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上海指南 » 上海國企改革市值多少
擴展閱讀
如何去天津火箭基地參觀 2025-01-13 07:43:06
深圳來了多少莆田人 2025-01-13 07:42:28
廣州南到明珠站要多久 2025-01-13 07:42:27

上海國企改革市值多少

發布時間: 2022-12-12 05:52:05

㈠ 2019年上海國企改革方案解讀,上海國企改革方案名單時間表

上海國企改革方案解讀,上海國企改革方案名單時間表

上海國企改革名單有哪些?

上海機場(600009)、航天機電(600151)、上海建工(600170)、上海貝嶺(600171)、東方創業(600278)、金豐投資、新世界、棱光實業(600629)、龍頭股份(600630)、三愛富(600636)、號百控股(600640)、飛樂音響(600651)、飛樂股份、強生控股(600662)、中華企業(600675)、交運股份(600676)、亞通股份(600692)、華域汽車(600741)、上實發展(600748)、蘭生股份(600826)、友誼股份、上海九百(600838)、上工申貝(600843)、上海醫葯(601607)等。

上海國企改革概念股龍頭股解析

中華企業:大股東集團注入相關資產

公司是上海知名的地產企業,前期公司推出非公開增發方案,大股東地產集團注入三個相關公司的資產。本次注資再次體現集團重視公司這個平台。隨著上海國企改革的提速,公司在地產板塊國企改革中扮演的角色將愈發重要,將是上海國企重要的地產整合平台。銀河證券分析師趙強認為,增持股權的項目土地均獲得較早,盈利性較好,將提升公司在已有項目中的盈利比例,提升公司未來業績;新增項目位於長寧區西郊賓館板塊,位置較佳,將助力公司業務拓展,解決公司在上海土地稀缺,高低價背景下的拿地瓶頸,為公司持續發展提供資源。此次大股東資產注入將提升公司業績,增加公司項目儲備,非公開增發募集資金將進一步增強公司業務競爭力。

百聯股份:主推電子商務覆蓋線下門店

公司是百聯集團旗下優質商業資產,承擔集團轉型、改革重擔,公司作為優質資產整合平台的價值將逐漸被市場認知。申銀萬國證券分析師劉章明指出,公司為老牌上海地區商業龍頭,所擁有物業均位於核心商圈,物業價值極高,具有區域壟斷優勢。近年來,公司通過創新業態,打造「傳統百貨購物中心奧特萊斯」全業態百貨經營,穩步的外延擴張保障了公司在消費低迷大環境下業績穩定。同時,集團2013年新上任管理層主推電子商務,將利用平台整合資源,與線下覆蓋面極強的門店打通,助力公司一體化轉型。我們認為,百聯集團是滬國資委旗下優質競爭性資產,必然是本輪國企改革領頭羊。

上海醫葯:上海國資系統中唯一醫葯企業

公司董事會換屆選舉形成了以樓定波為首的新一屆領導團隊,管理層實現平穩過渡。新任管理團隊制定了三年規劃過千億的經營目標,收入復合增長率不低於13.7%,平穩增長可期。新任管理層重視葯品營銷與內部工業資源整合,中長期看,有利於發揮內部潛力。申銀萬國證券分析師羅佳榮認為,國企改革、外延並購與高管或控股股東增持將成為公司股價催化劑。國企激勵制度改革是本輪國資改革重點,公司是上海國資系統中唯一的醫葯企業,上海國企改革值得重點關注。公司賬上尚余部分港股募集資金,外延並購值得重點期待。自2013年下半年起,公司高管、控股股東分別多次增持,其中控股股東自五月二日起的未來十二個月內累計增持不超過2%股權。

新世界:國資南京東路商業資產或注入

上海新世界廣場地處南京東路核心區域,定位高端,我們預計最快於底前開業。上海新世界廣場有望與2013年初啟動的「外灘.中央」項目聯合拉動南京路東段的高端消費,打造高端組團式商業綜合體。國泰君安證券分析師訾猛表示,上海國資改革率先從競爭性行業啟動,同區位同類商業資產整合力度將加強,推動集團整體上市及核心資產上市是重點,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將取得實質進展。競爭性領域有望率先啟動改革,同區位同類資產整合力度將加強,預計國資南京東路部分商業資產未來有望注入公司。

老鳳祥:B股問題有望獲得解決

公司「品牌力渠道力」有望實現市佔率提升。當前我國人均黃金珠寶消費和保有量均大幅低於國際平均水平,並且即將迎來婚慶市場高峰,國內黃金珠寶市場長期存在提升空間,同時兼具品牌力和議價力的老鳳祥(600612)存在通過兼並收購提升行業集中度的可能。申銀萬國證券分析師劉章明認為,公司是中國黃金珠寶行業龍頭,品牌力、渠道力優勢突出,具備行業整合能力。在國企改革方面,首先,老鳳祥品牌靈魂人物石力華擔任上市公司董事長,有望帶領公司做大做強;其次,少數股權和B股問題有望借力國企改革獲得有效解決;最後,未來有望借力資本市場打通融資通道,進行行業整合。我們判斷,公司在經營優化和國企改革雙重推動下,有望帶動百年品牌再創輝煌。

上海梅林:上海市老牌國有企業

公司主營業務與居民日常消費密切相關,未來各項業務將會保持穩定增長。華安證券分析師王俊傑指出,公司為上海市老牌國有企業,長期以來盈利能力低下,戰略思路不清晰。2011年隨著光明集團旗下冠生園、愛森、正廣和等優質資產的注入2012年公司管理層更迭,2013年公司又推出了股權激勵方案,這一系列措施顯示公司經營管理正在發生改善。隨著國企改革的繼續推動,公司盈利能力的提升空間巨大。當前公司凈利率只有1.6%,與其他肉類生產企業和大眾食品生產企業凈利率相差較大,具備大幅改善的空間。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8.96%,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11.17%,每股收益0.1元。我們認為,豬肉價格目前已經處於拐點,預計下半年豬肉價格將會企穩,帶動公司生豬屠宰業務的回升。

光明乳業:光明集團唯一乳業平台

作為光明集團唯一乳業平台,國企改革仍存預期。中信證券(600030)分析師黃巍認為,8月29日光明集團與牛奶集團簽訂了《光明乳業(600597)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無償劃轉協議》,擬將光明集團全資子公司牛奶集團持有的光明乳業3.66億股國有股份無償劃轉至光明集團名下,無償劃轉完成後,光明集團將由原直接持有24.69%增加為持有54.62%。從年初引入戰略投資者RRJ整合牧場相關業務,再到實施第二輪股權激勵,光明乳業一直在積極穩步的推行國企改革,作為光明集團唯一的乳業平台和優質上市公司,未來將集團優質乳業相關資源進一步整合值得期待,也有望帶動整體效率提升迎來利潤率的拐點 ;

㈡ 中證國有企業改革指數的成分股有哪些

中證國企有深圳和上海兩個,000955和399955.你可以在交易軟體打開,看基本資料就可以看到了,數量太多,就不列舉了

㈢ 國企改革方案指導意見解讀

中全會以來,關於新一輪國企改革的頂層設計方案醞釀近兩年時間,終於出爐。

多方博弈醞釀兩年才出台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從今年年初開始,「國企改革頂層設計方案即將出台」的消息多次傳出,但直到今日才落定。其間,多位消息人士都曾告訴新京報記者,因為國企改革涉及的利益面太廣,才導致總方案遲遲沒有出台。

特別是此次《指導意見》首先提出的分類改革,國資問題研究專家、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就曾對記者表示,如果分類,競爭型的央企一旦放開,民營企業進來分蛋糕,曾經國企享受的壟斷好處就沒有了,所以肯定不願意。李錦認為,改革就是利益調整,因此推動起來也更加艱難。

分類推動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

《指導意見》提出,國有企業屬於全民所有。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問題導向,繼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切實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堅定不移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

《指導意見》從改革的總體要求到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強化監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加強和改進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為國有企業改革創造良好環境條件等方面,提出了新時期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

《指導意見》指出,到2020年,在國有企業改革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更加符合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和發展要求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現代企業制度、市場化經營機制,國有資本布局結構更趨合理,培育一大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國有骨幹企業,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明顯增強。

此外,就在頂層設計艱難孕育的過程中,在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幕,到如今將近兩年的時間里。多省份和央企都已經先行先試。據新京報記者統計,在頂層設計之前,已經有超過20個省份出台國企改革相關文件,中石化、中石油等巨型央企以及去年國資委試點的六家央企等,都已經提前試水。

亮點1國企分類

分商業和公益類進行監管考核

在昨日公布的《指導意見》中,國企分類被放在了首要位置加以強調。而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後,關於國企分類的討論日趨激烈。今年兩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就提出了分類改革。

據李錦此前對新京報記者介紹,分類是改革的基礎,這並不是第一次在國資改革頂層設計中討論分類問題。但是直到此次,才進行了商業類和公益類的正式分類。李錦認為,新一輪國企改革中的分類當屬重大突破。

《指導意見》提出,為提高改革的針對性、監管的有效性、考核評價的科學性,根據國有資本的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結合不同國有企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現狀和發展需要,將國有企業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並實行分類改革、分類發展、分類監管、分類定責、分類考核,推動國有企業同市場經濟深入融合,促進國有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

其中,商業類國有企業按照市場化要求實行商業化運作,以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放大國有資本功能、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為主要目標。公益類國有企業以保障民生、服務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為主要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如何進行類別劃分的權利,屬於出資人。《指導意見》提出,按照誰出資誰分類的原則,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機構負責制定所出資企業的功能界定和分類方案,劃分並動態調整本地國有企業功能類別。

對於國企分類,國資改革專家、上海天強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祝波善認為,國企分類非常重要,這將為未來後續的國企改革和監管奠定前提。這次文件迴避了壟斷這一表述,原來那些壟斷性國企中的競爭類業務就是未來的改革目標和任務,也就是說要實現資產剝離。

比如說,中石油的加油站、煉油業務就要走向市場化競爭,石油開采仍將繼續保持既有地位。國家電網的電網輸送業務繼續保持,配電業務將實現競爭化,這一點早在2002年就提出來了,但一直沒有推進。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勝軍表示,對國有企業的分類是這次改革的一個亮點,同時對類別的界定也決定了本次改革的力度。

劉勝軍認為,按照文件思路,商業類企業對應的是充分競爭領域,充分競爭領域到底有多大決定了本次改革的力度。在劉勝軍看來,按照國際慣例,90%以上的領域都是充分競爭領域,國有企業可以放棄控股權。英國並未在電信、鐵路、石油、航空等領域實行國有化。除了自然壟斷行業,絕大多數可以通過市場競爭。

【難點】

如何判斷企業屬商業還是公益類?

目前,具體應該如何分類的方法還沒有公布。如何判斷一個國有企業屬於商業類還是公益類?

據民生證券宏觀研究團隊研究,目前至少已有22個省市出台了國企改革方案,其中有19個省市明確了國企分類方法,可根據類別數分為三分法與二分法。

北京、上海、寧夏等17省市採取三分法分類。其中16省市將國企分類為功能類、公益類/公共服務類和競爭類。功能類企業包括政府投融資平台或國有投資運營公司以及重要資源開發、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企業,承擔政府在不同階段賦予的專項任務和重大項目,如保障性住房建設投資中心。

公益類/公共服務類企業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保障城市運行,包括城市供水供氣、公交、市政建設等國有企業。競爭類國企則以市場為導向,追求利潤最大化。寧夏則在國企分類中將競爭類國企劃分為盈利性國企。廣東和四川兩省採取二分法,廣東將國企劃分為准公共性企業和競爭性企業,四川「國有企業原則上分為功能性、競爭性兩種類型。」

亮點2股權改革

混合所有制改革不設時間表

針對國有企業存在的制約不足的問題,《指導意見》提出積極引入各類投資者實現股權多元化,大力推動國有企業改制上市,創造條件實現集團公司整體上市。

《指導意見》指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目標是促進國有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放大國有資本功能,提高國有資本配置和運行效率,實現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堅持因地施策、因業施策、因企施策,不搞拉郎配、不搞全覆蓋,不設時間表,成熟一個推進一個。

鼓勵非國有資本投資主體通過出資入股、收購股權、認購可轉債、股權置換等多種方式,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國有資本以多種方式入股非國有企業。對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提出試點先行,健全審核程序,規范操作流程,嚴禁暗箱操作,防止利益輸送。

對此,民生證券宏觀研究員朱振鑫表示,混改方面,與十八屆三中全會「積極發展」的提法相比有所弱化,未來將更加謹慎,主要是強調混合所有制不等於私有化,而是為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服務。未來將在避免國有資產流失、推動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基礎上,從戰略投資的角度引入社會資本。混合所有制改革,在中央層面上關注縱向產業鏈混改,比如中石化銷售環節的混改,地方國企層面則關注發達地區混改,PPP作為一種特殊的混合所有制形式,在能源、通信、電力領域有較大應用空間。

關於此前熱烈討論的員工持股問題,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說法是「允許混合所有制經濟實行企業員工持股」,此次則變為「對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提出試點先行」。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認為,員工持股此前外界非常關注,也有很多猜測,包括媒體報道全員持股被否定等說法。這次文件對員工持股的表態反映出中央的謹慎,防止利益輸送。

亮點3政企分開

國資委轉向管資本將建權力清單

國資委既當「老闆」也當「婆婆」自其成立之日起一直被外界詬病。

此次,針對國有資產監管工作存在越位、缺位、錯位等問題,按照以管企業為主向以管資本為主轉變的要求,《指導意見》提出:一是以管資本為主推進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轉變,准確把握依法履行出資人職責的定位,重點管好國有資本布局、規范資本運作、提高資本回報、維護資本安全,建立監管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二是以管資本為主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改組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三是以管資本為主推動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優化配置,清理退出一批、重組整合一批、創新發展一批國有企業。四是以管資本為主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建立覆蓋全部國有企業、分級管理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

多位專家認為,這意味著國資委的職責變化。

對此,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認為,這代表著國有資產經營管理體制的重大改革,也是這次《指導意見》里的核心內容。以前國資委是管資產、管人、管事,以後國資委的角色將重新確定,只能是國有資產的監管者,不再是出資方。這對於減少政府對企業經營的不當干預,提高企業經營的活力和效率有很大積極作用。

祝波善也認為,從管資產到管資本的調整比較大,引起的爭議也比較大。但從文件內容看,國資委未來肯定還將存在,而且,國資委不僅將繼續會存在,而且將扮演游戲規則制定者的角色,那些管資本的投資公司也將位於國資委名下,國資委未來主要是做老闆,管人、管事這些都交給企業董事會和管理層來做。

民生證券宏觀研究員朱振鑫則表示,現行國資管理體制由國資委主導,包括「管資產、管人、管事」,國資委身兼「裁判員」與「教練員」雙重身份。未來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方向是參照國內的「匯金模式」與國外的「淡馬錫」模式,形成獨立的裁判員和教練員,推動政府職能向「以管資本為主」轉變,建立國資委-國有資本運營和投資公司-經營性國企的三層管理體制。

分析

國企改革概念股是否迎來利好?

南北車合並,交行混改,國企改革的重磅大戲一度被視為A股的助推力。這次,國有改革方案指導意見襲來,堪稱資本市場的一副重磅興奮劑。

數據顯示,目前國企改革概念股超過百隻,且市值巨大。截至9月11日,中國建築、上汽集團、上海電氣、格力電器等上市公司總市值均超過千億元。相比之下,也有最新總市值還處在100億元以下的公司,例如華虹計通總市值僅24.7億元。

英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表示,******印發《國企改革指導意見》是重大利好,對於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增加國企活力、防止國有資產流失都具重要的指導作用,對提升經濟增長效率有重要作用,對於股票市場的穩定發展也有積極作用。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認為,本次改革效果有待考察。

對於國企改革概念股今年上半年遭遇爆炒,本次又再度成為焦點,李大霄則表示,針對國企改革概念股,也應該進行冷思考,滿足如下三個因素的才真正值得投資。首先是有實際利好的公司,這些公司能夠通過國企改革提升效率,產生協同效應,通過國企改革慢慢改善經濟實體,如果只是概念,要遠離。第二,對國企改革的公司要看原來的基礎是否牢固,基礎好加效率提升,就有估值提升空間。第三,要看目前是否存在股價低估的問題。

李大霄提示投資者,「國企改革對股市的利好要真正作用於實體經濟的利好,否則只是概念噱頭和遙遠的希望,就不靠譜了」,李大霄表示。

國企改革那些年

1978年-1992年准備階段

核心是放權讓利,初步探索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推動國有企業從計劃經濟下的純政府部門向下的企業轉變,國有企業的生產效率有所提高。

1993年-2002年起步階段

核心是壯大國有企業。這一階段,國企虧損異常嚴峻。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開之後,國企改革也轉向更為根本性的所有制層面。股份制改造,國企兼並、重組、破產和出售逐漸掀起高潮。

2003年-2013年攻堅階段

核心是做強國有企業,通過股份制改造積極推動混合所有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一大批巨無霸央企登陸資本市場。

2013年至今步入高潮

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國企改革進入第四階段,此次發布的《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標志著國企改革第四階段步入高潮。

五大重要舉措

1國企分商業和公益兩類

商業類

按照市場化要求實行商業化運作,以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放大國有資本功能、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為主要目標。依法獨立自主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實現優勝劣汰、有序進退。

公益類

以保障民生、服務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為主要目標,引入市場機制,提高公共服務效率和能力。這類企業可以採取國有獨資形式,具備條件的也可以推行投資主體多元化,還可以通過購買服務、特許經營、委託代理等方式,鼓勵非國有企業參與經營。

2薪酬分配由企業自主定

●推進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積極引入各類投資者實現股權多元化,大力推動國有企業改制上市。逐步調整國有股權比例。允許將部分國有資本轉化為優先股。

●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重點是推進董事會建設,切實解決一些企業董事會形同虛設、「一把手」說了算的問題。

●建立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分類分層管理制度。堅持黨管幹部原則與董事會依法產生、董事會依法選擇經營管理者、經營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權相結合。

●實行與相適應的企業薪酬分配製度。企業內部的薪酬分配權是企業的法定權利,由企業依法依規自主決定。

●深化企業內部用人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企業各類管理人員公開招聘、競爭上崗等制度,拓寬選人用人視野和渠道。

3從「管企業」轉為「管資本」

以管企業為主以管資本為主

●推進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轉變,准確把握依法履行出資人職責的定位,重點管好國有資本布局、規范資本運作、提高資本回報、維護資本安全,建立監管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

●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改組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

●推動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優化配置,清理退出一批、重組整合一批、創新發展一批國有企業。

●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建立覆蓋全部國有企業、分級管理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

4推進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

目標

促進國有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放大國有資本功能,提高國有資本配置和運行效率,實現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舉措

●堅持因地施策、因業施策、因企施策,不搞拉郎配、不搞全覆蓋,不設時間表,成熟一個推進一個。

●引入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非國有資本投資主體通過出資入股、收購股權、認購可轉債、股權置換等多種方式,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或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增資擴股以及企業經營管理。

●探索實行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堅持試點先行,在取得經驗基礎上穩妥有序推進,通過實行員工持股建立激勵約束長效機制。

5內外監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強化企業內部監督,突出對關鍵崗位、重點人員特別是「一把手」的監督,防止權力濫用。

●建立健全高效協同的外部監督機制,整合出資人監管、外派監事會監督和審計、紀檢監察等監督力量,建立監督工作會商機制,提高監督效能。

●實施信息公開加強社會監督。

●建立健全重大決策失誤和失職、瀆職責任追究和倒查機制,嚴厲查處侵吞、貪污、輸送、揮霍國有資產和逃廢金融債務的行為。

A06-A07版采寫/新京報記者趙嘉妮劉素宏趙毅波

㈣ 國企改革概念股龍頭有哪些

國企改革概念股龍頭有:
上海國企改革主線:作為改革排頭兵,上海國企改革望先行,催生兩類投資機會:第一,資產整合做大做強的上市公司,如上海機場、浦發銀行、隧道股份、東方明珠、百事通、新華傳媒;第二,市值利潤考核、股權激勵改善經營效率的上市公司,如上海梅林、友誼股份、新世界、豫園商城、老鳳祥、益民集團、上海醫葯。
珠海:華發股份600325、格力地產600185、珠海港000507
另外還有中糧系、石油石化、電力等板塊。

㈤ 國有企業改革後

國有企業改制,本文特指由原國有企業改為股份制企業。從形式上看,國有企業改制後,企業內部確實形成了一套不同於原國有企業的有效治理結構,即建立了一套由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以及總經理之間相互制衡的機制。但由於諸多內、外部原因,實際效果並不理想。本文擬針對我國國有企業改制後的權力制約機制存在的問題,提出構建我國改制企業有效的權力制約機制的建議。

一、我國國有企業改制後的權力制約機制現狀

國有企業改制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試點推廣以來,不可否認的是,其在明確產權關系、理清企業內部治理結構方面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如:國有資產屬全體人民終極所有,國務院代表全體人民統一行使國有資產所有權,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級管理國有資產,授權大型企業集團和控股公司經營國有資產;證券市場上,深、滬兩個證券交易所經過十年的發展,現已有千餘家上市公司,總市值近5萬億元,其中國有改制企業占相當大的比重;改制企業內部初步建立了以股東大會——董事會——總經理為一條線的決策執行機制和以股東大會——監事會——董事會和總經理為一條線的監督機制。但是,從國有企業改制後的實際經營成果來看似乎並不十分理想。從上市公司的有關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到,大多數國有改制企業的經營情況並沒有得到根本改善,有的呈逐步下滑之勢,甚至在上市第一年就出現虧損。這表明國有改制企業的權力制約機制仍很不健全,存在諸多問題,具體分析如下。

1.股權結構不合理。國有改制企業的股權設計方案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絕大多數的國有股比例都在70%以上,並且不能流通。這樣就造成兩個方面的後果:一方面,代表國家的有關機構仍然在通過國有股權控制企業,這與過去受國家委託的企業主管部門任命經營者管理企業大同小異,許多改制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幾乎就是原工廠制下領導班子的簡單過渡,股東大會形同虛設,董事會成為凌駕於股東大會之上的權力機構,企業內部難以形成有效的法人治理結構和法人約束機制;另一方面,由於國有股不能流通,眾多分散的中小公眾股東根本無法也無力通過資本市場來影響或約束企業經營者的行為。

2.沒有制約國有股權委託機構的機制。國有改制企業最大的股東是國家,其所有者名義上是全體人民,但實質上是所有者缺位。雖然所有者缺位,但終究還得有個所有者代表。為解決這個問題,國家通過層層委託代理關系,授權某級國有股權委託機構向企業委派代理人,行使國有股權,這個代理人通常就是企業的主要經營者。但新的問題又產生了,誰又來保證這一國有股權委託機構的目標利益是與終極所有者的利益相一致的呢?目前來看,還沒有一個制約國有股權委託機構的機制,其所選派的經營者的經營業績與委託機構沒有直接的利益聯系,經營者即使導致企業破產也無法追究其責任,這就造成了委託機構選拔更換經營者時除了經濟方面的考慮外,社會的、行政的、乃至私人關系,同樣具有實質意義。

3.委託機構對代理人缺乏有效監控手段。國有股權委託機構向企業委派代理人經營控制國有資產,期望代理人與自己的目標取向一致,但由於二者間契約的不完備性(契約中存在許多不確定事項,如股利的確定、歸還股本金的規定等)、信息的不一致性及利益上的差異,極易產生「內部人」控制問題,即企業內部人員取得企業控制權的相當部分,並以此來侵蝕作為「外部人」——股東的合法權益。這時,作為委託機構,理應採取有效的措施監控代理人的行為,使之與委託人的利益目標一致。但事實上,由於缺乏前面提及的制約國有股權委託機構的機制,導致委託機構缺乏動力去監控代理人,有時甚至會產生委託機構與代理人勾結起來,共同損害終極所有者利益的行為。

同時,委託人通過監事會和內部審計部門的監控作用也極為有限,這是因為改制企業中的監事會和內部審計部門缺乏應有的獨立性,他們在很多方面受制於董事會和總經理,很難直接對董事和經理採取措施。結果是,代理人通過關聯交易「高進低出」轉移國有資產,進行在職消費(主要指用公款請客送禮、吃喝玩樂),無視小股東的利益,追求短期行為以求得政績等。東方鍋爐、大慶聯誼的原主要經營者集體舞弊侵吞國家資產的案例,便是委託機構對代理人缺乏有效監控手段的典型佐證。

4.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目前,我國對改制企業經營者的激勵機制仍然沿用原國有企業的激勵機制,即主要通過行政提拔和有限的報酬激勵。對於行政提拔,除了考慮經營者的經營能力以外,政治的、社會的因素同樣重要,並且極易誘發經營者追求短期行為以獲得政績,因而靠行政提拔來激勵經營者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作用是有限的。至於報酬激勵,我國對國有企業經理人員的報酬設計制度是很不合理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上限過低,我國曾規定,企業經理人員的獎金與企業的業績掛鉤,但上限是工人平均工資的3 ~ 4倍,而在美國,經理人員的平均收入是一般員工的158倍,在日本則是32倍;二是報酬結構單一,一般都是以工資和獎金組成,而股票收入相當少,大多數改制企業中董事會成員擁有股票數額不多,有的甚至根本不持有本公司股票,出現「零董事」、「零監事」的怪現象。這種不合理的報酬激勵設計,使經營者有更大的動機去追求在職消費和尋租,而不是努力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 (一)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積極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增強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控制力,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公平競爭和共同發展。
(二)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改組國有企業。著眼於搞好整個國有經濟,推進國有資產合理流動和重組,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積極發展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放開搞活中小企業。
(三)改革同改組、改造、加強管理相結合。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著力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提高企業整體素質,構造產業結構優化和經濟高效運行的微觀基礎。
(四)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現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健全決策、執行和監督體系,使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法人實體和市場主體。
(五)推動企業科技進步。加強企業的科研開發和技術改造,重視科技人才,促進產學研結合,形成技術創新機制,走集約型和可持續發展道路。
(六)全面加強企業管理。推行科學管理,強化基礎工作,改善經營,提高效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形成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七)建立企業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實行鼓勵兼並、規范破產、下崗分流、減員增效和再就業工程。依靠各方面力量,擴大就業門路,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
(八)協調推進各項配套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建立權責明確的國有資產管理、監督和營運體系,保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加強法制建設,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幫助企業增資減債、減輕負擔。
(九)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發揮企業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強企業黨組織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企業經營管理者隊伍素質,堅持和完善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業民主管理,切實維護職工合法權益。
(十)推進企業精神文明建設。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和技術業務培訓,全面提高職工隊伍素質,培育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協調發展。

㈥ 上海國企改革概念股

上海國資改革新階段任務的明確,使改革配套政策進一步明晰,也使改革在實踐層面的可操作性進一步加強。因此,可以認為上海國資改革將進入方案落實期,相關集團企業將迎來改革落地潮。從地域上看,上海作為試驗區可能最先受益國企改革;而非競爭型國企如軍工,經營型、社會公益型國企如鐵路基建,以及進入壟斷行業的民營企業,也有望在未來長期受益。

上海國企改革概念股有哪些?

上海機場 航天機電 上海建工 上海貝嶺 東方創業 金豐投資 新世界 棱光實業 龍頭股份 三愛富 號百控股 飛樂音響 飛樂股份 強生控股 中華企業 交運股份 亞通股份 華域汽車 上實發展 蘭生股份 友誼股份 上海九百 上工申貝 上海醫葯

㈦ 中國國企改革經歷了哪些過程

簡單的說是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貫徹落實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決定為標志,國企改革經歷了實行兩步利改稅、落實廠長(經理)負責制,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轉換企業經營機制等一系列以放權讓利為主要特徵的改革過程。
第二階段,以貫徹黨的十四大、十四屆三中全會和十五大精神為標志,我區以提高國有企業整體實力為目標,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作為國企改革的方向。到2000年底,全區國有大中型企業和小企業的改制工作大致完成。
第三階段,繼續深化和完善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健全國有資產管理和監督體制。

轉載以下資料供您參考:
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歷程
一、1978~1992年:國企改革的初步探索
從1978年到1992年,是我國國企改革的初步探索階段,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就,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教訓。
1.國企改革起步於放權讓利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會議公報中明確指出,我國的經濟管理體制的一個嚴重缺陷就是權力過於集中,應該大膽下放,讓地方和企業有更多的經營管理自主權。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環節,國企改革開始於對國有企業進行擴權讓利的改革試點,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以計劃經濟為主,同時充分重視市場調節的輔助作用,調整國家與企業的關系;二是擴大企業自主權,並且把企業經營好壞同職工的物質利益掛起鉤來,著眼於調動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1979年7月,國務院先後頒布了《關於擴大國營工業企業經營自主權的若干規定》等五個文件。通過擴大企業自主權的改革,企業有了一定的生產自主權,開始成為獨立的利益主體,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都有所提高,並打開了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缺口。
但是,由於信息不對稱,約束機制難以規范,出現了企業為擴大自銷比例而壓低計劃指標、不完成調撥任務和財政上繳任務等問題,結果是形成了「內部人」控制,出現了「工資侵蝕利潤」和行為短期化問題。實踐效果與改革預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背離。在這種情況下,1982年中央推廣實行工業經濟責任制,旨在解決放權讓利中暴露的問題,處理好國家和企業之間的分配關系,解決大鍋飯問題,在硬化企業預算約束,強化企業內部管理等方面收到了成效,尤其是國家財政赤字大幅減少。但是由於企業外部環境不平等,企業內部條件也千差萬別,該政策很難找到可操作化的指標來規范國家與企業之間的責、權、利,企業激勵不足問題十分嚴重。1983~1984年先後又兩次推出利改稅,但結果都很不理想。
2.國企改革先後出現了多種形式
1984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自覺運用價值規律的計劃體制,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改革主要是為了實行政企分開,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明確國企改革的目標是要使企業真正成為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發展能力,成為具有一定權利和義務的法人,並在此基礎上建立多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實行廠長(經理)責任制,並在大多數國有企業實行承包經營責任制,對一些小型國有企業實行租賃經營,並在少數有條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業中開始了股份制改造和企業集團化的改革試點。
到1987年底,全國國有大中型企業普遍實行了承包制,同年,中共十三大報告肯定了股份制是企業財產的一種組織形式,試點可以繼續實行,到1988年底,全國共有3800家股份制企業,其中800家由國有企業改制而來,60家發行了股票,其餘3000家原是集體企業。1988年2月國務院更加明確了企業承包制在國有企業改革中的地位,規定了「包死基數,確保上交,超收多留,歉收自補」的承包原則。同時,全國人大頒布了《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從而將擴權試點以來取得的改革成果用法律形式規定下來。
雖然承包制在當時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承包制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1991年9 月中央工作會議強調要轉換企業經營機制。1992年後國務院就不再鼓勵企業搞承包。1992年7月國務院公布了《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該條例根據兩權分離的思路明確了企業經營權、企業自負盈虧責任、企業和政府的關系、企業和政府的法律責任等問題。但是很快人們就發現,僅靠企業內部轉換機制,難以達到改革的預期目標。
3.國企改革與價格體制改革等宏觀經濟改革同步進行
國企改革是與價格體制、投融資體制等宏觀經濟改革同步進行的。在價格體制上,國企改革的推進對價格體制提出了挑戰。1984年以後開始了對價格體制的改革,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放開價格為主。1987年9月,國務院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管理條例》,明確規定國家現行的3種價格形式,即國家定價、國家指導價和市場調節價,並規定企業在價格管理方面享有的權利,主要是賦予企業對一部分價格的定價權。
在流通體制上,1978年中國以計劃管理的商品將近400種到1990年底已經逐漸減少為9種。同時,改變原來生產資料不能成為商品的現狀,將近850種生產資料,由國家統一計劃調撥的方式轉變為市場調控,生產資料正式成為商品。由於生產資料成為商品,以它的有效和方便的運轉支持和支撐了國企改革的進行。
在投融資體制上,中央進行了「撥改貸」改革、成立國有資產管理局。20世紀80年代中期,國家建設項目投融資體制從撥款改為貸款,國家不再給新建企業投入資本金。在監管體制上,1988年4月,為了加強對國有資產的管理,理順國家與企業的財產關系,國務院直屬的國有資產管理局成立,行使國有資產所有者的代表權、監督管理權、投資和收益權、處置權。
此外,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期,隨著發行股票的企業增多,對股票交易的需求壓力相應增大。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上海(1986年)和深圳(1987年)先後建立了股票櫃台交易市場。其後,兩地先後於1990年和1991年成立了規范的證券交易所,主要在於緩解已經發行在外,且具有相當規模的股票交易需求的壓力。據中國證監會的統計,從1987年至1990年末,我國共向社會發行了可流通股47億股,籌集資金47億元。資本市場的建立不僅為國企改革提供了融資渠道,還為將來國企改革的深化奠定了基礎。
4.改革的推動力量
這一階段國企改革在不斷地探索中前進,具有十分鮮明的試錯特徵,改革的推動模式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特徵。
(1)國企改革是解決我國經濟短缺問題的客觀需要。改革之初,長時間的計劃經濟體制和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發展路線使我國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國有企業上繳的利潤與國家對它的投資不相稱,使國家財力吃緊,生產資料和人民生活資料長期處於嚴重短缺狀態。為了擺脫這種局面,中央制定了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作為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所有制結構與國有國企改革成為解決當時短缺問題的必然選擇。國有企業的放權讓利和兩權分離目的就是為了增強企業活力,從而提高企業的生產能力,緩解緊張的產品短缺問題。此外,迫於「文化大革命」之後,國營和集體企業職位有限,無法安置上千萬的回城青年的工作,各級政府不得不鼓勵自謀職業,並大批發放個體營業證。個體經濟就這樣在政府默許下發展壯大起來,並最終成為一種合法的所有製成分。
資金、技術和經驗的嚴重匱乏要求國家必須堅定地推行對外開放政策,以吸引國外投資,引進改革所急需的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正是在這種旨在緩解短缺問題的政策推動下,三資企業在20世紀80年代獲得了初步發展,為90年代外資的大規模湧入奠定了基礎。
(2)中央指導、理論研究和地方企業實踐相結合,自下而上佔主導,經濟短缺的現實迫切要求改革國企以提高產量和效益,改革所有制結構,發展個體經濟、外資經濟。改革的具體實踐過程,卻是中央指導、理論研究和地方實踐共同作用下推動的。在探索的初期,這種共同作用表現為以地方實踐為主,自下而上推進國企改革。
對國有國企改革,中央政策主要是採取「試點」的大原則,結合企業發展實際和企業相關理論,先後推出了多種政策。從放權讓利到兩權分離的承包責任制和轉換經營機制,經歷的都是「政策—實踐—政策改進」的過程。被實踐證明不好的政策,用新政策加以取代,如用兩權分離取代放權讓利;被實踐證明有效或尚未證明的政策繼續加以推進,如股份制試點、「撥改貸」等。
與國有企業改革密不可分的是非公經濟的改革,個體和私營企業在中央的默許和「看一看」的寬容政策支持下,通過自我發展與實踐,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地方的成功實踐獲得了中央的認可,進而推動了所有制結構的巨大變革,個體和私營經濟成為所有制結構的一部分。外資經濟在政策的鼓勵下也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3)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逐步調整改革的方向
這一階段,國企改革沒有明確的方向和路線指引,除了有一點改革之前的一些教訓外,也沒有可以借鑒的發展經驗,走的是一條完全陌生的道路。通過不斷的試探性改革措施,尋求改革的正確方向和路徑,也就是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逐步調整改革的方向。為了調動國有企業的積極性,推出了放權讓利,但是「內部人控制」等問題的出現,使改革調整為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但問題依然沒有解決,於是又調整為轉換經營機制。
二、1993~2003年:國企改革的制度創新
20世紀90年代初,社會主義制度下計劃和市場的關系問題使改革陷入發展的僵局。同時,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解體對社會主義制度形成了巨大沖擊。觸及計劃體制本身的改革勢在必行,國企改革由此進入了第二個階段。
1.逐步明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目標
計劃與市場關系的明確,使國企改革從政策調整階段進入了制度創新階段。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確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並要求圍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加快經濟改革步伐。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我國國有企業的改革方向是建立「適應市場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要求的、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和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企改革實踐的重大突破,具有劃時代得意義,為國企改革指明了方向。
2.國有企業戰略性改組與國有經濟布局調整
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要著眼於搞好整個國有經濟,通過存量資產的流動和重組,對國有企業實施戰略性改組。這種改組要以市場和產業政策為導向,搞好大的,放活小的,把優化國有資產分布結構、企業結構同優化投資結構有機結合起來,擇優扶強、優勝劣汰」。截至1997年底,在抓大方面,國家集中抓的1000 家重點企業,確定了分類指導的方案。在放小方面,各地堅持「三個有利於」標准,不搞一刀切,採取改組、聯合、兼並、股份合作、租賃、承包經營和出售等多種形式,把小企業直接推向市場,使一大批小企業機製得到轉換,效益得到提高。山東諸城、四川宜賓、黑龍江賓縣、山西朔州、廣東順德、河南桐柏、江蘇南通、福建寧德等許多地區在探索搞活小企業方面先行一步,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此外,一大批新型的民營企業從自身發展的需要出發,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通過兼並、收購、投資控股、承包、租賃、委託經營等改革舉措,將非公有制經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融入國有經濟運行中,盤活了大量的國有資產。特別是中共十五大肯定股份合作制和提出調整所有制結構後,各地國有中小國企改革的步子加快,改制企業的比重迅速上升。
中共十五大的報告中進一步強調要調整國有經濟布局,明確指出,國有經濟起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要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對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領域,可以通過資產重組和結構調整,以加強重點,提高國有資產的整體質量。
3.國企解困始終是20世紀90年代國企改革的主題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與非公經濟迅速發展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國有企業由於高負債率、冗員多、社會負擔重、攤派嚴重、員工積極性不高等原因,陷入了發展的困境,效益逐年下滑,虧損面逐年增大的。據不完全統計,1996年上半年虧損的國有企業達到43.3%,1998年第一季度出現了全國性的虧損,國有資產的損失數額也逐年上升。1997年,中共十五屆一中全會將國企改革的目標確定為在三年內在大多數國企初步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並使大多數國有虧損企業走出困境。
為了給國有企業解困,中央推出了多項政策,包括兼並重組、主輔分離及債轉股等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結合國有商業銀行集中處理不良資產的改革,成立四家專門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對部分符合條件的重點困難企業實施「債權轉」股權改革。到2000年,最後確定了對符合條件的580戶國有大中型企業實施債權轉股權,涉及債轉股總金額4050億元。已實施債轉股的企業,資產負債率明顯下降,由原來的70%以上下降到50%以下,這些企業每年減少利息支出200億元。
此外,國務院還採取其他一些有效措施,努力解決企業冗員過多、企業辦社會等問題,主要是將國有大中型企業的附屬普通中小學校和醫院等社會負擔逐步分離或獨立出來,轉移到地方,由當地教育和衛生部門進行管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4.股份制和公司制試點的推進
股份制試點在1986年就被提出了,但當時是為了增強企業活力,僅針對少數有條件的大中型全民所有制企業。1992年國務院頒布了《股份制企業試點辦法》、《股份有限公司規范意見》、《有限責任公司規范意見》、《股份制試點企業財務管理若干問題的暫行規定》等11個法規,引導股份制試點走向規范化。1994年,為了落實《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的精神,國家經貿委、體改委會同有關部門,選擇100戶不同類的國有大中型企業,進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試點。隨後,全國各地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先後選定了2500多家國有企業參與現代企業制度試點。本著「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要求,這些試點企業在清產核資、明確企業法人財產權基礎上,逐步建立了國有資產出資人制度,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的領導體制和組織制度框架初步形成了企業法人治理結構。1997年中試點企業普遍進行了公司制改造,經過一年的實施,全國2343家現代企業制度試點企業,共有84.8%的企業實行了不同形式的公司制,法人治理結構已初步建立。在現代企業制度試點企業中,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的有540家,佔23%,改制為國有獨資公司的909家,佔38.8%;尚未實行公司制的國有獨資企業有307家,佔13.2%,其他類型企業有47家,佔2%。1999年,十五屆四中全會提出,國有大中型企業尤其是優勢企業,宜於實行股份制的,要通過規范上市、中外合資和企業互相參股等形式,改為股份制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重要的企業由國家控股。
1994年,在進行現代企業制度的試點的同時,國家經貿委在18個城市進行「優化資本結構」的配套改革試點。試點的主旨為以市場為依託,在整體推進國有企業轉換經營機制的前提下,採取多種政策,通過破產、兼並探索建立國有企業優勝劣汰機制,在補充企業資本金、減輕企業債務負擔,分離社會服務功能,分流富餘人員,資產多元化等方面實現了重點突破,尤其是在企業破產、兼並和職工再就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國務院逐步擴大了「優化資本結構」試點范圍,1996年增加到58個城市,1997年擴大到111個城市。「優化資本結構」試點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於國有企業虧損面太大,虧損額太高,無法從根本上為國企解困。
5.利用與發展資本市場
投融資體制實行「撥改貸」之後,隨著國有企業經營虧損日益增加,銀行對國有企業的不良貸款率不斷攀升,間接融資渠道很難滿足國有企業改革資產重組、規模擴張等的融資需求,此外,解決國有企業歷史遺留的過度負債和財產損失需注入龐大的資金,在國有企業改革中,僅靠銀行的間接融資已難以滿足其巨大的資金需求。因此,通過資本市場發展直接融資是必然的出路。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的提出《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利用資本市場積極穩妥地發展債券、股票融資。同時,資本市場的發展有利於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因為企業為了自己的股票能夠上市,利用直接手段來融資,必須按照《公司法》要求,對企業進行公司制的改造,並完成上市公司的規范操作。在利用資本市場解決國企改革的融資問題的過程中,一方面大力發展國內的資本市場,另一方面讓一些企業走出去,在國際資本市場上進行融資。截至2001年初,我國境內上市公司從1990年的14家增加到1063家,其中包括114家境內上市外資股公司和52家境外上市公司,境內上市公司市價總值達46061.78億元,流通市值達15492.49億元,投資者開戶數達到5683.88萬戶。
6.國企改革與整個國民經濟改革相結合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國企改革是與國家宏觀經濟改革結合進行的。在所有制結構上確立了非公經濟的重要地位;在分配製度上確立了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形式並存的分配方式;價格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價格體制的目標;改革外貿、外匯管理體系;在社保制度改革方面,紛紛出台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住房制度等政策,為企業解除後顧之憂;企業富餘人員、下崗失業職工再就業政策給解困工作創造條件;國債補貼技改,促進了企業的技術進步等。
7.本階段國企改革的動因
國企改革在本階段獲得了較大的發展,改革的推動模式主要有以下特點:
(1)鄧小平南方談話為改革解放了思想,指明了方向。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理論界和社會各界圍繞計劃與市場的爭論愈演愈烈,姓「資」和姓「社」的問題嚴重製約著國企改革的推進。國企改革因為無法跳出計劃體制的框框而舉步維艱。已經迅速發展起來的個體和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由於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名不正」而「言不順」,發展壯大的阻力越來越大。在此關頭,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指出了計劃和市場的關系,明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和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談話完全消除了人們的疑慮和擔心,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徹底解除了長期以來困擾理論界和社會各界的姓「資」和姓「社」的問題,指明了深化改革的方向和目標。
(2)國企改革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客觀需求。本階段國企改革較20世紀80年代為解決短缺問題而實行的改革有較大的區別。隨著國有企業的改革的推進及集體經濟和非公經濟的迅速發展,短缺現象在90年代已經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國有企業面臨的生存困境成為國企改革新的客觀原因,其背後隱藏的是企業制度上的問題。基於兩權分離理論的承包經營責任制和只承認國有企業有經營權,而不承認企業作為法人應該有財產權,認為所有權全部屬於國家經營機制轉換,決定了國有企業不可能真正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制約,即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企業。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狀況不斷惡化,使對企業制度的改革成為必然要求。
(3)理論探索與實踐經驗總結的共同作用
20世紀90年代後,理論界關於企業制度探討不斷深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成為國企改革的主要方向。此外,20世紀80年代的國企改革的實踐經驗證明不涉及產權和計劃體制本身的國企改革,只能是停留在經營管理層面,不能觸及企業的核心,因此,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成為水到渠成的選擇。同時,改革實踐還證明,改革不僅要注重每個具體企業的改革,更要注重全局性的調整。因此,理論探索和實踐經驗明確了國有國企改革的任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要在國有大中型企業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使國有企業成為真正的企業。另一方面,是要處理好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調整國有經濟布局,把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體地位改變為主導地位,改變國有企業范圍過寬、數量過多、比重過大的局面。
三、2004年至今:國企改革的縱深推進
中共十六大之後,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繼續深化、國有資產管理方式的變化和資本市場的改革使我國的國企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1.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
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中的深層次改革,是利益的調整和權力的重新分配,涉及政治體制和政府機構改革,困難和阻力可想而知。2002年11月,中共中央在十六大報告中提出了深化國有體制改革的重大任務,明確要求中央和省、直轄市、自治區,兩級政府設立國有資產管理機構,成立專門的國有資產管理機構,改變部門分割行使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2003年3月,中央和地方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分別成立,統一了管人、管事和管資產的權力。此後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也提出,要建立健全國有資產管理和監督體制,國資委成立後明確所管轄的大型國有企業要吸引外資和社會資金,實行產權多元化,可以上市募集資金,而且鼓勵整體上市,以保持和增加企業的整體實力,許多大型企業正在剝離社會職能部分,過去一階段是剝而不離,仍由企業自己管理,現在有的正逐步移交社會;在企業內部實行主輔分離,使各部門面向社會,成為獨立經營的實體,企業同國資委分別簽訂責任書,對領導班子進行考核。
2.國企改革以大企業、以產權多元化和治理結構為中心
本階段,國企改革依然是以抓大放小為主,同時以產權多元化和治理結構建設為中心。2003年10月,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指出,要「建立健全現代產權制度,產權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內容,包括物權、債權和知識產權等各類財產權。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有利於維護公有財產權,鞏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有利於保護私有財產權,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有利於各類資本的流動和重組,推動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有利於增強企業和公眾創業創新的動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礎和市場秩序。」《決定》第一次把產權制度提到如此的高度,提出「產權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內容」,是對「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的重大創新和歷史突破,進一步明確具體了國企改革的任務和目標。
3.各種所有制企業關系的處理
這一階段,如何處理非公經濟與公有制經濟的關系問題成為了理論探討和政策制定的重點。非公經濟經過多年的發展,逐步壯大起來,在許多領域佔有絕對優勢,非公經濟的地位和作用在改革中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出現了個體、私營、外資與公有制經濟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趨勢,如非公經濟在行業分布上從以製造、建築、運輸、商貿和服務業等領域為主,已經開始向基礎設施、公共事業等領域拓展。非公經濟與公有制經濟之間的沖突時有發生,如石油行業的民營資本問題。此外,外資企業在我國的發展也迅速膨脹,外資的並購問題成為了各界關注的熱點。非公經濟遇到了重新定位和判斷的問題,發展面臨巨大的挑戰。為了正確處理非公經濟與公有制經濟的關系,2005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非公36條」)。該政策一定程度上給予了非公經濟更大的發展空間,並掃除了人們對非公經濟去向問題的擔憂。
4.國企改革與資本市場的改革同步進行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現國有經濟的戰略性重組,迫切需要資本市場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與有效的金融服務。資本市場對於國企改革而言非常重要。一方面,改革開放的深入,非公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推動的國際資本的流動,使民間積累了大量資本。另一方面,「撥改貸」之後,國企直接融資渠道越來越窄,資本市場是國有企業理想的融資平台。此外,資本市場有利於國有企業治理結構的完善,有利於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但是,我國資本市場中股權分置的先天缺陷嚴重製約其健康發展,投資、融資、定價和資源配置的功能逐漸被弱化,面臨邊緣化的危機。對資本市場先天缺陷的改革對於國有經濟改革越來越重要,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股權分置改革。2005年4月中國證監會啟動了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工作。到2006年末,股權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資本市場的功能逐漸回歸。資本市場的功能回歸,吸引了大量沉睡已久的民間資本,強烈的投資需求必然會引來更多的優質資產和公司進入資本市場,以獲取資本,實現資本的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