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六堡茶的歷史沿革
六堡茶的歷史沿革
六堡茶 在梧州市行政轄區范圍內,選用蒼梧縣群體種、廣西大中葉種及其分離、選育的品種、品系茶樹的鮮葉為原料,按特定的工藝進行加工,具有獨特品質特徵的黑茶。下面,我為大家分享六堡茶的歷史沿革,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堡茶在清代嘉慶年間,以特殊的檳榔香味而被列為全國名茶之一,享譽海內外。
清朝初期,在廣州、潮州一帶,六堡茶漸漸興盛起來。至清代嘉慶年間以其特殊的檳榔香味而被列為全國名茶之一,享譽海內外。從清朝康熙年間開始,在兩廣涌現了一批六堡茶老字型大小。
《蒼梧縣志》記載蝦鬥茶“色香味俱佳,唯稍薄耳” 。六堡茶當年廣為流行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見西方在中國沿海地區非法貿易活動猖獗,便封閉了福建、浙江、江蘇三處海關,只留廣州一個口岸通商,於是“十三行”便獨佔中國對外貿易。六堡茶也隨之名聲大噪。
六堡茶的發展歷經了“平三藩”、“十三行大火災”、“太平天國”、“鴉片戰爭”、“辛亥革命”、“抗日戰爭”等諸多歷史風雲,幾經磨難,大小茶號遍布粵桂、港澳、南洋,並將茶葉貿易做到了英國等歐洲國家。
一直以來,在中國出口的商品中,以茶葉為最大宗。大量的茶葉通過“十三行”加工、包裝,然後再運往世界各國。而六堡茶則主要以銷往南洋諸國為主,得益於當時興旺的水路運輸,商人們憑借著西江這條黃金水道將華南、西南的豐富物產以最低的成本運達廣州,再從廣州轉口外銷。
茶葉是其中重要的一項。每一個產茶季節,六堡產出的大量優質茶葉,從六堡的合口街碼頭裝上尖頭船,經梨埠換大木船,進入賀江,經封川江口,進入西江之後再經都城裝卸到大船中,運送到廣州,再轉口南洋和世界各地,這就是當年六堡茶著名的“茶船古道”。這條熙熙攘攘、舟楫往來的“茶船古道”,見證了六堡茶的興衰沉浮。
六堡茶在200多年前從湖南江華道縣,通過廣西賀州八步傳入境內,品種屬櫧葉種。湖南茶樹有櫧葉種,在安化等地產的黑茶。其加工方法與六堡茶大同小異,故較為可信。《蒼梧縣志》載:“茶產多賢鄉六堡,味厚。隔夜不變,產長行蝦捅者名蝦耳茶,色、香、味俱佳”。
《廣西特產志略》(1937年)載:“在蒼梧之最大出品,且為特產者,首推六堡茶,每年出口者,產額在60萬斤以上,在民國十五、十六年間(1926年—1927年),每擔估價三十元左右。
《廣西通志稿》戴:“六堡茶在蒼梧,茶葉出產之盛,以多賢鄉之六堡及五堡為最,六堡尤為著名,暢銷於穗、佛、港、澳等埠”。《廣西農業通訊》(1945年)載:“蒼梧茶尚多,尤以六堡鄉(今六堡鎮)為最。
六堡茶(又名垌茶),頗負盛名,其餘所產品質亦佳,戰前(抗日戰爭前)交通便利,所產茶除本縣飲用外,全部銷售港澳等地,自抗戰後,交通阻塞,銷售范圍日形縮小,一般茶農生活無法維持。多棄茶而經營其他,於是茶葉衰落矣。
六堡鄉(今六堡鎮)佔全縣面積之半,全縣面積11455畝,年產茶5450擔,抗日時外銷日減,估計每年平均產茶1500擔左右。現有面積7500畝。”
據彭慶中《中國六堡茶》載:舊時粵南在廣西六堡鄉(今六堡鎮)合口街設庄收茶葉。廣西六堡茶在歷史上的年產量和銷售量曾一度達到1500噸左右,抗日時期大幅度下降,僅為197.5噸,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有所恢復,1953年產六堡茶450噸,比抗日時期增加1.28倍。橫縣也由抗日時期年產221噸恢復到400噸。
2009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標准批准發布公告《DB45/T 581-2009 六堡茶》廣西地方標准獲得批准,進一步規范、統一六堡茶在生產、加工、檢驗、貿易等環節的監管,確保六堡茶質量的穩定。
從2010、2011、2012年,三年的《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報告》數據看,六堡茶的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分別是:6.73億元、8.30億元、8.79億元,在黑茶類的排名分別是:第三、第二、第二。可以看出,近三年六堡茶的整體市場狀態呈現穩步上升態勢。
;B. 六堡鎮的作文怎麼寫
蒼梧縣六堡鎮石牛頂茶園里忙碌的採茶人。
走進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蒼梧縣六堡鎮,放眼望去,鬱郁蔥蔥的茶園里都是採茶人忙碌的身影。
在蒼梧縣黑石山茶廠,十幾名六堡茶手工藝者正在炒制新採摘的茶葉。其中,現年56歲的梁加藝不僅是一名制茶工人,更是茶廠傾心幫扶的貧困對象。
2020年早春,黨員茶專家祝雪蘭對茶農進行技術指導。
打贏脫貧攻堅戰,增強貧困戶自身造血功能是關鍵。蒼梧縣採用「企業+工作室+傳承人+培訓班+合作社+貧困戶」的產業發展模式,逐漸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幫助貧困群眾找准就業增收新路子,帶動2000餘戶貧困戶實現就業。同時,以涉及茶葉種植的98個村專業合作社為統領,以涉茶農戶為基礎,建立長效扶貧機制,採取穩定脫貧措施,充分發揮黨支部在脫貧攻堅領域的戰斗堡壘作用,建立黨員茶專家「1+N」幫扶聯系制度,對茶農進行技術指導,並對茶葉進行保價回收,讓廣大群眾共享產業發展紅利。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在茶產業發展方面,蒼梧縣堅持黨建引領,全縣53個村(社區)黨支部持續加大茶產業發展工作力度,以「萬畝茶園黨旗紅」黨建主題,打造黨員示範茶園,設置黨員示範崗,800餘名黨員深入田間地頭樹標桿、作示範,帶頭學技術、提技能,完成了六堡茶傳統工藝標准化加工基地技術升級。目前,蒼梧縣六堡茶總種植面積達9萬畝,年產量3000噸,品牌價值達23.4億元。
C. 六堡鎮的行政區劃
全鎮總面積291平方千米,轄六堡、哈口、大中、高梘、梧桐、大寧、四柳、理沖、不倚、塘坪、公平、山平瑤族村、蠶村、普旺、九城、首溪16個行政村和一個六堡社區。
D. 六堡鎮的介紹
六堡鎮是廣西壯族自治區蒼梧縣西部,東鄰梨埠鎮,南與夏郢鎮、旺甫鎮接壤,西連獅寨鎮,北與賀州市平桂區水口鎮交界。交通便利,距離縣城石橋鎮43千米。經濟發展方面,除了種植業外,還大力發展茶葉產業等,居民收入逐年增長。2007年,全鎮總面積291平方千米,轄六堡社區和16個行政村。人口2.59萬人,以漢瑤兩個民族為主,其中瑤族人口440人。
E. 六堡鎮是不是瑤族聚集區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21
F. 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蒼梧縣六堡鎮梧桐村郵編是什麼
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蒼梧縣六堡鎮梧桐村郵編是543113
G. 六堡鎮的地理環境
六堡鎮位於北回歸線北側,年平均氣溫21.2℃,年降雨1500毫米,無霜期331天。六堡鎮處在桂東大桂山脈的延伸地帶,在境內從塘平到不倚,從四柳到高梘。從梧垌到合口這些村,峰巒聳立,海拔1000—1500米,坡度較大。茶葉多種植在山腰或峽谷,距村莊遠達3—10公里。那裡是個林區溪流縱橫,山清水秀,日照短,終年雲霧繚繞。歷史上,六堡茶產區有恭州村茶、黑石村茶、羅笛村茶、蠶村茶等,以恭州村茶及黑石村茶品質最佳。據記載:六堡村所產的茶,因其地處崇山峻嶺,樹木翳天,所植茶樹得水分已足,且高山得霧獨多,每天午後,太陽不能照射,則蒸發少,故其茶葉厚而大,昧濃而香,往往價格昂貴。其次為黑石村所產之茶。其山為黑石與坭所造成,溪澗之水長流,故茶樹得水足,茶葉大而厚。
H. 探訪遼闊山水間的隱秘茶鄉
六堡鎮一及隅(黃六淮/攝)
八月的蒼梧大地似乎還沒有走出中伏溽熱的淫威,依舊酷署難熬。 一排青磚牆體青瓦屋面磚石木混合結構的車間里,四五個攤青、殺青的男人低頭忙碌著,彌漫的茶葉清香稍稍緩解了潮濕帶來的不適。蒸汽從茶壺里冒起,我抬頭看著那些竹筐里,除了認識的六堡茶,還有一團團黑葉子、一塊塊茶果、一串串茶梗和乾花萼……這些都能當茶喝嗎?
「好喝哦,」穿白色短袖襯衫的男人神秘兮兮地對我說道。他隨手抓了一泡茶,沏上待客。滾燙的山泉水裹挾著灼人的水氣緩緩沏入蓋碗,一縷馨香漸漸地飄盪在茶室內。我嗅到了一種至今還沒有遇到過的熟穀子的香氣。他告訴我,他手上的這泡茶在六堡當地有「咬碎銅錢」的說法。春祀秋祭,社日是六堡民間祭祀土地神的重要節日,一般都在陽歷的3月18日前後。社前茶喝起來茶味醇厚,茶氣剛猛,回甘悠長。她的製作也許不如熟茶那樣精良,可是這泡茶不僅有歷史,還更有別樣的韻致。它生長於六堡溝壑幽深處,鮮葉經過搖青、殺青、揉捻、烘乾、堆悶等傳統工藝後,散發出似是而非的松煙味。當滾熱的水注入茶壺中,那些封存的濃郁松煙香被再度喚醒,噴薄而出。
「不錯,是社前茶。你沒喝出來?」
我也品了一小口,鄭重其事地點了點頭,心想:是挺好的,不過再好也就是茶嘛。但退一步說,它的確是好茶,這是早春的第一批茶葉,也就是社前茶,當然比明前茶更加稀有了。
「只有紫芽茶的條索才會如此捲曲緊致!你看這茶比炒青略暗,除了綠茶的鮮香,還有一股熟穀子的香氣。喝在嘴裡,香氣開闊,回甘明顯,苦澀度極低……起碼十年以上哦——好東西!」
他用杯子咕嘟咕嘟大聲喝著茶,蹙眉沉思片刻,把杯子里的殘渣倒進茶具里,頓時爆發出一陣滔滔不絕的贊美。
1976年建廠的六堡茶廠(黃利華/攝)
我們身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建廠的青磚土瓦的老廠房,這里距離六堡鎮不到2公里,在這個北回歸線北側,年平均氣溫21.2℃的地方,生長著世界上最好的原種老樹六堡茶葉。
午後的寂靜猶如蜘蛛網般漫延於明亮、挺立的四壁間。一道筆直的陽光直射數口殺青爐的灶台。只見點點亮閃閃的塵埃飛舞於光柱之中。周圍全是塞滿茶葉的大包,這些茶葉都是在工廠外的茶園種植的。穿白色短袖襯衫的的這位名叫覃善航,他是這個茶廠負責主抓生產的廠長,廣西百色人。他給我介紹完古法六堡茶的傳統製作工藝後,就強調老茶婆才是茶味最正宗的六堡茶。老茶婆雖然被劃為粗茶,但釆摘也有講究。一般只在霜降前後三天採摘茶樹老葉子。而這些茶葉經過蒸汽、水撈、殺青、烘乾等製作工序後,便會被置於籮筐里存放起來。當然,也有人將茶葉一片一片整理好後串起來掛在牆頭,或者灶台上晾乾,就像北方人在屋檐下晾掛玉米串一樣。如此放置多年後,你很難將它與渥堆發酵後的熟茶混為一談。剛入口的剎那間,你還以為是一芽三四葉的廠茶,其實是帶有煙熏味的老茶婆。這種茶與史傳明朝江南的岕茶製作一致,不過岕茶無論陳化多年,嘗起來還是新茶的味道,很可惜它現在已經失傳了!而老茶婆仍在喝,並且總有一股獨特的、甘甜的葯香或花香,最後,覃善航興高采烈地告訴我,這種生產工藝,他們至今還保留著。
在六堡這樣悶熱潮濕的地方,得有足夠的年份才能讓茶自然轉化,喝到這樣的茶,就像是到手的一塊老玉,它不一定有精細的工藝,甚至看上去也很笨拙,但都是時間帶來的氣息,有味且溫潤——不管怎樣,我坦白告訴他,我更喜歡的是另一種飲料。 「是咖啡么?」這位茶園主嘲笑問道,「咖啡幾乎沒什麼醫學價值——但是每天喝四杯茶卻能預防消化不良、心臟病和身體綜合機能失調。」
我問覃善航他自己一天喝多少杯。
「五六杯吧,」他樂呵呵地回答。
「一般生茶要多少年才能達到這樣的陳化境界?」
「至少二十年,」他傲然說道,「六堡茶越陳越香,像這類的日常品飲,時間成本確實有點高。」
誰曾想到陽光明媚的六堡鎮曾經是一個傷心之地,這個盛產黑茶的嶺南古鎮,自鴉片戰爭之後的上百年間,兵災迭起,一直飽受戰爭和劫匪的困擾。史料上記載,「自道光末年至咸豐七年城陷,近兩百年來未有之變……招募壯勇,散而為盜。始則沿江劫掠,繼則橫行鄉間……道光二十九年,土賊鍾敏和、鄧立奇各聚數百人竄擾思德、安平、平政、多賢各鄉。咸豐五年五月,賀縣匪首萬余,由潯陽出甘村沿府江擄掠,多賢二、五堡尤被其害。」(同治版《蒼梧縣志》)當然,遊客如果幸運地對此一無所知,也同樣可以暢游位於六堡鎮區南2公里處的八集山莊茶園,抑或在茶船古道碼頭和六堡河沿岸的山坪村梯級瀑布群之間舉棋不定,把歷史的傷痕丟在腦後。
六堡鎮合口茶亭(蒼梧縣委宣傳部提供)
相形之下,合口碼頭的沉寂,和樹乾枯蒼、樟葉森青,依然沉靜地佇立在江邊的老樟樹,以及懸掛在木樓橫樑上油光鋥亮的老葫蘆茶罐,才呈現出六堡鎮的真正面目,訪客很難不感受到「茶亭時代」一去不返所帶來的陣陣愧疚的刺痛——置身於此,人們真該好好去觀察與思忖。
與此同時,這一帶又和漢朝降服趙陀的南越國之後,向嶺南施灑甘霖的蒼梧郡治廣信據點別無二致。同其他地方相比,這里山水相連,沃土成片,氣候格外溫濕滋潤,植被也特別蒼翠,到處都是種滿茶樹的梯田,按照特有的美學與經濟原則修剪成整飭的齊腰高度。如今,六堡鎮已是華南最大的產茶區之一,大部分黑茶都產自這片丘陵地帶,此外,這里還出產獨特的玉桂。
1693年手繪的蒼梧縣地圖(蒼梧縣檔案局提供)
從這張留存至今的清朝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的手繪蒼梧縣地圖上,可以看出六堡鎮所在的區域被標為「茶亭」。據考,「茶亭」在六堡當地是一種類似於亭子的建築物,主要用於茶商和茶農在採茶季節時收購、交易和儲存茶葉。而同治年間修編的《蒼梧縣志》所附的蒼梧縣地圖里,相同的位置則標注為「茶亭嶺」。
清朝同治年間編修的《蒼梧縣志》關於蝦鬥茶的記載(蒼梧縣檔案局提供)
清朝同治年間編修的《蒼梧縣志》所附地圖上山心西北(即六堡方向)為「茶亭嶺」,同時,也記載了六堡當地的六堡茶實現了茶味「醇厚」的定型。
上述兩圖互為印證,六堡鎮在清代已是一個聞名遐邇的茶葉產銷區,以致於「茶亭」取代了「多賢」和「六堡」,成為當地的「地理標志」。
茶園飄香(梁廣輝/攝)
六堡茶產區主要分布在恭州、黑石、羅荻等地,由於其所處的地理環境是以丘陵、低山、銀川地形為主,耕地稀少,且土質為砂頁岩和花崗岩混合發育成的黃紅壤,很適合水源林、松樹、篙竹、茶葉、玉桂等植物的生長。每當雨季來臨,雨水澆灌著這里醒目的紅色砂頁岩峽谷和連綿的山嶺,山間溪流奔騰,瀑布翻滾,富含礦物質的水質給這里的茶葉帶來獨特的味道。六堡鎮遍地茶山,各式古老的與茶相關工具也隨處可見。我們此行除了探訪六堡茶的傳統產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祖先是如何開始種植和製作六堡茶的,這些問題也始終吸引我的好奇。
紫芽(蒼梧縣委宣傳部提供)
紅芽(蒼梧縣委宣傳部提供)
六堡採茶、制茶雖也按節氣,但春茶開採的日子卻不在「明前」,而在「社前」。我們隨著覃善航上山去看六堡老茶園。六十年前,這里茶園面積曾經達到8000畝,到2006年只剩下了100畝。而正是這100畝老茶園,現在成了梧州唯一的六堡原種保護園。沿路我們可以看見好些稀疏茶樹,覃善航手指拂過一叢茶葉,示意道:「紅芽,味最佳。」
覃善航嘴裡的「紅芽」正是陸羽在《茶經》里所說的「紫為上,綠為次」的紫芽。
一直以來,六堡茶農都採用棋盤式叢栽,用茶果直播有性繁殖的方式種植茶樹。他們不修築梯地,甚至在幼齡茶園間還種上木薯。經過幾百年的品種變異分化,形成了四五個小品種組成的群體原種。這些原種絕大多數是青芽,有少量紅芽、紫芽(顏色深淺有差異,品質區別不大)。
紫芽的茶葉有更豐富的茶多酚和花青素,在緩慢發酵的過程中可以更多地轉化出滋味物質、香氣物質,花青素的苦澀卻在這漫長的發酵過程中減弱了。而一般的茶葉經過這樣的存放,滋味物質不斷釋放,待真正品飲的時候,滋味早已大不如前。紫芽茶雖在剛制好時,苦澀重口,但是經過六堡茶的陳化工藝,會變得醇厚、香甜。六堡茶農一直將紫芽與青芽混采同制,並不挑揀,他們認為這樣才能轉化出品質好的六堡茶。
中午,蒼梧縣人大主任黃海平、六堡鎮書記張浚銘和我們一起吃午飯。他向我們介紹六堡鎮主產區茶園的情況,除了雙貴、八集山莊、黑石頂、芊河、四柳上群等這樣的大茶園外,像沁怡、和順、秀旺、大中等新興茶園也逐步建成,這必將為六堡茶產業的進一步發展繁榮奠定良好的基礎——最後他推薦我們不妨去八集山莊茶園看看,到那裡去享受一番自然生態之美。
六堡鎮八集山莊茶園(蒼梧縣委宣傳部提供)
此時天空正在下著雨,在鎮政府領導陪同下,我們驅車來到一片荒郊野地。這里離六堡鎮區不到2公里,我們把汽車泊在半山腰後,又開始沿著山道一路登頂。煙雨霏霏,一處小型茶園美麗的容顏如畫軸徐徐展開。從谷底到山頂,綠展翠疊,綿綿延延,一望無際。這里的茶園既無土石裸露的「斑禿」,也無草荒樹絕的斷層。再抬頭眺望遠處,那些散落的村寨就像是一個個孤島,深藏在大山深處。
「這個茶園始建於清代光緒年間,是六堡鎮境內僅有的保存完好的百年古茶園。」陪同我們參觀的易章奇說道,「當然,茶園的發展還是十分曲折!」
上世紀八十年代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後,多數給國營茶廠供應毛茶的茶葉初制廠解散,茶農種茶的經濟收入遠遠比不上八角、松脂,積極性受挫。更加致命的一擊來自1985年國際錫價暴跌,解放之後全部出口的六堡茶幾乎一夜之間失去了馬來西亞這個最大的市場。隨著馬來西亞華人錫礦的紛紛倒閉,六堡的茶農也砍掉了他們的茶樹……三十多年來,八集茶園就一直這樣荒廢了——現在,該茶園由他和另外一名黨員幹部承包,他們與梧州茂聖茶業公司合作,將荒廢的茶園復墾建成一個面積達300多畝的生態觀光茶園。
「我們都是生態種茶哦,」易章奇得意地說:「茶園和樹林混在一起,不噴灑農葯,不施化肥,就是新茶園也這樣。」
他所說的前面一處新茶園大概也就十年左右,茶樹明顯長勢強旺,枝葉緊湊密集。
眺望遠處,那些散落的村寨就像是一個個孤島,深藏在大山深處(莫文英/攝)
擁擠熱鬧的六堡鎮在我們身後漸行漸遠。從梧桐到理沖,從塘平到不倚,從四柳到高梘,除了峰巒疊嶂、溪澗縱橫的山勢地貌之外,我看到了六堡的另一面:靜謐的田園,古木參天、溪流潺潺,四處散落著土坯牆的木閣樓和幾棵稀疏的茶樹;運茶古碼頭、石橋、拱門、茶磨、牛群、飛鳥、狗和雞等,鋪疊出一幅風貌斑駁的鄉村圖景。尤其當我們深入茶園之鄉的腹地時,這種景象隨處可見。那裡讓人想起茶鄉的氣韻與貧窮,想起那個遠遁山林深處、閉關讀史著書的陸羽,他高蹈出世,他側耳松風——即使有先人栽種下的喬木精華作為彌補——擺滿了香蕉和木瓜的水果攤上縈繞著人們的說笑聲……
茶園採茶(陳理/攝)
一次路邊歇腳,我喝了一大杯易麗芳家裡的古法六堡茶。易麗芳是一個大美女,家住寶平村,她向我遞來茶杯之前,我看見她正在挽起發髻,幾朵素雅珠花點綴其間,樣子顯得格外端莊高貴。
I. 六堡鎮一日有幾多班車
題主是否想詢問「 六堡鎮到悟州南高振站一日有幾班車」?2班。六堡鎮是廣西壯族自治區蒼梧縣西部,東鄰梨埠鎮,南與夏郢鎮、旺甫鎮接壤,西連獅寨鎮,北與賀州市平桂區水口鎮交界。六堡鎮到悟州南高振站一日有2班車。梧州南站,站址位於梧州市龍圩區,隸屬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梧州車務段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