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浦東新區將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你知道這預示著什麼嗎
中央支持上海浦東新區浦東新區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引領區,預示著浦東新區成為樣板引領區,除了一些高水平引領之外,提出了更高水平的引領,比如擴大國內需求和現代城市治理方面的引領。
浦東新區成為引領區,對於浦東新區來講,是一個利好消息,但是面對更高的要求,肩上的任務更重了,它將被打造成一個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國的新區。
浦東新區將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意見》發布
2021年7月15日,這是一個具有標志性的日子,中央關於支持浦東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意見》正式發布了,《意見》中提出了七個打造浦東新區的重大舉措,在十多年的時間內,把浦東新區打造成一個具有全面的現代化體系以及國際競爭力在世界上超前的新區。
⑵ 上海浦東32個重大產業科技項目開工,對上海的整體經濟有著什麼作用
浦東32個重點科技產業園開工建設帶動了經濟的發展,最直接的就是拉動就業,要知道基建行業建築行業相關。它最大的作用不在於對經濟產生多大刺激,而在於解決的最重要就業問題讓經濟能夠開始正常的循環。
任何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運營程度,農業所佔的比例都是比較低的,因為農業是低產值的產業,工業是基礎性的產業,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實體製造產業,第三產業服務業,那才是真正創造GDP的,才是賺錢的。那第三產業想要發展就必須得有消費,得有投資,投資才能出現更多的市場主體消費,才能讓市場主體存活下來才能有利可圖,經濟才能發展。
⑶ 上海要建成五大中心
是的。
上海加快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五個中心」,要在新起點上「再出發」,更好聚焦發力,2018年3月3日下午舉行的上海團代表與網友互動活動上,殷一璀、陳靖、杭迎偉、王建宇、杲雲、許立榮、朱建弟等7位代表積極建言。
「建設上海自貿區的初衷,就是對照國際最高標准、最好水平,以開放為引領,深化改革,強化制度創新。」
浦東新區區長杭迎偉代表表示,上海自貿區「再出發」,需要著重在「三區一堡」上創造新作為。「浦東新區也將聚焦開放引領和價值鏈的再提升,促進『五個中心』的融合發展、協同發展,實現高質量發展。」
(3)把上海建成什麼引領區擴展閱讀:
金融中心是「五個中心」建設核心 :
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2018年3月22日下午主持召開金融工作調研座談會,與中央在滬金融管理部門、部分金融市場、功能性機構負責人共同分析金融運行情況,研究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應勇指出,金融是上海城市的核心功能,金融中心建設是上海「五個中心」建設的核心。構築上海發展的戰略優勢,打響上海「四個品牌」,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
要堅持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方向,不斷把金融中心建設向縱深推進;要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進一步推動金融改革開放、創新發展,同時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到2020年把上海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邁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
⑷ 上海十三五規劃綱要全文,2019年上海十三五規劃綱要解讀
上海十三五規劃綱要全文,上海十三五規劃綱要解讀
是「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開局之年,我們當樹立必勝信念,拿出有力舉措,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激發創新活力,尋求改革突破,為今後五年的發展開好局、起好步。為此,我們特邀四位學者,圍繞推進結構性改革、加快發展動力轉換、創新社會治理和實現城市更新四個方面,展望上海改革發展圖景。
為供給側改革注入創新探索
■陳憲
從某種意義上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經濟領域的全面深化改革,當然,也會涉及社會、生態,甚至文化和政治領域。因此,供給側改革進展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十三五」主要目標能否如期完成。
需求和供給,乃至總需求和總供給,是經濟學的一條主線。是古典經濟學的供給決定需求,還是凱恩斯經濟學的需求決定供給,是迄今為止經濟學爭論不休的重要命題。但有一點是有共識的:需求主要是短期運行問題,總量問題;供給則事關中長期增長和發展問題,並與結構問題息息相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就是基於我國經濟生活中存在的結構性矛盾,要求通過深化改革,破解這些矛盾,進而形成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新格局,形成有利於經濟中長期增長的新動力。
長期以來,在討論經濟增長,以及決定經濟增長的動力時,人們總會糾結於需求與供給這一對關系。具體地說,就是市場需求導向,企業供給創新,孰為主導?其實,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二者有著各自發生作用的條件和領域,並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在需求導向和供給創新的關繫上,需求導向是比較純粹的市場決定,供給創新則是一個創業者、企業家不斷試錯的過程性活動。在完全競爭、信息對稱的假設下,市場和企業本質上是等同的。但是實際上,不完全競爭、信息不對稱是經濟活動的常態,因此,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的企業和企業家,不僅成為經濟研究和分析的基本對象,而且是現實經濟活動的決定性力量。
在市場經濟國家,過去很長時間,需求導向是經濟增長、產業發展的主要路徑,它的優點是比較可靠,缺點是有滯後效應。然而,在現今社會,需求表現出兩個顯著特徵:其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效需求不足成為常態,上海也不例外。其二,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需求更多地表現為潛在需求,也就是說,在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中,越來越多的需求是由他們的潛在需求轉化而來的。上述兩個特徵表明,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企業,要想在競爭中取勝,不僅要著眼於現實需求,更要通過供給創新的不斷試錯,創造新的需求,並將潛在需求轉化為現實需求。誰在這個創造和轉化中得到先機,誰就能得到更大的市場份額,進而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所以,考慮到需求導向的缺點,以及動態的技術進步和企業家精神,那麼,供給創新就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也是上海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
進一步結合2008年以來的實際情況,強調供給側改革和供給側動力的必要性,可以看得更加清楚。經濟危機對全球經濟及各主要經濟體造成了巨大的需求沖擊。此後,各國政府一如慣常,採取了總需求管理政策即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大規模刺激經濟,以期走出危機。但由於這場危機波及之廣泛、影響之深重超出預期,所以,各種短期政策都未能達到預想的效果,不得不反復使用,造成短期政策長期化的基本事實。但其後果是政策效應不斷減弱,並造成了一系列新的問題,如增長持續低迷。在我國,大規模刺激也會進一步加劇本來就已存在的產能過剩、房地產泡沫,以及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的高杠桿。簡言之,一方面,總需求管理政策的空間日益逼仄,另一方面,總供給管理的迫切性日益彰顯,這就是提出供給側改革的基本背景。著力加強供給側改革,既是應對這一輪經濟增長下行的正確對策,又是從根本上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的唯一葯方。上海「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要用好改革開放發展長期積累的豐碩成果,把握重要改革先行先試、創新發展率先探索的機遇,走出創新驅動發展的新路。要真正走出這樣一條新路,就需要在供給側改革方面積極探索。
供給側動力就是現代經濟增長的原始動力,主要來自:內生於經濟體系的技術變革,有著邊際報酬遞增特徵的知識(人力)資本和企業家精神——創業創新精神。這里,企業家精神具有主體意義,進而具有根本性。上海也應在如何激發企業家精神方面動腦筋。企業家精神作為經濟增長的動力,具體表現在:企業傢具有將儲蓄轉化為有效投資並形成資本的能力;企業家的創業和創新是吸納就業、提高居民收入的主渠道;企業家通過對需求的不斷試錯,以發現新的市場,轉化潛在需求,由此促進消費增長;企業家通過自身的創新,實現產品和服務的升級,增強出口的競爭力。所以,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造良好環境,讓更多人投入創業創新的試錯,並提高他們的成功率,就將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增長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證與支撐。
面對當下的增長下行,總需求不足是客觀存在的,也就是說,在強調供給側改革和管理的同時,也要保證總需求處於合理的水平,進而為供給側改革創造必要的條件。而且,無論需求導向,還是供給創新,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把握這一根本性要求,才能處理好總需求管理和總供給管理的關系,提高經濟運行發展的質量和效率。
(作者為 上海交通大學 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上海未來發展取決於動力再造
■石良平
上海「十三五」規劃建議中一個引人注目的亮點,是在經濟新常態下,上海正在通過經濟轉型激發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經濟發展有不同階段。按照美國經濟學家劉易斯提出的「經濟成長階段」論,經濟發展可以分為傳統社會階段、為起飛創造條件階段、起飛階段、走向成熟階段、大眾高額消費階段和追求生活質量階段六個階段。另一位美國經濟學家錢納里根據劉易斯的理論,對各個階段按照人均GDP進行了劃分。按照錢納里的劃分,上海目前已經越過了第四階段,正在從成熟階段向大眾高額消費階段邁進。
不同階段經濟發展的動力機制不一樣。上海在為起飛創造條件階段和起飛階段,由於正處於工業化中期,其發展動力主要來自於要素驅動。從浦東開發開放起,資本投入成為上海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大量的資本投入到城市建設、開發區建設、保稅區建設、房地產建設上去,投資對上海經濟發展的貢獻率超過了50%。其次,勞動力的投入,尤其是高素質勞動力投入的貢獻率也在不斷提升。上海作為人口導入區,從上世紀90年代起,各類人才大量開始湧入,為上海經濟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人口紅利被大量釋放,成為上海發展的重要動力來源。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國家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此後,上海經濟在全國最早進入增長速度換檔期和結構調整陣痛期的經濟新常態。正因此,上海在全國最早提出以「創新驅動、轉型發展」作為今後經濟工作的指導方針。實際上,從那時起,上海經濟就開始從成熟階段向大眾高額消費階段邁進了。與此同時,新階段的發展動力也要求從原來的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正是基於這樣一種調整,上海提出了「上海為什麼留不住馬雲」的疑問,也正是基於這樣一種新的方針,上海開始引入創新資源、創新人才、創新模式,調整發展的動力模式,調整現有的產業結構,調整傳統的經濟業態,以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來衡量經濟轉型的效果。到2013年,上海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率已經上升到了46%,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但從整體看,上海的經濟轉型還不夠穩定,創新驅動模式還沒有占據主導地位,新經濟發展業態還沒有完全定型。
上海「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以下奮斗目標:基本建成「四個中心」和國際大都市,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基本框架。這個目標體現了上海作為大都市未來發展戰略的取向和功能定位,強調了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和提升城市輻射帶動的作用,同時確定了上海今後的發展必須進行動力再造。
新動力之一,是從要素驅動全面轉向創新驅動,不斷完善創新驅動所需要的體制機制。在上海制定的《關於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意見》中,已經明確了建設科創中心的奮斗目標,就是努力把上海建設成為世界創新人才、科技要素和高新科技企業集聚度高,創新創造創意成果多,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完善的綜合性開放型科技創新中心,成為全球創新網路的重要樞紐和國際性重大科學發展、技術和高新科技產業的重要策源地之一,躋身全球重要的創新城市行列。這一目標顯示,上海所建設的科創中心主要是一個科創集成中心,在這個過程中,體制機制的開放度和便利化至關重要。這個體制機制是要能充分鼓勵自主創新、充分鼓勵集約創新、充分鼓勵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平台的。目前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會不斷催生各種新型業態和新型商業模式,一個健全的符合創新驅動的體制機制,就是要能自動保護這種創新新生力量、自動促進這種新生力量發展壯大。只有形成了這樣一種體制機制,創新才能真正成為上海發展的主要動力源。
新動力之二,就是進一步發揮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引領作用,真正做好「先行者」和「排頭兵」。改革開放以來,上海作為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區域,一直在全國享有開放領先之風氣。中國第一個保稅區、第一個新區、第一個出口加工區、第一個保稅港區都是在上海誕生的,現在也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實踐證明,對外開放已成為上海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在自貿試驗區運行了兩年多的今天,我們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在這種情況下,上海自貿區將承擔更為重要的開放試驗的責任,那就是要全面對接國際貿易投資新規則,通過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真正實現國際前沿技術與國內消費市場的有效對接。為更好地完成這些試驗任務,可以設想在現有自貿試驗區的基礎上,劃出更小的一塊區域(如洋山港區域),實施更加開放的政策,真正做到一線徹底放開,成為真正的「境內關外」,以試驗更為高端的貿易投資規則,為迎接下一輪全球化新浪潮做好充分准備。(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為社會治理現代化探出新路
■劉建軍
社會成長是中國改革開放時期的基本特徵之一。以社會組織、社區、網路空間等要素為載體的社會,正顯示出迅猛的發展態勢。如何推動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成為******的重要課題。中央對社會治理的總體布局是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推進路徑是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上海如何落實這一戰略布局和實踐這一推進路徑,是「十三五」開局之年要思考的問題。
的市委「一號課題」,將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作為主題,可謂切中要害,其積極成果已經顯現出來。其中最為重要的成果,就是街居制的功能重構與能力開發。這是將治理邏輯從社區層面上升到街道層面的產物。街道功能的轉化和居民自治能力的提升為上海基層建設注入了可持續性的發展動力。但是,從上海未來發展趨勢來看,僅僅依靠社區治理是無法支撐現代化社會治理體系的。從要素構成的角度來看,除社區治理之外,社會治理至少還包含社會組織治理、社會誠信治理、社會融合治理、社會景觀治理、社會公共安全治理等多重要素。因此,「十三五」開局之年,上海當務之急是將社區治理的探索提升為社會治理體系的構建,成為率先探索和構建現代化社會治理體系的排頭兵,為中國大城市的社會治理提供有益的經驗。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社會治理開放化。社會治理的基本邏輯是共建共享、合作、協同。重管理、輕治理不符合社會治理的基本邏輯。從政府負責到政府主導的轉變,是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第一要求。實際上,上海在過去幾年推行的區域化黨建、公益招投標等,已經顯現出社會治理的開放化特徵。在互聯網時代和多元化時代,社會治理尤其講求跨界思維和跨界合作。試想一下,如果大數據都是被部門所壟斷,信息封存在封閉性的行政系統之中,現代化社會治理體系如何得以構建呢?在開放化的格局和思維中,構建政黨與社會的聯結機制,推動政府、社會和市場的合作與聯結,使各種主體的積極能量匯聚於社會治理之中,正是現代化社會治理體系的基本特徵。
社會治理精緻化。一座有靈魂的城市,應該是一座精緻化的城市。精緻化是現代化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特徵。比如,在日本,殘疾人坡道的建設在坡度、長度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在這一方面,上海還有很大改進和上升空間。我們走在摩天大樓雲集的大都市裡面,就會發現有很多細節是極其粗糙的。粗糙的細節不僅僅是質量問題,更是一座城市優雅氣質的喪失。其實,上海的文化、建築和歷史中包含著社會治理精緻化的氣息,我們應善加開發和利用。
社會治理專業化。社會治理是有規律可循的,社會治理也是需要專業知識支撐的。在這一方面,上海「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出的健全統一規范的社區工作者職業化體系,就是實現社會治理專業化的重要基礎。長期以來,我們一直以為只有城市交通、城市規劃等領域是需要專業化的,但顯然這種觀念是與現代化社會治理體系不相容的。上海要成為推動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排頭兵,就必須在社會治理專業化上率先走出一步。
⑸ 上海如何助力長江經濟帶發展
4月底,上海出台「三年行動計劃」,推出金融、航運等13個專項行動,建設「上海服務」品牌,提升全球資源配置力,提高服務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能力。身為長江經濟帶龍頭城市,兩年來上海在自貿區建設、科技創新、政府職能轉變、區域協作等方面勇往直前。上海以創新高效的「上海服務」,為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綠色發展提供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和制度設計,推進區域協同發展。
去年年底以來,上海深入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創新長三角區域協同發展機制,並以此為突破口推進長江經濟帶區域協同發展。目前,上海與浙江、江蘇、安徽三省聯合組建的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已在上海掛牌成立,長三角新一輪合作機制正在為長江經濟帶區域協同注入新動能。來源:人民日報
⑹ 中國推行智能製造政策是什麼,有哪些計劃和措施
智能製造各地政策及發展目標解讀
重慶:力爭2022年智能製造關聯產業產值突破400億元近期,重慶印發了發展智能製造實施方案,該方案明確了重慶在智能製造方面的目標及任務。
力爭到2020年,全市智能製造取得明顯進展,累計推動2500家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建設5個具備國內較強競爭力的工業互聯網平台、20個智能工廠和200個數字化車間,創建10個行業級智能製造標桿企業,建設5個智能製造示範園區,68%以上規模工業企業邁入數字化製造階段,52%以上規模工業企業邁入數字化網路化製造階段,「兩化」融合發展水平指數達到58,智能製造關聯產業產值突破300億元,汽車、電子、裝備等有條件、有基礎的重點產業智能轉型取得明顯效果。
到2022年,全市智能製造進一步發展,累計推動5000家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建設10個具備國內較強競爭力的工業互聯網平台。84%以上規模工業企業邁入數字化製造階段,64%以上規模工業企業邁入數字化網路化製造階段,「兩化」融合發展水平指數達到62,智能製造關聯產業產值突破400億元。
山東:加速企業智能化轉型根據《規劃》到2022年,山東傳統製造業重點領域將基本實現數字化製造,條件、基礎好的重點產業和重點企業基本實現智能化轉型。
到2022年,山東省傳統產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要達到72%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57%以上,萬人機器人數量將達到200台以上,山東省製造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在國內位居前列;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項目實施前後企業運營成本降低20%,產品研製周期縮短20%,生產效率提高20%,能源利用率提高13%,產品不良品率要大幅度降低。
安徽: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規劃到2020年,人工智慧發展環境和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重點前沿理論和應用技術進步明顯,在產品智能、工業智能和服務智能等重點領域涌現一批優秀企業,集聚一批高水平的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在人工智慧平台、智能工業機器人、智能家電、智能裝備製造等領域形成特色應用。人工智慧產業規模超過15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
中期目標。到2025年,重點前沿理論和應用技術在部分領域取得突破,相關技術在智能農業、智能製造、智能醫療、智慧城市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在智能無人設備、服務機器人等領域確立競爭優勢,培育若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人工智慧企業和人才團隊。人工智慧產業規模達到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達到4500億元。
廣東:2025製造業全面進入智能化製造階段到2025年,廣東省製造業綜合實力、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的地位明顯提升,全省建成全國智能製造發展示範引領區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能製造產業集聚區。
到2025年:全省製造業全面進入智能化製造階段,基本建成製造強省。製造業水平顯著提升,規模以上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提升至25萬元/人。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達到1.7%以上,安全可控的智能技術產品配套能力和信息化服務能力明顯增強。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信息技術集成應用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製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達到86.5。骨幹企業國際地位凸顯,培育一批年主營業務收入超100億元、1000億元的工業企業,涌現一批掌握核心關鍵技術、擁有自主品牌、開展高層次分工的國際化企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和服務的國際市場份額大幅提高,建成全國智能製造發展示範引領區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能製造產業集聚區。
上海:製造業轉型升級發展規劃深入貫徹製造強國、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戰略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部署,將智能製造作為「上海製造」向「上海智造」轉變的主攻方向,實施智能製造應用「十百千」工程,堅持應用牽引、軟硬協同、分類施策、政府引導,大力推廣智能製造應用新模式,建立智能製造應用新機制,到2020年,力爭把上海打造成為全國智能製造應用的高地、核心技術的策源地以及系統解決方案的輸出地。
江蘇:2020年將建成1000家智能車間日前,為加快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進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江蘇省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快智能製造發展的意見》。目標到2020年,全省建成1000家智能車間,創建50家左右省級智能製造示範工廠,試點創建10家左右省級智能製造示範區。
根據《意見》要求,要加強領軍服務機構建設,進一步提升智能製造專業服務水平——培育壯大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到2020年,江蘇省培育形成100家左右國內有影響力的本土化、品牌化智能製造領軍服務機構。
2019智能製造業十大發展趨勢
01
安全生產將成為重中之重
當智能製造融合了機器人、人工智慧眾多前沿科技後,人為能夠及時控制的事故似乎變得更加簡單,但是在設備增多的情況下,如何有效管理人機交互時的安全性是重點之一。
另外,在工業物聯網進入製造業後,工業物聯網遭到數據攻擊的事件常有發生,所以企業的設備、產品等數據的安全也顯得尤為重要。
02
智能製造行業將會近一步擴大
智能製造在汽車行業、3C電子領域的應用已經逐步加深,當各企業開始認識到智能製造是實現中國製造2025的重要方向後,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能夠對企業的產值和效率持續優化,智能製造會進一步滲透石化、紡織、機械等行業。
03
通用性技術或將成為AI+的突破口
在定製化柔性製造、多場景生產的大力發展下,通用性技術並不能滿足生產需求。對於AI賦能傳統工業,就能夠容易解決這些需求。
在大數據的積累下,企業能夠利用AI實現專業場景的快速轉變,真正做到製造向「智」造轉型。
04
數字雙胞胎技術或將崛起
數字孿生技術將作為企業數字化升級和智能工廠建設的第一選擇,車企可以通過這些技術在研發過程中解決生產過程復雜、資源浪費等產生高成本的問題,以更低的成本做出數字化模型。
通過降低成本,汽車行業在明年的銷量可期。同時,在3C領域引入數字雙胞胎技術也可帶動行業的發展。
預計到2020年,至少50%年收入超過10億元的製造商將為其產品或資產啟動至少一項數字孿生項目。
05
打造精準大數據閉環
近些年,工業大數據開始被企業所重視,利用大數據能夠挖掘那些隱藏在背後的客戶價值,幫助企業完成時限客戶需求、生產系統、商業模式、決策模式的轉變。大數據能夠幫助企業從0做到1,然後再從1做到N,從N做到1(個性化)。
要實現這樣的模式,就需要企業構建從構建從採集、分析、轉化、反饋等環節的精準數據流閉環。
06
更多互聯網企業進軍智能製造
互聯網企業進軍工業領域,即「互聯網+智能製造」已取得初步成效。阿里雲與西門子合作,宣布正式進軍工業物聯網,同時網路智慧工廠以及京東智慧供應鏈等都在打造自己的智能製造產業。
互聯網企業具有長時間的數據積累和技術優勢,在進軍工業領域後,能夠給傳統製造企業帶來更多的技術應用場景,加速企業智能製造的轉型。
07
用戶需求將引導企業轉型
工業發展進程正在從企業產品牽引用戶需求轉變為用戶需求引領企業生產,智能製造將會改變傳統製造從生產環節降低成本增效,進而轉向提供高附加值的衍生服務,從提供智能產品到智能服務實現附加值提升。
08
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台成熟發展
通用性行業平台由於縱深程度有限,市場供給與需求並不匹配,使得企業上雲意願不強,尚未探索出成熟的市場化模式。
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台由於兼具聚焦和普適雙重特性,面對智能製造各行業不同需求,有望率先探索出可行的市場化商業模式。
09
聚焦智能製造解決方案等細分行業
由於國內智能製造起步較晚,對於人才的挖掘和培養以及資金壓力是企業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如果從幾個發展方向上切入智能製造,或許只有大企業才能負擔起。
如果中小企業從智能製造系統等細分領域深入研究將有望成為獨角獸。
10
超高附加值製造領域帶來機遇
增材製造技術應用在桌面級應用以及簡單的工藝大規模的場景不具備成本優勢,而作為發動機、風電葉片、潛艇螺旋槳等為代表的超高附加值、超大型定製化單品製造領域可能會在2019年給增材製造在工業領域帶來機會。
⑺ 浦東十四五規劃
法律分析:到2025年,上海浦東新區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將取得重大進展。4月21日發布的《浦東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下稱《規劃》)進一步提出,到2035年,浦東要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要實現這一目標,《規劃》也明確了一些具體的量化指標,比如「十四五」期間,浦東新區的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高於上海全市1~2個百分點。同時,人均生產總值要從「十三五」末的約3.5萬美元,增長到4萬美元以上。2020年,浦東新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207億元,約占上海全市(38700.58億元)的34%;同比增長4%,高於上海全市增速(1.7%)。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十五條 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加強經濟立法,完善宏觀調控。國家依法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⑻ 90年代我國開放浦東有何重要意義
1990年4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決定開發開放上海浦東,在我國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浦東的歷史自此掀開新的一頁。改革開放30年間,歷史給了浦東一個機會,浦東還給世界一個驚喜。2008年4月18日,浦東開發開放18周年。這18年中,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的樓宇在長高,外高橋保稅區的物流吞吐量在擴大,金橋出口加工區的總部經濟在增強,張江高科技園區集聚起的智慧在提升……浦東正以更有力的臂膀擎起每日嶄新的朝陽,領跑在中國的東方。
4月15日,《北京周報》記者就浦東開發的成就,浦東在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的特殊意義,對上海市浦東新區宣傳部部長陳高宏進行了采訪。
綜合經濟持續增長
浦東開發18年來,始終保持經濟年均增長15%高速發展態勢。據陳高宏介紹,1990年,浦東新區生產總值只有60億元,新區稅務局徵收的財政收入只有11億元。2007年,新區生產總值達到2750億元,同口徑徵收的財政收入是850億元。如今浦東新區的經濟總量佔了全市的1/4,招商引資佔全市的1/3,進出口佔全市的1/2。
「從經濟發展的數量上講,很多經濟指標同新區初建時相比,都是幾十倍的增長。浦東的經濟發展可謂是翻天覆地。從經濟發展的質量上講,浦東新區沒有爛尾樓。在小陸家嘴地區,40多棟樓,平均一棟樓一年稅收達2億多元」陳高宏激動地說。
除了「寫字樓經濟」的稅收2億元,還有一個數字也代表了浦東改革開放的成果,那就是張江高科技園區的「一平方公里每年產值150億元」。2007年入駐張江園區的企業有1317家,工業總產值398億元,同比增長32.6%。目前,張江已形成了集成電路、生物醫葯、軟體三大支柱產業集群,並建立了文化科技創意、金融信息服務、光電子和信息安全四大關聯產業群。此外,在張江園區內,還有很多處於創業期或成長期的中小企業在不斷探索,等待著有朝一日的「破繭而出」。
在深入貫徹「聚焦張江」和自主創新戰略的同時,「聚焦金融」戰略也成效顯著,目前,493家金融機構在浦東集聚,金融從業人員達到10萬人,2007年金融業佔新區總產值的比重為16.9%。此外,先進製造業引領相應明顯,2007年1月至8月,金橋功能區實現工業總產值1494.97億元,同比增長10.7%。同時,「港區聯動」功能進一步拓展,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逐步成為跨國企業在亞太地區的重要采購配送基地,2007年1月至8月,外高橋港區在航線分流的情況下,實現集裝箱吞吐量1031.40萬標箱,佔全市60%,同比增長16.9%。
計劃到2010年,浦東新區生產總值將超過3500億元,第三產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0%以上,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到0.45噸標准煤;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0%以上;金融機構總數達到630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達到120家。
社會事業均衡發展
陳高宏回憶說:「1993年,我從安徽剛來到浦東工作時有很多不習慣,其中感覺最奇怪的就是,連浦東人自己都不認為自己是上海人,去浦西才是去上海。老上海人有句習語:『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套房』。原因是那時浦西的居住環境比浦東優越。然而,如果當年用浦西一張床的價錢,買了浦東一套房,那如今可就大大增值了。」
「這些年來,浦東在社會事業方面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浦東新區財政對社會事業經費支出年均增長14.8%,高於稅收增長率,稅收增長率高於GDP增長率。如果說浦東開發18年來的經濟發展是超常發揮,那麼社會事業發展就是更超常發揮。」陳高宏笑著說:「新的產業發展需要人才,吸引人才需要好的環境。大家在創業時,多是老闆太太當家,她們更多考慮孩子教育、醫療衛生、文化設施等軟環境問題。」
這些年,浦東新區改建、擴建和新建了111所中小幼校舍,吸引清華、北大、復旦等名校在浦東設立了研發機構。進一步完善基本醫療服務體系,率先實現了教育、衛生工作的二元並軌,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以水、氣、噪音、土壤污染治理、生活垃圾與固體廢棄物處置為重點,加強環境保護。1990年,浦東的人均綠地1.5平方米,也就攤開一份報紙那麼大,現在人均24平方米。同時,新區扎實推進文化設施建設,社區文化設施基本形成網路,新建成高東、高行和世博家園3個社區文化中心並向全體市民開放。百姓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2007年,城鎮居民的人均總收入2.6萬元,是1990年初的9倍,郊區居民是1.3萬元,是1990年初的10倍。
計劃到2010年,浦東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9萬元左右,郊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萬元左右;社會保險參保率達到95%以上;生態環境綜合指數達到1.42。未來五年,浦東將全面完成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基本形成功能性、樞紐型、網路化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基本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區域創新體系;基本形成適應國際通行規則、較為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基本形成人民群眾較為滿意的公共服務體系,為上海實現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四個中心」作出新的貢獻。
關注浦東感受中國
上世紀80年代中期,越過黃浦江到海邊,一路只見村莊。改革開放十餘年時間,中國經濟總動員發達了廣東珠三角,被稱為「共和國長子」的上海卻步入了老態。1990年鄧小平同志第七次南巡,他強調:「抓上海,就算一個大措施。上海是我們的王牌,把上海搞起來是一條捷徑。」在隨後的4月18日,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親自在上海宣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消息。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發出《關於開發和開放浦東問題的批復》。
18年來,浦東從一派農舍錯落、阡陌縱橫的田園風光,神話般成為上海的標志,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徵」。
「如果說80年代的深圳改革開放是整個中國改革開放戰略中的『破冰之旅』,那麼90年代的浦東開發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攻堅之役』」陳高宏深思片刻後說:「時間上,浦東開發在從80年代深圳改革開放到本世紀中國中西部開發的全面大開發過程中,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空間上,從沿海到腹地,從東部到西部,浦東開發是改革開放推進過程中的重要「戰略樞紐」。內涵上,浦東開發承擔著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歷史使命,包括市場體系、規則、環境的建設等。在計劃經濟中,全國60%的工廠企業和60%多的工人階級都在上海,中國計劃經濟達到極致的地方就是上海。改革要把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上海順利轉變後,中國改革開放就是一江春水向東流,承不可逆轉之勢。」
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要發揮上海浦東新區在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中的重要作用。在黨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報告中唯一連續提到的一個地區,就是「浦東」。
「從中國改革開放的全局來思考,浦東開發帶有戰略決戰意義」陳高宏一再強調。
⑼ 上海市臨港地區管理辦法
第一條(立法目的)
為了在臨港地區加快集聚高端製造業、集聚創新創業人才、強化產城融合,促進臨港地區的建設和發展,制定本辦法。第二條(區域范圍)
臨港地區由中心區(南匯新城)、主產業區、綜合區、重裝備產業區、物流園區和臨港奉賢分區等組成,北至大治河,西至G1501高速公路-奉賢浦東新區界-浦東鐵路四團站(平安站)預控制用地-三團港接規劃兩港大道接中港,東、南至規劃海岸線圍合區域,不含洋山保稅港區(陸域)。第三條(功能定位)
按照國家經濟發展戰略與上海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突出高端製造、研發創新、綜合服務、生活宜居等功能,將臨港地區建設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引領區、創新創業人才集聚區和現代產城融合發展示範區。第四條(管理職責)
本市成立上海市臨港地區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管委會」),為市人民政府派出機構,委託浦東新區管理,負責統籌推進臨港地區開發建設。管委會行使如下職責:
(一)制訂、修改、實施臨港地區發展規劃、計劃、產業政策和行政管理的具體規定;
(二)接受有關管理部門的委託,負責臨港地區內投資和開發建設等項目的審批;
(三)負責臨港地區建設工程、環境保護等日常管理事務;
(四)接受有關管理部門的委託,負責臨港地區內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初審以及軟體企業、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的認定;
(五)協調上海海關、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人民銀行上海分行、國家外匯管理局上海市分局等管理部門對臨港地區內企業的日常行政管理;
(六)協調有關管理部門在臨港地區履行行政執法職責;
(七)為臨港地區內企業和相關機構提供指導和服務;
(八)完成市人民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浦東新區人民政府、奉賢區人民政府負責臨港地區所轄區域的財政、稅務、工商、公安、文化、教育、衛生、綠化市容、民政、司法、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人口和計劃生育以及農村、社區等公共事務的協調和管理。第五條(保障機制)
本市支持管委會、浦東新區人民政府、奉賢區人民政府在臨港地區實施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創新,建立下列保障機制:
(一)高效便捷、統一協調的管理服務機制;
(二)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保障機制;
(三)工業用地高效利用機制;
(四)規劃滾動修編、加強產城聯動機制;
(五)優勢互補、多元開發機制;
(六)宜居優先、超前配套機制;
(七)支持創新創業和集聚人才機制;
(八)政府部門率先、引領帶動機構集聚機制。第六條(財政資金支持)
本市設立臨港地區專項發展資金,支持臨港地區開發、建設和發展,主要用於符合臨港地區產業發展方向的企業扶持、人才引進、人才培養、研發資助、創業扶持、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等。專項發展資金的使用管理辦法,由市財政會同市發展改革、經濟信息化等管理部門和管委會另行制定。
市級財政安排的有關產業支持專項資金中用於臨港地區產業發展的部分,由管委會根據相關專項資金規定的用途統籌使用。市相關部門負責專項資金的預算安排、使用指導和監督評價,管委會負責推進具體項目的實施、驗收等日常管理工作。
浦東新區人民政府、奉賢區人民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規模的財政資金,用於支持臨港地區開發建設和發展。第七條(臨港地區規劃)
臨港地區規劃應當符合國家和本市經濟發展戰略以及區域總體規劃,體現臨港地區與洋山深水港等周邊區域統籌協調、聯動發展的要求。
臨港地區規劃由市規劃管理部門會同管委會組織編制,經徵求浦東新區人民政府、奉賢區人民政府以及有關部門意見後,按照規定程序,報市人民政府審批。
管委會可以根據臨港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結合臨港地區建設項目實施情況,組織編制修建性詳細規劃。
臨港地區各類專項規劃,根據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規章編制。第八條(土地儲備和前期開發管理)
管委會應當根據臨港地區規劃提出土地儲備方案,並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報批。臨港地區土地儲備機構可以委託相關單位組織前期開發和管理。前期開發工程的實施單位,應當通過公開招標方式確定。
浦東新區人民政府、奉賢區人民政府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負責相關國有土地和集體土地上的房屋徵收補償工作。
⑽ 上海浦東新區新政策
法律分析:打造世界級創新產業集群。在總結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實施經驗基礎上,研究在浦東特定區域對符合條件的從事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葯、民用航空等關鍵領域核心環節生產研發的企業,自設立之日起5年內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在浦東特定區域開展公司型創業投資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試點,在試點期內,對符合條件的公司型創業投資企業按照企業年末個人股東持股比例免徵企業所得稅,鼓勵長期投資,個人股東從該企業取得的股息紅利按照規定繳納個人所得稅。意見的落地將推動浦東加速成為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等產業項目落地孵化的優質土壤,吸引行業領先領先公司投資入駐,並助力浦東打造產業集群高地及生態體系建設。隨著相關鼓勵政策的推出,相關領域公司望迎來機遇。
法律依據:根據《關於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三)發展目標。到2035年,浦東現代化經濟體系全面構建,現代化城區全面建成,現代化治理全面實現,城市發展能級和國際競爭力躍居世界前列。到2050年,浦東建設成為在全球具有強大吸引力、創造力、競爭力、影響力的城市重要承載區,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成效的全球典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