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上海指南 » 上海道路怎麼來的
擴展閱讀
廈門叫海什麼的公司 2025-01-21 18:11:47
投融界怎麼樣杭州 2025-01-21 18:08:43

上海道路怎麼來的

發布時間: 2024-01-27 15:24:36

⑴ 上海為什麼喜歡用其它省市來命名道路這裡面是有什麼歷史故事

清朝時期的上海是江蘇轄下的松江府

一、 晚清時期的上海

1、 英國制定規則

1840年,腐朽的大清帝國被英國用堅船利炮轟開了國門。道光帝被迫與英國議和並簽訂《南京條約》,條約中規定上海為通商口岸。英國隨後又利用清朝統治者的無知,誘使清王朝簽了《虎門條約》,條約中規定英國可以在通商口岸租土地、造房子,還可以永久居住,俗稱"租界"。

1845年,英國方面根據條約要求清政府在上海劃定租界。緊接著,清朝就和英國達成了《上海土地章程》,明確了面積為八百三十畝的租界。其他列強在英國的帶頭作用下也紛紛要求清朝在上海劃租界,其中比較出名的有法租界和公共租界,公共租界是從英、美兩國租界合並而來。

四海一家的強大內涵

綜上所述,上海目前以省市名命名道路是始於英國,經由日本大力推行後,再由新中國優化出的結果。以省市名來命名道路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新中國在肅清帝國主義遺留的時候沒有一桿子打死,無疑是正確的,其它好處暫且不說,單單警醒世人的作用就很好,比如圓明園遺址。

上海目前南北向的主幹道命名多以省名為主,東西向主幹道多以省會城市或直轄市為主,主幹道之外的道路現在已經發展到區縣一級,這是因為省市名已經無法滿足上海道路的發展需求了。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上海還會按區來分省市,比如徐匯區內的道路多以廣西下轄的地市、區縣來命名。上海的這種道路命名方法其實也有在很多城市出現,比如廣州、武漢等,但是能夠有如此濃厚的歷史底蘊和規模效應的,僅有"大上海"!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文章到這里就結束了,想要了解更多歷史故事記得下期不見不散喲!

⑵ 上海"福州路"路名的由來

福州路原名佈道街,是上海開埠後,繼纖道路(後稱二馬路,今九江路)之後,與英大馬路(南京東路)同時辟築而成的早期馬路。早在上海開埠之前,福州路便是4 條通往外灘的土路之一。19 世紀50 年代初,因工部局董事之一、英國倫敦佈道會傳教士麥都思在附近傳教講經佈道的場所,故得名叫作佈道路,又稱佈道街。1854 年,跑馬總會仗著英殖民主義勢力,強行購進今湖北路、北海路、西藏中路、芝罘路范圍內的170 畝土地,建新跑馬場,舊稱第二跑馬場。福州路真正成為現在這個樣子,還是依了第二跑馬廳的興起,它把英租界一直擴展到了西藏中路。 第二跑馬廳建成的翌年,福州路被工部局正式命名。據說,這條路的命名源於一樁風流韻事。當時工部局五董事之一的一個名叫馬太提的英國人當初乘船來中國時,曾在福州碼頭邂逅一位風情萬種的中國女子,從此日夜神魂顛倒,想方設法終於抱得美人歸,納作偏房,把遠在英倫三島上的妻子忘得一干二凈。到上海後,工部局董事會在討論商議為延伸後的佈道街取路名時,他便提議以其妾之出生地福州作為路名,那幫英國殖民者在探得了馬太提這段風流艷事後,在董事會一班「昏君」驚艷羨色的唏噓聲中居然全票通過了他的提議,佈道街從此更名為福州路。看來文化街和美人向來便是有淵源的。 1864 年,福州路辟築成功。 海派文化的集聚地 中國的文化素有京派海派之分,而海派文化的源頭之一便是在外灘四馬路上。佈道的英國傳教士麥都思,1835 年到上海,據說他還是個漢學家,並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在上海落地後,便開始研究起了儒家學說。1843 年,他在如今山東中路仁濟醫院一帶圈了地,被稱為「麥家圈」,並在此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出版機構——墨海書館,連名字都如此入鄉隨俗了。他僱傭了一批落魄文人,來給他當槍手,傳播西學,並有個專用名詞,叫「秉華筆士」。這批既有國學功底,又吸收了西洋文化的「秉華筆士」便是日後海派文化的助推者。之後,這批「秉華筆士」又繼續在四馬路以及附近的望平街(今山東中路)上創辦起了無數最早的報館,各類書館、印刷所也相繼成立。清同治四年(1865 年)英租界工部局將它改名為山東路。1872 年4 月30 日,英商安納斯特·美查在望平街、三馬路一帶創建了近代中國歷史最久的中文報紙《申江新報》,即《申報》。當時的一批主筆融中西傳媒為一體,形成了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一家媒體。從此,四海報人、筆士相繼聚集於此。不久,總長不過千餘米的四馬路及支馬路上居然雲集了大小書報館300餘家,其中包括商務印書館等,福州路文化街的格局就此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