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上海世博會的資料
舉辦城市:上海
舉辦時間:2010年5月1日~2010年10月31日
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
副主題: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經濟的繁榮、城市科技的創新、城市社區的重塑、城市和鄉村的互動
吉祥物:海寶
目標:邀請200個國家、國際組織參展,吸引7000萬參觀人次.
場地:上海世博會場位於南浦大橋之間,沿著上海城區黃浦江兩岸進行布局.世博園的規劃用地范圍為5.28平方公里,其中浦東部分為3.93平方公里,浦西部分為1.35平方公里.圍欄區域[收取門票]范圍約為3.28平方公里.總投資180億人名幣;基建投資:90億;場館投資:90億.
上海世博會會徽
[編輯本段]
會徽是集中反映理念的視覺符號。上海世博會會徽是通過全球徵集、專家評審而產生的。
會徽圖案形似漢字「世」,並與數字「2010」巧妙組合,相得益彰,表達了中國人民舉辦一屆屬於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覽盛會的強烈願望。
會徽圖案從形象上看猶如一個三口之家相擁而樂,表現了家庭的和睦。在廣義上又可代表包含了「你、我、他」的全人類,表達了世博會「理解、溝通、歡聚、合作」的理念。
會徽以綠色為主色調,富有生命活力,增添了向上、升騰、明快的動感和意蘊,抒發了中國人民面向未來,追求可持續發展的創造激情。
上海世博會吉祥物
[編輯本段]
2007年12月18日晚8點,萬眾囑目的2010年上海世博會吉祥物「海寶」終於掀開了神秘面紗,藍色「人」字的可愛造形讓所有人耳目一新。
海寶,以漢字「人」字為核心創意,配以代表生命和活力的海藍色。他的歡笑,展示著中國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他挺胸抬頭的動作和雙手的配合,顯示著包容和熱情;他翹起的大拇指,是對來自世界各地朋友們發出的真誠邀請。
上海世博會申辦過程
[編輯本段]
1999年12月,在國際展覽局第126次全體大會上,中國政府正式宣布申辦2010年世博會。
2000年3月17日,中國政府成立2010年上海世博會申辦委員會,時任國務委員吳儀擔任主任委員。2001年5月,中國政府通過外交途徑向國際展覽局遞交舉辦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申請函。2002年1月30日,中國政府向國際展覽局遞交舉辦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申辦報告。
2002年11月29日至12月5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率中國代表團參加國際展覽局第132次全體大會並作申辦陳述。
同年12月3日,經國際展覽局大會投票表決,中國獲得2010年世博會舉辦權。
上海世博會舉辦意義
[編輯本段]
世界博覽會是人類文明的驛站。從1851年倫敦的「萬國工業博覽會」至今,世博會正日益成為全球經濟、科技和文化領域的盛會,成為各國人民總結歷史經驗、交流聰明才智、體現合作精神、展望未來發展的重要舞台。
具有悠久東方文明的中國,是一個熱愛國際交往、崇尚世界和平的國度。中國取得了2010年世博會的舉辦權,這將是注冊類世界博覽會首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行,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中國改革開放道路的支持和信任,也體現了世界人民對中國未來發展的矚目和期盼。
中國將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為世界人民奉獻什麼?毫無疑問,中國人民將為五湖四海的賓客奉上一屆成功、精彩、難忘的盛會。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是一次探討新世紀人類城市生活的偉大盛會。21世紀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時期,預計到2010年,全球總人口中的55%將居住在城市。因此,對未來城市生活的憧憬與展望是一項全球性課題,它與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和人民都休戚相關。作為首屆以「城市」為主題的世界博覽會,在上海世博會184天的展期里,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將圍繞「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一主題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發展經驗、傳播先進城市理念,從而為新世紀人類的居住、生活和工作探索嶄新的模式,為生態和諧社會的締造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生動的例證。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是一曲以「創新」和「融合」為主旋律的交響樂。創新是世博會亘古不變的靈魂;跨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則是世博會一如既往的使命。「以人為本、科技創新、文化多元、合作共贏、面向未來」——上海世博會將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繼續弘揚「創新」和「融合」的主旋律,創作一曲人類新世紀的美妙樂章。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是世界各國人民的一次偉大聚會。一方面,她將努力吸引200個左右的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展,吸引海內外7000萬人次遊客前來參觀,從而以最為廣泛的參與度載入世博會的史冊。另一方面,我們將始終以全球的視野來籌備和舉辦上海世博會,舉全國之力,集世界智慧,最大限度地爭取世界各國政府和各國人民的參與、理解和支持,從而使上海世博會真正成為「世界人民的大團圓」。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還將成為人類文明的一次精彩對話。上海世博會閉幕前將發表《上海宣言》。這一世紀性的宣言將匯集各國人民在世博會上的真知灼見,承載人們對全球未來合作與人類未來發展的深邃思考和廣泛共識。這將是上海世博會為世界人民留下有關城市主題的一份豐厚的精神遺產。
著手6個月、著眼60年——中國政府將竭盡全力舉辦一屆既傳承歷史、又繼往開來的世博會。我們期待著一切嚮往和平的國家一如既往地關註上海世博會、支持上海世博會、參與上海世博會。
上海世博會主題詮釋
[編輯本段]
主題精髓
和諧城市是上海世博會主題的精髓。
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以「和諧城市」的理念來回應對「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訴求。
「和諧」的理念蘊藏在中國古老文化之中。中華文化推崇人際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禮記》在描繪「大同社會」時提出:「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中國的先秦諸子也都在各自的著述中設想了和諧的社會。同時「和諧」也見諸西方先賢的理想。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系統地提出了和諧說,和諧包含著對立和統一。同一時期的另一位哲學家赫拉克利特進一步提出「看不見的和諧比看得到的和諧更美好」的主張。而在《理想國》和《法律篇》里,柏拉圖也開始尋求「整個社會將獲得非常和諧的發展,各個階級將獲得自然賦予他們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狀態。
數百年來,人們對「和諧城市」模式的探討,從來沒有停止過。從「烏托邦」到18世紀的「理想城市」,再到「田園都市」,一系列的理論、主張和模型無不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間上、秩序上、精神生活和物質吐納上的平衡與和諧。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環境問題和發展問題的日趨嚴重,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應運而生。各國城市政府為提出的發展戰略大多圍繞如何重建人與城市、人與自然的和諧,最終達到現在與未來之間的和諧。由此可見,對「和諧生活」和「和諧城市」的追求和實踐貫穿於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並且正越來越彰顯在人們為明天城市所描繪的藍圖之中。
建立「和諧城市」,是從根本上立足於人和自然、人與人、精神與物質和諧,在形式上體現為多文化的和諧共存、城市經濟的和諧發展、科技時代的和諧生活、社區細胞的和諧運作以及城市和鄉村的和諧互動。「和諧城市」的理念將為城市管理和城市規劃提出更新的挑戰,並將之引入更高的境界。
世博會副主題解析
1、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從發端之日起,城市就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組成的。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軍事、貿易和遷徙進一步推動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形成了每一座城市的獨特氣質。這種氣質一方面基於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和創意產業,另一方面則集合了城市中各個社會群體和階層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
今天,世界各國的人們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為關注文化自由以及文化的識別性。全球化下的城市文化面臨著來自多方的沖擊。信息和人員的大量流動使得城市之中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異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間的碰撞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多元文化同時意味著歷史和未來的和諧。越來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認識到,一個兼顧了歷史和未來,促進多元文化和諧共存的文化戰略,以及融合之中的個性,即鮮明的文化識別(cultural identification),是城市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一環。
2、城市經濟的繁榮
最早的城市是從集市發展而來的。城市經濟發展的原動力是城市的集聚效應。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和創業越來越成為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一個城市的創新能力基於其研究實力,但更多來源於人與人之間富有創造性的互動。創業能力固然和城市的財富有關,但其實更多地植根於鼓勵創業的文化傳統,而城市是否具備優質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具備吸引一流人才的能力,又直接關乎一個城市的經濟前途。此外,良好的基礎設施和完備的服務業,也是城市經濟繁榮的必要條件。
毋庸諱言,城市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保護之間存在沖突。建立循環經濟模式,已經成為實現城市可持續城市發展的重要策略。這種經濟發展模式倡導減少生產中的資源利用(rece)、產品反復多次使用(reuse)、以及廢棄物再利用(recycle)的3R原則,最終達到經濟發展與環境的和諧。
總之,未來城市的經濟將更充滿活力,而這種活力是建立在兩大基礎之上的,一是市民的創新和創造力,二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3、城市科技的創新
城市是人類科技創新的巨大舞台。城牆之內,各種創新要素匯聚交融,創新思想由於人們的密集溝通和互動而得以迸發。與此同時,城市的研發和生產設施又使得創新的火花快速轉化為技術,進而變成造福人類的產品和服務。
20世紀以來,科技的突飛猛進令大規模城市化成為可能。同時,人們物質生活的豐富和提高在城市得到集中體現。科技大大改進了人類的日常生活,而這種物質生活命也在人類的文化精神生活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未來城市中,科技將在保護不可再生資源、集約利用能源、保護物種多樣性、創造可持續的人居模式方面發揮巨大的作用。
4、城市社區的重塑
社區是城市的「細胞」,是城市人最通常生活空間形式。健康的「細胞」才能造就健康和諧的城市。文化融合、經濟繁榮,無不是以社區為基本單位實現的。
城市社區的建設和重塑一直是城市管理者面臨的最直接的任務。如何才能讓貧困社區從城市的社會地圖上消失,曾經是城市發展史上最鮮明最持久的困惑。當今時代,發達國家城市居民結構的變化和發展中國家城市人口的空前增長令這項任務更為繁重。聯合國人居組織在其《千年宣言》中提出了建設「無貧民窟城市」的目標,力爭在2020年使世界城市中的一億貧民區內居民的生活獲得重大改善。
在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下,21世紀城市社區的重塑意味著必須創造「均衡社區」,而「均衡社區」應該具有以下特徵:合理的居民構成、合理的房屋所有權結構、完善的基礎設施、宜人的居所環境,充分的就業和創業機會,以及深厚的社會凝聚力。
5、城市和鄉村的互動
自從城市誕生的那天起,城市和鄉村在經濟、社會和環境方面就是相互依存的。農村居民通過向城市銷售產品謀生,而城市的繁榮也依靠了農村腹地的資源和需求。
城市的擴張給不可再生資源帶來了巨大壓力,城市規劃的新思想、建築和能源科技的運用可以最大限度地緩解這種壓力。同時,大量農村人口的流入給城市管理提出了艱難的課題。一方面,城市社區的建設和改造將賦予城市化人口良好的生存環境;而另一方面,小城市和集鎮的建設,也能有效減輕大城市所承受的人口和就業壓力。在全球化的沖擊下,一些國家的農業地區喪失了競爭優勢,良好的城鄉互動能夠幫助農民成功地轉換經營、重謀生計,或者重塑農業生產結構,恢復農業的競爭力。如何協調在城鄉間的人員流、資金流、商品流和信息流,與城鄉能否和諧同步發展緊密相關。
目前全世界人口的近一半生活在農村,發展中國家城鄉間的差異促使有關國際組織呼籲充分利用農村和城市之間的互補作用和相互聯系,在設法消除城市貧困的同時,努力消除農村貧困並改善農村生活條件。
上海世博場館設置A區:中國館,外國國家館[除東南亞外的亞洲國家]
B區:主題館,東南亞和大洋洲部分國家館,國際組織館,公共活動中心,演藝中心
C區:外國國家館[歐洲,美洲和非洲國家],國家組織館.
D區:企業區.
E區:企業館,世博會博物館和文明館,城市最佳實踐區.
上海世博會組委會要員
[編輯本段]
主任委員:吳儀 國務院副總理
第一副主任委員:韓正 上海市市長
副主任文員:
萬季飛 中國貿促會會長
徐紹史 國務院副秘書長
高虎城 商務部副部長
崔天凱 外交部部長助理
Ⅱ 上海世博會基本知識
舉辦時間: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總共183天
舉辦地點:
上海市中心黃浦江兩岸,南浦大橋和盧浦大橋之間的濱江地區
世博會主題: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副主題:
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城市經濟的繁榮
城市科技的創新
城市社區的重塑
城市和鄉村的互動
園區規劃面積:世博園區規劃用地范圍為5.28平方公里,其中浦東3.93平方公里,浦西1.35平方公里,整個園區按照「園、區、片、組、團」五個層次進行結構布局。
主要目標:
1、提高公眾對「城市時代」中各種挑戰的憂患意識,並提供可能的解決方案;
2、促進對城市遺產的保護;使人們更加關注健康的城市發展;
3、推廣可持續的城市發展理念,成功實踐和創新技術;尋求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的城市發展模式;
4、促進人類社會的交流融合和互相理解。
吉祥物:
海寶
核心思想:
城市是人創造的,它不斷地演進演化和成長為一個有機系統。人是這個有機系統中最具活力和最富有創新能力的細胞。人的生活與城市的形態和發展密切互動。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的有機系統與地球大生物圈和資源體系之間相互作用也日益加深和擴大。人、城市和地球三個有機系統環環相扣,這種關系貫穿了城市發展的歷程,三者也將日益融合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確認參展的國家和組織
截止至2008年12月15日,已有228個國家和國際組織(183個國家和45個國際組織)確認參展上海世博會,144個任命了展區總代表,165個確認了參展合同。
其中,截止至2008年8月18日,有221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確認參展上海世博會,其中:
非洲(50個):美洲(25個):歐洲(43個):亞洲(44個):國際組織(44個)
【上海世博會申辦的過程】
1999年12月,在國際展覽局第126陳良宇、吳儀、李嵐清陳訴申博文章次全體大會上,中國政府正式宣布申辦2010年世博會。
2000年3月17日,中國政府成立2010年上海世博會申辦委員會,時任國務委員吳儀擔任主任委員。
2001年5月,中國政府通過外交途徑向國際展覽局遞交舉辦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申請函。
2002年1月30日,中國政府向國際展覽局遞交舉辦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申辦報告。
2002年11月29日至12月5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率中國代表團參加國際展覽局第132次全體大會並作申辦陳述。
2002年12月3日,經國際展覽局大會投票表決,中國獲得2010年世博會舉辦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