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海南翔為什麼叫南翔
公元505年(梁天監四年)此地建成白鶴南翔寺,因寺成鎮,便取名南翔。
南翔是一個千年古鎮,建成白鶴南翔寺後,又建成雙塔、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留下的烽火墩――鶴槎山、明代建造的園林――古猗園。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是上海市四大歷史文化名鎮之一。
南翔位於上海的西北,屬嘉定區,是嘉定聯接上海的門戶,距外環線3公里,市中心18公里。現轄8個行政村、16個社區居委會,總面積33.2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8萬人,居住人口11萬人。
南翔傳統名產
1、南翔小籠是南翔鎮的傳統名產,原名南翔大肉饅頭,以皮薄、肉嫩、汁多、味鮮、形美著稱。起始於清代同治,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由日華軒點心店主黃明賢創始,後日華軒的小籠師傅分別受雇於古猗園或自行開設松鶴軒經營。
2、南翔小籠產地主要分布在嘉定區南翔鎮,後來擴展到嘉定全區及上海豫園老城隍廟等地。
3、1963年古猗園重新恢復經營南翔小籠,從民間徵召做小籠師傅,不斷改良配方重整南翔小籠。投入國際市場,1984年上半年,向日本、香港、澳門、加拿大等地區出口。南翔小籠饅頭打入國際市場,從此走出國門,南翔小籠聞名中外。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南翔
2. 南翔鎮的名人
陸儼少(1909—1993),原名岡祖,字宛若,生於江蘇省嘉定縣南翔鎮(現上海市),中國現代著名國畫大師。 1927年考入無錫美專學習,同年從王同愈學習詩文、書法;次年師從馮超然學畫,並結識吳湖帆,遍游南北勝地。1956年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
1962年起兼課於浙江美術學院,1980年在該院正式執教,並任浙江畫院院長。擅畫山水,尤善於發揮用筆效能,以筆尖、筆肚、筆根等的不同運用來表現自然山川的不同變化。線條疏秀流暢,剛柔相濟。雲水為其絕詣,有雄秀跌宕之概。勾雲勾水,煙波浩淼,雲蒸霧靄,變化無窮,並創大塊留白、墨塊之法。兼作人物、花卉,書法亦獨創一格。
1926年肄業於無錫美術專門學校,次年從馮超然習中國畫。多次舉辦個人展覽會。解放後曾畫過連環畫,1956年後為上海畫院畫師,1980年為浙江美術學院教授,浙江畫院院長。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代表作品《硃砂沖哨口》獲建國30周年美展三等獎,代表作品有《層巒暖翠》、《峽江險水圖長卷》、《雁盪雲瀑圖》等。多閃在國內外舉辦個人畫展。出版有《陸儼少畫輯》、《陸儼少畫集》等畫冊,著有《山水畫爭議》、《山水畫六論初探》等。
3. 上海的南翔小籠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了嗎
上海南翔小籠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4年8月,文化部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公示結束,南翔小籠製作技藝成功入選全國傳統麵食製作技藝。
南翔小籠製作技藝於清代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誕生,因餡料為秘制配方,製作技藝一直靠師徒之間薪火相傳。
4. 九月和南翔的關系
他們沒有什麼特別的關系南翔是個地方名字9月就是9月
南翔鎮隸屬於上海市嘉定區,是上海市四大歷史名鎮之一,歷史上曾有「小小南翔賽蘇城」之美譽。
截至2017年底,南翔鎮常住人口數達189846人,鎮域面積33.27平方公里
。2016年實現入庫稅金83.76億元,鎮級財政收入26.97億元。
5. 南翔小籠的來歷
南翔小籠的來歷如下:
南翔小籠製作技藝於清代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誕生,因餡料為秘制配方,製作技藝一直靠師徒之間薪火相傳。
清代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南翔鎮日華軒點心店主黃明賢對大肉饅頭採取「重餡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他用不發酵的精麵粉為皮,豬腿精肉手工剁成的餡料加上肉皮凍製作而成。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第二代傳人吳翔升在上海城隍廟開設南翔小籠饅頭店。後因戰亂等因素,第三代、第四代傳人流失於歷史記載。
1958年,古猗園重新恢復經營南翔小籠饅頭,第五代傳人封榮泉改良製作工藝,使南翔小籠重回普通百姓餐桌。
1997年,李建鋼成為第六代傳人。2000年,他制訂了該技藝的標准和規范,選料、配方、攪拌乃至揉面、擀麵,每一道都有明確的標准。
6. 我是上海嘉定南翔人,我們一家人以及祖宗都是南翔人,可是以前南翔屬於江蘇而不是上海,那麼我的祖籍到
祖籍應該屬於是江蘇崑山的
7. 南翔鶴槎山的歷史
南翔是一個千年古鎮,早在梁天監四年(公元 505年)建成白鶴南翔寺,因寺得名。後又建成五代磚塔――雙塔、南宋抗金民將韓世宗留下的烽火墩――鶴槎山、明代建造的園林――古猗園。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是上海市四大歷史文化名鎮之一。
南翔的鶴槎山除了是宋代抗金名將韓世忠在此駐軍時所築的烽火墩之外,其實在很久以前還有一個名字叫「鶴蛇山」。原來在鶴槎山還是一墩爛泥墩的時候,這里住著一隻鶴和一條蛇,也不知是怎麼回事,「吃」與「被吃」的兩種敵對動物竟然在同一個地方存在了下來。不過後來,這里來了個尼姑,搭起草棚就住了下來,「鶴蛇豈能相容?」爛泥墩上同時出現鶴和蛇的事情讓尼姑有些蹊蹺,但也弄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於是把看起來有些嚇人的蛇給趕跑了,只留下了鶴和自己作伴。後來,有一天,這里又來了個和尚法號走方,走方和尚認定這個地方風水很好,造個廟宇也一定能人聲鼎沸,佛光普照。於是他對尼姑說:「我准備在這里造一個廟宇,不知你可同意?」尼姑心想在這樣的爛泥墩上造廟宇,簡直就是瘋了,周圍又沒有多少人家,即使造起來也是白白浪費物力人力,哪裡會有人來燒香拜佛呀。 「要造你自己造,我可沒有這力量。」可是走方和尚還是執意要把廟宇建起來,東去化點緣,西去討點銀兩,幾年下來,一座廟宇終於被他蓋了起來,雖然面積不是很大,但裡面還是蠻有氣派的,不僅有佛祖像,觀音像,就連土地爺的塑像也一應俱全。看到自己的辛苦終於修成正果,走方和尚的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滿腦子里裝的都是香客們前來祈福的熱鬧場面。再說尼姑看到和尚把廟宇給蓋起來之後,剛開始有些不太高興也很妒忌,但慢慢的也深受啟發,心想將來蓋座自己的尼姑庵那該有多好啊。但鶴蛇山已經有了座廟宇,總歸不能再造座尼姑庵吧,且不說過程有多困難,假如到最後真能造起來也會遭到老百姓的恥笑,廟宇旁邊就是尼姑庵會讓人覺得很不是滋味,於是就收拾好自己的被褥,同和尚道了聲別就立即起身,離開此地到處化緣去了。廟雖然蓋好了,可香火卻怎麼也旺不起來,即使來過這里燒香拜佛的人回去之後也覺得不怎麼靈驗,於是來這里的人也就越來越少了。走方和尚一直想不通為什麼這里明明是一塊風水寶地可就是旺不起來呢,費盡心思蓋起來的寺廟為什麼得不到大家的承認呢,於是他開始尋找其中的原委。一日,他正在晨練之時,突然注意到寺廟的東南角上時不時會飛來一隻白鶴駐足停留,迷離的眼神似乎在尋找什麼。「一定是這只該死的白鶴在這里搗亂,把這里的風水給破壞了,把我的也趕跑了。」想到這里,走方和尚二話沒說就操起手中的掃帚朝白鶴砸了過去,受驚的白鶴撲撲的拍了幾下翅膀,但仍然不肯離去。走方和尚頓時火冒三丈,又從腳邊拾起幾塊大石頭朝白鶴扔了過去,接連幾個回合,白鶴終於非常不舍地飛走了,走方和尚也開心地舒了口氣,認為這下寺廟一定能起死回生。可是,一段時間下來,走方和尚發現寺廟的香火不但沒有任何起色,而且比以前更加糟糕了,來的人寥寥無幾。這下走方和尚又開始頭痛起來,到底是哪裡出了狀況呢?摸不著頭腦的他真的不知道該如何辦才好。於是左打聽右打聽,終於得知在南翔住著一位老者,這位老者已經過了百歲之年,不但在當地德高望重而且對南翔的歷史了如指掌,深受大家的愛戴。想必他應該知道點其中的原因吧,於是和尚計劃向老者討教討教。一天一大清早,走方和尚出門了,經過打聽終於知道老者住在什麼地方。他輕輕敲開老者的門,畢恭畢敬的問:「老師,你可知道我的寺廟蓋得這么好,為什麼沒有人來燒香拜佛呢?是不是我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夠好?」走方和尚看著老者,一臉的無辜,感覺自己很受委屈,明明想做點好事卻適得其反。坐在太師椅上的老者微微睜開雙眼,拿起自己的茶壺先是呷了口茶水,然後搖著頭說:「其實你造的廟宇非常好,也是你辛苦付出得來的。但是我覺得有兩出你錯了。」「願聽老師教誨。」走方和尚打起精神仔細聆聽著。「其一,是因為你過於功利,老是想著寺廟能夠得到老百姓的賞識,多燒香多捐香火錢,這違背了你當初蓋寺廟的宗旨,應該為廣大苦難老百姓服務,為他們提供精神寄託」,聽到這里走方和尚不住地點頭稱是。「其二,是因為在你蓋寺廟的地方原來住著一隻白鶴和一條蛇,鶴和蛇本來是不共戴天的動物,但在這里居然一起生存了下來,現在鶴和蛇都被趕走了,這里的靈氣自然就沒有了。」恍然大悟的走方和尚頓時覺得後悔不已,雖然蛇是那個尼姑趕走的,但當初也是自己一時怒起又把白鶴趕走了,錯上加錯才導致如今廟宇香火不旺。可惜後悔已經於事無補了,唯有行動才能挽救。從那以後他常常利用空閑時間給老百姓講佛法,論佛道,經過他夜以繼日的努力,漸漸的寺廟里的香火開始旺盛起來。同時,他在寺廟周圍種下了許多竹子,也開墾了許多良田,經過一兩年的時間,寺廟周圍變得鬱郁蔥蔥,放眼望去一片綠色的景象。被他趕走的白鶴也從遠方飛了回來,叢林里也常常會有蛇出沒,而寺廟的香火也一天比一天旺盛。由於環境等各個方面的改善,當地老百姓也開始安居樂業,物阜民豐,過著幸福的生活。因為鶴和蛇對於這里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也象徵著和睦相處的內涵,所以就有人把此地改名叫做「鶴蛇山」。
8. 南翔古鎮有多少年歷史了
南翔是一個千年古鎮,南翔人傑地靈,擁有1500年的歷史,是江南著名的歷史文化名鎮,歷史上就有「金羅店、銀南翔」之說。
早在梁天監四年(公元 505年)建成白鶴南翔寺,因寺得名。後又建成五代磚塔――雙塔、南宋抗金民將韓世宗留下的烽火墩――鶴槎山、明代建造的園林――古猗園、明代文人藝術家李流芳的私家花園――檀園。
梁武帝建國的時候,南翔還只是一個荒涼的鄉村。一天,當地農民在耕地時挖到一塊一丈多長的大石塊,石塊一露地面,就有一對丹頂鶴在石塊上空盤旋,落到石塊上歇腳。一個叫德齊和尚認為這里是一塊佛地,決定在此建造一座佛寺。說來也怪,每天白鶴飛往哪個方向,哪個方向就有人來獻款,天天如此,從不間斷。不久就籌集到一大筆錢,破土動工建造寺院。505年(梁天監四年)建成白鶴南翔寺,因寺成鎮,便取名南翔。
9. 上海南翔古鎮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上海嘉定南翔鎮好玩的地方:
1、古猗園
古猗園位於上海市西北郊嘉定區南翔鎮,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原名「猗園」,取自《詩經》中「綠竹猗猗」一句。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更名「古猗園」。為上海五大古典園林之一。
古猗園距市中心21公里,內有逸野堂、戲鵝池、松鶴園、青清園、鴛鴦湖、南翔壁6個景區,是上海最古老的攬勝之一。2006年,古猗園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雲翔寺
雲翔寺始建於梁天監四年(公元505年),初名為「白鶴南翔寺」。唐時達到鼎盛,寺基擴大到180畝。宋紹定年間,因理宗趙昀賜「南翔寺」匾額,寺名更為南翔寺。公元1700年,康熙賜額「雲翔寺」,故又易名為雲翔寺。後因天災人禍,寺廟毀損殆盡。目前能見證歷史的僅有雙塔一對,及散落在古猗園內的唐石經幢和宋普同塔。
如果說歷史上的雲翔寺曾經蜚聲江南,那麼復建後的雲翔寺正以其嶄新的面貌飲譽滬上和海外。重建後的雲翔寺又名留雲寺,寺名源於上海南市區的留雲寺。現在的寺廟佔地15畝,規模宏大,布局合理、嚴謹,共分三進院落,於中軸線上布置主要殿堂:山門、觀音殿、大雄寶殿和藏經樓,左右對稱布置伽藍殿、大勢至殿、鍾樓、鼓樓、文殊殿、普賢殿、上客堂、僧寮等,並有迥廊圍繞。此外,在地下建有功德堂、萬佛堂。
雲翔寺以唐風復建,在江南地區,完整的仿唐寺廟,這還是第一座。其特色是剛勁雄健,氣宇恢宏,簡潔大度,淳樸自然。而且這還是一座以鋼筋、水泥混凝土仿木的寺廟,在上海地區寺廟建築中,能將古建形式,民族風格與現代工藝、技術、材料有機地結合起來,雲翔寺是第一次。
3、五代磚塔
南翔五代磚塔位於嘉定區南翔鎮,為南翔寺遺留建築。在南翔老街報濟橋北堍解放街兩側的十字街口,有一對磚塔並峙。這對磚塔古時處於原南翔寺山門旁,如今南翔寺早已毀廢,而留下了雙塔,乃是這座古鎮的歷史見證。
4、南翔老街
南翔老街(Old Nanxiang Street)(即市政府公布的雙塔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坐落於南翔古鎮的中心區域,規劃面積14.34萬平方米。內有人民街、共和街、解放街和勝利街,為傳統的商業區和居民住宅區。經過整修,恢復了清末民初「銀南翔」的歷史風貌:粉牆黛瓦、屋舍參差林立,大小商鋪鱗次櫛比;小橋、流水、花園、長廊、畫店各具風韻。
10. 小籠包子的由來或歷史或來歷
小籠包是上海,常州,無錫,江西,杭州,南京,蕪湖等江南地區著名的小吃,起源自上海南翔。常州味鮮,無錫味甜。要做到皮薄餡靚是有秘訣的。做皮時開粉要用滾水淥熟,皮才軟滑,若用生粉就會太幹了。餡要有汁才好吃,但餡料有水份會很難包,配好後放進雪櫃片刻,使油和水份都凝固才包,蒸熟後的小籠包就會很好吃了。
南翔小籠包的歷史:
南翔小籠包已有百年歷史。最初的創始人是一家點心店――日華軒點心店的老闆黃明賢,後來他的兒子才在豫園老城隍廟開設了分店。也就是在這繁華喧鬧的豫園,
初名「南翔大肉饅頭」,後稱「南翔大饅頭」,再稱「古猗園小籠」,現叫「南翔小籠」。大肉饅頭採取「重餡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選用精白麵粉擀成薄皮;又以精肉為餡,不用味精,用雞湯煮肉皮取凍拌入,以取其鮮,灑入少量研細的芝麻,以取其香;還根據不同節令取蟹粉或春竹、蝦仁和入肉餡,每隻饅頭折襇十四隻以上,一兩麵粉製作十隻,形如荸薺呈半透明狀,小巧玲瓏。
美食本來就是一門藝術,中國人發明的包子可算是這門藝術中的一個傑作,而南翔小籠更是把這一藝術發展到了一個極致。南翔小籠製作精細,它以精白麵粉發酵為皮,選取豬腿精肉為餡,而最獨特的是要用隔年老母雞燉湯,再和豬肉皮煮在一起,然後做成皮凍,拌入餡內。
揪出的面團大小均等,還用食用油抹其表面,這樣會使口感更好。要把胚子拉到底,差不多大小,包的時候手要向上拉,它的優勢是皮薄,肉嫩,豐滿。熱騰騰的霧氣直往上冒,小籠包蒸好了,此時的小籠包一個個雪白晶瑩,如玉兔一般,惹人喜愛。戳破麵皮,滑溜溜的汁水一下子流出來。雪白的麵皮,透亮的汁液,粉嫩的肉餡,誘人到極致。南翔小籠包味美細膩,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愛。
從當年第一次在南翔小鎮石舫上零售,到今天分店遍及全國各地甚至國外,南翔小籠的變化令人矚目,然而,它的那份原汁原味、自然淳樸卻始終不變,始終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食客。戳破麵皮,蘸上香醋,就著姜絲,咬一口南翔小籠,然後細細品味,品味上海傳統的飲食文化,品味遠離喧囂都市的那份「鄉野」之情,品味好吃的南翔小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