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游上海必做的9件事 感受上海本土風情
導語:上海的美麗不是一朝一夕即可體會,需要時間沉澱後的慢慢品味。游上海那就一定不要錯過這9個地方,它們會讓你愛上這里。
1、外灘,看上海夜景
外灘位於上海市中心黃浦區的黃浦江畔,它是上海的風景線,周圍還有位於黃浦江對岸浦東的東方明珠、金茂大廈等地標景觀,是去上海觀光遊客的必到之地。外灘自1943年起又名為中山東一路,全長約1.5公里。它南起延安東路,北至蘇州河上的外白渡橋,東臨黃浦江,西面是由哥特式、羅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52幢風格迥異的古典復興大樓所組成的舊上海時期的金融中心、外貿機構的集中帶,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群”。
外灘位於上海市中心黃浦區的黃浦江畔,它是上海的風景線,周圍還有位於黃浦江對岸浦東的東方明珠、金茂大廈等地標景觀,是去上海觀光遊客的必到之地。外灘自1943年起又名為中山東一路,全長約1.5公里。它南起延安東路,北至蘇州河上的外白渡橋,東臨黃浦江,西面是由哥特式、羅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52幢風格迥異的古典復興大樓所組成的舊上海時期的金融中心、外貿機構的集中帶,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群”。
2、城隍廟,追憶舊上海、新美食
“到上海不去城隍廟,等於沒到過大上海。”可見老城隍廟在上海的地位和影響。一般意義上的上海城隍廟是指黃浦區的老城隍廟,在旅遊景點中都稱為“豫園”,即原上海縣城隍廟,這是個著名的江南古典園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海城隍廟的小吃可謂是非常豐盛,不勝枚舉,進去之後簡直讓人目不暇接:
南翔小籠、叉燒包、雞腿飯、肉粽、三絲春卷、大排面、 蟹殼黃、豆漿、油條、素菜包、 紫米球、 椰奶紫米球、 紅薯粥、開洋蔥油拌面、 薺菜餛飩、重油煎餛飩、鍋貼、生煎、寧波湯團、酒釀圓子、鴿蛋圓子、赤豆糖粥、魚丸湯、炸臭豆腐、紅薯粥、麵筋塞肉、糯米藕、椰奶紫米
3、遊走弄堂尋滬申風情
上海是一個摩登大城市,時尚、奢華、張揚是對上海的定義。在看到上海華麗的外在的同時,不知道你能否也可以看到上海的心臟以及靈魂深處。如果你想認識一下真實的、與眾不同的上海,就去上海的弄堂轉轉吧,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萬宜坊弄堂位於重慶路高架下,歷史名人鄒韜奮曾經在這里居住過,弄堂裡面還有其故居。這里沒有那些富貴別致的西洋別墅、沒有雲起風涌的.歷史背景,這里就是簡簡單單的上海“海派”風格的弄堂,或許鄒韜奮也是因為這里真實、簡單、低調,才會選擇在這里度過生命中的那段平凡但真實的時光。
4、一條多倫路,看百年老上海
多倫路,原名竇樂安路,位於虹口區東江灣路146號,是上海的一條小街,南傍四川北路商貿鬧市,北鄰魯迅公園、虹口足球場,背靠內環高架、輕軌明珠線,動靜相間一里有餘。多倫路街短而窄,路曲且幽。夾街小樓,風格各異。多倫路文化街雖在地圖上難有立錐之地,但在近現代中國文化史上卻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諸多彪炳史冊的文化名人如魯迅、瞿秋白、郭沫若、茅盾等曾在多倫路文化街聚首、吶喊、戰斗。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中華藝大、上海藝術劇社、公啡咖啡館這些都是他們的戰場。一個多世紀以來,多倫路文化街及周邊的幾條馬路,從一個側面集中顯現了了這個歷史印跡和文化縮影。路邊那些栩栩如生的街頭銅像向你描繪著當時文人的風采,那些故居遺址向你講述著那個時代的故事。多倫路文化街正以它獨特的文博景觀和典雅的文化品味成為上海的旅遊熱點之一。
5、衡山路體驗小資生活
“小資”這個詞,套在上海人頭上似乎比全國其他任何地方地人頭上都合適。例如衡山路,不知道從何時開始,這里成了一條讓人沉醉的街道:婆娑的梧桐樹下,沿著街道輕盈漫步,可以看到精緻的建築,有故事的洋房,古典的教堂,街頭的公園,私人的小院……
華燈初上時,那些散落在古樸梧桐樹下的酒吧和咖啡館,全都披上了一層神秘的光暈,落地的玻璃窗里透出來的是影影綽綽的人群,或許他們的職業不同,社會地位也不相同,但是卻能夠坐在同一間酒吧里,各自享受自己的心情而不相互干擾。優雅且獨立,這就是上海小資的特質吧!
6、東方明珠塔“凌空步道”感受步步驚心
東方明珠塔坐落在黃浦江畔,與隔江的外灘萬國建築博覽群交相輝映,塔高468米,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三之高塔。位於東方明珠電視塔259米高的懸空觀光廊——“凌霄步道”,可使你透過腳下的透明玻璃,俯黃埔江兩岸全景,感受在雲中漫步的感覺。站在這里,晴朗之時眺望四周,可將美麗的黃浦江與著名的外灘盡收眼底,遠處的東海全景清晰可見。待到夜幕降臨之時,只見滿城燈光,如同銀河瀉落人間,夜上海的魅力頓時擴張,延伸向天空。這座大都市炫目的夜景將給你帶來不一樣的感受。
位於東方明珠電視塔259米高的懸空觀光廊——“凌霄步道”,可使你透過腳下的透明玻璃,俯黃埔江兩岸全景,感受在雲中漫步的感覺。站在這里,晴朗之時眺望四周,可將美麗的黃浦江與著名的外灘盡收眼底,遠處的東海全景清晰可見。
7、漫步朱家角,迷失寫意江南古鎮
朱家角鎮旅遊資源豐富,名勝古跡、休閑設施聞名中外。名山名湖有澱山湖和“九峰”之祖——澱山;名園有課植園和珠溪園;名廟有朱家角城隍廟和關王廟(報國寺);名街有北大街,又稱“一線街”,是上海市郊保存得最完整的明清建築第一街;名橋有放生橋、泰安橋(何家橋)、平安橋(戚家橋)、福星橋(西柵橋)、永豐橋(詠風橋)和廊橋(惠民橋);名店有涵大隆醬園、義成泰醬園、童天和國葯號和俱樂部茶館;名勝古跡有清華閣十二景之—圓津禪院、清華閣十二景之二—慈門寺、席氏廳堂、“三泖漁庄”及王昶紀念館、柳亞子別墅——福履綏祉等等。
朱家角是典型水鄉,盛產河鮮,出產淡水魚類近60種,鰻、鱔、甲魚、河蟹、河蝦,活蹦鮮跳,應有盡有。鎮上點心、食品業向來以品種繁多、質量上乘而名聞遐邇。茂林館的鱔糊面,香糯可口,食後令人久久不忘;羊肉面酥肥不膩,另加羊血湯略帶辣味,更是合人胃口。時令點心,花色百出,味美價廉。
8、看上海老洋房,與舊時光對話
上海的老洋房是上海最經典的住宅,每一幢都承載著一個當年上海灘的傳奇故事。
徐匯區的天平路街道和湖南路街道是上海市區老洋房最集中、品質最好的區域,佔全市同類型房屋面積的39%,為全市各區之冠。
典型的有復興中路克萊門公寓、復興公寓,淮海中路的上方花園、新康花園等,汾陽路的海關高等專科學校等都是著名的花園式洋房住宅,尤其是五原路沿線的幾十年來那種當年法租界優雅的韻味至今猶存。
9、閑逛田子坊,看上海老弄堂。
田子坊位於泰康路210弄。泰康路原本是一條小街,一個馬路集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上個世紀末,隨著一些藝術家和一些工藝品商店先後入駐泰康路,默默無聞的小街漸漸吹起了藝術之風。畫家黃永玉給這舊弄堂起了個“田子坊”的雅號。“田子方”是中國古代畫家。取其諧音,用意精妙。曾經的街道小廠,巷子廢棄的倉庫,石庫門里弄的平常人家,抹上了“蘇荷”的色彩、多了藝術氣息熏染。廠房改成的工作室經過藝術再現,體現出不同的風格和氛圍。中西文化在這里交融、碰撞,閃爍著光和熱。
田子坊由上海特有的石庫門建築群逐漸改建成時尚地標性創意產業聚集區,成為不少藝術家的創意工作基地,被貼上了“上海的蘇荷”、“視覺產業的矽谷”、“新天地第二”等標簽,並逐漸走向世界。田子坊不僅招徠本地客“常來看看”,也吸引了國內外眾多遊客來看個究竟,玩個新鮮。
田子坊,凌亂卻不張揚,小資而又不乏舒適。每條巷弄別有洞天,大家挖心思利用空間展現創意。
Ⅱ 上海傳說過的靈異故事有哪些其中最為離奇的地方你真的了解嗎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靈異傳說,都有晚上不能去的「禁地」。有的是鬼樓,有的是車禍,各種民國故事流傳至今,讓人聞之變色。即使是在上海這塊寶地,也發生了很多奇怪的事情,有的撲朔迷離,有的背離科學。今天,《探秘編年史·邊肖》整理了上海十大真實靈異事件,分別是:延安路龍塔、徐家匯太平洋廣場「寶貝對不起」、龍華寺「陰陽河」。
3.龍華寺的陰陽河
上海十大靈異書每一本都真實發生過。
龍華有個傳說,不管你知不知道,就是龍華機場外的那條河,也叫陰陽河。外面的龍華寺是為了鎮上的惡鬼不要逃跑。如果你晚上去,會很陰暗。以前龍華有兩座塔,後來一座鎮妖塔倒了。龍華的這條河叫柴河浜,很多屍體和骨頭都被打撈上來了。當然很多都是戰時,所以戾氣更重。難怪自古就有「寶塔鎮河妖」的說法。說起這座古廟,還有一個感人的傳說。相傳三國時,西城康居國丞相有個長子,單名惠。他不愛富貴,看破紅塵,立志出家。他被稱為「康僧會」,堅持佛教敕令,來到中國傳播佛教,廣交好友。他東游上海和蘇州。有一天,來到龍華盪,看到這里的水天一色,塵土一塵不染。我認為這是一塊修行的寶地,我就住在這里蓋房子。
他不知道,這里的風景之所以幽靜不凡,是因為廣澤龍王在這里修建了龍宮。廣澤龍王看到這里住著一個和尚,非常不高興。有那麼一瞬間,我產生了一個不好的念頭,我想製造一場風波,掀翻和尚的草堂,把他嚇跑。然而,龍王突然發現草堂里放射出一縷光芒,上面有五色祥雲。龍王吃了一驚。走近一看,只見康僧會正在認真地看著,念叨著。龍王聽了一會兒,被和尚念的佛旨感動了。他不僅打消了自己原有的惡念,還上前對佛教界說:願回到東海,把龍宮讓給佛教界,以建設梵天。佛教界接受龍王的好意後,將龍宮改建為龍華寺,專程到南京拜見吳國君主孫權,請他幫忙修建佛塔,以安放他請來的舍利子。就這樣,龍華寺建起了13座佛塔,13件舍利子。孫花塔的故事是上海婦孺皆知的。
揭露真相:整個故事看起來好假好神秘,比如龍宮,龍王和尚等。這些顯然都是小說中的情節。你可以當小說來讀,不需要當真。
Ⅲ 有什麼事是你來到上海之後才知道的
我就是傳說中的上海土著,至少四五代人在郊區生存發展到現在。經過多年觀察,有一些心得體會。
我在郊區城區長大的,甚至一直到大學都沒有出過郊區,只是換了一個區(大家應該猜到了是哪個區)。小時候以為世界就這么大了,郊區市區沒什麼差別,只是少了一些購物商場和飯店。過年過節的時候會去市區買年貨吃大餐,其他日子在郊區自給自足(當然不是種田的意思)。很多市區人對郊區的印象還停留在種田養豬,當然還是有相當一部分爺爺奶奶那一輩的人務農了一輩子,年輕人就幾乎沒有了。
有意思的是雖然戶籍是上海,但是我們似乎沒有把自己當成上海人,因為我們把去市區叫做」上上海」。我們的方言也和上海話不一樣,我們都能聽懂上海話,市區人聽不懂我們的方言。我還記得上初中高中的時候,特別是理科老師,說著說著就開始說方言,而同學們甚至沒意識到他們開始說方言了。郊區就像一個封閉的小世界,外面的人不會來,裡面的人也不想出去。每一代人在這里出生長大結婚生子,甚至沒想過去市區闖一闖。初中畢業去市區玩連坐地鐵都不會坐,而家鄉的地鐵是這幾年才通的。
後來漸漸長大和市區的往來就變密集了,等我意識到區別的時候是找工作的時候,因為不想跟爹媽一樣找個穩定的鐵飯碗,就去市區面試了很多工作。交通的便利,各種公共設施比如醫院學校 娛樂 等等,要知道從我家到市區坐地鐵都要至少一個半小時,而市區之間的交通很少有超過一小時的。家鄉只有一個二甲醫院,身體真遇上什麼大問題還得去市區的三甲醫院,而且不同醫院的專場項目不同。到了大學更是翹課哪怕來回要4.5個小時也要去市區逛逛街。身邊很多小夥伴到了高中就去市區讀書了,到了大學很少有同學會去北方的學校(特別好的大學除外)。這個時候有些埋怨父母當初為何不留在市區發展,也許我現在的生活可以便利許多。當然我依然熱愛我長大的這片土地,至少讓我有一個獨特的視野來回答今天的問題。
最後還是要認真總結一下排外的事,作為郊區人我也受到過市區的偏見,作為上海戶口沒少享受過它帶來的福利。作為90後(當然也不年輕了),我觀察的是至少我的同齡人大部分和我一樣,既充滿包容性,又忍不住抱團,但我們的抱團是出於老鄉見老鄉的心情,畢竟現在的上海不論市區郊區,本地人越來越少了。特別是大家都說普通話的情況下,交朋友只看人品,聊天只看話能不能投機。有時候我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朋友來自哪裡,即使已經認識很久了。
又要過年了,這個時候應該是上海人最想念外省人民的時候。整個城市瞬間空了,也失去了運轉的動力。昨天坐飛機到上海,不用地圖我也知道我到家了,因為只有這個城市凌晨依舊燈火通明,如星雲密布,機上許多外國人都忍不住拍下這浩瀚的景象。這樣大的工程,如果沒有大家的共同努力,又哪來上海的今天呢?
我是80後,小時候也去過上海,但是那時候沒有什麼思維,也不會說看看高樓大廈,只是覺得跟著爸媽看哪裡好玩就往哪裡去。
畢業後去過好幾次上海,特別是開車行走在上海市區的高架上才能發現什麼是國際化的大都市。對了,我來自南京,應該也算不錯的地方了,可是只有去了上海,我才知道那個差距真的是太大了。南京也有好幾個商圈,高樓大廈也不少,但是我在上海感覺到處都是購物商圈,極少能看到那種每個都市都有的「貧民窟」,太繁華了。
另外,橫跨黃浦江上的那一座座大橋,每一座建的都很好,特別是盧浦大橋,能讓我感覺到現代化建築的精髓,這是南京幾座跨江大橋所不能比擬的。
還有,上海人也都挺和善,很少說會有粗暴的人出現。素質體現在細節上,晚上開車,對面極少會出現遠光燈的車輛,這一點我很佩服,在別的地方這不多見。
魔都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我國經濟的走勢,希望他越來越好,向國際友人展現我們中華民族的良好素質!
沒有去過上海的朋友也可以去玩一次,只有認識到了差距我們才會更努力的去奮斗!
我是2006年來上海的,來上海已經12年了。看到這個標題,我腦子裡面努力回憶來上海以後才知道的事情。
1,來上海以後才知道有地鐵,那時候上海的地鐵只有1,2, 3,4, 5號五條地鐵線。
2,來上海以後才知道每天上下班來回 4小時是常事,來上海以後才知道公交是按路程收費的,而且空調車 2元起步。之前在老家公交1元隨便你坐到哪裡。
3,來上海以後才知道大街小巷超多的便利店,盒飯賣得比老家飯館的菜還貴。後來才發現,在上海,吃便利店是最低消費。
4,來上海以後才知道肯德基麥當勞是平民消費。如果男女朋友約會帶你去吃肯德基,那是看不起你。然而在大學時候,吃頓肯德基那就是奢侈。
5,來上海以後才第一次吃蝦,蟹之類的海鮮。以前老家在內陸省份,很少有機會吃到蝦蟹。
6,來到上海以後才知道逛街買衣服不起因為你需要,有時侯是為了排解工作壓力,打發休息時間。
7,來上海以後,看到老的石庫門的房子,看到沒有衛生或者公用廚房洗手間的老房子,看到一家幾口擠在10來個平方的房子裡面才知道,上海底層的居住環境是多麼的窘迫。
8,來上海以後才知道,男人做家務疼老婆很正常,原來上海女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很高。
9,來上海以後,上海是一個海納百川的城市,這里匯聚了全世界各地的小吃,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吃不到。
10,來上海以後才知道,有錢的人太多了,有錢有閑,有文化,有修養,有內涵的才叫富豪,而且低調的有錢人很多,否則只能叫做暴發富。
11,來上海以後才知道,做一個獨立,有思想的女人比嫁個有錢的男人靠譜得多。
12,來上海以後才知道有錢人培養孩子比沒錢人培養孩子更努力,更拼。
13,來上海以後才知道上海是一個文化底蘊非常深的城市。
還有好多,好多……
我是2017來上海的,之前沒有來過,有心酸,有震撼,有喜歡,簡單說下幾點吧
1.晚上11點多到的上海,在火車上定的住處,剛開始房東說是床位,我沒有概念,700一個月,二房東(後期才懂這個概念)也是安徽人,來地鐵站接我的,到了才發現太震撼,一個3室1廳住了30多個人,我以為有被子,什麼都沒有,不敢洗澡,覺得不習慣,差點哭了,一夜沒睡,玩手機玩到天亮,去公司報道,當天加錢900一個月,換了個客廳不住人的地方,住了2個月。
2.中途外派到福建,2018年才回上海,住火車站邊上,中海萬錦城,1000一個月的青旅,還有老外合租,感覺還是很不錯的
3.現在換到惠南鎮,1000一個月,獨立衛生間廚房,只是去公司要1個小時,感覺已經很好了。
4.在上海也待了很久,說實話,沒有去一些景區玩過,沒有時間,上海的生活節奏真的很快,壓力很大。
5.地鐵,之前只在南京做過地鐵,在上海,天天地鐵,感覺真的很幸福,比開車方便多了,就是太擠
6.上海人,我現在的房東就是上海阿姨,人真的很好,對我們外地來的年輕人很好,給我們做飯,洗衣服,中秋節還給我們准備了月餅和大閘蟹,天天看到我都說真的不容易,太辛苦了,很感動。
7.上海是一個相較公平的城市,不會像小城市那麼黑暗。
這個我就要說道說道了,但不是地域歧視,純粹的說出來大部分人心中所見所聞。
我頭一次去上海,我才知道的,原來中國只有兩種人,一種是上海人,另一種是外地人,相信很多人都是聽過的。
上海人(本地人)特別的排外,倒不是歧視外地人,只是一種本能上的排斥,其實這就跟北方人認定的南北方是一樣的。
我有一個朋友,他是遼寧的,他認為的北方就是遼寧往北,而南方就是遼寧以南???我頭一次聽說的時候,真的,他彷彿就是一個傻子。
這些是跟人所生活的地方差異有關的,上面提到的對上海人的看法,也就是我去了上海才知道的!
我在上海生活十多年,最大的感受是,最看不起外地人的,多數都是在上海站穩腳跟的外地人。
哪裡都有各種人,素質不分地域。帶著無腦偏見對待上海人本身也是一種歧視。
我江蘇人,被祖籍同是江蘇的「新上海人」歧視過,也被在上海的河北土豪輕視過,也被上海人慢待過。
但隔壁鄰居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跟我分享過零食,雪糕,小吃等等 美食 。幫我收過快遞和外賣。
上海人收入高,福利好。比如計程車司機,這些人多數是隱形百萬甚至千萬富翁,但迎來送往,都很客氣有禮。
你再看看那些在阿迪,新百倫,耐克專賣店的外地人服務員,他自己也是一個打工的,看人的眼神確充滿傲慢。
還是那句話,哪裡都有各種人,素質不分地域。
說來有點可笑,地鐵這個東西在我去上海之前從來沒有坐過,當時也不知道是怎麼乘坐地鐵的,但是到了上海,我的出行又不得不乘坐地鐵,當時給我的感覺就是,世界上怎麼有這么方便的交通工具啊,又不用等紅綠燈,而且速度又快,在裡面還不用曬太陽,真的很神奇,也就是從那以後,我就愛上了這座城市,地鐵的確是一個很大的原因。
還有就是,我剛出火車站,在一會的時間里,就看到天空好多架飛機飛過,雖然在農村也看到過,但從來沒有這么頻繁,大上海的 科技 真的是又刷新了我對世界的認知。
後來,我們去外灘遊玩,當時到了那裡的時候,已經接近凌晨一點了,但是來玩的人還是很多,我覺得這個特別不可思議。還有就是這一帶的繁華,高樓大廈真的是看得我目不暇接,太多了,太高了,有生以來見過最繁華的地方。
還有就是上海 科技 館了,從沒覺得一個 科技 館會如此好玩,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後來去南京 科技 館玩了一下,真的是覺得一點意思都沒有。
除此就是這邊的消費了,我們在路邊吃了一盤蓋澆飯,20多塊,還是最便宜的,這個也是我來上海之前沒見過的。
拍幾張圖片大家看看,地鐵第一次見哦
作為從高考大省浙江考到上海來的學生,到現在自己的孩子開始接受上海的教育,上海的教育,可能是被全國人民誤會的一個大點。
以前聽說的是,上海考分低,400多分可以上復旦交大,隨便一個高中班裡90%的人都能上大學。上海的學生也不願意離開上海,反正本地的大學多得很。
到現在才知道,上海有一半的學生,在中考時就被刷下了,得去讀中專、職校。上海的教育競爭,是從懷孕就開始的:
首先得是學區房,不同學校之間教育差距非常大;
一兩歲就開始早教,爬也得比別人爬得快一些;
三歲開始上外教英語,這幾乎是標配,再雞血一些的家長會逐步加上鋼琴課、識字課、拼音課、書法課、圍棋國際象棋課、樂高機器人課等等,另外一到兩門 體育 運動的培訓也是少不了的。上海的培訓市場可謂是紅的發黑。
從中班開始,准備考民辦的家長就開始一路發奮圖強了,之前有各大奧數杯賽和英語等級證書,現在停止了,但仍然阻擋不住家長奮進的步伐。以前從來不知道上小學還得准備孩子的簡歷,到了上海,你作為家長,沒有一手做漂亮簡歷的能力,簡直連心儀學校的敲門磚都遞不進去。
初中,開始分化了,上海的很多學校,都是雙語學校,這就意味著其實你在初二左右,就得定下是走國內路線或者國外路線了。兩種培育方式都不同,老師也會各有側重地安排你的學業。
如果確定的是國內路線,各種補習班請上起來,家教請起來,因為家長根本已經輔導不了孩子的功課了。我們附近的一所初中以數學見長,什麼意思呢,就是幾乎所有的數學都是奧數題,我在孩子預初的時候,就看不懂他們的數學卷子了。(這里補充一句,上海的小學是五年,初中四年,其中第一年稱為預初年級。)也是這個學校的學生,我的鄰居,補課費用每周是8000,包括2000的物理補習、2000的數學補習、1000的英語和3000的陪讀。
中考,上海的中考現在也開始變革,好的初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內推名額可以上好的高中。而好的高中也有很多自主招生內推的名額上大學。所以看起來是大學的競爭,其實70%的比例在初中已經奠定了基礎。
經過中考的分水嶺,到了高中,能考上區重點、市重點的孩子,基本上大學是穩妥了。但上什麼大學,常春藤名校、北清復交,還是一般的本科,還是看你的學校本身了。好的高中,申請海外名校是有自己的渠道和優勢的。比如上海著名的神仙學校,每年參加高考不過幾個人,大部分人都在高考前就申請到海外名校走掉了。
上海教育的競爭大,還體現在一點:積淀。如果說全中國最優秀的人才都匯聚在上海,那麼人家不僅是從父輩開始匯聚的,至少爺爺那一輩就開始了。所以很多家庭對孩子的培養,都是家裡6個大人齊上陣,誰擅長什麼教什麼。
所以,當你來到上海讀書,發現,上海的本地生源怎麼那麼牛,不僅英語好(3歲開始學)、活動能力強(上海四大金剛高中畢業的孩子幾乎都是 社會 活動家)、學習能力強(人家的獨木橋競爭很早就開始了),就不會感到奇怪了。
今年3月份,在上海這邊找了實習工作,也是我第一次來上海,7月份畢業離開學校,工作又從試用轉為正式,算起來在上海也有一段時間了,對於這座從陌生慢慢變得熟悉的城市,心中也有了一些別樣的感觸,在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1.上海真的很大:
我的大學是在長春就讀的(我是吉林省人),直到快畢業的時候,長春作為一個省會城市,才建設完畢已經規劃七八年的地鐵,而且只開通了地鐵一號線,全程坐完只需要3元錢。而剛剛來上海的時候,就被地鐵線搞糊塗了,我第一次知道了中途可以換乘很多站,看到了上海錯綜復雜的地鐵路線圖,而這些帶給我的直觀感受就是,上海很大!
2.房價不便宜,租房子也沒好多少:
作為在上海苦苦奮斗的底層勞動人民,白天出入在寬敞明亮,地理位置優良的高級寫字樓,晚上,乘坐擁擠的地鐵,回到租住的不太寬敞而房價卻『嘎嘎貴』商住房,至少對於我目前的情況來說,每個月的血汗錢一大部分要開開心心,戀戀不舍的交給房東,所以上海給我的另一個感覺就是租房子很貴,這個也是一線城市的通病,和同在上海的朋友或周圍的同事比比還好,大家不相上下,但是和二三線城市工作的同學朋友一比對,工資水平和租房支出並不是相對持平的。再說到房價,坐標魔都郊區,房價也到了3-4萬每平米,這在長春基本是不存在的!
3.工作機會多:
別的行業不談,單說互聯網企業或傳統軟體行業,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深得行業巨頭的青睞,上海在這方面還不算突出,國內互聯網企業巨頭落地上海的還不算最多。當時我第一份實習是在長春的一家初創軟體公司,公司主要是做軟體研發銷售,記得當時找實習還是費了不少心思,因為二線城市像樣點的互聯網企業鳳毛麟角,初創外包小作坊比比皆是,這里並沒有鄙視的意思,只是後來來到上海,也多是覺得二線城市普通一點的公司還是沒辦法提供給自己太大的平台去鍛煉,去成長,在上海工作的這段時間,也接觸了很多客戶公司,所以在打開自己眼界的時候,也在感慨上海作為一個大都市,能夠提供給年輕人發展的機會是真的很多!
4.上海的景點並不像傳說的那般:
上海的景點很多,而且大部分都不需要花錢,只不過作為上班族,能抽出周末去逛景點,就必須忍受人擠人的尷尬!上海的大部分景點我也都去過,夜幕下景色華麗的外灘,燈火輝煌的南京東路,別具一格的新天地,富有古代園林氣息的城隍廟,田子坊,七寶街,中華藝術宮……每次這些景點給我的感觸就是人很多,但是當身處其中的時候,卻又發現與自己想像的略有差異,如果單純從閑暇時間的消遣這個層面來說,上海的景觀還是值得一看的!
大概總結了這么多,對於那些耐著性子讀完的朋友,還向您道一聲辛苦,上海這樣一個神奇的城市,自有它獨特的魅力,希望你能在這里發現屬於你的別樣天地!
沒來上海之前,月薪3200,出去吃飯買衣服啥的都小心翼翼的,不敢亂花錢,一個月房租700,一年下來加獎金還存了2萬。有一次,一個同學請我到上海玩,一頓飯就吃掉700多,喝茶又是幾百,我頓時覺得自己像鄉巴佬一樣。後來工作換到上海之後,工資上去了,也慢慢適應了。
上海人大部分都是很好很熱心的,他們節約的時候很節約,出去消費也很大方。當然,上海的消費也確實高,市中心一套60平米左右的老房子,租金要6500元每個月。
上海人喜歡清清爽爽的,喜歡有素質的外地人,不要亂插隊,隨地吐痰,上海人其實是排沒有素質的外地人。
Ⅳ 有哪些是你去了上海才知道的事
一:上海的消費水平並沒有外界所說的那麼高。
在沒去上海之前,只要提到上海的消費水平,身邊人給我灌輸的思想就是在這里一個月賺不到一萬塊錢,根本就活不下去,然後這種道聽途說來的偽事實讓我覺得以我的能力根本就別想在上海生存,所以在大學沒畢業之前,根本就沒有去上海上班的打算,但是事與願違,後來畢業之後還是去了上海,到了上海生活了一段時間,才發現原來這里的消費水平並沒有身邊人所說的那麼恐怖,就這么說吧3000塊錢絕對可以活一個月,而且活得還很滋潤,所以有些事情還是要親身去經歷一下的。四:原來真的會有自視清高的上海人。
說到歧視這種行為,在我沒有出門上班之前,我只在網路上看到一些虛空對罵的污言穢語,但是當我到了上海之後,我確確實實被某些上海人鄙視了。作為安徽人的我,自認為我們沒有什麼梗可以讓別的地方的人拿出來品頭論足,可是上海人告訴我,安徽是一個盛產渣男渣女的地方,並且也不認為我是什麼好人,在聽到上海人的這種評價之後,當時差點沒把我的肺氣炸,他們這種一棍子打死所有人的行為,可以說太無恥了,但是奈何這里是人家的地盤,我又不好當場發作,只能當運氣不好,遇到了一個嘴臭的人。
Ⅳ 在中國近代史上,上海都發生過哪些大事件
1、1842年8月29日 《南京條約》簽訂 中英《南京條約》規定上海、寧波、福州、廈門以及廣州這五處開辟為對外通商口岸英國人可以在這五處居住和經商。
2、1845年11月29日 第一次土地章程出台 這份土地章程被視為上海租界存在和運作的依據法理,由上海道台和英國駐滬領事共同商定,其要旨在於華洋隔離居住的政策,並定出了英國人居住地的范圍。
3、淞滬會戰(別稱:八一三戰役)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爆發於1937年8月13日,標志兩國之間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該戰役是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的全面戰爭,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
日軍在上海浴血纏斗三個月,才勉強攻下國軍的陣地,已經使得世界各國對於中國的抗日實力與決心,產生刮目相看的態度,而日軍久戰未勝,日本的民心士氣,則出現了懷疑與困惑。
4、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對英美宣戰,隨即日軍攻入租界,上海全境被日本佔領直至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依據中、美、英三國共同發表的《開羅宣言》,上海被中華民國佔領接管。上海自1842年擺脫清朝統治至1945年失去獨特地位而成為中華民國的一部分。
5、直到1949年5月,上海由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接管統治。1946年,中華民國政府軍和中共領導的軍隊爆發大規模內戰(參見國共內戰)。1949年5月,中共領導的武裝力量中國人民解放軍擊敗中華民國政府軍佔領上海,同時對上海實行軍事管制,此間大量人員、財產和機構撤離。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上海近代史、網路——淞滬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