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現在上海的工廠搬走了很多,外地人口也在減少
因為在上海的一些工廠搬走了,所以他帶去了一部分勞動力,所以外來的人口也就減少了許多。
因為現在上海的經濟發展水平是非常高的,一些高產能,低附加值的產業正在逐漸離開上海。前往中部地區,這就是產業轉移。而未來上海的主要產業應該是服務業,服務業在三個行業當中占的比重應該是最大的。
以上就是我的一點個人之見,,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喜歡的朋友可以在下方評論區點贊關注。
❷ 為什麼把上海叫「魔都
「魔都」一詞來自20世紀初旅居上海的日本作家村松梢風的暢銷小說《魔都》,便是這些作品中的代表作。村松梢風大概是第一個把上海稱為「魔都」的人,此後,魔都一詞被許多人用來形容上海那錯綜迷離的世相。在這部作品中村松梢風發明了「魔都」一詞來指代上海。
(2)寸土寸金之地上海靠什麼升級擴展閱讀
上海地域面積並不大卻被叫大上海的原因:
一、地理環境好
雖然上海地域面積和北京,天津,重慶比起來差了不少,但上海雖然地域面積只有6340平方公里,但這6340平方公里基本上都是平原,不是山地,水域,在這塊土地上生活著兩千多萬的人口,高樓林立,交通四通八達,對上海不熟悉的人到上海很容易迷路。
二、經濟規模大
上海是一個直轄市,上海市2017年的GDP總量為30133.86億元 ,上海GDP居中國城市第一位,亞洲城市第二位,僅次於日本東京。上海是全球著名的金融中心,全球人口規模和面積最大的都會區之一。
2017年,上海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7642家。上海港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是良好的江海國際性港口,設有中國大陸首個自貿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
三、國際化程度高,知名度大
上海在全國來看應該算國際化程度很高的一個城市了,雖然比不上香港,但在內地來看肯定是首屈一指的。
上海是個金融大都市,很多跨過企業的總部都設立在上海。上海在全世界的知名度都很高,上海在歷史上被外國人作為「深入」內地的橋頭堡,在上海設立了各種租界。同時上海靠著自身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以及魔都本身的魅力圈了不少「國際粉」。
四、海納百川,包羅萬象
居住在上海的外籍人員共20多萬人,涵蓋了214個不同國家和地區,人數超過200人以上的國家和地區有39個,呈現國際多元化趨勢。同時上海也居住著上千萬的非上海本地人。這些人來自五湖四海,每一個地方都有著自己與眾不同的文化,而上海就像一個大熔爐,把這些都融匯在一起,包羅萬象,很開放。
❸ 上海的演變史
上海,春秋屬吳國。戰國先後屬越國、楚國,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別稱為「申」。晉朝時期,因漁民創造捕魚工具「扈」,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故上海簡稱「滬」。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開埠,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上海縣洋涇浜以北一帶劃為洋人居留地,後形成英租界。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以虹口一帶劃為美租界。
1956年經過行政調整,上海市轄區減為18個,轄15個市區和3個郊區。1958年,為了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將江蘇所屬上海地區的郊縣劃入上海市。
(3)寸土寸金之地上海靠什麼升級擴展閱讀:
上海話,是一種吳語方言,屬於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吳語上海話片。 上海話一般是指上海市區話,也就是現在被廣泛使用和認同的上海主流通用方言。松江本地話是上海話的基礎。
上海話是上海開埠以後吳語區各地移民口音在松江話基礎上自然融合而成的新型城市吳語,成為吳語區的代表和共通語言。語音受移民中占優勢的寧波和蘇州兩地影響巨大。
吳語上海話是上海文化及氣質的載體,是海派文化的重要根基。上海話也和老洋房、弄堂、石庫門、旗袍等一樣,成為了上海風情的代表性符號。廣義的上海話還包括上海郊區各大方言,上海郊區各鄉鎮屬於典型的江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