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上海為什麼叫上海啊
上海是我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從古至今,上海的發展與貿易有著密切
的聯系。大約從宋代開始,隨著商貿的日益興盛,上海一躍成為「東南名城」,
尤其在清道光年間更是「商賈雲集」、「城內外無隙地」。
不過,上海名稱的出現和上海作為一個獨立的行政區並不是很久以前,
在唐代它僅僅是華亭縣的一部分。關於上海名稱的由來目前有兩種說法:一
種說法是取自《弘治上海志》中「其地居海上之洋」這句話;另一種說法認
為由於當時有上海浦和下海浦等水道而得此名。但是無論哪一種說法,有一
點可以肯定的是,宋代開始設置上海鎮,而且上海之名也最早出現在北宋郟
亶之的《水利書》中。至元代改稱上海縣,1928 年設置上海特別市,兩年後
改稱上海市,一直到現在。上海還簡稱滬。
上海之稱始於宋代,當時上海已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設有上海鎮。1292年,上海改鎮為縣。這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1949年,上海設為直轄市。
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一地名,因此,這一帶被稱為「滬瀆」,故上海簡稱「滬」。春秋戰國時上海是楚春申君黃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別稱「申」
B. 上海為什麼叫上海
有下海,才有上海。
文 | 河西
1955年,毛主席到上海視察,在黃浦江上游覽時,突然問了陪同人員一個問題:「你們知道上海還有個『下海』嗎?」舉座啞然,沒人能答得上毛主席的問題。
最後,還是他老人家自己提供了答案,他斬釘截鐵地說:「有!」
是啊,既然有上海,那麼下海在哪裡?
上海之所以叫上海,是因為有下海才有上海,有下才有上,天經地義。名字之中,沒有一個字是憑空出現沒有來歷的。
現在上海市虹口區昆明路73號有一座下海廟,當時夏海義王廟地處下海浦,長江船隻入海處。那時候,從東大名路至商丘路一帶全是漁村。漁民出海打漁,需要祈求神的保佑,便有這座小廟應運而生。所以當時這里供奉的是海神媽祖和天妃娘娘,而現在則變成了觀音。現正對廟門的馬路就叫海門路,海門路,顧名思義,大海之門,就叫海門路。當時居民船民進廟燒香,常常提著籃子過橋,所以叫提籃橋,就是這么簡單粗暴。
吳淞江南岸有兩條支流,一條叫下海浦,一條叫上海浦,黃浦江的「浦」,在吳方言區原意是人工小河。從這個字的意思你就可以看出,黃浦江這個名字,其實是個悖論,江是大河的意思,而浦是小河,何以兩者會混為一談?
黃浦江的原名是黃歇浦,黃浦江是黃歇浦與春申江名字混雜的叫法,而黃歇指的是戰國時的春申君黃歇。
黃軒飾演春申君黃歇
宋代為解決吳淞江的泄水能力,在吳淞江兩岸,大約每隔五里就會開鑿一條進入吳淞江的大支流,這種支流水道稱為浦。吳淞江兩岸共有18個浦。
北宋郟亶著《水利書》:「松江之南,大浦十八,有上海、下海二浦」。
吳淞江在虹口區海門路段,南岸有一個浦,稱作上海浦。南宋時設上海鎮,元代建上海縣,即取上海浦之名取名為上海鎮。而與上海浦隔岸相望的北岸也有個浦,叫下海浦,卻與「上海」這個名字失之交臂,而逐漸淹沒在 歷史 的塵埃中。
上海浦與下海浦,這是江南河流命名的習慣,接近源頭的支流稱為里或上,靠近下游的稱為外或下。下海浦於清同治年間被填沒,成為了現在的海門路,即今北外灘的濱江綠地一帶,依舊在煥發著新的活力,只是世人多隻知北外灘,卻不太了解曾經的下海了,只有提籃橋附近的那座下海廟還在見證下海的 歷史 。
下海廟俗稱「義王廟」。始創於清代乾隆年間,一開始只有房屋九間,是當地漁民、居民為祈佑平安、奉祀海神的民間神廟。
嘉慶年間下海廟荒塌,由心意師太重修,此後作為一所臨濟宗的比丘尼道場,通俗點說這是一間尼姑庵。
相傳心意師太至98歲高齡時,交法成師太繼任主持,之後又陸續增建前殿等二十餘間房屋殿舍。
抗日戰爭初期,下海廟房屋被日軍炮火全部焚毀。1941年起,由覺蓮募資重新修建,至解放以後,基本保持原有規模。
2012年,經過重修的下海廟重新對外開放,讓這段上海的 歷史 為更多的人所知曉。
與下海一起被人們遺忘的是吳淞江。吳淞江,就是松江,這就是松江區的名字由來。
蘇州河(吳淞江上海市段)明明在上海為什麼叫蘇州河,跟蘇州有什麼關系?蘇州河之名,始於19世紀中葉上海開埠後,部分愛冒險的外國移民由上海乘船而上,溯吳淞江直達蘇州,就順口稱其為「蘇州河」。
在蘇州河畔,有一座建築,像一座咖啡色的巨型山嶽矗立在蘇州河流入黃浦江的交匯處。在解放前,這是上海僅次於國際飯店的最高建築。它的名字叫百老匯大廈(即今上海大廈)。1934年春季竣工,由英國建築師法雷瑞設計,為英商投資所建。
上海大廈(原百老匯大廈)
叫這個名字,卻並不演百老匯戲劇。那為什麼叫百老匯大廈呢?是因為大名路。這條馬路在虹口區南部。西南起外白渡橋北堍,東至九龍路。清同治三年至光緒十四年分段築,初名虹口路。光緒三年改名百老匯路(Broadway Road),所以這座大廈就叫百老匯大廈。1943年,百老匯路以河北大名改今名。沒錯,就是《水滸傳》中梁中書所在的大名府。東大名路的大名同樣指的河北大名,這條路是大名路的東延伸段,故名。
1951年,陳毅市長將大廈命名為「上海大廈」。這是外灘建築群重要的建築物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周恩來、陳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先後陪同各國元首或政府首腦、政府代表團做客大樓,俯瞰上海市容。
這張照片,就是1973年9月17日上午,周恩來總理在上海大廈等來訪的法國總統蓬皮杜。
周總理在等待法國總統蓬皮杜
現在的下海地區,最著名的就得說是提籃橋。除了大名鼎鼎的提籃橋監獄,提籃橋區域在二戰中曾積聚過許多猶太人,是他們口中的「諾亞方舟」。上海方舟是猶太人世界,在那段「反人性」日子裡的最溫暖的「避難所」,是他們最溫情的回憶,也讓中國上海成為最散發人性光芒的地方。
這就是為什麼,猶太難民在上海紀念館會建在這里。
猶太難民在上海紀念館(原摩西會堂)位於上海市虹口區長陽路62號;由摩西會堂舊址和兩個展示廳組成,是「提籃橋 歷史 文化風貌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猶太難民在上海紀念館
這是一所正統的供俄羅斯和中歐猶太人使用的會堂。1927年由俄羅斯猶太人集資興建,稱華德路會堂,後改名為摩西會堂。納粹德國瘋狂屠殺猶太人時,逃亡上海的歐洲猶太難民大多都居住在虹口,彼時的提籃橋社區接納了二萬余名從歐洲而來的猶太難民。他們與上海人一起生活在弄堂里,學會了生煤球爐、包餛飩,不少人還和上海鄰居成了朋友。而摩西會堂成為當時上海猶太人舉行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上海最大的猶太人社團——上海猶太宗教公會長期設在堂內(1941年遷至拉都路會堂)。摩西會堂,是整個上海有關「猶太難民聚居區」的文字和實物資料最多也最為完整的地方。
猶太人感謝上海,上海也感謝這些來滬的猶太人,因為他們中傑出的藝術家給上海留下了「藝術瑰寶」。
著名小提琴手俞麗拿的導師(上海音樂學院院長)譚抒真,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跟隨猶太籍小提琴教授布雷斯勞·衛登堡學習小提琴。傅聰也跟衛登堡學習小提琴。
白馬咖啡館,又是一處充滿浪漫和傳奇的地方。1939年,來滬避難的猶太難民魯道夫·莫斯伯格和親友盤下此樓,開辦白馬咖啡館,成為當時猶太難民重要的日常聚集場所。
白馬咖啡館
百老匯大戲院 ,這個百老匯,則是真正的百老匯了,和百老匯大廈不一樣,但它之所以建在這里,還是因為這里原本是一條百老匯路。
百老匯大戲院,1928年由美商奧迪安大戲院公司投資創建,地址在百老匯路11號(今霍山路57號),1930年9月18日開幕,首映《璇宮艷史》。
百老匯大戲院
百老匯大戲院在上海也曾紅極一時,1987年起,霍山路57號曾經的百老匯大戲院改建為多功能 娛樂 場所,底層建有400平方米180座的新型歌舞廳,取名百老匯舞廳。1988年上繳利稅超百萬元,並獲上海市第一、第二屆市文明舞廳稱號,百老匯大戲院迎來第二春。
第二春花謝後,現在我們看到這座多少有些破舊的老建築,多少會有些感慨,但只要我們從空中俯瞰這片原本叫做「下海」的區域,如今北外灘的虹口正在迅速崛起,那是一片充滿發展潛力的熱土。時代的洪流裹挾著下海向未來奔去,等待並迎接它的,將是美麗的前景。
· 違法又違德的「活動物盲盒」,怎麼能夠暢通無阻?! · 菲律賓外長爆粗口,不能就這么完了! · 良醫 | 腰突、頸椎病……這些現代人「魔咒」龍華骨傷科怎麼用中醫治療?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經正式授權一律不得轉載、出版、改編,或進行與新民周刊版權相關的其他行為,違者必究!
C. 上海名稱由來 為什麼上海被稱為「滬」和「申
上海,簡稱滬,別名申,位於中國華東地區的一個國際性大都市,關於上海以及其簡稱的由來,還是有一段故事可講的。
「申」的來源與古代一位名人有關,他就是戰國時期號稱「戰國四公子」之一的黃歇,黃歇封號「春申君」當時上海是春申君黃歇的封地,當時的黃浦江還只是一條泥沙淤積,時常洪水泛濫的小河,在黃歇到來之後得以治理,人們為了紀念黃歇的貢獻,將這條河稱為春申江(又名黃浦江),簡稱申江。於是,申就成為了上海的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