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龍華廟會
一年一度、上海最具規模的傳統廟會——上海龍華廟會,每年春暖花開的時節在龍華旅遊區舉行。這一上海特色廟會融文化、商貿、旅遊為一體,每年吸引遊人高達140餘萬人次。今年龍華廟會從4月21日至5月7日期間舉行,為期17天。
廟會文化淵源深厚
龍華是上海的著名古鎮,近年來建設完善的龍華旅遊區與龍華古寺、古塔、龍華烈士陵園交相輝映,構成上海最富有民俗文化特色、佛教文化特色的現代旅遊區。龍華又是上海最大的佛教叢林—龍華古寺的所在地。每年三月三,當桃花盛開的時節就會隆重舉行傳統的龍華廟會。世人於農歷三月初三在龍華古寺前舉行廟會紀念漢化彌勒,這一傳統活動自明清以來年年舉行,400餘年來綿延不絕,如今已發展為申城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傳統廟會。
民俗活動豐富多姿
龍華廟會期間將舉辦一系列的民俗活動,包括民俗歌舞表演、民俗經典節目、民俗創意製作和各地特色民俗展演等等,豐富的內容讓人目不暇接。4月21日的『東陽板凳龍上海首演』拉開龍華廟會序幕,由浙江東陽百米板凳龍(許宅花燈)在吉祥民俗廣場持續演出3天,並舉行『舞吉祥龍』活動。『龍華吉祥仙人出會』大型民俗活動將再現當年龍華獨有的民俗慶典盛況,於4月21日、28日、5月5日分3天在龍華旅遊城上演。
在吉祥廣場設置『龍華民俗大舞台』,吸引上海及長三角地區民間絕技藝人及市民遊客參與,每天展開舞台演出、遊街巡演、現場製作表演等等。展演節目有∶滬上絕唱、中裝表演賽、絕技絕活大比武、海上笑星講閑話、戲曲飆歌等;表演兼遊客參與項目有∶中幡絕技表演、抖空竹表演、滾燈、高蹺等。另外還邀請金山農民畫、嘉定顧著、江南絲竹、青浦田山歌等遺產民俗經典節目,進行『江南一絕』現場表演、展示。『民俗創意製作坊』設置10個相對獨立的製作空間,吸引遊客自己動手製作。
特色民俗展演日展示各地的民俗風情,如上海長寧民俗活動日則有包括蓮湘、花轎、腰鼓、秧歌等團隊行街表演及特色民間手工藝展示;上海寶山民俗活動日進行寶山龍船鑼鼓、盪湖船等行街表演和江南絲竹、舞龍舞獅及收藏百鼓互動展示;吳橋、天津北派雜技表演日,由雜技名角小占鳳領銜展演經典作品;江南古鎮風情表演日,周庄、錦溪、宸直等江南名鎮的民俗節目匯演。
此外還有美食購物活動『玉帶河坊——龍華廟市』,在龍華路、天鑰橋路人行道舉行。旅遊紀念工藝品集市命名為『新千景坊』;時令小商品展銷集市命名為『春來桃花坊』;以各地土特名牌產品展銷為主的集市命名為『龍華品真坊』。『香花橋美食街』在步行街,展出數十家來自各地的具有地域民俗特色風味的小吃,遊人除購買喜愛的紀念品和土特產,又可一賞各地的民俗特色風味小吃。
B. 上海有哪些民間藝術
去城隍廟看一下
C. 描寫上海長寧文化民俗村,看到了什麼,感悟寫幾句話
上海市長寧民俗文化中心地處滬西「民間藝術之鄉」的新涇地區,位於天山西路201號,毗鄰上海動物園和虹橋國際機場,與地鐵二號線北新涇站隔街而望。
中心隸屬於上海市長寧區文化局,系國有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其前身為建立於一九九一年五月的上海市長寧區新涇文化館,二○○四年十一月經區政府批准更名為上海市長寧民俗文化中心,成為上海市第一個經營特色群眾文化的事業單位,也是全國首家以民俗文化命名的主題文化館。
多年來,中心以弘揚民族遺產、傳承民俗文化、發展民間藝術為己任,堅持圍繞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保護主題開展工作,組建了蓮湘舞、皮影戲、高蹺、舞龍、舞獅等二十多支民間藝術團隊,發展出一支800餘人的行街表演隊伍和一支百名民間藝人絕技絕活的表演隊伍,組織策劃了春節、元宵、端午、七夕、中秋、臘八等等民俗傳統節慶活動,並且參與了社區、學校的文化共建活動,甚至將民俗文化、民間藝術引進了涉外小區,為展示與宣傳民族文化精神開啟了一扇新的窗口。
中心作為長寧區的民俗文化建設領銜者,承擔了區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重任。近年來,中心挖掘、整理和成功申報了江南絲竹、滬劇、西郊農民畫、法華牡丹嫁接技藝等20多項市、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二○○八年被市文廣局命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如今的長寧民俗文化中心,不僅是一個展覽民間藝術、展示民俗風貌的形象窗口,更是一個培訓民間藝術技能、延續民族技藝、研究民俗文化、孵化民族文化產業的多功能實體單位。
「民情通古樂,俗藝化人文。」一直以來,長寧民俗文化中心以「與民同樂」為綱領,以「人文天下」為宏旨,「立足上海,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為守護民間文化瑰寶、傳承民族文化基因、傳播中華文化精神而努力奮進。
專門舉辦各種民族、民俗、民間文化藝術的展覽、演出等。
大廳為民俗文化陳列室,法華牡丹、作裙、花轎等項目實物都是從民間收來,中國元素民俗商店內琳琅滿目民間手工藝商品更令人眼花繚亂;
二樓,梨園的皮影戲在此上演,茶園的民間藝人在此捏麵人,舞廳有各種喜劇名角上演名段名劇;
三樓的書畫沙龍終年開展活動、劇場內也為民眾放映公益電影;
在長寧民俗文化中心,還可通過指導老師的詳細生動的講解,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深深領略到了中華民族璀璨文化的精髓;也可通過親身參與抬花轎活動,以及對絲竹、皮影戲表演的觀看,既樂在其中,又深受中華民族的民俗文化教育。
D. 2008年 上海年貨展覽會在哪裡啊急!!
上海展覽中心 地址:延安中路1000號
2008中華文化傳統年貨博覽會將於明年1月11日至14日在上海展覽中心登場,屆時將有超過250家海內外展商帶來1000多種特產年貨,同時還將有50餘位民間藝人現場表演。
E. 上海有地方捏泥人嗎想泥人張一類的,看照片就可以捏的
記得在豫園城隍廟那一帶有許多民間藝人的,有的彎鐵絲,有的畫漫畫,也有捏泥人或者是捏麵人的,不妨過去看看。
F. 廟會的風俗民俗有哪些
1、上海廟會
上海龍華廟會廟會在上海有著悠久的歷史。廟會上有皮影戲、西洋鏡、吹糖人、轉糖盤等,還有替人「捉刀」的寫信先生,當街擦皮鞋的流浪兒童,這些「老上海三百六十行」的重現,讓人自然而然回味起了過去的歲月。
2、泰山廟會
泰山廟會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緣起於泰山崇拜和道教在泰山的興盛有關。泰山是中國東部的第一大山,它綿延橫亘於泰安、長清、歷城之間,號稱「東天一柱」。早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大汶口人」就十分崇拜泰山,並借泰山之高以祭天,成為後來封禪泰山活動的濫觴。
3、秦淮燈會——金陵燈會
秦淮燈會源遠流長,享有"秦淮燈彩甲天下"之美譽,著名的秦淮河"燈船"也隨之蜚聲天下。燈會期間遊人如海,萬燈齊明,一派熱鬧景象。秦淮燈會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唐代時得到迅速發展,明代時達到了鼎盛。
4、河南浚縣廟會
浚縣廟會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人們將戲劇中的人物、音樂、舞蹈融於社火表演,逐漸成為當地民眾自娛自樂的民間文化活動。舞獅、高蹺、秧歌、旱船、竹馬、龍燈、台閣和背閣、抬老四、頂燈、大頭舞、散河燈等。舞獅是傳統項目之一。
浚縣舞獅同別的地方不同的是,表演時獅子在前,後跟武術隊。武術隊俗稱「刀槍把子」,真刀、真槍,真拼實打的童子功,顯示出瓦崗軍駐扎大伾山時在浚縣民間帶出的習武雄風。高蹺表演者(20~30人)邊走邊舞,扮演人物多取自民間故事或戲劇。
5、北京廟會
老北京廟會的八款經典小吃:豆汁、扒糕、灌腸、茶湯、油茶、愛窩窩、老豆腐、豌豆黃。廟會是與文化娛樂有關的節日活動,有各類民間藝人進行表演營生。其中主要有:秦腔戲、扁擔戲(即木偶戲)、相聲、雙簧、魔術(我國古稱「幻術」,俗稱「變戲法」)、數來寶、耍中幡、秧歌、高蹺等。
G. 誰知道今天哪裡有廟會啊
漢族傳統廟會是由古代的宗廟社郊制度演化而來的。曾活躍於中國的廣大地區,是真正活著的民俗,很多學者將其稱為「中國人自己的狂歡節」。
提起中國古代的廟會,人們會聯想到「廟」,認為廟就是道觀寺廟。顧名思義,廟會就是在寺廟附近聚會,進行祭神、娛樂和購物活動。
廟會亦稱「廟市」。是漢族民間宗教及歲時風俗。也是我國集市貿易形式之一,其形成與發展和地廟的宗教活動有關,在寺廟的節日或規定的日期舉行,多設在廟內及其附近,故名。流行於全國廣大地區。古代,「日中為市」,進行集市貿易。至南北朝時,統治者信仰佛教,大造寺廟,菩薩誕辰、佛像開光之類盛會乃應運而生,商販為供應遊人信徒,百貨雲集,遂成廟市。北宋時開封大相國寺廟會極有名,女詞人李清照曾與其夫趙明誠相偕至廟會。北京在明代以城西(西單西)都城隍廟規模最大,不僅吃穿用商品無所不有,且有珍奇異寶,連外國客商也來買賣。清代為廣安門內的報國寺廟會所取代。雍正時,東西牌樓附近的隆福寺,西四牌樓附近的護國寺,又形成兩處廟會。其他廟會也多,所經營各具特點,有的定期每月數次開市,有的每年僅一二次,時間長短與規模大小,各不相同,有純粹進行商業活動者。市上有坐商、行商及流動小販,設攤位者須向寺廟交納租金,白天開市,不做夜市生意。與買賣相應的,則有文化娛樂表演。古代有俗講、變文、說話等,近代有單弦、相聲、琴書、大鼓、快板書、魔術、雜技等,不少文學,曲藝的形成,皆與廟會有關。其活動直至四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後,往往作為傳統的民俗文化活動,重新開放。唐韓愈《華山女》詩:「街東街西講佛經,撞鍾吹螺鬧宮延。廣張罪惡恣誘脅,聽眾狎恰排浮萍。」宋錢易《南部新書》戊:「長安戲場多集於慈恩(寺),小者在青龍,其次在薦福、永壽。」宋李清照《金石錄後序》:「余建中辛已,始歸趙氏......每朔望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相對展玩咀嚼。」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至於都門廟市,朔望則東岳廟、北葯王廟,逢三則宣武門外之都土地廟,逢四則六外之花市,七、八則西城之大隆善護國寺,九、十由東城之大隆福寺,俱陳設甚多。人生日用所需,以及金珠寶石、布匹綢緞、皮張冠帶、估衣古董,精粗畢備。」徐重蕃《成都青羊宮花會竹枝詞》:「競賣商場幾百家,五光十色斗繁華。勝名不愧稱『花會』,會把眼睛都看花。」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版《辭海》這樣解釋:「廟會亦稱『廟市』。中國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經存在。在寺廟節日或規定日期舉行。一般設在寺廟內或其附近,故稱『廟會』。《北平風俗類征·市肆》引《妙香室叢話》:『京師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貨雲集,謂之廟會。』這一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市集形式,解放後在有些地區仍被利用,對交流城鄉物資,滿足人民需要,有一定的作用。」
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就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這時的廟會又得名為"廟市",成為中國市集的一種重要形式。隨著人們的需要,又在廟會上增加娛樂性活動。於是過年逛廟會成了人們不可缺少的過年內容。但各地區廟會的具體內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魏晉南北朝時,佛道二教興起,商品交換日益頻繁,寺廟為商業活動提供了商機,廟會就此開始了。廟會由祭祀活動而產生,因娛樂大眾而發展,為商品交換而興盛。
如今逛廟會重又成為百姓春節期間一項必不可少的民俗,許多地方的廟會,區別於過去在寺廟進行的傳統,改為在公園和廣場等開闊的地方舉行,主要是進行文化、貿易和娛樂活動,宗教活動已經很少了
[編輯本段]廟會起源
廟會上的傳統婚禮廟會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形式,反映民眾心理和習慣。它的淵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古老的社祭。
周代,王為群姓立社,稱為太社,自為立社,稱為王社。諸侯為百姓立社,稱為國社,自為立社,稱為侯社。百姓二十五家為里,里各立社,稱為民社或里社。而社神是土地神,為民社的精神支柱,民眾向社神祈求風調雨順,就要進行社祭。
社祭時要有舞樂。《周禮·春官》:「若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若樂八變,則地示(同祗,土地神)皆出,可得而禮矣;若樂九變,則人鬼可得而禮矣。」可見,自古以來,祭神時總少不了舞蹈、音樂。這對後世廟會上祭神、娛神以至娛人的活動無疑是有深刻的影響。所以社祭是中國廟會產生的主源。
其次,因廟會的聚眾作用,故廟會又稱「廟市」。傳說黃帝時代「日中為市」。《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記載:「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有人推測春秋時期已有「廟市」,至少在南北朝時期,寺廟與市場已經發生聯系。雖然這時的寺廟與市場的關系還不密切,其發韌之功殊無爭議。
東漢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同時,這一時期的道教也逐漸形成。它們互相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生存競爭,在南北朝時都各自站穩了腳跟。而在唐宋時,則又都達到了自己的全盛時期,出現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動。如聖誕慶典、壇醮齋戒、水陸道場等等。佛道二教競爭的焦點,一是寺廟、道觀的修建。二是爭取信徒,招徠群眾。為此在其宗教儀式上均增加了媚眾的娛樂內容,
如舞蹈、戲劇、出巡等等。這樣,不僅善男信女們趨之若鶩,樂此不疲,而且許多凡夫俗子亦多願意隨喜添趣。為了爭取群眾,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廟觀的方式擴大影響。北魏時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動就是如此。
原來屬於民間信仰的報賽酬神活動,紛紛與佛道神靈相結合。其活動也由鄉間里社逐漸轉移到了佛寺和道觀中進行。在佛、道二教舉行各種節日慶典時,民間的各種社、會組織也主動前往集會助興。這樣,寺廟、道觀場所便逐漸成了以宗教活動為依託的群眾聚會的場所了。
而這些宗教活動逐漸世俗化,也就是說更多的是由民間俗眾出面協商舉辦。這種變化,不僅大大增加了這些活動自身的吸引力和熱鬧程度,也使這些活動中的商貿氣息隨著群眾性、娛樂性的加強而相應增加。在宗教界及社會各界的通力協助下,使廟會活動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雖然這一時期的廟會不論從其數量還是規模,在全國都已形成蔚為大觀的局面,但就廟會的活動內容來說,仍偏重於祭神賽會,而在民間商業貿易方面相對薄弱。廟會的真正定型、完善則是在明清以至於近代。
中國廟會是從古代嚴肅的宗廟祭祀和社祭及民間的信仰中孕育誕生。漢、唐、宋時期,加入佛、道教的宗教信仰和娛樂形式,尤其經過明清的進一步完善發展,突出商貿功能,從而成為人們經濟生活、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編輯本段]演變發展
清代上海廟會期間的小商販民間古廟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形式,廟會最早的形式是隆重的祭祀活動,是人們敬祀神靈、愉悅身心的產物。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經濟的發展,廟會和集市交易融為一體,成為人們敬祀神靈、交流感情和貿易往來的綜合性社會活動。
在漫長的遠古社會,廟會和崇神是一體的。一直到商周時期,廟會都是一種不自覺的活動。
漢代以後,廟會向多元化轉變。漢代廟會的主體性質因為佛文化的傳入而發生了變化。從此,佛文化如滔滔洪水般湧向中州大地。伴隨著佛教教義的傳播,佛寺星羅棋布.分布於中原地區的名山、巨邑、小鎮。許多著名的寺院如洛陽白馬寺,開封相國寺,登封少林寺,臨汝風穴寺,鎮平菩提寺、石佛寺及瓦宮寺,信陽靈隱寺,光山凈居寺,安陽高閣寺,濟源盤谷寺,輝縣白雲寺,汝南小南海,永城崇法寺,許昌文明寺,項城高丘寺等,如雨後春筍,林立中原,並留下了許多神奇的傳說。於是,崇佛廟會應運而生,林林總總。中原地區廣大廟會群中,佛與道或分庭抗禮,或相互滲透,使廟會文化更加豐富。
唐宋時代的經濟高度發展,中原地區居於全國的領先地位,保持著中心位置。道教文化經過帝王們的倡導更迅速地繁盛起來。道教文化是強大的本上文化,廟、台、祠、宮、觀、庵等道教建築在中原地區的分布十分密集。如登封中嶽廟、洛陽關林廟、桐柏淮瀆廟、濟源濟瀆廟、湯陰文王廟、洛陽周公廟、內鄉文廟、准陽人祖廟、西華女媧廟、商丘閼伯台、鹿邑太清官和老君台、浚縣碧霞宮、濟源王屋山奉仙觀和陽台宮等,和各地的龍王廟、天爺廟、祖師廟、娘娘廟、火神廟、土地廟、城隍廟、關爺廟、山神廟、河神廟、禹王廟、聖母廟、二郎神廟、泰山廟、蟲王廟等,數不勝數。這些廟宇為日後廟會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尤其是北宋時期,中原地區一度出現了經濟大繁榮和文化大繁榮,以東京開封為中心的城鎮經濟迅速發展,廟會亦應運而興。
明代是中原廣大地區廟會群昌盛的重要轉折時期。經濟飛速發展,使得在洛陽、黎陽(浚縣)、陳州(淮陽)等規模較大的城鎮大興土木、建造廟宇成為可能。明代手工業的繁榮,刺激了生產力的發展、也促進了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廟會在這種背景條件下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繁密。
明代廟會有—重要的特點,就是「行會」或者稱為「會館」、「公所」的大量興起,使廟會更加秩序化。中原地區出現許多「山陝會館」,他們敬祀關羽,立祠建廟,特別是建造戲樓等祭祀場所,使廟會的影響和作用進一步擴大化。
廟會群和神話傳說的關系極為密切。原始神話主要反映中原地區氏族社會的生活,包括天地起源、人類誕生、文化發展和圖騰崇拜等內容。西華女媧城廟會、准陽太昊陵廟會、商丘閼伯台廟會、桐柏盤古廟會等,是原始神話集中流傳的場所,幾乎可以構成人類早期社會的發展史。
[編輯本段]廟會風俗
雍和宮廟會的驅鬼儀式◆祭神儀式
廟會風俗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往往需要舉行祭神儀式。例如「行像」活動。「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裝上彩車,在城鄉巡行的一種宗教儀式,所以又稱「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遷都洛陽後,大興佛事,每年釋迦牟尼誕日都要舉行佛像出行大會。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陽城各寺都將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時,佛像有千餘尊。出行時的隊伍中以避邪的獅子為前導,寶蓋幡幢等隨後,音樂百戲,諸般雜耍,熱鬧非凡。唐宋以後廟會的迎神、出巡大都是這一時期行像活動的沿襲和發展。並漸次推廣到四川、湖廣、西夏各地。元、明以後,行像之風才衰落,很少見於記載。
◆祈子活動
廟會一開,八方來拜,敬神上香,祈願還家。這是圍繞「廟」和所祭之神而展開的活動,是傳統廟會的主題。其中帶有巫術意味的祈子活動,最典型地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這是由中國農業社會的性質決定的。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人們的生存環境基本上沒有發生改變,子孫後代的繁衍成為千百年來的頭等大事。所以,祈子這種遠古的巫術形式,便會附著於各種集會形式展現出來。這方面比較典型的廟會有河南淮陽的人祖廟會、天津的媽祖(天後宮)廟會、山西平遙的雙林寺廟會、北京的妙峰山和白雲觀走會等。
淮陽祭祀女媧和太昊伏羲的人祖廟會可以說是最具有原始宗教和巫術意味的廟會了。淮陽城北的人祖廟,是傳說中埋藏太昊和伏羲頭骨的地方,因此也稱太昊陵。每年的農歷二月二日至三月二日舉辦為期一個月的人祖廟會,其主要活動是祭拜人祖和「拴娃娃」。已婚未育的婦女,都要在廟會期間掏象徵生育之門的「子孫窯」,並買回一些當地的泥玩具「泥泥狗」,以求早日得子。這些用黃土捏成的泥玩具,有造型各異的「人面猴」,當地人稱為「人祖猴」,也有各種怪異有趣的動物玩具如兜肚猴、猴頭燕、雙頭虎、牛、豬、馬、羊等。婦女們除了用它們供祭人祖外,還將它們拿回家給孩子們當玩具。
◆廟會小吃
在各種廟會的小吃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歷史悠久的北京小吃,它既有本地傳統的漢族風味,又融和了滿族和回族的民族風味,還有傳自宮廷的御膳小食。如今的北京小吃,則匯集了南北各地的風味,創新之作層出不窮。在地壇廟會和龍潭湖廟會上,特辟美食一條街,匯聚了當今有代表性的全國各地小吃。
19世紀末,民間畫工繪制的風俗圖中,涉及到的小吃有茶湯、豆腐腦、涼粉、糖瓜、糖餅、吊爐燒餅、豌豆糕、煎餅、烤白薯等等。這些常見的街頭食攤,廟會期間皆有售賣。
老北京廟會的八款經典小吃
豆汁、扒糕、灌腸、茶湯、油茶、愛窩窩、老豆腐、豌豆黃
◆廟會演出
廟會是與文化娛樂有關的節日活動,有各類民間藝人進行表演營生。
其中主要有:秦腔戲、扁擔戲(即木偶戲)、相聲、雙簧、魔術(我國古稱「幻術」,俗稱「變戲法」)、數來寶、耍中幡、秧歌、高蹺等。
◆民間玩具
北京廟會上的麵塑民間廟會以其特殊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市井百姓。廟會上的玩具市場最為花哨。在民間兒童玩具攤上,擺滿了假面、戲劇木人、小車、刀矛、竹龍。廟會中的民間玩具種類繁多,製作精巧,件件都稱得上是手工藝品。
主要有:空竹、撲撲登、走馬燈、鬃人、吹糖人、畫糖人、塑糖人、麵塑、九連環、撥浪鼓。
賣玩具的方法有多種,例如:
套圈。攤主在地面擺一些玩具,值錢的在遠處,價廉的在近處。顧客從攤主手中買下竹套圈,在規定地點把圈擲出,套中何物,何物就歸自己。
搖彩。置一帶指針的木盤,盤內放玩具若干。顧客花點錢,用按扭發動指針。指針停止運行後,指著什麼玩具,該玩具就歸顧客。
打槍。置一立櫃,櫃上有若干小門,門內分別裝有玩具,門口都設有靶。顧客向攤主購買軟木子彈,用槍擊靶。如擊中,小門自動開啟,裡面的玩具便歸顧客。
[編輯本段]北京廟會
今日的白雲觀廟會北京的廟會有的是一年一度,有的一個月內就有數天,會期除固定的,還有不定天數的。各類廟會幾乎天天有,有時一天還不只一處,所以說北京又是廟會的天下。
北京的廟會之所以得以流傳,是因為它的存在適應了社會的需求。廟會的形成發展最初與寺廟的宗教活動有關,廟會在寺廟的節日或規定的日期舉行,附設一些商業活動。久而久之,廟會主要成了老百姓的購貨市場,以滿足一般市民的生活需要,宗教活動倒是次要的了。
(一)都城隍廟
北京都城隍廟中供奉著守護北京城池的神仙--城隍老爺。在今西城區成方街一帶。清末一場大火,將廟燒毀。然而這座古廟於老北京的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北京廟會的誕生地。
在明代都城隍廟的廟會規模相當可觀。明代的《燕都游覽志》說:"廟市者,以市於城西之都城隍廟而名也,西至廟,東至刑部街,約三里許,大略與燈市同。每月以初一、十五、二十五開市,較多燈市一日耳。"明代一年一度的燈市,可轟動九城,能與燈市相比的都城隍廟廟會,其盛況可想而知了。
清代除了每月三天的廟會外,每年農歷五月十一日還由太常寺官員在此舉行祭祀城隍的盛大活動。屆時,香客遊人絡繹不絕,小商小販雲集此地,高聲叫賣,熱鬧非凡。"鬧市口"即是記載當時廟會盛況的地名。由於廟會上"游上填塞,故多草竊剪綹之事",少不了打架斗毆事件的發生,因而留下"鬧市口常鬧事,太平橋不太平"的諺語。
隨著社會的發達,都城隍廟的廟會逐漸衰落,被廣安門里的報國寺廟會取代。不久琉璃廠市場又取代了報國寺廟會。
(二)土地廟
清代北京土地廟土地廟也叫"都土地廟",在宣武門外下斜街路西,廟的規模不大,但廟會的規模不小。每月逢三有廟會,以商業活動為主。《光緒順天府志》說:"每旬之三有廟市,遊人雜沓,與護國、隆福兩寺並稱勝。"能與號稱"東西二廟"的廟會"並稱勝",可見盛況不一般。商販貨攤和文藝演出場地多在廟的四周,春秋旺季攤位可以一直擺到廣安門大街上。
土地廟周圍多是普通城市勞動階層和菜農、花農,因此土地廟的廟會上,多是一般市民所需要的日用器皿,鍋碗瓢盆,中小農具,種籽秧苗,而很少看到珍寶翠鑽、古玩字畫等有錢人喜歡的東西。廟會上的鮮花買賣,是土地廟廟會的一項主要特色,因其於花鄉--豐台十八村毗鄰,所以這里的鮮花遠勝其他廟會。鮮花的品種又多又鮮,而且還不乏奇花異草。土地廟的廟會上還有一種商品特別多,這就是雞毛撣子。舊北京老百姓用它們打掃衛生,還是室內不可缺少的擺設。尤其是春節前,雞毛撣子是各家各戶不可缺少的工具。
建國初期北京的土地廟會還興旺過一個時期,現在廟會已不存在,但是廟的建築還在,只是早已作為民居,面目全非了。
(三)白塔寺
白塔寺在北京阜成門內大街路北。正名妙應寺,是北京名剎,因寺內有座"以鎮都邑"的藏式佛塔,通體皆白,故俗稱白塔寺,而正名妙應卻不大提及了。 白塔寺的廟會在農歷每月五、六兩日舉行,也是北京主要廟會之一。《舊京瑣記》里有記載:「…有期集者,逢三之土地廟,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護國寺,九、十之隆福寺,謂之四大廟市,皆以期集。」 白塔寺的廟會與護國寺廟會基本相同,因白塔寺與護國寺不但位置相鄰,而且廟會的日期也相近。 廟會期間,除與其他廟會類似的山貨、百貨、食品、玩具和農副產品等貨攤外,木碗貨攤是其特色。《舊都文物略》中說:「白塔寺的木碗花草、土地廟木器竹器,皆屬特有。」賣蛐蛐罐、蟈蟈葫蘆、鳥籠子市場也是白塔寺廟會的特有市場。這些東西不但有它的實用性,而且由於製作講究,工藝復雜,很多都已成為精美的藝術品。白塔寺廟會止於公私合營之後。
(四)護國寺
護國寺位於北京西城西四牌樓之北,護國寺街西口內路北。廟會定在農歷每月七、八兩日。
護國寺廟會上貨攤多,貨物齊,在這里不僅買貨,還可以聽聽相聲,看看雜耍,是吃、穿、用、玩應有盡有。《京都竹枝詞》中雲:「東西兩廟貨真全,一日能消百萬錢,多少貴人間至此,衣香猶帶御爐煙。」
護國寺廟會上玉器攤很盛。北京是數代帝都,很多高超的工匠集中北京,使北京成為玉器產地,廟會期間,達官顯貴多愛逛玉器攤。餑餑鋪和扇子鋪在廟會上也是個大行業。扇子有便宜的蒲扇,中檔的羽毛扇,高檔的摺扇和團扇。有的摺扇和團扇上不僅雕花刻紋,還鑲嵌珠寶玉石,扇面上有畫師作畫,大家題字,往往一把扇子就是一件珍貴的藝術品。
(五)隆福寺
隆福寺位於北京東城東四牌樓之西,是北京名剎之一,當初廟里的香火十分興旺,是"東西兩廟"之東廟。每旬九、十有廟會。因此地繁華,遊人眾多,有的攤販為多賺錢,九、十兩天之後不走,繼續營業一兩天,這樣隆福寺的廟會就由每旬兩天變為逢九、十、一、二這4天了。
隆福寺廟會的規模居京城廟會之首位。《日下舊聞考》中�說「……�每月之九、十有廟市,百貨駢闐,為廟市之冠。」《燕京歲時記》雲:「九、十開東廟,開廟之日,百貨雲集,凡珠玉、綾羅、衣服、飲食、古玩、字畫、花鳥、魚蟲以及尋常日用之物,星卜、雜技之流,無所不有。乃都城內一大市會也。」該廟會上珠寶玉器、文玩古董很多。雕漆買賣在這里也很興旺。最具特色的是隆福寺小吃,多種多樣,隨季變換,至今這里的小吃店還頗有名氣,保留著一些傳統品種,受到老北京人的歡迎。廟會上洋煙畫攤前也常常是擠滿了人,過去有搜集洋畫片的,和現在集郵相似,因此產生了交換洋煙畫的"自由市場"。
解放後政府將各種攤販集中在廟前的大棚內,固定攤位,獨自經營。名曰"東四人民市場",後改為國營百貨商場。80年代又把前面只有一層的營業大棚拆掉,換了一座高八層的商業大廈,改名為"隆福大廈",原隆福寺廟的建築已盪然無存。
(六)廠甸
廠甸位於北京和平門外琉璃廠一帶。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三有廟會,是老北京春節期間遊人最多,最熱鬧的地方,當時很少有人不去逛趟廠甸的。
明嘉靖間為了皇宮和皇族的安全,把原在東華門、燈市口一帶的燈市部分移到琉璃廠附近。上元節時這時搭棚懸燈,熱鬧非凡。宣武門外是各省會館集中之地,各省考生常居於此,暇時多願到琉璃廠逛逛,對促進琉璃廠書肆和文物、南紙店鋪的發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清代中晚期,社會上一些暴發戶附庸風雅,不讀書也大量購買書籍,放在家裡擺樣子。不懂文物的人,也買名人字畫,名瓷和青銅器,也促進了琉璃廠的古籍、文物行業的興盛。
廠甸廟會是由看燈逐漸形成廟會的,從乾隆年間就規模相當可觀了。廟會上幾乎無所不有、無所不包,各色貨物五花八門,逛廟會的人是工農兵學商,各行各業的人都有。無論男女老少到廠甸都能各有所獲。 今天的廠甸廟會是北京城內唯一的開放式廟會,琉璃廠也被恢復成為名符其實的文化街。
(七)白雲觀
白雲觀位於北京西便門外,復興門外白雲路之東。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九日有廟會。以宗教活動為主。
白雲觀是北京最大的道觀,號稱"全真第一叢林"。白雲觀正月開廟的主要活動有山門"摸石猴",窩風橋上"打金錢眼",元辰殿十二生肖二十四孝圖前「尋找命星」等等。
其中"摸石猴",除山門上這只石猴外,還有兩只石猴隱藏在其他石刻的花紋中,名曰「三猴不見面」,後二猴知道的人不多,所以白雲觀還有「鐵打白雲觀,三猴不見面,」的說法。窩風橋據傳是佛道相爭的產物,原橋在「文革」期間被拆毀改為防空洞。現在的橋是一九八八年又依舊樣重建的。道教文化中,天乾地支配合,每六十年重復一次,叫一個花甲子,每年都有一位對應星宿當值。元辰殿中塑有以六十年花甲子為順序的六十位星宿像,順星就是遊客到元辰殿找到自己的本命星宿,在塑像前跪拜,燒香、布施之後,即可保佑自己一年順遂。
上述廟會現在僅存廠甸和白雲觀兩處。現今北京著名廟會有地壇廟會、龍潭湖廟會。
[編輯本段]上海廟會
上海龍華廟會廟會在上海有著悠久的歷史。廟會上有皮影戲、西洋鏡、吹糖人、轉糖盤等,還有替人「捉刀」的寫信先生,當街擦皮鞋的流浪兒童,這些「老上海三百六十行」的重現,讓人自然而然回味起了過去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