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判斷入梅與出梅上海現在出梅了嗎
截止時間2020年8月上海已經出梅,入梅是梅雨開始的時候,梅雨結束就是出梅。
江南區於6月1日入梅,較常簡前年6月8日偏早7天,7月11日出梅,較常年偏晚3天,梅雨期長度為40天,較常年30天偏長10天。江南區梅陪薯雨期平均總雨量達到615.6毫米,較常年偏多68.5%。
長江中下游地區於6月9日入梅,較常年偏早5天,7月31日出梅,較常年偏晚18天,梅雨區平均雨量753.9毫米,較常年偏多168.3%,顯著超過1996年(695.7毫米)、1998年(572.4毫米)和2016年(584.3毫米),為1961年以來最多。
江淮區於6月10日入梅,較常年6月21日偏早11天,8月2日出梅,較常年偏晚18天,梅雨區平均雨量為659.0毫米,較常年偏多149.2%,為1961年以來第二多。
(1)上海出梅依據是什麼擴展閱讀
六、七月間,北半球500mb圖上,125—140。E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位置:浙江南部在23—24。N,浙江北部在24——25。C,且連續穩定在五天或五天以上。連陰雨結束後出現:浙江南部等於或者大於七天,浙江北部等於或大於五天基本無雨(不包括南方熱帶系統和局部熱雷雨等造成的降水)。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25。
C或25。C以上。單站日平均氣溫、氣壓時間曲線有同步上升現象。如果副高脊線已經北跳到25。N,且穩定二個侯,在這段時間內仍出現大於或者等於蘆咐者0.1毫米的連陰雨天氣,則選取日雨量大於或等於1.0毫米的終日。
梅雨結束後,120---130。E間副熱帶高壓脊線北跳至26。N或其以北,且日平均氣溫≥27。C,最高溫度330。C,且連續6天以上無雨。常年平均出梅日期為7月9日。當副熱帶高壓脊線北躍到達26。N以北,並穩定3天以上,副熱帶高壓的外圍線(588dagpm)控制漢口達2天以上的最後一次全省性降水過程結束,定為出梅。
『貳』 上海的梅雨季節是什麼時候持續多久
上海梅雨季節通常是每年陽歷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後。
上海典型梅雨一般為6月上旬到中旬「入梅」,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迎梅雨指入梅前的陰雨,一般開始於6月中旬,為期約半個月。
中國歷書上向有梅雨始、終日的記載:開始之日稱為「入梅」,結束之日稱為「出梅」。芒種後第一個丙日入梅,小暑後第一個未日出梅。
入梅總在6月6~15日之間,出梅總在7月8~19日之間,中國東部有一個雨期較長、雨量比較集中的明顯雨季,由大體上呈東西向的主要雨帶南北位移所造成,是東亞大氣環流在春夏之交季節轉變其間的特有現象。
(2)上海出梅依據是什麼擴展閱讀:
梅雨季節,是在每年6、7月份的東南季風帶來的太平洋暖濕氣流,經過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台灣地區、日本中南部以及韓國南部等地出現的持續天陰有雨的氣候現象,由於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稱其為「梅雨」,此時段便被稱作梅雨季節。
目前學界認為東亞夏季風始於南海夏季風的爆發(平均在5月下旬左右),這個南海夏季風屬於熱帶西南季風的范疇,南海夏季風逐步增強北抬,梅雨期正北抬到長江中下游一帶,和副高西北側的副熱帶西南季風合體,與冷空氣交匯、風速輻合等形成梅雨帶。
梅雨季里空氣濕度大、氣溫高、衣物等容易發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稱為同音的「霉雨」。連綿多雨的梅雨季過後,天氣開始由太平洋亞熱帶高壓主導,正式進入炎熱的夏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梅雨季節
『叄』 入梅和出梅的意思
導語:梅雨天是長江中下游的常見天氣,有入梅和出梅之分,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入梅與出梅,亦稱入霉、出霉。每年梅子黃熟季節出現的陰雨天氣,稱之為「黃梅雨」,簡稱「梅雨」,衣服容易發霉。
入梅與出梅分別指梅雨季節的開始與結束。梅季按干支紀日推算:
入梅在芒種起第一個丙日;
出梅在小暑起第一個未日。
如2005年——芒種日是6月5日,芒種起第一個丙日——丙寅日是6月11日,這一天入梅;直到小暑(7月7日)後的第一個未日即7月10日出梅。
如何確定入梅和出梅日期?
傳統的入梅和出梅與天乾和地支有關。氣象意義的入梅有特定的指標。
我國傳統方法上,入梅和出梅的確定是根據節氣結合干支來推算的。按照歷法規定,芒種後逢第一個丙日為入梅,小暑後逢第一個未日為出梅。如果芒種當天的天干為丙,則將該日定為入梅,小暑當日地支為未,則將該日定為出梅。
氣象意義的入梅
梅雨的定義: 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的初夏,我國長江中、下游兩岸(或稱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這一狹長區域內往往有一段連續陰雨時段,出現頻繁的降水過程,常有大到暴雨。這時,正是江南梅子成熟時期,故稱「梅雨」。古詩「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生動地描繪了當地梅雨季節的自然景象。因為梅雨季節里空氣濕度大、氣溫高,衣物等容易發霉,因此也有稱之為「霉雨」的。除了我國以外,朝鮮最南部、日本中南部也都有梅雨季節,但世界同緯度其它地區卻沒有,因此,梅雨是東亞地區特有的天氣氣候現象。
我國梅雨區的范圍,北起淮河,南至閩、贛、湘三省中部,大致在110°E以東的27—34°N之間。梅雨期長度以梅雨區中部最長,上海平均6月15日入梅,7月9日出梅,長25天。梅雨區南北界附近一般只有20天左右。但這是氣候平均情況,每年可以相差很大。例如,入梅期遲早可以相差40天,出梅期可相差45天;最長梅雨期可以長達60天甚至更長,而有些年份甚至更長,而有些年份基本上沒有梅雨,稱為「空梅」。梅雨期雨量最多的年份要數1954年,該年梅雨期總雨量超過多年平均值的兩倍以上。 梅雨的劃分 劃定梅雨期以大氣環流季節性的轉折、調整為主要依據。在分析環流調整時,以暖濕氣流的穩定北上,即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在東經120度處脊線的北移位置為主,以西風帶環流的調整為輔。根據以上原則,先確定入、出梅的環流調整日,然後再結合大范圍降水現象的起始和終止日期,具體劃分梅期。
一、上海梅雨指標入梅標准:入梅前五天副高脊線在18°N以北;且5天中日平均氣溫至少有3天≥22℃,入梅後頭5天中,須有大於等於4天雨日(包括各區縣氣象站);若梅雨有分段現象,則每段梅雨結束後的氣溫均≥22℃。出梅標准:梅雨結束前後,120-130°E間副熱帶高壓脊線北跳至26°N或以北,日平均氣溫≥27 ℃,最高氣溫≥30℃,且6天以上無雨。以後如再出現連陰雨,則屬夏雨,而非梅雨。
二、江蘇省梅雨指標入梅環流調整日指標:5-6月份,當加爾各答500hPa穩定西風結束,出現東、西風相間之後,以下指標同時連續3天達到: (1) 120°E副高脊線≥20°N。 (2)115°E、120°E、125°E經度上588線平均位置≥25°N(或115°E、120°E、125°E經度上584線平均位置,滿足≥30°N,≤35°N)。 (3) 120°E上,-8℃等溫線位置≥35°N。出梅環流調整日指標:入梅後,持續3天同時出現: (1)120°E副高脊線≥27°N。(或115°E、120°E、125°E經度上588線平均位置≥31°N)。 (2)120°E上,-8℃等溫線位置≥40°N。
三、浙江梅雨指標: (一)入梅指標連續出現5天以上的天氣(日雨量≥0.1mm,允許其中有兩天日雨量≤1.0mm或有一天無雨),以後出現多陰雨天氣,無連續5天或5天以上的無雨天氣出現,以日雨量≥1mm為梅雨開始。參考指標:同時,副高脊線北跳到北緯20°,並穩定在10天以上,且連續穩定三個侯。 (二)出梅指標 5天以上的連陰雨天氣(日雨量≥0.1mm)結束,出現5天以上的無雨天氣(允許出現1天有雨)以後不再5天以上的陰雨天氣,以最後日雨量≥0.1mm的日期為出梅日期。參考指標:副高脊線北跳到北緯25°,且穩定二個侯,在這段時間內連續出現5天日雨量不大於1mm的陰雨天氣,以最後日雨量≥1mm的日期為出梅日期。
四、安徽梅雨指標: (一)入梅 (1)東經120°副高脊線至少連續4天≥北緯18°,有台風時不考慮副高壓脊線的位置。 (2)日平均氣溫連續4天以上≥22℃(江淮之間以合肥為代表,沿江江南以安慶為代表)。入梅後,氣溫允許低於此值。 (3)日平均氣溫與日平均絕對濕度的差值連續4天以上出現負值,梅雨中斷時允許出現正值(北片合肥站,南片安慶、蕪湖、屯溪三站中至少有兩站達此規定)。 (4)滿足上述三條件標准後出現的連陰雨開始日即作為入梅日(若連陰雨開始日比滿足上述三條標準的日期超前時,則以超前的連陰雨開始日為入梅日)。 (二)出梅 (1)東經120°副高脊線連續4天以上≥北緯27°(個別年份南部只需北緯26°)。 (2)588線開始穩定控制淮河以南地區≥4天。 (3)日平均氣溫連續4天以上穩定≥28℃。滿足上述三條之一開始日期附近的一場連陰雨或明顯降水過程結束日即定為梅雨結束日,次日作為出梅日。 (三)梅雨期入梅日至出梅日前一天為梅雨期。梅雨期中若連陰雨分段,則梅雨出分段。 (四)全省梅雨期南北兩區中最早的`入梅日為本省入梅日,兩片中取遲的出梅日為本省出梅日,入梅至出梅日前一天為本省梅雨期。
五、江西降雨集中期劃分標准:單站降雨集中期劃分標准江西省較明顯的洪澇主要發生在4~7月。強降水持續時間可以有1~10天不同的長度,日雨量也有25mm~400mm以上不等,這種持續強降水時段,稱為降雨集中期。單站降雨集中期計算公式如下: δ=[∑R-A(n-1)]/100 式中∑R為n天雨量之和,n為強降水過程的天數,根據江西省歷年降水情況確定n為1至10天,系數A取25。不同的地域,系數A可取不同的數值。由公式算出適合本地區的集中期天數及該時段內降雨的下限值見下表:集中期天數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限雨量(mm) 100 125 150 175 200 225 250 275 300 325 梅雨期連續暴雨與洪澇 長江中下游梅雨來到的遲早和梅雨量的豐歉,直接影響著這些地區的夏收夏種和防汛抗洪以及抗旱蓄水。長江中下游地區汛期除了熱帶氣旋影響造成的短時間的洪澇外,旱澇總趨勢主要決定於梅雨量的豐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