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上海人么恩,上海人是怎麼看寧波人的啊
如今很多港台明星來上海演出,總會「攀親」似地說:「阿拉是上海人。」其實如果追根溯源,他們幾乎都是寧波人。就連從上海發家的董浩雲、包玉剛這樣的香港富豪,歸根到底也是祖籍寧波———對於很多寧波人來說,上海就像是一個平台:從寧波出發,經由上海的洗練,他們終於走向全世界,形成了遍及世界各地的「寧波幫」。說起來很大程度上,寧波人和上海人,「阿拉」其實是一家。 即將在五一期間舉行的「寧波人在上海」展覽會,第一次將寧波人在上海的這段歷史以展覽的形式展示在上海市民面前。 「寧波人在上海」———一場籌備兩年的展覽 「這也是上海第一次展示移民文化的大型展覽。」海上寧波人研究中心主任陸平一充滿期待地對《星期日新聞晨報》記者說。 2007年5月1日到5月9日,「寧波人在上海」展覽會即將在上海工人文化宮舉行。為了這次展覽,陸平一和其它上海市寧波同鄉聯誼會的同事們已經籌備了將近兩年。在舉行這次展覽之前,陸平一已經主編了一套《寧波人在上海》系列叢書。「為了編寫這套系列叢書,我們訪問了很多當事人,又查閱了很多的歷史資料,發現上海甚至中國歷史上很多個第一,都是寧波人在上海開創的———比如第一家現代銀行、第一家證券交易所、第一家保險公司、第一家西服店,還有第一家五金店、綢布店、鍾錶店、國葯店,第一家火柴廠、燈泡廠、化學製品廠、印刷廠……」陸平一感慨地說,「不做調查真是沒有想到,寧波人真是不簡單,而寧波人和上海之間的聯系也比我們原先所想像的還要密切許多!」「而這一次,我們不僅將通過大量的歷史圖片和文字資料來介紹寧波人在上海的這段獨特歷史,還請上海歷史博物館的同志為我們提供了1000餘件實物以及歷史文獻。」上海市寧波經濟建設促進協會的袁恩昭副秘書長對記者補充說。 「我們還請了很多退休的寧波籍老同志,專門成立了文物搜集小組,在民間搜集相關的實物。」4月27日舉行的展覽會新聞發布會上,上海市寧波同鄉聯誼會常務副會長陳正興向與會的記者透露,「雖然搜集的觀察很艱難,但是在聽說了我們這次展覽之後,很多寧波籍的名人後輩都非常熱情地向我們貢獻藏品,有些實物非常珍貴,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研究價值。」 這次「寧波人在上海」展覽將分為「救國救民奮勇當先」、「艱苦創業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積極奉獻」、「傳承歷史繼往開來」、「百年甬商、再創輝煌」五大板塊,總展示面積將達到1700平方米。 「相信這次展覽會將集中展現寧波人和來自全國各地的移民在建設上海過程中做出的貢獻。」陳正興在新聞發布會上總結說。 「阿拉」原是寧波話———與寧波有關的上海生活 「你知道如今在上海有多少寧波籍人士嗎?三百萬!」袁恩昭告訴記者一個驚人的數據。 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的青年教師余蔚也是這三百萬寧波籍人口中的一員。「記得那時我們讀大學的時候,來自其它地方的同學都很熱衷參與同鄉會什麼的,可是我們寧波人就無所謂———因為到處都是寧波人啊!」余蔚說。 「不過相比起解放前,寧波人在上海的比例其實已經有所下降了。」對寧波人在上海的這段歷史頗有研究的陸平一告訴記者:在甬商最興盛的上世紀三十年代,上海的寧波人已經達到一百多萬,佔到了當時上海人口的五分之一。 雖然寧波人在上海的比重很大,但是和其它地方的移民不太一樣,他們和上海的融合更加緊密。「可以說,他們事實上已經成為了新上海人的一部分,而上海人今天的很多語言和生活習慣,其實也和寧波人大有關系。」袁恩昭舉了兩個很典型的例子。 「比如說上海人自稱的『阿拉』,其實就是寧波話,上海人喜歡在稱謂前加『阿』字,如『阿舅』、『阿婆』等,也是受寧波稱謂的影響;又比如上海人早上喜歡吃泡飯,這個說到底也是寧波人的習慣。」 說到吃,已經移居上海十幾年的余蔚也深有體會。他剛來到上海的時候,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上海的寧波菜館雖然不多,但是上海人對寧波菜卻是情有獨鍾。「像醉蝦、黃泥螺、鰻魚、苔條餅這樣的地道寧波菜,上海人似乎也很愛吃,其實還有一樣當年在上海掀起過大波瀾的菜餚———毛蚶……」
寧波人和上海人之間曾經還有另一層有趣的聯系:過去上海女孩對外地人的界限劃得清清爽爽,尤其是蘇北人,堅決不嫁;可要是逢到寧波郎,上海爹媽就「眼開眼閉」了。至於寧波的女孩,也有很多人願意嫁到上海來,「一來寧波人在上海大多總有拐彎抹角的親戚,二來兩地從生活習慣上也很接近,所以不會有什麼不習慣。」余蔚說。 以誠信創業上海灘———甬商傳統 這次的「寧波人在上海」展覽將介紹上海歷史上450餘位在滬各行各業的寧波籍著名人士,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早年在上海創業的寧波商人。 「寧波人遷居上海的歷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其中第三階段(1911年-1937年)是寧波商人在上海的鼎盛時期———20世紀30年代有人統計上海的工商業名人,在1836人的名單中寧波籍人士有453人!」陸平一向記者介紹,「在上海的晉、徽、閩、粵、甬五大商幫中,最終還是寧波人笑到了最後,成為第一大商幫。」 和其它商幫不太一樣,老一輩的甬商,很多人最初都是到上海來當學徒的,他們能夠吃苦,又善於學習,所以很快就在大上海闖出了局面。培羅蒙西服店、亨生西服店、邵萬生南貨店、三陽南貨店、亨達利鍾錶店、中華皮鞋店、老正興菜館、蔡同德國葯號……你看南京路的那些老字型大小,幾乎都是寧波人在上海創下的。」陸平一說。 「甬商的一大特點就是誠實守信。」袁恩昭給記者列舉了一位人物。「上海五金行業的開創者葉澄衷14歲到上海當學徒,後來又在黃浦江上撐舢板。一次一位英國洋行經理雇他過江,將一隻公文包遺忘,內有數千元美金。葉澄衷不僅不起貪欲,而且還在原處等候失主。失主被他感動,後來就幫他一起做五金生意,經過多年努力,終於成為享譽滬上的『五金大王』。」 改革開放之後,新一代的甬商回到上海灘,其中包括華翔、宏潤、保集、雅戈爾、龍元等大型企業。「他們繼承了老一輩甬商的誠信精神,又創出了不少新的業績。」上海市寧波同鄉聯誼會會長庄曉天曾這樣概述新甬商的特點。 「不過和老甬商不一樣,他們大多是帶著資本來到上海的,他們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更強,只是對於老甬商的優良文化傳統不太熟悉。」陳平一最後總結說,「我們舉辦這一次展覽,一個原因也是希望新甬商能夠了解這段歷史,並為推動新時代的上海建設起到更大的作用。」
B. 為什麼上海有那麼多寧波人
管寧波在西方和本土人士的努力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批寧波人開始轉向杭州灣對岸的上海。寧波人豐富的碼頭經驗和商業嗅覺,讓他們迅速成為上海灘的主角之一,加之太平天國時期寧波為清廷東海重鎮,地處浙東北一隅,又有英法租界勢力,所以較之江浙其他地區當地經濟損害較小,寧波商幫迅速成為了上海乃至江浙地區商業活動的主導勢力之一,為江南地區由漕運時代步入海洋時代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40]。上海九大錢庄資本家族集團中的五家是寧波人。一部分寧波人開始擔當洋商的買辦,但更多的人獲得資金後開始投身民族工商業。1854年,鎮海人葉澄衷前往上海,先後做過學徒,搖過舢舨。1862年,建立「老順記」雜貨店,到清朝末年,成為上海「五金大王」,涉足商業、地產、工業、金融業等多個領域。[41]另一位著名的商人是虞洽卿。1881年,虞洽卿在上海做學徒。11年後擔任買辦。1906年開始,虞洽卿決心投資實業,先後創辦四明銀行和三家輪船公司,在滬甬航線上打破了外國輪船公司的壟斷。[42]清末,奉化和鄞縣的紅幫裁縫也開始進入上海。[43]據統計,清末進入上海的寧波人已達四十萬。[28]19世紀末,寧波同鄉會與上海法租界發生兩次四明公所事件。特別是第二次四明公所事件,在嚴信厚、葉澄衷等四明公所董事的提議下,全體旅滬寧波人一度停工罷市抗議,並發生流血沖突,迫使法租界當局保留四明公所地產。[44]這一事件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寧波幫在上海的實力。
C. 上海人有很多祖籍寧波嗎
(⊙v⊙)嗯
上海少說3分之1是寧波人,比如我。我爺爺出生在寧波,年輕時來到上海的銀樓里工作,至今爺爺的兄長家依舊在寧波市。
我是上海80後的,我們這一代一般都知道自己的祖籍,許多外地的朋友搞不清楚,問我「你是不是上海本地人。」其實在上海,「本地人」是特指郊區人、松江等原住民的意思,而市區的上海人都是解放前江南地區的移民,所以我回答:「我不是本地人,我是寧波人。」外地的朋友都會搞不懂,問「那你不是上海人?」我無語:「不,我是上海人,但是是上海的寧波人。」外地朋友:「好復雜……」
從小學校里填表格要求寫祖籍一欄的,最多數的同學都是寧波裔的,當時上海的氛圍好像還是寧波裔的上海人比較排斥蘇北裔的。而且從小父母的教導,身邊的朋友都以自己是寧波裔感到驕傲。我從小沒去過寧波,但卻無論在電視里還是報紙上看到寧波兩字感到異常親切,可能是根在寧波的關系吧。
有些外地朋友說上海人排外,的確,我們年輕人早已不如此,但而些四十五十歲的中年人會有些排外。但即使如此,他們一般會稱呼外省人為「外地人」,而把寧波、蘇州的直稱為「寧波人、蘇州人」。
上海人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寧波的親戚。你在上海幾個路人,保證有一大半會告訴你:「我是寧波人。」我們沒有忘本,都以是一個寧波人而感到驕傲,真搞不懂為什麼有些寧波的朋友會排斥上海人呢?
而且舊上海時期,絕對是寧波裔控制著社會的上層結構,文化上的強勢同化了江北裔,從語言上就可以看出。
另外,寧波和上海不存在誰攀誰的問題,寧波人後裔,作為上海最大的一個族群,上海人和寧波人本來就是一家。
D. 上海人祖籍來自於哪些地方,為何大多數都是寧波人
上海原本只會一個小漁村,只不過在鴉片戰爭之後被腐朽的清政府劃分給了英國,並在此設立了租界。直接導致中國乃至世界各國的移民都開始瘋狂蜂擁進入上海,這里也逐漸成為了國外的租,清政府的很多法律法規在這也都行不通,很多地方都按照西方人的標准去執行,那時候的上海中國人並不是特別多,基本都是以國外移民為主。
據說在民國時期的上海,關於移民都有一定的等級劃分,當時在上海地位最高的是寧波裔上海人,他們主要從事金融行業,掌握著上海的經濟命脈,所以在上海有很大的話語權。因此在那時候有不少寧波人子啊上海做生意,在那裡的寧波人自然越來越多,。其次就是蘇錫常前往上海的人,他們中有很多人從事製造業,雖然沒有寧波裔那麼有錢,到那時他們的實力也不容小覷。那時候比較底層的是一以江蘇除蘇錫常以外的人,他們中絕大多數人主要從事體力勞動,長期受到寧波裔和蘇南裔的歧視和打壓,依靠在他們這些人手下打工來維持生計。
E. 為什麼上海人只與寧波人關系親密,旁邊的蘇州、杭州都比不過
上海地理上屬太湖流域,文化習俗上天然的親近太湖流域的蘇、錫、常、嘉。廳慧
同時上海又是移民城市,開埠後第一批移民主要來自寧波。雖然寧波籍後代只佔四分之一,但作為上海城市化最早的創業者,他們參與奠定了城市文化。
上海的城市文化,除了太湖流域的精緻,還揉進了寧波的精打細算。
上海人可以接受蘇錫常嘉的精緻,但蘇錫常嘉不一定喜歡上海的精打細算。這里還有一個細節,就是在太平天國時期蘇錫常嘉的富豪統統轉移資產到上海租界,以致整個江南的財富濃縮於上海。就在這一時期上海的精緻高雅超過了蘇錫常嘉。以致上海與他們的關系八分親近,兩分鄙視鏈。
上海寧波之間似乎沒有什麼鄙視鏈。寧波人多地少,口糧不夠吃。所以家裡老大留下來種地,老二老三去上海。類似山東人闖關東。以前是自家兄弟當然親近。
上海、杭州有一個同樣的性格,上海人戀滬,杭州人戀杭。上海人覺得自己最聰明,杭州人覺得自己最文雅。這兩地的關系既有互相欣賞,更多的是自我欣賞。
知道上海開埠後的過程就一點也不奇怪,連所謂的上海話「阿拉」就是寧波話。當時大量的寧波人做生意,甚至成立寧波同鄉會可見影響之大,立足之後其後代都是上海人了自有千絲萬縷關系,同時也有大量的蘇北人做理發裁縫浴室更多的做碼頭苦力拉黃包車住貧民窟,當然後代也是上海人,都說上海話但老克勒一聽就知。帶碼
我是三八年出生在上海的上海人、我小時侯住的弄堂房子、一個門里住五家、其中三家是寧波人、(我原藉常州)、後耒我姑姑嫁給門阾、也是寧波人、可見當時上海寧波人之多、這就介答了這個問題
寧波在上海經商的人比較多,無錫在上海辦廠的人比較多!引成了三股人流,寧波,無錫,蘇北;至後來的浙北,蘇南,扮行答蘇北!上海口音也成為了三方混合型!
簡單的說一下,為什麼上海人跟寧波人走的那麼近?其實,大部分上海人都是寧波籍,早年間大部分浙江寧波和紹興人去上海謀生,再加上全國五湖四海人都奔向上海,在上海最多的也是江蘇江北人,其次就是浙江和其他省份的群體,上海話其實就是寧波話演變的,在上海大部分人都會說江蘇江北話,而不會說的那些群體才是外省人,所以寧波人在上海也比較多,走的近也是自然的,舊年代在上海很有名氣的紅幫裁縫就是寧波人。
在我看來,上海人和杭州人八字犯沖,上海人去杭州最好別說上海話,也別羅里吧嗦的,那股腔調一出杭州人說翻臉就翻臉。很奇怪啊,其實杭州人很文雅隨和的,普遍素質也很高,可是偏偏隔應上海人,一直沒搞明白。
我們到上海走親戚,不會一家子都去,畢竟上海好玩好吃的不多,而且我們都有自己的公司要打理。上海親戚找旅館給我們住宿,還陪同逛一天包吃喝玩算親近了。反過來上海人到寧波走親戚、清明祭祖、吃楊梅、吃水蜜桃等,一來一大幫人,住你的別墅度假來了,不僅包吃包喝包玩好幾天,回去還要包拿山珍海味和十年陳的高梁燒。
現在,我在上海只有一家知親來讓住自家的別墅,其餘上海表親我也找大酒店給他們住了,家裡清靜慣了,突然鬧哄哄的確實不舒服。
那是因為近代,寧波到上海水路比蘇州陸路到上海方便。寧波坐輪船直接就可以到上海十六鋪碼頭了。
南直隸(江南省),江蘇省,安徽省,福建省,上海市就是浙江下的蛋,明代以前沒有這些行政區域。江南的核心就是杭州,明代二次科舉中榜的全是浙江學子,朱元璋為了政治平衡,制約浙江,對南京,淮河,蘇北地區的經濟,文化扶貧把蘇州,無錫,常州,上海從浙江劃出的,搞了個江南省(南直隸)。這就是江蘇省的起源。同時劃出的還有福建,徽州,江西東北地區。 歷史 上所謂的「揚州郡」是屬古百越管轄的一個區域,與今天的江蘇揚州不是同一個概念,這在揚州市政府網上都能查得到。
無論是世界公認「二大農業文明水稻發源地,七千多年前嘉興馬家浜文化」,與同期「餘姚河姆渡文化」,還是已經申遺成功,世界史學界唯一承認的「中華文明發源地」「江南文化發源地」都圍繞在杭州「良渚文化」。那時的江蘇還是半獸類的荒野,只是浙江文明的幅射區域,這個 歷史 無論是史學,還是今天的考古已經被證明了。
歷史 的經濟與文化傳承是無法切割,移花接木歪曲的,把明代以前浙江管轄的市縣成就,說成當時並不存在的江蘇省業績,顯然是沽名釣譽、掩耳盜鈴的無知。看看 歷史 自古的行政區劃圖,便一目瞭然證明了浙江對今天江蘇的影響力了。
可以這么說,沒有浙江 歷史 的貢獻,就沒今天江蘇,上海,福建,江西,安徽的繁榮。揚州只是江南文化幅射區域,根本就代表不了江南文化。「揚州八怪」領軍人物金農就是杭州人,其餘的是福建,安徽人,只有二個人是揚州本地的。所謂的揚州鹽商是徽州商人為核心,揚州幾大園林徽州,浙商的資產,有幾個是揚州人的?徽州明代才從浙江劃出,是地道的浙江後裔。
上海明代地方誌明確記載了,當時的上海人,是以說嘉興話為榮。這些史料圖書館可以好好查,網上也查得到。上海是明代才從嘉興劃出的,1290年,嘉興府與華亭縣達成協議,華亭縣從嘉興府分離。但是這個時候華亭縣仍然需要聽從嘉興知府的指揮。華亭縣在1310年正式分離成為松江府。在1290年,嘉興府與平江(蘇州)府東段邊界就是蘇州河,網路嘉興府有相關介紹。
看清楚了,明代以前有江蘇省,安徽省,福建省,上海市嗎?
寧波人在上海有很多行業大佬
F. 上海有很多人祖籍是寧波的嗎
上海人的主體是蘇南浙北廣東籍的移民,尤其是祖籍寧波的上海人佔到了上海人的一大半。寧波人精明能幹,做人處事非常上檯面。尤其是寧波人非常愛干凈,家裡總是一塵不染。我母親是祖籍鎮海的上海人,我從小在操寧波話的外公外婆家進進出出,學得一口寧波話。我身上有寧波人的基因,對寧波人倍感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