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臨海歷史
【基本概況】
臨海市位於浙江東南沿海。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經濟、文化發達,至今仍保留著許多古遺址、古建築、古墓葬和大批珍貴文物,1994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臨海素有「小鄒魯」和「文化之邦」的美譽。自唐廣文博士鄭虔來台州開辦學館、啟蒙教化之後,民重耕讀,教育發達,名人輩出。在歷代科舉中,出過3位狀元,1位榜眼,1位武探花,共有進士357人,其中最盛的宋代達217人。
清光緒年間,建有中學堂2所,高等學堂6所,初等小學堂30所。歷經漫長歲月的風雨滄桑,臨海形成了名城、名人、名跡、名特「四名」之城。古城牆歷史悠久,保存完好。台州古城、譚綸畫像、戚繼光表功碑、千佛塔、桃渚城、湧泉、溪口古窯址群、鄭虔墓、翼龍化石產地保護區等被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雲峰、珊瑚岩群分別被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和多功能國家級地質公園。
臨海資源豐富,有鉛、鋅、銅、氟石、蠟石、珍珠岩、螢石、陶土、白土、墨汁土、花崗岩、玄武岩等礦藏,盛產木材、柑橘、茶葉、蠶繭、中葯等經濟作物,還有黃魚、大黃魚、墨魚、鯧魚、鰳魚、石斑魚、鰻魚、梭子蟹等海鮮產品,向稱「魚米之鄉,柑橘之縣」,列為全國林業基地縣和茶葉基地縣。工業生產逐步形成以摩托車、紐扣、化工、彩燈、眼鏡、汽車配件等為龍頭的企業集團和骨幹產業鏈。風景名勝繁多,旅遊資源開發條件優越,旅遊業發展迅速。
臨海是浙江東南沿海的一座古城新市,屬沿海經濟開放區。服裝、機電、化工、建材、輕紡、食品飲料成為主要產業,並逐步走上集約化經營軌道,規模效益開始顯現。杜橋眼鏡市場成為全國四大眼鏡市場之一。2008年實現生產總值260億元,比上一年增長10.0%;財政總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分別為30.7億元和16.1億元,增長15.2%和18.2%;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5.7億元,增長19.3%,其中工業性投資71.1億元,增長16.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20252元和8739元,增長8.6%和11.8%。
農業產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建立了38個總面積達668公頃的農業示範園區和高產示範園區,形成了以水果、蔬菜、水產、畜牧、兔業、茶葉、筍竹等七大系列為主的農業經濟產業鏈。名、優、特產項目數以百計,「臨海蟠毫」、「羊岩勾青」分別成為全國、全省名茶,有柑橘、葡萄、楊梅、枇杷、栗子等五大名果。全市1994年實現荒山綠化。總庫容2.025億立方米的牛頭山水庫通過省級驗收,正式交付使用。
內外交通方便,104國道和甬台溫高速公路縱貫全境,臨甬(臨海至寧波)、臨金(臨海至金華)兩條省道縱橫交錯,全市形成了以市區為中心的公路網,直達北京、天津、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全國20多個城市。水路運輸有紅光深水碼頭和對外開放的液化氣專用碼頭,內外輪可通過海門港連接上海、大連、香港及世界各地港口。路橋機場距臨海市區50餘公里,可謂水、陸、空交通俱備。程式控制電話裝機總容量已達10萬余門,電話普及率達到10.62%。順利通過全國第二批電氣化(縣)市和省第一批自力更生治水(縣)市建設項目驗收。
引人注目的古城牆修復工程、湧泉寺、三峰寺等旅遊景點建設基本完工,形成了臨海觀光旅遊熱線。現有大專院校1所,中小學616所,教育工作高標准地通過國家「兩基」評估驗收。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和市政公用事業目標管理上了新台階,成為「全國衛生城市」和「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縣市」。
【歷史沿革】
夏、商、周時,臨海屬甌地,春秋時屬越地,戰國時屬楚。
秦統一六國後,屬閩中郡。
西漢始元二年(前85年)置回浦縣,設縣治於章安,屬會稽郡。
東漢建武元年(25年)改稱章安縣。
三國吳大帝時建臨海縣(以臨海山得名)、臨海郡(治章安縣)。
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郡,章安、始豐、寧海、樂安並入臨海縣,屬處州。
十一年(591年)移縣治於大固山。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台州。
自唐至清,臨海歷來為台州路、台州府治所。
民國初,廢府存縣,屬會稽道。
民國16年(1927年)廢道制,先後屬第六、第七行政督察專署管轄。
1949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平接管臨海,建立縣人民政府。
1981年後,臨海縣章安區、黃岩縣洪家區與三甲區,陸續劃屬椒江市。
1986年3月,國務院批准撤銷臨海縣建制,設立臨海市,是台州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1994年,遷台州行署至椒江,設立台州市。臨海市由台州市代管。
【風土人情】
早年,在我們的古城區內,有一個「水龍會」,水龍很多,都藏在城區各處的廟里,清河廟、魚棚廟、玄帝廟、崔王廟都有,每年不管外面有沒有發生情況,都雷打不動地照例出來聚會活動一次,比試一下本領的高低,在那些藏著水龍的廟里的漆黑木柵大門上,都顯赫地寫著「太平公所」四個大字。這就是一支由強壯的年青人組成的業余的救火隊伍,義務地擔負著城區及近郊各處救火職責。水龍就是一台人工操作的抽水機,水龍頭就是一支噴水的水槍,為了給人們有常備不懈的警覺感,水龍的渾身上下都漆著火紅的顏色;除了水龍還有很多的提水桶,這提水桶與平常用的提水桶不同,一隻只半圓桶體的形狀平穩整齊地掛在牆壁上(使用時拿下使用),那渾身火紅顏色的半圓桶體的桶面上,一隻只都寫著「太平桶」三字。
水龍會每年一次聚會活動,選擇在一個空曠的場地上。各廟里的水龍全部聚集在一起,噴射用柴草高疊起來偽裝的敵情(火堆),年輕的小夥子頭戴藤帽,腳打綁腿,動作迅速爭先恐後爭著要最先噴水,水龍是雙缸體的壓力抽水機,兩邊均有粗大的壓桿,需要七八個人一起進行上下擠壓,擠壓越快,水壓越高,水壓越高才會射得有力射得遠射得准。這么多水龍,小夥子們個個奮不顧身拚命地上下擠壓,水龍噴水,在空中交織成密密的水網,蔚為壯觀,水直射到火堆上,發出嗤啦啦的響聲,博得了圍觀群眾的一陣陣歡呼。小夥子們驚人突出的表現,還會得到姑娘們的青睞和傾慕,老年人古風依舊,笑眯眯地點劃著談論著現場的情景及自己當年的風采。水龍會的活動都在八九月份的時節舉行,其實這是對水龍是否可以正常使用的一次實地檢驗及人們對水龍的實際熟練操的一次觀摩演習。早年年關前後一般是居民發生火災的多發時期,選擇這一時期進行活動,實際上就是為居民在年關時期萬一發生火災的一個事先的准備工作,常備不懈,嚴陣以待。
在早年古城內的街坊巷間的空凹處,時常會發現築有半人高的水池,上面蓋上石板以防小孩掉下去,這就是為「水龍會」。准備用的水池,叫"太平池",如果一發生情況,隨時可打開使用。
現在,「水龍會」隨著歷史時代發展已經消失了,但是它在對古城早年的消防方面的作用還是功不可沒的。
[編輯本段]【經濟概況】
臨海是中國股份合作經濟重要發源地之一,1982年該市鄉鎮組織最早實踐探索創辦股份制企業。目前,臨海經濟正迅速轉向現代工業型,處於台州市區域經濟北翼中心的地位。臨海發展環境優越,區位優勢明顯,產業政策完善,文化底蘊深厚,人文素質較高。臨海發展潛力巨大,特別是省委作出「港航強省」、打造溫台沿海產業帶的戰略部署後,臨海審時度勢,積極啟動頭門港的開發建設,這將引領我市經濟實現從內陸時代向陸海聯動時代的戰略性轉變。2008年實現生產總值260億元,比上一年增長10.0%;財政總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分別為30.7億元和16.1億元,增長15.2%和18.2%;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5.7億元,增長19.3%,其中工業性投資71.1億元,增長16.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20252元和8739元,增長8.6%和11.8%。臨海經濟開發區綜合實力躍居全省開發區第14位,東部區塊成為我市經濟的重要增長極,西部道口經濟集聚區建設穩步推進,沿靈江產業帶發展迅速。注重可持續發展,重抓招商引資工作,著力增強發展後勁,實際利用外資居台州市第一位。同時,品牌建設取得新突破,「臨亞」、「彪馬」、「盈昌」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我市成為中國唯一的優質柑橘基地重點縣(市)。
農業:臨海是浙江省小康縣市。臨海無核蜜桔生產居浙江首位,「臨海宮川」牌、「岩魚頭」牌柑桔是名牌產品。楊梅、枇杷、水蜜桃、葡萄等果品也量大質優。臨海是中國茶葉基地,古代貢品「臨海蟠毫」現為中國名茶。2001年中國農業博覽會上,臨海的羊岩勾青、臨海蟠毫、西蘭花、臨海蜜桔、聚丙烯繩索繩纜等5個農產品再次榮獲中國名牌農產品稱號。農業龍頭企業已發展到78家,其中年產值超千萬的有12家,銷售收入達4.2億元。
工業:有機械電子、建築材料、醫葯化工、工藝美術和旅遊用品等主導產業。建築材料、旅遊用品、機械電子、醫葯化工等主導產業增長速度強勁。全市銷售收入上億元的工業企業達11家。偉星集團已通過股票上市輔導期驗收,德仁竹木、華海葯業進入股票上市輔導期。臨海還擁有亞洲最大的紐扣生產基地和中國最大的眼鏡產銷地。集裝箱底板、自毀式一次性注射器等產品的生產填補國內空白,微型汽車生產填補省內空白。
建築材料:浙江德仁集團為中國復合板生產行業最大企業。
醫葯化工:浙江華海葯業集團為省級企業集團。
第三產業:臨海的第三產業以旅遊業為龍頭。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台州府城牆和桃渚古城,國家AAAA級江南長城景區,國家地質公園及眾多省級旅遊度假區。
園區建設:省級臨海經濟開發區和市級四大工業園區規劃已全面完成編制,其中沿海工業園區已列入國家級浙江省化學原料葯基地,規劃面積從4平方公里擴大到20.7平方公里。
對外經濟:偉星集團、台州立發、春和公司、德仁集團等分別在美國、中東、香港、印尼等地設立分公司或辦事處。
2. 上海為什麼這么發達
上海這么發達的原因:
1、地理位置優越
上海是一個靠海的城市,與西方國家中間隔著太平洋,這時候與其他國家接觸來往的交通工具就只能是船隻,所以這個時候就凸顯出了臨海城市的優越性,外來船隻的停靠加速了港口的建設。而且也是因為交通的便利,很多外國人直接選擇生活在上海。
2、淪為租界期間帶來的一些基礎建設
一百多年前,因為屆時當朝政府簽訂條約,開放上海為對外通商口岸,開啟了國外人口來華,此後,隨著歷史的發展,演變成一些西方國家畫擱租界,不過不能否認的是,在此期間,也促成了上海內部建築與交通建設的發展,時至今日,外灘的萬國建築儼然成為人民旅遊打卡的熱點。
3、源源不斷的外來人口勞動力
一個城市的發展離不開勞動力的付出,在快速發展的階段自然少不了人口的增加,本地人口不足就會吸引外來勞動力的加入,工作機會多,開出的工資高,自然會有源源不斷的外來勞動力為上海的發展出一份力量。
4、國家政策的扶持
新中國成立,上海被設立為直轄市,受中央直接管轄,後來國家在上海自有的發展基礎上又發展工業技術,建立工廠,一度成為中國工業中心。
上海對外經濟
上海的貿易夥伴已從改革開放初期的20多個國家擴展至現在的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海口岸成為全球最重要的貿易港口之一,上海口岸進出口位居世界城市之首。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連續8年保持世界第一。約有三成左右的「中國製造」經由上海輸往世界各地,也有約三成左右的各國商品經由上海進入中國市場。
全國1/3左右的進口汽車、鑽石、葡萄酒、乳品,1/2左右的進口化妝品、醫葯品、醫療器械,超過60%的進口服裝服飾,70%以上的進口手錶等都是經上海口岸來到全國消費者手中。
3. 首個獲得中國宜居城市稱號的縣級市的臨海,有什麼特點
臨海縣是一個著名的古城,同時也是一個旅遊的好地方,擁有著非常多的景點和名勝古跡,環境優美氣候宜人,非常的適合人類居住。
三、每當夏天的夜晚來臨時,臨海就有一種特殊的魅力,這里的海邊非常的干凈,潔白的海面,非常漂亮的景色,當站在海邊又有非常多美麗的景點,可以沿著海邊一路慢慢行走,尋找詩情畫意般的美麗風景,還可以享受海風帶來的清新空氣,而臨海市也是中國第一個獲得最適合居住城市的縣級市,可見環境是有多麼的好。
4. 臨海上盤鎮的經濟怎麼樣可以有公交到市區嗎詳細點的 回答
上盤鎮位於臨海市東部沿海,那裡將建設成為浙江省最大的臨港產業區。交通方面,鎮區每15分鍾就有到臨海市區的班車、第5分鍾就有到台州市區的班車。區域內地勢平坦、人口密集。目前,規劃區內已初成規模。
5. 評述在上海經濟發展中,地理位置、地形和交通運輸方面有哪些優勢
交通:1、臨海,海運方便 2、位於長江口,河運方便 3、有京滬鐵路等交通線經過,陸地運輸便利 地形:平原地形, 有利於城市發展 地理位置:1、位於北緯30度左右,氣候條件好 2、附近礦產資源豐富 3、位於長江入海口,水資源豐富 4 、位於我國東部地區,人口多,勞動力豐富 5、位於長江中下游平原上,工農業基礎好 ……
6. 為什麼臨海的國家可以很好地發展經濟
海運比別的運輸方式便利,世界上不是所有地區都是內陸國家,有些國家沿海沿江,有的國家是島國,如果同這些國家貿易,那顯然海運非常方便。另外海運和空運受到的地形的制約小,如果使用陸路運輸,那受到地形影響比較大,在高原,山地等等地形上運輸,風險,成本,時間都會提高。而空運的成本太高,所以一比較,最便利的還是海運。第二,海運的成本低,運量大。在古代,陸路運輸主要靠牲畜,牲畜運輸運量低,成本卻高。比如,如果將一堆貨物送到相當於我們與美國距離那麼長的國家,那陸路運輸,顯然需要大量的牲畜和人員,成本將會很高,而且效率比較低,因為牲畜運輸的慢,耗費的時間長,運輸的貨物量也不理想。相比之下,海運只需要一些船隻和少量的人員就可以將大量的貨物運輸到目的地。所以,海運在古代就比陸路運輸更容易開拓新市場,擴大貿易。即使是現在,公路運輸,鐵路運輸的運量仍然不如海運,並且成本高於海運。所以海運可以說是性價比最高的運輸方式。海運更能促進地區之間的貿易往來。臨海的國家可以更好的發展經濟的原因還有許多,比如海洋具有豐富的資源,像是漁業,海產,甚至是海洋里的能源這些資源的利用和開發都有利於經濟發展。還有臨海的國家在氣候上受到海洋性氣候的影響,降水充沛。有利於農業的發展,從而更好的保障生存基本資源的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