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上海指南 » 原上海合成纖維研究所在哪裡

原上海合成纖維研究所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2-12-20 06:29:01

Ⅰ 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學院沿革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於1994年,但化學纖維和高分子學科的發展卻有50多年的歷史。現已發展成以纖維學科為特色,有機高分子為主導,擁有無機非金屬材料和復合材料的全面型材料學科。
1954年夏,高分子學科纖維科學專家錢寶鈞、方柏容倡議,經原紡織工業部教育司批准,在原華東紡織工學院染整化學工程系(簡稱染化系)增設化學纖維專業,為此染化系改名為紡織化學工程系(簡稱紡化系).1954年8月招收第一屆化纖專業學生54名。
1956年成立化學纖維教研組,方柏容任主任,有李繁亭、吳宏仁、吳宗銓、陳稀等教師, 董紀震、阮畫文、林琰去蘇聯莫斯科紡織工學院進修「化纖工藝學」、「高分子化學」一年,吳宏仁赴丹東化學纖維廠及國內紡織設計院等學習,准備學生的生產實習,畢業設計教學環節。方柏容等籌建化纖工藝實驗工場,開始從事化纖用漿粕、棉絨的質量分析檢驗和粘膠纖維生產工藝控制分析、准備學生的工藝實驗。
1957 年孫桐去蘇聯莫斯科紡織學院攻讀副博士,1961年回國。同年吳宏仁等指導54級化纖專業生產實習,實習後留下10名學生在丹東化學纖維廠工作一年,參與老廠的恢復及試開車,培養了一批粘膠廠生產的技術骨幹。
1958年從西德引進一套不銹鋼單頭粘膠纖維生產試驗機,用於師生進行研究工作。同年,化纖專業第一屆學生畢業,朱介民、王慶瑞、穆淑華等充實教師隊伍。
1959年受紡織部委託代辦化學纖維技術人員訓練班(簡稱化訓班)先後辦兩期共招收300多名學生,均由全國各紡織廠選派的技術人員進校學習三年。化訓班畢業生成了我國各化纖企業的技術骨幹。同年化纖專業開始招收三年制研究生,錢寶鈞、方柏容為指導教師,首個研究生為王慶瑞。9月成立了化學纖維研究室,錢寶鈞任主任。這是我國最早成立的化纖學科研究基地之一。
1960年北京化纖工學院成立,董紀震、吳宏仁等去北京工作。同年,原印染工場改造成化纖實驗工場。
1961年在錢寶鈞、方柏容帶領下,積極探索粘膠纖維新原料-棉絨漿粕的研究,為我國大規模生產棉絨漿提供了粘膠纖維生產原料的技術基礎。
1963年在錢寶鈞領導下,化纖研究室研製成功「三超」粘膠簾子線用的粘膠絲,為我國粘膠簾子線生產提供了工藝技術及設備設計依據。
1966-1972年因「文化大革命」停止招生,基本上無教學和科研活動。
1972年化纖專業開始招收學制三年的專科生,共招5屆409名學生。由於「文化大革命」中解散了基礎部、部分教研組,成立了「專業連隊」,除化纖專業教師外尚有化學、力學及機械制圖等教師參加,實行「開門辦學」。教師們結合教學編寫了一批教材。與工廠合作也完成了一些科研項目。
1975年專業連隊帶領學生參加金山腈綸廠、維綸廠的生產設備安裝工作。同年校辦化纖工廠的滌綸短纖維實驗生產線進行籌建,安裝與試驗生產,成為校內的合成纖維熔紡生產實驗基地。
1975年方柏容提出組建環境保護專業建議,得到教育部批准,成為全國最早創辦環保專業的高校之一。
1977年恢復全國統一招生,化纖專業招收了95名本科生,並被確定為紡織部重點專業。1978年恢復研究生的招生,化纖專業招收了「文化大革命」後第一屆碩士生程正迪等16名,並在9月30日批准建立化學纖維研究所。錢寶鈞任所長,這是學校建立的第一個研究所。
1979-1981年化纖教研室以孫桐主任為首參與了化纖專業4本統編教材的編寫工作,為全國化纖專業的教材更新做出了貢獻。
1981-1985年先後中年教師孫桐、梁伯潤等出國作訪問學者二年。1981年8月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碩士點,1984年批准為博士點,是國內第一個化纖專業博士點,錢寶鈞、孫桐為指導導師。同年,國家教委批准化纖專業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錢寶鈞被評為上海市優秀教育工作者,李繁亭任第二任化纖所所長,為化纖所的籌建和發展,特別是國家滌綸長絲的「高速紡」和滌綸短纖維的「多孔紡」產業化作出重大貢獻。1985年1月在趕往金山石化公司的路上不幸因公殉職,吳宗銓任代理所長,副所長主持工作。
1985年7月化學纖維系成立,由原屬紡化系的化纖教研室和高分子材料科學教研室組成,孫桐任系主任,兼任化纖所副所長。化纖所與化纖系為並列的行政部門。系與所分別成立領導班子,而系所由同一總支領導。一切行政管理工作由化纖系辦公室分管,1986年國家教委批准化學纖維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
1990年在錢寶鈞領導下,走產、學、研的道路獲得了多項國家教委、科委、紡織部、上海市的獎項,化纖所被國家科委評為「科技工作先進集體」。錢寶均獲首屆中國工程院「光華獎」,全國科技大會二等獎。
1991年任命胡學超為化纖所所長,陳彥模為化纖系主任,金惠芬為黨總支書記。化學纖維專業拓寬為高分子材料專業。1992年國家計委、教育部批准籌建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簡稱重點實驗室)。《化學纖維實驗教程》獲1992年國家級優秀教材獎。
1993年3月化纖系改名為高分子材料工程系。錢寶鈞再次評為上海市優秀指導教師。
1994年高分子材料系、化纖研究所、金屬加工、復合材料等專業和材料測試中心聯合組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胡學超任副校長兼任學院院長。
1995年9月任命陳彥模為材料學院院長及重點實驗室主任。經國家計委批准與上海石化聯合籌建國家合成纖維工程中心。同年通過國家「211」工程預審。
1996年上海市教委批准「高分子材料」為重點建設學科,列入「九五」「211」工程重點建設項目。同年「重點實驗室」通過國家級驗收。
1999年上海紡織專科學校紡化系高分子材料教研室並入學院。
2000年,「材料學」被遴選為上海市十大「重中之重」重點學科之一;「材料科學與工程」批准為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並建立了博士後流動站。
2001年朱美芳任院長。「材料學」再次被批准為國家重點學科,通過了「九五」「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驗收。
2002年原上海玻璃搪瓷研究所55人和校部化纖工程中心並入學院,使學科領域進一步拓寬,同年完成了延安校區「材料大樓」的建設及搬遷入住工作。「纖維材料科學與工程」被列入「十五」「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
2003年3月「重點實驗室」通過了科技部驗收,10月上海市「重中之重」學科高分子材料學科建設通過上海市評估驗收,成績為優秀。自主設立三個二級學科博士點。
2005年朱美芳任副校長,陳大俊任院長。
2006年申報成功「高分子化學與物理」二級學科博士點。通過「十五」「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驗收。批准立項建設「先進玻璃製造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學院現有7個博士學位點,7個碩士學位點,3個本科專業方向。本科教學注重拓寬專業面,加強教學實踐環節,在培養復合型人才方面取得顯著成就。學院科研能力強,現承擔國家,省市重點科研項目50餘項,科研經費一直名列全校第一。學院一貫重視與國內外的學術交流與合作,與國外30多所大學,研究所和跨國公司建立了長期和穩定的合作關系。

Ⅱ 郁銘芳的人物生平

郁銘芳,祖籍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1927年10月3日出生在上海一個小商業者的家庭。父親畢業於上海華童公學,受過正規教育,經常指導郁銘芳的學業,使郁銘芳自幼就萌發了進軍科學技術的志向。
1948年夏,郁銘芳自上海私立東吳大學化工系畢業,應聘於中國紡織建設公司,擔任化驗室練習助理技術員。1949年1月,調上海第十七棉紡織廠化驗室,負責漿料原料分析工作,先後擔任助理技術員、技術員、生產技術科副科長、工程師等職。上海解放前夕,郁銘芳參加了地下黨組織領導的護廠運動。1952年加入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4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5年,郁銘芳向組織提出技術歸隊的要求,希望能學以致用,調到化學纖維領域去工作。1956年5月,調至國營上海第二印染廠。1957年11月,上海紡織工業局貫徹紡織工業部關於「天然纖維與化學纖維並舉」的發展方針,決定發展化學纖維,郁銘芳奉調到新成立的化纖籌建處工作,從此與化學纖維結下不解之緣。1957年11月至1964年10月,郁銘芳在化纖籌建處及新成立的上海合成纖維實驗工廠,先後擔任中心實驗室主任、生產技術科副科長、科長、副總工程師,全面負責技術工作,在實驗室首次紡出腈綸和錦綸6纖維,參與領導了錦綸6長絲的研製和工業化建設,在國內率先採用合成纖維螺桿擠壓紡絲先進技術,促進了合成纖維紡絲技術的更新換代,對合成纖維工業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貢獻,成為中國合成纖維工業的開拓者之一。
1964年10月,上海合成纖維實驗工廠改組為上海市合成纖維研究所,郁銘芳擔任副所長兼副總工程師;1980年12月起,任所長兼總工程師。1987年改任總工程師。1990年1月借調到上海紡織滌綸總廠籌建年產7萬噸聚酯工程(現上海聯吉合成纖維有限公司),擔任總工程師,對這項工程的建設做出了貢獻。
1990年7月,郁銘芳晉升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5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Ⅲ 華安MSCI中國A股指數增強型證券投資基金的基金管理人

(一)基金管理人概況
⒈名稱:華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⒉住所:上海浦東新區浦東南路360號,新上海國際大廈38樓
⒌辦公地址:上海浦東新區浦東南路360號,新上海國際大廈2樓、37樓、38樓
⒏注冊資本:1.5億元人民幣
⒐股權結構:
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持股20%、上海國際信託投資有限公司持股20%、上海工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持股20%、上海沸點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持股20%、上海廣電(集團)有限公司持股20%。
(二)主要人員情況
⒈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
(1)董事會:
徐建國先生,研究生學歷,高級經濟師及上海財經大學兼職教授。歷任上海日用化學工業公司副經理,上海市輕工業局局長助理、副局長、黨委書記,上海市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寶山區區長,上海市黃浦區區長,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上海市經濟委員會主任,現任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董事長。
辜昌基先生,大專學歷,高級工程師。歷任上海合成纖維研究所副科長,中石化上海石化總廠滌編廠總工程師、廠長助理,中石化上海石化股份公司副總經理,中石化上海金山實業公司總經理,上海市經委副主任,現任上海工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萬才華先生,大專學歷,經濟師。歷任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市分行川沙支行營業部職員,浦東花木信用社信貸組長,浦東洋涇信用社副主任,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市分行陸家嘴支行營業部副行長,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市分行金橋支行副行長,興業銀行上海分行浦東支行行長,現任上海國際信託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顧培柱先生,大專學歷,高級經濟師。歷任上海電子管二廠車間副主任,上海電子管廠副科長、辦公室主任,上海電子管六廠、二廠廠長、副廠長,上海燈泡廠廠長,上海真空電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副董事長、董事長,上海廣電(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兼上海廣電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海廣電NEC液晶顯示器有限公司董事長,現任上海廣電(集團)有限公司總裁。
獨立董事:
蕭灼基先生,研究生學歷,教授。現任全國政協委員,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市、雲南省、吉林省、成都市,武漢市等省市專家顧問,北京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經濟界》雜志社社長、主編。
吳伯慶先生,大學學歷,一級律師,曾被評為上海市優秀律師與上海市十佳法律顧問。歷任上海市城市建設局秘書科長、上海市第一律師事務所副主任、上海市金茂律師事務所主任、上海市律師協會副會長。現任上海市金茂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上海仲裁委員會仲裁員、上海市律師協會顧問。
夏大慰先生,研究生學歷,教授。歷任上海財經大學科研處處長,上海財經大學南德管理學院院長,上海財經大學常務副校長,現任上海國家會計學院院長、黨委書記,APEC金融與發展項目執行秘書處秘書長,兼任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教授、中國工業經濟研究與開發促進會副會長、中國會計學會副會長、財政部會計准則委員會咨詢專家、上海證交所上市公司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工業經濟專業研究會主任委員等職務。
(2)監事會:
謝偉民先生,研究生學歷,副教授。歷任上海市城建滬南工務所幹部,空軍政治學院訓練部中共黨史研究室正營級教員、講師,上海市計委直屬機關黨委幹事,中共上海市綜合經濟工作委員會組織處幹部、宣傳員(副處級)、副處長,中共上海市金融工作黨委組織處(宣傳處)副處長兼機關黨委副書記、機關紀委書記(正處級)。
陳涵女士,研究生學歷,經濟師。歷任上海國際信託投資公司金融一部項目經理、資產信託總部實業投資部副經理、資產管理總部投資業務部副科長,現任上海國際信託投資有限公司資產管理總部投資業務部科長。
柳振鐸先生,研究生學歷,高級經濟師。歷任上海良工閥門廠團委書記、車間主任、副廠長,上海機電工業管理局辦公室副主任、規劃處處長,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副總裁兼上海機電股份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
徐丹女士,研究生學歷,高級會計師,中國注冊稅務師。歷任上海石化總廠計財處會計、財務副科長,中石化上海金山實業公司財務處副處長,上海金山實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會計師兼財務部主任,上海金山區財政局副局長,中石化上海浦東開發辦財務處處長兼上海浦東實華經濟發展公司財務部經理,現任上海工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總會計師。
戴金寶先生,研究生學歷,高級經濟師。歷任上海無線電三廠供銷科科員,上海無線電二廠設計科設計師、黨委書記助理、紀委書記,上海廣電股份有限公司(原上海廣播電視集團公司)組織部長、辦公室主任、董事會秘書處主任,現任上海廣電(集團)有限公司戰略發展部經理。
蔣位先生,研究生學歷,經濟師。曾在上海財經大學任講師,上海市發展計劃委員會工作,現任上海沸點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投資部高級經理。
孫志方先生,研究生學歷,經濟師。曾在上海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綜合研究室、法律顧問室、證券投資信託部工作,歷任華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監察稽核部總經理,現任華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研究發展部總監、全球投資部總監。
(3)高級管理人員:
邵傑軍先生,研究生學歷,14年證券、基金從業經驗。曾任申銀萬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基金管理總部總經理助理,現任華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李炳旺先生,研究生學歷,20年基金業工作經驗。曾任國際證券投資信託公司資訊暨注冊登記部主管、怡富證券投資信託公司注冊登記與IT資訊部主管、綜合規劃部副總經理,現任華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章國富先生,研究生學歷,21年經濟、金融從業經驗。曾任上海財經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上海大華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中國誠信證券評估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副總經理、上海華虹(集團)有限公司財務部副部長(主持工作)、上海信虹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上海新鑫投資有限公司財務總監,現任華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督察長。
⒉基金經理介紹
劉光華先生,工商管理碩士,持有基金從業人員資格證書,9年銀行、基金從業經歷。曾就職於農業銀行上海分行國際業務部、路透集團上海代表處、中銀國際上海代表處。2001年加入華安基金管理公司,曾任研究部高級研究員,2003年9月至2005年5月任華安180指數基金基金經理助理,2005年5月起擔任華安180指數基金(現更名為華安MSCI中國A股指數基金)基金經理,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兼任上證180ETF基金經理,2007年3月起兼任安瑞證券投資基金(現更名為華安中小盤成長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經理。
⒊該公司採取集體投資決策制度,投資決策委員會成員的姓名和職務如下:
王國衛先生,總經理助理、基金投資部總監
孫志方先生,總經理助理、研究發展部總監、全球投資部總監
陸敏慧女士,固定收益部副總監
諸 慧女士,集中交易部副總監
上述人員之間均不存在近親屬關系。

Ⅳ 上海化學纖維(集團)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上海化學纖維(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1992年08月28日,主要經營范圍為化學纖維及製品,化纖用漿粕,簾子線及布,鋼材,有色金屬,棉短絨,合成纖維單體,合成纖維聚合物,木材,水泥,五金交電,機械設備等。
法定代表人:王裕敏
成立時間:1992-08-28
注冊資本:25931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000000011418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非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浦東新區嶗山東路300號

Ⅳ 上海紡織科學研究院的介紹

上海市紡織科學研究院隸屬於上海紡織控股(集團)公司,下轄6個研究所、3個中心,即上海市合成纖維研究所、上海紡織工業技術監督所、上海毛麻所、上海服裝所、上海印染研究所、上海色織所、上海紡織節能環保中心、上海紡織新產品開發中心、上海紡織科技發展中心。該院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紡織專業設置最齊全的綜合性紡織研發機構,主要從事紡織產品、工藝、設備和材料的開發應用研究。該院的研究領域正從紡織擴展到環保、航空航天、冶金、家電、汽車等相關行業。

Ⅵ 五大合成纖維生產基地有哪些

合成纖維是以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為原料加工而成的化學纖維。問世於20世紀30年代。主要品種有錦綸(尼龍纖維)、滌綸、丙綸、氯綸、腈綸、維綸等。原料來源於從石油、天然氣、煤中分離出的低分子脂肪烴、芳香烴和其他有機化合物。
根據其大分子主鏈元素的組成不同,可分為雜鏈纖維(聚醯胺纖維、聚酯纖維、聚甲醛纖維等)和碳鏈纖維(聚氯乙烯纖維、聚乙烯纖維、聚丙烯腈纖維等)。 它比人造纖維強度、彈性均好,但較難染色,吸濕性差。
除用作織物原料外,廣泛用作化工、交通運輸、醫療器械、建築材料、通訊、國防等工業的工程材料。 。

Ⅶ 牛奶絨的被套洗衣機洗得動嗎

牛奶絨的被套洗衣機洗得動。

生產牛奶纖維的重要原料是牛奶蛋白質,故其含有十七種富有營養的氨基酸,同時還具有天然持久的抑菌功能,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真菌、黴菌的廣譜抑菌率達到80%以上的家紡產品,由於纖維中活性蛋白的作用,對人體有滋潤肌膚的功效。

以牛奶蛋白纖維與其他纖維混紡交織的家紡面料,質地細密輕盈,透氣爽滑,面料光澤優雅華貴,色彩艷麗。

相關說明

我國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研究牛奶纖維,如上海合成纖維研究所、紡織大學與三槍集團、上海金山石化、黑龍江蛋白纖維研究所、山西炭纖維廠等都在這方面有所努力。

當時,對蛋白質接枝共聚的各項研究工作是出於對合成纖維的改性、廢料的綜合利用,希望製取一種手感和性能都優於合成纖維的模擬絲纖維。由於製造纖維的工藝流程復雜,技術條件有限,加之國家食品供應緊缺,不能採用牛乳作為蛋白質纖維的原材料,所以再生製造纖維被淡化。

Ⅷ 牛奶蛋白纖維的研究發展

牛奶蛋白纖維研究與發展,源自於1935年義大利的SNIA公司和英國的Coutaulds公司,目的是為了人工製造出更精美、更高檔的模擬絲纖維。但是當時僅利用牛乳中2.9%的蛋白質作為製取牛奶纖維的原料,不僅成本高,且製造出的纖維性能與天然真絲相比,差距很大,強度太低,沒有使用價值。直到1956年,隨著合成纖維的產生和發展,日本東洋紡公司發明了用牛乳蛋白溶液與丙烯腈聚合物共混、共聚、接枝的方法,開發了類似於真絲結構的新型牛奶長絲,並於1969年實現工業化生產,商品名為Chino,產品定位是手術縫合線。
我國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研究牛奶纖維,如上海合成纖維研究所、紡織大學與三槍集團、上海金山石化、黑龍江蛋白纖維研究所、山西炭纖維廠等都在這方面有所努力。當時,對蛋白質接枝共聚的各項研究工作是出於對合成纖維的改性、廢料的綜合利用,希望製取一種手感和性能都優於合成纖維的模擬絲纖維。由於製造纖維的工藝流程復雜,技術條件有限,加之國家食品供應緊缺,不能採用牛乳作為蛋白質纖維的原材料,所以再生製造纖維被淡化。
到上世紀90年代,化學纖維分類更加細化,並向著差別化、個性化方向發展。人們不僅要求纖維手感柔軟、光澤柔和、色澤亮麗,更要具有吸濕透氣、保濕滋潤、抗菌抑菌、防紫外線等功能,而且便於洗滌、容易打理等。上海正家牛奶絲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製的牛奶蛋白纖維,使中國人體驗穿牛奶的感覺成為可能。該纖維中含有大量動物蛋白的氨基酸,具有良好的親膚特性,纖維性能和品種可根據需要調整,具有極好的加工性能。
1995年上海三槍集團曾進口日本產牛奶蛋白纖維,當時的上海商檢局(現更名為上海市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就接觸到這種新型纖維,但缺乏對其相應的檢測手段。隨即,該局的技術人員立項研究,制定了《牛奶纖維化學性能和鑒別方法》,成為我國最早有能力鑒別牛奶蛋白纖維的國家檢測機構。2002年7月上海市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將該方法升級為行業標准:SHCIQH0003-2001《牛奶纖維紡織品定性檢驗方法》,該標准成為國內檢測機構對牛奶蛋白纖維唯一定性檢驗方法。據悉,該行業標准近日已通過國家評審,不久又將升級為國家標准。

Ⅸ 周家橋街道的經濟發展

20世紀初,由於帝國主義越界築路及水陸交通方便,境東北部相繼興建申新一廠、申新八廠、日商豐田紗廠和大德油廠等工廠,西部建起天原化工廠、順昌石粉廠等化工廠,周家橋成為近代中國民族紡織、化工業的發源地。據《法華鄉志》載:「富商購地設廠者接踵而至,地價驟貴,畝值萬金,百工麇集,遂成市面。」
解放後,廢除保甲制度,打擊流氓幫派勢力,鎮壓反革命,取締反動會道門,維護社會治安。同時,介紹失業人員就業和組織生產自救,並進行城市建設。50年代,為民解決「燈不明、路不平、水不清」。填溝浜、平墳堆,辟築遵義路、玉屏南路,延伸武夷路,拓寬中山西路,完善交通網路;興建泵站,排除雨後積水。隨著工業發展和人口增加,天原電化廠等單位營建天原一村9幢新工房,總建築面積1.44萬平方米。上海市第二十一棉紡織廠、上海第五棉紡廠、上海第一紡織機械廠、上海大孚橡膠廠等單位營建一批批簡易工房。60年代起,居民們將所住的棚戶簡屋翻建為磚瓦平房或樓房。70年代,區房地部門投資改造舊區,興建新工房5幢,總建築面積0.95萬平方米。80年代,舊區改造進度加快。將彈街路面街坊小路288條,9.68萬平方米,築成混凝土路或瀝青路;為萬余戶居民接水進戶;新工房成片出現。至1992年底,興建多層住宅144幢,高層住宅7幢,總建築面積44.76萬平方米。
1992年,有工業企業80家,商業服務業217家,個體工商業567戶。有大、中專學校各1所,中學2所,小學6所,幼兒園9所,托兒所24所。有街道文化中心1座,地段醫院1所,滬西體育場1座。另有合成纖維研究所等科研機構5舊區改造家,銀行和證券公司5家,郵電所1家。1989年在原址新建的滬西禮拜堂落成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