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徐志摩的詩選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下面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出來的有關於徐志摩詩選,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徐志摩(1897~1931年)現代詩人、散文家。浙江海寧縣硤石鎮人。名章垿,小字槱森,後改名志摩。 曾經用過的筆名:南湖、雲中鶴。1897年出生,至1931年飛機出事,生活了35年,英年早逝。原名徐章垿,為什麼改名叫徐志摩呢?因為他小時候特別可愛,清末時長著一個大腦袋,留著一個"豬尾巴",所以他的父親就請了一個名叫志慧的和尚看相,說是將來必成大器。所以1928年,他出國時改名"徐志摩"——志慧和尚摸過的。
著有《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游》、等。
徐志摩出生於浙江海寧一個富裕家庭,父親徐申如擁有一座發電廠、一個梅醬廠、一間絲綢庄,在上海還有一家小錢庄,又是硤石商會會長,人稱「硤石巨子」。徐志摩18歲時由父母安排,與15歲的張幼儀結婚,隨後遠赴西方求學。對徐志摩來說,這段婚姻並不美滿。張幼儀遠渡重洋到了英國後,才發現徐志摩在旅英期間邂逅了林長民的女兒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後來張幼儀與徐志摩離婚。最後,林徽因卻選擇了梁啟超之子梁思成。
1923年梁啟超(號任公)寫了長信很懇切地勸他:「萬不可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樂。弟之此舉其於弟將來之快樂能得與否,始茫如捕風,然先已予多數人以無量之苦痛。」「戀愛神聖為今之少年所樂道。……茲事蓋可遇而不可求。……況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鶻突,而得滿足得寧帖也極難。所夢想之神聖境界恐不可得,徒以煩惱終其身已耳。」任公又說:「嗚呼!志摩!天下豈有圓滿之宇宙?……當知吾儕以不求圓滿為生活態度,斯可以領略生活的妙味矣。……若沉迷於不可必得之夢境,挫折數次,生氣盡矣。鬱邑佗傺以死,死為無名。死猶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墮落至不復能自拔。嗚呼!志摩!可無懼耶!可無懼耶!」
志摩答復任公的信,不承認他是把他人的苦痛來換自己的快樂。他回信說:「我之甘冒世之不韙,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慘之苦痛,實求良心之安頓,求人格之確立,求靈魂之救度耳。人誰不求庸德?人誰不安現成?人誰不畏艱險?然且有突圍而出者,夫豈得已而然哉?我將於茫茫人海之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嗟夫吾師!我嘗奮我靈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熱滿之心血,明照我深奧之靈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輒欲麻木其靈魂,搗碎其理想,殺滅其希望,污毀其純潔!我之不流入墮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幾亦微矣!」
徐志摩留學後回到北平,常與朋友王賡相聚。王賡的妻子陸小曼,對徐志摩影響甚大。陸小曼聰慧活潑,是獨生女,父親陸寶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門生,回國後任賦稅司。徐志摩和陸小曼在北平交際場相識相愛,並談及婚嫁。徐父執意請梁啟超證婚,徐志摩求助於胡適,胡適果然把梁任公請了出來,梁任公在大庭廣眾之下罵徐志摩:「徐志摩,你這個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學問方面沒有成就,你這個人用情不專,以致離婚再娶……以後務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盛典舉罷,徐志摩與陸小曼南下定居上海。
由於徐志摩離婚再娶,觸怒了父親,中斷了對他的經濟援助,而陸小曼生活揮霍無度,住的是3層樓的豪華住所,每月100銀洋的租金,家裡傭人眾多,有司機、廚師、男僕,還有貼身丫鬟,這些巨額花費使徐志摩入不敷支。應胡適的邀請,徐志摩兼教於北京大學,。沉溺於跳舞、打牌、票戲等夜生活的陸小曼每天天亮才上床,睡到下午兩點才起身。
1931年11月19日,因林徽因要在北平協和禮堂為外國使節演講「中國建築藝術」,徐志摩欲前去捧場,於早上八時搭乘中國航空公司「濟南號」郵政飛機由南京北上,然而,飛機在大霧中誤觸濟南開山墜落,徐志摩罹難,死時34歲。
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註:《再別康橋》是中國詩人徐志摩膾炙人口的新詩。1928年秋天,作者最後一次重訪英國劍橋(舊譯康橋),乘船返回中國,途經中國南海時,把劍橋的景色和緬懷之情融入詩中,表達告別劍橋的淡淡哀愁。該作品在1928年11月6日完成,同年12月10日刊於《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自該新詩出版後,詩句被多次譜上樂曲,詩中一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也成為中國傳誦一時的名句。
此詩寫於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署名徐志摩。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游學於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自陳道:在24歲以前,他對於詩的興味遠不如對於相對論或民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心靈,喚醒了久蟄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後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11月6日在歸途的中國南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這首詩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號上,後收入《猛虎集》。可以說,「康橋情節」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十八首之一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 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註:寫於1924年5月陪泰戈爾訪日期間。這是長詩《沙揚娜拉十八首》中的最後一首。沙揚娜拉,日語「再見」的音譯略作修改。
1924年5月,泰戈爾、徐志摩攜手游歷了東瀛島國。這次日本之行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回國後撰寫的《落葉》一文中,他盛贊日本人民在經歷了毀滅性大地震後,萬眾一心重建家園的勇毅精神,並呼籲中國青年「Everlasting yea!」——要永遠以積極的態度對待人生!
詩的一開始,以一個構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嬌羞之態。「低頭的溫柔」與「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兩個並列的意象妥貼地重疊在一起,人耶?花耶?抑或花亦人,人亦花?我們已分辨不清了,但感到一股朦朧的美感透徹肺腑,象吸進了水仙花的香氣一樣。接下來,是陽關三疊式的互道珍重,情透紙背,濃得化不開。「甜蜜的憂愁」當是全詩的詩眼,使用矛盾修辭法,不僅拉大了情感之間的張力,而且使其更趨於飽滿。「沙揚娜拉」是迄今為止對日語「再見」一詞最美麗的移譯,既是楊柳依依的揮手作別,又彷彿在呼喚那女郎溫柔的名字。悠悠離愁,千種風情,盡在不言之中!
這詩是簡單的,也是美麗的;其美麗也許正因為其簡單。詩人僅以廖廖數語,便構建起一座審美的舞台,將司空見慣的人生戲劇搬演上去,讓人們品味其中亘古不變的世道人情!這一份駕詩馭詞的功力,即使在現代詩人中也是罕有其匹的。而隱在詩後面的態度則無疑是:既然歲月荏苒,光陰似箭,我們更應該以審美的態度,對待每一寸人生!
雪花的快樂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瀟灑,
我一定認清我的方向
飛揚,飛揚,飛揚,
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悵
飛揚,飛揚,飛揚,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飛舞,
認明了那清幽的住處,
等著她來花園里探望
飛揚,飛揚,飛揚,
啊,她身上有硃砂梅的清香!
那時我憑借我的身輕,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貼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註:這首詩寫於1924年12月30日。發表於1925年1月17日《現代評論》第一卷第6期。詩人徐志摩在他的《猛虎集》序文中寫道:「詩人也是一種痴鳥,他把他的柔軟的心窩緊抵著薔薇的花刺,口裡不住地唱著星月的光輝與人類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來把白花染成大紅他不住口。他的痛苦與快樂是深沉的一片。」如果把徐詩中《雪花的快樂》、《再別康橋》和《我不知道風是在哪個方向吹》(以下簡稱《雪花》、《康橋》、《風》)放在一起,它們正好從這樣的角度展示了詩人寫作的連續、希望與理想追尋的深入。這是一個有趣的比較,因為這三首名篇風格之一致,內在韻脈之清晰,很容易令人想到茅盾的一句話:「不是徐志摩,做不出這首詩!」(茅盾《徐志摩論》)徐詩中表現理想和希望感情最為激烈、思想最為激進的詩篇當推《嬰兒》。然而,最真實傳達「一個曾經單純信仰的,流入懷疑的頹廢」(《猛虎集》徐志摩自序)詩人心路歷程的詩作,卻是上述三首。在現代主義階段,象徵不僅作為一種藝術手段,更是一種思維方式。詩人朝向一生信仰的心路歷程是一個紛繁的文學世界,其中曲折的足跡讀者往往需追隨及終點方恍然大悟。胡適之在《追憶志摩》中指出:「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的信仰,這裡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實現的歷史。」(《新月》四卷一期《志摩紀念號》)徐志摩用了許多文字來抵抗現實世界的重荷、復雜,在現實世界的摧毀面前,他最終保持的卻是「雪花的快樂」、「康橋的夢」及「我不知道風在哪個方向吹」的無限惆悵。如果說現代詩的本質就是詩人穿越現實去獲取內心清白、堅守理想高貴(傳統詩是建築於理想尚未破裂的古典主義時代的`),那麼,讀者不難理解人們對於《雪花》、《康橋》和《風》的偏愛。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註:該詩寫於1926年5月,初載同年5月27日《晨報副刊·詩鐫》第9期,署名志摩。這是徐志摩和陸小曼合寫劇本《卞昆岡》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詞。
這首《偶然》小詩,在徐志摩詩美追求的歷程中,還具有一些獨特的「轉折」性意義。按徐志摩的學生,著名詩人卞之琳的說法:「這首詩在作者詩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卞之琳編《徐志摩詩集》第94頁)新月詩人陳夢家也認為:「《偶然》以及《丁當-清新》等幾首詩,劃開了他前後兩期的鴻溝,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氣,用整齊柔麗清爽的詩句,來寫那微妙的靈魂的秘密。」(《紀念徐志摩》)。的確,此詩在格律上是頗能看出徐志摩的功力與匠意的。全詩兩節,上下節格律對稱。每一節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三個音步組成。如:「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每節的第三、第四句則都是兩音步構成,如:「你不必訝異,」「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音步的安排處理上顯然嚴謹中不乏灑脫,較長的音步與較短的音步相間,讀起來紆徐從容、委婉頓挫而朗朗上口。
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在夢的輕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她的溫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甜美是夢里的光輝。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她的負心,我的傷悲。
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在夢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黯淡是夢里的光輝。
註:《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這首詩,可以說是徐志摩的「標簽」之作。詩作問世後,文壇上只要聽到這一聲誦號,便知是公子駕到了。
熟悉徐志摩家庭悲劇的人,或許可以從中捕捉到一些關於詩人那段羅曼史的影子。但它始終也是模糊的,被一股不知道往哪個方向吹的勁風沖淡了,以至於欣賞者也同吟唱者一樣,最終被這一股強大的旋律感染得醺醺然,陶陶然了。
「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我是在夢中,在夢的輕波里依洄。」全詩的意境在一開始便已經寫盡,而詩人卻鋪衍了六個小節,卻依然鬧得讀者一頭霧水。詩人到底想說些什麼,有一千個評論家,便有一千個徐志摩。但也許該說的已說,不明白卻仍舊不明白。徐志摩的一段話,倒頗可作為這首詩的腳註:「要從惡濁的底里解放聖潔的泉源,要從時代的破爛里規復人生的尊嚴——這是我們的志願。成見不是我們的,我們先不問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功利也不是我們的,我們不計較稻穗的飽滿是在那一天。……生命從它的核心裡供給我們信仰,供給我們忍耐與勇敢。為此我們方能在黑暗中不害怕,在失敗中不頹喪,在痛苦中不絕望。生命是一切理想的根源,它那無限而有規律的創造性給我們在心靈的活動上一個強大的靈感。它不僅暗示我們,逼迫我們,永遠望創造的、生命的方向上走,它並且啟示我們的想像。……我們最高的努力目標是與生命本體相綿延的,是超越死線的,是與天外的群星相感召的。……」(《「新月」的態度》)
這里說的既是「新月」的態度,也是徐志摩最高的詩歌理想,那就是:回到生命本體中去。其實早在回國之初,徐志摩就多次提出過這種「回復天性」的主張(《落葉》、《話》、《青年運動》等)。他為壓在生命本體之上的各種憂慮、怕懼、猜忌、計算、懊恨所苦悶、蓄精勵志,為要保持這一份生命的真與純。他要人們張揚生命中的善,壓抑生命中的惡,以達到人格完美的境界。他要擺脫物的羈絆,心游物外,去追尋人生與宇宙的真理。這樣的一個夢,它決不是「她的溫存,我的迷醉」、「她的負心,我的傷悲」之類的戀愛苦情。這是一個大夢,一種大的理想,雖然到頭來總不負黯然神傷,「在夢的悲哀里心碎」。從這一點上,倒可以推衍出《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的一層積極的意義。
由於這首詩,許多人把「新月」詩人徐志摩認作了「風月」詩人。然而,當讀者真的沉入他思想的核心,共他一道「與生命的本體同綿延」,「與天外的群星相感召」,讀者自可以領略到另一個與平常的錯覺截然不同的徐志摩的形象。
黃鸝
一掠顏色飛上了樹。
「看,一隻黃鸝!」有人說。
翹著尾尖,它不作聲,
艷異照亮了濃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熱情,
等候它唱,我們靜著望,
怕驚了它。但它一展翅,
沖破濃密,化一朵彩雲;
它飛了,不見了,沒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熱情。
註:該詩寫於1926年5月,初載同年5月27日《晨報副刊·詩鐫》第9期,署名志摩。這是徐志摩和陸小曼合寫劇本《卞昆岡》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詞。
這首《偶然》小詩,在徐志摩詩美追求的歷程中,還具有一些獨特的「轉折」性意義。按徐志摩的學生,著名詩人卞之琳的說法:「這首詩在作者詩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卞之琳編《徐志摩詩集》第94頁)新月詩人陳夢家也認為:「《偶然》以及《丁當-清新》等幾首詩,劃開了他前後兩期的鴻溝,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氣,用整齊柔麗清爽的詩句,來寫那微妙的靈魂的秘密。」(《紀念徐志摩》)。的確,此詩在格律上是頗能看出徐志摩的功力與匠意的。全詩兩節,上下節格律對稱。每一節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三個音步組成。如:「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每節的第三、第四句則都是兩音步構成,如:「你不必訝異,」「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音步的安排處理上顯然嚴謹中不乏灑脫,較長的音步與較短的音步相間,讀起來紆徐從容、委婉頓挫而朗朗上口。
註:《黃鸝》這首詩最初刊載於1930年2月10日《新月》月刊第2卷第12號上,後收入《猛虎集》。
這首詩意不盡於言終。如果我們鑒品的觸角僅僅滿足於詩的表象,那我們將一無所獲。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尋找這首詩的深層結構,或如黑格爾所言,尋找它的「暗寓意」(《美學》第二卷,13頁)。在這個意義上說,《黃鸝》實際上已經成為一篇類寓言;或曰,一首象徵的詩。
❷ 徐志摩的作品有有哪些
一、徐志摩簡介:
三、人物評價: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國文壇上曾經活躍一時並有一定影響的作家,他的世界觀是沒有主導思想的,或者說是個超階級的「不含黨派色彩的詩人」。他的思想、創作呈現的面貌,發展的趨勢,都說明他是個布爾喬亞詩人。他的思想的發展變化,他的創作前後期的不同狀況,是和當時社會歷史特點關聯著的。
徐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像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於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閑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
人們看待徐志摩及其創作總是把他與新月派連在一起的,認定他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稱他為新月派的「盟主」,這是因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與他發生著密切的關系,他參與了新月派的整個活動,他的創作體現了新月流派鮮明特徵。從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個文學流派——新月派,歷時約十年,徐志摩始終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他在我國新詩發展史上曾經產生過一定的影響,為新詩的發展進行過種種試驗和探索。他的詩歌有著相當鮮明的獨特風格,有一定的藝術技巧。從新月社的成立及至新月派的形成和它的主要活動(尤其是文學方面的活動),他確實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對新詩發展曾經起過一定的推動和影響作用。但是,他們過分地追求形式和格律,又走向歧路,尤其是徐志摩到後期思想和創作都發生危機。
作為那個時代的名人,徐志摩做到了一個普通知識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時,也對民族命運有過深刻的思考。他與張幼儀的婚姻是那個時代的不幸,他與林徽因的淡淡情愫令人唏噓,他與陸小曼的婚姻熱烈而深情,卻又坎坷多舛(新華網評)。
❸ 徐志摩的生平及成就
徐志摩的生平及成就: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後改字志摩,生於清光緒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酉時,浙江海寧人,中國著名新月派現代詩人,散文家。
亦是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的表兄。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1922年返國後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學研究會。
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詩評》周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翻譯。1925年赴歐洲,游歷蘇、德、意、法等國。
1926年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與聞一多、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影響到新詩藝術的發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教授。
1927年參加創辦新月書店。次年《新月》月刊創刊後任主編。並出國游歷英、美、日、印等國。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
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1931年初,與陳夢家、方瑋德創辦《詩刊》季刊,被推選為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大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故飛機失事,因而遇難。
(3)徐志摩在上海完成了哪些作品擴展閱讀:
寫作特色:
徐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像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於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閑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
人們看待徐志摩及其創作總是把他與新月派連在一起的,認定他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稱他為新月派的「盟主」。
這是因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與他發生著密切的關系,他參與了新月派的整個活動,他的創作體現了新月流派鮮明特徵。
從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個文學流派——新月派,歷時約十年,徐志摩始終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徐志摩的故事:
1925年,志摩在北京認識了京城美女陸小曼。當時陸小曼恰是志摩的一位朋友王賡的妻子。這樁婚事是由小曼的父母主辦的。小曼與王賡的性格格格不入,倆人沒有什麼感情。
王賡因事務繁忙,經常沒有時間照顧小曼,所以他常叫志摩陪小曼去玩。志摩一開始只是盡朋友之道陪伴小曼,並無非份之想。他經常與小曼研究詩詞,文學,一起遊山玩水。
當時志摩正處於失戀的痛苦中,急需要愛情的滋養。小曼的才華吸引了志摩,他在小曼身上找到了慰籍。小曼與王賡沒有一絲感情,也需要愛情。這樣,這一對苦命鴛鴦一碰在一起便擦出了感情。
志摩與小曼,一個是有夫之婦,一個是有婦之夫。他們的父母,朋友都極力反對倆人交往。倆人卻不顧一切阻力尋求屬於他們的愛情。
1925年,志摩赴歐旅遊。他次趟歐游本想拜訪著名文學家泰戈爾,卻在途中收到小曼病危的消息。他立即返回中國。原來王賡決定遷移上海,他要求小曼隨行。
小曼不願意。上海那邊守衛森嚴,以後想要見到志摩將比登天還難。她只得裝病拖延時間。志摩回國後,小曼禁不住父母的威脅,只能移居上海。志摩隨後趕到。
在上海時,在志摩朋友的幫助下,王賡答應與小曼離婚,讓小曼重得自由。從此,小曼與志摩的感情突飛猛進,倆人與1926年結婚。
婚後在小曼的支持下,志摩的詩歌產量劇增,先後出版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和《猛虎集》等詩集。他倆經常在夜間共談文學。倆人過了一段幸福的日子。
然而,好景不長。不久小曼又恢復先前奢侈的作風。她花費無度,甚至吸食鴉片。志摩雖是兩個大學的教授,收入不薄,仍供不應求。為此志摩四處奔波,詩才枯竭。
1931年,志摩在一次飛行中逝世,小曼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她決定改過自新,戒掉鴉片。她開始寫文章,翻譯外國名著。1965年4月,小曼病逝。
❹ 徐志摩的作品有哪些
徐志摩的作品分別有小說集《輪盤》;戲劇《卞昆岡》;詩歌《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游》;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
翻譯作品分別有《曼殊斐兒小說集》《贛第德》《瑪麗·瑪麗》。其中著名詩歌精選:《再別康橋》、《沙揚娜拉》、《雪花的快樂》、《偶然》、《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徐志摩人物評價:
1、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國文壇上曾經活躍一時並有一定影響的作家,他的世界觀是沒有主導思想的,或者說是個超階級的「不含黨派色彩的詩人」。
2、徐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像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
3、作為那個時代的名人,徐志摩做到了一個普通知識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時,也對民族命運有過深刻的思考。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徐志摩
❺ 徐志摩的代表作品
徐志摩的代表作品有以下這些:
徐志摩的詩歌代表作有《再別康橋》、《沙揚那拉》、《偶然》、《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破廟》、《自然與人生》、《殘詩》、《地中海》、《灰色的人生》、《太平景象》、《卡爾佛里》等。
其中《再別康橋》、《沙揚那拉》、《偶然》等廣為流傳,已經成為世界文學史上的經典。徐志摩的詩作題材廣泛,字句清新,韻律和諧,想像豐富,意境優美,讀起來依然覺得如瓮中儲存的佳釀,歷時愈久而味愈芳醇。
徐志摩散文代表作品
《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志摩日記》、《旅伴》、《兩個生客》、《西伯利亞》、《西伯利亞》、《莫斯科》、《托爾斯泰》、《猶太人的怖夢》、《契訶夫的墓園》等。
徐志摩的散文集優美而浪漫,讓人馨香練懷久久不忘的心靈獨白;啟迪青春、點綴人生、暢想世紀的人生感悟;最具代表性的或傷感或甜蜜或浪漫或純情的愛的故事;詩一樣的文字,格言一樣的論說,盡在徐志摩散文!
既注重審美欣賞,也顧及歷史文獻價值,有助於文學愛好者的鑒賞和研究者尋根溯源。
❻ 徐志摩的作品
徐志摩的著名作品有《再別康橋》《沙揚娜拉》《雪花的快樂》《偶然》《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號),原名章垿[xù],字槱[you]森,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曾經用過的筆名有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雲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浙江嘉興海寧硤石人。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
人物評價:
他的世界觀是沒有主導思想的,或者說是個超階級的「不含黨派色彩的詩人」。他的思想、創作呈現的面貌,發展的趨勢,都說明他是個布爾喬亞詩人。他的思想的發展變化,他的創作前後期的不同狀況,是和當時社會歷史特點關聯著的。
徐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像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於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閑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
❼ 徐志摩的簡介及代表作品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嘉興海寧硤石人,現代詩人、散文家。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
曾經用過的筆名有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雲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
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國克拉克大學學習銀行學。十個月即告畢業,獲學士學位,得一等榮譽獎。同年,轉入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院,進經濟系。
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奠定其浪漫主義詩風。
1923年成立新月社。
1924年任北京大學教授。
1926年任光華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前身)、大夏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教授。
1930年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應胡適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罹難。
徐志摩作品集
1、詩集
《志摩的詩》 、《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游》。
2、散文集
《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
3、小說散文集
《輪盤》。
4、戲劇
《卞昆岡》(與陸小曼合作)、日記《愛眉小札》。
5、譯著
《死城》、《曼殊斐爾小說集》、《贛第德》等。
徐志摩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像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於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閑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
(7)徐志摩在上海完成了哪些作品擴展閱讀:
著名詩歌精選:
1、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是現代詩人徐志摩膾炙人口的詩篇,是新月派詩歌的代表作品。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語言輕盈柔和,形式精巧圓熟,詩人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致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郁、雋永,是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
此詩寫於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署名徐志摩。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游學於此。
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自陳道:在24歲以前,他對於詩的興味遠不如對於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心靈,喚醒了久蟄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
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11月6日在歸途的中國南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這首詩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號上,後收入《猛虎集》。可以說「康橋情節」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2、沙揚娜拉
《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這首詩的作者是徐志摩,它也是組詩《沙揚娜拉十八首》中的最後一首。
《沙揚娜拉十八首》收入1925年8月版《志摩的詩》,再版時刪去前十七首(見《集外詩集》),僅留此一首,題作《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這首詩寫於1924年作者隨印度詩人泰戈爾訪日期間,這首送別詩也是徐志摩抒情詩的絕唱,歷來為人們所傳誦。
3、雪花的快樂
《雪花的快樂》是現代詩人徐志摩所作的詩歌,作者借雪花的純潔,飄逸,瀟灑,自由等特點,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抒寫了詩人對美好生活的執著追求和嚮往。
全詩綜合運用了借物抒情、對比、擬人等表達手法,把對理想和愛情的追求等主觀感情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從而化實景為虛境,創造出了一個優美的意境,顯示了飛動飄逸的藝術風格。
❽ 徐志摩簡介及作品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國文壇上曾經活躍一時並有一定影響的作家,他的世界觀是沒有主導思想的,或者說是個超階級的“不含黨派色彩的詩人”。接下來我為你整理了徐志摩簡介及作品,一起來看看吧。
徐志摩簡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後改字志摩,生於清光緒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酉時,浙江海寧人,中國著名新月派現代詩人,散文家,亦是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的表兄。徐志摩出生於富裕家庭,並曾留學英國。一生追求“愛”、“自由”與“美”(胡適語),這為他帶來了不少創作靈感,亦斷送了他的一生。
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進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校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開始創作新詩。1923年春,在北京辦起了俱樂部,出於對印度詩人泰戈爾一本的詩集《新月》的興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詩評》周刊。1928年3月,創辦《新月》月刊,同年11月6日,作《再別康橋》。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罹難。
徐志摩作品集
詩集
《志摩的詩》 、《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游》
散文集
《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
小說散文集
《輪盤》
戲劇
《卞昆岡》(與陸小曼合作)、日記《愛眉小札》
譯著
《死城》、《曼殊斐爾小說集》、《贛第德》等
徐志摩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像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於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閑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
徐志摩經典語錄
1
走著走著,就散了,回憶都淡了;
看著看著,就累了,星光也暗了;
聽著聽著,就醒了,開始埋怨了;
回頭發現,你不見了,突然我亂了。
2
我的世界太過安靜,靜得可以聽見自己心跳的聲音。
心房的血液慢慢流回心室,如此這般的輪回。
聰明的人,喜歡猜心,也許猜對了別人的心,卻也失去了自己的。
傻氣的人,喜歡給心,也許會被人騙,卻未必能得到別人的。
你以為我刀槍不入,我以為你百毒不侵。
3
一生至少該有一次,為了某個人而忘了自己,
不求有結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經擁有,
甚至不求你愛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華里,遇到你。
4
一個人的漠然加上另一個人的苦衷,
一個人的忠誠加上另一個人的欺騙,
一個人的付出加上另一個人的掠奪,
一個人的篤信加上另一個人的敷衍。
愛情是一個人加上另一個人,
可是,一加一卻不等於二,
就像你加上我,也並不等於我們。
這種叫做愛的情啊……
如果你忘了蘇醒,那我寧願先閉上雙眼。
5
你說你不好的時候,我疼,疼的不知道該怎麼安慰你,
你說你醉的時候,我疼,疼的不能自製,思緒混亂。
我的語言過於蒼白,心卻是因為你的每一句話而疼。
太多不能,不如願,想離開,離開這個讓我疼痛的你。
轉而,移情別戀,卻太難,只顧心疼,我忘記了離開,
一次一次,已經習慣,習慣有你,習慣心疼你的一切。
6
許多往事在眼前一幕一幕,變的那麼模糊,
曾經那麼堅信的,那麼執著的,一直相信著的,
其實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是……突然發現自己很傻,傻的不行。
我發誓,我笑了,笑的眼淚都掉了。
笑我們這麼傻,我們總在重復著一些傷害,沒有一個可以躲藏不被痛找到。
卻還一直傻傻的期待,到失望,再期待,再失望……
7
習慣,失眠,習慣寂靜的夜,躺在床上望著天花板,想你淡藍的衣衫。
習慣,睡伴,習慣一個人在一個房間,抱著絨絨熊,獨眠。
習慣,吃咸,習慣傷口的那把鹽,在我心裡一點點蔓延。
習慣,觀天,習慣一個人坐在愛情的井裡,念著關於你的詩篇。
8
誰的情感無法張揚,誰在陌生的房故作勇敢,
誰在夜晚害怕腐爛,任呼吸突然變得野蠻,
先愛吧把這一副肩膀擋掉一點遺憾,先愛吧看似一雙翅膀躲啊躲已經黑暗,
先愛吧人們不懂這樣一旦欲求不滿,先愛吧之後感傷之後再算,之後再算……
9
我習慣了等待,於是,在輪回中我無法抗拒的站回等待的原點。
我不知道,這樣我還要等多久才能看到一個答案;
我不知道,如此我還能堅持的等待多久去等一個結果?
思念,很無力,那是因為我看不到思念的結果。
也許,思念不需結果,它只是證明在心裡有個人曾存在過。
是不是能給思念一份證書,證明曾經它曾存在過?
10
一個人的世界,很安靜,安靜的可以聽到自己的呼吸聲和心跳聲。
冷了,給自己加件外套;
餓了,給自己買個麵包;
病了,給自己一份堅強;
失敗了,給自己一個目標;
跌倒了,在傷痛中爬起並給自己一個寬容的微笑
是啊,我總是一個人,你從來不曾來過,
我也從來不曾出現在你的世界
11
似乎習慣了等待,單純的以為等待就會到來。
但卻在等待中錯過了,那些可以幸福的幸福。
在失去時後悔,為什麼沒有抓住。其實等待本身就是一種可笑的錯誤。
明知道等待著一份不知能否到來的幸福……
12
或許可以愛很多個人,但只有一個人會讓你笑的最燦爛,哭的最傷心。
於我——應該都笑的燦爛,但我不明白給我最燦爛的是誰。
哭,那是經常的吧。
但是我不明白傷心,讓我最傷心的是誰。
只是心太痛,太痛……之後便不覺著痛了。
也記不清楚那些班駁的光影。
13
在一段時間我喜歡一段音樂,
聽一段音樂我懷念一段時光。
坐在一段時光里懷念另一段時光的掌紋。
那時聽著那歌會是怎樣的心情?
那時的我們是否相遇?是相遇還是錯過?
還是,沒有結局的邂逅?
14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在無法遇見第二個寂寞的人的寂寞冬天。
獨自行走獨自唱歌獨自逛街獨自看著一整個世界狂歡。
人們手牽手地逛著游樂園。
他是她的獨一。我是所有人的無二。
世界充滿了我們相遇的幾率。
我卻始終無法遇見你。
15
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裡,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裡,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愛就在那裡,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裡,不舍不棄
16
世界曾經顛倒黑白,如今回歸絢麗色彩。
世界曾經失去聲響,如今有你們陪我唱歌。
夜裡黑暗覆蓋著左手,左手覆蓋著右手。
曾經牽手的手指,夜裡獨自合十。
風吹沙吹成沙漠,你等我,等成十年漫長的打坐。
你是天下的傳奇,你是世界的獨一。
你讓我花掉一整幅青春,用來尋你。
五、四、三、二、一、他和她的迷藏。
開始……
17
當一個人沉醉在一個幻想之中,他就會把這幻想成模糊的情味,當作真實的酒。
你喝酒為的是求醉;我喝酒為的是要從別種的醉酒中清醒過來。
18
有些女人。會讓人覺得,世界上無人捨得對她不好。
然而,這個女人。就是得不到她一直盼望著的好。
19
面對,不一定最難過。
孤獨,不一定不快樂。
得到,不一定能長久。
失去,不一定不再擁有。
不要因為寂寞而錯愛,不要因為錯愛而寂寞一生。
20
耳。沒有喧鬧。
眼。沒有繽紛。
嘴。沉默不語。
22
你會不會忽然的出現,在街角的咖啡店,
我會帶著笑臉,和你寒暄,
不去說從前,只是寒暄,
對你說一句,只是說一句,
好久不見…
23
如果真相是種傷害,請選擇謊言。
如果謊言是一種傷害,請選擇沈默。
如果沈默是一種傷害,請選擇離開。
24
少年的時候,我瘋狂的喜歡,帶我走這三個字。
現在,我再也不會任性的讓任何人帶我走。
我學會了,自己走。
25
旋轉木馬是最殘忍的游戲,
❾ 徐志摩的生平簡介(要詳細的)
[編輯本段]人物簡介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現代詩人、散文家。浙江海寧市硤石鎮人。名章垿,字志摩,小字幼申。曾經用過的筆名: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雲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1915年畢業於杭州一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1]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
1922年返國後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
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學研究會。
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詩評》周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翻譯。
1925年赴歐洲,游歷蘇、德、意、法等國。
1926年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與聞一多、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影響到新詩藝術的發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教授。
1927年參加創辦新月書店。次年《新月》月刊創刊後任主編。並出國游歷英、美、日、印等國。
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
1931年初,與陳夢家、方瑋德創辦《詩刊》季刊,被推選為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大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故飛機失事,因而遇難。更為巧合的是,失事飛機叫「濟南號」。蔡元培為其寫輓聯:
談話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逕都是詩,詩的意味滲透了,隨遇自有樂土;乘船可死,驅車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於飛機偶然者,不必視為畏途。
[編輯本段]作品成就
詩集著有:《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游》;
散文集有:《再別康橋》、《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輪盤》;
小說:《春痕》
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
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
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
他的作品已編為《徐志摩文集》出版。
徐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像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於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閑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
[編輯本段]家世身世
明正德年間,徐松亭在硤石經商,家居於硤石,為硤石徐氏分支之始祖。徐志摩即其族人。
1897 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於浙江省海寧縣硤石鎮,按族譜排列,取名徐章垿,字槱森,因其父屬猴,名申如,得子亦是屬猴,故又取小字幼申。筆名有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雲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國留學時他父親給另取的名字。說是小時候,有一個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過頭,並預言「此人將來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龍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徐志摩是徐門的長孫獨子,自小過著舒適優裕的公子哥兒的生活。
[編輯本段]求學歷程
小時在家塾讀書,十一歲時,進硤石開智學堂,從師張樹森,打下了古文根柢,成績總是全班第一。
1910 年,徐志摩滿十四歲,離開家鄉,來到[3]杭州,經表叔沈鈞儒介紹,考入杭州府中學堂(1913年改稱浙江一中,現為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與郁達夫同班。他愛好文學,並在校刊《友聲》第一期上發表論文《論小說與社會之關系》,認為小說裨益於社會,「宜竭力提倡之」,這是他一生的第一篇作品。同時,他對科學也有興味。並發表了《鐳錠與地球之歷史》等文。
1915年夏,徐志摩畢業於浙江一中,接著考入上海浸信會學院暨神學院(滬江大學前身,現為上海理工大學),同年十月,由家庭包辦,與上海寶山縣羅店巨富張潤之之女張幼儀結婚。
生性好動的徐志摩並沒有安心念完浸信會學院的課程,1916年秋,離滬北上,到天津的北洋大學的預科攻讀法科。翌年,北洋大學法科並入北京大學,徐志摩也隨著轉入北大就讀。在北方上大學的兩年裡,他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內容,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因素。在這高等學府里,他不僅鑽研法學,而且攻讀日文、法文及政治學,並涉獵中外文學,這又燃起他對文學的興趣。這一時期他廣交朋友,結識名流,由張君勱、張公權的介紹,拜梁啟超為師,還舉行了隆重的拜師大禮。梁啟超對徐志摩的一生影響是大的,他在徐志摩的心目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徐梁雖系密切的師徒關系,但他們二人的思想差別還是存在的,已經接受了資產階級民主自由思想的徐志摩,他不顧一切,捨命追求他的理想的人生,他要爭取婚姻戀愛自由。
他在北方上大學時期,親身感受了軍閥混戰的場景,目睹屠殺無辜的慘象。他厭惡這「抹下西山黃昏的一天紫,也塗不沒這人變獸的恥」(徐志摩:《人變獸》戰歌之二)的社會,他決計到國外留學,尋求改變現實中國的葯方,實行他的「理想中的革命」。
徐志摩懷著「善用其所學,以利導我國家」(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啟行赴美文》)的愛國熱情,離開北大,1918年8月14日從上海啟程赴美國留學。留學第一年,進的是美國烏斯特的克拉克大學,他進歷史系,選讀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等課程,以期自己將來做一個中國的「漢密爾頓」。入學十個月即告畢業,獲學士學位,得一等榮譽獎。但他並不以此為滿足,當年即轉入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院,進經濟系。徐志摩他獲得了廣泛的哲學思想和政治學的種種知識。是年,「五四」革命運動的浪潮也輾轉波及到遠隔重洋的美國的中國留學生群中,徐志摩也為愛國心所驅使,參加了當地留學生所組織的愛國活動,經常閱讀《新青年》、《新潮》等雜志,同時,他的學習興趣,逐漸由政治轉向文學,因而得了文學碩士學位。
徐志摩在美國待了兩年,但他對美國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掠奪的瘋狂性、貪婪性,講求物質利慾卻感到厭倦,他又受到英國哲學家羅素的吸引,終於「擺脫了哥倫比亞的博士銜的引誘,買舟橫渡大西洋,不料羅素個人生活發生意外的變故,致使他不曾達到跟隨羅素從學的夙願,結果「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里混了半年」,正感著悶想換路走的時候,這時,他結識了林長民及其女兒林徽因,並由於林長民介紹,認識了英國作家高斯華綏·狄更生。由於狄更生的介紹和推薦,徐志摩以特別生的資格進了康橋大學皇家學院。
徐志摩在英國也住了兩年,在英國,尤其是在康橋的這段生活,對他的一生的思想有著重要的影響,是他思想發展的轉折點。在康橋,他深深感到「大自然的優美,寧靜,調諧在這星光與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靈」(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徐志摩忘情於康橋,沉迷於大自然,乃是因為他以為現實社會是醜陋的,生活是痛苦的,只有大自然是純潔的,美好的,為要救治這個社會和人們,醫治當前生活的枯窘,最好的辦法是:離卻墮落的文明,迴向自然的單純。只有接近自然,才能回復人類童真的天性,社會的病象就有緩和的希望。
他在康橋接受資產階級的貴族教育,接受了「吸煙的文化」,他是那麼贊賞英國,那麼留戀牛津和康橋。他喜與英國名士交往,他廣泛地涉獵了世界上各種名家名作,也接觸了各種思潮流派,在這個時期,孕育了他的政治觀念和社會理想,胚胎了他的自我意識 ——理想主義,他自己要成為一個「不可教訓的個人主義者」。 康橋的環境,不僅促成並形成了他的社會觀和人生觀,同時,也撥動了他的求知慾,觸發了他創作的意念。他開始翻譯文學著作,他翻譯了英國作家曼殊斐兒的幾個短篇,德國福溝的小說《渦堤孩》,法國中古時的一篇故事《吳嘉讓與倪阿蘭》,義大利作家丹農雪烏的《死城》和伏爾泰的作品《贛第德》。同時,他詩興大發,寫了許多詩,他的「心靈革命的怒潮,盡沖瀉在你(指康橋)嫵媚河中的兩岸」《徐志摩:《康橋再會吧》)。他崇拜的偶象不再是美國的漢密爾頓,而是英國的雪萊和拜倫,他「換路走」入詩人的行列。)
[編輯本段]文學生涯
康橋月色
徐志摩與詩本來是一無家族淵源,二無個人癖好,可是,在英國康橋大學留學期間,卻一反往常,不寫則已,一寫不止,形成了他詩歌創作的暴發期。這時期他雖然寫了那麼多詩,但現今散見於一些報刊雜志的也僅有二、三十首,大部分都散失掉了。但從尚能見到的有限的詩篇中,還可以約略窺見徐志摩初期詩作的狀況和他的思想印痕。
這時的徐志摩為什麼寫詩象著了魔似的,他是怎麼暴發詩情的?
首先,與他當時所處的生活環境有關,是他生活的康橋的環境觸發了他的詩興,點燃起他的創作慾念的。他說:「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甜蜜的洗禮」《吸煙與文化》。因此,這時期,他創作了象《夏》、《夏日田》其次,此時,他個人生活「照著了一種奇異的月色」。
1921年秋天,他認識了「人艷如花」「才女」林徽因,徐志摩與她交往甚密,隨後談起戀愛,並有論婚嫁之意。於是,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張幼儀提出離婚,認為他們不應該繼續沒有愛情,沒有自由的結婚生活了。自由離婚,止絕苦痛,始兆幸福,這是徐志摩的單純的理想主義,他在追求著一種理想的人生,他感到生命似乎受到「偉大力量的震撼」,他要發抒,他要歌吟,因此,象《情死〉、《月夜聽琴》、《青年雜詠》、《清風吹斷春朝夢》等表現愛情和人生理想的詩歌,也就構成了他這期詩歌的重要內容。再有,他所以傾向分行的抒寫,是他接觸了大量的英國文學藝術,拜倫、雪萊、濟慈、哈代等的作品令他入迷。他吹著了這股「奇異的風」——歐風,他踏著他們的路,於是藉助詩的形式,把他的思想感情「奇異」的表現出來。
因此,徐志摩對英國康橋這段生活分外留戀,他不無感慨,異常興奮,他大量作詩,他這時詩情洶涌暴發的情景,在他的題為《草上的露珠兒》一首長詩中有所反映。這是迄今為止我們見到的他的最早的一首詩,這首詩不僅表達了他當時的抱負和志趣,而且形象地傳達出他的詩緒洶涌的狀態,他開放創造的噴泉,他放喉歌吟,因此,他要做一個詩人了。 這些早期詩歌,總的是調子清新,情緒高揚,反映了「青春的呼喚,燃點著希望燦燦」 (徐志摩:《春》)。同時,也開始多方探求新詩的形式,詩式比較多樣,但尚未定型,有自由體,新格律體,也有西洋詩體,甚至還有無標點詩,但講求音韻、節奏,格式的勻稱和整齊,要求「聲調流利好聽,形式輕盈柔美」,這也正是徐志摩作詩的一貫追求。
英國康橋的生活固然使他迷醉,但思鄉懷國之情纏繞著他,於是在1922年8月離開歐上,啟程回國。回國途中,曾在新加坡、香港、日本稍作停留,經歷兩個月的旅程,於10月15日到達上海。
回國後,徐志摩開始了另一種生活。現實社會的紛擾,擾亂了他內心的平衡,有時還感覺精神上的煩悶和焦躁。於是他將自己的感受和體驗訴之筆端,開始了文學創作的生涯。
《志摩的詩》
1922 年秋徐志摩回國後,他的詩情沒有中斷,繼續詩歌創作並公開在各種雜志上發表。《志摩的詩》是徐志摩自己編選的第一個詩集,集中篇什大都是1922—— 1924年之間的作品,這個詩集的出版,使他名聲大振。在這本詩集中可以約略見出徐志摩在回國初年的生活思想狀況,以及他所「泛濫的感情」。大致是:抒發理想和表現愛情的;暴露社會黑暗和表達對勞苦人民的同情的;探討生活哲理的;以及寫景抒情的。
他滿懷英國康橋式的人生理想,期望在中國實現他的理想主義。《雪花的快樂》是《志摩的詩》開卷第一首,它可算作徐志摩早期詩歌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運用雋秀柔和的筆調,描繪了雪花優美的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雪花的快樂。詩的節奏輕快,調子舒展明朗,意境優美。
其它如《為要尋一顆明星》、《這是一個懦怯的世界》、《我有一個戀愛》、《嬰兒》、《多謝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盪》等篇,與《雪花的快樂》一樣,者」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的追求。它們既是抒情詩又是愛情詩,表現了對人生自由的嚮往和對戀愛自由的渴望。要求人生自由、戀愛自由正是他的理想主義的內容,因此,這二者往往密不可分的交織在一起。然而,他的理想主義與中國的社會現實存在著距離和不可調和的矛盾,他與林徽因的戀愛結果遭到破滅,他所追求的理想的人生和理想的社會終不能實現,於是,使他憂郁、苦悶。因此,這些詩篇也程度不同地蒙上了悲涼的氛圍,成了「苦悶憤怒的情感的無關闌的泛濫」(茅盾:《徐志摩論》)。這種消極悲觀的思想情緒在那些小詩中,表現得更加明顯,如《消息》、《一星弱火》、《問誰》等。
1924年4月,印度詩人泰戈爾來華,給徐志摩的生活和創作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他與泰戈爾建立了友誼,泰戈爾給他取印度名素思瑪(Susima)。5月底,泰戈爾離滬去日本,徐志摩與他同行,《志摩的詩》中的《沙揚娜拉》那首詩,就是逗留日本期間寫成的。徐志摩擅長於抒情詩,同時也喜歡寫泰戈爾那樣的哲理詩。
《志摩的詩》中,有一些是描寫貧富懸殊窮人痛苦生活的詩篇。這類詩數量雖不多,但內容比較充實,反映了社會現實生活的某一側面,具有一定程度的社會意義。《志摩的詩》中還有一些寫景抒情詩,比如《滬杭車中》。
這個詩集就整體看,反映生活的容量是不大的,內容的發掘是不夠深刻的,思想感情也並非全是那麼積極和健康。但從它的表現技巧看,「幾乎全是體制的輸入和試驗」(陳西瀅:《新文學運動以來的十部著作》)。詩的形式變化多樣,有長詩,短句,自由詩,散文詩,更多的是對西方的詩式進行試驗。這一時期,是徐志摩詩式的試驗期,也是他詩歌技巧的磨煉期,他是在摸索和試驗中顯露出他詩人的才華和詩歌的獨特風格的。
徐志摩作詩就十分注意意境,《志摩的詩》中大部詩作,形成他獨辟的藝術境界,如《雪花的快樂》,作者把對理想的追求的主觀感情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從而化實景為虛境,創出了一個優美的藝術境界。
此外,他的詩歌具有形象性,可感性,這得力於他的豐富的想像力。他的想像和比喻不僅與眾不同,而且,他能把看來比較抽象的事理,化為生動、可感、可見的具體形象,象《毒葯》、《白旗》、《嬰兒》是三首內含哲理的散文詩,他也使出了藝術想像的本領,依仗這種特別的感受力去描繪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