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誰能告訴我一些上海的方言
連襠:兩人或多人合夥設騙講作「連檔」,台伙者講作「連襠碼子」。同義來源與中國的服制有關。漢語有「上衣下裳」之說,下衣的「裳」又有裙、褲等區分,褲子的拼縫又講作「襠」。一些歡喜擺老資格的人常以「我在做工作時儂還在穿開襠褲呢」,現在「開襠褲」就是一種為小孩大小便方便而設計的僅褲腰間相連,而褲襠分開的童褲。古人就把合夥干見不得人的事的團伙講作「褲子黨(襠)」。近代以後,上誨人又把合夥行騙者叫作「連襠」,即不法分子聯手作案的意思,合夥者被叫作「連襠碼子」。
罵山門:無端或無理的漫罵。如「儂平白無故罵啥山門」。山門即廟門,因廟多建於山上而得名:如杜甫《三川觀水漲》詩:「乘陵破山門。」<注>:「土門山也,山有二土門,故曰『山門』:」白居易《寄天竺師》詩:「一山門作兩山門。」又如<宋史·真宗紀>:「法駕臨山門,黃雲覆葷道。」寺廟是佛教聖地,內居者均為佛教弟子,是潔身自好、與世無爭之人,到廟門口罵人者,必定是無端尋釁,也必然會招報應。又作「罵三門」。按<伽藍七堂制>規定,佛寺正門共設三扇門,正大門為「法門」,兩側對稱為「相門」,合稱為「二門」,故「三門」也成為佛寺之代詞。此說亦通。
飯泡粥:①即泡飯。將冷飯回爐重新煮成粥:②形容和比喻講話羅嗦、不斷重講某件事,令人討厭。在煮泡飯時,煮沸的粥不斷發出「篤篤」的響聲。滬語形容話多者常講:「格人閑話多得勿得了.篤篤篤篤講勿停格」,故以「飯泡粥」喻話多。另一種釋法以為,滬語中「飯」與「煩」,「粥」與「捉」(即無理死纏著某件事而糾纏不清之義,又寫成「作」)諧音,「飯泡粥「即既煩又捉的意思:如「某人討厭得很、簡直就是一個「飯泡粥」。
槍勢:義近運氣、機會等。是從球類游戲中chance引申出來的詞。落彈既是一種高尚游藝,也常被用作賭博,因為chance之好壞直接影響和決定勝負。因此chance也常用以比作某人近日的運氣和機會。如「格人現在槍勢足來」。即指某人近日抓住了機會,運氣不錯。如不求進取,而只等上帝給以機會者,也可講作「混槍勢」。
小鬼(頭) :鬼音讀舉。詞性較活,視語言的具體環境而定,朋友同輩之間使用多用於表示對對方的不滿或憤怒,如「這小鬼竟敢壞我的事,我一定會給他顏色看」;長輩稱小輩,則多含親昵的感情,如「格小鬼死到啥地方去了,吃飯辰光到了還勿曉得回來」;熟人之間稱小鬼(頭)又多調侃、親熱的口吻,如「儂只小鬼最近是勿是發財了,長久沒到我處來了」。
毛毛雨:即如牛毛那樣細小的雨。俗指微不足道,小意思。
七搭八搭:義同「胡攪蠻纏」。多指不明真相而胡說八道。也可稱「黑七八搭」。
觸霉頭:指碰到不順心的事而倒運,義同倒霉。
翹辮子:意同畜生或死人。本世紀初上海出現電車,有軌電車上有一電辮(無軌電車為兩根)與電線相通,用來接通電源。電車行駛時,如偏離行駛路線或緊急剎車等原因,辮子可能脫落電線而上翹。這樣,電車因電源中斷而不能行駛,需重新拉好辮子才能行駛,故有是語。
捏鼻頭做夢:義同「白日做夢」。因為鼻子被捏是無法呼吸的,也就沒法睡覺,做夢也就是不可能了,故滬語就有「捏鼻頭做夢-想也不要想的」之說。
衰惰:音近「篩惰」,疲乏、勞累、吃力。衰原義為弱、小,古文中又讀殺。《川沙縣志》:「疲乏謂之衰惰。」《嘉定縣續志》:「俗言勞頓或慰勞人俱曰衰頹。」今滬語口語中仍有該詞讀音,而文字一般以諧音詞代替。
扎台型:爭面子,出風頭,在別人面前炫耀自己。台型原指表演藝術中的舞台形象或造型,是戲劇表演成敗的重要因素。但是,台型的好壞最終是以觀眾對戲以及演員的表演的評價而決定的。舊時藝人為突出和抬高自己的形象,設法壓低他人來提高自己稱之為「扎台型」。更有甚者,個別演員還出資收買觀眾為自己捧場,又慫恿觀眾對其對手喝倒彩,也講作「扎台型」。
煞根:俗語從「煞渴」派生而來,喻極度的滿足。近幾十年該詞多用於比喻到極點,如市場上商品標價極度的最低價講作「煞根價」。牌類游戲中5張相連的牌色講作「順子」,「順子」中以「10JQKA」最大,於是講作「煞根順子」。
毛估估:初步的、粗略的估計或估算。該俗語盛傳於1987年至1992年間,成為當時最流行的俗語之一。滬語中「毛」含有初級的、初步的、粗略的之義,如半成品稱之為「毛胚」,未扣除全部成本的盈利為「毛利」,非凈重稱之「毛重」等,「毛估估」即初步的、粗略的估算。
上腔:又作「上槍」、「上腔勢」等。現代上海方言中喻故意對他人進行挑鬥、挑釁的行為,意同「找茬」。
活絡:指非固定鉚接而可以折卸重新組合或可以隨意調節。如固定口徑的扳螺帽的扳頭講作「呆扳頭」,而可以調節口徑的扳頭講作「活絡扳頭」指人機敏靈活,能隨機應變。
篤定:喻牢靠而有把握,也講作「篤定泰山」。相傳,吳縣造橋名將徐明懷在築一石拱橋時,恰知縣路過,知縣認為該橋築得不好,可能會倒塌。三個月後,知縣派人實地察看,察看者看見許多人在橋上休息,就問:「這橋有危險嗎?」人們回答講:「徐明懷是造橋大匠,他造的橋墩篤直,石拱定位牢靠,叫做『篤定』。」從此「篤定」成為江南俗語,為加強語氣,也講作篤篤定定。
革履:對年輕而又帶新派者的稱謂。盛行於民國初至50年代,在解放前拍攝的描寫上海生活的電影中經常可聽到此詞,一般前置姓。中國有以服飾作稱謂的習慣。近代以後,外國的西服、皮鞋逐漸流傳入上海,影響了中國傳統服飾的變化。尤其到了清末,留學生回國的人數日益增加,他們常著西裝、皮鞋,於是被人們叫做「佯裝革履」。約民國後,「革履」成為稱謂的代詞,指新潮的青年。解放後提倡簡朴生活,「革履」一詞的使用減少,現在仍有少量使用,常帶有親熱和開玩笑的意思。
抖豁:膽小經不起大場面的樣子,多用以形容既想買某東西,又捨不得花錢而猶豫不決。在舊滬語中,將過去謹慎而顯得膽小怕事的樣子講作「抖抖豁豁」。80年到後,由於物價上漲速度很快,有些商品在較段時期內發生變化,購物者無法理解和適應物價的變化,購物時常出現猶豫不決而抖抖豁豁的樣子,他人就會催問:「儂抖抖豁豁的啥,要買快買。」後「抖抖豁豁」被省為「抖豁」。
一槍頭:落彈、康樂球等游戲術語。指球藝高超可以不輪換擊球而一次連續將球全部擊入洞中。根據這類球的游戲規則,擊球者在擊進一球後可以繼續擊球,反之,則須由對方擊球。擊球用的棒稱之「槍棒」,也省稱為「槍」。故有是語。有時也講作「一槍光」。俗語指藝高者可以一下子完成某動作或任務。賭博俗語指一擲定勝負。參加賭博者將所有賭資集中起來,以一次性賭博決定輸贏。
軋三胡:又作「軋訕」、「軋訕胡」。閑聊。詞義來源釋法不一。據王韜《瀛儒雜志》中說,清同光年間,胡鏞(雪岩)是上海最出名的買辦,胡公壽是上海最出名的畫家,胡寶玉是上海最出名的妓女。同時,這三人是上海最有錢的名人,遂被合稱「海上三胡」。「三胡」也是當時街頭巷尾人們議論的對象,於是滬人稱議論,閑聊為「軋三胡」也有人認為滬語稱「拉琴」為「軋琴」,傳統樂器中有二胡、單弦、四弦,而沒有「三弦」(北方樂器中有三弦),於是人們把不入調門的閑聊講作「軋三滬」。還有一說認為,「三」是「訕」之訛。滬語中把搭腔講作「搭訕」,如《海上花列傳》:「一頓搭訕,直搭訕到搬上晚餐始罷。」而「胡」又有「胡調」之義,於是講作「軋三胡」。
賣相:商品、物件等的外觀。如「這種東西賣相好來兮,里向是一太糊塗」。指人的外貌。如「你的女兒賣相介好,人又端莊,還怕尋勿到好人家」。詞義直接來源文字。就是妓女的相貌是供出賣的,於是像商品一樣被叫做「賣相」。就是「賣相」用於指人的外貌時多指非正派的女子,現已廣泛用以指任何人的外貌。
來三:能幹、精明、可行,詞義出處無定說,一說以為寫作「來山」。舊時許多廟宇建在山上,來到山上敬香的人越多,則菩薩越靈,同時也意味著廟中僧人有本事。而據清人住《吳下諺聯》中講:明末有一位考官在江南主持考試,派人四處放風說,考生只要交付白銀三百兩,就保證能錄取秀才,並說不另開具收據,進考場就知真假。交付三百兩的考生進考場後被安排到「來字三號」的考棚里,凡在「來字三號」靠柵的考生也全部考中了秀才。該事傳出後,吳語即以「來三」喻可行。但封建社會的考試制度是十分嚴格的,像這樣的公開舞弊似乎不可能。故「來三」可能是「襕衫」之訛。襕衫是一種上衣下裙相連的服裝,古代規定為士大夫以上者的常服。到了明清時期,又規定襕衫為秀才、舉人的公服,同時又規定需用藍布製作,於是也被叫做「藍衫」。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中國封建社會中,考試是走上仕途的最基本方法,小地方的秀才已是有名望的人,舉人的地位就更高了。襕山或藍衫是讀書人穿的服裝,於是「襕衫」也成為精明、能幹者的代詞,並沿用至今。後人不知「襕衫」出典而訛作「來三」。
刮訕:多用於指犯罪團伙案情暴露、個人陰私被人察覺等。《辭源》、《次還》等權威性工具書中把「訕」釋為譏笑、勉強裝笑等,又釋「搭訕」為「因不好意思而找話談」,「藉機交談」等。而實際上滬語中「搭訕」除了含有上述意義外,還有應酬、閑聊的意義。那些面孔長相難看,一看就像作了虧心事的人也被講作「刮訕面孔」。由於「刮訕」一詞使用面太廣,後來又派生出「慣訕」等詞,詞義與「刮訕」同。
吃生活:指家長對小孩,長者對小輩,強者對弱者施以暴力。在滬語中「生活」多指工作,勞作、活計,而幹活一般需有工具(滬語講作「家私」),「吃生活」就是用工具敲打對方,故該俗語有常講作「吃家私」。如「儂再不聽話,當心吃生活」。也指工作中不小心,被工具砸痛或打傷。如「我自己不當心吃了記生活」。
吃香:受歡迎,意與「吃價」同。據《宋朝事實類苑》記:北宋中期後,宮廷編制龐大,冗員激增,那些在京城中候補待放的官員有一個叫「三班院」的機構負責安排和分配。候補官員為爭取早日放官,就以「香錢」的名義向三班院官員賄賂(今滬語也把以送禮之法求人幫忙講作「燒香」),於是,三班院官吏「香錢」之收入遠超過年俸的收入。另外供聽眾有一個叫「牧司」的機構專門負責宮廷的生活垃圾處理,宮廷中人食不厭精,他們的排泄物是上佳的農肥,也能賣好價錢。當時社會上有「眾牧司吃糞,三班院吃香」的傳言,於是「吃香」被借喻令人羨慕的職業。以後詞義擴大,喻令人羨慕的職業及受人歡迎的商品等。
『貳』 辮子的另一種解釋
辮子
自1840年英國殖民者用大炮強行打開中國的大門以後,在很長的時間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人們用異樣的目光盯著中國男子腦後拖著的那根長長的發辮,感覺令人費解。一位親身參加過中國太平天國革命的英國人伶俐曾經說過這么一段話:「許多年裡,全歐洲都認為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荒謬最奇特的民族:他們的剃發、蓄辮、斜眼睛、奇裝異服以及女人的毀形的腳,長期供給了那些製造滑稽的漫畫家以題材。」〔1〕以至於在歷史經過了一百多年的漫長時間之後,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初,一些歐洲國家的人還把梳辮子、穿古怪服裝當成中國人的固有形象,到處張貼,作為去中國旅遊的廣告。
其實,說起剃發蓄辮,只是十七世紀中葉滿洲人入主中原以後所形成的習俗,而在此之前,中國人是不剃發蓄辮的。《韓非子》說:「古者披發文身。」這說的是上古時代先民未開化之時的事。進入文明時代以後,隨著生產力水平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的祖先便有了美的概念,頭飾也就發展起來,而且,慢慢演繹出一套套較為繁縟的禮節。自從孔夫子發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的聖訓以後,捍衛頭頂上的青絲,則不僅僅只是一種審美的需求,而且具有了倫理的意義。於是,綰發結纓戴冠,鄭重其事,絲毫也馬虎不得。不但要求中原人如此,而且對於偏處四邊的少數民族也是如此要求,如《漢書》曰:「終軍上書,請受大冠長纓,以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乃使越王,越王請舉國內屬。」此風愈熾,削發也就演變成一種處罰的方式,只有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才執行削發示懲。三國時的曹操,因為馬踏麥田觸犯了自己所定的軍紀,於是劍削青絲以謝軍中。自秦漢至於明清,頭發不可毀傷的祖訓更是深入骨髓,不可更改。
清朝起於塞北,滿人是馬背上的民族。也許是由於騎馬的緣故,很早就有了結辮的習慣。滿族人的祖先金人,就是剃發蓄辮的民族,其發式是「半剃半留」,於額角引一直線,線前面的頭發全部剃光,線後面的頭發結辮垂於腦後。究竟這種習慣始於什麼時候,保持了多久,現在難以確考,但至少可以肯定在宋代就已經出現了。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載:「建炎三年,金元帥府禁民漢服,又下令髡發不如式者殺之。」《宋史》記載宋將劉琦抗金事跡時說:「是夕,天欲雨,電光四射,見辮發者輒殲之。金兵退十五里。」
大約是祖先有此強迫削發之先例,幾百年之後,當滿洲的八旗兵勢如破竹地越過山海關,開入關內,推翻業已腐朽的明朝,確立清朝的統治以後,清朝統治者便開始強力推行剃發蓄辮制度。1645年,清順治皇帝發布命令,宣布「自今布告以後,京城內外,直隸各省,限旬日盡行剃完。若規避惜發,巧詞爭辯,決不輕貸」,臣僚不得論奏剃發,否則「殺無赦」〔2〕。此即為歷史上著名的「剃發令」。從此,頭發之去留,不再是個人的喜好,也不再是一個倫理的問題,而是上升成了一個嚴重的政治問題。清朝統治者為了徹底從精神上征服漢人,是把剃發作為一種表示歸順的標志,為此,不惜以死要挾,口號是:「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這對漢人來說,當然無法接受,一縷青絲,不僅受之父母,而且成了忠於明朝的象徵,這是千萬不能剃掉的。為此,漢人奮起反抗,口號是:「寧為束發鬼,不作剃頭人!」
反抗異常激烈,滿族統治者的鎮壓也異常殘酷。血風腥雨之下,演出了多少慘不忍睹的歷史悲劇,江陰十日,嘉定三屠,多少人頭落地。最悲壯的莫過於「江陰十日」,是年農歷六月二日,江陰人在閻應元、陳明遇的率領下誓死捍衛頭上之發,誓死效忠明朝,堅守城池八十一天,殺死清兵七萬五千人,有六萬七千壯士戰死於城牆上下。城破,清軍縱兵屠殺十日,直到滿城殺盡方才封刀。有十七萬多軍民死於清兵刀下,僅有五十三名老小倖免於難。有詩為證:
八十日戴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六萬人同心死義,存大明三百里江山。
反抗,鎮壓,再反抗,再鎮壓。隨著南明小朝廷一個一個地垮台,人們光復的希望也一個一個地破滅了。人們不再反抗了,終於接受了滿清統治的現實。而辮子,也就一根根地留了起來。隨著日子的流逝,久而久之,人們麻木了,習慣了,不再覺得不順眼,不再覺得它是化外蠻夷之俗了。甚而,辮子乃至成了中國人當然之習俗。人們不但安於蓄辮,習慣於蓄辮,而且講究如何蓄辮,尤其是官宦人家及有錢人家的公子哥兒,飾辮梢以各種裝飾物,目為時尚而招搖過市,串門過戶。文人墨客也以此為吟詠的對象,有一首描寫剃發蓄辮的對聯就雲:
暮暮朝朝,洗洗刷刷剃剃。
停停歇歇,光光挖挖敲敲。
二百多年後,即當歷史進入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以後,中國人有機會可以走出閉鎖的大陸飄洋過海時,他們對於這條垂在腦後晃來晃去的辮子是挺看重的。一代哲人、曾在虎門焚毀鴉片的林則徐在澳門看到洋服時曾鄙夷地說話:「真夷俗也!」這種評價與外國人看到中國人的辮子時所發出的感嘆恐怕也差不多。但是,洋人的驚異,洋人的譏笑,並不能動搖中國人心中的詡詡自得。因為,這是文明的標志,「天朝上國」之人的象徵。
但是,也有人沒有忘記。1851年1月,洪秀全和他的「拜上帝會」兄弟們在廣西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太平天國以反清相號召,又翻出了二百多年前的那筆老帳,在以東王楊秀清和西王蕭朝貴名義發布的《奉天討胡檄》中宣稱:「夫中國有中國之形象,今滿洲悉令削發,拖一長尾於後,是使中國之人變為禽獸也。中國有中國之衣冠,今滿洲另置頂戴,胡衣猴冠,壞先代之服冕,是使中國之人忘其根本也。」因此,必須恢復「中原古制」,即恢復漢族的衣冠服飾。太平軍的官兵蓄發不剃,恢復了中原漢人束發於頂的舊制。在太平軍,誰的資歷長短,一望頭發便知,誰參加起義早,留起的頭發就長,誰參加起義晚,頭發就短,頭發的長短,便是參加起義軍先後的最好標志。蓄發不剃,這是太平軍不同於當時人的最突出的形象特點。正因如此,蓄發在當時民間往往被俗稱為「長毛」,而清廷官方則誣稱之為「發匪」、「發賊」、「發逆」等等。
自金田起義,太平軍在短短的兩年多時間里,縱橫廣西、湖南、mop.com、江西、安徽、江蘇數省,其勢如狂飆突進,同時也把蓄發之制推行至所到之處。在太平軍看來,蓄發易服,不只是服飾問題,也是是否擁護太平太國的一種帶政治態度的表示,因此,他們推行起來亦同樣嚴厲,要保住腦袋,就得留起頭發,否則就有可能殺頭。太平軍的狂飆突起,恰如一道劃破十九世紀中葉中國大地的閃電,但是,其來也忽,其去也快,十多年後,隨著太平天國的失敗,蓄發易服之舉也就隨之銷聲匿跡了,一切也就暫時恢復了原貌。
在農業文明時代,人們很難發現辮子的壞處。但自鴉片戰爭以後,隨著古老中國的大門在強力下被打開,由於中西方交通的濫觴,有了中西風俗的比較,最早開始與外國人接觸或最早觸及近代工業文明的某些中國人開始意識到蓄辮是一種陋俗。但是,誰也不敢首先剪掉辮子。大約從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起,定居於海外的華人中最先出現了剪除辮子、改易西服者,但均屬於個例,沒有形成風氣。1898年1月,也即農歷除夕,新加坡華人組織華人剪辮會,並登報倡議集體剪辮。此一舉動在海外華人社會中產生了很大的轟動,也引起了爭議。贊成者「有謂辮發為不雅觀者;有謂辮發久而不洗即覺臭穢難聞者;有謂辮發貽害甚大,如機器房中執役者一時不慎,致為機器所掣,不免性命之虞者;有謂辮發或被車輪牽扯,致受輾轉者;有甚謂此物似禽獸之尾者;有謂如鐵鏈之狀者。」因此,他們主張割掉辮子,「留全發而短之」。但是,反對者的力量也很強大,特別是一些老人,憂心忡忡,認為一旦剪掉辮子,便會被清mop.com視為異類,那麼,落葉歸根,回國之想就會成為泡影;而且一旦與當地社會發生糾葛,便很難再受到清mop.com駐外機構的保護。於是,傳統的力量再次占上風,剪辮的倡議也就擱置下來。一直到兩年以後,新加坡華人終於將剪辮的倡議付諸行動。據《中外日報》1900年6月19日報道:「新加坡一處,已有華人八十人割去發辮,改換西裝,其餘割辮者尚多,約亦即目前矣。」時代風尚之所趨,工業文明影響之所及,終於使剪辮突破傳統的「夷夏之辨」舊圈子,提到了當時世人的面前。
當時的國內輿論,如上海的《益聞錄》、《申報》,天津的《國聞報》,湖南的《湘報》等均報道了1898年新加坡華人倡議剪辮一事。但是,除《國聞報》以「割辮創聞」為標題,揭示其事系首創,以「深堪詫異」評論以示驚奇外,其餘各報幾無評論。
然而,國內雖無剪辮之舉但並不等於沒有呼聲。1898年夏,主張維新的康有為就大膽地向光緒皇帝提出斷發、易服、改元的主張。其主張剪辮的理由與新加坡華人大致相同,但他把剪辮提到了更為廣闊的視野和變法維新強國的高度,認為:「斷發雖始於熱地之印度,創於尚武之羅馬,而泰伯至德,端委治吳,何嘗不先行斷發哉?」而且,俄國彼得一世的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維新「皆先行斷發易服」,因此,他請求光緒皇帝在政治、經濟、文化全面實施變革之際下令斷發易服,以「振國民之精神」。
康有為是中國第一個正式向皇帝奏請斷發剪辮的人。
1903年,《mop.com學生界》發表「剪辮易服說」一文,申述剪辮有利於「強兵強種」之由。1904年,《大公報》又發表一篇文章,提出中國出洋留學生應該「改裝去辮」,以「便與西人來往」。盡管提出者小心翼翼,把剪辮的范圍限制在去洋留學生之內,但此種議論在當時仍然有「易服改元,革命排滿」之嫌,沒有更多的人敢於去冒這個風險。
但是,以「排滿革命」而自任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卻敢於冒這個風險。辮子和滿裝雖然已經沿襲了近三百多年,但這三百多年的記憶並沒有消失,尤其是那一條被譏為「豚尾」的辮子,依然被許多人視為漢人的恥辱,因此,除掉這條辮子便是與清廷決裂的標志,在鼓動反清、宣傳革命之際,這是動員民眾支持革命的最有力的召喚。早在1895年,孫中山、陳少白等人就在清廷鞭長莫及的日本剃發易服,以明革命之志。在1903年爆發的「拒俄運動」中,留日的青年學生紛紛剪掉辮子,以示與清廷決裂。風氣越演越烈,以致去日本留學者均以剪掉辮子為榮。山西同盟會會員景定成(梅九)論述1905年的一次剪辮事件頗有代表性,其雲:
山西第二次派來的學生里頭,很有幾位老先生,保守辮子,好像一條生命似的,寧死也不肯剪掉。我一天借著同鄉開懇親會,發了一段論議,便說道:「這頭發本是一種煩惱的東西,弄成一條辮子,擱在腦背後,已經不成個體統;如今人把他挽在頭上,作了個蓋頂勢,好好一個頭顱,讓他盤踞上面(影射清廷),壓製得全身不爽快(影射民眾不自由),如今請大家下一番決心,痛痛快快地,一刀兩斷,剪除了他(影射革命),不但一頭圓光,而且通身快活,大家有什麼顧忌,不肯決然捨去呢!」這一席話,革命同人,自然領會得來,拍掌喝彩地歡迎。惟有那老先生大不快意,背後對人說:「某人什麼都好,就是愛勸人剪辮子有些討厭!」〔3〕
留學生歸國後,又把剪辮的新風氣帶回了國內。1903年時,江南一帶,青年學生剪辮者已不乏其人,1903年10月16日的《大公報》所載文章中便這樣形容:「江南之新學國民及留學生多剪去辮發,以為不如此則形式上有缺點也。」特別是隨著二十世紀初年清mop.com實施新政,各項改革措施陸續出台後,蓄辮與一些新規矩的矛盾越來越大。1905年6月,新編陸軍實行改服制,不少官兵穿上新式軍服後為便於戴軍帽遂將發辮剪去一束;同時,最早實行mop.com制度的天津,mop.com也已「剪去發辮三分之一」。鑒於學界和軍界剪辮成風,1907年5月6日,經學部奏准,嚴禁學生、軍人剪辮,其中學生「一經查出,即當咨明學部,分別懲處」;軍人「如有不遵定製,改用他裝,以及剪去發辮等事,無論官僧、兵丁,均即斥革」〔4〕。這是清中央mop.com關於嚴禁剪辮的第一道命令。此令既出,剪辮之風稍殺。但是,一個新風氣一經傳開,依靠一道行政命令豈能止住?況且,當時每一個明智的人都已經認識到,「中國之發辮有百害而無一利」,即使清廷內部,一些開明的官員也不再堅持蓄辮,這是時勢之所使然。
1910年10月3日,作為清朝新政產物的資政院第一屆常委會開幕。開會不久,一名叫羅傑的議員便提出了《剪辮易服與世大同》的議案;接著,來自湖南實為革命X人的議員周震麟又提出《剪除辮發改良禮服》的議案,資政院議決時認為「兩案之主旨,皆以中國辮裝妨礙運動,朝廷整軍經武,非剪除辮發,改制冠服,不足以燦新天下之耳目,改除驕奢之習慣」〔5〕。最後,以大多數議員贊成獲得通過。資政院關於剪辮易服的議決案一經通過,消息傳來,不管清廷是否批准此案,民間的剪辮便「一時風發雲涌,大有不可遏制之勢」。但是,這時候的剪辮還是一種自由的選擇,沒有形成強制性的社會壓力。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各省紛紛響應,革命浪潮洶涌澎湃。與清初強迫漢人剃發相比較,辛亥革命也把頭發看成是政治分野的象徵,獨立各省很自然地把標志漢人臣服於滿清朝廷的辮子作為革命目標,剪除辮子已經成為去舊圖新的標志。許金城《民國野史》記述道:「無數的漢人都興高采烈地剪去這條奴隸標志的辮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選擇吉日,拜祭祖先,然後莊重地剪除,把辮子燒了。更有聯合多人同日剪辮,並燃放爆竹,舉行公宴慶祝的。」當時有一名《越風》的雜志載文說:「不剪發不算革命,並且也不算時髦,走不進大衙門去說話,走不進學堂去讀書。」一時間,剪辮的浪潮便如風起雲涌,浩浩盪盪,迅速席捲大江南北。
但剪辮潮流是在民國建立以後逐漸擴展的,上海獨立後數月,抵制剪辮的情況仍不斷發生。當時有人指出:「滬上光復已兩月有餘而各界同胞尚有心懷猶移躊躇不剪者。是滿賊之丑俗猶存,民國之聲威有損。」〔6〕上海為當時最開化之城市尚且如此,至於一些偏僻城鎮和農村,抵制剪辮者大有人在,不願剪辮者不僅僅是滿族貴族,也不只是那些醉心帝制的人,相當一部分老百姓出於一種長期以來的惰性習慣,也不願意剪掉那條又油又膩的辮子。據《申報》1912年2月19日報道,湖南湘潭縣城「剪辮者已十居其九,聞有一二未剪者不過頑固之鄉愚」,有「一挑水夫尚垂發辮,該兵士迫令剪去」,結果發生爭吵推拉,挑水夫受傷致死。有鑒這種種情況,為了進一步根除辮子陋俗,南京臨時mop.com大總統孫中山在南北統一之後,通令全國剪辮,令雲:
滿虜竊國,易吾冠裳,強行編發之制,悉從腥膻之俗。當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執,從容就義;或遁入緇流,以終余年。……今者滿廷已覆,民國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滌舊染之污,作新國之民。茲查通都大邑剪辮者已多,至偏鄉僻壤,留辮者尚復不少。仰內務部通令各省都督,轉諭所屬地方一體知悉。凡未去辮者,於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凈盡,有不遵者以違法論。該地方官毋稍容隱,致干國紀。又查各地人民有已去辮尚剃其四周者,殊屬不合,仰該部一並諭禁,以除虜俗,而壯觀瞻。〔7〕
臨時mop.com的通令,措辭是很嚴厲的,對於在全國范圍內剪除辮子產生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是,留辮者依然有之,其中有一個很有名的人物叫張勛,字少軒,江西奉新人,三十歲時投入清軍。武昌首義時,他正在江南提督任上,駐守南京,被江浙革命聯軍擊敗後,退守徐州。此人頑固不化,清帝退位後仍表示忠於清室,所部禁止剪辮,被稱為「辮帥」。1917年6月14日,張勛帶領數千「辮子軍」開進北京;7月1日,張勛擁溥儀復辟。這一下,京城很多剪辮子者都慌了,有歌謠雲:「不剪辮子沒法混,剪了辮子怕張勛。」一時間,假辮子風行北京城。
誰知,真假辮子僅僅風行十二天。7月12日,北洋mop.com總理段祺瑞組織的「討逆軍」便攻入北京,張勛惶惶然若喪家之犬,狼狽逃入東交民巷外國使館,宣統皇帝溥儀再次宣布退位,一場鬧劇很快收場。又有歌謠雲:
宣統回了朝,禿頭要開瓢。
宣統跑了,禿頭好了。
關於辮子的歷史,中國人被折騰了近三百餘年,至此終於劃上了一個句號。
『叄』 上海話「缺西」是什麼意思
「缺西」常同"阿"連在一起用,叫"阿缺西",又叫"啊莫靈",可以是罵人話,也可以是貶義的形容一個人笨,呆,
腦子不靈. 罵得不很重.
『肆』 ,我要長辮子了是什麼梗
言外之意就是說你見識短了,是一種諷刺意味的詞。
辮子一般是指女性,所謂頭發見識短。在現代人的傳統觀念裡面,男性一般留短頭發,女性一般留長頭發,所以當我們一說長頭發的時候,一般都指女性,當然,在某某些人的眼裡,長頭發還有一定的貶義,是對女性的一種蔑稱,這是一種非常不禮貌的稱呼,缺乏現代人的素養。
『伍』 上海話裡面的"敲我辮子"的意思
這四個字不是上海話的發音吧?推測是挖我的牆角的意思或者當「托兒」的意思,因為這不是准確的上海話,而且沒有說明這句話的前後語境或者討論的話題,所以不好准確翻譯。
『陸』 有哪些特殊的上海話 例如:腳饅頭指膝蓋 出頭指計程車 請列舉二十個。急!!!!!!!!
抓小辮子上海話叫捉板頭。
找茬上海話叫行吼斯。
真受不了你上海話叫切色特弄。
小鬼頭上海話叫小赤佬。
不接話茬上海話叫伐接翎子。
看情況上海話叫擱苗頭。
談戀愛的情侶逛街上海話叫隔馬路。
談戀愛上海話叫劈情操。
頭腦不清楚上海話叫神子污子,也可以說捏昏,領伐清桑。
罵人2B或者傻乎乎的上海話叫壽頭,阿卻西,剛比樣。
拖把上海話叫拖粉。
個體戶的小賣部上海話叫胭脂店。
找打上海話叫切桑活。
戴眼鏡的上海話叫嘎粱。
賺錢上海話叫扒分。
討厭上海話叫錯氣。
外遇上海話好聽點叫外插花,難聽點叫隔姘頭。
丟三落四上海話叫頭五頭六。
犄角旮旯上海話叫腰眼角落。
裝富二代裝闊上海話叫拐榔頭。
背後欺負別人,給人穿小鞋上海話叫弄鬆。
說這個人特指哪方面不地道上海話叫洋涇浜。
形容運氣好上海話叫額骨頭碰著天花板了。
反正我想到什麼就打什麼,以上肯定不止20個了,你還可以挑挑弄弄,麻煩頒發個最佳吧。
『柒』 請問上海方言有哪些謝謝!
上海話內部有分歧,主要以年齡區別老派、中派和新派。
老派:
聲母27個,韻母51個,聲調6個(陰平、陰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
中派:
聲母28個(增加[?]),韻母43個,聲調5個(陰平、陰去、陽去、陰入、陽入)
新派:
聲母28個,韻母32個,聲調5個(陰平、陰去、陽去、陰入、陽入)
「聲調向重音化傾向進化。上海話的聲調從8個合並成5個,實際上只餘下一個降調(陰平)和一個平升調,變得十分簡單。這使得上海人讀聲調時,自由變體可以相當寬泛,如降調讀成『53』『51』『552』都不影響聽感,平升調讀成平降升調也不會影響理解。語音隨著詞彙語法詞雙音節連調成為主流以後,上海話在吳語中最快進化到「延伸式」連調,後字都失去了獨立的聲調而弱化粘著,重又向屈折語變化。前字有聲調音位的作用,除此以外,只有一高一低或一低一高,上海話語流中的語音詞讀音已像日語的讀法。 目前,上海話語的語流中,相對穩定的音位有兩類,一類是聲母,一類是前字聲調,這兩類為首的音位對上海話語音正起著重要的穩定作用。」(錢乃榮 《上海語言發展史》)。上海話曾被認為是最有影響及有代表性的吳語方言之一,由於人口融合帶來的快速蛻變,已經越來越失去吳語的代表性及特性。 所以說上海話已成為一種「有調無聲」的有音高重音的獨特漢語方言。
編輯本段上海俚語的殖民地起源
這里公布的是上海殖民地核心語詞(中文和英語的混合結構,即所謂的洋涇浜英語)所得出的詞源學結論(部份結果曾經在十五年前發表在上海《采風》雜志和《新民晚報》),這些語詞原先都是江湖隱語,以後才泛化為市井俚語,並且繼續成為當下上海方言中最有活力的部分。 我所見到的上海方言詞典之類的工具書,對這些俚語的來源不甚了解,解釋可謂謬誤百出。例如,「門檻精」就被望文生義成「門檻」這個建築部件,並且由此引申出對「門檻」語義的荒謬解釋,成為一則典型的學術笑料。其實,「門檻」僅僅是一個注音詞而已。上海方言的研究,就此被可笑的學院派學者引向了歧途。這是方言的悲哀,也是地方文化遺產走向末路的象徵。
門檻精
MONKEY,英語「猴子」加上漢語詞根「精」,猴子精,引申為聰明的、精明的,構成典型的洋涇浜英語。其構詞法得基本規則,就是英語讀音的中文譯名,再加上一個漢語詞根。其它與此均可依次類推。
赤佬
CHEAT,欺騙,和中文「佬」的混生詞語,一個魯迅時代最流行的洋涇浜俚語。
小(老)開
小(老)KITE,大小「騙子」之意,以後引申為對有錢人的泛稱。
戇大
GANDER,傻瓜,呆鵝,糊塗蟲,引申為受騙者,現被北方人讀作「港都」。
混槍勢
「混CHANCE」,CHANCE,機會,混槍勢就是混機會,也引申為渾水摸魚,等等。
發嗲
「發DEAR」,DEAR,親愛的,可愛的,引申為嬌柔的,撒嬌的,媚態萬千的。
軋朋友
」GET朋友」,GET,搞,得到。搞女人,結交異性。「軋」是一個普遍運用的動詞,可以進行各種自由組合,如「軋鬧猛」(湊熱鬧)。
拉三
LASSIE,少女,情侶,引申為妓女、賣淫者或生活不檢點的青年女子。
慕客
MUG,流氓,引申為嫖客。
大班
大BANKER,大銀行家,引申為大老闆、富豪。
退灶私
」退JUICE」,JUICE為油水和錢財,「退JUICE」的本義,是流氓退還敲詐得來的油水與錢財,後引申為丟臉、失面子。
克拉
COLOUR,色彩,引申為時髦的、衣著光鮮的,現僅由於形容上海老小資――「老克拉」(又記為「老克臘」)
接(劃)領子
」接LEADS」,LEADS,LEAD的復數形式,意為提示,暗示,線索。接LEAD,即得到暗示或暗示(「劃」為上海方言,意為給出、拋出)。
著台型
(衣)著DASHING,DASHING本義指穿著打扮很漂亮,後引申為出風頭、自我表現,自我炫耀等。
落佻
ROTTER,英國俚語,指無賴、下流胚、可惡的人、討厭的傢伙,名詞。後轉為形容詞,意為無賴的、無恥的、下流的、卑鄙的。
噱頭
SHIT,大便、胡說、謊言、大話,蹩腳的商品或表演,引申為吸引觀眾的低級趣味的表演,引顧客上當的騙局,以及各種華而不實、嘩眾取寵、引人發笑的手段。
嘎三壺
GOSSIP,聊天,閑談。
邋遢
LITTER,雜亂、四下亂扔的東西,在公共場合亂扔廢物的人,引申為形容詞:雜亂、凌亂和不修邊幅。
回湯豆腐乾
屬於比較古舊的上海話,流行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戀人分手後重新復合,往往被稱作「吃回湯豆腐乾」。後也泛指一切「吃回頭草」的行為。
戲話
請注意新聞里的「笑稱」兩字,如果阿憶的解釋有自嘲的意思,用上海話說,他的言辭就屬於「戲話」。「戲話」並非指不真誠的話,言說的人常常由於十分明顯的戲謔表徵,而令聽者會心一笑:「儂格只赤佬,又講戲話了喏!」
落場水
上海話里「嘸啥落場水」即「沒有面子」、「收場比較難堪」之意。阿憶如果不是說的「戲話」,復出真的因為是教授收入寒酸的話,那堂堂北大可真的「嘸啥落場水」了。
弄鬆
上海話里捉弄、令人出醜的意思,程度上較「惡作劇」稍輕。明知娛記的鏡頭對著自己,還要在競爭對手力捧新星的演唱會上「公然」打瞌睡,如果是故意為之,則屬於「弄鬆」對方。「弄鬆」未必有多大的殺傷力,用北方話說,最多給對方「添個堵」。
粢飯糕
新興的上海話,指「又痴又煩又搞的女孩」。本事件中最起勁的是「涼粉」,如果人家李宇春的領導真的因為生理原因而在張靚影的演唱會上睡著的――如此,「涼粉」們還要糾纏不休,搞勁十足,那基本上就屬於「粢飯糕」了。
挖塞、哇色
從英語worse演變而來,意思即worse的原意:更糟糕、更惡劣。現在對「挖塞」的通常理解是:心情郁悶、憤懣郁結於胸而不得舒緩。 WORSE,更糟的,更惡劣的,被引申為專門形容心情的難受和惡劣。 例句:從被胡戈「弄鬆」開始,陳凱歌這一年的心情,用「挖塞」形容,再貼切不過。
坍招勢
被人惡搞,最高境界是寬容+自嘲,最大程度地消解惡搞對自身社會評價的降低。面對惡搞,企圖用「正搞」對抗,最後的結果就是「坍招勢」―――丟面子、下不了台。 「坍招勢」原意是「退juice」,juice即英文「油水、錢財」之意,原指流氓退還敲詐來的油水,後在滬語中引申為「丟面子」。
刮三
上海話「比較不堪」的意思,語意近似北方話「咳,這件事整的,可真有點那個……」里邊的「那個」―――用上海話表達就是:「××,格樁事體真額有點刮三喏。」 例句:原以為粉絲都是發自肺腑崇拜「教主」的性情中人,哪知道居然混了這么多僱傭粉絲,刮三,邪氣刮三,勿要特刮三噢。
豁胖
實力不逮,但硬要做出一副無所不能的樣子,謂之「豁胖」,比普通話里「打腫臉充胖子」的同義更濃縮、傳神。某年春晚里郭冬臨扮演的那個好面子的北方漢子,就是「豁胖」的經典版。 例句:明明魅力、實力沒到那個份上,拚命組織龐大的「粉絲團」,不惜以僱傭粉絲注水―――這樣的明星,就是在「豁胖」。
奧特曼
Outman也,out和in(時尚、新潮)的意思相對,「奧特曼」即新上海話中「落伍之人」之意。近年日漸式微的金雞百花獎,就是這么一位「奧特曼」。「奧特曼」的命門並不在於out,而是他從來不嚮往in,抑或所有人都認為他很out,但偏偏他一直以為自己很in。
頭撻
把一個電影人的節日辦成這副腔調,應該給他一個「頭撻」嘗嘗。上海話中用手心的前半部分快速但輕微地拍擊一個人的後腦勺,即謂之「請伊吃一記頭撻」。請別人吃「頭撻」在更多時候是虛指,帶有濃重的警示作用。比「頭撻」程度更甚的,就是「吃生活」了。
神之胡之
上海話中對腦子不清楚、辦糊塗事之人的斥責語。例:儂格個人,哪能做事體格能神之胡之!「神之胡之」者有時並非糊塗,而是不知天高地厚,明知冒天下之大不韙仍一意孤行,例如這位真把自己當做「蓋萬里長城」的始皇帝的主兒。
唐伯虎
新上海話中對欠他人財或者物不肯歸還者的戲稱。唐:音同「宕(拖欠)」;伯虎:諧音「不付」。 例句:花兒詭辯的話說得夠多的了,唯獨欠消費者一個「觸及靈魂深處」的道歉。故而,花兒就是「唐伯虎」。
搓、彪
這兩個比較傳統的上海話意思近似,都有「戲耍、挑逗」的之意,但細細品味略有差別,其中細微的分別只有長期在上海話中浸淫方能體會。 其中「彪」讀第三聲,該字「戲耍」之中蘊含的「挑釁」意味更甚於「搓」。范冰冰拿出相機拍記者,如果雙方都具有足夠的幽默精神,那該舉動充其量就是一次程度很輕的「搓人」,搓人的,被搓的,相視一笑,也就泯恩仇。記者心態差的,會尋思:××,我拍照屬於本職工作,儂拍我,不是在「彪」我么? 男的心態一壞,女的原來是准備「搓」的,後來也就變成了「彪」。
神兜兜
神氣,招搖,得意洋洋。類似北京話的得瑟。 引申開也有神神叨叨,不靠譜的意思
骯三
是指事情讓人感到棘手,惡心,不好辦,不好處理。或者是某個人讓別人感到不爽,不好相處等。而不是真的看了某樣東西看了讓人有想吐的感覺。 用法: 這件事情很骯三 這個人很骯三 最常說的就是:個記骯三了(這下難辦了)。
沙坑
形容一個人小氣、吝嗇,詞語叫「沙坑」,這個人就叫做「坑子」。 如果這個人實在是太小氣吝嗇了,那他就是「金剛沙」,意即「沙坑」中的極品。
翹辮子
看舊上海典故的書,提及「翹辮子」一語的來歷,說是跟舊上海的電車有關。舊上海馬路上行駛的電車多是有軌電車,下面有鐵軌,上頭有電線,行車的動力全靠電車頭上的一條小辮子,這種電車在新上海很長一個時期里還保留著。電車出軌的事不常見,但是電車頭上的小辮子脫落卻是常見之事。車行途中,小辮子突然脫落,電車嘎然而止,於是車上的上海乘客就埋怨了:「要死了,小辮子落脫了。」「落脫了」,就是電車上面的「小辮子」翹起來了,翹辮子,就是死脫了。
編輯本段上海話部分詞彙釋疑
左邊與右邊分別是上海話與普通話。 吳= 我 儂 = 你 yí(咦)= 他/她/它 阿拉 = 我們/我的 yí(咦)拉 = 他們 ná (拿) = 你們 jiē guēn = 厲害 個 = 的 mǐ kōng= 臉 覅= 不要 jīng zhāo= 今天 敏 zhāo= 明天 戇大 = 傻瓜 白痴 齁=胸悶 齁煞脫了 = 胸悶死了 jiāo關 = 很多,非常 u ei = 不 娘娘= 姑姑 冊那= 操 啥么事 = 什麼 拆(cā)屙 = 拉大便 拆(cā)斯 = 小便 拆爛屙(cā) = 原意拉稀,現多用於做事不認真,做得亂七八糟 拆泡斯(cā) = 小個便 老卵 = 牛(強) léi sēi= 行 (sēi 分s ei) 人= 人 壽缺西 = 傻瓜 好bei相= 好玩 sēi意 = 爽、過癮 弗來三 = 不能夠,不行 看野眼 = 注意力不集中,到處亂看, to look around without focus 妗格格 = 自以為是 打相打 = 打架 別苗頭/軋苗頭 = 比高低 賊骨頭 = 賊,小偷 弄慫 = 戲弄;Tease 壽頭 = 傻瓜,低能,fool, mp 猜咚哩猜 = 石頭剪子布 日昏 = 昏頭,搞不清是非 野豁豁 = 比喻說話誇張 淘糨糊 = 搗亂,to mess with 毛估估 = 粗略的算一下 豁翎子 = 暗示 老邦瓜 = 不再年輕的男人、中年男人,老頭 篤悠悠 = 悠閑的,安穩而輕松 打樁模子 = 站在街邊做黑市交易的人 死弗臨盆= 死不認錯。比喻頑固 毛毛雨 = 小意思 開洋 = 蝦米 爛污三鮮湯 = 亂七八糟地,馬馬虎虎地 瞎七搭八 = 胡說八道 撬邊模子 = 拖兒 刮三 = 奇怪(不是很貼切) 巴子 = 鄉下人 夜到/夜裡向 = 晚上 早浪向/早浪頭 = 早上 樁 = 件 轉去 = 回去 一眼眼 = 一點兒 花腳頭 = 費力 拿拉許 = 拿著 便當來死 = 容易得很 弗敢 = 不敢 啥閑話 = 什麼話 投五投六 = 心急慌張 回轉 = 返回 急吼吼 = 急匆匆 奔 = 跑 汗溚溚渧 = 汗直流 常久勿見 = 好久不見 開房間 = 訂房間 勿靈 = 不好 老 = 很 免脫 = 免掉 一般來死 = 很一般 下個號頭 = 下個月 一記頭 = 一下子 個能 = 這樣吧 促掐 = 惡毒 癟盪 = 凹陷的地方 吃耳光 = 打耳光 脫頭落襻 = 丟三落四 戇頭戇腦 = 傻頭傻腦 嚡里搭 = 哪裡 垃圾癟三 = 撿垃圾的 污連頭 = 大便 弗要面孔=不要臉 活猻 = 猴子、多形容多動調皮的小孩 個
『捌』 日常的上海話有哪些
1、飯吃了沒:凡切了伐
2、身體怎麼樣:森體哪能
3、生什麼病了:桑薩毛病了
4、悶特:沒話說
5、戳氣:討厭
6、洋盤:外行
7、辣手:厲害
8、弄鬆:捉弄
9、熱昏:頭腦發熱,一時沖動
10、缺西:傻瓜
11、小赤佬:小鬼頭
12、壽頭:獃子
13、敲邊:配合,托
14、枉誕:不講理
上海話語調
作為一種吳語方言,和大多數吳語一樣擁有較為復雜的連讀變調。上海話在吳語中最快進化到「延伸式」連讀變調,在說一個詞語時,首字的聲調決定其他字的變調,而與後字的聲調無關。
二字組變調規則共有五條:
1、陰平聲後接任何聲調,兩字聲調分別變成55+21。如「醫生」「風琴」。
2、陰去聲後接任何聲調,兩字聲調都分別變成33+44。如「背心」「廣告」。但後接陰去、陽去聲調時有少部分例外,如「草紙」聲調讀作55+11。
3、陽去聲後接任何聲調,兩字聲調分別變成22+44。如「老酒」。
4、陰入聲後接任何聲調,兩字聲調分別變成33+44。如「浙江」。
『玖』 辮的意思
辮的意思
1、發辮[fà biàn]:長發編繞而成的辮子。
2、辮發[biàn fà]: 即辮子或借指編發為辮的少數民族。
出處: 晉 -左思 《魏都賦》:「有客祁祁,載華載裔,岌岌冠縰,纍纍辮發。」
《資治通鑒·魏文帝黃初二年》「南謂北為 索虜 」 元 胡三省 注:「 索虜 者,以北人辮發,謂之索頭也。」
《宋書·王僧達傳》:「辮發凶詭,尤宜裁防。」 宋 王禹偁 《籍田賦》:「恩流於孝弟力田,德被於雕題辮發。」參見「 辮子 」。
3、辮髻[biàn jì]:用辮子盤成的髻。
4、抓辮子[zhuā biàn zi]:比喻抓住缺點作為把柄。
5、絛辮[tāo biàn]:發辮。
6、辮繩[biàn shéng]:分股交叉編成的像發辮一樣的繩子或指扎發辮用的頭繩。
7、解辮[jiě biàn]:解散發辮。舊時少數民族多結發辮,解辮謂改用 漢 人服飾,以示歸誠。
8、馬尾辮[mǎ wěi biàn]:一種把頭發聚扎於腦後勺的辮型。辮根微翹,頭發散垂如馬尾,故稱。
9、辮群[biàn qún]:滿足某些辮關系的有限生成群。
10、南辮[nán biàn]:古指我國西南的少數民族。其俗編發為辮,故稱。
『拾』 求十句經典上海話
No.10老克勒
「克勒」源自英語單詞:carat
(鑽石等的重量單位--克拉)、color、classic
後來引申為時髦的、衣著光鮮的,
現用於形容上海小資人士。
例:定製西裝就是上海老克勒們最耀眼的時髦標志!
No.9差頭
源自英文單詞charter(出租、包車),
是"計程車"的常用口語說法。
例:上班要遲到了?拉差頭去!
No.8洋涇浜
洋涇浜原是上海的一條河浜,即今天的延安東路。
所謂「洋涇浜英語」,
是指那些沒有受過正規英語教育的上海人說的英語,
意思可以理解為:不標准!
例:那個人英語說得好洋涇浜哦!
No.7軋山河
上海話讀「噶散戶」,來自英語單詞「gossip」,
閑聊、聊天的意思。
例:王奶奶又在院子里和老夥伴們噶散戶。
No.6香面孔
這是情侶間的小甜蜜,吻臉頰的意思啦!
例:這個電影太甜蜜,裡面有好多香面孔的鏡頭欸!
No.5老麵皮
但也是生活中很常用的一句口語。
原指長不大的孩子,現在用來形容一個人厚臉皮!
例:到別人家裡吃飯,不要客氣怕難為情——
麵皮老老,肚皮飽飽
No.4混腔勢
來源於英文單詞chance,機會
混槍勢就是混機會,也引申為渾水摸魚,等等。
例:這個人一直在混腔勢,其實什麼本事都沒有。
No.3窩色
來自英語單詞worse,
意為心情很不好、很郁悶的,
跟上海話另一個詞「吼嘶」一個意思。
另外,它跟大家很熟悉的"伐開心"也是同義詞!
例:小編辛辛苦苦碼的稿子居然沒保存?!
心裡老窩色額!
No.2門檻精
「門檻精」源自英語中的「monkey」,猴子。
猴子給人的感覺就是精、聰明
因此,門檻精就是形容一個人精明的意思啦!
例:這個小娃娃一點都伐肯吃虧,門檻真精啊!
No.1腦子壞脫了!
按字面理解的意思就是——智商已下線。
用於開玩笑、自嘲、或其他多種場合,
也是生活中非常常用的一句口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