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上海的發展史
上海的歷史變遷 幾個世紀以來,上海都只是個小漁村,直到13世紀才發展為城鎮。公元751年,在今天的松江首先建起了行政縣,稱為華亭縣;至宋朝(公元991年),松江河南岸青浦東北又有青龍鎮。為了方便交通,商船都選擇今天黃浦外灘為停靠碼頭,河西岸於是逐漸出現一座城市取代青龍鎮,成為新的港口和商業中心。南宋時期(公元1260-1274年),上海地位日益重要,這里商船雲集,熱鬧非凡。公元1292年,元朝在此設立行政縣,到明朝已成為國家的紡織和手工業中心,並建起了第一座廠。清政府在公元1685年設立上海海關,一個國際性大商埠從此發展起來。鴉片戰爭結束後,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根據條約規定,上海被開放成通商口岸,隧進一步淪為國際殖民地。外國資本的入侵壟斷了上海及東南沿岸的手工業,但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了上海的商業、金融、紡織、輕工業和交通運輸。同時,民族工商業也開始成熟起來。上海不僅成為中國的商業金融中心,也控制了國家的工業命脈。 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陸。市區成陸約在10世紀前葉才全部形成。 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後設會稽郡,治所在蘇州。會稽郡轄繆縣、由拳縣和海鹽縣。繆縣包括今嘉定、上海兩縣及青浦、松江兩縣大部和市區部分地區。今嘉定縣境內還有一個以繆命名的繆城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修築了一條由咸陽經湖北、湖南而抵江蘇、上海一帶的寬闊馳道。據史載,馳道寬50步,每隔3丈植樹一株。馳道通過今松江西北,「經青浦古塘橋,西通吳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率丞相李斯、少子胡亥等一批文臣武將南下巡遊,曾通過松江西境和青浦南境的橫山、小崑山、三泖地帶,看到當地物產豐富,人眾熙攘,人們劃船在水上交易。這說明上海那時還沒有形成城市。 到了晉代上海地區主要依靠漁、鹽之利,經濟已相當發達。
⑵ 上海外灘在什麼路
上海外灘位於上海市中心黃浦區的黃浦江畔,外灘全長1.5公里,南起延安東路,北至蘇州河上的外白渡橋,東面即黃浦江,西面是舊上海金融、外貿機構的集中地。
上海辟為商埠以後,外國的銀行、商行、總會、報社開始在此雲集,外灘成為全國乃至遠東的金融中心。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8月,外灘隨交還上海公共租界於汪偽國民政府,結束長達百年的租界時期,於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擁有正式路名中山東一路。
(2)民國上海黃浦區到浦西市多久擴展閱讀:
建築風格
20世紀,由於建築技術的發展和經濟實力的增長,外灘出現了多層和高層建築,式樣五花八門,諸如英國古典式、英國新古典式、英國文藝復興式亞細亞大樓、上海總會、浦發銀行大樓(原匯豐銀行大樓)、恰和大樓等;
還有法國古典式、法國大住宅式、哥特式、巴洛克式、近代西方式、東印度式、折中主義式、中西摻合式等,呈現世界各國建築共存的局面。
因而,北起蘇州河外白渡橋,南至中山東一路金陵東路的這一片建築群,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這些古典主義與現代主義並存的建築,已成為了上海的象徵。
⑶ 上海浦西是哪個區呢
浦西屬於上海黃浦區、徐匯區、靜安區、長寧區、楊浦區、虹口區、普陀區、閘北區。上海浦西是上海的一個地理概念,它是上海的最核心部分。浦西一般是指傳統意義上的上海中心城區(共7個區,不包括浦東城區)。按照廣義來說黃浦江以西即為浦西,而實際上通常為黃浦江以西的市區,不包含嘉定、寶山等郊區,近年來「浦西」擴展到外環線以內黃浦江以西地域。
在上海,很多人習慣性認為黃浦江以東是浦東,黃浦江以西就是浦西,實際上並非如此。浦東通常指的是浦東新區,而浦西只是一個地理概念,也是上海最核心的區域,包括黃浦區、徐匯區、靜安區、長寧區、楊浦區、虹口區、普陀區,這7個區是上海市的中心城區,也是大家常說的浦西。
黃浦江以西還有嘉定區、寶山區、青浦區,以及松江區和閔行區的一部分,但這些區域通常不算浦西,因此浦西和浦東不能完全以黃浦江來劃分。在上海浦西,90年代以前還有大片棚戶區,後來浦東大開發,浦西也進行了大規模的舊城改造,基礎設施以及城市面貌都有了極大變化。如今的浦西已成為上海最繁華、最時尚的區域之一,而且相對於浦東新區來說,浦西更有上海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