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上海指南 » 泡飯體現上海人的什麼精神
擴展閱讀
福州美妝導購哪裡培訓 2025-01-14 00:39:28
深圳國產干紅怎麼選 2025-01-14 00:32:59

泡飯體現上海人的什麼精神

發布時間: 2022-12-09 05:12:36

『壹』 精緻的上海人為什麼放不下一碗簡陋的菜泡飯

泡飯,是上海寧人無法割捨的羈絆。

無論是早餐還是晚飯,上海寧胃裡面想念的就那一口泡飯的滋味。那口平凡到極點的泡飯里藏著老上海人的簡單淳樸。

上海人的泡飯,不過就是把隔夜的剩飯在熱水裡燒燒開,等水面冒泡,就可以出鍋了。夏天的時候,用冷開水一泡,也可以盡情享用!

像粥,又不像粥。泡飯就是泡飯,沒有什麼能替代的。

上海人每一家都有屬於自己的私房泡飯搭配,配泡飯的菜很講究,種類也很多。

它可以是清脆有味的醬瓜,也可以是綿密咸鮮的腐乳。黃泥螺、咸雞、鹹肉、皮蛋、咸鴨蛋、榨菜......白水泡飯無論搭配什麼,都能讓人吃得津津有味。

『貳』 泡飯的做法大全,泡飯是怎麼做的

上海泡飯是上海菜系裡的典型代表,有很久的歷史,上海人將隔夜的剩米飯泡上兩面開水,吃飯的時候就小鹹菜兒。榨菜,黃瓜等非常有滋有味。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有錢有勢的人都喜歡這一口,現在江浙菜館也有一道主食。並且點擊率非常高,一般都是用小青菜將米飯煮一下,加點油鹽。

第二步,白菜切絲,紅椒切末。第三步起鍋,放少許的玉米油,放白菜開始翻炒。第四步,白菜變軟,加入一點清水,然後放入米飯。大火燒。

第五步,放入鹽,雞精開始調味兒。第六步,撒上紅椒末。注意白菜可以換成其他的蔬菜做法是一樣的

早上吃泡飯雖然可以為人體補充足夠的能量,但是長時間使用不利於腸胃器官的健康,可能對胃黏膜產生不良刺激,慢慢的會導致自身的消化機能逐漸減退,甚至會硬換上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疾病。所以在早上最好不要經常吃泡飯和其他類似的視頻。可以選擇純牛奶,全麥麵包或者新鮮蔬菜作為早餐,這樣才是健康科學的辦法。

『叄』 為什麼去了上海一定要嘗嘗菜泡飯內附正宗菜泡飯做法!

說到上海,大家第一印象就會想到弄堂、小籠包、迪士尼、明珠塔這些上海特殊的吃食、建築物,但是我如果去了上海,這些地方不一定去,但是一定要嘗嘗上海的菜泡飯,大家想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菜泡飯是上海地道的小吃,做法非常簡單,一些大米、幾顆油菜、一點香腸、幾勺調料製成,清香中又不會顯清淡,顆粒飽滿的米飯搭配著清脆爽口的青菜,令人食指大動,嘗一口滿滿的是幸福感。生活細膩講究的上海人為什麼會喜歡這種更像是炒飯一樣的吃食呢?

如今的上海雖然熙熙攘攘,各地的人才匯聚在一起,非常熱鬧,但是老上海人對菜泡飯卻非常執著,到了現在製作的菜泡飯也是品種繁多,但是不變的是那個風味。正宗的菜泡飯裡面的用油必須是豬油,就像四川火鍋一定要搭配香辣椒麻椒粒一樣。

上海一般規模的小飯館也有菜泡飯的套餐,既可以當菜又可以當飯,讓人在忙碌的同時也可以感受到食物帶來的慰藉,就像老上海人說的那樣,菜泡飯夏天吃的是清脆爽口,冬天吃的是在南方的寒冷天氣里的熱乎勁。每一個人老上海人心中都有這么一口,不僅是童年的味道,更是成年以後的溫暖。

菜泡飯的簡單美味,起源於家庭廚房,是母親又或者是妻子為了讓自己的親人能在忙碌的生活里吃上一口有飯有菜的 美食 ,這才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民以食為天」的經典解釋。這么簡單的菜泡飯,在一代代的上海人手裡流傳了下來,即便是 美食 雲雲的今天,還是忘不了那麼一份味道。

那麼菜泡飯究竟是怎麼做的呢?其實非常簡單。

首先取一個干凈的砂鍋,四周和底部均勻塗上一層食用油,其實最好用豬油,這樣菜泡飯的靈魂風味才會顯現出來。取上幾根青菜洗干凈瀝干水分,一定要完全乾凈,這樣炒出來的菜葉碎丁才會清爽可口、乾爽碧綠。

在鍋的中心部分放一些油燒熱,下菜梗以及部分整片的菜葉,稍微炒熟後盛出來鋪在砂鍋底部。取一塊醬肉切成細丁,如果沒有醬肉的話可以切一些鹹肉或者臘腸、香腸,都是非常可口噴香的。

然後將生米和這些肉丁混合在一起,放在砂鍋里,加上適量的水,水要比平時煮米飯稍微少一些,因為青菜會出水。煮開之後改小火燜煮20分鍾左右,打開蓋稍微撥動一下裡面的食材,加蓋繼續燜煮5分鍾。

另取一鍋加上少量的油,下蔥花、松仁爆香之後加入菜葉碎丁快速翻炒幾下,到深綠色馬上離火取出。砂鍋開蓋之後取出裡面軟爛的菜葉碎丁,如果大家喜歡吃裡面菜梗的話可以選擇舍棄這一步驟。

然後將炒好的碎料倒進砂鍋里,加調味品調味,攪拌均勻之後就可以拿出來裝進碗里。香噴噴的上海正宗菜泡飯就做好了,是不是隔著屏幕都能聞到一股香味撲鼻而來呢?其中的任何食材都是可以隨意根據喜好調配的!

看到這里你知道上海人為什麼離不開菜泡飯了嗎?如果喜歡我,麻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哦!

『肆』 泡飯的上海人早餐

泡飯是上海人的標准早餐,同時也是上海人在外地人口中落下的話柄之一。
所謂泡飯,就是早上起來把昨晚吃剩或故意吃剩的冷飯用開水一淘,弄一鍋飯不像飯粥不像粥的東西。要是趕時間,通常也就免了加熱的程序,借著開水的溫度,醬菜油條過過,也是一通連捎帶打。
平心而論,泡飯其實並不怎麼難吃。隔夜的冷飯一旦被早晨第一壺滾燙的開水泡醒,非但全無粥的那種黏糊和纏綿,反而條理清晰。食之,雖不可謂醍醐灌頂,也有大夢初醒的感覺。此外,泡飯也堪稱環保。當然,要獲得這種愉快的感受,須做到心中無飯,亦不可有粥。這不是粥,也不是飯,這就是泡飯,泡的就是飯。再說了,北京人好吃米飯,廣東人擅長煲粥,上海人在地理上夾在中間,弄點泡飯吃吃也是天經地義,並不過分。
除了飯不像飯,粥不像粥,泡飯之所以給人以苟且、寒酸的印象,基本上是由「隔夜飯」以及「開水泡」所造成的。換了賈寶玉吃的那種泡飯,水還是水,飯還是飯,吃到嘴裡,可就是見水不是水,見山不是山了。「一碗蝦丸雞皮湯?又是一碗酒釀清蒸鴨子,一碟腌的胭脂鵝脯,還有一碟四個奶油松瓤卷酥,並一大碗熱騰騰碧瑩瑩蒸的綠畦香稻粳米飯……芳官便說:『油膩膩的,誰吃這些東西?』只將湯泡飯吃了一碗,揀了兩塊腌鵝就不吃了。寶玉聞著,倒覺比往常之味有勝些似的,遂吃了一個卷酥,又命小燕也撥了半碗飯,泡湯一吃,十分香甜可口。」
蝦丸雞皮湯先不去說它。綠畦香稻粳米,又名「玉田碧粳米」,系清代貢品。謝墉《食味雜詠》稱:「京米,近京所種統稱京米,而以玉田縣產者為良。粒細長,微帶綠色,炊時有香。其短而大、色白不綠者,非真玉田也。」

『伍』 上海人的「泡飯情結」

阿拉小時候吃泡飯是家常便飯,早晨起來一頓早飯,一般人家都不會太講究,要的就是簡單、快捷——「泡飯」,就是體現這個特點的,最好的一種食品。

幾年前,滬上媒體還搞過一個調查,「如果讓你評選心目中的上海菜,你的首選是什麼」,兩位上海餐飲業專家各自在手心悄悄寫出答案,然後同時亮出,他們手心裡的兩個字,不約而同是,「泡飯」。

啥叫泡飯?

啥叫「泡飯」?就是拿剩下來的米飯,加點水,再放在爐子上燒一燒,等到水滾了,泡飯就燒好了。如果不是冬天,只要用熱水瓶里的開水沖泡,就可以吃了。到了大熱天,用冷開水一泡,也可以吃——米白湯清、清淡無油、綠色安全,勝過「方便麵」。

蘇州人叫這個,「飯泡粥」,過去一直沒想明白為什麼這么叫;現在想想有道理:剩下來的「飯」,用水「泡」開來,一燒變成「粥」,所以叫「飯泡粥」。在上海閑話中,人們也把說話嘮叨的人稱為,「飯泡粥」。

上海人吃泡飯

上海人喜歡「吃泡飯」由來已久,至於起源於何時,無法考證,但和上海人節儉、實惠很有關系。當年,上海灘的地產大王周湘雲,擁有十多條帶有慶字的石庫門和新里弄堂,是上海灘上第五號納稅大戶。

周湘雲的泡飯

周湘雲是個老寧波,當年他父親從寧波闖盪上海灘來時坐著一條裝滿鴨蛋的船,有人稱之為鴨蛋船。咸魚翻身後,周湘雲生活習性仍然沒有脫離舊的痕跡。

據他家保姆說,家裡的電冰箱里裝得都是鹹菜、醬瓜、黃泥螺。本人推斷,這是用來「過」泡飯的——因為老上海人都有「吃泡飯」的習慣。

說周湘雲的故事,實際上是想說,吃泡飯也不丟臉,上海人「做人家」,遇到晚飯吃不完,或者早晨睡懶覺,吃泡飯就是首選。凡是吃過泡飯的都有感覺:爽口,湯是湯來飯是飯,不像粥,米都爛在鍋里,沒有擰勁,而且粥的時間性很強,熱粥燙嘴,冷了又容易漲開,水多了清湯一片,水少了厚粥爛飯,索然無味。

泡飯操作也簡單,最多泡兩遍,而且層次分明,如果再有一些鹹菜、醬瓜、乳腐那些口味重的佐飯,是再爽不過的了。尤其在夏日或者熬夜之後,味蕾麻木,泡飯醬瓜是最佳搭檔。

泡飯「過」小菜

筆者丈母娘家是本地人,他們還有一種習慣,就是會拿吃剩下來個小菜,比如,「推扳點」的青菜、豆腐,「考究點」么,就弄點蹄髈、小排,再「挺括點」就是火腿、鹹肉,全部倒在一起,燒泡飯,名稱就叫「菜飯湯」,經常會讓我這個小寧波感到,「味道好極了」!

當然咯,現在條件好了,大部分人營養過剩,「菜飯湯」也要少吃,還是會引起尿酸增高、血脂增高、膽固醇增高等等小毛小病——本地人一些濃油赤醬的燒法,好吃是好吃,但是,管住嘴巴還是要緊的。

再後來,高檔飯店裡開始賣「泡飯」了,不過,阿拉也開始吃伐起了:海鮮泡飯,龍蝦泡飯等等。當然也有便宜的,菜泡飯是最典型的一種了,幾乎家家飯店都有。泡飯本就屬於平民家,誰敢登堂擺奢華,一碗若值上百元,阿拉小老百姓肯定嚇趴下。

上海人家過泡飯的小菜,其實也蠻有講頭的。最普通的窮人家,只能吃醬瓜、乳腐、蘿卜頭。寧波籍上海人家,喜歡吃咸魚、蝦醬、臭冬瓜;紹興籍上海人家,喜歡吃霉乾菜、霉千張;江蘇籍上海人家,喜歡吃糖醋大蒜頭;四川籍上海人家,喜歡吃辣泡菜;廣東籍上海人家,喜歡吃喬頭、辣乳腐……反正不同籍貫的上海人,都有自己獨特喜愛的過泡飯小菜。

當然,還有很多上海人家都會吃的一種方法:買根油條,拆開幾段,蘸蘸醬油,過泡飯吃,這就叫生活中的「小樂惠」——去年,網上還為了「油條蘸醬油」,引發過南北網友的論戰,其實有什麼好討論的,中國那麼大,風俗習慣肯定不同,大家都別看對方是「奇葩」就對了。

聽老人們說,舊上海,企業老闆請高級管理人員吃早飯,也是吃泡飯,當然過泡飯的小菜,肯定是有點檔次的,要講究「四隻盆子」:皮蛋、海蟄皮、什錦醬菜、油氽苔條花生米;有時會外加點饅頭、鍋貼、生煎等干點。當然,也有上檔子的上海人是不吃泡飯的,這個阿拉就伐「別苗頭」了。

所以說,一定要找出上海人在吃上面有什麼情結的話,那麼,「吃泡飯」一定算一個,所以,還是我們的那句老話:要看懂上海,就要從上海人的衣食住行開始!

點擊回顧上海各區縣老照片:

《老早底額浦東新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南市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閘北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楊浦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虹口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黃浦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普陀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長寧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靜安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盧灣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徐匯區 儂還認得伐?》

《那些老上海耳熟能詳的地名》

看懂上海粉絲群

長按識別二維碼,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員」申請入群(申請時請註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樣)。

等儂來喫一杯老上海的茶!

點擊「閱讀原文」還可下載 看看新聞APP

『陸』 難忘的上海記憶

最近幾天,靜下心來整理相冊,不經意間看到了45年前我第一次到上海的照片,記憶的閘門一下子打開,數次前往大上海的經歷像放電影一樣在我的腦海里浮現。於是,抽空記錄下這些往事,以資紀念。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溫州去上海的交通工具只有兩種,船與車。(從樂清出發也是如此,先要乘船沿著樂琯運河,到達琯頭,然後再轉乘江輪擺渡到溫州望江路碼頭)。溫州市區望江路安瀾亭碼頭是當時可停靠大船的深水碼頭之一,等到漲潮的時候,大船才可以進港。兒時在柳市聽到那嘹亮的汽笛聲,「嗚——」,我知道大船要進港了,心裡便生出對大上海的無限嚮往。心想要是能坐船到上海玩,該是多麼愜意的事啊!

乘船去上海一般要19至21個小時,遇風大時走在船廊或甲板上,像扭秧歌一樣把持不住,大部分乘客會吐得一塌糊塗。溫州到上海這條航線上的船,我孩童時人們叫它「民主18號」(初期),文革期間改為「工農兵18號」,後來船也大了、多了,叫「長自、長力、長更……」取「自力更生、繁榮昌盛」的寓意。一連串的船名船號變化,打下了深深的時代烙印,也體現出時代變遷的深刻內涵。

乘車去上海要先到金華或杭州再轉車,公路基本為沙石鋪就。晴天,車經過時,一路塵土飛揚,灰濛蒙的一大片;雨天,道路泥濘不堪,極為難行,人坐在車里猶如坐過山車,顛簸得讓人難以承受。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溫州交通出現了「二包」現象,一是玉環來溫的潘姓能人,承包了上海、溫州往來 旅遊 班線(友誼)豪華客車,我把這叫做「包地」;二是溫州機場建成後,溫州人王均瑤膽大「包天」——承包航空客運線路。當時車票船票都很緊張,每次買票都是大費周折,真正是一票難求。這充分體現出人們那種敢闖天下,脫貧致富的強烈願望。

記得第一次去上海是在我15歲時,受命前往上海幫父親進一批做衣服用的的確涼布料(算是最流行的料子了)。那時候,上海是計劃經濟,什麼都憑票證,浙江的布票在上海通用,說是與上海的棉花由浙江供應有關。我從樂清七里港碼頭乘上運煤的木帆船,歷時三天三夜72小時才能抵達黃浦江十六浦碼頭。高高的帆拉起來,船頂著浪花前進,風大浪高,船就搖晃得特別厲害,再加上船艙里有很濃的海腥味,一路上不少人暈船,還好我不暈船,同船的有兩位姑娘,說是搭船去上海置嫁妝,吐得一塌糊塗。

這是我第一次出遠門。

改革開放之初,百廢待興,人們被禁錮的思想得以逐漸開放,嘗試著接受新生事物。

上海有我兩位表伯和一位表叔,聽父親說是舊上海時做木工手藝留下的,住在閘北。有一位表伯五幾年支疆去了,在新疆石河子。23歲那年我第二次去上海,跟潮流帶著愛人去上海旅行結婚,開開眼界,置辦一些嫁妝,順便探探親。我們連夜排隊,才買到兩張從溫州望江路碼頭到上海的散席五等艙船票(票價5.5元),那時候船名是「長自」號。

當時,人們外出要先到人民公社開介紹信和結婚證,才可以乘車乘船、住旅店等。結婚證上印有毛主席語錄,無照片,名字是寫的,經辦人竟將我愛人名字中的蕊字寫成「芯」字,變成了我的「芯花」,還好那時沒有身份證對照,有點出入也無妨。我們從鄉下帶了五斤菜籽油,當作禮物送給親戚。在上海公平碼頭上岸後,我們租了一部叫「跳蚤」的三輪卡車,一路「突突突」地轟鳴著去閘北訪親。上海親戚的住房很緊張,一家七八個人全部擠在格子鋪里,白天是吃飯間,晚上當睡間。對於我們的到來,表伯很開心,根據我們鄉下人的習俗,請我們在外面吃了碗皮很厚的大餛飩,就算當點心給我們接風洗塵吧。

帶著結婚證、介紹信,經辦人安排我們住進了漕河涇鎮招待所(也就是現在的徐匯區上海光大會展中心附近)。為省錢,我們乘3分錢一站的電班車去外灘、南京路、中山公園、動物園等處游覽。可能是因為太興奮的緣故,沒提防在車上被扒手偷去幾百元錢,讓人心痛不己。那時浦東還沒有開發,只是個小鎮,要前往浦東,要乘董家渡的班渡才能到達。「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幢房」的浦西人怎麼也沒有想到後來浦東發生的巨大變化。

上海人早餐喜歡吃泡飯,自來水漂白粉味道很濃,夏天的石庫門弄堂里最能體現當時上海人的精神面貌,演繹出萬家燈火,百態人生。記得我大伯住的共用廚房,每人控制自己一隻15瓦的燈泡,來開去關,不知是上海人精打細算(摳門、小氣),還是節約。外灘是青年人談情說愛的地方,有人說那時上海普遍人多住房緊,為躲避親人間的那種難為情,只好在外灘度夜晚歸。

陽春面是我最喜歡的,生煎配一碗牛肉湯那時只能是想想,偶爾吃上一頓三黃雞,那真是非常幸福的事了。上海名菜宮保雞丁、紅燒鯧魚、紅燒肉等,看一看,就讓人忍不住垂涎三尺,至於熱油澆上去「滋滋滋……」直冒香味的油爆鱔絲,更是讓人直咽口水。上海人喜歡吃老酒,加飯、特加飯、光明啤酒等都是小地方很少見到的酒。最便宜的鮮啤要8分錢一杯,我們只能眼睜睜看著,飽個眼福,心想哪天要是我也能吃上一頓,那真的太享福了。

大前門、飛馬(飛馬牌香煙的馬前部有標記著「白蘭雲」秘標)、牡丹香煙憑票供應,南京路上的華僑商店的高檔商品要有「華僑券」,才能買到。這次上海之行我們最大的收獲是花270元買了一台9吋的「飛躍牌」黑白電視機。盡管看起來,屏幕上的人物像螞蟻一樣,但我們心裡還是美滋滋的。

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上海、溫州、廈門、汕頭、大連等14個沿海城市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首批對外開放城市。隨後,上海風起雲涌,進入大變革時代,計劃經濟「配給供應制」退出 歷史 舞台, 社會 公共設施建設熱火朝天。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溫州農民洗腳上岸,轟轟烈烈地興辦起家庭工廠,十萬供銷大軍克服重重困難,從溫州走向全國各地,搜集市場信息,推銷推廣產品,帶動了溫州民營經濟如雨後春筍般發展。在改革開放時代大潮的帶動下,我加入到了十萬供銷大軍的行列之中。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我成為一名游商,推銷電器元件產品的足跡遍布全國各地,東北去過哈爾濱,西南到過雲南的昆明。為了實現發家致富的夢想,我時常會經過上海這個大都市,但大多是路過沒停留,都成了上海十六鋪(溫州航線)、公平碼頭(大連航線),火車北站(全國各地)的常客。出差途中,能夜宿浴室床(註:浴室晚上下班後改成的臨時鋪位)、地下人防招待所就算是不錯的待遇了。

溫州民營經濟蓬勃發展與蘇南鄉鎮企業的崛起,理論界對這兩種現象的姓資、姓社的辯論一直在持續中,坊間有「 社會 主義紅樣板在蘇南,資本主義黑樣板在溫州」之說。市場經濟初期的溫州,出現過「八大王」事件。「八大王」中我認為對柳市電器產業發展貢獻最大的是目錄大王葉建華。他編印的電器產品目錄中還有個只有樂清人知道的秘密——每張產品圖片前都有個編號,產品後則是國家指導價格,這看似簡單的編排卻暗藏著「玄機」,前面的編號中的尾數代表著產品的成本價,比如如果編號是「000015」,那麼說明這個產品的單價是15塊,後面的國家指導價如果是30元,每賣一隻產品就可以賺15元。這樣,即使柳市不識字的農民在推銷電器的過程中也可以很快根據報價核算出自己這筆生意可以賺多少錢。聰明的柳市人化繁為簡,把原本復雜的產品規格、型號與對應的價格簡單標記在了一起。十萬供銷大軍,硬是憑著「敢為天下先」的精神「闖」出了一片新天地。

幾年之後,我到上海四川北路虯江路口的舊貨市場開了個電器店,從游商變成了坐商,當時我弟弟辦的樂清縣求精開關廠已經紅紅火火,我就主打賣求精廠的產品。我的電器店就掛靠在上海當地道街辦的殘疾人福利企業。那時,我已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了,二女兒5歲時接來上海寄託在楊樹浦一位楊姓朋友家,並在那裡上了幼兒園。

上海人喜歡吃大閘蟹,我為感謝朋友對我的幫助,特地從家鄉帶來20來斤的大閘蟹,結果把他們的腸胃吃壞了——我將家鄉的萍蟹當成樣子相似的大閘蟹了,結果引起上海朋友的腸胃不適,這真是陳奐生上城——鄉下人鬧出了不少笑話。

後來,我回到柳市創業,辦起了開關廠。1996年,我帶著開關廠加盟德力西,成為德力西眾多成員企業中的一員,並親身經歷了德力西成長進步的一個又一個精彩瞬間。

回憶這段往事,我為身處這個偉大的時代而感到幸運,感到自豪!

『柒』 上海人為什麼喜歡吃泡飯

上海人比較精簡節約,以前剩飯剩菜剩湯不捨得倒掉浪費,隔天就熱一下把剩餘的飯、菜、湯熱一下混在一起吃,這就成了泡飯。結果發現這樣吃味道還不錯,於是就衍生出了各種各樣的泡飯吃法。

『捌』 牛奶泡飯出自那裡

上海的 「牛奶泡飯」

同其它上海人一樣,從小到大,早餐都是以泡飯為主,醬菜、蘿卜為輔。近年來條件好了,開始講究起營養什麼了。所以,早上也弄兩瓶牛奶什麼的補補。由於習慣晚睡晚起,所以常常弄得上班急吼吼。所以常常是吃了泡飯,來不及喝牛奶。

幾年前的一個冬天,睡得模模糊糊被鬧鍾「鬧」起來,懵懵懂懂在燒泡飯時,把牛奶當水加了進去。當我心急慌忙吃完這「牛奶泡飯」,走在上班的路上,猛然感到這「牛奶泡飯」卻是香濃飄逸,回味無窮。於是開始自己瞎想八想起來。泡飯吃了幾十年,老是白水加米飯。一沒有營養,二沒有味道。但要其他東西替代這泡飯,我一沒有時間和精力,二沒有足夠的金錢。這「牛奶泡飯」卻是不錯的早餐。它的特點,第一,是「二吃變一吃」,節約時間。其次,是把泡飯的白水換成牛奶,不僅讓無味的泡飯變成奶香味,而且讓泡飯成為營養豐富的早餐。我為自己的「發明」感到高興。

從此,「牛奶泡飯」就成為我這個「懶人」的主要早餐了。以後,根據朋友的「友情推薦」,我的「牛奶泡飯」里又增加了蜂蜜,使得這「牛奶泡飯」不但甜美,而且營養更加豐富

『玖』 精緻的上海人為什麼放不下一碗簡陋的菜泡飯

精緻的上海人因為菜飯的印象而放不下一碗簡陋的菜泡飯。原來,泡菜和米飯不是一回事。這樣,我吃了幾次,換了地方。我總覺得味道不對。我第一次吃菜泡飯是在一個小巷的一戶人家門口。元朝只有上海縣。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這個地方仍然是沿海漁民的聚集地。起初,它屬於吳國,後來被楚國打敗,成為了封地。到唐代,該地區歸華亭縣管轄。宋朝建立了「上海城」,擁有自己的所有權,現在仍歸華亭縣管轄。從元朝到元朝的第29年(1292年),華亭縣掛牌成立,命名為「上海縣」。因此,在行政發展史上,上海有其與生俱來的權利。


鹹肉和蔬菜被用來煮飯,大豆被用來煮骨湯。價格也保持在每股10元左右。而且這種吃法仍然可以隨意添加米飯和湯來保證飽餐一頓。近年來,我不知道安徽人是提倡產權還是酒店的營銷方式。有街景的小餐館都標明「黃山菜泡飯」,以澄清它們的起源。當然,有些老店總是堅持自己的品牌。

『拾』 上海居民飲食習慣對健康狀況的影響

上海人愛吃甜食,這樣攝入的糖份就較多,多餘的糖份可以轉變成脂肪,容易肥胖,以及心血管類疾病的發生率叫高,你可以在網路里輸入 「多吃糖對身體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