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陽春面是碗什麼面
陽春面,簡單便宜,但在上海人眼裡,有得是講究。
陽春面是上海 歷史 悠久和最大眾化的面,一碗價鈿便宜的面。據王定九《上海門徑》,1934年是每碗16個銅板。從《上海飲食服務志》得知:1955年0.13元一碗;1965年0.12元;到1990年,沖到2字頭,每碗0.20元。
這碗面之所以價廉,聽它原名便知:「清湯光面」。面清水光湯沒澆頭,調味就是放醬油,能加點豬油不要太幸福。光面如白飯,到店裡填肚皮,就喊陽春面。就是進入配套,也沒失去平價本色;1958年3月23日報紙上報道了0.29元的一份套餐:「高粱二兩,陽春面一碗,便菜一盆。」
原三聯書店總經理沈昌文1949年在上海老寶盛銀樓當學徒,業余時到民治新聞專科學校上電影科。潘孑農老師帶他去做「群演」。發一二塊錢,還有一碗陽春面吃;他回憶道:「我高興死了。」
在上海,經營陽春面等面點的稱「面團業」。起初肩擔走街串巷,有面館是在1828年(清道光八年),隆順館開業縣城隍廟大門旁。至上世紀20年代,湖北面館成為該業主角。
陽春面簡單便宜,上海人做這面一絲不苟,有標准有操守。那1934年16個銅板一碗的陽春面,佐料就有麻油、醬油、蔥、雞蛋皮、蝦皮等,一人吃足夠。在1955年,市府對大餅、油條等14種純糧製品實行統一規格和價格,其中就有陽春面。規定每碗標准粉生面125克,十年後改富強粉是每碗生面100克。
陽春面是碗平民的面,卻常被外省人誤讀。以為是陽春白雪之面,一定高貴,沒想到是根本顛倒的下里巴人面。問題出在面名,說原叫「光面」不吉利,本是窮光蛋,豈能越吃越窮。不知誰的聰明,改名「陽春」,並撒點點蔥花報春來。一說靈感來自面價,當時每碗十文,民間稱陰歷十月為小陽春,於是,十文面變成陽春面。另一版本有點「高大上」,說乾隆皇帝下江南到淮安,攤頭上吃了這碗好吃的無名面;趁著面興正旺取名,說眼下正是陽春三月,賜名「陽春面」。早在1938年第6期《上海生活》就有《陽春面考》,但至今對面名由來仍莫衷一是。
不管怎麼說,這名改得好;效果是講和諧,重人性。讓錢包不鼓或想從嘴裡省出銀子的,也能在店堂里底氣十足地大喝一聲:「陽春面一碗,湯要寬,面要硬,青要重啊——」附帶一句,這面里的「青」非青菜,而是碧綠生青的蔥蒜。
說來陽春面的面弄不出多少花頭,但湯可以翻花樣。換湯不換面,多用肉骨頭湯,再往上是黃鱔骨頭湯,碰到天花板是雞湯。上世紀70年代在南橋一家店,大鐵鍋滾滾沸水中,豬頭熬得露出白骨;師傅舀起一勺湯,加在我的面里。
陽春面也是一碗打底的面。只要加了澆頭,頃刻就陽春白雪起來。有它墊底,才有各色富貴澆頭的立身之地;加塊排骨就成大排面,加黃鱔和蝦仁就為著名的蝦爆鱔面……當年,著名面館奎元館開到天鑰橋路,推出一碗888元的面;托底的,還不是陽春面么。有它墊底,什麼樣的面都能對付。但有骨氣的陽春面從不主動傍大款,它知道一加澆頭就失了自我,就不是一清(蔥)二白(面)的陽春面了。
其實,陽春面是碗上海人的家常面。來不及燒飯或有客人來了,就下碗面。過去,姆媽會熬碗蔥油,蔥熬得發黑;吃面時加。原還熬豬油,後怕「三高」,只剩蔥油了。
家裡做陽春面,放湯是湯面,出湯可做拌面。拌面在夏天,用電扇吹脫了熱氣,就成了冷麵。吃時,加醋、醬油、花生醬和麻油,就如加了肉湯的陽春面,有了富足的樣子。(袁念琪)
② 陽春面是什麼面
陽春面是光面、清湯面或清湯光面,其湯清味鮮、清淡爽口,是江南地區著名的傳統麵食小吃,為高郵、上海、蘇州、無錫、常州、揚州、淮安等地的一大特色。民間習慣稱陰歷十月為小陽春,上海市井隱語以十為陽春。因其每碗售錢十文,故稱陽春面。
陽春面是光面、清湯面或清湯光面,其湯清味鮮、清淡爽口,是江南地區著名的傳統麵食小吃,為高郵、上海、蘇州、無錫、常州、揚州、淮安等地的一大特色。民間習慣稱陰歷十月為小陽春,上海市井隱語以十為陽春。因其每碗售錢十文,故稱陽春面。
③ 正宗的陽春面是什麼味道又是怎樣的做法呢
陽春面又稱光面、清湯面或「清湯光面」,湯清味鮮,清淡爽口。陽春面能上大酒店的餐桌,關鍵是碗汁所用的蔥油和「香湯」。香湯的做法相當講究。骨頭湯,買點豬棒骨和一個雞架,熬點白湯就是陽春面的湯頭。做陽春面最重要的就是炸蔥油,紫皮洋蔥的味道比較香,炸出的蔥油味道非常濃郁,而炸成金黃色的洋蔥酥同樣也非常美味,下酒、拌冷盤時加入,做炒飯、煲仔飯等等時放入一嘬,味道瞬間就變得很特別了。
陽春面是蘇式面的一種,最早叫「清湯光面」,沒有任何澆頭,在舊社會的時候是販夫走卒的食物,當時一碗面十文錢,上海人又將十月稱為小陽春,再加上很多生意人、讀書人覺得原本的名字實在不太吉利,於是就改了這么一個雅緻的名字—陽春面。陽春面是上海、江蘇地區的。陽春面又被稱為光面、清湯面或清湯光面,口感清淡,味道爽口,是蘇式湯面的一種,也是江南地區著名的麵食小吃。
④ 什麼叫陽春面
「陽春面」,原指一種不加任何澆頭的湯面,稱「清湯光面」,是舊時上海最大眾化的面點(也可作主食)之一。
後因商賈人等忌諱「清」、「光」等不吉利字眼,有好事者取古樂曲名《陽春白雪》的陽春二字,改稱為「陽春面」。此面製法簡單,在醬麻湯碗里盛上滾燙的面條,綴上碧綠的點點蔥花即可。很多人在談及上海的大眾化早點時,往往將陽春面等號稱「四大金剛」的大餅、油條、粢飯、豆漿聯系在一起,並同時將他們歸入平民早點一類,以示其低檔。陽春面又有寬湯與過橋兩種。前者指碗里湯多面少,後者謂湯少面多。上海開埠以後,許多面館對陽春面的湯加以改進,有用肉骨頭熬制,也有增加鮮魚同煮的,湯濃味鮮。滬上當時小有名氣的館子如「老半齋」、「四如春」等都是吃陽春面的佳處。
⑤ 上海陽春面的做法
陽春面是蘇式湯面的一種,又稱光面、清湯面或清湯光面,湯清味鮮,清淡爽口。你知道上海陽春面怎麼做嗎?下面我告訴你上海陽春面的做法。
一、上海陽春面的材料
面條、豬油、蔥花
二、上海陽春面的做法
1.高湯,分葷素兩種;一般家庭常用雞殼、豬骨燉制葷高湯;用黃豆芽、香菇根或蘑菇燉制素高湯
2.燉高湯要用冷水,水量要蓋過食材。可以加酒去腥味,但切忌放蔥姜,以免串味或奪味。
制湯時一定要用小火,保持湯水不沸,一直焐到骨酥肉爛,方才可以。講究一點的,這還不算好;要將燉好的湯水泌出,再用紗布濾去雜質;
冷卻後,颳去面上的凍油;然後把湯重新煮沸,倒入打散的蛋清,邊倒入邊攪拌湯水,使蛋清裹住湯里的混濁之物,等到蛋清凝結後撩起丟棄;
這才有了清清爽爽的高湯,這種高湯,才能當做上好的面湯底來使用
3.豬油,是上海陽春面的點睛之筆。它不同於麻油,不同於蔥油;一碗面的滑潤,那種似有還無,似無卻有的境界,靠的就是那一勺豬油的香氣。如今推崇低脂低糖的飲食理念,那一勺豬油可能要承載無數莫須有的罪名,真讓人替陽春面抱不平。
4.有了高湯、有了豬油,蔥也有講究。那一定得是上海的小香蔥(俗稱白米蔥),極細的那種。
這小蔥絕不是從一大堆粗壯的蔥里挑出來的細瘦,那是贗品。上海的白米蔥生來就是細細的,卻也飽滿,而且特別的綠,是那種生機盎然、賞心悅目的綠,屬於蔥類中的萌版。
做陽春面時,去掉蔥白,只取全綠的蔥桿,切成兩三毫米長的蔥末,也叫蔥花。
5.此時,准備一個闊口的面碗,加點鹽,挑上一哚熟豬油,灶上同時燒著清水和高湯。
面可以自製,也有專門機制的陽春面,但最好是細面;陽春面的質感相對於其他面條要稍微硬一些
6.水燒開後放入面條,再沸時把面撩起,用漏勺托著放在流動的水下沖洗至面條冷透,然後放到沸騰的高湯鍋里,等湯再滾時,用筷子撩起面條,盡量舉高,把面的底端先放入碗中,順勢折上幾折,看上去很齊整;
然後,舀入高湯,但不宜太多,要讓面稍稍高出湯一點點才好,最後撒上蔥花,大功告成。
三、上海陽春面的注意事項
做陽春面最重要的就是炸蔥油,紫皮洋蔥的味道比較香,炸出的蔥油味道非常濃郁,而炸成金黃色的洋蔥酥同樣也非常美味,下酒、拌冷盤時加入,做炒飯、煲仔飯等等時放入一嘬,味道瞬間就變得很特別了。
做陽春面用豬油也是很關鍵的一點,一定要用豬油才能確保蔥油、面條的香味。
炸好的蔥油還可以拌冷盤、拌米飯吃,或者將洋蔥酥撈走後,用剩餘的油炒蔬菜吃,味道可比蝦油。
四、面條的基本信息
1. 新鮮面條有切面、揪面和拉麵等。切面的主要營養成分是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等。一般市售的新鮮切面都是機制的,其味道和口感比掛面要好,但很多人還是喜歡吃手擀麵
2. 面條的製作方法,因季節的更替不斷變化
3. 冬季天氣寒冷,人們多吃湯面條、拉麵條、燴面條,裡面放些乾菜、酸菜或新鮮青菜。有些地方的人愛吃清水面條,有些地方的人常在面條湯內攪入麵糊,這種帶糊的面條,人們俗稱為“糊湯面條”
4. 夏季人們多吃撈面條,面條煮熟後撈出,放在涼水或陰陽水(開水摻涼水)中拔一下,拌以蒜汁、莧菜、荊芥和黃瓜絲,吃時清涼利口,防暑降溫
5. 春秋季人們多吃鹵面、炯面等。到了蒜苔和豆角收獲的季節,家家戶戶都喜歡用蒜苔和豆角做鹵面。因為這些菜是做鹵面的固定菜,所以蒜苔和豆角上市的時候,也是人們吃面條最多的時候,平時三兩天里最少要吃一頓鹵面。
6.市面上出現了彩面,顧名思義,營養彩面並非靠色素來添加顏色,而是利用蔬菜和水果加入面條裡面,讓面條呈現出五彩繽紛的同時又能擁有普通面條所不具備的營養。
⑥ 陽春面到底是怎樣的面
陽春面
又稱光面。民間習慣稱陰歷十月為小陽春,上海市井隱語以十為陽春。以前此面每碗售錢十文,故稱陽春面。 開洋蔥油拌面又稱海米蔥油拌面。以熬香的蔥油和燒透的海米(上海人稱開洋),與煮熟的面條一起拌食。面條韌糯滑爽,海米軟而鮮美,蔥油香郁四溢.1945年後,城隍廟有個姓陳的攤販運用蘇北家鄉日常的方法熬制蔥油,用來拌面。蔥香濃郁與眾不同,很受歡迎,流傳至今。現為湖濱點心店的特點小吃。
http://ke..com/lemma-php/dispose/view.php/856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