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上海指南 » 上海過年吃什麼

上海過年吃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2-13 23:52:34

Ⅰ 上海過年習俗

上海過年習俗:
1、放鞭炮。
上海人喜歡放一千響、放「高升」、而小朋友則大多放一些「夜明珠」、「飛毛腿」之類的樂趣型的煙花。而以前大都站在陽台上放,「夜明珠」一點燃就往外噴五顏六色的彩彈,小朋友最喜歡,每年過年都有放夜明珠把對面陽台曬的衣服燒了的事故發生,後來就越來越少了。放鞭炮一般集中在零點,還有初五迎財神的零點,總體說來,迎財神的日子要放得比過年多得多。
2、看電視。
說到這一點,上海人真的不大一樣了。至少春節聯歡晚會在上海是很沒有市場的,吃年夜飯的時候大家圍在一起吃,電視就是個背景音樂,愛開不開,春晚說的段子上海老人聽不懂,笑不出來,歌舞還能看看。後來隨著南北文化的更深的融合,上海人開始看得多起來,也能跟上北方人民的笑點了。
3、年夜飯的保留菜。和北方吃餃子不同,上海的年夜飯保留菜真的是常變常新。由最早的八寶飯到流行水果羹,還流行過大王蛇。經過時間的考驗,最後留在上海人民過年飯桌上的幾個超級熟悉的菜應該是:門腔、松鼠桂魚(茄汁款)、皮蛋、三黃雞、紅燒肉、蝦仁、八寶飯——每家每戶應該還會有增補。
4、采購年貨、貼春聯
從農歷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勞作了一年的人們為過好春節就開始忙碌起來了。農歷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統稱為"廿四夜"。相傳這一天為灶君上天之日,民間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習俗。百姓在這一夜用" 卷銀包"(用青菜和慈菇、豆腐等燒熟後作餡,再用百葉包裹成)、"廿四糖"、赤豆飯作祭食,點上香燭,祭供灶君,並備紙錢,扎彩橋,磕頭禮拜,然後鳴放鞭炮,在將灶君像與前簾(俗稱"喜串")燒化前,戶主對著君像自言自語地說些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話祈禱。此俗現已除,但吃赤豆飯、卷銀包的古風猶存。過了廿四夜後,家家戶戶越發忙碌了,里里外外大掃除,俗稱撣檐塵,各家忙於洗滌被褥帳子,釀酒、炒花生和蠶豆,並采購吃的用的東西。海島城鄉百姓普遍都要磨粉蒸糕,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因"糕"和"高"是諧音,人們圖的是年年高的好口彩。本縣各地制糕的方法各不相同,上沙以蒸松糕為主,中部地區蒸的是粘糕,下沙主要蒸蒲鞋底糕;而窮苦人家則用高梁粉、白玉米作為蒸糕的主要原料。此外人們還要備些錫箔、紙錢、香燭、元寶、茶食果品之類的東西作祭品以此敬神。除夕前幾天,人們還要貼上新春聯,掛尊祖,把先祖的遺像掛在中堂正壁的牆上,擺好祭品,待大年夜一到,點上香燭,讓後輩瞻仰。除夕前人們還進行打囤子,即把石灰裝在麻袋裡,往地上列印,企盼來年糧谷滿倉。這些活動現已不見。有的農戶還將市內的垃圾及無用的雜務和雜草堆放到外場,點火焚燒,以求來年吉祥,平安無事。
5、吃年夜飯,守歲
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是除夕,俗稱大年夜。在這一天,把過年的一切陳設都布置定當,如寫春聯、貼門神等。晚上全家老少圍在一起吃年夜飯,菜餚遠比平時豐盛,主要的一道菜用菜心、豆腐等燒成後用百葉卷裹,被稱之為卷錢捆,以示來年財源滾滾而來。這一夜是孩子們最高興的日子,因為父母、長輩送上壓歲錢。在舊社會,沒錢的人在這一天是難熬的,按舊規,當年債務要當年清,年底討不到債,到年初一就不能強討了,直到二月初落燈後才能討債,所以債主在大年夜差人四處討債,還不起債的人只好四處躲避,有家不能歸,到年初一才能回家。所以往日有"年關糧戶好過,沒錢難過"的俗語。
6、開門大吉,放開門炮仗,開始拜年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年處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稱"開門炮",其原意是驅邪,後來就含有開門大吉、高升發財的意思。過年了,大人小孩換上新衣帽,穿戴整潔,全家圍桌而坐,共進豐盛的早餐,以素食為主,再加上湯圓(圓子)、糖年糕、以示全家團圓,年年高,並將去年廿四夜的一碗赤豆飯拌入早飯內,俗稱"陳年飯",意為隔年有餘的好口采。早飯後,孩子們向鄰居、親友長輩們一一尊稱問好。正月初一這一天忌諱頗多,不能動刀具,不能潑水,不能去水橋淘米,不能掃地,不能開後門,不能搬動柴禾,不能出口污言,不能動手打人,不能睡得太晚等等。連煮飯燒菜的柴草要用芝麻桿,黃豆桿等放在爐堂里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火越旺,越吉利,預告今年萬事興旺,節節高.另外,年初三和年初五早晨家家都要燒早飯,飯前要點燃香燭,企求全家興旺平安。
舊時,一到春節乞丐就多起來了。有一種乞丐,他們不是因為家中貧困而去行乞,而是為行孝道。據傳,老年人活到九九八十一歲有一道鬼門關,只有吃了"百家飯"才可安然無恙度過這一關。於是家有老人的孝男孝女們在新春初一日走出家門去討飯給自己的父母吃。還有一種乞丐俗稱"叫化子",他們乞討的方式令人好笑.有的乞丐用紅紙裹著菜頭掛在竹桿上,每到一家門前就說菜頭到,生意好,懇求施捨,這叫"送菜頭"。有的用紙和竹絲做成牛狀,到家家門前說盡好話,吉利話,以求施捨,這叫"送春牛";有的手持一根冬青或柏樹的樹枝,在樹枝上掛些小鈴後古錢,表示在新的一年裡家人會象搖錢樹一樣,財源滾滾而來,這叫"搖錢樹";有的企丐身穿佛衫,頭戴神像面具,化裝成財神菩薩的模樣到各家的宅院內狂奔亂跳,以示財神菩薩來了,這叫"跳財神"。崇明人在舊社會里雖生活貧困,但遇到這些企丐還是樂善施好,給一些干糧和其他食品.解放後這些行企方式早已絕跡了。
年初二清晨,各商店及手藝人都焚香敬神,稱"燒利節",中午十分,店主還設酒款待店員,一起祈求新年生意興隆。年初五,相傳為財神生日,大街小巷的商店開門營業,這一天中午每家都吃餛飩,以示兜財。此外在鄉間田頭還有木人頭戲(今稱木偶戲)。初一至初五期間各家走親訪友,互祝新春快樂,並互贈禮品。期間,各寺廟香火遠比平時旺盛,特別年初一早晨,上寺廟燒香拜佛的人特別多,而且特別早,要趕燒頭香,城外的壽安寺和中興鎮的廣福寺是最熱鬧的地方。
上海過年習俗禁忌:
1.年夜飯不能吃完,要剩一點;要講吃好不可講吃完;剩飯用紅紙封好稱「隔年飯」。
2.年初一不能吃湯淘飯(泡飯),不掃地,不倒垃圾。
3.正月十五之前不吃豆腐。
4.正月初十之後不拜年。

Ⅱ 上海人在90年代過年的時候都會吃什麼零食

上海人將元宵稱作「湯圓」或「圓子」、「團子」。是用糯米粉搓成球狀,再包上甜餡或肉餡。在上海所屬的縣、區農村中,還有一種「薺菜圓子」。別有風味。上海松江縣元宵節做的糯米團子,有湯煮和蒸制兩種,湯煮的大都是鮮肉餡或糖餡;蒸制的多為素餡,薺菜以外還有蘿卜絲、百果、芝麻等餡料。

Ⅲ 上海過年都怎麼過有甚麼習俗有一定要吃的東西嗎

上海人在過年的時候,幾乎沒有豆製品,特別是豆腐。
唯一算豆製品的 是烤麩才在過年用。
講究的是在年夜飯,要有全魚(整條)。
別的就不特別了......

Ⅳ 過年吃什麼

1、臘八粥

我國古代天子國君,農歷每年的十二月要用干物進行臘祭,敬獻神靈。臘祭後來流行到民間,其習俗至今還有所遺存,就是臘月初八吃「臘八粥」(有的地方是「臘八飯」),用以慶祝豐收。

《燕京歲時記·臘八粥》中記載:「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去皮棗泥等,開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

2、年糕

年糕是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屬於農歷新年的應時食品。年糕有紅、黃、白三色,象徵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3、湯圓

湯圓別稱元宵、湯團、浮元子,是由糯米粉等做的球狀食品。一般有餡料,煮熟帶湯食用,在江蘇、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湯圓的習俗。湯圓象徵合家團圓更美好,吃湯圓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團團圓圓。

4、餃子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原名嬌耳,是東漢時期南陽人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也稱水餃,是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

餃子的諧音「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過春節吃餃子意味著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

5、春卷

春卷又稱春餅、春盤、薄餅。春卷是用乾麵皮包餡心,經煎、炸而成,由立春之日食用春盤的習俗演變而來。在中國南方,過春節不吃餃子,吃春卷和芝麻湯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春節

Ⅳ 上海過年吃什麼菜

01

紅燒肉

寓意:大富大貴


上海人年夜飯桌上的第一道硬菜,絕對是紅燒肉。肥而不膩、酥而不爛、甜而不粘、濃而不咸,是上海紅燒肉的特點,只要放到嘴裡只輕輕一抿就能化開,而且一定是自己姆媽燒的最好吃。

02

白斬雞

寓意:吉祥如意

,無雞不成席,白斬雞可謂是上海人年夜飯上最撐檯面的一道冷盤。正宗的上海白斬雞,要選用浦東三林塘的草雞,做出來的白斬雞色澤金黃、皮緊肉嫩、油勻味鮮。再配上一碟精心熬制的「蝦子醬油」,久吃不厭。

03

油爆蝦

寓意:來年萬事紅火


做油爆蝦不要大蝦,要用中小型蝦,油鍋開了之後直接炸,蝦殼紅艷鬆脆,入口就脫落了,而且蝦肉一點也不老,特別鮮嫩,是下酒的好菜。

04

上海熏魚(爆魚)

寓意:年年有餘


熏魚又稱「爆魚」,上海人年夜飯一定少不了。先用醬油腌制,然後再油炸最後浸入鹵汁,十分入味。熏魚(爆魚)不但取「年年有餘」的好寓意,且爆字亦有爆發之意,你要不要多吃幾塊呀?

05

響油鱔絲

寓意:心想事成


聽到這道菜的名字就要流口水了,肥厚的鱔絲,包裹著濃油赤醬,吃了根本停不下來,剩下的湯汁也當寶,用來拌飯特別香。

06

糖醋小排

寓意:節節高升


糖醋小排是最愛,每次上館子吃本幫菜或是喜宴大餐,檯面上必定會有一道糖醋小排,年夜飯更是少不了了啦。酸酸甜甜,味道好極了。

Ⅵ 上海春節習俗有哪些

1、城隍廟,上海人每到過年必定要去城隍廟逛一逛,走一走那裡的九曲橋,看一看市區燈會活動。這一天整座城隍廟都是流光溢彩,燈火通明的。

Ⅶ 上海人過春節有什麼風俗習慣

一、放鞭炮:上海人喜歡放一千響、放「高升」、而小朋友則大多放一些「夜明珠」、「飛毛腿」之類的樂趣型的煙花。放鞭炮一般集中在零點,還有初五迎財神的零點,總體說來,迎財神的日子要放得比過年多得多。

二、年夜飯:和北方吃餃子不同,上海的年夜飯最早是八寶飯,後來又流行水果羹,有一小段時間還流行大王蛇,最後留在上海人民飯桌上的幾道經典菜應該是:門腔、松鼠桂魚(茄汁款)、皮蛋、三黃雞、紅燒肉、蝦仁、八寶飯——每家每戶應該還會有增補。肉圓和蛋餃必不可少,肉圓對應著團圓,蛋餃對應著金元寶。

三、守歲: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此夜緊接新年,所以許多家庭之長者,在年夜飯後,不去就寢,圍著電視守歲,就是邊說邊笑,邊看中央台的春節晚會。到子夜時,有一些人還會去城內廟中爭燒「頭香」,撞「頭鍾」。玉佛寺一般都是燒頭像的地方,龍華寺是撞頭鍾的地方。

四、壓歲錢: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五、吃湯圓:北方人大年初一早上吃餃子,上海人習慣大年初一早上吃湯圓,意味新年圓圓滿滿,而且要有湯水,寓意有財有勢。

六、初五迎財神:初四晚上,臨近子夜時分,大家會拿著准備好的高升鞭炮到門口趕點放鞭炮迎財神。上海每到初四晚初五凌晨的鞭炮聲音是最響的,其聲勢超過大年三十。看來人人都希望自己財源滾滾,祈禱財神來到,初五慶祝之特別鬧猛也就可想而知了。

七、城隍廟:上海人每到過年必定要去城隍廟逛一逛,走一走那裡的九曲橋,看一看市區燈會活動。這一天整座城隍廟都是流光溢彩,燈火通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