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上海指南 » 周慧珺在上海做什麼
擴展閱讀
拉薩和天津哪個大 2024-11-25 11:39:55
壽光到北京坐什麼車 2024-11-25 11:01:47
外地人怎麼在上海買車 2024-11-25 10:48:38

周慧珺在上海做什麼

發布時間: 2024-09-02 18:49:36

㈠ 周慧珺書法作品欣賞

周慧珺先生是我國國家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書法家協會主席。是繼沈尹默之後海派最為傑出的書法家代表,她秉承了沈氏融合晉唐北碑的創作路子。周慧珺先生對米芾的別有會心,則使其字構變尤多,以其勁健灑脫、風神超俗的行草書博得眾譽,聰穎而出,其個性鮮明的創新書體是在傳統勁力深厚的基礎上而自出機抒的書法家。這一位書法藝術的創新實踐者便以周體的書法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海派書家婉約典雅有餘而雄健大氣不足的局限,在中國書壇由萌動走向復興的整個七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初期,周慧珺成為了書法的一代驕子,並由此奠定了周慧珺先生書法人生。
藝術大師畢加索說:「中國書法是藝術中的藝術」。自有了漢字以後,其書寫方式便逐步逐步地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書法藝術。隨著書寫的工具的改變與信息傳遞的日益發達,書法的實用性雖然逐漸衰退,但它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存在,卻成為了所有從事書藝者共同面臨的課題。書法始於實用,藉助形象而走進藝術之門,經過形象的創造,而使它成為藝術的。書法之所以成為藝術,還在於它具有創造性,這創造性就是書法家把個人氣質和學養等綜合素質的外在體現,而形成個人風格的,也是對前人書法藝術的一種創新。周慧珺先生便是這樣的一位書法家,她是在用一生的時間進行一次成功的創新。然而並非每個人都能借用形象來完成對書法藝術的創新。
在我國的書法史上能成功完成創新,又能形成自己藝術風格的書法家確實鳳毛麟角。隨著書法全面的復興時期和書家主體意識的高漲,書法的審美也隨之變化,書法的創新精神便是周慧珺先生是在書法實踐中的源動力。
一、深受逆境中的體會,使周慧珺在學書實踐中突破了書法的雄健大氣局限。
先生的書法自七十年代在我國開創了一代的流行書風,和八十年的流行歌曲一樣影響著那個時代文化匱乏的一代人。這個時代周體書法的出現無疑成為文革後的一種文化的精神食糧。七十年代初是我國書法藝術的荒蕪季節,一些老書法家由於政治原因被迫擱下筆,不再從事書法藝術創作,而年青的一代又沒能夠接上來,在時間上可以說是形成了書法的斷層。盡管濃厚的政治氣芬籠罩著人們的正常生活,可上海東方紅書畫社(朵雲軒)卻仍舊活躍著家周慧珺先生那樣的一群「工農兵」通訊員,在這支隊伍里,那時學習書法是完全沒有功利主義的,也沒有人想通過學習書法想將來能成為書法大家,只是大家都是在打發日子的情況下,來學習書法,周慧珺先生學習書法還是完成酷愛書法收藏的父親家訓里的每日功課來學習的。
在他父親的眼裡,趙字代表著書法的正統思想,也代表著思想觀念的正統思維,他希望自己的女兒通過學習趙字書法,在不斷的書法實踐中能象史上的趙夫人那樣成為一代書家。然而趙字對於少年的周慧珺先生來說,並沒有引起學書的興趣,激發不起學習的熱情,但是,她在父親的督促下斷斷續續學習了幾年,這種學習只是在完成父親定下的學習作任務而己。
真正對周慧珺先生的學書有影響的是在她大學時期,甚至影響她對書法藝術的創新實踐。上大學期間的周慧珺,由於身體方面的健康原因,不得不退學在家休養,偏偏就在這個時候,她無意從父親的書櫃中發現一本米芾的《蜀素貼》字貼。這本令她眼睛為之發亮,愛不釋手的字貼,頓時開啟她了學書的靈感和興趣,字貼中的米體以結體和刷筆著稱於宋代書壇,成為一代宗師的米體書法藝術正好符合當時閑賦在家的周先生此時的心裡需求。這本由時年三十八歲的米芾所書寫的《蜀素貼》隱含著米芾那時的意氣風發的神采,書中以姿態奇逸、筆力、以側取妍、左右搖曳的米字書法藝術魅力吸引了周慧珺先生,也是使她第一次感到震驚,原因是這種書法風格正是她學書的理想追求,也是她想要尋找的學書對應點。通過一時的心摩手追、浸淫其中,她似乎尋找到米字與自己氣質的結合點,經過她的不綴臨池和時光在她的一筆一劃中泛過,她的學書實踐中頓悟的米字的不羈的書法精神,是此時對她最大的鼓舞。
周慧珺書法藝術的形成始於對米字的書法實踐創新。可以讓完成浸淫在米字上的臨習實踐,是她開始用理性進行分析《蜀素貼》的筆劃結構,用感性的筆抒寫著具有自己風格的周體書法。學書態度嚴謹的周先生,憑著書藝著稱於書壇,這不僅得益自己具有理科知識先天的原因,還歸結於她對《蜀素貼》一次又一次的反復臨習,起初她要求自己必須寫得象,不但形象、而且神也象,即所謂的形神兼備,無疑增加了學書的難度,為了達到這自我要求,周慧珺先生開始了更為勤奮的學書實踐。
經過一段時間的反復臨摹與不斷書寫,周先生終於找到解讀米字書法藝術的書寫語言,使她在1962年便以所臨的《蜀素貼》入選上海書法展,並被刊登在《新民晚報》上。這對於初學書法的周先生來說無疑是一個令她自己興奮的事情,由於首獲成功的喜悅,終於使她走上了書法藝術之路。
首獲學書成功的周慧珺先生,對書法的深情投入,得到了進一步的激發,也促使她開始了拜師學藝的求學書法實踐。這時的周慧珺先生正式拜師於沈尹默、白蕉、拱德鄰、翁闓運等一大批享譽書壇的海派書法名家。在這些名家的指導下,身在上海市青年宮書法班學習的周先生,基本功得到了嚴格而高水準的訓練,書法技藝日益漸趨成熟,尤其是對用筆方面的掌握過度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懂得了筆墨其中的辨證關系,對字的結構和布局章法也有了全新的認識和全新的感知,並且提高了對書寫過程的判斷力,入筆入紙有了「計白當黑」的正確處理效果。面對著各種碑貼,周先生不再像初學時那樣茫然不知所措,而則能夠迅速領會其中的用筆技巧和結構特點,此時的她在名家的指導下學臨了顏真卿、諸遂良,歐陽詢以及宋四家的書法字貼。
從此,時年35歲的周慧珺以她清新聰俗、剛健有力的書風讓全國人民記住了她的名字,她應上海朵雲軒之約出版了第一本行書字貼——《魯迅詩歌選行書字帖》。帖中那剛健俊逸的墨跡令人耳目一新,給這匱乏的精神糧食的年代吹來了一股周氏體勁風。在當時學書人的心中產生了共鳴,人們爭購踴躍。在短短的幾年內一版再版,創下印數100多萬冊的發行紀錄。周體書法熱潮開始吹遍祖國的大江南北,令全國書法愛好者都記住了周慧珺的名字以及她那具有獨特風格的書法藝術。周慧珺先生以致在後來的作品自序中說:「文革中家庭遭受變故及自身多疾病折磨,這一時期書風追求雄強剛健,以表達自己在逆境中不甘屈服的心志。」
可見周氏書體的形成與她在身處逆境中遭受的變故有一定關系。正是這種在逆境中堅持不懈的勤學苦練和對書法寄予一種嚮往精神的追求,以及在生存中為了尋求更大的發展穿間,她的創新精神的產生在所難勉。如果沒有在前人的基礎上再進行創新創作,須必只能重覆前人的足跡,她便不可能成為一個令人喜受的書法家,她也就不可能在逆境中拓展和突圍。
後來,周先生由於書法所取得的藝術成就,成為了上海中國書畫院的專業書法家,書法藝術隨之也形成了比較有鮮明的個性,書體也逐漸形成了具有個性特點的周氏書體。成為專業書法家後,周先生較之前有了充裕的時間來開展對書法藝術的研究,這時她便真正地意義上對書法這一門藝術進行全面的探索和研究,真、草、篆、隸、楷書無所不涉獵。並把書體的創作范圍逐步擴大,廣臨了北魏碑版,簡牘帛書。在上溯晉唐、下汲明清中,博取眾長形成了自己的書法藝術風格。
理性與激情的完美結合,不僅豐富了她作品的立體感,同時造就了她在書法藝術上的創新精神。她行書書法中每字透露出來的跳躍騰挪的節律、出乎常人意外的造型,均使人過目不忘。我也是在周體這種風格的吸引下,才開始了對周體書法藝術的研習。她書法中給讀者或者給每位審美者來說無不帶來心靈的震憾和沖擊,尤其在視覺的欣賞上,更是一種清新的愉悅審美享受。剛勁奇逸的結體是她筆下所要表現出來的書法精神,粗重與空靈、厚實與淡虛的布局,更是她在傳承古人進行創新的基礎另一種表現的積極學書的書法創新精神。自此,周先生便遵循自己的書法創新精神進入了創作境界,創新了具有自己藝術個性的周體書法字體,也開始在書壇上創新了另一種書法的書寫方式。
二、長期學書實踐中的創新精神促使周慧珺在書壇走向成功
周慧珺以這種「筆墨當隨時代」的創新精神,賦予了自己學書創作的積極思想。在我國幾千年來的書法發展史上,每一位能挺立溯頭的書法大家,每一位能夠成為一代書法藝術帶頭人的書法大家,無不是創新的典範,這些都與那個時代思想的解放,藝術的大膽嘗試創作有關,換句現在的說法就是「爭當實踐書法創新發展的排頭兵」。周先生也毫不例外地成為在特殊年代裡勇當排頭兵的角色,通過自己藝術思想的解放,開始對書法藝術創作的追求,其目的就是使之達到拓展自己的身處逆境中的生存空間,就是尋找賴以生存的希望和精神慰籍。
黃庭堅也說過:「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作真」(《北京大學》學報04年12月張麗華) ,李邕也說過:「似我者俗,學我者死」;(上海書畫版社《法華寺碑》2001年10月) ;蘇軾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訣也。」(《蘇軾文集》孔凡補點校,中華書局2001年12月)然而周體書法的出現與形成無不與這個時代藝術芬圍的沉悶、匱乏的藝術精神有關,人們的審美對千篇一律,或者一律千篇,缺乏著變化創新的書法藝術可能熟視無睹,若一種的新的面貌出來就象一股清風一樣,給人一種令人興奮的體驗與感受。
周氏書法藝術的崛起的形成得益於上海這個海派文化的發祥地。眾所就知,自民國初期以來,上海便雲集了來自江浙皖等地區為數眾多的書法篆刻精英,在近百年的時間里,上海的海派文化一直是我國文化發展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於當時的上海聚集了象吳昌碩、沈尹默、白蕉、潘伯鷹、王遽常、謝稚柳等名聞遐爾的書畫篆刻藝術大家,在他們的倡導下,上海的書畫活動開展得轟轟烈烈,並培養了大量的優秀人才,為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從而也使上海形成了學書畫,收藏書畫的空前高漲熱情,在這種情況下,上海沉澱下來的書畫篆刻藝術方面的優秀人材對其以後的書畫,篆刻藝術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由於這些優勢人材的存在,便很容易吸引更多人材加入到這個隊伍中來,從而形成了濃厚的藝術氛圍,產生大家也在所難勉。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周慧珺的學書路上得到沈、拱、翁等前輩的親炙,打下了堅實的基本功和扎實藝術基礎,從而使她在當時的那個年代,更容易取得成功也是理所當然的事。烙上時代精神的周體書法藝術在創新上顯得毫不誇張做作,一切均以自己厚實的功力和充溢在筆尖上的情感體現,這種激楊文字的積極學書創新精神開創了周慧珺時代。
周慧珺書法藝術的形成無不以她的字帖在全國發行有關。在十九世紀的後期,她出版了《長恨歌楷書字帖》、《千字文楷書字帖》和《古代愛國詩歌行書字帖》,這些字帖的多次再版發行對於周慧珺書法藝術是一種肯定,也是對她書法藝術創新精神的一種肯定。周慧珺書法藝術中最突出的行書風格,是她特殊個性形成的成熟書體外在表現,是讀者對這種書風的實質性的理解和肯定,是她書法藝術一種創作精神的積淀。《古代愛國詩歌行書字帖》和《千字文行書字帖》以行書為主,兼作草體,結構體圓用方、寓方於圓,行筆多取逆勢,殺鋒入紙,極具八面出鋒之變,通篇風骨挺健,慨然有丈夫氣。而近期出版的《杜甫詩選行書字貼》中的書法與所書文辭堪稱妙合無間,的確是絕妙的好詞好字,令讀者回腸盪氣,發慷慨軒昂之想!觀其近期的行草書作,無不以大局著手,不事小巧雕琢,在韻律流淌之間加強「疏密、聚散、輕重、開合、大小、虛實」等等形式組成的變化統一關系。時而筆墨濃重、密不透風,忽而計白當黑、疏可走馬,迴旋顧盼,舒放自若的神趣,充盈於行款之間。結體略帶誇張,線條凝重蒼厚,打破了傳統書法審美的約束,於瀟灑俊逸之外更顯出雄強俊邁的宏大氣魄。象行草書寫的毛澤東詩詞《雪》和《杜牧山行詩》(見附後)用筆明快,氣勢開張,點畫剛健,書風豪放,字里字外透出一股不肯向命運屈服的倔強氣。正是這股倔強氣,表現了她的個性,展示了她的心態,同時也成就了她的書藝。她的楷書也帶著強烈的個性風格,她把唐楷與碑版書法結合在一起,融《石門銘》的顧盼排宕與《爨龍顏》的跳擲偏側於一爐,奇正相生,隱現叵測,體匿而性存,自成家數。使楷書法避克了呆板,賦予了走動的形象,她的取法也有著不同人之處,就是喜歡在演變中的字體中去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充分把每個字的結構安排得趨於完美,看似奇缺的楷上用筆還豐富了隸書的筆意,委婉逶迤,俊逸秀麗,與她的行書一樣深受人愛。近期創作的《岳陽樓記》和《赤壁懷古》等楷書作品取筆更趨成熟與剛健,斬釘截鐵般修正了以前那種媚的秀美風格,使之極大地豐富了其書法創新精神的內涵與外廷。這種創新精神也促使周慧珺在長期的學書實踐中在書壇向成功。
三、周慧珺書法藝術的形成特點就在於與眾不同的創新風格
三十多年過去了,中國的書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所謂是「江山代有人才出」, 成名於七十年代的周慧珺,面對周體書法的批評也隨之而來,經受著國內外各種藝術創新理念的沖擊,無疑對周慧珺的書法藝術又一次重新審美。盡管人們在議論其不可學周體書法的前提下,更多的在說其俗氣,其實周慧珺書法藝術之所存在就在於其結體,結構的錯位與筆劃的長短布局,說明了她畢生之追求所在,對此周慧珺也說:「書法在進步,也許我的觀念真的落後了,但我的潛意識里是不甘落後的,不過,每個人都會有因各人的理念之差帶來的局限性,我會盡力並嘗試去做我所能意識到那一部分」。(〈〈書法〉〉雜志)她在自己的第一本作品集的自序里,也把自己的疑惑心態寫了出來。「昔日重疾纏身、步履維艱的生活境遇,造就我不肯向命運屈服的倔強個性。我的筆端力求剛健雄強、書風追求豪放、明快。我以此向世人披露自己不甘示弱的心態。然而,事過境遷,整個社會和自身命運都變化了,對人、對事的看法也隨時間而變,心底的問題開始出現了,今後的路、我該怎麼走了……幾十年的時間從筆端中流逝過去,這時,我卻讓不清楚書法究意是為什麼了」 。
書法藝術不是一體性的,它具有多元性、融合性、也具有揚棄與吸取的精神內涵的創新。史上的二王、宋四家、趙孟頫、董其昌等歷代大成者,無不是集書法大氣之大成,在靜中的線條上表現出動的審美感,並寄以個人精神理想與審美追求,而深受雅俗共賞的後人的追棒。其筆劃的行雲流水般的書寫,也未必不是美到極致,史上對書法藝術評判是沒有固定標準的,我個人認為只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審美,就說明其藝術本質之所在,說明其藝術生命力之所在。
當前,一些占據著重要職位的書協某些大家,卻無法象周慧珺先生那樣創造出既具有個性的又雅俗共賞的字體。出現在讀者面前的書法作品不就是過分誇張字體結構,就是毫不講究用筆,這種主張毫無拘束的個性,用心情隨意創造書法藝術的作品,所創造出來的書法作品哪些字,老百姓看了也弄不懂,便不用說內行人了,看了也似懂難懂。其實說白了這些書法大家其書法藝術的創作之路,或者說他們的創新精神,似乎走得太遠了,甚至有點走得太偏了,他們不懂得漢字是方塊文字,是象形文字的組成含義,也不懂得藝術是人們的意識產品,是要符合人們的審美觀念的。字劃的布局既要有來自傳統的繼承,又要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的創作,而沒有必要創作出一些讓老百姓認為看不懂的,越寫越不是字的「丑書」作品來,而這些作品的創作方向本身就有問題,存在著功利思想,目的性就是取悅於評委,取悅了某些書協的個別領導。相比之下,周慧珺先生的書法藝術作品其思想內容很明確的,就是傳統的中庸之道的創作思想和遵循中庸之道達到藝術的創新精神,周慧珺先生創作出來的每一幅書法藝術作品,作品裡的每個篇章布局、筆劃書寫方式都中規中矩,全來自對古人書法的創新,而絕不是書寫一些「塔接式」的書法,來糊弄人們,那些由間隔筆劃連接起來的書寫方式多麼象學繪畫的,自由地拼湊著書法的筆劃,並由此組成所謂書法藝術的字體。我並不反對書法家們進行各種嘗試和創新,但過分而刻意在追求一種毫無章法可言的「拙美」,就太不應該了。世上只有張旭能在醉里乾坤大的情況下,創作出傳世的狂草,現代的毛澤東狂草字體,每筆每劃、甚至連字的結體,在書寫中都有出處可尋,絕不憑空意想創作出來。今天書壇之所以流行著流行的書體,其原因就是這些從事著「丑書」創作的書法家占據著領導位置,其作品充斥著書法界,一些人為了功利而緊隨其後,造成了旁人都不敢說其作品不好,可他們卻不知這是對年青人造成了誤導,影響著今後書壇的發展方何。
對待書法藝術的創新上,我想周慧珺有著自已的見解與理解,而且在己形成鮮明個性風格的周體書法中,書法家的潛心搞藝術,作學問無疑比常人更能耐得住寂寞。周體書法的形成,是周先生綜合素質的體現,也是她學書的創新精神的外延。從二十世紀中後期從事創作的周慧珺先生的書法作品,其風格的形成相對比於前期作品,更是書家用理性詮釋了書法藝術的線條美其字更加在象放與剛雄、鐵筆颯爽。在創作的漸進過程中,周先生的書法美學思想、學書創新精神隨著年齡、學識增長而不斷變化。
周慧珺先生學書的過程是一個傳統的過程、經歷著碑帖的傳統繼承與創新的過程。她的書法雖有米芾的影子,但更多的是包含著自己強烈的個性,她從字中尋找著能代表自己學養、氣質相吻合的東西和精神、但卻把傳統的書法原素、融合到現代的書法藝術中去,從而使自己的藝術思想得到解放,形成一種創新的藝術風格,使之穩步地走向成熟,走向大家的行列。

㈡ 誰來概括下 周慧君 和 解小青 。他倆在書法界誰的影響力大些

當然是周慧珺了,中國著名書法家周慧珺,1962年 參加上海市青年宮書法學習班。得到沈尹默、拱德鄰、翁闓運等著名書法家親授。以節臨米芾《蜀素貼》行書入選由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成立後第一次舉辦的上海市書法展覽。 1965年 由書刻會選送作品參加「中國現代書法展覽」。1972年 行書杜牧《山行》刊登於《人民中國》,1974年 出版《魯迅詩歌選》行書字帖。1975年 進上海中國畫院從事書法創作。1980年 應日本北陸書道院邀請赴日訪問及交流。1981年 參加在北京召開的第一屆中國書法家協會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國書協理事。1986年 獲上海文聯首屆文學藝術獎。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長恨歌》楷書字帖。1988年 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周慧珺古代愛國詩詞行書字帖》。1989年 任第四屆全國書法展覽評委。1991年 赴深圳,與張成之聯合舉辦書法展覽。1994年 為慶祝上海——大阪建立友好城市20周年,參加上海書法家代表團赴大阪訪問及書法交流。1995年 當選第六屆全國文代會代表。1996年 赴美參加舊金山東西方畫廊舉辦的書畫展覽。2004年 續任上海市書法家協會主席,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