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上海指南 » 上海有哪些民俗
擴展閱讀
福州哪裡有賣東西的地方 2024-11-08 20:17:08

上海有哪些民俗

發布時間: 2023-01-19 10:22:39

㈠ 上海習俗是什麼呢

上海送灶多用糖和糯米團子。在上海崇明等地,送灶夜除了吃廿四糖、卷銀包和赤豆飯,還有一項必不可少的傳統年俗活動,厾米囤。

厾,意為用手指或棍棒等輕擊輕點。

風景名勝

自然風景,佘山國家森林公園、東灘濕地公園、澱山湖、奉賢碧海金沙、上海野生動物園、上海植物園、上海世紀公園、滴水湖、陸家嘴中心綠地。現代建築,東方明珠電視塔、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廈、中華藝術宮等。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主題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上海科技館、港匯恆隆廣場、正大廣場、上海歡樂谷、梅賽德斯賓士文化中心、尚街、8號橋、M50創意園、智造局、同樂坊、上海迪士尼樂園、國家會展中心。

上海擁有世界各國的飲食文化、經典時尚的購物和濃郁商業氣息。西餐匯聚世界各地30多個國家的風味。中餐匯聚中國幾乎所有地方風味,著名的有老城隍廟、雲南路、黃河路、仙霞路等飲食文化區。

㈡ 上海過年習俗

上海過年習俗主要有吃年夜飯和逛城隍廟會。上海年夜飯一般以上海本幫菜或者粵菜為主,清淡可口。上海的廟會文化囊括了宗教、商業、民俗等層面,被譽為上海灘旅遊的名片。

上海有什麼過年習俗

上海豫園燈會是上海過年的習俗文化活動之一。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八,燈會每天都會隆重上演,熱鬧非凡。

除夕夜上海的眾多歌舞廳,是青年人徹夜歡歌樂舞的場所,好友相攜,唱歌跳舞,盡情歡暢。

上海過年正月初一不能吃湯泡飯,不掃地,不倒垃圾。正月初十之後不拜年,正月十五之前不吃豆腐。

㈢ 上海春節習俗有哪些

1、城隍廟,上海人每到過年必定要去城隍廟逛一逛,走一走那裡的九曲橋,看一看市區燈會活動。這一天整座城隍廟都是流光溢彩,燈火通明的。

㈣ 上海節日習俗有哪些

1、上海春節:上海人喜歡放一千響、放「高升」,而小朋友則大多放一些「夜明珠」、「飛毛腿」之類的樂趣型的煙花。而以前大都站在陽台上放,「夜明珠」一點燃就往外噴五顏六色的彩彈,小朋友最喜歡,每年過年都有放夜明珠把對面陽台曬的衣服燒了的事故發生,後來就越來越少了。放鞭炮一般集中在零點,還有初五迎財神的零點,總體說來,迎財神的日子要放得比過年多得多。

㈤ 上海人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上海是個移民城市,按《南京條約》自1843年開埠以來經歷了蘇州,寧波,蘇北等好幾撥移民潮,也曾經是外國人的租界,49年後更是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移民帶來了多元的文化。上海所謂的海派文化就是兼容並蓄的文化,比較寬容,務實,高效,開放。

上海傳統飲食是濃油赤醬的本幫菜,現代的飲食比較清淡,也許會有人覺得上海菜比較甜那是因為受了無錫一帶的影響。上海人也比較喜歡全國和世界各地的美食,比如川菜,比如西餐,都很流行,所以定義一個上海的飲食風格其實沒太大意義。

上海的風俗和禮儀是一個國際接軌和中國特色的混合物。既有現代文明社會的特徵也有一些陋習。這是錯綜復雜的原因造成的。對於外國人和中國人來說,上海是個最不中國的中國城市,所以評論也褒貶不一。不過好在海派文化總體來說是寬容的,自信的,所以也沒造成太大的困擾。

上海過年習俗
臘月廿三(過小年):搞衛生,做糖糕,送灶君菩薩上天。
臘月廿四~年卅:迎春日,准備過年,采購年貨、貼春聯等。
臘月廿五~廿八:擇一晚謝年、謝神。
年廿九:小年夜
年卅:除夕,祭祖,吃年夜飯,守歲。
正月初一:開門大吉,放開門炮仗,開始拜年。
正月初二:後半夜,接灶君菩薩。(接灶有多種說法,有說在年卅的,初四午後的)
正月初三:小年朝,禮佛祭祖,女婿去妻家拜年。
正月初四夜、正月初五凌晨:接路頭(迎五路財神)
正月初六:送窮。
正月初七:人日,稱體重,為小姑娘穿耳洞戴耳環。
正月初八:穀日,徐王廟廟會。
正月初九:玉皇大帝生日,善男信女去玄妙觀進香。
正月十五:元宵節,鬧花燈。

禁忌:
1.年夜飯不能吃完,要剩一點;要講吃好不可講吃完;剩飯用紅紙封好稱「隔年飯」。
2.年初一不能吃湯淘飯(泡飯),不掃地,不倒垃圾。
3.正月十五之前不吃豆腐。
4.正月初十之後不拜年。

㈥ 上海有什麼民風民俗

除夕】

晚上,各家長幼齊集戶內,團坐同吃「年夜飯」,名曰「合家歡」。 許多家庭之長者,在年夜飯後,不去就寢,圍爐守歲。 守至雞初鳴、天微明,各戶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到子夜時,有一些人還會往城內廟中爭燒「頭香」,撞「頭鍾」。玉佛寺一般都是燒頭香的地方,龍華寺是撞頭鍾的地方。

【春節】

自初一以後各日,便是親戚朋友往還拜年之期。客來多攜禮品,待客必請喝「元寶茶」,是為茶內放上青果或茶蓋頂置青果一枚,又必請吃酒飯。其時長輩凡見幼輩皆要送壓歲錢,近幾年春節,許多家庭把給孩子春節壓歲錢的習俗,改為贈送玩具或圖書。上海人一到過年必定要去城隍廟逛一逛,走一走那裡的九曲橋。到正月初五日,為財神(俗稱「路頭神」)誕辰,各地都有接財神之舉。

【元宵】

每家必吃「元宵」,即湯圓,也是取團圓、吉利之義。但元宵之盛還在於「燈」,所以又名「燈節」。唐朝,人們把兔子視為吉祥之物,兔子燈所到之處就意味著把吉祥和好運送到了那兒。家家戶戶、各店各鋪懸燈門前,寺廟、園林、廣場等公共處所,更是大張燈彩。屆時男女老少成群結隊出外觀燈。城隍廟及西園又是一個活動的中心點。

【清明】

三月里清明節,人們借著掃墓的機會到郊野去踏青,對上海人而言,青團是清明祭祖時必不可少的供品。三月十五日多去龍華寺進香。三月二十三日崇祀天後誕辰,祈求天後神佑,上海的閩界客商,希望能在海上"安瀾利適"。當時天後宮里信徒供祀天後,並邀戲班子演戲。

【立夏】上海郊縣農民取麥粉和糖製成寸許長的條狀食物,稱麥蠶,人們吃了,謂可免"疰夏"。用立夏時青嫩的草頭和入米粉,油煎成餅,叫做"攤粞",為上海和浦東地區人民所喜食。還把糖梅子、酒釀、鹹蛋等作為當令食品,稱為時鮮,取以嘗口,稱嘗"三新"。

【浴佛節】四月初八浴佛節(釋迦牟尼誕辰),這天寺廟要拂去佛像身上塵土,誦經禮拜,城內外大的寺院如靜安寺和方浜路的廣福寺都有盛大廟會,廟會期間,山門外百貨畢集,進行土特產品交流。

【端午節】家家裹糯米粽子,或稱角黍,門上都要掛上菖蒲、艾蓬、蒜頭,意為"避邪"。正午飲雄黃酒。以蒼術、白芷、芸香等葯物煙熏室內。以雄黃抹在孩子額上,用來祛濕解毒,消除穢氣,意味著安度炎暑,不染疫癘。端午節令人最感興趣的是看龍舟競渡。

【觀音誕辰】六月十九日觀音誕辰,佛寺里香風又盛了,很多佛教信仰者,雲集寺廟。

【七巧會】七月七日,是俗傳牛郎織女雙星渡河的時候,這天晚上供瓜果,作"七巧會"吃巧果。

【中元節】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寺廟中做道場,放"焰口",並在水池放蓮燈,稱"盂蘭盆會"。

【地藏王生日】七月三十日,佛教傳說為地藏王生日,舊俗在街巷地上及居家庭園遍插棒香並點燃蠟燭叫做"地燈"。

【中秋節】人們出遊看月華,稱做"走月亮"。舊上海很多人喜歡到小東門外陸家石橋觀賞橋下月影盪漾。"石樑夜月"便是"滬城八景"之一。中秋等至十八日大潮汛,很多人到東城觀江湖,也有人到浙江海寧去觀潮。近年來,還有不少人觀看"上海桂花節"的各種表演。

【重陽節】九月九日重陽節,以糯米粉和糖蒸重陽糕,嘉定和川沙高橋等地則制松糕,都是應景的食品,又以菊花等釀酒,人們暢飲重陽酒《這天為應古時桓景登高避災的故事,居民又有登高之舉,松江余山及豫園大假山都成為登高勝地。

【菊花會】九月中旬菊花會,很多文人雅士,舉行菊花會,賞菊題詩,有各種各樣的名菊,萬卉齊放,高低疏密,瓷盆竹格,無不盡態極研,爭奇斗艷。

【冬至】十一月冬至節,冬至前一日,舊俗磨米粉蒸花糕,做粉圓,饋送親友,如同賀年。

【釋迦牟尼得道日】十二月初八,相傳是釋迦牟尼得道日,民間煮食"臘八粥",而寺廟尤為盛行,用胡桃、紅棗、栗、蠶豆、芋艿、慈姑及蔬菜等與白米一起煮成粥,供奉佛像前,然後僧人分食,並饋送檀越(信佛的施主)。

【送灶神】十二月下旬,人們忙著送年禮。二十四日做謝灶團,以酒、果、團子、元寶糖把灶,送灶神朝天。元寶糖是一種膠牙的飴糖,意為用此膠住灶神的嘴,不讓他上奏人間的罪過。

㈦ 上海有什麼民風民俗

上海人的風俗習慣
如果你見到一個上海人在早晨用開水沖泡昨日剩下的米飯,並以此為早餐津津有味地吃起來,請你不要嘲笑,這是上海人最具地方特色的早餐.上海,「盪馬路」是人們下班後,周末,雙休日以及節假日最流行的休閑方式。走親戚你要記住帶點禮物。你一到,主人會寒暄一番,然後才就坐,一般有人作陪。宴請時主人未入席,請你不要急著動筷,要等主人到位大家才開始進餐。客人未喝完酒,主人不會先吃飯。宴席散後,主人不讓客人收拾碗筷,並且再次上茶,煙,糖果,瓜子等。有客人在,主人不掃地不打罵孩子。客人告辭,主人一定要相送,一般要送出弄堂口,也有送到車站或送上車.

上海民俗
上海地處江南,因此,上海的民俗與江南其他地方有不少相同之處。上海 開埠以後,日漸成為一個江海通津、人煙稠密、華洋雜居、五方雜處的城市 ,又給原有的風俗增添新的內容;上海風俗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
除夕和春節
除夕,又名"年三十",指陰歷一年最後一天或這一天的晚上,故又稱" 大年夜",除夕的"除字",願意除去,所以除夕又叫"歲除"。按舊俗臘 月二十三日為灶日,應祭灶君。臘月二十四日為小年,從這天起直到除夕, 家家都要打掃衛生,購置年貨,農村要殺豬宰羊。磨糯米粉、做各種點心。 腌制各種臘味。另外還要貼年畫。城裡人則往往買些水仙花、臘梅、天竺等 插在瓶中以增添節日氣氛。當夜幕降臨時,合家團聚,吃年夜飯,又叫團圓 飯,席上菜餚一般是十分豐盛的。夜間通宵不睡,市民一般在家觀看電視節 目,名曰"守歲",當新的一年鍾聲敲響時,霎時鞭炮齊鳴,迎接新春。春 節是我國人民最重視的一個傳統節日,一片喜氣洋洋。農歷正月初一,是我 國傳統的新年,初一拂曉,人們都穿戴整齊的衣冠,依著長幼的輩分,合家 向長輩拜年,平輩間相互拜年。長輩還要給孩子們送紅紙包的壓歲錢,祝賀 他們又增加一歲。初一下午以及初二、初三出外向親友拜年,現在通訊發達 了,不少人都利用電話拜年。初五,不少人都買了活鮮鯉魚"接財神"。因 "鯉"和"利"讀音相近,再因從水裡抓出活鯉魚穿絲繩貼紅紙的時候,頭 尾翹起,象大元寶似的。初一到初五,街巷十分熱鬧,往寺院進香或逛廟市 者絡繹不絕。商號店鋪在初一到初三都告停業,叫做"封關",有的停業到 初五,這是一年中職工們唯一休息的日子。初五接財神,晚上吃財神酒。
元宵節
正月十五是上元節,這天晚上稱元霄。鬧元霄算得是件盛事,一般白天吃 餛飩,晚上吃湯圓。元宵節,在舊上海城內外好幾處鬧市搭起高大燈棚,各 種花燈聚集一起,蔚為壯觀。黃浦江上檣帆林立,船隻桅桿上掛起了燈,遙 望似繁星閃爍。在郊野田間同樣到處掛燈,稱作"望田燈",也是預兆五穀 豐登之意。"耍龍燈"是郊縣一項熱烈的節慶表演,在西郊和嘉定南翔一帶 尤盛,表演時伴以十番鑼鼓,有時數十條龍燈相會表演戲龍珠。婦女們在元 霄還要"走三橋",據說在月色皎潔的晚上走過三座大橋,便可終年除卻百 病。舊上海城內城外,水渠縱橫,橋梁很多,走過三橋是很容易的。而當時 去小東門外走一走陸家石橋的人就格外多的了。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家家裹糯米粽子,或稱角黍,門上都要掛上菖蒲、艾蓬、 蒜頭,意為"避邪"。正午飲雄黃酒。以蒼術、白芷、芸香等葯物煙熏市內 。以雄黃抹在兒童額上,用來祛濕解毒,消除穢氣,意味著安度炎暑,不染 疫癘。當令的食物是粽子、枇杷、黃魚、大蒜。端午節令人最感興趣的是看 龍舟競渡,過去在黃浦江上的龍舟,多數是從南翔、黃渡等處借來的。
中秋節
農歷八月初八,是賞月季節。家家賞月至深夜。人們出遊看月華,稱作" 走月亮"。舊上海很多人喜歡到小東門外陸家石橋觀賞橋下月影盪漾。"石 梁夜月"便是"滬城八景"之一。中秋等至十八日大潮汛,很多人到東城觀 江潮,也有人到浙江海寧去觀潮。近年來,還有不少人觀看"上海桂花節" 的各種表演。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以糯米粉和糖蒸重陽糕,糕上插小彩旗以祀神佛。嘉定 和川沙高橋等地則制松糕,都是應景的食品,又以菊花等釀酒,人們暢飲重 陽酒。這天為應古時桓景登高避災的故事,居民又有登高之舉,松江佘山及 豫園大假山都成為登高勝地。
上海的年夜飯
【上海年夜飯】歲時習俗,農歷除夕俗稱大年夜,這一天全家歡宴,稱"吃年夜飯"。古時過年可從農歷十二月十五日開始,直至除夕,各戶人家擇時做年可先後不一,近代以後才漸集中在除夕。除夕傍晚,家中懸掛出先人遺容(即"畫像",也叫"真"),合家祭拜,然後圍坐歡宴。上海年夜飯菜餚很富特色,除魚肉雞鴨外,還添上炒塌棵菜和糖醋銀絲牙兩樣菜底,另外必備如意菜(黃豆芽)和發芽豆,含有"開發"的意思。這頓飯若有家人遠出,也得添上杯筷,以示團圓無缺。上海人在吃年夜飯時,有諸種忌諱,如不許淘湯。據說淘湯吃飯,來年出遠門辦事要受雨淋,雖為無稽之談,亦寄託了百姓求福消災之意。??

㈧ 上海春節習俗

春節習俗:
1、除夕:祭祖、貼年紅、年夜飯、壓歲錢、守歲;
2、初一:拜歲、開門炮仗、齋日、拜年、聚財。
(8)上海有哪些民俗擴展閱讀:
1、祭祖:除夕祭祖是過年重要習俗之一,中華民族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祖先,報祭祖先的恩德。
2、貼年紅:貼年紅,即是貼春聯、門神、年畫、窗花等的統稱,因這些都是過年時貼的紅色喜慶元素,所以統稱為「貼年紅」。(門神、春聯、年畫)
3、年夜飯:年夜飯,是年節習俗之一,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闔家聚餐。年夜飯源於古代的年終祭祀儀,拜祭神靈與祖先後團圓聚餐。

㈨ 上海的風俗習慣(簡介)

上海的風俗習慣簡介:

一:親戚間往來一般保持到血親第三代,即堂兄弟、表姐妹間還有走動。平時走動不講究送禮,有事必備禮,俗稱「做客人」、「做人客」。

二:青年人多盪馬路、游公園、上娛樂場所,偶爾聚餐;中老年人以喝茶、聊天、敘舊為主。過去,市民住房狹小,朋友很少在家中聚會。朋友有紅白事,相互邀請,

三:平時來往不備禮,招待不講究儀式。


四:逢婚喪喜慶,親友間例須送禮,稱「送人情」。上門探望病人,或准備在主人家吃飯的一般是要送禮的。舊俗送禮的如今大多改為送錢。

五:送錢歷來用紅封袋。只有逢喪事用白紙。錢額喜事成雙數,喪事成單。

六: 客到,主人先接過客人手中的物品。客人帶有污穢物、濕傘,不帶入主人家中,置於門外。另,家中有喪事,一般未過頭七,不宜出門作客(規矩大的人家要過了五七才出門作客)。

七:留客吃飯,至少備8隻菜,備酒,稱「吃便飯」。

八: 進餐時,凡整隻雞、鴨、蹄膀、全魚等菜餚,主人未請,客人不吃。

九:就餐用筷有六忌,一忌將食品夾住又放下;二忌在菜碗中亂翻亂攪;三忌手握筷,目光盯住菜餚;四忌用嘴撕拉筷上食物;五忌以筷當牙簽;六忌夾食品時滴湯不止。

十:斟茶只斟七分,進行回轉動作,若用右手需按逆時針方向,用左手則必須按順時針方向,放茶壺時壺嘴不要正對他人,有請人趕快離開之意思。叩指禮,用幾個手指頭彎曲親扣桌面,表示對主人敬茶的謝忱。

十一:飲酒沒有一杯一口乾的習慣,大多小口慢呷,不行酒令。長輩命晚輩飲酒,晚輩才可舉杯;長輩酒杯中的酒尚未飲完,晚輩不能先飲盡。敬酒以三杯為度,敬酒人和被敬酒人需要起立「避席」。


(9)上海有哪些民俗擴展閱讀:

上海節慶節日民俗:

一:除夕

晚上,各家長幼齊集戶內,團坐同吃「年夜飯」,名曰「合家歡」。 許多家庭之長者,在年夜飯後,不去就寢,圍爐守歲。 守至雞初鳴、天微明,各戶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

到子夜時,有一些人還會往城內廟中爭燒「頭香」,撞「頭鍾」。玉佛寺一般都是燒頭像的地方,龍華寺是撞頭鍾的地方。

二: 春節

自初一以後各日,便是親戚朋友往還拜年之期。客來多攜禮品,待客必請喝「元寶茶」,是為茶內放上青果或茶蓋頂置青果一枚,又必請吃酒飯。其時長輩凡見幼輩皆要送壓歲錢。

上海人一到過年必定要去城隍廟逛一逛,走一走那裡的九曲橋。到正月初五日,為財神(俗稱「路頭神」)誕辰,各地都有接財神之舉。

三: 元宵

每家必吃「元宵」,即湯圓,也是取團圓、吉利之義。但元宵之盛還在於「燈」,所以又名「燈節」。家家戶戶、各店各鋪懸燈門前,寺廟、園林、廣場等公共處所,更是大張燈彩。屆時男女老少成群結隊出外觀燈。

四:清明

三月里清明節,人們借著掃墓的機會到郊野去踏青,對上海人而言,青團是清明祭祖時必不可少的供品。三月十五日多去龍華寺進香。三月二十三日崇祀天後誕辰,祈求天後神佑,上海的閩界客商,希望能在海上"安瀾利適"。








㈩ 上海的春節民間習俗有哪些快!急需

一、送灶神

農歷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家家戶戶要「送灶」、「祭灶」。 這天晚上,每家每戶或祀灶神於堂,更多的是在貼著灶神像的廚房灶頭上,供上好魚好肉、蛋餃、酒、果,十分豐富。

二、撣檐塵

在上海,從臘月下旬起至除夕,家家戶戶都要大掃除,用長柄掃帚撣掉屋頂四角及牆上灰塵、蛛網,稱「撣檐塵」。老話說「越撣越發」,在上海話中,「塵」與「陳」諧音,所以也叫「撣陳」,寓意撣除「晦氣」。

同時,這一階段,人們都要剪指甲、理發、洗澡、拆洗被褥、擦洗器皿,乾乾凈凈,辭舊迎新。

三、添新衣

每到過年,上海寧都講究穿新衣,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買新衣服。舊時講究直接讓裁縫做,全家上下,全身上下都是新的,也有送舊迎新的意思。

民間以紅色象徵吉祥,所以兒童大多穿著大紅色衣服,年輕女性也滿身紅艷,連老阿婆也系著大紅裙。所以,在新年來臨之前,一定要准備好新衣服。走親訪友,把自己打扮得優雅一些,精神一些,一年到頭精氣神滿滿。

四、做焋(zhuàng)糕

上海有一樣獨特的小吃:焋糕,焋糕也叫蒸糕,裊裊炊煙里,熊熊灶膛邊,步驟繁瑣,耗時耗力。一邊焋糕,還一邊哼著歌謠:「焋糕焋只金元寶,事業順利運道好,來年忙仔點鈔票;焋糕要焋順風糕,盼望開年天氣好,糧食豐收產量高……」

「糕」「高」同音,吃的是祝福,祈禱和和樂樂滋潤高興,願生活節節高。

五 、貼春聯

多數上海人家有貼春聯、貼年畫的習慣。不同的年畫代表著不同的寓意,比如:貼在水缸上,象徵年年有餘(魚);貼在米囤上,象徵五穀豐登;客堂上懸掛福祿壽三星圖,象徵子孫滿堂、長命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