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上海指南 » 什麼是上海人
擴展閱讀
福州哪裡有做壓底模 2025-02-05 10:22:37

什麼是上海人

發布時間: 2023-07-26 20:15:05

Ⅰ 為什麼上海人都叫浦東人是本地人

本地人有別於上海人,主要區別是在生活區域、語言方面的差異。

本地人祖輩基本都為上海人(一般是清朝末期辛亥之前就在上海的)。從上海開埠以來的發現來看呢,上海本地人主要是指浦東,寶山,奉賢,嘉定,松江,青浦等地的居民。會說當地區域方言(比如松江話、金山話、崇明話等),家裡一般擁有宅基地。主要成長生活區域也在郊區。

對外地人來說,上海人跟本地人是一個概念。但是對上海人來說,不少上海人聽不懂本地人的方言,因為郊區的口音相比於市區的口音,確實比較晦澀一點。對他們來說,同來自吳語區的蘇南、浙江地區方言可能相對更好理解。

(1)什麼是上海人擴展閱讀:

新上海人:

新上海人是指祖上非上海人,在上海常年工作、定居生活,並取得上海戶籍的外地人。新上海人身份證號基本都不是310開頭(上海居民身份證號為310開頭)。

新上海人基本遍及全上海各地,無明顯分布規律,具體例如浦東臨港、嘉定南翔江橋、青浦徐涇、松江洞涇、閔行莘庄,都有新上海人在此買房。

上海人:

上海人廣義上指的是擁有上海戶籍的上海市民。但是公認的上海人除了上海戶籍以外,一般還包括身份證310開頭(代表出生就在上海)、會說一口上海話(特指上海市區口音)、至少父母輩均為上海戶籍、自己出生成長都在上海等。

一般上海人祖輩都是外地的,比如江蘇,浙江等,祖輩來到上海打拚,落地生根,但戶籍沒轉過來,他們生下父母輩後,父母輩便成了上海籍,到了自己,便更加自然是上海人了。

Ⅱ 什麼樣子才算是地道的上海人

戶口在上海的都是上海人。但是從上海人的認知來看,身份證號碼310開頭的,就是出生在上海的上海人才算是地道的上海人。戶口簿籍貫上海的在上海郊區,是本地人,出生在上海主城區的是上海人。

Ⅲ 誰能給我解釋一下,什麼叫真正的上海人

上海是個移民城市,上海人往上查三代沒有一個是上海人。上海本地人都在郊區,上海市區的本地人少之又少,況且有些是解放前移民上海籍貫改成上海的。蘇南浙北籍上海人以祖籍為榮,對外自稱是無錫人寧波人,這些人才是真正的上海人。

Ⅳ 上海人的來源是

上海是一個移民城市。我們所說的上海人,通常意義上是指出生在上海的人,他們的父輩或祖父輩,以前從外地遷來上海居住。這也就是我們大家經常在討論的那一部分上海人。這是狹義上的上海人。廣義上的上海人,是指居住在上海的人。這除了剛剛提到的老移民以外,還包括本地人和新移民。有一小部分上海人,被稱為本地人,他們的祖籍就是上海人,是真正土生土長的上海人。這部分本地人,一般居住在上海的郊縣,很多都是務農。20世紀初在上海作為一個都市而發展的早期階段,他們並沒有起到很巨大的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有很多本地人在各行各業都做的很出色,是上海發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外有很大一部分上海人,可以稱為新移民。就是出生在外地,由於種種原因遷到上海定居的人。這一部分人的成分比較復雜。有學歷不高出賣體力勞動賺錢的,有各行各業的專業人才,有海外移民,也有知青子女等等。

先來說說這個狹義上的上海人——上海老移民。這部分人當初的構成結構其實也和現在的新移民一樣。在上個世紀初,各色人等聚集到上海,魚龍混雜,文化知識的差異和貧福差異都很大。蘇北,就是江蘇過了長江以北地區過來的人,當年大部分是逃荒的難民,相對文化素質比較差,有很多就一條船撐來上海,集結在蘇州河沿岸,生活質量比較差,也沒什麼文化。漸漸這些難民從船上移到陸地生活,分布在黃浦江蘇州河沿岸的一些棚戶區。棚戶區比較集中的地方,比較有名的就有以前的南市區等地方。比棚戶區好一點的住宅,有一種大家都知道的石庫門建築。它有點類似四合院,使用功能的設計是為一戶人家居住考慮的。但是由於住房的緊張,往往是大房東把房子租給二房東,二房東再轉手把房子租給三房東,結果是一幢房子里住滿了很多家互相不認識的家庭,由於住宅使用功能上的欠缺,造成鄰居間的關系特別微妙。一方面有很多家庭完全沒有個人隱私可談,另一方面又要為每日的生計和鄰居斤斤計較。這樣現實的環境造成一個狀況,那就是,不計較的人,就是被淘汰的人。這是上海平民的典型代表。另外還有幾種比較有特色的建築類型,比如,舊式里弄。這是一種老式弄堂。還有一種,叫新式里弄,設計上比舊式里弄寬敞一些。這種類型的房子在租界比較集中,一般的公司職員或做小生意的,大多居住在這樣的房裡。大概可算當時的中產階級住宅。租界也集中了一批文化人,比如魯迅就搬過好幾個住處。住得更好一些那就是花園洋房了。這些老洋房一般都是大戶人家私宅。不管是哪一種類型的住宅,到了解放以後特別是文革以後,都變成了 72家房客聚居的狀態。房屋主人大多已經不在,原有的住宅被大量平民佔用。在這種居住環境下磕磕碰碰在所難免。可能是激烈的生存競爭和狹小的生存空間使然,造成了老上海人的排外、狹隘和區域歧視。這些習性隨著住房條件的改善和教育的普及,已經越來越少。隨著教育的普及和對外開放,老移民中很大一部分知識分子都選擇出國,求學、工作、定居,似乎成為一時流行。與此同時,大量新移民湧入上海。面對到大部分有著老上海平民習性的上海人,新移民們感到壓力和不被認同。最典型的不認同,可能就是難以理解上海方言。其實上海話在每個不同的階層都有一些不同的用法,雖然大部分上海話都是通用的,但是有些詞彙在不同的區說法就不太一樣。即使是一個老移民的後代,可能也不能聽懂一個本地人的方言。此外還有很多蘇浙地區的外來人員,他們說的方言也是吳越語系,對北方人來說聽上去幾乎是一樣的,但是一個上海人有可能完全聽不懂他們說的是什麼。但是我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生的那一批上海人,已經非常習慣於講普通話,即使他是一個典型的老移民後代。

再來說說真正的老上海——本地人。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本地人在老移民眼中,是典型的鄉下人。務農出身的大部分本地人,還維持著鄉民的淳樸習性。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本地人開始登上歷史的舞台。在我身邊的朋友中,就有很多高學歷並且很好涵養的本地人。他們有的經商有的仍舊務農,但大部分生活富足。也有不少年輕一代開始邁入高科技領域。我接觸到的大部分本地人樸素務實,盡管也被稱為上海人,卻沒有老移民常有的那種不良習性。所以,可以這么說,斤斤計較,小夾子氣,過分排外這種印象都是這些上海移民給人留下的。(自己本來就是從鄉下逃難過來的還在叫別人是鄉下人。。。可悲!)

最後說說新移民。這個成分復雜的大群體,是上海發展的重要支柱。有一些很特別的人,叫做知青子女,他們的父母是老移民的後代,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下,作為知識青年被下放到一些偏遠的外地。而他們的子女繼承父母的願望,希望重回故鄉生活。此外內地高校高學歷畢業生,往往希望到上海工作。上海本地高校招收大量外地學生,很少外地學生畢業以後願意回家鄉工作。海外學成歸來,現今在上海幾乎已經不佔太大優這造成整個上海的生存競爭更加激烈。這些大量湧入的各地人才,也造成一些具體的問題,例如住房問題、實際工作能力問題、和環境的適應問題。但是一個城市的活力也在於此。新移民們正如同我們的父輩,給現今的上海帶來生機。此外也有一些社會問題產生。開放的城市也難免魚龍混雜,外來人員的犯罪率也比較高。由於生活不穩定,人在異鄉有時候也會做出在家鄉無論如何做不出的事情來。

對上海人的來源做了詳細的分類,旨在通過我的闡述,使大家對上海人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我不可能寫得很學術,因為我不是研究上海發展史的。說了那麼多,並不是要通過劃分種類來辨別人的好壞。因為不管來自什麼地方,只要在上海落地生根,若干年後,我們都是上海人。

Ⅳ 上海本地人和上海人的區別是什麼

1、生活及活動軌跡:上海人主要生活在市區,而本地人基本生活在郊區。

上海人出生及成長都在上海市區,成長環境基本完全受到市區市民的環境影響;本地人出生及成長基本都在郊區。

2、祖輩來歷:上海人祖輩基本為49年前移民的後代。本地人祖輩主要生活在上海的郊區、家裡一般擁有宅基地,祖輩基本都是上海郊區的人。

3、常使用語言:吳語區的蘇南、浙江地區方言區域方言(上海人);松江話、金山話、崇明話等(本地人)。上海人都會說一口上海官話(實際上很多詞語語音與蘇州話、寧波話等相似);對上海人來說,同來自吳語區的蘇南、浙江地區方言可能相對更好理解。

上海人的戶籍

在上海出生並取得上海戶口的人只能稱為是上海戶籍,只有某人的曾祖父及以上 ——最少第四代及以上祖先的長久居住地在上海當今的范圍內,某人方能稱為上海人。

而上海人眼中真正意義上的「本地人」, 則更早, 是指在1843年蘇松太道松江府上海縣開埠以前就已經定居於上海當年的核心───原華界南市老城廂內的原住民。 上海市區人大多三代以上為外地(主要為江浙地區)戶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