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上海指南 » 上海叫趙什麼的古巷
擴展閱讀
周金伙在福州住哪裡 2025-01-19 08:05:09
廣州拿8k工資怎麼這么難 2025-01-19 06:58:13

上海叫趙什麼的古巷

發布時間: 2022-11-12 01:03:40

⑴ 上海老伯用20萬道工序復刻出了趙州橋,他在復刻的途中經歷了什麼

上海老伯用20萬道工序復刻出了趙州橋,在復刻的途中,他反復揣摩,精心設計,為了作品更加精細,不斷為自己找麻煩。

老伯復刻的趙州橋,使用的是我國傳統建築,傢具等的主要結構方式榫卯。榫卯是一種完全手工製作,並且不用一顆釘子的手工藝。這種傳統的工藝,切記浮躁,講求用心和堅持。在傳統工藝上,他也是一直秉承這個原則的。

上海老伯是中國古建築榫卯模型非物質文化遺傳傳承人。

作為一名傳承人,上海老伯非常喜愛古代建築。他說,中國古代建築很美。在幾年前,他曾經用榫卯技術製造出了一個天壇祈年殿微縮版模型。

這個模型經過了10多萬道步驟,最小的榫卯是1.5毫米,做出的天壇惟妙惟肖,獲得了2016年世界手工藝博覽會的金獎。趙州橋的製作,被他定為第2件作品。

⑵ 上海的由來。

上海的由來有兩種說法

⑶ 上海市的地名別稱是什麼

上海市的地名別稱是滬。

上海,春秋屬吳國。戰國先後屬越國、楚國,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別稱為「申」。晉朝時期,因漁民創造捕魚工具「扈」,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故上海簡稱「滬」。

唐天寶十載(公元751年),上海地區屬華亭縣(今松江區)。北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斷淤淺,海岸線東移,大船出入不便,外來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條支流「上海浦」上(其位置在今外灘至十六鋪附近的黃浦江)。

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設置市鎮,定名為「上海鎮」。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中央政府把上海鎮從華亭縣劃出,批准設立上海縣,標志著上海建城之始。

(3)上海叫趙什麼的古巷擴展閱讀:

「滬」另有一說,「滬」原是一種捕魚工具,是竹子編成的。當地人民將此工具插入江海中,潮來沉沒,潮退露出。魚隨潮而來,退潮時便被「滬」攔住。

古時稱呈喇叭形向外擴張的水道為「瀆」。而當時上海所在的淞江口處正是喇叭形的海灣。所以人們便將到處插有「滬」的、又被稱作「瀆」的淞江口一帶稱為「滬瀆」。

而這一帶正是上海所在地。所以「滬瀆」也成了上海的代稱。梁簡文帝吳郡石像碑上也有「淞江之下,號曰滬瀆」的記載。後來又將「滬瀆」簡稱為「滬」了。

「申」與戰國時期受封於這里的楚國貴州黃歇有關。黃歇是戰國著名的「四公子」之一,號春申君。當時的黃浦江還是一條無名之河,河中由於泥沙淤積,河床過高,常常泛濫。

黃歇帶領百姓進行開浚,築起了堤壩,使這條河造福於百姓。人們為了紀念他,就將這條河改稱為春申江,簡稱申江。後來,人們便以「申」代稱上海。

⑷ 趙州橋資料!

趙州橋,是一座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城南_河之上的石拱橋,因趙縣古稱趙州而得名。
當地人稱之為大石橋,以區別於城西門外的永通橋(小石橋)。趙州橋始建於隋代,由匠師李春設計建造,後由宋哲宗趙煦賜名安濟橋,並以之為正名。
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年代久遠、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單孔坦弧敞肩石拱橋,其建造工藝獨特,在世界橋梁史上首創「敞肩拱」結構形式,具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雕作刀法蒼勁有力,藝術風格新穎豪放,顯示了隋代渾厚、嚴整、俊逸的石雕風貌,橋體飾紋雕刻精細,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趙州橋在中國造橋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全世界後代橋梁建築有著深遠的影響。1961年3月4日,安濟橋(大石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2010年,趙州橋景區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⑸ 上海這個地名的來歷是什麼

上海」的來歷
「上海」一名,起源於水名,始見於北宋記載。上海在遠古時期,是一片汪洋大海。後由於泥沙沉積逐漸變成了沙灘,最後成了一塊新生陸地。春秋時期,吳王曾在此建了個館舍,取名「華亭」。戰國時,這里是楚國貴州黃歇的封地。三國時,東吳孫權在這里建起了水師基地,那時這里還是一個無名的小村落。到了唐朝,當時的吳君郡(今蘇州)太守趙居貞上奏,割崑山南境,嘉興東境和海鹽北境設置華亭縣(今松江區)。那個無名小村落也有了華亭海的名稱。這應該是上海最早的名稱。北宋前東海來船由松江(今吳淞江前身)溯入內陸,至青龍鎮(今舊青浦)寄碇,經過松江近海十八大支流,「上海浦」為南側之一,初不顯著。北宋時松江上游變窄,海船改由松江南側支流上海浦入口,所停江岸漸成聚落(後發展為十六鋪地帶),那時吳淞江,即今蘇州河南岸有兩條支流,一條是上海浦,一條是下海浦。南宋咸淳元年即1265年,開始在這里建鎮。建鎮的治所在上海浦附近,故取鎮名為上海鎮,這就是上海地名的來歷。「上海」一名由此彰揚,以至之後在此設置政府機構和行政建制時都沿以為名──元朝的上海市舶司、上海鎮,民國的上海特別市,直到今天的上海市。
另一說法:上海名稱的由來與漁民有關
上海簡稱滬,名稱最早見於北宋郊旦之《水利書》。上海因何得名?一說「其地居海上之洋」(《弘治上海志》),即當時漁民商船出海的地方;一說是由於當時的漁民用「滬」這種捕魚的工具勞作,幹活就是上「滬」,因而得名。宋代開始設上海鎮,元代稱上海縣。宋代之後貿易日盛,一躍而為「東南名城」,至清道光年間,「商賈雲集,海艇大小以萬計,城內外無隙地」。1928年設上海特別市,1930年改稱上海市,沿用至今。

⑹ 上海最早叫什麼地名

(*鳳愛海*)18級2009-08-01上海是我國最大最繁華的城市之一,也是聞名世界的大城市。可在遠古時期,這里卻是一片汪洋大海。後由於泥沙沉積逐漸變成了沙灘,最後成了一塊新生陸地。春秋時期,吳王曾在此建了一個館舍,取名「華亭」。戰國時,這里是楚國貴族黃歇的封地。三國時,東吳孫權在這里建起了水師基地,那時這里還是一個無名的小村落。到了唐朝,當時的吳郡(今蘇州)太守趙居貞上奏,割崑山南境、嘉興東境和海鹽北境設置華亭縣(即今上海松江區)。那個無名小村落也有了華亭海的名稱。這應是上海最早的名稱。到了宋朝,這里的經濟得到發展,成了國內外貿易的集散地。南宋咸淳元年即公元1265年,開始在這里建鎮。那時,吳淞江,即今蘇州河,南岸有兩條支流,一條稱上海浦,一條稱下海浦。建鎮的治所在上海浦附近,故取鎮名為上海鎮。這就是上海地名的來歷。元朝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即1292年,設上海縣。1927年改為上海特別市。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中央直轄市。 上海的簡稱「滬」和「申」也是有來歷的。 先說「滬」。「滬」原是一種捕魚工具,是用竹子編成的。當地人民將此工具插入江海中,潮來沉沒,潮退露出。魚隨潮而來,退潮時便被滬攔住。古時稱呈喇叭形向外擴張的水道為「瀆」。而當時上海所在淞江口處正是喇叭形的海灣。所以,人們便將到處插有「滬」的、又被稱作「瀆」的淞江口一帶稱為「滬瀆」,這一帶正是上海所在地。所以,「滬」也成了上海的代稱。 說起上海「申」的簡稱,它與戰國時期受封於這里的楚國貴族黃歇有關。黃歇是戰國著名的「四公子」之一,號春申君。他與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齊名。當時的黃浦江還是一條無名之河,河中由於泥沙淤積,河床過高,常常泛濫。黃歇帶領百姓進行開浚,疏通了河道,築起了堤壩,使這條河造福於百姓。人們為了懷念他,不僅為他建了廟宇,還將這條河改稱為春申江,簡稱申江。後來,人們便以「申」代稱上海。所以,上海「申」之簡稱,是對黃歇造福上海百姓的紀念。 以上上海的別稱大家都熟悉,上海還有一個別稱叫「海上」卻鮮為人知。 其實上海「海上」這個別稱在清末、民國初期時還很流行。尤其是文人騷客,在他們的著作中、雅號中常常用到這個稱號。如《申報》主筆蔡爾康就自號「海上蔡子」,另一位《申報》主筆黃式權則自號「海上夢畹生」。素有「上海通」之稱的著名學者孫玉聲的別號就叫「海上漱石生」。當時上海有一個由近百名著名畫家組成的書畫家團體,很有點名氣,這個團體的名字就叫「海上題襟館金石書畫會」。很顯然,這里的「海上」就是上海。當時上海還有許多以「海上」命名的雜志和著作,如《海上畫林》、《海上花列傳》等。至今,上海還有一本雜志叫《海上文壇》。人們還稱上海畫派為「海上畫派」。 關於上海「海上」這個別稱,早在明代的《弘治縣志》上就有記載:「上海縣稱上洋、海上。」至於上海為什麼有「海上」這個別稱,有學者認為,這可能是因為上海這個地方本是一片汪洋大海,上海這個城市就是建在海上的,故有此稱。以上參考一下,希望能夠幫到你。祝你愉快。(*^__^*) 嘻嘻……

⑺ 了解一些橋的名稱的由來,如西湖的斷橋,上海朱家角的放生橋等.

趙洲橋又名安濟橋(北宋皇帝賜名),位於河北趙縣城南,一孔石橋飛跨皎河之上,因趙縣古稱趙洲所以通稱趙洲橋,有史記載:「趙郡皎河石橋匠李春工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

形狀命名——鑰匙橋(周庄)、寶帶橋(蘇州)

由傳說故事命名——放生橋(上海朱家角)斷橋(杭州西湖)

大渡河上的鐵索橋 蓮花橋 鵲橋
當陽橋的故事, 曹操統帥五十萬大軍殺氣騰騰地直奔劉備駐地新野。當時,劉備手下的戰將只有關羽、張飛和趙雲,士兵不過三千人,難抵曹操大軍。劉備打算率領部下逃到江陵,又不忍丟下百姓,於是只能日行十幾里路。曹軍追兵日行三百里,終在長坂坡追上劉軍。劉備眷屬失散,趙雲幾進曹軍救出阿斗,但至當陽橋時卻無力對付敵兵,幸好張飛出現,他怒喝三聲,嚇死曹將夏侯傑,使曹操也由疑到驚到怕,狼狽逃竄。京劇里有唱詞:「當陽橋頭一聲吼,喝斷橋梁水倒流」。

b.洗耳橋 相傳堯要將天下傳給許由,許由自命清高,認為聽了這話污了自己的耳朵,就去河邊洗耳,後來就在許由洗耳處,現在的河南汝州建了一座橋,定名為「洗耳橋」,。

雙源橋——橋中間有縱向的石欄隔斷,看去像是兩橋並列而立,據說左橋為陞官橋,右橋為發財橋,左右橋各走一遭,意為左右逢源,此也即雙源橋名字的由來。

彩虹橋——婺源自古以來就有做善事的習俗,修橋、鋪路、建亭子等。最早,橋上游四十米的地方,建有一座獨立木橋,一年當中好幾次被洪水沖毀,給過往的行人、勞作的村裡人帶來很大的不便。清華村一位出家的和尚胡濟祥與一位能人胡永班,很想為清華人建一座永久性的橋。首先,遇到的是資金難題,胡濟祥就是負責籌款的,他雲游四海,用三年多的時間化緣,籌集到一筆巨款。然後由水利、橋梁工程專家胡永班負責設計、建造、施工,歷時四年多完成。在建造的過程中,清華村裡的許多文人墨客,紳士都想給橋取個內涵豐富的名字。婺源人自古不喜歡簡單地用地名命名橋名,幾乎所有的古橋都有一層美好的寓意。彩虹橋也不例外,許多人都給她取了不同的名字,無一被村裡人認可。橋名是在將要竣工,封蓋最後幾片瓦,傍晚時分,西邊的山背上出現了一道亮麗的彩虹,夕陽透過雲層,倒映在水中,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山水畫。當時胡濟祥、胡永班見到此景,認為這是吉兆,立即叫村裡人燃放爆竹慶賀,彩虹是清華人心目中吉祥、美麗的象徵,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橋名取彩虹橋最為恰當,一直叫到今天

3.趙州橋的傳說
古時候的趙州,就是現在河北的趙縣。趙州有兩座石橋,一座在城南,一座在城西。城南的大石橋,看去象長虹架在河上,壯麗雄偉。民間傳說,這座大石橋是魯班修的;城西的小石橋,看去象浮游在水面上的一條小白龍,活靈活現,傳說這座小石橋是魯班的妹妹魯姜修的。這兩座橋修得可好啦!舞台上演《小放牛》,還有這樣的唱詞:「趙州石橋魯班爺爺修,玉石的欄桿聖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軋了一道溝。」這里就唱到了魯班修趙州橋的傳說。
相傳,魯班和他的妹妹周遊天下,走到趙州,一條白茫茫的洨河攔住了去路。河邊上推車的,擔擔的,賣蔥的,賣蒜的,騎馬趕考的,拉驢趕會的,鬧鬧攘攘,爭著過河進城。河裡只有兩只小船擺來擺去,半天也過不了幾個人。魯班看了,就問:「你們怎麼不在河上修座橋呢?」人們都說:「這河又寬、水又深、浪又急,誰敢修呀,打著燈籠,也找不著這樣的能工巧匠!」魯班聽了心裡一動,和妹妹魯姜商量好,要為來往的行人修兩座橋。
魯班對妹妹說:「咱先修大石橋後修小石橋吧!」
魯姜說:「行!」
魯班說;「修橋是苦差事,你可別怕吃苦啊!」
魯姜說:「不怕!」
魯班說:「不怕就好。你心又笨,手又拙,再怕吃苦就麻煩了。」 這一句話把魯姜惹得不高興了。她不服氣地說:「你甭直嫌我心笨手拙,今個兒,咱倆分開修,你修大的,我修小的,和你賽
一賽,看誰修得快,修得好。」
魯班說:「好,賽吧!啥時動工,啥時修完?」魯姜說:「天黑出星星動工,雞叫天明收工。」一言為定,兄妹分頭准備。
魯班不慌不忙溜溜達達往西向山裡走去了。魯姜到了城西,急急忙忙就動手。她一邊修一邊想:甭忙,非把你拉下不可。果然,三更沒過,就把小石橋修好了。隨後她悄悄地跑到城南,看看她哥哥修到什麼樣子了。來到城南一看,河上連個橋影兒也沒有。魯班也不在河邊。她心想哥哥這回輸定了。可扭頭一看,西邊太行山上,一個人趕著一群綿羊,蹦蹦竄竄地往山下來了。等走近了一看,原來趕羊的是她哥。 哪是趕的羊群呀,分明趕來的是一塊塊象雪花一樣白、象玉石一樣光潤的石頭,這些石頭來到河邊,一眨眼的功夫就變成了加工好的各種石料。有正方形的橋基石,長方形的橋面石,月牙形的拱圈石,還有漂亮的欄板。美麗的望柱,凡橋上用的,應有盡有。魯姜一看心裡一驚,這么好的石頭造起橋來該有多結實呀!相比之下,自己造的那個不行,需要趕緊想法補救。重修來不及了,就在雕刻上下功夫蓋過他吧!她悄悄地回到城西動起手來,在欄桿上刻了盤古開天、大禹治水,又刻了牛郎織女、丹鳳朝陽。什麼珍禽異獸、奇花異草,都刻得象真的一樣。刻得鳥兒展翅能飛,刻得花兒香味撲鼻。她自己瞅著這精美的雕刻滿意了,就又跑到城南去偷看魯班。乍一看呀,不驚叫了一聲。天上的長虹,怎麼落到了河上?定神再仔細一瞅,原來哥哥把橋造好了,只差安好橋頭上最後的一根望柱。她伯哥哥打賭贏了,就跟哥哥開了個玩笑。她閃身蹲在柳棵子後面,捏住嗓子伸著脖,「咕咕哏——」學了一聲雞叫。她這一叫,引得附近老百姓家裡的雞也都叫了起來。魯班聽見雞叫,趕忙把最後一根望柱往橋上一安,橋也算修成了。
這兩座橋,一大一小,都很精美。魯班的大石橋,氣勢雄偉,堅固耐用;魯姜修的小石橋,精巧玲瑰,秀麗喜人。 趙州一夜修起了兩座橋,第二天就轟動了附近的州衙府縣。人人看了,人人贊美。能工巧匠來這里學手藝,巧手姑娘來這里描花樣。每天來參觀的人,象流水一樣。這件奇事很快就傳到了蓬菜仙島仙人張果老的耳朵里。張果老不信,他想魯班哪有這么大的本領!使邀了柴王爺一塊要去看個究竟。張果老騎著一頭小黑毛驢,柴王爺推著一個獨輪小推車,兩人來到趙州大石橋,恰巧遇見魯班正在橋頭上站著,望著過往的行人笑哩!張果老問魯班:「這橋是你修的嗎?」魯班說:「是呀,有什麼不好嗎?」張果老指了指小黑驢和柴王爺的獨輪小推車說:「我們過橋,它經得住嗎?」魯班膘了他倆一眼,說:「大騾於大馬,金車銀輦都過得去,你們這小驢破車還過不去嗎?」張果老一聽,覺得他口氣太大了,便施用法術聚來了太陽和月亮,放在驢背上的褡褳里,左邊裝上太陽,右邊裝上月亮。柴王爺也施用法術,聚來五嶽名山,裝在了車上。兩人微微一笑,推車趕驢上橋。剛一上橋,眼瞅著大橋一忽悠。魯班急忙跳到橋下,舉起右手托住了橋身,保住了大橋。
兩人過去了,張果老回頭瞅了瞅大橋對柴王爺說:「不怪人稱贊,魯班修的這橋真是天下無雙。」柴王爺連連點頭稱是,並對著才回到橋頭上來的魯班,伸出了大拇指,魯班瞅著他倆的背影,心裡說:「這倆人不簡單啦!」
現在,趙州石橋橋面上,還留著張果老騎驢踩的蹄印和柴王推車軋的一道溝。到趙州石橋去的人,都可以看到,橋下面原來還留有魯班爺托橋的一隻大手印,現在看不清了。
(附記:據史料載,趙州橋是隋朝工匠李春設計並建造的。)

⑻ 上海世博有個古鎮名叫什麼

朱家角 蒼蒼九峰北麓,茫茫澱山湖之濱,有塊47平方公里成摺扇形的小鎮,鑲嵌在湖光山色之中。有人把她比作上海的威尼斯,有人把她比作澱山湖畔一顆明珠,如今這顆璀璨明珠又在『金色玉帶』——318國道的依託下,放射出更奪目的光彩。這就是聞名遐邇的千年古鎮朱家角,1991年被上海市政府命名為首批四大文化名鎮之一。

朱家角地處江、浙、滬二省一市交通要樞,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東靠虹橋國際機場,北連崑山,南接嘉興,西通平望,澱山湖下游、黃金水道漕港河穿鎮而過。鎮內河港縱橫,九條長街沿河而伸,千棟明清建築依水而立,36座石橋古風猶存,名勝古跡比比皆是。在玩膩了一個個雷同價高的人造景觀後,人們莫不驚訝於上海市郊還有一塊保存得如此完好的原汁原味、真山真水的天然景觀,在這里可以尋找一種回歸自然,崇尚野趣的享受。無怪乎一位同濟大學的名教授在考察朱家角後,不覺贊嘆:『朱家角有這麼豐富的文化遺產,不僅是上海一寶,也是國家的瑰寶』。台灣著名已故作家三毛,到此曾為『小橋、流水、人家』的格局而迷戀,為清淳幽靜,處處可畫、時時有詩的風情而陶醉。

『小橋流水天然景,原汁原味明清街』,這里的天然外景不禁被許多影視導演慧眼相中,而紛至沓來,把水鄉古鎮的婀娜風姿,一次次地搬上銀幕、電視,有時會出現幾部影視同時開拍的盛況,朱家角一時成了海內外影視競相拍攝的熱點,被人譽為『滬郊的好萊塢』。

名鎮朱家角歷史淵源流長,1958年大煉鋼鐵時,鎮人為了找鐵,曾奇跡般地把鎮北大淀湖車乾,在湖底,人們意外地發現了大量新石器時代遺物,被證明是馬家?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和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遺存。1959年,又在澱山湖中撈起大量石刀、石犁、石紡輪、印紋陶片等,這些新石器時代至戰國時代的遺物,足以證明數千年前朱家角的先民就在這里勞動生息、繁衍了。

1930年,鎮上出版的《驪珠報》上刊載過一段『鎮東祥凝?發掘出東吳大將軍甘寧之墓』一事,更能證明在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朱家角就已形成村落集市了。據史料記載,朱家角在宋、元時已形成集市,名朱家村。鎮上的圓津禪院、慈門寺等古寺名剎均建於元代至正年間,可想而知,古鎮當時已人丁集居,初具規模。由於貫穿全鎮的漕港河水運方便,遂商業日盛,煙火千家。至明萬曆年間正式建鎮,名珠街閣,又稱珠溪。清嘉慶年間編纂的《珠里小志》,把珠里定為鎮名,俗稱角里。宋如林在《珠里小志》序中,曾有這樣描述:『今珠里為青溪一隅,煙火千家,北接崑山,南連谷水,其街衢綿亘,商販交通,水木清華,文儒輩出……過是里者,群羨讓耕讓畔之風猶古,而比戶弦歌不輟也,雖與高陽里,冠蓋里媲美可也』。從中可領略到200年前朱家角之繁榮及人情風貌。

朱家角以它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及便捷的水路交通,商賈雲集,往來不絕,曾以標布業著稱江南,號稱『衣被天下』,成為江南巨鎮,時有詩曰:『魚米庄行鬧六時,南橋人避小巡司,兩涇(朱涇、楓涇)不及珠街閣,看盡圖經總未知』。明末清初,朱家角米業突起,帶動了百業興旺,時『長街三里,店鋪千家』,老店名店林立,南北百貨,各業齊全,鄉腳遍及江浙兩省百里之外,遂又有『三涇(朱涇、楓涇、泅涇)不如一角(朱家角)』之說。

民國期間,米業鼎盛,所產青角薄稻,在上海米市獨占鰲頭,遠銷京城海外,每逢稻穀登場,最高峰達二、三萬石(1500—2250噸),日收油菜籽600噸,所產『朱家角菜油』行銷百里以外,遠近聞名,還有工業、手工業、錢庄典當、金融業、碾米廠、發電廠,均開全縣之首,起步早,發展快,時北大街、大新街,沿街兩側,大小商號,鱗次櫛比,全鎮坐商有千戶之多,夜市鬧如白晝。逢年過節,更有外地商販前來趕集,酒肆茶樓幾乎日夜營業,大商小販走街串巷,點心小吃通宵達旦,其時糶稻穀的農船,成千上百涌來,漕港河為之阻塞。

名鎮朱家角迷人的自然風光,在一山一湖。真山真水顯現出江南水鄉之特色,山名叫澱山,山雖不高,名氣極大,為浙西天目余脈,此山為始,如登山望湖,有『淀峰晚照』一景可賞。

湖,即天然淡水澱山湖,面積達62平方公里,湖東區大部分在朱家角境區,有11個杭州西湖面積大,乘艇游湖,茫茫水天一色,湖區蘆葦輕搖,驚起野鴨水鳥,頓覺遠離塵囂,心曠神怡。名鎮朱家角更迷人、更具古鎮特色的人文景觀,是一橋、一街、一寺、一廟、一廳、一館、二園、三灣、二十六弄。如果說九百歲的水鎮周庄小巧精緻、似小家碧玉,而千年古鎮朱家角則具氣勢磅礴、大家閨秀的風采。首先朱家角古鎮面積達1.5平方公里,為周庄面積的三倍多,家大,自然遊玩的地方就多,漕港河將朱家角分成兩半,北岸井亭港,南岸北大街,兩岸遍布蜿蜒曲折的小巷,花崗岩石的街面,青磚黛瓦的明清建築及眾多的歷史遺跡。 一橋,當推滬上第一石拱放生橋,也是江南地區最大的五孔大石橋,氣勢磅礴。站在橋頂,看七月廿七搖快船,是再好莫屬,而其他三十幾座古石橋之壯美也並不遜於周庄,論構築和工藝,朱家角中和橋和西柵橋較周庄雙橋更堅,而那些特色橋更是周庄無法比擬的。三步之遙的『高低橋』,『微縮景觀』的課植橋,『咭咯』作響的戚家橋,『紀念國恥』的永豐橋……。

一街,那是滬上第一明清街北大街,久經滄桑,還保存得如此原汁原味,那『一線天』獨特構築,令人嘖嘖稱奇。有『長街三里,店鋪千家』之稱的北大街,老式店招林立,大紅燈籠高掛,成為江南古鎮最熱鬧的古老街道,是江南其他古鎮所望塵莫及的。

一寺,是報國寺,為上海玉佛寺下院,寺內緬甸白玉雕成的釋迦牟尼玉佛、新加坡贈送的第一尊白玉觀音及千年古銀杏,稱為報國寺『三寶』。

一廟,是城隍廟,已有200多年歷史的城隍廟,青瓦黃牆,飛龍翹角,吉祥葫蘆,花格落地長窗,呈現古意盎然、香煙裊繞、肅穆壯麗的景象。其中『斗拱戲台』、『木刻橫梁』及『中堂畫軸』(現已廢)被稱為城隍廟『三寶』,十分罕見。

一廳,是席氏廳堂,集江南豪門大富人家建築之大成,特別『牆門磚雕』堪稱一絕,其圖案優美,雕花之精細,技法之高超,讓人嘆為觀止。一館,即是『王昶紀念館』,展出清代乾隆十九年進士、刑部右侍郎,稱為『吳中七子』的王昶的臘人臘像、詩字畫、碑刻、織布機、老式床等近百件實物展品,內容豐富,史料翔實,晶位極高。

二園,是課植園和珠溪園,一個古老,一個現代;一個龐大,一個精巧,相映成趣。課植園是一處庄園式園林建築,佔地96畝,園由馬文卿建於1912年,乃寓『一邊課讀,一邊耕植』以應園名,園內建有書城,又辟有稻香村,園中亭台樓閣,廊坊橋樹,廳堂房軒,一應俱全,各種建築及生活用房200餘間,布局錯落有致,疏密得體,構思精巧,在私人園林建築中實為罕見。而珠溪園,則建於1956年,佔地70餘畝,小巧玲瓏,景色優美,布置成春、秋、冬三園,各具特色,還辟有兒童樂園、餐廳、茶室、商店,為休息、進食、購物、遊玩於一體的理想場所。

三灣,即:三陽灣、轎子灣、彌陀灣。人行街上,前後左右都是房,以為到了路盡頭,直角拐彎,一街市面在眼前,令人產生別有洞天的奇妙感覺,這種在老街上出現奇特拐彎的景觀,是其他古鎮難得一見的,非朱家角不能見到。

二十六弄,實際是朱家角的古弄何止26條,每街每路都有弄,路通街,街通弄,弄通弄,形成網路式棋盤格局,朱家角的古弄幽巷又以多、古、奇、深,名聞遐邇,這在一般江南其他古鎮上是不能相比的。穿弄走巷,如入迷魂陣,趣味無窮,尋古探幽,領略北方胡同式的情趣,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近年,『古弄旅遊』越來越受到外地人和老外們的青睞,是一項頗有價值,有待進一步開發的處女地。

名鎮朱家角迷人之處還有是世人皆知的『三多』,就是名人多,明清建築多,河埠、纜石、茶館多。

首先名人多,主要是朱家角環境幽靜,氣候宜人,是讀書做學問的風水寶地,歷來文儒薈萃,人才輩出,明清兩代共出進士16人,舉人40多人。其中知名度較高的有清代學者王昶、御醫陳蓮舫、小說家陸土諤、報業巨頭席子佩、畫僧語石等。

其次,深宅大院明清建築多。歷史上許多富貴人家和文人雅士在此建園造宅,全鎮古宅建築有四、五百處之多,風火牆、石庫門、牆門人家隨處可見。『三泖漁庄』、『王昶故居』、『福履綏祉』,還有席氏廳堂、陸氏世家、陳蓮舫故居、仲家廳堂等數十處,還有無數沿街明清建築,飛檐翹角,黛瓦粉牆,明清風格組成一幅明清水墨畫卷。

三是河埠、纜石、茶館多。朱家角是水的故鄉,水多橋多,河埠多,緊挨在一起的纜船石,也不計其數,那造型各異的水橋,那千姿百態的纜船石,布滿全鎮的大河小巷,這些江南水鎮特有的景觀,細細欣賞觀察,不覺令人興趣盎然,耐人尋味,簡直是歷史、文物、建築、風情、藝術等內容構成的綜合體。有凸出石駁岸的『兩面河灘』,有凹進石駁岸的『單面河灘』,更有『人從前門進,河灘從屋後出』的『隱身河埠』。而那些鑲嵌在水巷石駁上的花崗石浮雕纜船石更是琳琅滿目,趣味無窮,有的雕成牛角,有的鑿成寶劍,有的刻成怪獸,面目猙獰,有的琢成如意,呈現吉祥、古樸的美,這些已有幾百年歷史的雕刻藝術將古鎮點綴得更具風韻。古鎮茶館,大多集中在放生橋、北大街一帶,不下十幾爿之多,有豪華型新辟的『放生橋茶樓』,有年代久遠古老的『俱樂部茶樓』,更有古色古香的『淼趣樓』,也有排門板門面、幾張桌子幾條長凳,簡易廉價的農家茶館,最有趣和令人欣喜的是『茶館開到遊船』上的『遊船茶館』,分為兩層,艙內頂上,均可入座茶客,茶船上還備有電視、撲克、象棋、乾濕點心,在茶船上品香茗、望廊橋、看水景、聽流水,煞是優哉悠哉,不亦樂乎。

名鎮朱家角水之美、橋之古、街之奇、園之精,不臨其境,難言其妙,不踏石板老街,不探深巷幽弄,不走拱型石橋,不乘咿呀小舟,又如何體現『船在水上行,人在畫中游』的感覺?!

看點:

朱家角素有『上海威尼斯』之稱,是上海保存最完好的江南水鄉古鎮。朱家角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已有村落集市,明代萬曆年間已成為商賈雲集、煙火千家的繁華集鎮。現在仍可看到古色古香的明清時期街市、建築和水鄉澤國古樸的風土民情。朱家角鎮以古樸的江南水鄉風貌著稱。古鎮古樸、安謐、恬靜、情趣雅緻。踏青彎彎曲曲的石板小徑,迂迴曲折於狹窄的街巷店鋪之間,彷彿看到一幅淡雅清新的水墨畫;小橋流水、明清住宅、烏蓬小船交替橫呈在眼前;岸邊楊柳,還有石橋,宛如彩虹橫卧於淀浦河上,從喧囂的城市走進朱家角可體味一番悠閑與安逸。

『小橋流水天然景,原汁原味明清街』。據記載,朱家角在宋、元時已形成集市,明萬曆年間正始建鎮。朱家角又名珠街閣,雅稱珠溪。全鎮佔地47平方公里,鎮內河港縱橫,九條長街沿河而伸,千棟明清建築依水而立,三十六座石橋古風猶存。有滬上第一石拱放生橋、『長街三里,店鋪千家』的北大街,集江南豪富人家建築之大成的席氏廳堂、清代『吳中七子』王?紀念館、更有古色古香的『江南第一茶樓』和極具江南水鄉風情的水上『遊船茶館』...石板老街、深巷幽弄、拱形石橋、咿呀小舟、無不折射出古鎮朱家角的水之美、橋之古、街之奇、弄之幽,真可謂『船在水上行,人在畫中游』也。

朱家角的傳統特色有:玫瑰豆腐、雙套曬油、無鉛皮蛋、五色湯圓、小籠饅頭、炙毛豆、鮮肉棕等。每逢金秋菊黃蟹肥時候,在這里還能嘗到鮮美的澱山湖大閘蟹。

小橋

『到了古鎮不看橋,等於古鎮勿曾到』。各種各樣造型的古石橋把古鎮連成一個整體。建於明代的五孔石拱放生橋、三孔石拱九峰橋、單孔石拱泰安橋等36座精美的古石橋,依然是古風猶存。

流水

鎮內河港縱橫,九條長街沿河而伸,千棟明清建築依水而立,盡顯江南水鄉之特色。

人家

『樓上住家,樓下開店』是古鎮的一大特色。千餘棟明清建築別具一格,萬余戶人家依水傍河。

北大街

是上海市郊保存得較為完整的明清建築街,又稱『一線街』。街上民居、店鋪鱗次拮比,粉牆黛瓦,錯落有致,曲徑通幽,古意盎然。

江南第一茶樓

建於清代。登上此樓,既能領略三面環水的秀麗風光,也可欣賞明清建築樓群。臨河百米長廊,東眺放生橋,西望小澱山。在品茶之餘,還能欣賞茶樓中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民間文藝表演。

珠溪園

布局精巧,假山、水簾洞、荷花池、湖心亭等點綴其間。園內有春、秋、冬三園景色,暗香浮動,鬱郁蔥蔥。春園小溪環繞,溪岸邊築有石駁護棚,溪上有造型各異的四折橋、弧形水泥橋、石板小橋等,形成了橋孔中見橋的奇觀異景。

泰安橋

俗稱何家橋,始建於明代萬曆十二年(1584年),為單孔拱形石橋,位於漕港河口的名剎圓津禪院門前。橋高且陡,橋頭豎立旗桿石兩塊,系懸路燈所用,是往來船隻得航標,橋兩邊青石扶手上的『飛雲石』浮雕,古樸敦厚。

城隍廟

人稱『清華閣十二勝景之一』,是道教教徒的主要活動場所,周圍建築古樸典雅,廟內戲台可觀賞精彩紛呈的節目。門前的一對石獅,懷抱綉球,線條柔和,頗具江南石獅雕刻風格。

古鎮歷史:

朱家角之地,大約成陸於7000年前,澱山湖底發現有新石器時代至春秋戰國時代的遺物。唐朝以前分別隸屬於由拳縣、婁縣、嘉興縣、信義縣、崑山縣。唐天寶十年(751年),分屬於華亭縣、崑山縣。宋元時期漸成小集鎮,名朱家村。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分屬於華亭縣、上海縣、崑山縣。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分屬於青浦縣、崑山縣。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遂成大鎮,改名珠街閣,又名珠溪,俗稱角里。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稱珠里,下轄五十保一區之二十五圖、三區之十一圖,圖正為地方行政長官。清宣統二年(1910年),實行地方自治,改稱珠葑自治區,區董掌管地方事宜,為青浦縣下轄的16個自治區之一。民國元年(1912年),建立珠葑市公所,設市董。民國16年,改為珠葑市行政局。民國18年3月,撤銷行政局,仍稱珠葑區。民國20年,改設第二區公所,為青浦縣8個區公所之一。淪陷時期,屬偽青浦縣第六區,下轄三鎮六鄉。民國34年,恢復第二區公所。翌年,改設第二區區署。民國37年,屬青西特區。1949年5月14日,全境解放,設朱家角市,為縣轄市,下轄一鎮四鄉,原屬崑山縣的部分劃歸朱家角鎮。1951年4月,建立朱家角區,轄五鄉一鎮。1954年,設朱家角鎮,為縣直屬鎮。1958年,與葉龍鄉合並,建立紅旗人民公社,人口30929人。1959年更名為朱家角公社。1962年2月,鎮、社分設,朱家角鎮恢復為縣屬鎮。1984年5月,分設朱家角鎮、朱家角鄉。1991年1月,撤銷鎮、鄉建制,建立朱家角鎮,面積47.44平方公里,人口39719人。2000年,總人口37845人,下轄6個居民委員會、24個村民委員會。

早在宋、元時期,朱家角地區已形成集市,後因水運方便,商業日盛,逐漸形成集鎮,至明萬曆年間遂成繁榮大鎮。清代以後,成為青浦縣西部的貿易中心。至清末民初,商業之盛已列青浦縣之首,為周圍四鄉百里農副產品集散地。宋如林在清嘉慶《珠里小志》序中描述道:『今珠里為青溪一隅,煙火千家,北接崑山,南連谷水,其街衢綿亘,商販交通,水木清華,文儒輩出……過是里者,群羨讓耕、讓畔之風猶古,而比戶弦歌不輟也。雖高陽里、冠蓋里媲美可也。』至抗日戰爭前,鎮上商賈雲集,人煙繁盛,以北大街、大新街、漕河街為商業中心,從一里橋元號油廠至東市街梢,街長三里多,店鋪千餘家,有『三涇(朱涇、楓涇、泗涇)不如一角』之譽。民國時米市極盛,青角薄稻米名聞遐邇,其時漕港兩岸的米廠、米行、米店就有百多家。每屆新谷登場,河港幾為米船所壅塞,其盛況可見。加以鎮上商業行業齊全,網點遍布,貨源充沛,營業興盛。

古鎮風情文化:

古鎮朱家角,橋多、弄多、角多,顯露出無限的水鄉文化氣息。朱家角因水而秀,因水而盛,數百年造就了無數豪傑,今天,朱家角人又不斷延伸了這條悠悠文化之源。於是,朱家角誕生出許許多多"特色角",說是自娛自樂也罷,說是群眾文化也罷,總之,"特色角"小荷才露尖尖角。比文化功底,講文化品味,行文化消遣,吮文化內涵,已經成了朱家角人的生活時尚,猶如綠葉襯牡丹,給水鄉澤國添上重重一筆。這是一筆豐厚的文化財產。

京劇角

成立於30年代的京劇票友組織"韻聲社",其活動一直延續至今。鎮上有一支老年業余京劇組,演員的平均年齡70歲,還常常"京韻裊裊繞古鎮"。除傳統劇目外,他們還演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沙家?》等選段。他們的精彩表演時時被嘉定。松江、金山等區縣邀請巡迴演出。

歌唱角

朱家角有喜愛唱歌者10餘人,自發匯聚在一起,幾年來,他們每天堅持去公園、橋頭練嗓,技藝日長夜進。他們通過專家輔導訓練,有的已經走上舞台。陳耀祖先生一曲高亢流水般的《我愛五指山》歌曲,1996年獲得全國農民演唱一等獎桂冠,他和另一位女業余歌手兩重唱,曾被上海人民廣播電台選為"星期廣播音樂會"指定節目,多次代表青浦縣參加比賽。其他幾位歌手也碩果累累,分別在縣、市級歌唱比賽中,屢屢獲獎。

文學角

朱家角中學春暉文學社創立13年,已有200餘人次,566篇作品在全國中學生報刊雜志上發表。僅1998年上半年又有20餘篇作品分別在《作品精粹》、《優秀日記》圖書中入選。

13年中,文學社員以詩歌散文小說通訊等各種體裁共創作了8200餘篇習作,創刊至今的106期"春暉文學"期刊流傳全國各地。該文學社在多次評比中獲獎,1995年被授予"優秀校園文學社團"稱號。864名春暉人從最初哺育他們的朱家角山山水水,走向祖國的大江南北。另一支"文學藝術創作組',系由朱家角鎮文化館牽頭,成立至今已逾20餘個春秋。這支隊伍中有作者20餘人,以作家、文學院創作員、微型小說會員、故事會會員居多,堅持業余,堅持筆耕,人稱;古鎮筆桿子。

"文學藝術創作組"累計在全國各大報刊雜志發表作品700餘篇。其中報告文學、散文詩歌,電影劇本幾乎每年見於諸報。他們還出版了《午夜星空》詩歌集,《晚霞滿地》報告文學集。一批作品已通過出版社審稿,也將陸續出版。他們的作品還分別被《解放日報》、《小說界》、《青年一代》、《故事大王》等市級刊物選編結集。

"文學藝術創作組"第二個特點,堅持創作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20餘年頭,他們創作的小品、曲藝、故事、小戲,命中率相當高。曾經被上海幣群眾藝術館稱之為"鄉村藝術家"。他們創作的評話《情深似海》獲得上海市藝術文化節優秀創作獎;他們創作的故事《浴室風波》、《雙母奪女》、《遺恨終天》等,曾獲得上海市第九屆故事會串創作一等獎、中篇通俗文學二等獎。他們創作的歌舞小品《蝶花飄飄》,96年參加上海市交流演出,獲得該年度的群眾文化創作、演出雙連冠獎。朱家角"文學藝術創作組"現象已經引起有識人上的重視,《新民晚報》曾作過專門研究報道。

書畫角

朱家角鎮又一文化特色。如今書畫愛好者從老到84歲的老叟,小到十幾歲娃娃,由於興趣愛好,他們自覺組成興趣小組。以書會友,以畫傳情,"腹有詩書氣自華",陶冶情操,有益有趣。居住在臨街傍水老屋的趙福良,進門書香撲鼻來,兩年來他參加全國書法大賽30次,獲獎就有20餘次,其中在首屆"華夏杯"和"筆悟杯"書法賽中兩次獲得全國一等獎,一時古鎮商店都留有他的瀟灑筆跡。還有兩位書畫角成員,也在全國硬筆書法比賽中取得好成績。

健身角

確切地說,朱家角健身角有好幾處,而街心花園旁的最為引人注目,每天清晨,一些老人早早來到這里,拍拍手,扭扭脖,踢腿打拳做早操,個個精神抖擻。特別是一批白發老太手持木蘭劍,和著典雅的民族音樂,動作優美飄逸,顯示了朱家角人極厚的文化素養。上海市"老體協"組辦的比賽中,朱家角多次獲獎,使得古鎮朱家角被評為上海市體育明星鄉鎮。

早茶角

朱家角人有喝早茶習俗,而且喝茶還能喝出許多花樣,信不信由你。每天晨霧未消,朱家角放生橋下、漕港河畔的新開茶館里,早已歡聲笑語,茶客滿座。來此處喝茶者都有一席固定位子,任憑風吹雨打,位子的主人始終如一,既有進鎮賣菜的老農,也有本鎮的常人百姓。一副大餅油條,一碗油汪汪的澆頭面,和著一壺滾燙的"紅茶",雖比不上廣東早茶豐盛,且也悠哉樂哉。茶客們邊吃邊談社會新聞,邊喝邊侃鎮上的生意和發展,多是探討如今政策及生活的變化,更多的是相互交流各種各樣的信息。偶而也有些城裡來的"頭道客",來茶館小坐解乏,獨酌獨飲,遠眺隔河的秀水綠山,領略鄉下濃濃的鄉情鄉音,這就是朱家角早茶角的"茶文化"一角。不過,如今水鄉茶館發生了耳目一新的變化,它不再是"老茶客"一統天下,很多年輕人也喜歡來茶館"軋鬧猛",他們說,朱家角的茶館是"吃氣氛"的理想場所。當然,你若有興趣,不妨前往品嘗品嘗。

民間藏書

江南水鄉朱家角,歷史悠久,是典型的文化古鎮。朱家角的"文儒"是個個惜書如命,平民百姓也以讀書、藏書為樂。1991年初,首屆民間藏書開發利用研討會在朱家角古鎮召開,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肯定。中央電視台上海電視台、人民日報、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上海文化藝術報、農民日報、勞動報,曾作了不同篇幅的專題報道。民間藏書的開發利用列人了上海市文化年鑒,並收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匯編之列。

朱家角家庭藏書普及率達50%以上,民間藏書的總數逾10萬冊,是鎮文化館藏書總數的10倍,超過了全縣21個鎮圖書館藏書的總和。其中,藏書1000冊以上18戶;500冊以上27戶;300冊以上的64戶。藏書種類齊全,有政治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22大類、藏書者有80高齡老者,也有普通的家庭主婦和青少年,甚至有10齡童藏書者。

朱家角人善於動腦筋,讀好書,用好書,藏好書,在"用"字下功夫。曾先後舉辦全鎮性的《特色家庭文化展覽》、《深化利用民間藏書資源探討會》、《新老藏書家聯誼會》、《知識就是力量演講會》等,編寫了《地區民間藏書聯合錄》,並把讀、用、藏書作為五好家庭評比條件。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上海市圖書館專家參觀了朱家角民間藏書特色家庭後,給予朱家用藏書者三頂桂冠,書痴、書翁、書迷。

書翁周陀星,是一位?老頭,也是一位"書"老頭。他今年70歲,家有藏書3400多本,收集了魯迅、莫泊桑、托爾斯泰、羅曼.羅蘭、岡察洛夫等文學巨匠的著作。他說過一句頗有哲理的言語:"家有藏書,切莫讓它們睡大覺,要把裡面養料榨乾吸盡"。

書痴楊紹平,其貌不揚,有一肚子藝術細胞,他喜歡收集書畫類圖書。已經超過1000多本。多年來,堅持不懈,為把全國各大名人名作收集到手,他不惜代價,鑽天打洞,有志者事竟成。他收集的名人真跡有109歲蘇局仙的珍品;有最小的書法家4歲陳曉彥的作品;有王光美同志的親筆;有台灣陳立夫的書法。洋洋灑灑,楊紹平還專門辦過展覽會;連外國人都親臨欣賞。楊紹平本人則從書本上,從名家的真跡里吸取養料,練得一手過得硬的真草隸篆,且自成一體,經常與同行交換集藏。

書迷姚達人,副教授。他收藏圖書有特色,專門收藏保險類圖書,古今中外無所不有。他於解放初期擔任過全國保險公司乾部,至今仍偏愛保險專業,他家中的保險類圖書時常被保險公司借閱。 書迷來宜左,不是佛教信徒,偏對佛教情有獨鍾,家有佛經整整四大箱,玉佛寺方丈慕名常來他家抄錄。

小小朱家角,藏書家之多,藏書類之廣,已經到了令人眼花繚亂地步,其社會效應已超過古鎮本身,引起國內外有關人士重視。前不久,不知日本人如何得到信息,率一幫日本大阪大學的教授,專程前來收集朱家角民俗民風,提出欲和一些藏書者溝通溝通。朱家角派出書翁書痴書迷三人,與日本友人切磋。三位高手不負眾望,以淵博的學識,豐富的閱歷,不卑不亢的態度和日本人交流兩天。使日本人大開眼界和驚訝,引起極大興趣,並相約來年再相會。

1991年,朱家角評選出20個"民間藏書大王",轉眼間似乎變成朱家角"民間大使",借旅遊熱線,源源不斷向世人講述朱家角的昨天、今天、明天。朱家角東湖街,號稱"藏書一條街",依託旅遊者的足跡,向世人展示朱家角文化脈脈情思和豐富的文化底蘊,更展示了朱家角古鎮人們的文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