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50-1960年,上海某重點高校教工工資與社會收入是怎麼樣的
上世紀50—60年代間,滬地高校教職工收入狀況如何?其與上海市職工收入相比情況又如何?這既是高校教育事業發展過程的一項重要紀錄,也是我們了解昔日高校教職工物資文化生活的一個途徑。這里,將滬地某全國重點高校(理工科)、上海市檔案館和市圖書館查詢所得數字整理摘記如下:
50年代初,社會物價很不穩定,滬地市場多是以米價即時行情為交易價碼的。當時上海高校教職工工資則參照“全國各級學校教職工工資標准表”來核定不同的工資等級,該表分列33級,以“工資分”為基準單位。時年流通幣是第一版人民幣。
到1955年3月,第二版人民幣發行,1個工資分約等值o.22元。此時社會物價已趨穩定,高校教工薪酬等級才取消了“工資分”標准。
1955年3月,第一版人民幣退出流通,第二版人民幣發行流通。第二版人民幣最大面值為10元(下圖),這也是迄今為止人民幣紙幣系列中票面幅尺寸最大的一款:210x 85mm。而今天我們使用的第五版人民幣百元鈔票面是155X77mm,幾乎是小了一圈。
2. 上世紀80年代上海地區工資大概多少
工人56塊左右
3. 民國時期工資是多少
350元左右。
當時一塊銀元之中有24克純銀,而平時金銀比的價格就是在20到30左右,也就是說1塊大洋約等於1克黃金,按照現在的價值來算的話,一塊銀元大約等同於如今的350人民幣。而拿物價來算的話,這換算比例又不一樣了,當時市面上除了流行大洋之外,同時還流通著銅板,由於當時大洋發行量極少所以價值極高,故而人們日常交易還是以銅板為主。
民國時期的工資
比如我們常說的魯迅先生,當時他任教的時候一個月的工資大概是60塊大洋,後來隨著年限的提升漲到了350塊大洋,後來憑借著這筆錢在北京買了一套四合院,從這就可以看出魯迅先生在當時絕對是屬於高收入人群。
而普通人則沒有這么高工資了,1917年聖約翰大學的學生曾經做出了這樣一個結論:
「工人支持五口之家月薪15元」;「常見男工謀10元,女子作絲廠每月所入亦如此。」
從這就可以看出,當時一個月開銷要在15塊大洋左右,而人均需要三塊大洋,《大染坊》之中陳六子初到上海時也明確了這一點,比如陳六子和林氏家族的員工聊天時就提到了當時社會的平均現狀:
普通工人大概在1塊到1塊半,五個最好的是在4塊半到6塊大洋之間。
4. 1964年上海市普通工人每月工資多少元
那時候沒有統計資料,只能一般來說,工人的工資在七十到八十之間
5. 民國時期普通工人工資一日多少(麻煩使用當時貨幣單位)
南昌起義前後,老百姓究竟苦到什麼程度?剛好我手邊有幾本書,其中兩本是中共早期革齤命家的回憶錄,一位是張金保,另一位是包惠僧,通過他們的所見所聞,可看出當時的生活狀況並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樣水深火熱 。
武漢的紡織女工一月30多塊大洋
這兩本回憶錄對大革齤命時代的記述,主要是工人運動,那我們便沿著他們的記述往下看吧:張金保曾經擔任過第六屆中央委員、中央婦委書記。上世紀二十年代中期,她從鄂城鄉下來漢口第一紗廠做工,一個月後,「領到半個月的工資——七塊大洋,另外半個月的工資被廠里當作押金扣下了。我拿著錢心裡高興極了,因為這意味著我每個月可以掙十四塊錢,可以勉強糊口養家。」第二年,張金保一人看管兩台織布機,月薪30多塊錢。「這樣,我的生活好些了,開始有了點積蓄。」
或許是不能淡化萬惡的舊社會,否則怎麼要起來鬧革齤命呢?所以張金保才這樣說「十四塊錢,可以勉強糊口養家」。而在《銀元時代生活史》中,作者陳存仁則毫無顧忌地說自己在上海當見習醫生時,每月薪資雖只8元,但袋中常有鏗鏘的銀元撞擊聲,使他氣概為之一壯,外表飄飄然,「第一個月,吃過用過,口袋中還剩下五塊錢。」
如此同時,新成立的上海市公齤安局,巡齤警月薪10至13元,巡長16至18元。有趣的是,這種連紡織女工都不如的工資水平,居然比北洋軍閥時期的淞滬警齤察廳還要高1至2元錢。《銀元時代生活史》一書也披露:上海衛生局的一名科長,月薪也不過30元。
你相信嗎?一個紡紗女工的工資,竟然高過巡長和科長!而在當時,物價低廉:據《上海解放前後物價資料匯編》和《上海工人運動史》披露:1927 年在上海,二號梗米1石14元,麵粉1包3.30元,切面1斤0.07元,豬肉1斤0.28元,棉花1斤0.48元,煤炭1擔0.14元,煤油1斤 0.06元,肥皂1塊0.05元,香煙1盒0.036元,茶葉1斤0.23元,活雞1斤0.37元,鮮蛋1個0.027元,豆油1斤0.19元,食鹽1斤 0.043元,白糖1斤0.096元,細布1尺0.107元。原文中的「石」,應為兩百斤;1包麵粉,應為44斤。
《銀元時代生活史》也有類似記載:二十年代的上海,大米1擔3到4個銀元,老刀牌煙一包3個銅板,剃頭8個銅板,紹興酒1斤1角錢,臭豆腐乾1 個銅板買兩塊。拿了1塊錢稿酬,請六七個同學去吃茶,茶資8個銅板,生煎饅頭、蟹殼黃等各種小吃也才花去20多個銅板。《文化人的經濟生活》一書則提到: 1929年,每塊銀元兌換兩三百個銅板,一兩個銅板可以換一隻雞蛋。
其他城市,大抵如此。三十年代的北平,1銀元可買6斤好豬肉,40個豬肉餃子、兩碗小米粥、外加一盤白糖,兩毛二分錢。在重慶,1936年,大米1斤2分5,100斤兩塊五角錢。甘肅農村,抗戰前7年,百斤小麥5至3元。漢口方面,1930年,每百斤麻油和雞蛋的價格約為20元,每斤棉花和豬肉約為3角錢,1斤鯉魚不到5分錢,1斤煤油的零售價則長期保持在0.10~0.15元之間。
再看金價——漢口的價格是:1920年,每兩38元,1927年65元;上海可能便宜些:1920年,每兩21元,1927年37元。
至於地價和住房,除租界和商業區以外都不算昂貴。1928年,上海近郊的高行、陳行、江灣和楊行的每畝地售價分別為150-100、100-60、1000-70、100-300元。1933年,漢口第六區的最低地價為84元1畝,第七區的最低地價為90元1畝。
房租價格:上海的石庫門一層樓,有電燈、自來水,月租10塊錢;住客棧,每一鋪位3角5至6角;紗廠宿舍,月租2到5元不等,兩層樓可住10 人,自來水由廠方提供,有的還供電,帶家眷者,兩家分租一層,費用不過1元多;最好的宿舍,為磚瓦結構,鋪地板,長寬500立方尺,容積5000立方尺,有廚房、路燈和下水道,月租6至9元;此外,工人也可租地,結廬而住,半畝地年租金200元,21戶人家分攤,平均下來每戶每月8毛錢,當然,環境極差。
又如在北齤京:「四合院,房租每月僅20圓左右;一間20平米的單身宿舍,月租金4—5圓……魯迅所購買的西三條胡同21號四合院有好幾間房屋和一個小花園,售價國幣1000圓。」
從二十年代中期一直到三十年代末,全國物價大體平穩,因糧食豐收,部分農產品還有所下降。工業品方面,由於歐、美、日展開商品競爭,棉布和石油等洋貨還降價促銷。如在漢口市場上,1934和1935年,100斤麻油分別只有17.90和14.50元,1斤豬肉分別只有0.29和0.198元,雞蛋跌幅最大,幾乎跌了一半,而100斤大米也從1926年的7.55元跌倒1933年的4.66元,100斤煤球的零售價,1936年也從過去的1塊錢跌到8毛錢左右。如此同時,地價也隨之回落。抗戰前,江蘇鎮海縣畝產400斤的農田,售價從1928年的140元跌到70元,畝產300斤的農田則從100 元跌到40元。
包惠僧是湖北黃岡人,參與領導過二七大罷工。他在回憶錄中寫到:北洋軍閥「用一套福利設施的辦法籠絡員司、麻痹工人,在交齤通部內設有鐵路員工福利委員會及職工教育委員會,在鐵路上也組織了一個員工聯誼會,福利機構遍布在各段各廠各站,大的車站,都設有扶輪學校,主辦中小學教育,專收員工子弟,一律免費,每年年終發雙薪,季節發獎金,這些小恩小惠從局長員司到工匠為限,小工卻沾不到邊。」
「初提升的工匠,每月工資不過二十多元,工齡長、技術好的每月可得四、五十元……至於小工和臨時工,那就苦極了,從八九元到十一二元不等,工作的時間除正規的十小時而外,還要給員司和師傅服役。」
「工匠的生活和工作時間與一般政府機關的中下級職員差不多,比人力車工人、碼頭工人、紡織工人高得多。小工的工作情況與生活情況就比較苦,他們的工作時間長,收入少,工作還沒有保障。」
具體的福利制度,除免費的扶輪學校外,包惠僧沒有多談,但另一本《中國近代史通鑒》則透露了一些:在勞動組合書記部領導之下,京漢鐵路的工人也取得一些勝利,如「每年有十五天官假休息,一年有兩身工作服,六十歲退休,工資照發」。
綜合張金保和包惠僧的記述來看,大同小異,即二十年代前期和中期,無論是鐵路上還是紗廠,工資都不低;不同之處是,張金保沒有談到小工,包惠僧則多次提到。然而,即使按小工最低工資8塊錢,也完全吃得飽飯。在上海當見習醫生的陳存仁,同樣的月薪,吃了用了,還剩下5塊錢呢。包惠僧自己也在書中提到,只要3個銀元,就可以在旅館包吃包住1個月。
再對比當時物價,你相信嗎?一個「苦極了「的小工,年薪竟然可以在漢口買1畝地!至於那些「工作時間長」、「要給員司和師傅服役」的問題,自古皆有,這是小工、學徒入門後的傳統陋習,如今仍未絕跡。
工人的溫飽生活,不是個別現象。二十年代初期,開灤煤礦工人罷工,要求增加工資,最後勞資雙方達成協議,日工資由原來的0.90元增至1.26 元,即月薪從27元漲到37元以上。即使是未漲工資前,礦工的薪水也大大超過警齤察。鐵路工人、煤礦工人、紡織工人,都是人數較多、近代化程度較高的產業工人,他們的收入狀況,對於全國工人階級而言應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當然,張金寶是個例,尚不足以說明整個紡織行業。那麼,我們再借鑒《青島黨史資料》第二輯的兩個數據:1925年,中國女工平均日工資0.45 元;1928年,青島紗廠女工日工資最高0.73元,最低0.18元,平均0.455元。這兩個數據完全吻合。而1929年,山東各省一等警齤察隊巡長的工資是12元。另據1934年7月1日出版的《勞工月刊》載文指出:目前武漢一般工人的月工資平均15元。大多數是女工的第一、裕華、震寰三大紗廠,工人 1.5萬,工資平均20元。
我們再看看其他勞動階層的收入水平:1926年底,武漢國民政府在財政相當困難的情況下,籌措教育經費,將小學教師的月薪增至20個銀元以上。 1933年,湖北省立第一小學的月薪為39至56元;省立第一、二、三中學的月薪多在60—80元之間,可買1兩黃金。1935年,漢口的金價最高90 元、最低76元,上海最高96元、最低77元。
說完教師,再說店員。
漢口過去有家悅昌新綢緞局,營業員工資最低10元,最高40元,一日三餐的伙食由店方提供,早上饅頭、稀飯、油條,中午和晚上四菜一湯,八人一桌,節假日加菜。每年還有兩個月例假(學徒除外),下江籍的回家,報銷車費。穿衣有津貼,每年多發一個月的本人工資。年終如有盈餘,則按16股分紅,店東 12股,經理1股,全體職工3股。
老武漢的葉開泰,待遇也不錯:學徒三年期滿後,月薪10個銀元,第二年15個,第三年20個,全體店員每月發「月費錢」,作為剃頭、洗澡、洗衣的費用。每年帶薪休假72天,如果沒請假,則多發72天的薪水。端午、中秋有獎金,到年終再以各人薪水為基數進行分紅,一般年景,1元薪水可分紅四到五毛錢。葯店還有基金會,分期存入4個月薪水,切葯老師傅吳碩卿告老回鄉時,取回本息500多元。
6. 997年上海市平均工資多少
970元。經查詢上海市1997年數據得知,1997年上海職工平均工資是每月970元,最高工資達到了11425元。上海,簡稱「滬」,別稱「申」,是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和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城市,是首批沿海開放城市。
7. 抗日時期上海工人一個月多少錢
最勤勞但是受到剝削最嚴重的工人階級了,他們每個月的工資差不多在3塊錢左右,摺合當時的物價水平,換算成現在的人民幣大概有300元左右的樣子,每個月辛辛苦苦的幹活,到頭只有300元,所以他們養家糊口都不是很容易。如果按照當時的物價水平,一個家庭要達到小康水平,需要每年有180元可以自由支配,按照工人的年薪,一年只有36元,遠遠低於一個小康家庭的標准,所以工人是最窮的。
8. 1950年普通人最低收入標準是多少那麼2021年呢
所謂最低工資標准,是指勞動者在法定工作時間內完成工作,企業應該給到的最低金額報酬。這個東西最早是在十九世紀末被提出的,經過了長時間的發展,才陸續擴展到全世界。而我國是在1993年後,才引入了這一制度,真正全面推廣是在2004年以後。
也就是說,在1950年的時候,還沒有人統計過普通人的工資標准。至於2021年的最低收入標准,各個地區都不一樣,大概是1-3年調整一次。其中比較高的像是上海,已經達到了2590元。全國各城市的一檔最低工資,也在1500元以上。
3、工資標准上調的影響工資標準的上調,是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一種見證,標准越高,代表我國發展越好。雖然說是最低工資,但是它的影響很大,要知道工資標准不包含各種加班費和補貼。如果嚴格去算的話,上海最低2590,一部分人月工資應該可以達到3000元左右。
除了月最低工資標准,還有小時工資標准,也都會隨之上調。不過小時工存在一個現象,那就是要分勞務和勞動。因此大多數快餐店給的工資,達不到規定標准,也不算違法。
9. 解放初期上海一個正處級幹部工資多少
當時,處級幹部可以是十五級到十四級,工資是一百三十到一百五十
10. 1971年上海工資標准
6000千左右。
這是人社局的官方統計數據。一般民眾月收入稅後三千五百元以上的都很正常。上海市規定的最低工資標准為2420元,不低於這個標准就是合法的。
每個人的實際工資情況來定。實際上,多數上海人的收入水平也就在4000-6000元之間。如果按統計數據的平均薪酬水平來算,肯定沒過一二年,上海平均月薪又要過萬元水平了,但這裡面滲著水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