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上海指南 » 如何看待上海街頭喧嘩的老外
擴展閱讀
福州哪裡有手錶廠家 2025-01-16 13:39:59
杭州在什麼地方好玩 2025-01-16 13:34:31

如何看待上海街頭喧嘩的老外

發布時間: 2022-11-26 16:57:01

A. 如何看待老外罵國人高鐵車廂吵鬧

近日,英國知名主持人在中國搭乘高鐵時,遇到一名男子大聲打電話,還持續好幾個小時,於是他氣得拍下影片,並對著鏡頭幾近無聲地喊了四遍「Shut up!」此事引發網友熱議。

高鐵的速度已經提升到350公里每小時,但高鐵車廂的管理似乎還停留在綠皮車年代。乘務員吆喝著「有辦理補票延長的嗎」,小推車來來回回賣著礦泉水、飲料。他們從來意識不到,讓車廂安靜下來是自己的分內事。

中國高鐵通車里程冠絕全球,已成為中國製造的一張名片。但是我們不能只關心通車里程、運行速度,還應該關注高鐵車廂內的人文風景。乘客除了感受到「高鐵速度」,還能感受到「高鐵文明」。

讓高鐵車廂靜下來,每個乘客都有責任,而鐵路部門要首先意識到自身的管理責任。比如在列車廣播里加一句「請避免大聲喧嘩,不要打擾他人休息」,在乘務員培訓時增加相關內容等等。提速,降噪,一個都不能少。

來源:澎湃新聞網

B. 上海為什麼這么多外國人

北京外國人也不少。主要是上海是中國第一大城市,老外喜歡到上海發展

C. 上海安福路為什麼那麼多老外

你好,上海安福路位於上海市徐匯區東北部,東起常熟路西至武康路,為什麼安福路有許多外國人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因為上海就是沿海地區超發達城市,本身就吸引了許多外國人來上海居住生活,所以上海無論哪裡外國人都比較多。
其次福安路附近多為學校,住宅,還有藝術劇院,許多外國人可能都居住在附近,並且學校與藝術劇院都是吸引外國人的地方,有許多外國人會在藝術劇院里工作,也有前來看藝術展覽的外國人,所以福安路的外國人也因此而多。

D. 為什麼外國人都居住在上海繁華的地方

只要自己的經濟條件允許,絕大多數人都想居住在繁華的地方啊,除了極少數喜歡隱居的人士以外。老外選擇居住在上海的繁華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經濟條件允許
2.離工作地點比較近
3.繁華之地交通、餐飲、娛樂都方便
4.居住地有比較好的氛圍或者情調,比如是老外集中居住區或者是上海本身有情調的地方。

E. 上海街頭出現市民聚集聊天現象,專家對此提出了哪些防護建議

上海街頭出現市民聚集聊天現象,專家建議市民佩戴口罩,及時做好手衛生,保持安全社交距離,保障生活不受影響。

各地疫情防控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做好自然防護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也要保持一米以上安全距離進行核酸檢測時也要做好口鼻的掩蓋,這樣才能避免疫情的肆虐。每個人在生活中都能夠重視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避免因為自己的無知影響社會安定,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

我的個人看法是什麼?

新冠病毒主要通過近距離飛沫傳播,因此我們在生活中也應該學會保護自己與他人保持一米以上社交距離,可以更好的避免疫情的擴散,如果是在室內電梯,公共交通工具等相對密閉的空間,也應該規范佩戴好口罩,避免不必要的人群聚集。

F. 在街上看到外國友人,不圍觀,不幹擾,不尾隨,熱情大方,不卑不亢 ……三十年前的《小學生守則》

「在街上看到外國友人,不圍觀,不幹擾,不尾隨,熱情大方,不卑不亢。」今天,當您讀到這句話,是否會覺得有些奇怪和好笑。然而歷史鏡頭回放,在改革開放初期,這段話就收錄在當時的《小學生守則》中。
如今,這友善的提醒早已失去了必要性。改革開放的中國,讓「老外」不「外」。在我們的生活中,「老外」可能是您的同事、朋友、鄰居或者戀人,他們已然成為當今社會中的尋常一員。
不僅如此,近年來中國人更是大踏步地走出國門,游歷世界,自信地展示黑頭發黃皮膚的中國符號,成為異鄉視野中的「老外」。
從「看老外」到成了「老外」 ,這「看」與「成」之間的變化,耐人尋味。
幾十年前在馬路上看到「老外」,就像看到了外星人,現在出國有時感覺就像串門
「前年我們去芬蘭北極村遊玩時,打扮成聖誕老人的工作人員在與我們合影時問我們是否來自中國,當得知我們來自上海,『聖誕老人』馬上用上海話招呼道:『儂好。』那一刻,讓我們感覺很親切很溫暖。」 談起這段經歷,「老楊老張」仍然津津樂道。
楊鈞和張鷹是家住上海淮海路的一對退休夫婦,一位67歲,一位62歲,平時常以「老楊老張」的名頭出雙入對,過著恬淡平靜的退休生活。
5年前,這兩位普通的中國老人做了一件他們自認為平常、而在別人眼中卻非常有勇氣與了不起的事情:兩位不懂外語首次跨出國門的老人,沒有像一般老年人那樣參加旅行團,而是從一開始便決定「做自由人,優哉游哉地享受歐洲的陽光」。他們用了83天時間自助游歷了義大利、法國、摩納哥、西班牙、葡萄牙等5個國家的十幾座城市,令人不禁聯想到電影《80天環游地球》中的情節。
那次難忘的歐洲自助之旅,使得他們對出境游上了「癮」:「原來年輕人能做到的,我們老年人也一樣可以做到。」回國後,他們出版了游記《老爸老媽去旅行》,受到各年齡層次讀者的喜歡。因為這次旅行,因為這本書,他們也結交到了許多朋友,生活變得多彩而充實。
老楊告訴記者:「幾十年前,在馬路上看到個『老外』就像看到外星人一樣,他們的高鼻子藍眼睛金頭發,穿著的花花綠綠的衣服,讓人感到稀奇,所以常常有『老外』被圍觀。後來上海街頭的『老外』越來越多,大家就習以為常,見慣不怪了。現在我們中國人的生活越來越好了,旅遊也從一種奢望變成一種『生活元素』,甚至成為了很多人的一種生活方式。現在流行講『地球村』,我們各個國家的人,也就像是一個村的村民,你到我家來串串門,我到你家去瞧瞧,再平常不過了。」
對老楊老張這對夫婦來說,語言不通是他們當初出國旅遊的最大困難。真到了國外,老兩口發現「其實也有不少老外會講點漢語,加上畫圖、手勢等,基本交流還是沒問題的」。
第一次去「新馬泰」,令遠親近鄰羨慕不已,托他捎帶的東西寫滿了整整3張A4紙
談起旅遊,家住山東煙台的李濱佐滔滔不絕:「第一次旅遊是二十多年前帶兒子去北京,在天安門、長城照了幾張相片,回來鄰居們爭著搶著傳著看。」
1995年,國家開始實行雙休日制度,後來又推出黃金周,更重要的是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天南海北地遊玩對既有時間又有閑錢的李濱佐來說,已不再是奢望,「前年,兒子還出錢請我去了趟歐洲,這要是擱在20年前,想都不敢想。」
上海興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總經理高宏久清晰地記得,當他1992年第一次帶旅行團去「新馬泰」旅遊時,令遠親近鄰們羨慕不已,托他捎帶的「洋貨」寫滿整整3張A4紙:手錶、化妝品、絲襪、小電器、咖啡……回來手裡大包小包,像「跑單幫」一樣。
如今,這樣的情景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喜歡購物的上海人對泰國的燕窩、新加坡的鍍金胡姬花與馬來西亞的錫製品等特產瞭然於胸。近些年的遊客,已經不大選擇「新馬泰」套餐游,一些對泰國有興趣的遊客,不少是只選個小島去度假休閑。
在國家旅遊局發布的《已開放的出境旅遊目的地國家(地區)一覽表》中,我們可以看到2004年,是我國出境游發展最迅猛的一年,在這一年中,荷蘭、比利時、 盧森堡、 葡萄牙、 西班牙、 義大利、 奧地利等30多個國家成為出境游中的新面孔。截至今年8月底,已開放的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目的地近140個,中國遊客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
30年前,「入境旅遊」還是個生僻詞彙,國家對招待外國人入境觀光的定義是———「人民外交」
我的首次中國之行是在1978年夏天。當飛機降落在北京機場時,我看見工人們盤腿坐在跑道之間的草地上。機場又小又臟,也沒有空調。載我去旅館的巴士行駛在坑坑窪窪的兩車道公路上,路上擠滿了自行車和馬車。
我在北京的旅行從參觀毛主席紀念堂開始。在城市四處游覽時,北京人都對我的著裝投來驚訝的目光。除了北京,我還去了東北。當我在大連一家旅館附近溜達時,引來好奇的人群駐足圍觀。我身邊總是跟著幾十個中國人,他們似乎被我的身高震懾住了。我穿短褲時,居然會有小孩子跑過來拔我的腿毛。
在上世紀80到90年代期間,我又去了4次中國,交通已經便捷許多。此時中國正經歷迅速的現代化。除了新修建的樓房和公路,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他們對未來的信心也在增強。
2004年,我應邀到吉林大學教書,在那裡的見聞令我驚訝。在吉林省長春市,現代的摩天大樓高聳入雲,熱鬧的街區中麥當勞等國際著名連鎖店隨處可見。
我的學生穿著牛仔褲、T恤、運動鞋,斜挎大背包,他們的穿著與美國學生沒什麼兩樣,其中許多人對美國相當了解。
長春的冬天非常寒冷,但長春人對我非常熱情。在長春5個月,我體會到了許多善意和好心。我從中國學生和同事那裡學到的,要遠遠多於我教給他們的有關美國的知識。
這是一位名叫吉姆的美國人在家鄉報紙上發表的一篇文章,沒有過多的修飾,卻實實在在地寫出了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許多的變化中,旅遊的視角見微知著。
上海國旅美大外聯部經理袁祖康從1978年開始從事入境旅遊業,那正是中國開放入境游的第一年,作為第一批從事入境游的專業人員,駐足當下回顧往昔,言談之間,他忍不住感嘆新中國入境旅遊業驚人的發展速度與變化程度。
30多年前,那時的「入境旅遊」還是個相當生僻的詞彙,國家對招待外國人入境觀光這種行為的定義是———「人民外交」,所以「導游」在當時其實是以「外事工作者」的標准來培訓和要求的。
剛開放入境游的時候,以美國為例,主要是靠包機運輸,一般每周三個包機,國內最大的客機也就是容納200多人的波音707,所以遊客需要承擔的費用很高,入境的人數很少。而如今,國內幾乎所有的二三線城市都擁有自己的機場。僅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日均起降航班就達750架次左右,航線覆蓋90多個國際(地區)城市、70多個國內城市。
記者從上海市旅遊部門了解到,上海最初只有國旅和中旅兩家旅行社接待入境遊客。但目前已有近900家,導游從業人員兩萬余名,旅遊線路五花八門,不管是出境游還是入境游,遊客的選擇餘地都非常大。
站在流光溢彩的上海街頭,聽年輕人討論最新的美國大片,英國人西蒙以為自己是站在倫敦的大道上
英國人西蒙說,他愛上中國是在中國旅遊過程中培養出了感情。「中國的美食,GOOD!中國的風光,GOOD!中國的朋友,GOOD!」「GOOD」成了西蒙在中國最常用的詞彙。
「在我們以前的印象里,中國人都是細細的丹鳳眼。沒來中國之前,我唯一知道的就只有中國功夫,李小龍還有成龍,好像以前大部分外國人也都只知道這些。」
15年間,西蒙4次來到中國,在他看來變化最大的是在旅行環節中的行與住兩個方面。從最初悶熱的車廂、狹小的座位空間,到如今的航空座椅、外置行李艙的豪華空調旅遊車,交通工具的舒適度大大提升;除了四通八達的空中航線,現在不少城市之間開通了鐵路動車,在中國內陸的旅行也因此而舒適快捷了很多。
剛開始來中國的時候,西蒙感覺除了一線城市裡有一兩家高級賓館外,一般地方的住宿條件都很差,特別是衛生間的氣味令他「難忘」。而當他6年前第三次來到北京、上海、西安、成都等城市旅遊時,發現不僅五星級賓館林立,還有很多商務酒店、酒店式公寓、連鎖便捷酒店等各具優勢和特色的旅遊酒店可供選擇,服務也越來越規范。
從清晰的指示牌到干凈的公共空間,城市在細節中散發著文明的魅力,這樣的中國也讓西蒙覺得越來越親切:「現在中國年輕人會說英語的很多,不必擔心在路上迷路,老老少少都很熱情。」
有一次,當他站在流光溢彩的上海街頭,聽著周圍一群打扮時髦的年輕人在討論剛上映的美國大片時,那一刻,他說,他恍惚間以為自己是站在倫敦的大道上。
去年夏天北京舉辦奧運會的時候,西蒙帶著妻子一同坐在「水立方」里吶喊加油,先進的比賽場館、熱情好客的中國面孔,讓西蒙在一瞬間想起15年前第一次踏上中國土地時的情景,不禁由衷地感嘆:「中國真是個偉大的國家,她的發展速度快得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從前的旅遊好像趕集和「插紅旗」,而現在對很多人來說旅遊已經成了一種享受生活的方式
去年夏天,自費去南非遊玩的上海焦點廣告公司董事長徐麗在好望角,居然碰到了她在安徽的高中同學,兩人興奮地擁抱,異國他鄉的偶遇自然別樣親切。當然,這種喜悅已不再是改革開放之初,在國外碰到「黃皮膚黑頭發」中國人時的那種惺惺相惜,更多的則是一種他鄉遇故知的驚喜和愉悅。
隨著國人的腳步越走越遠,人們的旅遊心態和觀念也悄然發生著變化。出國不再僅僅是走過場般的看新鮮,人們的旅遊目的日益多樣和細化。有人是為了感受國外的歷史文化,有人是為了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享用異國美食,有的是專門去「泡」博物館、美術館以怡情養性,有的是沖著一部經典大片的場景去體驗與主人公一樣的心境,有人是為了參加某個時尚秀捕捉最新潮流元素,還有人則是為了拜訪老友或是為了看一場偶像的演唱會。
上海中醫葯大學心理學講師曲玉萍是一位旅遊愛好者,自費游歷過美國、法國、愛爾蘭、希臘、越南、柬埔寨、模里西斯等許多國家,由於精通英文,幾乎全是自助行。她告訴記者,以前在歐洲旅行,很容易被誤認為是日本人,而近年來這種誤讀少了。中國人的消費能力也越來越被外國人所重視。「我注意到許多地方特別提供漢語服務,比如巴黎的名牌店、義大利的OUTLETS;而蘇格蘭我以前去,禮品店裡是沒有能講漢語的,今年夏天再去,突然發現有中國人店員了。另外美國VAIL的滑雪場,我前年去的時候教練還都是說英文的,結果今年他們就提供能說中文的教練了。」
上海錦江旅遊公司副總經理王芳不無感慨地說:「以前人們出國旅遊,帶點『插紅旗』的意思,每到一個景點,匆忙留下一張『到此一游』的照片,每天都像趕集湊熱鬧一樣。但現在,旅遊對很多人來說是一種享受生活的方式。」
近年來,急行軍式的出境普及游已漸漸退潮,精緻的深度游則越來越受到遊客的青睞,在王芳看來,這種變化,折射出的是人們旅遊觀念的轉變和生活情趣的提升。復旦大學歷史系旅遊學系教授顧曉鳴認為,近年來中國發展的步伐較快,在旅途中,不難發現目前國內與國外一些城市的距離感在漸漸消失,各種文明在不斷交融,這的確令人欣慰。當然也要反對國內一些地方一味「克隆」外國的景點,濫用外國的洋名,因為一種更高層次的融合應該表現在:既能在一座城市中享受置身世界的便捷時尚之感,又能欣賞到本土的真正文化內涵,這樣,「串門」才顯得更有意義。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發展達到了相當迅猛的程度。中國公民出境從2001年的1213萬人次增長到2006年的3400萬人次,5年內增長了2.8倍。
作為中國消費能力最強的城市之一,上海出境旅遊市場一直很「火」:1990年上海市旅行社組織的出境游就達數萬人次,此後一直保持快速增長。2008年,通過旅行社組團出發的上海出境遊客達到73.8萬人次,出境旅遊人數比例居全國前列。
「藍眼睛、高鼻樑」走進來,「黑頭發、黃皮膚」走出去,從當年的「看老外」,到如今在世界各地成了「老外」,這種感受真好!

G. 你見過「老外」哪些不文明的行為

你見過「老外」哪些不文明的行為?

從新聞裡面看到的。最近有一則新聞。


1月7日,網曝深圳地鐵4號線,一外籍男子未正確佩戴口罩,還踩扶手。視頻中,男子口罩露出鼻子,一女子怒斥並要求他把腳放下。男子一直用腳踩著車廂扶手,三名安全員前來勸說未果。9日,深圳地鐵回應稱,正在調查。

7日,地鐵4號線牛湖往福田口岸方向的428列車上,列車安全員接到乘客求助,稱有一名男乘客把腳放到扶手桿上。列車安全員隨即上前勸阻並告知需正確佩戴口罩。經勸導,該乘客的腳放離扶手桿,並正確佩戴好口罩。

(新聞可以查到的,附圖說明)


H. 從馬邦尼「洋男友」到疫情「洋女婿」,為何上海對「老外」更偏愛

「洋女婿」在話題榜高居不下,原來是「洋女婿」變成「洋大人」引起的。

這是又一起「超國民待遇」操作。

不同以往的是,這次是上海在疫情時期,洋人「超國民待遇」成媒體當功德來宣揚。

她愛「洋餐」、愛交「洋男友」,惡自己姓名及家鄉一切,自己媽媽及弟弟從家鄉來時,特別怕被人看到。

本以為她只是窮怕了,愛物質而已。可她喜愛的物質,都是和「洋」有關的所有東西掛鉤。

交上個洋人男友,就等於喜歡的都實現了。天天說外語、吃西餐、還有移民的機會,立馬就和自己本土同事區別開來。

所以在大街上,即使一個長得又老又丑的老外,都不乏年輕貌美女同胞搭著他的手,滿臉優越感的神情和老外打情罵俏。

一個忌諱別人叫她原來姓名、知道她出生地,以吃洋餐廳交「洋朋友」為人生追求的人,也是在上海不少女孩的真實寫照。

在夜幕降臨時,在上海很多酒吧里,有形形色色的中國女孩圍繞在老外的身邊,說著外語向老外獻媚投懷送抱。

有時幾個女孩為一個老外爭風吃醋相互嘲諷,老外在一旁得意地笑看風雲。

殊不知,這些被她們追崇的老外,有多少是在他們國度混不下去,多少是無業遊民,有不良前科的,才到中國來討生活。

在這里一下成了「香餑餑」,有高級培訓機構聘請當講師教書育人,有企業邀請他們當顧問,有多少可愛的國民過去合影拍照發朋友圈,甚至當成自己的微信頭像。

對比一下,我們大部分都是名校精英出國留學就業,他們也極少享受到這等待遇,至多讓人平等對待,就很就不起了。

國外感謝我們為什麼容易上熱搜,因為我們太在意得到被人認同和點贊了。

自己靈魂都認為低人一等,別人怎麼會和你平起平坐?

自己都對他們仰視,他們傲慢不遵守規則不是很自然的嗎?這說到這次的「洋女婿」事件。

「洋女婿」事件是新民晚報出來的消息,標題是:《孩子才兩個月,輾轉多國回滬的英國籍女婿不願集中隔離怎麼辦?》

大家看這設置疑問的標題很自然被吸引進來。

「怎麼辦?」

正常的思維應該是強制隔離。

誰知道內容真的出乎意料,動用了街道辦主任、居委會書記、英語口譯精英,花了6個半小時把「才兩個月孩子」抱出去。

事件大體概述是這樣的:

一位去過德國、法國、瑞士,再從台灣進上海的英國女婿到達小區後,丈母娘和妻子為了怕影響兩個月大的女兒,建議女婿到集中隔離區隔離。

聽起來合情合理的嘛!

可這位英國女婿不幹,硬要住在小區家裡。

畢竟是有個兩個月大的女兒,小孩健康比較重要,她們和這「洋女婿」僵持不下,後來需要居委會出來做協調工作。

居委會出了一個驚天動地泣神州的「大招」,從新民晚報的講述中,字里行間都顯示居委會書記陳奉濤辦事有多精、准、狠。

「兩全其美的招」,然後難題「迎刃而解」,他們「嚴格執行政策」,又「暖心關懷」,「洋女婿」非常之「動容」。

這「暖心關懷」基本都用在對「洋女婿」身上,讓他「動容」了。

這是一個多麼絕妙的「招」啊!

為了出招,轄區街道辦一點不怠慢,街道辦主任劉超堅帶隊,帶領工作人員抵達現場,工作人員里還有精幹人才,「通過高級英文口譯考試」的呂盈承擔翻譯工作。

可他們從健康、安全、專業多方面講解,「洋女婿」還是不被說動,就是不願意去集中隔離怎麼著?

後來得知丈母娘有親戚在附近,最後還是讓「洋女婿」一個人住下,丈母娘、妻子及兩個月大的女兒搬出去親戚家借宿。

從下午兩點鍾,直到晚上8點30分,這領導和工作人員花6個半鍾協調,結果是給「洋女婿」暖心關懷,令他「動容」了。

可這新聞出來,震驚到廣大網友們,這不是給「洋女婿」超國民待遇嗎?

從疫情地區回國的人,都會遵守疫情防控規則,自願配合集中隔離14天。

自己人可以隔離,「洋女婿」為什麼不能?

大家都知道入鄉隨俗,去到別的地方,需要遵守該地方規定。

可這「洋女婿」過來,沒說什麼原因,就是賴著不走,最後反客為主了。

居委會、街道辦,歷經辛苦沒錯,最後讓「洋女婿」變成了「洋大人」。

上海街道辦及居委會的「暖心關懷」,不應該送給「才兩個月大」的小孩嗎?

她才是祖國的花朵呢。

這樣操作連「俠客島」也看不過去了。

在島叔微評話題里,以「洋女婿不是洋大人!想要防疫質量高,骨頭需要硬一些」為標題,明確指出這種「超國民待遇」行為,傷到遵紀守法的國民的心。

在國民都講「規則」的情況下,對「洋人」講「情面」。

3月23日的「洋女婿」事件反轉內容,只是在澄清「洋女婿」居家隔離的「合規」,沒有對「超國民待遇」進行回應。

網友們說一個假設,如果是湖北女婿到上海,會不會有這般待遇?

想都別想,即使現在湖北有零增長,比英國、德國、法國都少感染。

全國女婿去上海,會不會有?大家自己想想吧。

城市的發展,離不開包容和開放,但再善良好客的人,也想一視同仁,平等對待。

I. 天下烏鴉一般黑,老外在中國也有不文明現象,你怎麼看

一直以來,人們都以為中國人出遊的時候經常會出現不文明的現象,殊不知一些外國人可能比我們還不文明。一名外國遊客爬上長城城牆小便。外國遊客長城角落小便。其實在他幾百米外就有一處公共廁所。

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就這樣讓孩子隨地小便

沒有位置座,她卻用腳踩著椅子佔位置攀爬文物雕像也是老外喜歡乾的事情,比比皆是。愛護文物勿攀爬警示牌是中文看不懂,可據說是漢語言專業留學生。

所以,任何國家都存在素質高下之人,別一提到素質差就拿國人來說事。外國遊人素質低下,更有許多奇葩的行為比我們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國外只要有任何大的活動,什麼聖誕遊行啊,音樂節啊,完事之後滿地垃圾跟中國沒兩樣。總之,在素質上我們確實還要提高,像服務行業的基本禮貌,交通規則,亂扔垃圾,亂插隊等等。總之,這些年國人的素質已經有了全面的提高,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這擁有5000年燦爛歷史的文明古國會越來越好。

J. 如果你要是在街頭看到老外做侮辱中國人的事情,你會怎麼做

我這有個最毒的方法~大家一起把硬幣撿起來~然後摁住那傢伙~把所有的硬幣全部塞進他最里讓他吞下去——旁邊還要一個人來拍~完事以後把攝象機還給他,問他說「有味道咩?沒有再仍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