區不斷擴大的過程,就是路名規律變化的過程。最早的上海城區局限於現在黃浦區南部還被稱為南市(以前這里是單獨的南市區)的一個部分。聚集了一批「尚文路」、「蓬路」、「望雲路」等一批並不規整的路名和以當地大姓為命名的很多弄堂,「翁家弄」、「吳家弄」等。也許當年的上海太小了,人口也不多,路名混雜不至於讓人迷路。
隨著上海的變化,馬路在被拓寬、延長和對接,這些路名也正在逐漸消失。但這個地區作為上海核心的時間是最長的,有好幾百年———對於年輕的上海來說,這個數字和史前已經沒什麼區別了。
1840年以後,南市北面的一條小河「洋涇浜」開始引人注目,這條普通的小河成了英租界南緣的界河,同時也成了兩種社會制度的界河,「東方」和「西方」的界河。其兩岸也成了標準的華洋混居地,於是一系列不中不洋的詞彙被冠名為「洋涇浜英語」。
由於迅速膨脹的人口,租界之間的頻繁往來,濱河被填平造路。取何路名,一番爭論,最後成了以英王命名、以法文拼寫的中國大馬路:愛麗詩路。上海解放後更名延安路,革命聖地之路。改革開放之後,這里又建高架路,延安路高架橋。由一條河,變成一條馬路,又變成一條空中通衢大道,這不僅是一條路的歷史,而且是映照著城市成長的城市發展史。
「一直到今天,要是只用一個詞彙來概括上海,『洋涇浜』可能還是最合適的稱謂,雖然這條小河已經不復存在近一個世紀了。」研究上海歷史的老先生說。
上海若沒有淮海路,上海人將失卻很多精緻和布爾喬亞式的生活熱情,這條最初由法國人籌劃的大街,最早在1901年時叫「寶昌路」,寶昌本是法租界公董局的一位董事,一位「愛法國,也愛中國」的法國佬。他在法租界連續當了17年公董局董事,管理法租界的市政建設。1914年改為霞飛路。早在1885年,這個年輕的法國工兵士官乘船到上海遊玩,除了法國的孩子們對其頗感興趣以外,無人理會。但當歐洲大戰爆發,霞飛在戰場上屢建功勞,榮升法國東路軍總司令後,法租界公董局的先生們立即想起這位霞飛將軍曾經來過上海,尤其是瑪納之戰,霞飛力挽狂瀾,拯救了法國的危亡,法租界董事局的官員們欣喜若狂,立即決定從1914年開始將上海最繁盛的寶昌路改名為「霞飛路」。「霞飛路」叫了35年,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淮海戰役的勝利,這條路改為淮海路。租界全部收回,霞飛路才改名為淮海中路。淮海路全長約6公里,現分為淮海東路、淮海中路、淮海西路。
這是一條繁華而又高雅的大街,一條堪與巴黎的香榭麗舍、紐約的第五大道、東京的銀座、新加坡的烏節路媲美的大街。尤其在行人稀少的晚上,讀過幾部法國小說的姑娘會自我感覺特好地把高跟鞋踩得跪響。
江灣五角場,它在國民政府時期一度倒是有希望成為上海的政治中心,所有東西走向的路都是以「政」字開頭:政通路、政立路、政民路等等,而所有南北向的路都以「國」字開頭:國定路、國和路、國順路等等。還有一條小路的名字竟叫「國庠路」,這個「庠」字被用作路的名稱,怕是全國鮮見。
結果,1949年之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它一直成為上海的西伯利亞,在疏離中感受流放。
以路的名義生長
隨著上海城市的不斷發展,市區面積擴大速度驚人。路名需求更加豐富,相應的規則就只能以一個大概的原則而行。這個原則就是盡量以國內的地名為路名,而且被命名的地區在全國的位置應該大致相當於這條路在上海的位置,同時不影響原有的主要道路。這也許是一種表達舉國融融、四海一家的方式,並附帶削弱上海人的本位意識。只是,在這份表達欲過於強烈時,地名應有的地域色彩也會剝離。東西向馬路以城市命名,南北向馬路以省份命名,遂使得南京路、延安路或福建路、山東路雲雲,不見得比紐約第五大街或第十六大街更具個性。
在這種指導思想下,上海市區邊緣出現了地區路名集群這樣一個有趣狀況,同省的地名在地圖上被集中在一起。西南角上出現「欽州路」、「柳州路」等(分別都是廣西地名),東北角則出現「鞍山路」、「雙陽路」(東北地名),正北方則有「呼瑪路」、「呼蘭路」(黑龍江地名)。
事實上這一規則在上海沿用時間很長,但是隨著城區范圍的擴大該規律一直在起作用,同時新的命名又要考慮到不影響原有路名,因此有些地區在地圖上離得很近,而在上海又離得很遠,出現了多個東北集群等有趣狀況。最典型的就是虹口區的赤峰路、多倫路等原上海市區的東北角,現在基本處於應該叫「上海路」或者「連雲港路」的位置,非常有趣。
有安徽的好事者以此為據向上海市圖書館提問:為什麼在上海沒有一條安徽路呢?振振有詞的。
這個問題讓上海圖書館的同志有些為難,我的主觀臆測是,在有可能命名「安徽路」的地方,一直沒有出現一條需要命名的馬路。要知道考證為什麼沒有「安徽路」,比考證為什麼有條路叫「安徽路」更難。
實際上,起名字總是具有一定的隨意性,沒有哪條馬路是生來就一定要叫某個名字不可的,而用來命名馬路的省名,也不是只缺了安徽一個。
浦東開發後最受益的當屬陸家嘴一帶(陸家嘴相傳為三國時東吳大將陸遜的原籍所在),一些並不出名,經濟也不很發達的山東地名成了上海出現頻率極高的詞彙,比如博山、乳山等。
1990年代以後的發展突然讓人們發現路名原來可以是一種無形財富。上海市地名辦的負責人說,上海本沒有寧夏路,寧夏回族自治區主動申請命名的,寧夏的廣夏集團、寧夏枸杞等著名品牌企業和特色產品也就順理成章的進駐了寧夏路,為在上海市場大展手腳打開突破口。
在雲南開遠市的要求下,又有了開遠路。市地名辦的人士說,現在一套嶄新的路名命名辦法正在實施之中。一些路名開始披上炫目的時代色彩:如世紀大道、五洲大道等;而張江高科技園區出現了一批李時珍路、牛頓路等科學家的紀念路,似乎標志著這個地區的高科技含量。
路名無言,卻幾乎是我們政治、社會生活演變過程的顯示卡。而任何一項試圖窮盡地名意味的努力,也就難免成為美麗的愚蠢。
地名標識出一個個個體生命或城市生命的車站,不管我們曾作過逗留還是呼嘯而過,我們都已進入了它珊瑚礁般的纏結之中。
D. 上海路名為什麼都是地名
路名也是一種地名,以便於記憶、上口、一講就知道怎麼寫最佳,故選用大眾周知的地名來作為路名是不錯的選擇。
上海地名的命名規則是,縱向(南北走向)是省的名稱,橫向(東西走向)則是省以下的市、地區、縣的名稱,如南京路,九江路,漢口路,福州路,延安路等是橫向;而四川路,江西路,河南路,福建路,浙江路,貴州路,廣西路,西藏路等。
區域規劃:
2000年南市區劃入黃浦區。2001年1月奉賢縣、南匯縣撤縣建區。2009年,撤銷南匯區,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浦東新區。2011年,撤銷黃浦區和盧灣區建制,組建新的黃浦區。2015年,靜安區與閘北區正式合並,組成新的靜安區。2016年,上海市下轄的崇明縣撤縣設區,改制為崇明區,此標志著上海市告別下轄縣,全市至此形成下轄16個市轄區的新局面。
截至2020年6月,全市16個區共有107個街道、106個鎮、2個鄉。
E. 滬昆鐵路客運專線貴州段建設情況是怎樣的
滬昆鐵路客運專線貴州段全長559.5公里,設計時速300公里,總投資680.08億元。東起銅仁市玉屏侗族自治縣,經黔東南州、黔南州、貴陽市、安順市、黔西南州、六盤水市,從盤縣進入雲南,與在建的貴廣、渝黔、成貴等鐵路相接。滬昆鐵路貴州段是世界上跨度最大,地形起伏大、地質結構最復雜的鐵路。在貴州省境內由東至西途經銅仁南站、三穗站、凱里南站、貴定北站、貴陽東站(編組站)、貴陽北站、貴安站、平壩南站、安順西站、關嶺站、普安縣站、盤州站12個車站,正線長559.5km,橋隧比81.03%。主要工程有橋梁324座/123.1km,預制箱梁3093孔,現澆梁327孔;隧道223座總長330.3km,土石方5312.8萬立方米,永久用地18941畝,拆遷60.7萬平方米。鋪軌1124.4正線公里,道岔231組,接觸網1446.1條公里,房屋8.63萬平方米。
小寨坡特大橋是滬昆鐵路客運專線貴州段的咽喉工程,施工任務艱巨、環境艱苦、難度非常大,是全線重要的控制性工程。大橋於龍里縣境內橫跨山谷及洗布河,全長780.60m,橋梁0#橋台與路基相連,17#橋台與哪旁隧道相連,全橋孔跨布置為1×24+2×32+(40+3×64+40)m連續梁+(40+3×64+40)m連續梁+4×32m,其中,11、12#墩分別位於洗布河兩側,設計採用40m+3*64m+40m現澆連續梁跨越。橋梁主墩為圓端形空心橋墩,最大墩高62.5m。大橋橋址壑深坡陡、地勢險峻、場地狹小、水流湍急,加之墩身高、跨度大,因此施工難度極大。
小寨坡特大橋作為管段內重點控制性工程,2014年列為滬昆客專貴州公司的重要考核節點,進行每月考核獎罰,此次小寨坡特大橋連續梁的順利合龍,比滬昆客專貴州公司要求工期提前了12天。小寨坡特大橋合攏貫通後,將全面轉入橋面系及無砟軌道施工,為實現滬昆客專貴州段的順利通車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F. 上海柳州路
上海很多路名都是中國的地名。
南北向的路常以中國的省名命名,如河南路、四川路、西藏路、福建路等。
東西向的路常以中國的市名命名,福州路、南京路、北京路、延安路等。
但也有少數例外,那是因為上海的路並不是筆筆直的,有的南北向的路會逐漸變成東西向的。
上海路名由來
上海的街道名稱的命名,有如下幾種來由:
一、來自租界影響。
英租界開辟之初,路名隨意而取。1862年,英美租界合成公共租界,為整頓租界內路名各持所見。最後雙方妥協,決定用中國省名和城市分別命名南北向和東西向的馬路。1862年5月5日,英國領事麥華陀發布了《上海馬路命名備忘錄》,制定了凡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各省的名稱命名,東西走向的街道以城市名稱命名的原則。第一批命名了19條馬路,租界的執行官們為了紀念《南京條約》給他們帶來的巨大利益,把派克弄命名為南京路,原來的領事館路則被命名為中國首都的名字:北京路。
但上海人一度拒絕外國人定下的這些路名,把南京路叫大馬路,而九江路、漢口路、福州路、廣東路,則被依次喚做二、三、四、五馬路,後又把較短的北海路叫做六馬路。直到1949年後,才統一接受外國人定的上述路名。
其中有一個例外。廣東路是東西向,卻取了省名。因為當初起名時都用英文,這條路改為「CantanRoad」,此詞在早期中外交往中既可理解為「廣東路」,也可理解為「廣州路」。初命名時本意是「廣州路」,中國人則譯成了「廣東路」。
二、辛亥革命的產物。
上海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地區,市政建設也深受其影響。1912年修築道路時則命名了漢中路、滿洲路(今晉元路)、蒙古路、新疆路和西藏路。取意於中華民族是漢滿蒙回藏五大民族共和的國家。原「總統路」改為「共和路」,南川虹路沿蘇洲河一段改為「光復路」,東段改為「國慶路」,新閘橋改為「大統路」。
三、民族資本興旺時期的產物。
民國初期,上海的民族資本發展很快,又較多地聚集在閘北地區,為了表達振興中華、民族昌盛的願望,則把新辟道路命名為中心路、永興路、中華新路、鴻興路、華盛路、華昌路、民立路、民德路等等。
四、「大上海計劃」的產物。
現在上海五角廠和江灣一帶的路多以「民」、「國」兩字當頭。因為民國時期有一個「大上海計劃」,在道路建設上規劃以五角廠為中心,成放射狀向四周修建五條主幹道,各幹道間有支路相通。其中凡與淞滬路、黃興路平行的,均用「民」和「國」字為路名第一字,如:民慶路、民約路、民彝路、民壯路、民府路、國和路、國京路、國濟路等;凡與翔殷路平行的,用「政」和「府」取路名第一字,如:政紀路、政法路、政本路、政熙路等。後因日本人入侵上海,「大上海計劃」停止了,「府」字頭的路一條也未修成。
五、國民黨市政府的少量調整和更改。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把「復興」、「建國」、「中正」等名用於路名:為了紀念民國功臣,還以「林森」、「其美」、「英士」等人名命名了一些道路。
六、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初期,1950年,政府僅對少數道路名稱作了更改,仍沿用以約定俗成的地名命名的准則。
1979年,上海建立了市和區縣兩級地名管理機構,進行了地名普查和命名工作,作了很大的修改。主要是隨著市政建設的發展,把原來的一些路取消了,又增加了一些新路;同時,由於浦東新區和其他開發區的建設,新增加了幾百個居民區,道路數量迅速增加。這些道路都以有新時代氣息的名稱命名。
綜觀上海地名命名歷史,可見四條經驗:1、尊重城市形成與發展的歷史,讓地名成為各時期的鮮明紀念;2、尊重「洋人」的參與,不完全否定外國人留下的地名;3、以約定俗成的地名命名為主,也不排斥適當用一些人名做地名;4、改革時期一定要有體現改革精神的新地名。
隨著上海城市的不斷發展,市區面積擴大速度驚人。路名需求更加豐富,相應的規則就只能以一個大概的原則而行。這個原則就是盡量以國內的地名為路名,而且被命名的地區在全國的位置應該大致相當於這條路在上海的位置,同時不影響原有的主要道路。這也許是一種表達舉國融融、四海一家的方式,並附帶削弱上海人的本位意識。只是,在這份表達欲過於強烈時,地名應有的地域色彩也會剝離。東西向馬路以城市命名,南北向馬路以省份命名,遂使得南京路、延安路或福建路、山東路雲雲,不見得比紐約第五大街或第十六大街更具個性。
在這種指導思想下,上海市區邊緣出現了地區路名集群這樣一個有趣狀況,同省的地名在地圖上被集中在一起。西南角上出現「欽州路」、「柳州路」等(分別都是廣西地名),東北角則出現「鞍山路」、「雙陽路」(東北地名),正北方則有「呼瑪路」、「呼蘭路」(黑龍江地名)。
事實上這一規則在上海沿用時間很長,但是隨著城區范圍的擴大該規律一直在起作用,同時新的命名又要考慮到不影響原有路名,因此有些地區在地圖上離得很近,而在上海又離得很遠,出現了多個東北集群等有趣狀況。最典型的就是虹口區的赤峰路、多倫路等原上海市區的東北角,現在基本處於應該叫「上海路」或者「連雲港路」的位置,非常有趣。
有安徽的好事者以此為據向上海市圖書館提問:為什麼在上海沒有一條安徽路呢?振振有詞的。
這個問題讓上海圖書館的同志有些為難,我的主觀臆測是,在有可能命名「安徽路」的地方,一直沒有出現一條需要命名的馬路。要知道考證為什麼沒有「安徽路」,比考證為什麼有條路叫「安徽路」更難。
實際上,起名字總是具有一定的隨意性,沒有哪條馬路是生來就一定要叫某個名字不可的,而用來命名馬路的省名,也不是只缺了安徽一個。
浦東開發後最受益的當屬陸家嘴一帶(陸家嘴相傳為三國時東吳大將陸遜的原籍所在),一些並不出名,經濟也不很發達的山東地名成了上海出現頻率極高的詞彙,比如博山、乳山等。
1990年代以後的發展突然讓人們發現路名原來可以是一種無形財富。上海市地名辦的負責人說,上海本沒有寧夏路,寧夏回族自治區主動申請命名的,寧夏的廣夏集團、寧夏枸杞等著名品牌企業和特色產品也就順理成章的進駐了寧夏路,為在上海市場大展手腳打開突破口。
在雲南開遠市的要求下,又有了開遠路。市地名辦的人士說,現在一套嶄新的路名命名辦法正在實施之中。一些路名開始披上炫目的時代色彩:如世紀大道、五洲大道等;而張江高科技園區出現了一批李時珍路、牛頓路等科學家的紀念路,似乎標志著這個地區的高科技含量。
路名無言,卻幾乎是我們政治、社會生活演變過程的顯示卡。而任何一項試圖窮盡地名意味的努力,也就難免成為美麗的愚蠢。地名標識出一個個個體生命或城市生命的車站,不管我們曾作過逗留還是呼嘯而過,我們都已進入了它珊瑚礁般的纏結之中。
這是當時的國民政府對道路命名的一種方案為基礎制定的,沒有特別的指向,主要道路多採用主要的省市名。
這些路名,解放後變動也不大。
解放後,新政權要對上海的路名要進行改置,後來的大量全國地名路名就是這樣出現了,當然也保留了一些原有的路名.--如中華路就是原有的路名.
一般而言,上海道路的地名是與全國的省份的各大體方位大致相同,如我國的東北省份在東北方向,反映在上海的地名上也在上海的東北方向。松花江路,鞍山路等,在楊浦區--在上海的東北區。
還有上海地名的命名規則是,縱向(南北走向)是省的名稱,橫向(東西走向)則是省以下的市、地區、縣的名稱,如南京路,九江路,漢口路,福州路,延安路等是橫向;而四川路,江西路,河南路,福建路,浙江路,貴州路,廣西路,西藏路等--縱向。當然也有特例,如廣東路它是省名的路,但它卻是橫向。
這規則在後來的運用上,基本上是這樣的,可能特例會比較多。如成都路它是縱向的,但按規則它應該用在橫向的路名上。
G. 上海市黃浦區貴州路
地鐵1號線,2號線、8號線人/民廣場站下19號出口出來南京東路步行街往東第二個路口鴻翔時裝公司東面的路口就是貴州路
H. 上海的地名路是怎麼個來歷
路名也是一種地名,以便於記憶、上口、一講就知道怎麼寫最佳,故選用大眾周知的地名來作為路名是不錯的選擇。 此外,上海路名的命名方法有很多種,大致如下: 1、省市縣名法 南北向的用省名,比如:四川路、河南路 東西向的用市名,比如:南京路、北京路 次要道路用縣名,比如:太倉路 2、舊有地名的沿用 比如:舊校場路,南車站路 3、起止點法(多見於郊區) 比如:楊高路(楊思-高橋) 4、寶鋼、石化的經緯法 經一路、緯五路 5、張江高科的科學家命名法 東西向用中國科學家名,比如:郭守敬路 南北向用外國科學家名,比如:牛頓路 6、花木地區的花木命名法 東西向用花卉名,比如:牡丹路 南北向用樹木名,比如:白楊路 7、外高橋保稅區的外國命名法 外國國名及其城市各取一字,比如:美盛路、意威路、德林路 當時的國民政府對道路命名的一種方案為基礎制定的,沒有特別的指向,主要道路多採用主要的省市名。 這些路名,解放後變動也不大。 解放後,新政權要對上海的路名要進行改置,後來的大量全國地名路名就是這樣出現了,當然也保留了一些原有的路名.--如中華路就是原有的路名. 一般而言,上海道路的地名是與全國的省份的各大體方位大致相同,如我國的東北省份在東北方向,反映在上海的地名上也在上海的東北方向。松花江路,鞍山路等,在楊浦區--在上海的東北區。 還有上海地名的命名規則是,縱向(南北走向)是省的名稱,橫向(東西走向)則是省以下的市、地區、縣的名稱,如南京路,九江路,漢口路,福州路,延安路等是橫向;而四川路,江西路,河南路,福建路,浙江路,貴州路,廣西路,西藏路等--縱向。當然也有特例,如廣東路它是省名的路,但它卻是橫向。 這規則在後來的運用上,基本上是這樣的,可能特例會比較多。如成都路它是縱向的,但按規則它應該用在橫向的路名上。 推薦你看一篇文章 上海:路名解讀城市 □本報駐滬記者沈穎攝影李江松 「私人記憶檔案」 一個熟悉的地名往往構成記憶的大海,而地名像珊瑚礁保存一個錯綜的秘密,在人和地名之間有一份默契。 有些說來還不無諷刺。周澤雄在他的上海回憶錄里寫道:「然我的初戀得以在花溪路展開算得一個好兆頭,但正是在凱旋路,我陷入了愛情的滑鐵盧。還有一次,當我自以為已經優哉游哉地把愛情從武寧路牽扯到富民路,繼而又從市中心的襄陽公園大踏步地拓展到僻遠的臨江公園時,在一條大名叫『團結』的路上,我和她又差點雞飛蛋打。」 地名是有其象徵意味的,但這份意味不可能得到人民幣那樣的共同流通和集體接受,亦即不可能是字面上的那種,它屬於你,而你或許又無從向他人道及。 仇女士家在四川路邊的一座小洋房,雖然是與六戶人家合住。畢業於著名的復興中學,在四川北路頂端。這條路上的每一寸瀝青和水泥都見證了她20歲以前的青春,用她的話說:「這條街上每一爿店鋪裡面的每一個櫃台賣什麼,我都知道。」 但是她的領地發生了巨大變化。每一次仇女士回娘家到四川路來轉轉,都會發現變化的東西。說到這里時她的眼角不住向上翹動,彷彿是一個王後在說後花園里,那個粗心的園丁沒有按照她的意思修剪,結果「弄得一塌糊塗」。 她曾經是這條路當之無愧的主人,至少是主人之一。而她的丈夫周先生則不是。他出生於四川路不遠的海拉爾路。兩條路之間還有一條路,名叫四平路。在人口密集的虹口區,四平路一度是一個分界,它的東面是海拉爾路等地的棚戶區,以蘇北人為主,以西是四川北路、歐陽路等廣東人的後裔。在1949年以後上海相對封閉的日子裡,四平路兩側是兩個街區,也是兩個階級,周先生為了打通這兩個街區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過年前周先生回到海拉爾路,看到自己愛之恨之的棚戶區已經被推倒。這里成了新的住宅小區,均價達到7000元一平米。他說他感覺「一下子被嗆住了」,只能把車停好悠悠地抽了很長時間的煙。 每個人都擁有一個關於地名的私人檔案袋,各種地名都已被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分別歸檔。 敲入城市的歷史密碼 而對於一座城市,地名就像一套密碼,你只有了解這座城市的全部底蘊,才有可能一一破譯。 上海的城區不斷擴大的過程,就是路名規律變化的過程。最早的上海城區局限於現在黃浦區南部還被稱為南市(以前這里是單獨的南市區)的一個部分。聚集了一批「尚文路」、「蓬路」、「望雲路」等一批並不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