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上海指南 » 上海從什麼時候發展起來了
擴展閱讀
廈門到雲浮順豐要多久 2025-02-04 11:45:23
福州哪裡適合練舞 2025-02-04 11:34:52

上海從什麼時候發展起來了

發布時間: 2023-08-08 12:24:24

Ⅰ 原本只是一個小縣城,上海是如何崛起變身成國際大都市的

到了清朝末期以後,鴉片戰爭的爆發導致上海開埠,當時不少外國資本引入了上海,上海成為了外國人進入我國第一個口岸,也成為了冒險家的樂園,當時的上海一下子從一座普通的漁村崛起,成為了舉世聞名的國際金融中心,被譽為是遠東第一大都市。

民國時期的上海因為非常的繁華,所以被譽為是遠東第一大都市,在當時東京和香港還遠遠不如上海,特別是香港,在當時香港還僅僅是一座漁村,就如同清朝時期的上海一樣,上海是唯一一個可以和倫敦紐約抗衡的國際大都市,當時的上海也是冒險家的樂園,想要致富就可以去上海拼搏,當然這個地方也非常的危險,因為上海黑幫林立還有軍閥,所以沒本事的人很容易就死在這里。

Ⅱ 上海市始建於什麼時候

上海市歷史簡介:
上海歷史悠久,系1986年國務院頒布的第二批38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陸。市區成陸約在10世紀前葉才全部形成。
春秋時期的上海,屬吳國,戰國時期的上海先屬越國,後屬楚國。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上海是他封邑的一部分,上海的別稱「申」就源出於此。
上海的另一個別稱「滬」,源於「滬瀆」,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捕魚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個地名,這一帶被稱為「滬瀆」。
「上海」這一名稱的真正由來始於宋代,當時的上海,已開始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在今外灘至十六鋪的黃浦江中,它的西岸有個上海鎮,這些便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
元代的上海鎮已有很大的發展,並設立了市舶司。此後,上海鎮又升格為上海縣。明代的上海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棉紡業中心,商業經濟日趨發達。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設立了海關。清乾隆、嘉慶年間,上海逐漸成為中國的貿易大港和漕糧運輸中心,被稱為「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
1843年,在鴉片戰爭後,上海被殖民主義者強迫開辟為通商口岸。1845年,英國首先在上海設立了租界。之後,美國在上海設立租界。
1849年,法國也在上海設立租界。1863年,英美租界合並為公共租界後,上海實際上被劃分為華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部分,自1843年以後100多年裡,上海成了外國殖民主義者在中國傾銷商品,搜刮原料、錢財的主要口岸,上海因此也有了「冒險家的樂園」之稱。
1925年1月奉軍進人上海,當時的北京政府將上海改為淞滬市。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宣告成立。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別市改稱上海市。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租界收回。
1949年5月27日,上海獲得解放,經過上海歷屆政府與人民長期不懈的改造和建設,上海成為新中國的重要的工商業基地。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上海仍為中央直轄市。上海市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

(2)上海從什麼時候發展起來了擴展閱讀:
上海,春秋屬吳國 。戰國先後屬越國、楚國,曾是楚春申君黃歇的封邑。

秦漢及以後先後屬會稽郡、吳郡,分屬海鹽、由拳、婁縣諸縣。
唐天寶十載(751年),吳郡太守奏准設立華亭縣,上海地區始有相對獨立的行政區劃。華亭縣轄境約今上海地區吳淞江故道以南,川沙—惠南—大團一線以西地區。
北宋時期,上海大陸地區分屬華亭縣和崑山縣,崇明地區屬海門縣。
宋熙寧十年(1077年),設上海務。
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1218年1月7日)立嘉定縣,上海地區始有兩個獨立行政區劃。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華亭縣升為府,次年改稱松江府,仍置華亭縣隸之。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縣立,轄於松江府。上海縣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縣域約今吳淞江故道以南市區、青浦縣大部、閔行區大部、浦東新區大部和南匯縣。
元代後期,上海地區有松江府和嘉定、崇明2州及華亭、上海2縣。
明末,有松江府及所屬華亭、上海、青浦3縣,蘇州府所屬嘉定、崇明2縣,金山衛。
清雍正四年(1726年),有松江府華亭(治所)、婁(與華亭共用府城)、上海、青浦、奉賢、福泉、金山、南匯8縣,太倉州嘉定、寶山2縣。
嘉慶十年(1805年),上海地區基本形成10縣1廳的格局,有松江府華亭、上海、青浦、婁、奉賢、金山、南匯7縣及川沙撫民廳,太倉州嘉定、崇明、寶山3縣。
嘉慶十五年(1810年)縮存600平方公里,縣域約今吳淞江故道以南市區、浦東新區大部、閔行區大部。縣城為原南市區人民路、中華路環線內區域。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開埠,道光二十五年上海縣洋涇浜以北一帶劃為洋人居留地,後形成英租界。道光二十八年以虹口一帶劃為美租界。道光二十九年以上海縣城以北、英租界以南一帶為法租界。
同治二年(1863年),英、美租界合並為英美公共租界,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又改稱為上海國際公共租界。此後,租界多次擴大。
鴉片戰爭後上海開埠,外國的船隻從外洋直溯而上,1845年英國殖民者首先在上海縣境域劃定英租界;1849年,法國殖民者也要求劃定法租界;1863年,美租界與英租界合並成立公共租界。至此,上海市區劃分為不同的管轄區,蘇州河以北老閘(宋代建)和新閘(清代建)一帶因大量貧苦農民的流入,逐漸興起,形成北市。
1810年清政府頒發《城鄉自治章程》,上海縣合城南境、老閘、新閘、江境廟區域為上海城;另設蒲松鎮、東涇鎮及12鄉。
1912年1月,中華民國成立。裁松江府、太倉州,上海地區屬江蘇省,有上海、華亭(後改名松江)、嘉定、寶山、川沙、南匯、奉賢、金山、青浦、崇明等10縣。
1914年,江蘇省劃分為滬海等5道,其中滬海道駐上海縣,轄今屬上海市的上海、松江、南匯、青浦、奉賢、金山、川沙、嘉定、寶山、崇明等縣以及今屬江蘇省的海門縣。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
1925年,北洋政府允准上海改為淞滬市。同一年發生了「五卅運動」。1927年發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1926年孫傳芳督江蘇省,成立淞滬商埠,分全境為上海、閘北、浦東、滬西以及吳淞5區。
國民政府成立後,根據孫中山的大上海計劃,1928年國民政府設立上海特別市,擴大市區范圍包括上海、寶山縣的一部分,設立17個區,而上海地區各縣則仍屬江蘇省,從此上海市與上海縣分離。城市范圍東達浦東,西至靜安寺、徐家匯,南趨龍華,北達寶山路底。
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成立,直轄於中央政府,上海始有直轄市一級建置。
1928年春,上海特別市宣布租界為特別區。7月,接收上海縣屬上海(滬南)、閘北、蒲淞、洋涇、引翔港、法華、漕河涇、高行、陸行、塘橋、楊思和寶山縣吳淞、殷行、江灣、彭浦、真如、高橋等17市鄉,為上海特別市的實際境域,面積494.69平方公里(不含租界)。並改17市鄉為17區,上海始有區一級建置。上海地區的上海、嘉定、寶山、松江、川沙、青浦、南匯、奉賢、金山、崇明10縣仍隸屬江蘇省。
1930年7月,上海特別市改稱上海市。
1932年,日本在上海挑起了一二八事變。1937年8月,中國在上海發起「淞滬會戰」。
1937年11月,上海淪陷。次年12月,江蘇省川沙、南匯、奉賢、崇明、寶山、嘉定等縣和上海縣浦西地區劃歸汪偽上海市政府管轄。
1943年7月30日和8月1日,汪偽國民政府宣布「收回」公共租界和法租界。1945年11月24日,國民政府外交部宣布接收上海公共租界、上海法租界,歷時百年的上海租界結束。
1945年8月,上海市仍為戰前17個區和特別區。
1947年上海市面積617.95平方公里。
1948年12月上海市劃分為30個區。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設黃浦、老閘、邑廟、蓬萊、嵩山、盧灣、常熟、徐匯、長寧、普陀、閘北、靜安、新成、江寧、北站、虹口、北四川路、提籃橋、楊浦、榆林等20個區和新市、江灣、吳淞、大場、新涇、龍華、洋涇、真如、高橋等10個郊區。同時,上海的郊縣劃入蘇南、蘇北行署,後由江蘇省管轄。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上海仍為中央直轄市。上海市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
1956年經過行政調整,上海市轄區減為18個,轄15個市區和3個郊區。
1958年,為了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將江蘇所屬上海地區的郊縣劃入上海市,至此,上海市轄黃浦、邑廟、蓬萊、盧灣、徐匯、長寧、普陀、閘北、新成、江寧、虹口、提籃橋、楊浦、榆林等14個區,浦東、嘉定、寶山、上海、崇明、松江、奉賢、南匯、青浦、川沙和金山等11個縣,總面積達6340.5平方公里,比建國初大十倍以上。
1960年1月,撤消邑廟、蓬萊設立南市區,有12個區和11個縣。

1960年3月,浙江省舟山縣嵊泗人民公社劃屬上海市。
1961年上海市轄12區、10縣。1962年嵊泗又劃歸浙江省。
1964年,撤消閔行區與吳淞區,此後上海保持了10個區和10個縣不變達10餘年之久。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1980、1981兩年,再置吳淞區與閔行區。
1988年,撤消吳淞區和寶山縣改為寶山區。
1992年,撤消嘉定縣,設立嘉定區。
為進一步改革開放,1993年撤消川沙縣,將其境域與黃浦、楊浦、南市的浦東地區和閔行的三林鄉合並設立浦東新區。同年,撤消上海縣和閔行區,組建新的閔行區。
1995年,上海市轄浦東新區、徐匯、長寧、普陀、閘北、虹口、楊浦、黃浦、南市、盧灣、靜安、寶山、閔行、嘉定等14區和南匯、奉賢、松江、金山、青浦、崇明等6縣,有106個街道、208個鎮、10個鄉和3590個居民委員會、2986個行政村。面積6340.5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6218.65平方公里、水面積697平方公里。
20世紀末,松江縣、青浦縣和金山縣也改為區。
2000年南市區劃入黃浦區。
2001年1月奉賢縣、南匯縣撤縣建區。
2009年為了更好的開發浦東地區,合理配置地區經濟與社會資源,綜合優化總體布局,促進社會協調健康發展,撤南匯區、浦東新區,組建新的浦東新區。
2011年6月8日,國務院正式批復上海行政區劃調整,同意撤銷黃浦區和盧灣區建制,組建新的黃浦區。
2015年11月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全市幹部大會上宣布,靜安區與閘北區正式合並,組成新的靜安區。
2016年7月22日,上海市下轄的唯一一個縣——崇明縣撤縣設區,改制為崇明區,此標志著上海市告別下轄縣,全市至此形成下轄16個市轄區的新局面。

Ⅲ 上海是從何時富起來的太平天國如何造就了上海的繁榮

上海在1842年的《南京條約》里就被列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1845年,正式建立了外國租界。從此,上海以長江口的地理優勢,成為與外國通商的重要口岸,也成為外國殖民者在中國的大本營。

經過外國殖民者的長期經營,上海成為舊中國最大的都會城市。但是,上海所謂的富,是一種畸形的富,這種富是建立在榨取中國人民血汗的基礎上的。上海有多富,對中國人民的損害就有多深。

太平天國興起後,外國人對這個運動十分關注。他們分為兩派,一派是支持這個運動,幻想在東方建立一個聽從教會的基督教國家。

這些大批的對外商業貿易大部分都要從西方列強控制的通商口岸出口,當時也要從上海出口,這也刺激了上海的繁榮。

第四,太平天國對封建經濟中的鹽業、典當業和鴉片行進行了嚴厲打擊。這使得在這里運作的大批資金被解放出來,投入新的運作之中。其中很大一部分就近投入了上海的建設。

以上的一切,使得上海在太平軍席捲江浙後,成為東南唯一的避風港,也成為資金的匯聚之地。這一切都有力的推動了上海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上海的繁榮。

Ⅳ 上海的演變史

上海,春秋屬吳國。戰國先後屬越國、楚國,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別稱為「申」。晉朝時期,因漁民創造捕魚工具「扈」,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故上海簡稱「滬」。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開埠,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上海縣洋涇浜以北一帶劃為洋人居留地,後形成英租界。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以虹口一帶劃為美租界。

1956年經過行政調整,上海市轄區減為18個,轄15個市區和3個郊區。1958年,為了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將江蘇所屬上海地區的郊縣劃入上海市。

(4)上海從什麼時候發展起來了擴展閱讀:

上海話,是一種吳語方言,屬於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吳語上海話片。 上海話一般是指上海市區話,也就是現在被廣泛使用和認同的上海主流通用方言。松江本地話是上海話的基礎。

上海話是上海開埠以後吳語區各地移民口音在松江話基礎上自然融合而成的新型城市吳語,成為吳語區的代表和共通語言。語音受移民中占優勢的寧波和蘇州兩地影響巨大。

吳語上海話是上海文化及氣質的載體,是海派文化的重要根基。上海話也和老洋房、弄堂、石庫門、旗袍等一樣,成為了上海風情的代表性符號。廣義的上海話還包括上海郊區各大方言,上海郊區各鄉鎮屬於典型的江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