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上海指南 » 上海為什麼有那麼多弄堂
擴展閱讀
廈門叫海什麼的公司 2025-01-21 18:11:47
投融界怎麼樣杭州 2025-01-21 18:08:43

上海為什麼有那麼多弄堂

發布時間: 2023-02-23 04:52:03

⑴ 北方的小巷叫胡同,上海的小巷為什麼叫弄堂呢

還記得去北京旅遊的時候,走過了一條名叫「東交民巷」的街道,後來才了解到它原來就是我們口中所說的胡同,其實上海的弄堂和胡同就是異曲同工的建築。說起北京,就不得不提提,這座城市最大的特色建築風格--胡同,我們知道的著名胡同有北京的東、西交民巷、什剎海胡同不等。


它們既有和北京胡同相似的生活的煙火氣,也有潮濕、溫和的南方的味道,形成了別具一格的上海弄堂的氣質。

⑵ 上海特色老弄堂有哪些

弄堂是歷史留給上海的一段五味雜陳的記憶。上海的弄堂有著深厚的人文底蘊和地域風情。比較有特色的弄堂:山陰路:大陸新村;新華路:外國弄堂、梅泉別墅;愚園路:神秘的749弄;餘姚路:同樂坊;陝西南路:287弄步高里等等。

1、山陰路:大陸新村

山陰路,與上海最浪漫的馬路甜愛路相鄰。僅僅是一個轉角的關系,走的快了,也許就錯過了這樣一條安謐的馬路。這條馬路寬不過10米,卻集上海弄堂房子之大全——20年代的石庫門里弄、30年代初的新式石庫門、新式里弄、花園式里弄、公寓式里弄、花園洋房,都可以在這條短短的馬路上看到。

山陰路附近大大小小的里弄里,多的是名人故居。大陸新村9號,是魯迅在上海最後的寓所。紅磚紅瓦磚木結構的三層新式里弄房屋,一代文豪在此與世長辭。行走在山陰路上,依然可以呼吸到濃重的文化氣息。

2、新華路:外國弄堂、梅泉別墅

新華路素有上海第一花園馬路的美譽。這條藏身於茂密梧桐樹蔭下的窄窄的馬路,安靜而帶點貴氣,以低調的優雅取勝。路兩旁的梧桐,高大而神情自若地守護著一街安寧。在這里,有一條馬蹄形弄堂,被叫做新華別墅。過去,這條弄堂曾住了許多國家的外僑,所以也叫做「外國弄堂」。弄堂里,坐落著幾十幢不同風格的歐式花園住宅,有英國、美國、荷蘭、義大利、西班牙式等。因此,一入弄堂便恍若來到歐洲鄉村。這條弄堂的設計者,正是大名鼎鼎的建築家鄔達克先生。

新華路593弄,就在「外國弄堂」的旁邊,這里的別墅由中國人自己設計。進弄左側曾有一小花園,園內有一水池設有噴泉,周邊種滿梅花,因此得名梅泉別墅。秋天的時候走這條弄堂最適宜,可以看到西斜的太陽照在那些有拉毛的房屋外牆上,斑駁而又溫暖。

3、愚園路:神秘的749弄

愚園路,上海西區一條著名馬路。這條馬路並不寬闊,但卻也不短,從最東端的靜安寺一直延伸到最西端的中山公園附近。愚園路有多少路口,就藏著多少故事。上海有一條藏著三幢「神秘別墅」的弄堂,它就是749弄,也被稱為「特務迷城」。這里主弄堂、側弄堂,小側弄堂,結構十分復雜,使得在749弄的潛逃和藏匿成為一門藝術。

從外面看,一個小小的弄口,不經意間也許就走過去了。而一旦進入其中,會發現蜿蜒曲折的弄堂內,竟然別有洞天。越往裡走,竟是越來越開闊起來,眼前也漸漸明亮起來,這時遊客的內心會有些小小的震撼。

4、餘姚路:同樂坊

這里除了有上海特色弄堂之外,還有很多讓老同樂坊人驕傲自豪的「弄堂小工廠」。中國鋼鐵工廠、中國鋼品廠、馬寶山糖果餅干製造廠、芷江大戲院、芷江電影院、西海照相等,競華中小學等等。

隨著時代的變遷,老廠房的輝煌已成明日黃花,甚至一度成為城市環境中不太「鮮亮」的一幕。如今,同樂坊已搖身轉變成為集酒吧、餐廳、概念零售店、藝術前衛畫廊、小劇場的文化地標。每經過一家小店,都可以感受到新舊融合的萬種風情。

⑶ 我要知道一些關於上海的弄堂與北京胡同的資料

弄堂,這一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曾經與千千萬萬上海市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多少個故事,多少個典故,多少個名人,多少個記憶,與石庫門,與亭子間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可以說,沒有弄堂,就沒有上海,更沒有上海人。弄堂,構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建築特色;弄堂構成了千萬普通上海人最常見的生活空間;弄堂,構成了近代上海地方文化的最重要的組成部份。

弄堂,上海人對里弄的稱呼,它既不同於傳統的中國江南民居,也不同於任何一種西方的建築形式。然而,它又總是或多或少地帶有中國傳統建築的痕跡,又或多或少地帶有外來的建築景響。

它最能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徵,它也是近代上海歷史的最直接產物。

要是一個人到了上海而沒有去上海的弄堂走一走,應該要覺得很遺憾。下午時
候,趁上班上學的人都還沒有回來,隨意從上海的商業大街上走進小馬路,馬上就
可以看到梧桐樹下有一個個寬敞的入口,門楣上寫著什麼里,有的在騎樓的下面寫
著1902,裡面是一排排兩三層樓的房子,毗臨的小陽台里暖暖的全是陽光。深
處人家的玻璃窗反射著馬路上過去的車子,那就是上海的弄堂了。
整個上海,有超過一半的住地,是弄堂,絕大多數上海人,是住在各種各樣的
弄堂里。
常常在弄堂的出口,開著一家小煙紙店,小得不能讓人置信的店面里,千絲萬
縷地陳放著各種日用品,小孩子吃的零食,老太太用的針線,本市郵政用的郵票,
各種居家日子裡容易突然告缺的東西,應有盡有,人們穿著家常的衣服鞋子,就可
以跑出來買。常常有穿著花睡衣來買一包零食的女人,腳趾緊緊夾著踩塌了跟的紅
拖鞋,在弄堂里人們是不見怪的。小店裡的人,常常很警惕,也很熱心,他開著一
個收音機,整天聽主持人說話,也希望來個什麼人,聽他說說,他日日望著小街上
來往的人,弄堂里進出的人,只要有一點點想像力,就能算得上閱人多矣。
走進上海人的弄堂里,才算得上是開始看上海的生活,商業大街、燈紅酒綠、
人人體面後面的生活。上海人愛面子,走在商店裡、飯店裡、酒吧里、公園里,個
個看上去豐衣足食,可弄堂里就不一樣了。
平平靜靜的音樂開著;後門的公共廚房裡傳出來燉雞的香氣;有陽光的地方,
底樓人家拉出了麻繩,把一家人的被子褥子統統拿出來曬著,新洗的衣服散發著香
氣,花花綠綠的在風里飄,仔細地看,就認出來這是今年大街上時髦的式樣;你看
見路上頭發如瀑的小姐正在後門的水鬥上,穿了一件縮了水的舊毛衣,用詩芬在洗
頭發,太陽下面那濕濕的頭發冒出熱氣來;還有修鞋師傅,坐在弄口,乒乓地敲著
一個高跟鞋的細跟,補上一塊新橡皮,旁邊的小凳子上坐著一個穿得挺周正的女人,
光著一隻腳等著修鞋,他們一起罵如今鞋子的質量和那賣次品鞋子的奸商。
還有弄堂里的老人,在有太陽的地方坐著說話。老太太總是比較沉默,老先生
喜歡有人和他搭話,聽他說說從前這里的事情,他最喜歡。
弄堂里總是有一種日常生活的安詳實用,還有上海人對它的重視以及喜愛。這
就是上海人的生活底色,自從十八世紀在外灘附近有了第一條叫「興仁里」的上海
弄堂,安詳實用,不卑不亢,不過分地崇尚新派就在上海人的生活里出現了。
19世紀50年代,由於上海小刀會在老城廂起義,上海人開始往租界逃跑,
在租界的外國人為了掙到中國難民的錢,按照倫敦工業區的工人住宅的樣子,一棟
棟、一排排造了八百棟房子,那就是租界弄堂的發端,到1872年,瑪意巴建起
上海興仁里,從此,上海人開始了弄堂的生活。
上海是一個大都市,大到就像飯店裡大廚子用的桌布一樣,五味俱全。從前被
外國人劃了許多塊,一塊做法國租界,一塊做英國租界,留下一塊做上海老城廂,
遠遠的靠工廠區的地方,又有許多人住在為在工廠做事的人開辟出來的區域里,那
是從前城市的劃分,可在上海人的心裡覺得這樣區域的劃分,好像也劃分出了階級
一樣,住在不同地方的人,彼此懷著不那麼友好的態度,彼此不喜歡認同鄉,因此
也不怎麼來往。這樣,上海這地方,有時讓人感到像裡面還有許多小國家一樣,就
像歐洲,人看上去都是一樣的人,仔細地看,就看出了德國人的板,法國人的媚,
波蘭人的苦,住在上海不同地域的人,也有著不同的臉相。所以,在上海從小到大
住了幾十年的人,都不敢說自己是了解上海的,只是了解上海的某一塊地方。
從早先的難民木屋,到石庫門里弄,到後來的新式里弄房子,像血管一樣分布
在全上海的九千多處弄堂,差不多洋溢著比較相同的氣息。
那是上海的中層階級代代生存的地方。他們是社會中的大多數人,有溫飽的生
活,可沒有大富大貴;有體面,可沒有飛黃騰達;經濟實用,小心做人,不過分的
娛樂,不過分的奢侈,勤勉而滿意地支持著自己小康的日子,有進取心,希望自己
一年比一年好,可也識時務,懂得離開空中樓閣。他們定定心心地在經濟的空間里
過著自己的日子,可一眼一眼地瞟著可能有的機會,期望更上一層樓。他們不是那
種純真的人,當然也不太壞。
上海的弄堂總是不會有絕望的情緒的。小小的陽台上曬著家制乾菜、剛買來的
黃豆,背陰的北面亭子間窗下,掛著自家用上好的鮮肉腌的鹹肉,放了花椒的,上
面還蓋了一張油紙,防止下雨,在風里嘩嘩地響。窗沿上有人用破臉盆種了不怕冷
的寶石花。就是在最動亂的時候,弄堂里的生活還是有序地進行著。這里像世故老
人,中庸,世故,遵循著市井的道德觀,不喜歡任何激進,可也並不把自己的意見
強加於人,只是中規中矩地過自己的日子。
晚上,家家的後門開著燒飯,香氣撲鼻,人們回到自己的家裡來,鄉下姑娘樣
子的人匆匆進出後門,那是做鍾點的保姆最忙的時候。來上海的女孩子,大都很快
地胖起來,因為有更多的東西可以吃,和上海女孩子比起來,有一點腫了似的。她
們默默地飛快地在後門的公共廚房裡干著活,現在的保姆不像從前在這里出入的保
姆那樣喜歡說話,喜歡搬弄是非了。可她們也不那麼會伺候上海人,所以,廚房裡
精細的事還是主人自己做,切白切肉,調大閘蟹的姜醋蘸料,溫紹興黃酒,然後,
女主人用一張大托盤子,送到自家房間里。
去過上海的弄堂,大概再到上海的別處去,會看得懂更多的東西。
因為上海的弄堂是整個上海最真實和開放的空間,人們在這里實實在在地生活
著,就是上海的美女,也是家常打扮,不在意把家裡正穿著的塌跟拖鞋穿出來取信。

北京的胡同最早起源於元代,最多時有6000多條,歷史最早的是朝陽門內大街和東四之間的一片胡同,規劃相當整齊,胡同與胡同之間的距離大致相同。南北走向的一般為街,相對較寬,如從北京火車站到朝陽門內大街的南小街和北小街,因過去以走馬車為主,所以也叫馬路。東西走向的一般為胡同,相對較窄,以走人為主,胡同兩邊一般都是四合院。

從地理位置上劃分,前門以北的胡同一般較寬,規劃比較整齊,前門以南的胡同一般較窄,規劃也不整齊。因為在清代時,清政府為了安全,不允許外地來京人員住在京城內,所以外地人集中住在前門和崇文門外,也因此形成了前門商業區;在外來人員中許多是來京趕考的舉人,因此形成了琉璃廠文化街,天橋地區有許多娛樂場所,北京的劇院也都集中在南城。

北京城內老百姓集中活動的場所在什剎海一帶。

⑷ 老上海弄堂是怎麼形成滴

上海這座城市就好像一個有生命的肌體。從高空俯看:縱橫交織的道路猶如動脈,把城市分成若干個小區;每個小區之內,又有許多建築與建築之間形成的小通道,它密密麻麻布滿全城,就像毛細血管那樣細小卻充滿了生機。對這些小通道,各時代、各地區、各民族都有不同的稱呼,上海人則把它喚作「弄堂」。

「弄堂」古時寫作「弄唐」。

「唐」是古代朝堂前或宗廟門內的大路。這個漢字在兩千多年前的《詩經》中就已出現。它在古代漢語中有多種含義,後來作為「大路」的這層意義漸漸被歷史沖淡。及至近現代,人們已記不起「唐」這個字與建築學有什麼聯系,因而代之以另一個在建築學上有意思的漢字「堂」。「堂」原來是對房間的稱謂,與大路、小巷無甚關系,但在近現代漢語中,它與建築學的聯系畢竟比「唐」更緊密些,而且又與「唐」諧音,這樣「弄唐」就演化成了「弄堂」。

其實,稱「弄堂」的不只是上海人,中國江南地區都這樣稱呼。但是弄堂能與北京的胡同一樣著稱於世,卻主要是因為近代上海大批里弄住宅的興起。

城市中被道路劃分出的小區,在古代中國稱之為里坊。一個里坊往往就是一個基本的行政管理單位,其中有民居、寺院、官僚府第等。民居的建築都由自家投資建造,所以一坊之內的建築各各不同,住宅的所有者通常就是使用者,所有權和使用權往往是合一的。這種情況在中國直到十九世紀中葉幾乎無一例外。

里弄在具體命名時,被稱為××里或坊、園、村、庄乃至新村、花園、別業、別墅等。里弄和古代的里坊一樣,也是由許多幢建築組成的建築群,它們也建在被城市道路劃分出的小區內。但和里坊不同的是,每個小區內有一個或者若干個里弄;每個里弄中的單體建築的造型和結構都基本相同,而且在總體上採取了英國的多幢聯排式,一排通常為十幢左右。排與排的組合一般都採用行列式,只有少數因地制宜,依地形布置。在這種新式里弄內,各排建築之間的空間就叫弄堂。

早期和後期的石庫門

上海里弄式住宅建築的數量,據五十年代初的統計居全國之首。里弄總數約有九千多處,住宅單元約二十萬幢以上,其中擁有二百幢住宅的大規模里弄約有一百五十餘處。里弄式住宅占上海居住建築總面積的百分之六十五左右,其中為數較多的是老式石庫門住宅和新式石庫門住宅。老式石庫門因其前沿為形同庫房的封閉式門牆而得名,它基本上脫胎於傳統的四合院 、三合院。一般每幢為兩層,兩樓兩底,居住面積有百餘至二百平方米,比較適合於大家庭。這種住宅既不像傳統住宅那樣佔地多,又不像歐美洋房那樣造價高,所以很受歡迎。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上海市民的家庭結構總體上發生了變化,老式石庫門住宅便漸趨式微。這種住宅樣式目前在上海已很鮮見。

新式石庫門

新式石庫門住宅由老式石庫門改變而成,一九一九年以後大量興建。主要是改為一樓一底,居住房間減少,以適應當時社會上出現的大家庭解體和勞動生產型的小家庭大量出現的需要,這是最普遍的類型,幾乎可以說是上海民居的典型樣工。其後出現的新式里弄住宅,又注重將使用功能進一步明確劃分,有起居室、卧室、廚房、浴室、安裝有衛生設備和煤氣爐,宅前的圍牆較低並有小型庭院,建築外觀更趨近代西方式樣,適宜於經濟收入較富裕的市民階層居住。

弄堂的寬度在早期石庫門里弄住宅群中,一般只有三米左右,後來人力車普及,便放大到四米左右。後期的一些新式里弄,國為要考慮汽車的進出,又放大到五至六米。但這決非普遍現象,因為對居民來說,享用這樣寬綽的弄堂必須要以高昂的房租為代價。

過街樓

為了充分利用空間,上海的里弄建築還有兩大特色:亭子間和過街樓。亭子間設在底樓與二樓或二樓與三樓之間,往往處在廚房上面和樓梯轉折處,室內低矮局促,夏天悶熱難當。相比這下,這街樓略勝一籌,只是它處在弄口(也有少數設在弄內)的上部空間,彷彿被懸在空中,有些怪異。

⑸ 上海弄堂指的是什麼

弄堂類似與北京的胡同,是上海對老式建築物的稱呼。現在還有很多的弄堂,不過已經變成文物了,比如上海的「新天地」。很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