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選擇南京大學還是上海交通大學
南大綜合勢力強,理科也好;上海交大工科強
為了學校而選學校(就是看中學校的名氣),那就南大,為了專業選學校,那很簡單,看你要的專業哪個強就是。
選城市,上海是要發達,機會多,相對的壓力也大; 南京在省內經濟還不如蘇州,可畢竟也是省會,古城了,也有特點,且生活的舒服點。
我現在就在南大,南京有個很大的大學城,許多學校在一起,這是個優勢,交流起來方便,上海的大學一般都不大(上海的地皮太值錢了)
其實這兩個學校在一個層次上,不能說哪個好,哪個差,就具體看你在細節方面喜歡什麼方面,根據自己的喜好去選擇。
兩個都是好學校,去了哪個都不會後悔的, 祝願你能心想事成。
㈡ 南京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哪個強
當實力接近的學校進行比較的時候,一般自己學校的同學都說自己的學校比較強。因此我會說上海交通大學比較強,這種明顯是包含了對母校的愛。當然這種無謂的排名沒有多大的意義。並不能否認兩所大學都是好學校的事實。
不知道你問這個問題的動機是什麼,如果是為了選擇學校的話,兩個學校各有優勢,應該按自己的興趣來選擇專業,這個更加重要。大學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專業。以這兩所學校為例,南京大學在一些基礎科學上更有優勢,而交通大學在工程方面更加突出。這也只是大致說一說而已,具體專業數據還需要你自己去發掘。
現在網上的排名非常的多,魚龍混雜。大家很難去真正判斷所謂學校的高低。其實這種所謂的高低又有什麼意義呢?是不是真正的去想過如何在學校里運用學校的資源去更多鍛煉自己,豐富自己,讓自己在畢業的那一天感到心中非常充實?學校的資源無窮無盡,沒有人能夠說自己真正完全利用了學校的各項資源,更何況是這樣兩所知名學府。即使真的有更強的地方,也不能說出來的學生更優秀。就像全班平均分90,但是這個班仍然可能會有60分以下的學生。現在人們往往只重視學校和專業而忽視了自己的需要,我覺得非常不應該。所以面對這種評判學校強弱的問題,去問問自己究竟需要從這個比較中獲得什麼,相信你可能會更加理性的去面對這類問題。
㈢ 復旦,浙大,上海交大,南京大學各自的強項是(最好詳細一點)
復旦大學的歷史學、管理學、哲學、理學、經濟學實力超群,被稱為南方小北大,是綜合性大學的第二名。理科最好的專業:數學、物理、化學、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軟體、生命科學、醫學等;文科最好的專業:經濟學、公共管理、法學、哲學、新聞傳播、文學、歷史學、英語翻譯、工商管理。
浙江大學是工學第二名,在工學、管理學、理學、醫學、文學的實力超群。浙江大學素稱南方小清華。王牌專業是:工科實驗班(信息)、工科實驗班(工學)、理科實驗班。
上海交通大學是工學第三名,機械、電氣、航海類實力強大。合並了農學院、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成為與浙江大學在工科相抗衡的強大對手。王牌專業是土建類、機械類、電氣信息類、信息安全。
南京大學是理學第二名、文學第三名,理科實力超牛。王牌專業是物理學類、化學類、數學類、天文類。
㈣ 南京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誰的實力更勝一籌
我認為上海交通大學更強
首先從綜合實力方面來看,上海交通大學的實力要比南京大學略勝一籌,這兩所學校,都是綜合性學校,南京大學的文理方面強,上海交通大學的工科方面強。雖然上海交通大學的文科不算強,但是「小而精」具有一定的特色,此外,還有個別的專業有壓倒性的優勢,由法學,經管等等。
但是話說回來,不管學生選擇哪所院校都是非常不錯的選擇,而且在大學期間努力學習,畢業之後基本上不用愁,找不到工作,而且未來的發展前景還非常好。畢竟這兩所學校都是985大學,學生畢業於這些學校,不管是提升學歷也好,還是考公也好,都存在一些優勢,但是想要考上這兩所學校並不容易,需要學生付出諸多努力才可以,畢竟這兩所學校的錄取分數線是比較高的。以上就是我的看法,不知道你們的看法是什麼?大家可以將看法留在評論區。
㈤ 南京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哪個強
答:南京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都是國家重點高校,都是國家985、211高校,是雙一流建設高校,綜合實力都很強,都是國內前十強高校,要問哪個高校更強一點,只是他們的側重點學科不同而已,沒有什麼哪個強的說法。
㈥ 學高鐵哪個學校比較好
開設高鐵專業比較好的學校有:上海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四川鐵路技術學院等。
上海交通大學(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簡稱「上海交大」,是教育部直屬並與上海市共建、中央直管全國重點大學,位列「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985工程」。
學校創建於1896年,原名南洋公學,1911年更名為南洋大學堂,1929年更名為國立交通大學,1949年更名為交通大學;1957年經歷西遷與分設,分為交通大學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
師資力量:
截至2020年4月8日,上海交通大學有專任教師3236名,其中教授982名;中國科學院院士24名、中國工程院院士23名(包括1名兩院院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45名。
青年拔尖人才24名,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12名,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首席科學家36名(青年科學家2名),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14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