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阿拉 在上海話里是什麼意思
阿拉在上海話里的意思是:我們和我的。示例:阿拉一道去白相,意思是我們一起去玩;阿拉姆媽,意思是我的媽媽。
除了阿拉,上海吳語常見的自稱方式還有我,音「ngu」。在民國時期上海有很多江北移民,由於受到自身母語江北話的影響,他們的上海話將「ngu」發成「wuu」。
(1)上海話阿拉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阿拉來源於吳語寧波方言。以寧波方言為例,寧波方言在表示多個人時常用「拉」作為結尾。清末及民國時期,大批寧波人進入上海,對上海方言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明清之際,上海只是東南沿海一處中等規模的縣城,那時的上海話與蘇州話非常相近。1842年上海開埠,隨著大量外來人口的湧入,上海漸漸地成了華洋共居、五方雜處的移民城市。
「無寧不成市」,在上海的移民群體中尤以寧波人為最多,至清朝末年,旅居上海的寧波人已達40萬,約占當時上海居民總數的三分之一。
『貳』 為什麼把上海人稱為「阿拉」呢
「阿拉」來源於吳語寧波方言。以寧波方言為例,寧波方言在表示多個人時常用「拉」作為結尾。例如,「渠拉」表示他們。清末及民國時期,大批寧波人進入上海,對上海方言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上海本土表示「我們」的說法是「我伲」,但在寧波人大量移民上海之後,「阿拉」從中下層市民中興起繼而卻成了上海話的代表,以至於許多非上海人唯一知道的上海話便是「阿拉」。另外浙江義烏市和浙江舟山市也用阿拉做第一人稱。
(2)上海話阿拉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近代第一批移民主要來自浙江省和江蘇南部的吳語區,其中一般又按照清代府屬細分為寧波人、紹興人、蘇州人等,他們構成了上海中心城區居民的主體,其中尤以寧波籍為最多。清末年間,由於社會的急劇動盪,浙江和蘇南一帶大量占據社會中上層移民流入上海尋求庇護,同時一些中下層階級也隨之進入上海工作生活,希冀安穩。
當時寧波人利用地緣和語言優勢,迅速勝過廣東籍買辦,成為上海最有影響的商。上海話中的「阿拉」即是來自於寧波話。 當時有寧波人掌金融,無錫人掌實業之說。
寧波籍的著名人士眾多,如嚴信厚、朱葆三、秦潤卿、邵逸夫、董浩雲、「阿德哥」虞洽卿、五金大王葉澄衷、鋼鐵大王余名鈺、企業大王劉鴻生、顏料大王周宗良。寧波商人執當時上海的航運業與錢庄之牛耳,長期控制上海總商會。
寧波商人創辦了中國第一家華人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第一家五金店、南貨店、綢布店、火柴廠、染織廠、化學製品廠、印刷廠、燈泡製作廠、日用化工廠、機器染織企業、國葯店、鍾錶店。
第一套中山裝,中國第一艘輪船,第一條公共汽車線,最早的民營儀表專業廠,甚至最早的保險公司,房地產公司,證券交易所,最大的計程車公司,中國農業銀行。就連「大世界」游藝場都是在寧波人的手裡誕生的。
『叄』 上海話 「阿拉」 上什麼意思
阿拉(即『我啊』)
『肆』 上海話「阿拉」是什麼意思
「我」或者「我們」,具體運用中「我們」比較多.
『伍』 上海話的 儂 跟阿拉 是什麼意思呢
上海話
阿拉是
我的意思
儂是你的意思
希望能幫到你
謝謝
『陸』 上海方言「阿拉」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被用作上海人的代稱
「阿拉」的意思就是我們,是上海當地人的方言。阿拉」原為寧波方言的第一人稱代詞。直至20世紀30年代,上海的第一人稱還不是「阿拉」,解放之後,隨著移民浪潮的結束,近代意義上的上海話漸漸定型。「阿拉是上海人!」這時「阿拉」已完全取代了「我伲」成為上海人的象徵。
拓展資料:
「阿拉」來源於吳語寧波方言。以寧波方言為例,寧波方言在表示多個人時常用「拉」作為結尾。例如,「渠拉」表示他們。清末及民國時期,大批寧波人進入上海,對上海方言造成了較大的影響。上海本土表示「我們」的說法是「我伲」,但在寧波人大量移民上海之後,「阿拉」從中下層市民中興起繼而卻成了上海話的代表,以至於許多非上海人唯一知道的上海話便是「阿拉」。另外浙江義烏市和浙江舟山市也用阿拉做第一人稱。
『柒』 上海話「阿拉」是我還是我們的意思我怎麼說我們又怎麼說
上海話「阿拉」原本是我和我們的意思,還有我的和我們的意思
現在我和我的都不用阿拉,直接用我和我的
『捌』 上海話的阿拉是什麼意思啊
「我」或者「我們」,具體運用中「我們」比較多。
『玖』 上海話 阿拉 是什麼意思
「我」
『拾』 上海話里「阿拉」的來源
一樓的胡說八道~
自己查查上吳語宗譜去再來說事兒!
上海話的「我」其實應該發音為:「俄尼」(第一個發音無法用拼音或普通話發音表達,只能用類似發音俄代替)
現在上海話的「我」發音為:「無」
而你所說的「阿拉」的准確意思應該是:「我們」、「我的」。很少用來表示「我」。
「阿拉」其實是上海話吸納外來語的一個充分的個體表現,追根溯源,其實「阿拉」根本不是上海話,而是寧波話。
而寧波話里的「阿拉」的「阿」字也不發「a」音,而是發「e」。
寧波人稱自己為「阿」發音為「e」,寧波人稱「我們」為「阿拉」發音為「e la」。
被二三十年代,寧波人在上海做生意打拚的人很多,所以寧波話的「阿拉」這個詞被上海話吸收。由於這個「e」字很難用文字表達,就取用了多音字「阿」來表達。
久而久之,就演化成了現在的「阿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