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上海指南 » 上海的風土人情有哪些
擴展閱讀
為什麼廈門房價低 2024-09-21 07:35:09
廈門子公司哪個好 2024-09-21 07:01:56
福州海西燈具城在哪裡 2024-09-21 06:49:32

上海的風土人情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3-07 03:03:12

A. 關於上海的風土人情 在線等 回答有高分

樓上一個是刷屏的,一個是復制粘貼的

B. 上海有什麼民風民俗

1、除夕

許多家庭之長者,在年夜飯後,不去就寢,圍爐守歲。 守至雞初鳴、天微明,各戶男女老少皆,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到子夜時,有一些人還會往城內廟中爭燒「頭香」,撞「頭鍾」。玉佛寺一般都是燒頭像的地方,龍華寺是撞頭鍾的地方。

2、上海桃花節

每年3-4月間舉辦,上海人賞桃花的習慣由來已久,南匯是賞花的好地方,上海南匯區多植桃樹,為展示美麗的田園風光和純朴的民風民俗,自1991年起,在桃花盛開的時節,舉辦了上海桃花節,以進一步弘揚桃文化,推動旅遊事業的發展。

3、春節

自初一以後各日,便是親戚朋友往還拜年之期。客來多攜禮品,待客必請喝「元寶茶」,是為茶內放上青果或茶蓋頂置青果一枚,又必請吃酒飯。上海人一到過年必定要去城隍廟逛一逛,走一走那裡的九曲橋。到正月初五日,為財神(俗稱「路頭神」)誕辰,各地都有接財神之舉。

4、元宵

每家必吃「元宵」,即湯圓,也是取團圓、吉利之義。但元宵之盛還在於「燈」,所以又名「燈節」。家家戶戶、各店各鋪懸燈門前,寺廟、園林、廣場等公共處所,更是大張燈彩。屆時男女老少成群結隊出外觀燈。城隍廟及西園又是一個活動的中心點。

5、浴佛節

在上海,四月初八浴佛節(釋迦牟尼誕辰),這天寺廟要拂去佛像身上塵土,誦經禮拜,城內外大的寺院如靜安寺和方浜路的廣福寺都有盛大廟會,廟會期間,山門外百貨畢集,進行土特產品交流。


C. 上海的民俗風情

上海地處江南,因此,上海的民俗與江南其他地方有不少相同之處。 上海 開埠以後,日漸成為一個江海通津、人煙稠密、華洋雜居、五方雜處的城市 ,又給原有的風俗增添新的內容;上海風俗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
詳情:http://www.welao.com/03/010/14.htm

D. 上海 有哪些名勝古跡 、風土人情..

上海風土人情:

1,戲曲

海派特色的滑稽戲產生於抗日戰爭中期,由上海的曲藝「獨腳戲」接受了中外喜劇、鬧劇和江南各地方戲曲的影響而逐步形成的新興戲曲劇種。因為方言隔閡,只流行於上海、蘇南、浙江等吳語地區。一人演出的滑稽曲藝稱作「獨腳戲」。

2,宗教

上海有5種宗教是得到中國政府承認的合法宗教: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新教。有宗教信仰群眾88.76萬人,已登記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有394個,有宗教團體85個、在滬宗教院校4所、宗教出版機構2個。

上海名勝古跡:

1,中共一大會址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簡稱中共一大會址,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會址位於上海市興業路76號(原望志路106號),是一幢沿街磚木結構一底一樓舊式石庫門住宅建築,坐北朝南。

2,百老匯大廈

百老匯大廈(Broadway Mansions),位於北蘇州路20號(上海大廈)。因傍百老匯路(今大名路)頂端,故名百老匯大廈。由主樓和副樓組成的上海大廈位於外白渡橋的北側。

3,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The Museum of Dr.Sun Yat-sen)位於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成立於1956年,佔地面積20萬平方米,是孫中山故里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4,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

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選址於幽靜的汾陽路上,佔地面積5862平方米,在主樓分設織綉、雕刻、民間工藝三大展示廳。設立的刺綉、戲服、絨綉、竹刻、黃楊木雕等十餘個專業,基本涵蓋了上海本地急需保護的傳統工藝品種。

5,上海魯迅紀念館

上海魯迅紀念館是新中國建立後第一個人物性紀念館,也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名人紀念館,同時管理魯迅墓文物保護單位。上海魯迅紀念館以魯迅故居、魯迅墓、魯迅紀念館的生平陳列三位一體。

E. 上海的風土人情謝謝

上海傳統文化

城市網2002-9-29 11:14

農政全書

【農政全書】明代上海籍科學家徐光啟的農學巨著,由陳子龍等在徐光啟逝世後整理修改,於崇禎十二年(1639)刊行。全書分60卷、12目、50餘萬字。12目為農本、田制、農事、水利、農器、樹藝、蠶桑、蠶桑廣類、種植、牧養、製造、荒政等。書中大量輯錄古代和當世文獻,吸收西方科學技術,對中國歷史農學著作和當時農業生產經驗作了總結性評述。《農政全書》與漢代《?勝之書》、後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宋代陳?《農書》、元代王禎《農書》並稱"五大農書",促進了中國古代農業的發展。�

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中國形態的近代城市市民文化,源於上海城市。鴉片戰爭後,形形色色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沖突融合,在上海城市形成一種獨特的經濟、地理和文化環境。首先在繪畫、京劇等藝術領域生成一種有別於傳統的藝術風格,其特徵要言之,在於它善於兼收並蓄,不受陳規拘束,敢於探索創新。這種風氣進而影響至社會各層面,成為狀態較穩定的民眾文化,相對於北方"京派"文化而存在。海派文化在近代中國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各地有很強的輻射力和影響力。"海派"在1949年後很長一段時間里作為貶義詞,近年在改革開放形勢下部分學者提出應倡導發揚光大"海派風格"。�

松江畫派

【松江畫派】藝術流派。又名"雲間畫派"。明末上海地區繪事很盛,人才輩出,幾乎同時形成以顧正誼為首的"華亭派"、越左為首的"蘇松派"、沈士充為首的"雲間派"。三派在美學思想和繪畫風格上基本一致,講究水暈墨章,古雅神韻,富於江南清疏情致。他們3人又都是松江籍人,故又統稱"松江畫派"。董其昌是此派最有成就的人物,他融宋元諸名家之長,所作山水樹石,煙雲流潤,秀逸瀟灑,具有平淡和洗練的特點。他的畫學思想對後世也有著深遠影響,莫士龍、陳繼儒、程嘉燧、李流芳等從之。清初,婁東、虞山兩派興起,為雲間畫派兩大支流。�

顧綉

【顧綉】民間工藝。古代上海地區著名刺綉技藝。源於明代。嘉靖年間,上海名宦顧名世築名園"露香園"。顧綉創始人是顧名世長子顧會海之妾繆氏,她在宋綉傳統上創新發展,奠定了顧綉基礎。傳至次子顧斗英第二子壽潛妻韓希孟時,技藝登峰造極。她於畫藝有造詣,運用針鋒特技以體現畫稿的神韻,今存世之顧綉代表作均為她的作品。每幅綉品旁均有董其昌題詠,珍貴異常。顧名世曾孫女顧蘭玉精通綉藝,曾設幔授徒,四鄉婦女學藝後以此為營生,顧綉藝術得以傳世,其居功甚偉。顧綉特點是擘絲細過於發,針刺細如毫,配色精妙,綉品氣韻生動,工緻無匹,有"畫綉"之美譽。顧綉對後來之蘇綉、湘綉、蜀綉均有影響,為中華民族藝術之瑰寶。�

海上畫派

【海上畫派】清中葉特別是1843年開埠後的上海,海道暢通,人文薈萃,各地書畫人士挾藝流寓滬上者日眾,上海漸成繪畫活動中心。時人對一批寓居上海賣字鬻畫的畫師畫匠名之曰"海上畫派"。代表人物有趙之謙、任頤、吳昌碩、黃賓虹等。這些畫家由於較早受到新思想的沖擊,不願墨守成法的陳陳相襲。他們上承唐宋優良繪畫傳統,吸取明清陳淳(白陽)、徐渭(青藤)、陳洪綬(老蓮)、八大山人、石濤和"揚州八怪"諸家之長,又受清代金石學影響,破格創新,個性鮮明,畫風趨向筆墨清新、渾厚豪放的氣質,富於生活氣息和時代感,熔中西文化於一爐。海上畫派與海派文化形成有一定的淵源關系。�

金山農民畫

【金山農民畫】上海金山縣民間傳統藝術。包括灶頭畫、剪紙漆繪、民間玩具、泥塑和石刻等,構思新穎,色彩明快,造型稚拙,具江南水鄉獨特風韻。金山縣文化館組織農民畫創作骨幹20多人組成金山農民畫社,從事專業創作活動,在國內外享有盛譽。1980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首展,大獲成功。1981年,金山農民畫在美國華盛頓、紐約、洛杉磯以及比利時布魯塞爾和聯邦德國展出時,引起強烈反響,被譽為"東方民間藝術的源頭"。到1987年底,已有近2500幅作品在國內外展出,日本國美乃美出版社出版了金山農民畫冊。有4幅精品被郵電部製成郵票發行。金山縣因而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

嘉定竹刻

【嘉定竹刻】民間工藝。竹刻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傳統工藝,始於唐朝,盛於明清。嘉定竹刻始於明隆慶年間,熔筆墨藝術和雕刻技藝於一爐,作品富於詩情畫意,形成著名的竹刻流派--"嘉定派"。代表人物是朱鶴、朱纓和朱稚征祖孫三人(世稱"嘉定三朱"),以深刻作浮雕和透雕技法為其流派特色。嘉定竹刻以留青陽刻為主,即利用竹皮、竹肌色澤的不同,雕鏤出濃淡相間、絢爛多姿的藝術品。品種繁多,既有插屏、掛屏等藝術欣賞品,亦有煙盒、扇骨、筆筒、花瓶、擱臂等實用工藝品。�

黃草編織

【黃草編織】傳統手工編織工藝,以嘉定最為有名。嘉定黃草色澤淡雅,質地堅韌,並能染色,用它編出的工藝品門類多樣,式樣新穎,色彩豐富,工藝精緻,具有民族特色。草編製品有拎包、果盆、杯套、盆墊、拖鞋等等,充滿鄉土氣息,兼具手工織品的自然美、藝術美和實用價值。早在清代,嘉定黃草拖鞋便遠銷歐亞各國。現在,黃草由野生改為人工培育,質量更佳,近年推出仿古圖案新產品,製作精巧,紋路細密,圖案中人物、車馬錯落有致,古色古香,巧奪天工,深受人們喜愛,成為上海著名的工藝品。�

小熱昏

【小熱昏】上海灘上植根於民間的一種馬路說唱藝術。源於清末民初,當時杜寶林等民間藝人採用隱晦曲折的手法,以"說朝報"的形式,說唱時事新聞和笑話故事,諷喻當時的社會黑暗,初名"醒世笑談",後稱"小熱昏",盛行於本世紀二三十年代,形成為一種獨具上海地方特色的說唱。小熱昏用地道的上海方言演唱,一般以小鑼或三巧板伴奏,常用曲調有"鑼先鋒"、"三巧賦"、"東鄉調"等。很多小熱昏藝人自己熬制梨膏糖,用唱"小熱昏"來推銷。名藝人有陳長生(藝名小得利),後有陳國安、徐和其、俞笑飛等。50年代後小熱昏藝人多半成為滑稽評彈演員,與今天活躍在上海舞台的"輕松藝術"--獨腳戲、滑稽戲頗有淵源。�

上海花會

【上海花會】上海常有花會舉行,相沿成習。其中最著名的是每年農歷四月下旬的"蘭花會"和九月間的"菊花會"。花會多在城隍廟西園(今豫園)舉行。蘭花會一般為期3天,參加花會的蘭花盆上,貼著寫有種花主人姓名的紅紙條,各色名貴蘭花爭奇斗妍,品花者流連徜徉其中,慢慢品味,最後評出最優的"狀元花"。"菊花會"通常在豫園"四美軒"舉行,也是名花叢集,蔚為壯觀。時至今日,每逢花開季節,一些公園亦常舉辦蘭花、菊花展覽。�

龍華廟會

【龍華廟會】農歷三月上海人游龍華寺(位於今徐匯區龍華鎮)、賞桃花的節日盛會。廟會一般自三月十五日開始,至二十八日結束。早在明末清初,民間就有"三月三,上龍華"的說法。龍華古剎,近水臨街,巍峨庄嚴。每逢三月間,十里桃花,艷若紅霞,車馬舟船,川流往來,轂擊轡連,舳艫相接,遊人香客紛至沓來,是為趕廟會。舊時,廟會多售農副產品,如竹林藤器、香燭、龍華稀布、瓜果菜蔬和凈素風味小吃等。民間藝人、江湖班子亦聚會於此,一顯身手。龍華寺中有家眷的亦可在三月十五日那天同親人見面。"文化大革命"期間廟會中斷,80年代恢復,規模勝過當年。�

上海土布

【上海土布】上海地區傳統產品。自元代以後,以松江烏泥涇(今上海縣華涇鄉)為中心的上海地區紡織業逐步發達。上海贏得"木棉文綾、衣被天下"的美名。上海土布品種有雲布、毛藍布、紫花布等,染有大紅、真紫、赭黃等鮮麗色彩,配製龍鳳、麒麟等花紋,有質地精細柔軟、保暖耐穿、不易褪色的特點。明以後,上海土布銷路已擴大到全國各地,而且還有一部分銷往日本、南洋等地。鴉片戰爭後漸遭洋布沖擊而淘汰,但現在上海市郊集市偶爾能見到土布產品。�

上海年夜飯

【上海年夜飯】歲時習俗,農歷除夕俗稱大年夜,這一天全家歡宴,稱"吃年夜飯"。古時過年可從農歷十二月十五日開始,直至除夕,各戶人家擇時做年可先後不一,近代以後才漸集中在除夕。除夕傍晚,家中懸掛出先人遺容(即"畫像",也叫"真"),合家祭拜,然後圍坐歡宴。上海年夜飯菜餚很富特色,除魚肉雞鴨外,還添上炒塌棵菜和糖醋銀絲牙兩樣菜底,另外必備如意菜(黃豆芽)和發芽豆,含有"開發"的意思。這頓飯若有家人遠出,也得添上杯筷,以示團圓無缺。上海人在吃年夜飯時,有諸種忌諱,如不許淘湯。據說淘湯吃飯,來年出遠門辦事要受雨淋,雖為無稽之談,亦寄託了百姓求福消災之意。�

迎財神

【迎財神】上海人把農歷正月初五稱作是"路頭神"即"五路財神"的生日,故民間初四夜和初五有接財神之俗,近代上海工商業發達,故這種風俗尤受重視。初四夜半子時,家家祭供鯉魚、羊頭(諧音"利"和"洋頭"),滿堂香紙蠟燭,壁上高掛財神像,合家老小跪拜祈求今年財神爺送財降福,各商鋪店肆也都在這時舉行儀式迎接"財神"。初五日商界各家店主在清晨將新制的旗幟掛在財神位前,待祭好財神後才算新的一年開始營業。店主在這天要設"利市酒"宴請全體夥友,凡紅帳報造、職業進退、當年營業大計,都在酒宴上宣布,所以往往有不少雇員在這天被解僱。50年代後此俗漸廢,80年代後,上海地區又出現燃放爆竹迎接財神的現象。�

本幫菜

【本幫菜】上海本幫地方菜的簡稱。以濃油赤醬、鹹淡適中、保持原味、醇厚鮮美為其特色。較早時候的本幫菜口味較重,後來為了適應越來越多的上海人喜食清淡爽口的口味,特別是上海文化人的需要,本幫菜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同時,汲取別幫別派之長,菜餚漸由原來的重油赤醬趨向淡雅爽口,形成"海派本幫"之特色。烹調方法上善於用糟,別具江南風味。上海本幫菜館中,德興館和上海老飯店兩家百年老店素享盛名,有八寶鴨、糟缽頭、蝦子大烏參、竹筍腌鮮等名菜。�

城隍廟五香豆

【城隍廟五香豆】上海地方傳統小食品。為原上海城廂城隍廟內興隆郭記郭瀛洲創制,初名"老城隍廟冰糖奶油五香豆",已有半世紀歷史。精選粒大、性糯、軟硬適中之蠶豆為原料,主要作料是糖精、食鹽和香精,製成後表層奶油色,五香撲鼻,甜而不膩,食後回味無窮。70年代被列入上海特供商品。�

楓涇丁蹄

【楓涇丁蹄】上海風味食品。丁蹄是"丁義興"蹄膀的簡稱。"丁義興"菜館是上海金山縣楓涇鎮上的一家老字型大小,自清咸豐二年(1852)起,它製作的紅燒蹄膀便名揚四方。該店用120斤左右黑毛純種楓涇豬的後腿為原料,燒制時抽去筋骨,整修外形,上部橢圓,下部如管,然後下鍋。再加調味品,作料則專用嘉興姚福順的三套特曬醬油、紹興老花雕黃酒、蘇州桂圓齋冰糖。火候三文三旺,煮蹄用的是"百年老湯"。烹成後色澤棕紅,酥而不爛,蹄形完整,冷切吃香,蒸熱吃糯,很有特色。本世紀初,以丁蹄製成的罐頭,遠銷海外,1945年在德國萊比錫博覽會上獲金質獎章。�

四鰓鱸

【四鰓鱸】天下鱸魚皆兩鰓,獨松江(今吳淞江)所產為四鰓,頭大扁平,鰭棘堅硬。燒制的鱸魚,肉質細嫩無比,鮮而不腥。相傳清乾隆帝品嘗後親題"江南第一名菜",並諭示每年入貢。50年代,魚源銳減,瀕臨絕跡。松江等地區採用人工育苗的辦法,增殖資源,初見成效。
參考資料:資料來源: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大辭典—上海

F. 上海有什麼民風民俗

上海人的風俗習慣
如果你見到一個上海人在早晨用開水沖泡昨日剩下的米飯,並以此為早餐津津有味地吃起來,請你不要嘲笑,這是上海人最具地方特色的早餐.上海,「盪馬路」是人們下班後,周末,雙休日以及節假日最流行的休閑方式。走親戚你要記住帶點禮物。你一到,主人會寒暄一番,然後才就坐,一般有人作陪。宴請時主人未入席,請你不要急著動筷,要等主人到位大家才開始進餐。客人未喝完酒,主人不會先吃飯。宴席散後,主人不讓客人收拾碗筷,並且再次上茶,煙,糖果,瓜子等。有客人在,主人不掃地不打罵孩子。客人告辭,主人一定要相送,一般要送出弄堂口,也有送到車站或送上車.

上海民俗
上海地處江南,因此,上海的民俗與江南其他地方有不少相同之處。上海 開埠以後,日漸成為一個江海通津、人煙稠密、華洋雜居、五方雜處的城市 ,又給原有的風俗增添新的內容;上海風俗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
除夕和春節
除夕,又名"年三十",指陰歷一年最後一天或這一天的晚上,故又稱" 大年夜",除夕的"除字",願意除去,所以除夕又叫"歲除"。按舊俗臘 月二十三日為灶日,應祭灶君。臘月二十四日為小年,從這天起直到除夕, 家家都要打掃衛生,購置年貨,農村要殺豬宰羊。磨糯米粉、做各種點心。 腌制各種臘味。另外還要貼年畫。城裡人則往往買些水仙花、臘梅、天竺等 插在瓶中以增添節日氣氛。當夜幕降臨時,合家團聚,吃年夜飯,又叫團圓 飯,席上菜餚一般是十分豐盛的。夜間通宵不睡,市民一般在家觀看電視節 目,名曰"守歲",當新的一年鍾聲敲響時,霎時鞭炮齊鳴,迎接新春。春 節是我國人民最重視的一個傳統節日,一片喜氣洋洋。農歷正月初一,是我 國傳統的新年,初一拂曉,人們都穿戴整齊的衣冠,依著長幼的輩分,合家 向長輩拜年,平輩間相互拜年。長輩還要給孩子們送紅紙包的壓歲錢,祝賀 他們又增加一歲。初一下午以及初二、初三出外向親友拜年,現在通訊發達 了,不少人都利用電話拜年。初五,不少人都買了活鮮鯉魚"接財神"。因 "鯉"和"利"讀音相近,再因從水裡抓出活鯉魚穿絲繩貼紅紙的時候,頭 尾翹起,象大元寶似的。初一到初五,街巷十分熱鬧,往寺院進香或逛廟市 者絡繹不絕。商號店鋪在初一到初三都告停業,叫做"封關",有的停業到 初五,這是一年中職工們唯一休息的日子。初五接財神,晚上吃財神酒。
元宵節
正月十五是上元節,這天晚上稱元霄。鬧元霄算得是件盛事,一般白天吃 餛飩,晚上吃湯圓。元宵節,在舊上海城內外好幾處鬧市搭起高大燈棚,各 種花燈聚集一起,蔚為壯觀。黃浦江上檣帆林立,船隻桅桿上掛起了燈,遙 望似繁星閃爍。在郊野田間同樣到處掛燈,稱作"望田燈",也是預兆五穀 豐登之意。"耍龍燈"是郊縣一項熱烈的節慶表演,在西郊和嘉定南翔一帶 尤盛,表演時伴以十番鑼鼓,有時數十條龍燈相會表演戲龍珠。婦女們在元 霄還要"走三橋",據說在月色皎潔的晚上走過三座大橋,便可終年除卻百 病。舊上海城內城外,水渠縱橫,橋梁很多,走過三橋是很容易的。而當時 去小東門外走一走陸家石橋的人就格外多的了。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家家裹糯米粽子,或稱角黍,門上都要掛上菖蒲、艾蓬、 蒜頭,意為"避邪"。正午飲雄黃酒。以蒼術、白芷、芸香等葯物煙熏市內 。以雄黃抹在兒童額上,用來祛濕解毒,消除穢氣,意味著安度炎暑,不染 疫癘。當令的食物是粽子、枇杷、黃魚、大蒜。端午節令人最感興趣的是看 龍舟競渡,過去在黃浦江上的龍舟,多數是從南翔、黃渡等處借來的。
中秋節
農歷八月初八,是賞月季節。家家賞月至深夜。人們出遊看月華,稱作" 走月亮"。舊上海很多人喜歡到小東門外陸家石橋觀賞橋下月影盪漾。"石 梁夜月"便是"滬城八景"之一。中秋等至十八日大潮汛,很多人到東城觀 江潮,也有人到浙江海寧去觀潮。近年來,還有不少人觀看"上海桂花節" 的各種表演。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以糯米粉和糖蒸重陽糕,糕上插小彩旗以祀神佛。嘉定 和川沙高橋等地則制松糕,都是應景的食品,又以菊花等釀酒,人們暢飲重 陽酒。這天為應古時桓景登高避災的故事,居民又有登高之舉,松江佘山及 豫園大假山都成為登高勝地。
上海的年夜飯
【上海年夜飯】歲時習俗,農歷除夕俗稱大年夜,這一天全家歡宴,稱"吃年夜飯"。古時過年可從農歷十二月十五日開始,直至除夕,各戶人家擇時做年可先後不一,近代以後才漸集中在除夕。除夕傍晚,家中懸掛出先人遺容(即"畫像",也叫"真"),合家祭拜,然後圍坐歡宴。上海年夜飯菜餚很富特色,除魚肉雞鴨外,還添上炒塌棵菜和糖醋銀絲牙兩樣菜底,另外必備如意菜(黃豆芽)和發芽豆,含有"開發"的意思。這頓飯若有家人遠出,也得添上杯筷,以示團圓無缺。上海人在吃年夜飯時,有諸種忌諱,如不許淘湯。據說淘湯吃飯,來年出遠門辦事要受雨淋,雖為無稽之談,亦寄託了百姓求福消災之意。??

G. 上海的風土人情、地形、氣候等發面簡潔回答

上海是長江入海口,又是海運大港,受中西方多元文化影響。開放、發達、現代化、充滿活力。上海地處平原,氣候暖濕。上海人靈氣聰穎、細膩敏感。

H. 上海的風土人情

上海地處江南,因此,上海的民俗與江南其他地方有不少相同之處。上海開埠以後,日漸成為一個江海通津、人煙稠密、華洋雜居、五方雜處的城市,又給原有的風俗增添新的內容,上海風俗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

秋季是一年中最好的季節,在這個秋高氣爽的季節里上海也有不少屬於自己特色的節慶活動。 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上海人很重視這個秋節。中秋節的景物是月亮和桂花,中秋賞月吃月餅是上海人風俗中很有傳統意義的食俗之一。蘇東坡有詩句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八月十五桂花香",喝些桂花蜜酒是上海人在中秋節飲食中的又一件美事。上海人喜食桂花,將桂花作為食品中添香的佐料,此外上海人很喜歡吃糯米桂花甜酒釀。每年的農歷八月,上海還會舉行桂花節,在桂林公園,游園賞桂,觀看民族手工藝展覽,舉辦古典游戲嘉年華、燈謎長廊等活動,推出桂花系列、中秋系列小吃等等。

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又名老人節。在這天,上海人喜以糯米粉和糖蒸重陽糕,糕上插小彩旗以祀神佛。嘉定和川沙高橋等地則製作松糕,都是應景的食品,又以菊花等釀酒,人們暢飲重陽酒。居民又有登高之舉,松江佘山及豫園大假山都成為登高勝地,今年來興起登東方明珠電視塔

每年的九、十月份上海舉辦旅遊節,每年秋季的節慶期間,由文化藝術節,民俗風情節,音樂節,美食節,購物節等構成的系列活動,高潮迭起,美不勝收,而絢麗多姿的中外彩車大遊行,更是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2008年上海旅遊節將從9月13日持續至10月6日,開幕大巡遊主題初定為"世界的節日,花的樂章"。今年旅遊節期間,除了繼續保留開幕大巡遊、開幕大狂歡等傳統項目外,將總計包括29項活動。

I. 上海的民族風情有什麼

上海地處江南,因此,上海的民俗與江南其他地方有不少相同之處。上海 開埠以後,日漸成為一個江海通津、人煙稠密、華洋雜居、五方雜處的城市 ,又給原有的風俗增添新的內容,上海風俗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

除夕和春節 除夕,又名「年三十」,指陰歷一年最後一天或這一天的晚上,故又稱「 大年夜」,除夕的「除字」,即除去,所以除夕又叫「歲除」。按舊俗臘月二十三日為灶日,應祭灶君。臘月二十四日為小年,從這天起直到除夕, 家家都要打掃衛生,購置年貨,農村要殺豬宰羊。磨糯米粉、做各種點心。 腌制各種臘味。另外還要貼年畫。城裡人則往往買些水仙花、臘梅、天竺等 插在瓶中以增添節日氣氛。當夜幕降臨時,合家團聚,吃年夜飯,又叫團圓飯,席上菜餚一般是十分豐盛的。夜間通宵不睡,市民一般在家觀看電視節目,名曰「守歲」,當新的一年鍾聲敲響時,霎時鞭炮齊鳴,迎接新春。春節是我國人民最重視的一個傳統節日,一片喜氣洋洋。農歷正月初一,是我國傳統的新年,初一拂曉,人們都穿戴整齊的衣冠,依著長幼的輩分,合家向長輩拜年,平輩間相互拜年。長輩還要給孩子們送紅紙包的壓歲錢,祝賀 他們又增加一歲。初一下午以及初二、初三出外向親友拜年,現在通訊發達了,不少人都利用電話拜年。初五,不少人都買了活鮮鯉魚「接財神」。因「"鯉」和「利」讀音相近,再因從水裡抓出活鯉魚穿絲繩貼紅紙的時候,頭尾翹起,象大元寶似的。初一到初五,街巷十分熱鬧,往寺院進香或逛廟市者絡繹不絕。商號店鋪在初一到初三都告停業,叫做「封關」,有的停業到 初五,這是一年中職工們唯一休息的日子。初五接財神,晚上吃財神酒。

元宵節 正月十五是上元節,這天晚上稱元霄。鬧元霄得是件盛事,一般白天吃餛飩,晚上吃湯圓。元宵節,在舊上海城內外好幾處鬧市搭起高大燈棚,各種花燈聚集一起,蔚為壯觀。黃浦江上檣帆林立,船隻桅桿上掛起了燈,遙望似繁星閃爍。在郊野田間同樣到處掛燈,稱作「望田燈」,也是預兆五穀豐登之意。「耍龍燈」是郊縣一項熱烈的節慶表演,在西郊和嘉定南翔一帶尤盛,表演時伴以十番鑼鼓,有時數十條龍燈相會表演戲龍珠。婦女們在元霄還要"走三橋",據說在晚上走過三座大橋,便可終年除卻百病。舊上海城內城外,水渠縱橫,橋梁很多,走過三橋是很容易的。而當時 去小東門外走一走陸家石橋的人就格外多的了。

浴佛會 四月八日釋迦降生日,俗稱「大佛筵」,各寺廟都作「浴佛會」。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家家裹糯米粽子,或稱角黍,門上都要掛上菖蒲、艾蓬、 蒜頭,意為「避邪」。正午飲雄黃酒。以蒼術、白芷、芸香等葯物煙熏市內 。以雄黃抹在兒童額上,用來祛濕解毒,消除穢氣,意味著安度炎暑,不染疫癘。當令的食物是粽子、枇杷、黃魚、大蒜。端午節令人最感興趣的是看龍舟競渡,過去在黃浦江上的龍舟,多數是從南翔、黃渡等處借來的。

天祝節 六月六日為天祝節,城隍廟有曬袍會,曬袍論佛。民間則要把家庭器具拿到河內去清洗,以圖吉利。

中秋節 農歷八月初八,是賞月季節。家家賞月至深夜。人們出遊看月華,稱作「 走月亮」,古時還有祭月和拜月活動。上海的習俗與江蘇差不多。只是中秋夜,婦女外出遊玩必須要走過至少三座橋,因而叫做「走三橋」。舊上海很多人喜歡到小東門外陸家石橋觀賞橋下月影盪漾。「石樑夜月」便是「滬城八景」之一。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以糯米粉和糖蒸重陽糕,糕上插小彩旗以祀神佛。嘉定和川沙高橋等地則制松糕,都是應景的食品,又以菊花等釀酒,人們暢飲重陽酒。這天為應古時桓景登高避災的故事,居民又有登高之舉,松江佘山及 豫園大假山都成為登高勝地。

送灶神 十二月八日,各寺和尚准備好「臘八粥」供香客們食用。二十四日「送灶」,用酒果粉圓,二十五日俗謂諸佛下降,掃屋塵,稱為「除殘」,合家吃赤豆粥。

現代上海人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如最愛茶水,不論是招待朋友還是在洽談業務,都不忘請茶。另一個最愛是「木蘭」。

J. 老上海文化風土人情濃重的是哪裡

老上海文化風土人情濃重的是上海老街。

上海老街,又稱「小東門」,地處上海市黃浦區老城廂,也就是小東門城門所在地。由於歷史原因,城門沒有被保留下來,但是老城廂環城的9扇門仍深深刻在上海人民心中。上海老街所在的小東門地區,原是上海對外貿易、小商品交易的重要場地,見證了上海的經濟社會發展。

歷史意義:

走進上海老街,彷彿回到了100年前上海的繁華集市。這條豫園商業旅遊區內風格獨具的,集旅遊觀光、購物消費、休閑娛樂、文化展示於一體的多功能特色街。

歷史上曾以廟前大街為名,匯集了一批上海最早的錢庄、金店、銀樓、酒肆、茶館、戲樓、商行,一直是連接十六鋪和城隍廟、豫園地區的人流走廊。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沿街人文景觀使其擁有豐富的商業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