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上上海最低氣溫是多少
截止2019年3月為止,上海歷史上極端最低氣溫為-12.1℃,出現在光緒十九年1月19日。
上海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雨熱同期,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氣候溫和濕潤,建國以後極端最高氣溫39.9℃(2013年8月6日、8日),極端最低氣溫-10.1℃ (1977年1月31日)。春秋較短,冬夏較長。年平均氣溫17.1℃。
全年無霜期約230天,年平均降雨量1159.2mm,但一年中60%的雨量集中在5至9月的汛期,汛期有冬春之交大型連陰雨雪天氣(2月底-3月初,也叫冬梅雨季)、梅雨(通常始於6月中旬,結束於7月上旬)、秋雨三個雨期,6月平均降雨量最大。上海高溫一般出現在6-9月。
(1)上海這次寒潮多少年了擴展閱讀:
上海氣候特徵:
亞熱帶季風氣候十分適宜人類居住,主要位於太平洋邊緣,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域熱量資源豐富。
年平均氣溫介於13℃~20℃之間,≥10℃積溫為4000℃~6500℃。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長江以北0℃~2℃,江南2℃~10℃,南嶺一帶10℃~12℃。
由於淮陽山地山勢低矮而破碎,屏障作用弱,冬半年常受南下冷空氣的影響,特別是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北接南陽盆地,南通湘桂走廊,冬季成為冷空氣南下的通道,1月等溫線在這里呈舌狀向南凸出。
長江以北,絕對最低氣溫可達-10℃以下,漢口曾出現-18.1℃的最低值(1977年1月30日),長江以南,多在-7℃~-10℃之間。每當強冷空氣南下時,氣溫下降的幅度常可超過10℃,上海曾出現過兩天之內氣溫下降25.2℃的記錄。
所以,本區雖屬亞熱帶,但冬季氣溫比世界同緯度其他地區為低。由於冬季的低溫,中國亞熱帶所處的緯度偏南,其北方界線比理論上的界線南移4~5個緯度。
和地中海地區比較,要偏南10~11個緯度。但中國的亞熱帶,特別在華中地區,夏季普遍高溫,7月平均氣溫均達28℃左右,有些地區超過29℃。5~9月常出現高於35℃的酷熱天氣。
7~8月因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晴天多,日照時間長,高溫出現的頻率最大,絕對高溫常超過40℃,浙江的金華、麗水,湖南的安化,都有41℃以上的高溫氣象記錄。4月和10月的平均氣溫為16℃~21℃,秋溫略高於春溫。
總的來說,長江中下游區春暖秋涼,夏熱冬寒,四季分明。一般冬長1~4個月,長江以北4個月左右,南嶺一帶不到1個月;夏長在4個月以上,一般由5月中下旬開始至9月下旬結束,南部則遲至10月上旬;大部分地區春、秋季節各長2個月,南部可達3個月。
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域平均年降水量一般在800mm~1500mm,比華北區多1~2倍,比西南區也要豐富些。降水分布由東南向西北遞減。浙江丘陵年降水量1200mm~2000mm,南嶺山地和江南丘陵1500mm左右,長江中下游平原1000mm~1200mm。
地形對降水的影響也很顯著。一般山地多於平地,向風坡多於背風坡。例如安徽的屯溪和黃山,兩地相距很近,而黃山的降水量就比屯溪多700mm(屯溪1507.8mm,黃山2263.9mm)。羅霄山、雪峰山年降水量可超過180cm。
降水的季節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但冬季的雨量亦可佔全年降水量的10%以上。長江中下游地區是全國冬雨比率較高、春雨最為豐沛的地區。
⑵ 上海最冷是幾月份到幾月份
導語:上海的氣候類型是亞熱帶季風氣候,而亞熱帶季風氣候也是我國最常見的氣候類型,因為我國還是有很大一部分是處於亞熱帶之間。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是夏熱冬溫,四季分明,最冷月氣溫在0-15攝氏度之間。那麼,上海最冷是幾月份到幾月份?到底上海什麼月份最冷呢?下面一起來了解下。
上海最冷是幾月份到幾月份
上海的冬天最冷在1、2月份,有時最低氣溫零下5度左右,極端天氣會更低,偶爾會下雪,會下雨。但是上海的冬天是陰冷,不同於北方的乾冷。室內沒有暖氣,都靠空調的。很多北方人都受不了上海的冬天,還是要穿羽絨服的。
上首伏海歷史上的寒潮
上海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春秋是季風的轉變期,多低溫陰雨天氣。夏季在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籠罩下,多東南風,暖熱濕潤。而冬季受西伯利亞冷高壓控制,盛行西北風,寒冷乾燥。冬季氣象特徵主要有低溫、大風、濃霧。而冬季風強盛的年份,強寒潮侵襲,上海氣溫會持續走低。
按《上海氣象志》記載,1990年之前,上海日最低氣溫≤0℃的日數,年均42.9天。以1月為最多,年均15.8天,佔全年的三成多,其次是2月、12月,分別為11.2天和10.8天,3月、11月為1~3天,4月偶見。低溫平均初日在11月下旬後期,平均終日在3月中旬前期,平均初終間日數為108天。最早出現低溫日在11月5日(1895、1905年),最晚終日為4月5日(1914、1925年)。
低溫日數在1873年至1933年的60年間,明顯偏多,年均47天。1934年至1990年相對偏少,年均38天,但年際變化大,最多年為70天(1944~1945年度)、69天(1967~1968年度)和最少年為19天(1989~1990年度),均出現在此期間。
低溫持續日數,一般在10天左右,1873年至1990年有8年。1874~1875、1875~1876、差圓1877~1878、1916~1917、1917~1918、1919~1920、1961~1962、1970~1971年度持續達20天以上,其中1916~1917年度多達25天。
而我們通常意義上講的「寒潮」,也就是≤-5℃的嚴寒日數,在1990年之前,年均為5.5天。一般出現在12月下旬~2月上旬,以1月為最多,平均2.9天,佔全年的半數以上,12月、2月各為1.5天和1.0天,3月較少,不足1天,11月偶見。最早的初日為11月26日(1922年),最晚終日為3月17日(1895年)。嚴寒日數最多年為27天(1917~1918年度),有13年未出現嚴寒日,其中1961~1990年有8年,佔61.5%。
嚴寒日最低氣溫一般在-5℃~-10℃間,≤-7℃者平均2年出現一次,≤-8℃者約3年一遇,≤-9℃者約6年一遇,≤-10C者約12年一遇,≤-11℃者約39年一遇。1893年1月19日最低氣溫-12.1℃,為歷史最低紀錄。
各年代間嚴寒日數差異較大,20世紀最多,年均9.7天,其次為20和60年代,年均6~7天,而20世紀70~80年代最少,年均只2~3天。尤以80年代的10年間,有3年未出現嚴寒日數,氣溫明顯偏高,為上海歷史上罕見的暖冬時期。
相關研究也表明,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中國各類寒潮的發生頻次呈減少趨勢,且強度有所減弱。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從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上海的氣溫同樣出現了明顯的升高趨勢。根據比冬季常者慶攜年氣溫高1℃的暖冬標准,上海按1971~2000年的冬季氣溫平均值統計,從1989年冬季到2003年冬季持續出現了15個暖冬。
據《上海氣象志》或歷年《上海年鑒》記載,1988~2008年間,上海寒潮最早出現在1995年11月6一8日,最晚為1998年3月18~20日。日平均溫度在48小時內最大降溫幅度為14.1℃,分別為1990年11月29日~12月1日和2005年3月10~21日,說明晚秋和早春的寒潮強度強。另外,從統計可看出,這20年的前十年寒潮發生了34次,且在11月發生了7次;後十年為29次,而在11月僅發生了3次。首次寒潮的平均出現日期前十年為11月24日,後十年為12月16日。由此可說明跨世紀這20年寒潮發生的頻次有減少趨勢,寒潮開始的時間有推遲的傾向。
⑶ 小寒小寒凍成一團!2021首次寒潮來襲,影響最大的是哪些城市
小寒小寒凍成一團!2021一首次寒潮來襲,影響最大的城市有哈爾濱,長春,沈陽和北京。
從2021年1月5號開始,就已經出現寒寒潮預警了,這就意味著全國的各個城市氣溫都會下降10度左右。這么冷的空氣,北方城市受影響是最大的,所以北方城市的人一定要多穿一些,否則容易被凍僵或者是凍傷。長江以南地區的氣溫還不是太冷,不過也已經達到了凍哭的溫度。這個時候還是少外出,如果一定要外出的話,就一定要多穿一些衣服。我是北方人,所以每年寒潮來襲的時候,都能感覺到天氣溫度下降的比較快。北方雖然有暖氣,但是突然降溫的時候也會感覺屋裡特別冷。但對於北方人來說,寒潮還是有好處的,因為寒潮能殺死一些細菌,特別是下雪天,空氣也會變得特別好。但這次降溫是驟降,影響還是蠻大的,特別是新疆,西藏地區有暴雪。所以這次降溫的時間會比較長一些,有可能要維持半個月左右。半個月之後,全國的氣溫會回暖,所以在這期間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防止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