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上海的地名(上海人回答)
上海的道路,最早出現在原上海縣城廂地區(今南市區人民路、中華路內側),據方誌記載,明弘治時城廂坊巷5條,嘉靖時10條,萬曆時11條,清康熙時25條,嘉慶時63條,同治時80條。上海開埠後,英租界初期修建道路很少,路名也很隨便,如「花園弄」(今南京東路東段),因路旁有花園兼跑馬場而得名,錫克教堂旁的道路稱西[錫]克路(今廣西北路)。同治三年(1864年),一個由26條道路組成的英租界幹道網已具雛形,南北向、東西向各13條。同治四年工部局通過決議,規定南北向道路以中國省名命名,東西向以中國城市名命名。美租界的文監師路(今塘沽路),是以美國聖公會主教文惠廉名命名的,其後,受英租界影響,也採用中國城市名命名道路。咸豐十年(1860年)後,工部局和公董局為了協助清廷鎮壓太平軍,先後越界築成徐家匯路(今華山路)、新閘路、麥根路(今淮安路)、極司非而路(今萬航渡路)等四條軍路,並越界築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為上海最早的界外馬路。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公共租界擴展後,泥城浜以西地區路名多數以英美殖民者姓名命名,少數以中國地名命名。本世紀初工部局在租界以西、以北地區又越界築道路38條,以外國人名、地名命名的有29條,以中國地名命名的9條。法租界初期路名以附近設施作專名,也有以法國人名、軍艦名命名。光緒二十六至三十一年辟築的東西向道路,大都以中國的「江」名命名,如西江路(今淮海中路)等,南北向的道路,以中國的「山」名命名,如寒山路(今濟南路)等。光緒三十二年,法租界當局宣布將已築道路,改為以法國人名及事物命名。民國3年(1914年)法租界再次擴展,所築道路絕大多數以法人和美、意、比等外國人名命名。早期租界中心地區,道路整齊有序,大馬路(今南京東路)、二馬路(今九江路)、三馬路(今漢口路)等俗稱,廣泛使用近百年。
民國成立後,以孫中山為首的民國臨時政府提出了「五族共和」等政治主張。這些政治主張在由閘北市政廳管理的路名上被充分反映出來。與租界北西藏路相鄰的四條新築馬路分別命名為漢中路、滿州路(今晉元路)、蒙古路、新疆路。對原有道路加以改名,如總局路改共和路,新閘橋路改大統路,南川虹路改光復路等,表達了民國初年人們對民族團結、國家強盛的願望。民國18年(1929年),上海特別市政府決定在上海東北建設新市區。新市區與外界相連的主幹道多用辛亥革命領袖名命名,如中山路、其美路、黃興路等;東西向幹道命名三民路、五權路,南北向幹道命名世界路等,反映三民、五權、世界大同的政治主張。其他道路分別以「中、華、民、國、上、海、市、政、府」九個字為首的片語命名。民國26年11月,日軍攻陷上海後,曾一度改成具有濃厚殖民地色彩的地名。民國32年10月,汪偽上海市政府公布了對原公共租界、法租界和越界築路區域240條路名的更名,大規模更改以西方國家人名等命名的道路,如戈登路改江寧路、哈同路改銅仁路、文監師路改塘沽路等。新的路名,大都以中國各級政區名命名。
抗日戰爭勝利後,上海市政府在路名上也採取了一些措施。民國34年(1945年)11月和12月,市政府先後兩次公布更改路名公告。基本上仍採用以中國各省地名命名路名的方法,同時又以「復興」、「建國」等片語和「中正」、「林森」等國民黨要人名命名一批地名。
上海開埠後,涌現一大批經濟、文化類和企事業名稱,其中部分較為著名的也起著地名的作用。匯豐銀行大樓、中國銀行大樓等成為外灘地區標志性建築。商業的發展,形成南京路、西藏路、福州路、霞飛路(今淮海中路)等多條商業街。先施、永安、新新、大新等四大百貨公司,中外聞名,成為上海市區起地名作用的商店名稱。上海開埠以後建造的一批工廠、企業,成為上海地名群的一個重要部分,如著名的官辦企業「江南造船所」,為高昌廟一帶的代稱。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英商在今蘇州河南、西康路北端開設「江蘇葯水廠」,後居民集聚,形成區片地名葯水弄。黃浦江兩岸是碼頭、倉庫集中地,著名的有公和祥碼頭、大達碼頭、其昌棧等。宣統元年(1909年)滬寧鐵路通車後設立的上海北火車站,民國5年(1916年)滬寧、滬杭甬線接軌後,成為上海陸上交通的樞紐,「北站」還作為區片名使用至今達七八十年之久。公用事業中的自來水、電力、煤氣、郵電等著名單位,也往往成為具有指位性的地名,如建於民國13年(1924年)的自來火橋(今西藏路橋),因橋南側有英商上海自來水(煤氣)房而得名。楊樹浦發電廠,煙囪高聳,是從黃浦江進入市區的標志。服務業、娛樂業一直是上海的重要行業,如著名的國際飯店、大光明電影院、天蟾舞台、大世界等,都著稱一時,起著地名作用。上海是近代教育、衛生事業的發祥地,知名度較高的交通大學、聖約翰大學、同濟大學、復旦大學、仁濟醫院、廣慈醫院、公濟醫院等與人民關系密切,都起到地名的指位作用。
區片地名系指具有大致范圍而沒有明確界線的地域性名稱。有的區片名歷史上就已存在,如浦東、靜安寺等。由於城市化的發展,舊的地理實體雖已消失,但地名卻流傳至今,衍化成區片地名,如徐家匯、曹家渡、老西門、十六鋪、提籃橋等。也有聞名當時的拋球場(今南京東路、河南中路口)、日升樓(今南京東路、浙江中路口)等,今天已成為歷史地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政區均延續舊制,為20個市區、10個郊區。1956年,因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原有的區劃顯得太小,不便管理,遂將市屬區減少至15個,郊區合並為3個。1958年,江蘇省轄的嘉定、寶山、上海、松江、青浦、金山、奉賢、川沙、南匯、崇明10縣,分兩次劃屬上海市,形成今上海市的范圍。1964年,市區區劃調整為10個區,形成10區、10縣的基本框架。1980年置吳淞區,1981年置閔行區,1988年撤銷寶山縣和吳淞區置寶山區,1992年改嘉定縣為區,撤銷上海縣和閔行區置閔行區。1993年初將原川沙縣和黃浦、南市、楊浦3區所轄浦東部分及上海縣三林鄉合並建立浦東新區。至1995年底,上海有14個區、6個縣,共20個區縣級政區地名。
街道前身為20世紀50年代初期設立的以序數為名的辦事處,1960年1月正式設立街道,成為區政府的派出機構。街道名稱,一般以境內主要道路名命名,如黃浦區的南京東路街道;其次為以區片地名命名,如閘北區的北站街道;也有的以新村名命名,如長寧區的天山新村街道;其他有以園林名命名的,如南市區豫園街道。
農村縣級以下政區名稱,1949年至1953年為區、鄉(鎮)兩級制。1954年撤銷區的建制,1956年鄉、鎮合一,改小鄉為大鄉。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1984年後,恢復為鄉級建制。90年代初,先後撤鄉建鎮。至1995年底鎮級地名已有208個,占鄉、鎮地名95%。鄉鎮名稱的專名,一般以駐地所在的聚落名為名,如南翔鎮駐地南翔;也有以所處的地理方位,如淞南鎮在吳淞之南;有以古稱加方位詞的,如茸北鎮;有以島名,如長興鄉、橫沙鄉;有以水體名,如石湖盪鎮;有以山名,如天馬山鎮;有以區片、地片名為名,如寶山鎮;有以路為名,如祁連鎮(以祁連山路)。
行政村名稱一般以村民委員會所在地的自然村名為名,也有以政治性詞語命名的,如和平、民主、愛國、紅星等。1958年公社化後,農業合作社改為公社所屬的大隊,大隊成為新的聚落地名。1980年上海市地名普查時,這些以政治性詞語命名的大隊、生產隊名因重名太多,進行了更改。新的大隊名一般以所在地自然村名命名,也有以河流、舊小鄉、橋梁等名命名的,在不重名的原則下,保留了一些由農業社名沿襲的政治性詞語。1984年撤銷人民公社,生產大隊改稱村民委員會,專名大多數沿用下來。沿海農場地區,聚落地名的首字大都採用該農場名的首字,如新海農場有新海村、新開村、新陽村等。也有用其他方法命名的,如五四農場內的聚落地名,絕大多數首字為「海」、「青」。
道路名稱,1949年5月後,首先對以國民黨要人和外國人名命名的路名進行了更改,如「中正路」分別改為延安路、瑞金路、石門路,「林森路」改為淮海路,「魏德邁路」改為邯鄲路等。以後,又更改一些殘留的以外國地名命名的路名,如將「倫敦路」改名橫山路;同名、同音的路名也進行了改動。
上海城市的不斷擴大,新建道路和新路名日益增多,1952年以後,市政管理部門繼承了上海路名以中國省市地名命名的傳統,並形成一套更為完善的命名原則,以需命名道路的方位對應有關省市地名命名。楊浦區地處上海市區的東北,路名就以吉林、遼寧省地名命名,有松花江路、鞍山路、本溪路等。普陀區地處市區的西北,路名就以陝西省地名為主命名,有宜川路、志丹路等,少數用四川省的地名,如金沙江路、大渡河路等。長寧區地處市區西南,路名以貴州省地名命名,有遵義路、茅台路、安順路等。徐匯區以廣西省地名命名,有田林路、蒼梧路等。浦東沿江一帶以山東省的地名命名,有嶗山東路、濰坊路、文登路(今東方路)等。1958年以後在市郊發展吳淞、安亭、閔行等工業區及70年代後期建設的上海寶山鋼鐵總廠外圍的道路名稱均根據其所處的方位採用相應省的地名命名。
浦東新區由於待開發的范圍大,新建的道路多,僅幹道以上的道路就達50多條,1993年,設立浦東新區地名命名更名方案工作小組,在吸收國內外一些主要城市地名命名的長處和各界意見後,於1994年3月提出了既充分體現浦東開發、面向世界、面向21世紀的時代特徵,同時又反映中國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地名規劃方案。方案體現浦東道路的層次性,通名以大道、路、街,分別用於快速幹道、主幹道和各建設小區內的道路;專名採用「遠東」、「世紀」、「中央」、「迎賓」等詞命名。
20世紀50年代開始,為了改善市民的生活環境和改變上海城市面貌,在一些棚戶區和市區的邊緣興建住宅。這些住宅最初供產業工人居住,稱為工人新村,70年代後期新村數量大增,遍及中山環路內外側和郊縣城鎮,新村成為上海城市地區使用率很高的居民地地名。每個新村都有一個獨立的名稱,如曹楊新村、田林新村、中原新村等。大的新村分成若干個小村,其名稱多在專名後加序數片語成,如曹楊新村有曹楊一至九村,田林新村有田林一至十四村。新村的得名大都以所在地區的主要路名命名,但省略「路」字,如曲陽新村以曲陽路得名,甘泉新村以甘泉路得名;有以建造單位命名的,如商業一村、公交新村等;有以居住者的職業命名的,如海員新村;有以所在地舊名得名的,如明園新村,原址為明園跑狗場;有以吉祥美好之詞命名的,如友誼新村、陽光新村等。90年代初,由於商品房出現,又有城市花園、共富新村等名稱。
中心城區的不斷擴大,20世紀50年代初屬農村地區的舊新市區、大場區、真如區、新涇區、龍華區等地區,現在已大部分成為城市的一部分,當初的聚落今大都湮沒無存。50年代後期,在近郊建立工業區,使五角場、吳淞、彭浦、北新涇、真如、吳涇、閔行等地相繼成為工業化地區,又有不少地名湮沒,尤其是1972年動工興建的上海石油化工總廠和1978年動工興建的上海寶山鋼鐵總廠,共有200餘個聚落名稱湮沒。1993年後,隨著規模更大的浦東新區的開發,新區內大量的村落名稱正在逐漸消失。農村居住區的總體規劃、統一設計,也使農村聚落地名減少,如寶山區羅店鎮新建的39個農民新村,拆遷了213個自然村。
由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上海工業布局的調整,原來分布在市中心區的許多小工廠,遷至新的工業區。因此,在共和新路兩側、桃浦、吳淞、吳涇、閔行等地,大型工廠林立,工廠名成為當地的主要地名。在市中心,新建了一批大型文教、娛樂場所,如上海電視台、華東師范大學、新華醫院、上海博物館、上海展覽中心、上海體育館等。對一批具有紀念意義的建築、遺址進行保護,產生了一批如「中共一大會址」等紀念地名稱。隨著80年代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高層建築名稱逐年增多,不少成為上海城市重要標志物和知名度高的地名,如聯誼大廈、華亭賓館、上海商城、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等等。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及浦東新區內的金橋、陸家嘴、外高橋等開發區,成為知名度很高的區片名稱。地名是現代城市人文地理實體的「包裝」,具有形象功能作用。1990年以前,住宅小區命名,用「新村」的多,高層建築用「大樓」、「大廈」的多,浦東開發、開放以後,上海房地產業興起,投資者、開發商對物業名稱很為關注,出現「花園」、「廣場」、「城」等新的通名,在專名上也打破了傳統的命名習慣,出現如「新世紀」、「太平洋」等名稱。
回答者:兮溪 - 秀才 二級 12-12 12:27
--------------------------------------------------------------------------------
不管什麼都有例外的呀
回答者:nxhydm - 助理 三級 12-12 13:18
--------------------------------------------------------------------------------
老實說,上海人也不一定知道的呀
回答者:astraly - 童生 一級 12-16 15:00
--------------------------------------------------------------------------------
上海城市的不斷擴大,新建道路和新路名日益增多,1952年以後,市政管理部門繼承了上海路名以中國省市地名命名的傳統,並形成一套更為完善的命名原則,以需命名道路的方位對應有關省市地名命名。楊浦區地處上海市區的東北,路名就以吉林、遼寧省地名命名,有松花江路、鞍山路、本溪路等。普陀區地處市區的西北,路名就以陝西省地名為主命名,有宜川路、志丹路等,少數用四川省的地名,如金沙江路、大渡河路等。長寧區地處市區西南,路名以貴州省地名命名,有遵義路、茅台路、安順路等。徐匯區以廣西省地名命名,有田林路、蒼梧路等。浦東沿江一帶以山東省的地名命名,有嶗山東路、濰坊路、文登路(今東方路)等。1958年以後在市郊發展吳淞、安亭、閔行等工業區及70年代後期建設的上海寶山鋼鐵總廠外圍的道路名稱均根據其所處的方位採用相應省的地名命名。
浦東新區由於待開發的范圍大,新建的道路多,僅幹道以上的道路就達50多條,1993年,設立浦東新區地名命名更名方案工作小組,在吸收國內外一些主要城市地名命名的長處和各界意見後,於1994年3月提出了既充分體現浦東開發、面向世界、面向21世紀的時代特徵,同時又反映中國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地名規劃方案。方案體現浦東道路的層次性,通名以大道、路、街,分別用於快速幹道、主幹道和各建設小區內的道路;專名採用「遠東」、「世紀」、「中央」、「迎賓」等詞命名。
20世紀50年代開始,為了改善市民的生活環境和改變上海城市面貌,在一些棚戶區和市區的邊緣興建住宅。這些住宅最初供產業工人居住,稱為工人新村,70年代後期新村數量大增,遍及中山環路內外側和郊縣城鎮,新村成為上海城市地區使用率很高的居民地地名。每個新村都有一個獨立的名稱,如曹楊新村、田林新村、中原新村等。大的新村分成若干個小村,其名稱多在專名後加序數片語成,如曹楊新村有曹楊一至九村,田林新村有田林一至十四村。新村的得名大都以所在地區的主要路名命名,但省略「路」字,如曲陽新村以曲陽路得名,甘泉新村以甘泉路得名;有以建造單位命名的,如商業一村、公交新村等;有以居住者的職業命名的,如海員新村;有以所在地舊名得名的,如明園新村,原址為明園跑狗場;有以吉祥美好之詞命名的,如友誼新村、陽光新村等。90年代初,由於商品房出現,又有城市花園、共富新村等名稱。
中心城區的不斷擴大,20世紀50年代初屬農村地區的舊新市區、大場區、真如區、新涇區、龍華區等地區,現在已大部分成為城市的一部分,當初的聚落今大都湮沒無存。50年代後期,在近郊建立工業區,使五角場、吳淞、彭浦、北新涇、真如、吳涇、閔行等地相繼成為工業化地區,又有不少地名湮沒,尤其是1972年動工興建的上海石油化工總廠和1978年動工興建的上海寶山鋼鐵總廠,共有200餘個聚落名稱湮沒。1993年後,隨著規模更大的浦東新區的開發,新區內大量的村落名稱正在逐漸消失。農村居住區的總體規劃、統一設計,也使農村聚落地名減少,如寶山區羅店鎮新建的39個農民新村,拆遷了213個自然村。
由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上海工業布局的調整,原來分布在市中心區的許多小工廠,遷至新的工業區。因此,在共和新路兩側、桃浦、吳淞、吳涇、閔行等地,大型工廠林立,工廠名成為當地的主要地名。在市中心,新建了一批大型文教、娛樂場所,如上海電視台、華東師范大學、新華醫院、上海博物館、上海展覽中心、上海體育館等。對一批具有紀念意義的建築、遺址進行保護,產生了一批如「中共一大會址」等紀念地名稱。隨著80年代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高層建築名稱逐年增多,不少成為上海城市重要標志物和知名度高的地名,如聯誼大廈、華亭賓館、上海商城、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等等。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及浦東新區內的金橋、陸家嘴、外高橋等開發區,成為知名度很高的區片名稱。地名是現代城市人文地理實體的「包裝」,具有形象功能作用。1990年以前,住宅小區命名,用「新村」的多,高層建築用「大樓」、「大廈」的多,浦東開發、開放以後,上海房地產業興起,投資者、開發商對物業名稱很為關注,出現「花園」、「廣場」、「城」等新的通名,在專名上也打破了傳統的命名習慣,出現如「新世紀」、「太平洋」等名稱。
Ⅱ 上海有哪些地名
上海地名分類所有詞條 A . 阿克蘇路 B . 八仙橋 . 八埭頭 . 北京路 . 北市鎮 . 北站 . 北蘇州路 . 寶山縣 . 寶山路 . 濱江大道 . 白蕉 C . 場中路 . 崇明大道 . 川沙廳 . 川沙縣 . 常熟路 . 成都路 . 曹家渡 . 曹楊路 . 漕寶路 . 漕溪路 . 辰花路 . 長寧路 . 長壽路 . 長江路 D . 東新橋 . 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 . 東方路 . 東灘大道 . 大世界 . 大東門 . 大南門 . 大木橋路 . 大柏樹 . 大洋橋 . 大渡河路 . 大自鳴鍾 . 大連路 . 定海橋 . 定西路 . 打浦橋 . 澱山湖大道 . 董家渡 F . 復興路 . 楓林橋 . 法租界 . 福州路 . 福建路 G . 公共租界 . 國權路 . 廣中路 . 廣富林路 . 拱極路 . 觀海路 . 高安路 . 高科路 H . 華亭縣 . 華亭老街 . 華山路 . 滬太路 . 滬瀆壘 . 滬閔路 . 河南路 . 海寧路 . 淮海路 . 虹橋路 . 虹梅路 . 虹鎮 . 衡山路 . 邯鄲路 . 黃興路 . 黃姚鎮 J . 九畝地 . 九江路 . 交通路 . 軍工路 . 劍川路 . 嘉定縣 . 建國路 . 江寧路 . 江川路 . 江浦路 . 江灣 . 江蘇路 . 江西路 . 金山衛 . 金山縣 . 金山大道 . 金橋路 . 金沙江路 . 金陵路 . 錦綉路 . 靜安寺 K . 凱旋路 . 控江路 L . 兩港大道 . 臨港大道 . 涼城路 . 盧家灣 . 婁縣 . 綠楊橋 . 羅山路 . 老北門 . 老白渡 . 老西門 . 老閘橋 . 里護塘 . 陸家嘴 . 陸家嘴環路 . 陸家宅 . 陸家浜路 . 魯班路 . 龍東大道 . 龍華路 . 龍華鎮 . 龍吳路 . 龍陽路 M . 茂名路 N . 內環高架路 . 南京路 . 南北高架路 . 南市區 . 南碼頭 . 南陽橋 . 泥城橋 P . 平涼路 . 彭公塘 . 拋球場 . 浦東南路 . 浦東大道 . 潘家灣 Q . 其昌棧 . 慶寧寺 . 曲陽路 . 棋盤街 . 清浦鎮 . 祁連山路 . 欽公塘 . 青村所 . 青龍鎮 R . 人民大道 . 人民廣場 . 人民路 . 日升樓 . 瑞金路 S . 三角地 . 上南路 . 上海縣 . 上海浦 . 上海鎮 . 世博大道 . 世紀大道 . 十六鋪 . 四川路 . 四平路 . 崧澤大道 . 松江縣 . 松江府 . 申港大道 . 申濱路 . 陝西路 T . 同濟路 . 土山灣 . 塘橋 . 天山路 . 天目路 . 天鑰橋路 . 太平橋 . 提籃橋 . 潭子灣 . 田林路 W . 萬航渡路 . 烏泥涇鎮 . 烏魯木齊路 . 五角場 . 吳中路 . 吳會鎮 . 吳淞 . 外灘 . 武寧路 . 汶水路 . 王家庫 X . 仙霞路 . 小東門 . 小北門 . 小南門 . 小沙渡 . 小花園 . 小西門 . 徐家匯 . 徐家匯路 . 斜土路 . 斜橋 . 新北門 . 新開河 . 新閘路 . 翔殷路 . 西藏路 . 西郊鄉 . 香花橋 Y . 宜山路 . 延安路 . 引翔港 . 楊家橋 . 楊家渡 . 楊樹浦路 . 楊高路 . 盈港路 . 英租界 . 葯水弄 . 蘊川路 . 豫園 Z . 中華路 . 中山環路 . 中環路 . 製造局路 . 周家嘴 . 周家嘴路 . 周家橋 . 周家渡 . 張華浜 . 晝錦里 . 朱家灣 . 真如 . 重慶路
Ⅲ 上海縣是現在什麼位置
原上海縣是位於上海市區的西南部,現在屬於閔行區。原上海縣內有:紀王、諸翟、華漕、新涇、虹橋、龍華、梅隴、莘庄、曹行、塘灣、馬橋、北橋、顓橋、三林、陳行、魯匯等地區,這些地名現在照舊保留著。
上海縣是上海市原10郊縣之一,位於上海腹部,與上海市區西南部犬牙交錯。縣境北端是東流的吳淞江;上海最大的河流黃浦江,從女兒涇入縣境,在閘港折而迤北,經龍華鎮東流入上海區,把全縣分成浦西、浦東兩部分。1983年,面積427.83平方公里,耕地38.7萬畝;居民14.8萬戶,55.6萬人,農業和非農業人口分別佔69.6%和30.4%;轄有5個縣屬鎮、17個鄉。1988年,面積37844平方公里,耕地33.6萬畝;居民12.3萬戶,41.6萬人,農業和非農業人口分別佔79.3%和20.7%。
1992年,上海縣與老閔行區合並,成立新的閔行區,上海縣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Ⅳ 上海各區的名稱由來
黃浦的地名得名於「黃浦江」:黃浦江,南宋名「黃浦」,清代始稱「黃浦江」,源自今上海市西部澱山湖,流經十一區,至北部吳淞口注入長江,為上海最大的河流,被譽為上海的「母親河」。1945年建區時,以境東河名命名為「黃浦區」。 盧灣的地名得名於「盧家灣」:舊時肇家浜自西向東,折向北流,轉彎處浜畔有羅姓居住,故名「羅家灣」(約今魯班路、斜徐路、泰康路、建國中路一帶),後諧稱「盧家灣」。1945年建區時,以境內地名「盧家灣」命名。1950年改稱「盧灣區」。 「靜安」靜安相傳靜安寺建於三國吳赤烏年間,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從松江(今蘇州河)北岸遷來今址(今常德路、南京西路、華山路、愚園路間),香火甚旺,為江南名剎。1945年建區時,取境內寺名命名為「靜安區」。 長寧的地名得名於「長寧路」: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公共租界在曹家渡至北新涇間越界築路,以英國駐滬總領事之名命名為「白利南路」。1943年以四川省縣名改稱「長寧路」。1945年置區時,取境內路名命名為「長寧區」。 徐家匯的形成,可上溯至明代。明末文淵閣大學士、著名科學家徐光啟曾於此建立農庄別業,從事農業實驗和著書立說,逝世後歸葬於此。其部分後裔在此繁衍生息,初名「徐家厙」,後漸成集鎮。因地當肇嘉浜和李樅涇兩水會合處,故稱「徐家匯」,區名由此而得普陀的地名得名於「普陀路」:20世紀初公共租界在今昌化路至陝西北路間築路,以浙江省佛教勝地「普陀山」之名命名為「普陀路」(1949年後向西延伸至西康路)。1945年建區時,取境內路名命名為「普陀區」 虹口的地名得名於「虹口港」:虹口港原名「洪口港」,在今虹口區南部,分「北洪」、「中洪」、「南洪」三段,北接俞涇浦,東納沙涇港,南入黃浦江。1945年建區時,取境內港名命名為「虹口區」。 閘北一詞,源於蘇州河(吳淞江)上的兩座水閘。清代康熙十四年(1875年)今福建路橋附近的吳淞江上建了一座水閘,就是後來所稱的老閘。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老閘西面三里外的金家灣(今新閘路橋附近)又建一水閘,稱為新閘。嘉慶年間,因吳淞江上船來船往,貿易興旺,在老閘和新閘周圍形成了兩個市集,新閘市集為吳淞江下游航運的主要舶船地,集上有船作、鐵鋪和商肆,市面較盛,而市集附近的吳淞江北岸區域大多仍是田野。上海開埠以後,新閘、老閘北面也開始發展,閘北之名開始出現。1927年置區時,稱「閘北區」。 楊浦「楊樹浦港」原名「楊樹浦」,在今楊浦區西南部,北接走馬塘,南入黃浦江。1945年建區時,取境內港名命名為「楊樹浦區」。1949年改稱「楊浦區」。 楊浦」的地名得名於「楊樹浦港」 浦東新區地處上海市東大門、黃浦江以東,「浦東」之名即由此而來。浦東新區最早的歷史沿革可追溯到南北朝時的梁大同元年(535),那時設有崑山縣,隸屬於信義郡;古代的川沙是戌卒屯墾的海疆,唐天寶十年(751)屬華亭縣;到了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歸屬於上海縣;清雍正三年(1725)後分隸南匯和上海兩縣;嘉慶十五年(1810)開始由上海、南匯兩縣劃出,設川沙撫民廳。1992年10月11日,國務院(國函[1992]145號)批復:設立上海市浦東新區,撤銷川沙縣,浦東新區的行政區域包括原川沙縣,上海縣的三林鄉,黃浦區、南市區、楊浦區的浦東部分。1993年1月浦東新區成立。1993年3月,楊浦區歇浦路街道、南市區浦東地區的周家渡、塘橋、南碼頭、上鋼新村4個街道及楊思鎮、原上海縣的三林鄉及黃浦區的浦東部分正式劃歸浦東新區。 寶山,因山得名,明永樂十年(1412年),境內海濱,曾用人工堆築成一座土山,用作航海標志,為出入長江口的船隻導航,永樂皇帝定山名為寶山。 閔行的地名得名於「閔行鎮」:閔行鎮原名敏行市,在今閔行區南部,明弘治時形成集市(一說嘉靖時有山東人閔其來滬游學,卒後葬此,故名)。1930年置鎮,1960年置區時,取境內鎮名命名為「閔行區」。「閔行」地名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刻印的《上海志》,距今約500年。該志卷二《山川志·鎮市》中稱:「敏行市在十六保」。 南市位於市區東南部,東、南瀕黃浦江。轄境主要為原上海縣老城區,鴉片戰爭以後,縣城的城河浜(相當今人民路)以北先後被占為租界。原上海縣城區和小東門、十六鋪一帶的老市,因與北面租界商業區「北市「相對,所以稱為南市。 嘉定位於上海市西北部。原名嘉定縣,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1218年)置,以年號得名,1992年撤縣設區。境域東鄰寶山區,東南接普陀區,南濱吳淞江與閔行區、青浦縣相望,西、北兩面與江蘇省接壤。 奉賢位於上海市南部,南瀕杭州灣。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華亭縣東南部置,雍正四年正式建縣。因河流奉賢涇得名,一說相傳孔子高徒吳國人言偃(子游)曾來此,故取奉先賢之意為名。縣駐地初設在南橋,雍正九年遷青村堡(今奉城),民國元年(1912年)復遷南橋。民國廢松江府直屬江蘇省,日偽時期隸上海特別市,曾改為區。1949年5月後,隸蘇南行署松江專區,1952年屬江蘇省松江專區,1958年撤銷松江專區屬蘇州專區,同年劃歸上海市。民國22年將金匯橋和蕭塘以北東西長約10餘公里,南北寬約1.5公里的南匯縣插花地帶劃入,民國31年原屬松江縣的柘林鎮劃入。1950年阮巷鄉劃歸松江縣,松江縣 缺地區劃入。 松江位於上海市西南部。唐天寶十載(751年)設華亭縣,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此設華亭府,次年改名松江府。元至清松江府屬縣陸續析置上海、青浦、婁縣、金山、奉賢、南匯6縣及川沙撫民廳。民國元年(1912年)廢松江府存縣,同年婁縣並入華亭縣,民國3年因與甘肅省華亭縣同名,改名松江縣。民國期間,曾在此設江蘇省行政督察公署。1949年5月置松江專區,屬蘇南行署,1950年劃入奉賢縣阮巷鄉,劃出 缺歸奉賢縣。1954年劃入青浦縣杜寅、佘山、辰山、陳坊4鄉及葑澳、方夏、沈巷、浦聯等鄉的6個村,劃出天心鄉及新石鄉的3個村歸青浦縣。1958年撤銷松江專區,縣屬蘇州專區,同年劃歸上海市。1966年劃入金山縣泖港公社,劃出楓涇、亭林2鎮及楓圍、亭新、朱行、漕涇、山陽5個公社和張澤公社部分歸金山縣。 青浦位於上海市西部。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分出華亭縣的修竹、華亭2鄉和上海縣的新江、北亭、海隅3鄉建青浦縣,駐地青龍鎮(今舊青浦),因附近青龍江、浦家江得名,屬松江府。嘉靖三十二年撤銷青浦縣,萬曆元年(1573年)復置,移駐地唐行鎮(今青浦)。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出縣東北境的新江、北亭2鄉置福泉縣,乾隆八年(1743年)撤銷福泉縣,轄地復入青浦縣。宣統二年(1910年)原屬元和(今蘇州市)、吳江2縣的插花地章練塘,歸並青浦縣。民國元年(1912年)直屬江蘇省。1949年隸蘇南行政公署松江專區,同年黃渡鄉劃歸嘉定縣,崑山縣井亭鎮、嘉定縣西勝鄉劃入縣境。1954年,杜寅、辰山、佘山、陳坊等鄉劃歸松江縣,劃入松江縣天心鄉。1956年,崑山縣葉盪鄉劃入青浦縣,淀西、石米、港北、沙田4鄉劃歸崑山縣,次年仍回縣境。1958年改隸蘇州專區,同年劃歸上海市。 南匯大約2千多年前,由「揚子江水出海後受海潮頂托,折旋而南,與錢塘江水在此交匯」而成陸,故稱「南匯嘴」,曾稱「海曲」、「南沙」。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明政府為御倭寇,在南匯嘴(今惠南鎮)築城設守御所。南匯成陸於唐代前後,1726年建縣,建縣時因縣治設在原守御所南匯嘴,故縣名「南匯」。 崇明位於上海市北部長江口崇明島上。五代楊吳於顧俊沙設崇明鎮、崇明之稱始此。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置天賜鹽場於姚劉沙,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崇明州、隸屬揚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為崇明縣,隸屬蘇州府,後隸屬蘇州府太倉州,民國期間隸屬江蘇省,1958年11月改屬上海市。現縣境東有佘山島,南鄰江蘇省和寶山區、浦東新區,西、北與江蘇省海門、啟東接界。 「崇明島」的來歷,源於一個傳說。東晉末年,孫恩農民起義失敗後,起義軍的幾排竹筏飄浮到了靠近東海的長江口,在江邊的泥沙中擱淺。這些竹筏攔住了滾滾長江帶來的泥沙,逐漸形成了一個沙嘴。這片沙嘴尚沒完全露出江面,隨著江水海潮的漲落,時隱時現,給人一種神秘之感。人們說它既像怪物、又似神仙,既「鬼鬼祟祟」、又「明明顯顯」,於是便給它起了名字叫「祟明」。 後來這片沙嘴泥沙越積越多,變得又高又大,完全露出了水面,形成一個小島,再也不受潮漲潮落的影響了。人們見其氣勢壯觀,已不再將其視為怪異,並產生了一種崇敬之情。於是人們便把「祟明」改稱為「崇明」了。
Ⅳ 上海市,在早先叫什麼地名
春秋屬於吳國,吳王在此處蓋了館舍,稱華亭。戰國屬於楚國,春申君封地,所以上海簡稱申,漢朝時候屬於吳郡,唐朝正式設立華亭縣,元代正式成立上海縣,原華亭升為松江府。清朝屬於江南省松江府,後江南拆分為江蘇加安徽,上海就是江蘇省松江府上海縣。到民國時代上海正式成為直轄市直到現在。
Ⅵ 上海這個地名的來歷是什麼
上海」的來歷
「上海」一名,起源於水名,始見於北宋記載。上海在遠古時期,是一片汪洋大海。後由於泥沙沉積逐漸變成了沙灘,最後成了一塊新生陸地。春秋時期,吳王曾在此建了個館舍,取名「華亭」。戰國時,這里是楚國貴州黃歇的封地。三國時,東吳孫權在這里建起了水師基地,那時這里還是一個無名的小村落。到了唐朝,當時的吳君郡(今蘇州)太守趙居貞上奏,割崑山南境,嘉興東境和海鹽北境設置華亭縣(今松江區)。那個無名小村落也有了華亭海的名稱。這應該是上海最早的名稱。北宋前東海來船由松江(今吳淞江前身)溯入內陸,至青龍鎮(今舊青浦)寄碇,經過松江近海十八大支流,「上海浦」為南側之一,初不顯著。北宋時松江上游變窄,海船改由松江南側支流上海浦入口,所停江岸漸成聚落(後發展為十六鋪地帶),那時吳淞江,即今蘇州河南岸有兩條支流,一條是上海浦,一條是下海浦。南宋咸淳元年即1265年,開始在這里建鎮。建鎮的治所在上海浦附近,故取鎮名為上海鎮,這就是上海地名的來歷。「上海」一名由此彰揚,以至之後在此設置政府機構和行政建制時都沿以為名──元朝的上海市舶司、上海鎮,民國的上海特別市,直到今天的上海市。
另一說法:上海名稱的由來與漁民有關
上海簡稱滬,名稱最早見於北宋郊旦之《水利書》。上海因何得名?一說「其地居海上之洋」(《弘治上海志》),即當時漁民商船出海的地方;一說是由於當時的漁民用「滬」這種捕魚的工具勞作,幹活就是上「滬」,因而得名。宋代開始設上海鎮,元代稱上海縣。宋代之後貿易日盛,一躍而為「東南名城」,至清道光年間,「商賈雲集,海艇大小以萬計,城內外無隙地」。1928年設上海特別市,1930年改稱上海市,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