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上海指南 » 如何看待上海高考改革
擴展閱讀
福州棉紡製品聯社在哪裡 2024-11-15 09:32:11
福州市攝影藝考哪裡好 2024-11-15 09:27:49

如何看待上海高考改革

發布時間: 2022-03-31 15:20:58

A. 上海高考如何改革

從「刷題」轉向創新

今年暑假,曹楊中學新高三學生袁哲十分忙碌。為設計的「太陽能水培植物營養液自動調節裝置」做最後沖刺,8月下旬,他帶著這一研究性學習成果,赴長沙參加全國的發明比賽。

從這個意義上說,推行4年的高考改革,為破除「唯分數論」打開了通道。

B. 如何看待2020新高考改革

1、高考改革不是都在2020年,浙江省和上海市作為兩個高考改革試點省份現在就已經按照新的高考改革方案進行高考了。而2020年只有北京、天津、山東、海南四省市實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

2、按照教育部安排,今年從高中一年級新生開始進行高考改革的省份預計包括福建,湖北,重慶,吉林,四川,貴州,黑龍江,遼寧,西藏,山西 ,安徽,河北,江蘇,廣東,江西,湖南等17個省份。這些省份是在2021年才會按照新的高考改革方案高考的。

C. 如何正確地理解2017年上海與浙江的高考改革

而在高考前的時候,一個上了三本的小夥伴對我說,我後悔我當初沒有去復讀,現在每天惶惶度日,宅在宿舍玩游戲,連動都懶得動。我說,我和你情況一樣。他說,你是一本,我是三本,這怎麼會一樣?我突然無言以對,其實我已經一個月沒上課了,每天都在玩。
這就是高考的可怕。它無形中給了每個人心中一個標簽,在這個標簽面前,自信顯得無能為力。好多同學和我這樣說,我覺得我上了三本就感覺我的一生就這樣了,每天無所事事,在宿舍玩游戲,不上課,而這就是三本,一本的學生肯定每天努力學習,圖書館宿舍兩點一線。
高考結束了,都是成年人了,也就沒必要像哄小孩一樣。

D. 如何看待高考改革

一方面,教育改革是一項「軟改革」,但意義之重要卻不言而喻,所以討論者眾、發言者多。對這一改革的呼喚與討論,這么多年來可說從未停止。作為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棋子,高考改革雖然在不斷地進行「修補」——3+X的考試改革、自主招生的「北約」「華約」,但卻因被視為「沒有突破」「沒有實效」而備受詬病。
另一方面,現行的高考招生制度,弊端也在不斷顯現。梳理近幾年來的新聞可以發現,社會討論基本涵蓋了高考招錄制度的所有環節。比如,北大清華農村學生的比重不斷下降;比如,安徽毛坦廠中學的送考盛況;比如,遼寧揭開高考體育加分重重黑幕,等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改革,固然能緩解一時之憂,但長遠看來卻難免「蚍蜉撼大樹」之感。
但也要看到,對於高考改革,一個共識是:在目前看來,高考制度仍然是保證公平「最不壞」的制度,高考改革只能在現有的制度基礎上改。而此次改革讓人期待,一個重要的原因正在於,它是一個系統性的方案,是「全過程的改革」。
有論者言,高考制度包括兩部分:考試制度和錄取制度。其實,這個「流程圖」還可以劃得更細一些。首先,有招生計劃;然後,是考試形式;接下來,是招生錄取;貫穿的,是監督管理。
對於學生、教師和家長,能看到的部分是考試和招錄;但對於教育管理部門和高校,另兩個環節同樣重要。當前的改革方案,在這四個方面都有涉及,形成了一種配套感——雖然在某些環節仍顯得有些疲弱,如對突破集中錄取制的探索。
改革新突破,不變教育的初心
此次改革,突破不少,評論君試著從此次高考改革方案中找出幾個亮點,與大家分享。
招生計劃改革,讓寒門多出貴子。
提高中西部地區和人口大省高考錄取率,增加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完善中小學招生辦法破解擇校難題。這三點,目前老百姓最關心。從根本上看,這是為了促進教育公平,讓寒門多出貴子,讓野百合也有春天。
考試形式改革,讓個性充分彰顯。
此次改革確定了上海市、浙江省兩個試點。兩地2014年秋季入學的高一新生,將不再分文理科,高考總成績改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全國統一高考的語數外,另一部分是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由考生在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選擇。這無疑能促進學生「學有所長」。
另外,「規范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今年內出台規范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指導意見。也就是說,評價一名學生,不僅僅注重「考三天」,還要「看三年」。
錄取機制改革,公平是根本出發點。
首先是,一直備受詬病的高考加分進一步減少。2015年起取消體育、藝術等特長生加分項目。想通過找人、作弊等方式加分的童鞋,可以省點心了。
另外就是,自主招生也要改,時間從高考前放到了高考後。而且,考生需要參加高考,分數得達標。而且,規范並公開自主招生辦法、考核程序和錄取結果,並嚴格控制自主招生規模。嚴管自主招生,無疑也是為了減少其中貓膩。
類似的亮點意見中還有不少,希望此次系統性的高考改革方案,能夠激起一池春水,推動更多的細化方案和意見出台。畢竟,讓考生舒心,讓老師放心,讓家長省心,是中國教育改革永遠不變的初心。

E. 如何看待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正式頒布

1、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發布。
根據實施意見,高中將不再分文理科;明年起取消體育、藝術等特長生加分項目;嚴格控制自主招生規模;推行高考成績公布後填報志願;增加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2014年啟動試點,2017年全面推進,2020年基本形成。
此次改革確定了上海市、浙江省兩個試點,兩地2014年秋季入學的高一新生,將率先採用高考保持統一的語文、數學、外語科目不變、分值不變,不分文理科,外語科目提供兩次考試機會。考生總成績由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3個科目成績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3個科目成績組成。
計入總成績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包括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14個科目,而每門都已經「學完即考」、「一門一清」,在高考中就不必重新再考。考生在報考時,只需根據報考高校提前發布的招生報考要求和自身特長,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六科中自主選擇3個科目的成績,計入高考總分。

2、高考改革的總體目的就在於給學生減壓,不會給學生增加負擔。整個初中高中都屬於基礎教育階段,分科的意義不太大,學生的專業性發展應該是大學階段的事情。高考改革,語數外三科還是150分,其他科目是按照學生自己的需求和興趣來選擇,不會加重學生負擔。英語兩次考試,不僅可以避免『一考定終身』,更能減輕學生的負擔。

F. 關於"如何看待中國的高考改革"的研究報告 3500字

科舉制在中國封建社會推行了近1300年,它所形成的一些傳統至今仍以潛在的形式存留於現實之中.當今高考出現了諸多與科舉考試相類似的弊端。世界各國的考試制度都存在弊端,而中國的高考制度的缺陷,這些年有目共睹。對於高考制度該怎麼改,眾說紛紜。其中最為激烈的言論來自於美國邁阿密大學兼職教授《高考在美國》一書的作者黃全愈。這位學者在2003年底投書媒體,稱應該「取消高考制度」 。黃在文章中指出,現有的高考制度基本沿襲了傳統考試的體制。這種體制在以考分作為衡量和選拔人才的惟一標準的指揮棒驅使下,使「中國教育離現代教育差距甚大」,所以他主張以「三合一」方案替代現在的入學方案。所謂「三合一」是指----既看高考考分;又看高中平時成績;還看社會活動、學術活動、文體活動、公益義工、工作經歷等。以此三種綜合成績來決定錄取與否。
在07年5月的一次「21世紀教育沙龍」上,蘇州市副市長、蘇州大學教授蘇永新提出高考制度改革的激進思路----變一次考試為多次考試,比如可以在高二時考一次,高三時再考兩次;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報考學校;大學要分類,分成國立、省立、民辦,考試也要分類;大學應有自己的招生自主權利;改變文理分科的局面。
然而,也有一些學者反對廢除統一高考招生制度,廈門大學高教發展研究中心的劉海峰教授認為統一高考制度不但承擔著一定的選拔、教育功能,還肩負著維護社會公平與穩定的功能,而這些都是高考利弊多元的復雜性的表現。
而另一方面,從教育部傳出的消息,似乎也證明了近期內不可能取消高考。教育部部長周濟在2004年3月接受采訪時談到,高考要考慮兩方面的問題,其中之一就是高考本身一定要體現公平性。這位教育部長還明確表示「高考是一個很好的制度,我們還要繼續加強這個制度。」
二、高考改革是否有必要
1、中國高考改革的歷程1。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高考制度一直就處於一種改革狀態。而從1997年開始,改革有了一個加速的過程。1998年下半年,教育部提出「3+X」的高考科目設置改革方案----在語文、數學、外語三門必考科目的基礎上,加考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或綜合科目中的一門或幾門。這種「3+X」方案意在引導中學生在均衡發展的同時能夠突出個性與特長,並藉此消除中學當中普遍存在的偏科弊病。
高考制度的改革,也包括一些人性化的措施。2003年,夏季高考時間由傳統的7月7日提前到6月7日,據稱這是為了消除炎熱天氣給考生帶來的發揮失常的隱患。
也是在這一年,北京大學、人民大學等22所高校被賦予5%的自主招生權,這種自主招生雖然范圍相當有限,卻預示了高考改革的方向----擴大學校和學生雙方面的自由選擇權。
2007年廣東省實行「3+文科基礎/理科基礎+X」方案。其中,「3」為語文、數學和外語。「文科基礎」、「理科基礎」全部只考新課標的必修課內容。「X」為選考科目,有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音樂術科、美術術科、體育術科等9門學科,任選一科。選考科目X的設置,打破了傳統高考統一命題、統一科目的舊框架,學生擁有了更多的選擇權,體現了高中新課程理念中所強調尊重個體差異、多樣性的特點,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特長、愛好來選擇考試科目。
總結這些年的高考改革,可以看出這樣一條思路:高考制度是在朝著分散化、地方化、多樣化的方向前進,讓學校和學生享受到越來越多的選擇的自由。
但是,改革帶來的新問題也接踵而至。「3+X」盡管使得高考大一統的局面開始改變,但同時也帶來了操作紛繁復雜和教學無所適從的問題;而兩季高考的政策初衷是多給考生一些機會,但是由於春季招考生無論是學校還是專業都不理想,導致考生並不重視;擴大高校自主招生,往往出現進入自主招生范圍的考生都是尖子生,最後並不需要降分,而需要降分錄取的人卻難以進入名單。而廣東07年的新高考中容易出現各科試題難度不一,分數難具有可比性。另外, 容易導致競爭小、易得分的科目成為大部分考生的首選,那些自己喜歡、分數不容易拉開的科目極少有人青睞。
2、高考改革勢在必行1。高考是國家選拔人才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國家的需要是高考最重要的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說,高考就是用考試成績進行排除,在確立相應的招生計劃基礎上根據考生志願選拔新生。一是成績,二是志願,三是招生計劃。成績可以代表考生的能力,志願可以代表考生的個性,計劃則代表著國家的需要。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個性發展與 2
國家需要表現出不同的權重。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相當長的時間內,高考政策追求的主要是個
人服從祖國的需要,國家的需要大於一切,個人應「犧牲」小我,服從「大我」。而在經濟繁榮的社會發展階段,高考政策著重要體現的是使人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個人的才能得到
充分發揮,個人的每一項成就都能成為國家富強的一部分。這樣,只要高考政策改革恰當,
使高考能充分體現個性與國家需要相統一的價值取向,向著尊重個人的方向發展,向著有利
於創新人才的選擇和培養、有利於人才的成長的方向發展,那麼高考就意味著給考生提供更
多的選擇機會,讓考生有更為充分的表達自己意願的機會,努力使國家需要和個性張揚和諧統一。
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其實是教育思想的區別,而不是教育方法上的不同,不能簡單地
說「搞面試就是素質教育、搞筆試就是應試教育」,「筆試照樣能考出素質來,但考什麼、怎
么考很重要,不能過於強調標准答案」。 那麼在這個意義上就顯示出了高考改革的重要性,
高考制度是屬於應試教育還是屬於素質教育,取決於教育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思論與及教育
方法。這決定了高考制度的改革方向。總的來說,高考的關鍵不是存廢問題而是如何改革問
題。
目前,素質教育遲滯不前,應試教育勢頭卻依然強勁。不少人認為,高考制度一天不
改,素質教育就一天難以前行,甚至有言論表示「落實素質教育,必須取消高考」。總的來
說, 高考自身存在弊端,某種程度上有悖於素質教育的初衷。幾十年來,我國的高考制度已
經形成了一套系統的選拔人才的方式與標准,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體現了公平性。高考給了全
國考生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特別是對於廣大農村考生來說,高考更是成為了他們當中不少
人命運的轉折點。但不可否認,高考有自身的一些弊端,以高考為指揮棒的培養模式使得中
小學無奈地推行應試教育,而且從高中、到初中甚至到小學、幼兒園,學生入大學之前的競
爭,波及到了孩子的整個童年和青少年時期。這就給中小學素質教育的推行帶來了一定的困
難,從而形成了一種矛盾:高考的初衷是為了推進中小學素質教育,以選拔全面發展的人才,但如今,高考卻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素質教育推行的障礙。所以無論從什麼角度上說,高考的
改革都是勢在必行的。
三、高考改革之路如何走
高考改革必須是在長遠規劃和全面研究的基礎上,逐漸推進,引起的震盪會比較小,學
生和老師也容易適應,如果一些方案朝令夕改、翻雲覆雨的話,會造成中學教學尤其是高中
畢業班的教學無所適從。同其他政策一樣,高考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所涉
及的層面是多樣的,既有招生制度方面的,也有考試內容方面的,還有題型設計、錄取方式
3、方面的,等等,但就其核心要素而言,主要是招生制度。可以這么說,一部新中國高考政策的變革歷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招生制度不斷變革的歷史。
自1981年以來,高考制度不斷改革,成績顯著,但招致的批評也日益增多。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程度並不高,且已出現結構性爭奪,即考生的目標由能否上大學變成能上什麼樣的大學,篩選仍然不可避免。高考改革千頭萬緒,我認為,首先明確改革的目標及方向。
(一)、改革的目標
首先,高考改革要能引導中學推進素質教育。教學改革受制於考試改革,要有效推進素質教育,必須徹底改革考試制度。雖然應試教育背後的根本原因是存在升學競爭,但高考導向可以改變競爭方式。充分發揮高考的指揮棒作用,便能引導中學教學,推進素質教育。除前面講到的將考文化與考素質結合起來外,引導中學切實有效地推進素質教育,就是要改革高考命題,變知識考試為能力考試。目前的高考試卷充其量只是考察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這遠遠不夠,還應考查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預測事物發展趨勢的能力,發散性思維或創造性思維能力,初步的探究和科研能力,掌握知識、獲取新知識的能力等。理科試題應減少繁瑣計算,突出考查思維過程或解題過程,評分標准應該是「過程重於結果」。增加問題的靈活性和選擇性,應有一定比例試題明確規定要一題多解、一題多變、最簡解法,鼓勵創造性解題方式。文科試題應避免死記硬背內容,應有發揮餘地,允許考生發表不同見解。
其次,要引導中學生科學地學習。高考導向作用除引導中學推進素質教育外,還要引導中學生科學地學習。高考各科命題應該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和不同學科的學習特點,引導和促進學生科學地學習,而不是違背學習規律和扭曲學習特點,誤導學生。以此標准要求,高考各科試卷的命題指導思想和題型均存在一定問題,其科學性需要予以重新審視。比如,學習歷史是記住大量的時間、地點、事件,還是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外語試卷,是過於強調語法、使學習外語的目的異化,還是突出語言的交際功能、學以致用?作文題過於寬泛,限制較少,看似提供發揮空間,實則便於考生移花接木。高考各科試卷命題改革勢在必行。
最後,高考制度必須保障和促進高考錄取公平。公平是高考的靈魂所在。它要求所制定的高考政策應體現出對所有參加考試的人員盡可能提供公平的機會、公平的環境、公平的標准。但在實踐中人們發現,如果追求絕對公平,效率就會不斷下降。因此,在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繫上必須牢牢把握住:不能過分強調公平而大幅度降低效率,也不能過於追求效率而不講求公平,應當正確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做到相互兼顧,協調統一,更好地發揮高考選拔人才的作用。具有公平性和客觀性的高考作為選拔人才的量尺,它摒棄了權力、出身和人際關系對選才的干擾,保證了個人憑才學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也正是這種公平性
4、和公正性,在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社會安定團結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歷史已經證明,只有公平競爭的考試制度才能廣泛調動人們求學的積極性,才能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進而推動科會發展。毫無疑問,公平理應是高考政策制定的核心理念,高考改革則應盡量科學公正。在有利於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的擴大這一高考改革的思想主導下,讓高校的招生自主權漸趨增大。
2高考公平問題突出體現在招生錄取環節的配額制度,重點大學招生本地化傾向致使地區差異拉大,「傾斜的高考分數線」面前未能做到人人平等,高考移民現象應運而生。真正解決招生錄取公平有兩個基本前提:一是高校招生由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學生選擇學校;二是要形成真正的校際競爭環境。這兩個前提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難以具備,所以,在當前條件下如何合理解決重點大學的配額問題就成了一個關鍵的問題所在。
(二)、改革的方向
1、學生學習方式的改革。高考改革牽動教育教學體系變革,與其說是高考改革,不如說是學生學習方式的改革。
確保學生具有選擇學習內容的自主權,選擇自己喜歡學習的課程。把培養目標立足於專業、興趣、能力的有機結合。突出單項培養,不埋沒全項發展。積極創造單科競爭氛圍,克服全科全才拼搏的不利人才發展模式,因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把人的有限能力用於全才拼搏是不符合人才成長規律。
2、加強教育過程,克服只顧教育效果。只有良好的教育過程,才能自然得出良好的教育效果。只重效果,輕視過程,是一種標榜式的非事實的教育。過於重視高考,就是過於追求教育效果。選拔人才關鍵應放到市場和社會或人才實際需求部門,不要在學生學習發展過程設置過多關卡,這樣既浪費學生精力和時間,也浪費大量社會公共財政經費。
3、簡化高考強度,增強實訓硬度。放寬學生成才路徑,保障學生學習過程選擇多樣化,確保學生學習內容選擇自主化,供給市場人才需求多元化和專業化。這才是中國高考改革的著眼點和立足點。
4、賦予學生選擇高校的權力4。現行的高考制度設計,嚴格限制學生的報考自主權,同一批次的不同高校不能同步錄取,多數高校對於學生的第二志願不予考慮,從而使填報志願成為一門學問,一些成績優秀的考生應填報志願不當而失去機會。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以學生為本的制度設計,要求賦予學生更多的報考自主權和對高校的選擇權。只有當學生有權選擇高校時,才會真正出現高校為吸引優秀生源而改善服務的競爭。
5、實行高考社會化4。為了改變以高考升學率作為高中評價的做法,必須強化高中會考制度,同時實行高考社會化。在通過會考、獲得高中畢業證書之後,學生即與高中脫離。考生到戶口所在的派出所或者居委會報考,高校的錄取通知書也直接發送給考生,將高考結果與高中學校相隔離。這一措施的價值在於,雖然高中仍能夠知道畢業生的情況,但地方政府卻難以按照高考升學率對學校進行精確的排名,從而弱化高考對高中的強硬「指揮」,解脫多數高中校。北京市曾試行過此辦法,取得積極效果。

G. 為什麼上海考生對高考改革意見頗大

現在這個高考方案,本身就不成熟,也不科學。就是幾個人在辦公室想出來的,不利於人才的培養,更不利於平時的教學。也是多年最糟糕的高考方案,還沒有實施就已經失敗了。

H. 怎樣面對滬浙高考改革

1、自從啟動招生考試改革迄今三年多時間里,有多個地區向教育主管部門遞交了招考改革的設計方案,之所以最終選擇上海和浙江作為首批試點,有其重要的含義。兩地基礎教育的快速發展和高等教育資源緊缺狀況的相對緩解,為試點提供了條件。 2、 參照歷年的統計數據可以發現,上海和浙江地區在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方面走在了全國大多數地區的前列。上海去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70%。而在國際經合組織的PISA測試中,上海連續兩次位列世界第一,「這意味著,知識傳授在上海的基礎教育領域已不再成為問題。」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門的有關負責人說:「去年上海的基礎教育均衡率先在全國通過國家評估,這被外界看作是上海教育『走出溫飽水平』的標志。」 3、 同為試點地區的浙江省,連續多年在全國各省區中排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第一,2012年這一比例已經接近50%。近年來,浙江的基礎教育質量也大幅上升,形成了包括民辦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的多元發展模式。目前,浙江省內已經形成杭州、寧波、溫州等高等教育中心。而浙江在基礎教育階段的改革,也使此次的試點順理成章。據浙江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介紹,浙江已經在普通高中全面推行學生選課和走班制教學,為此次改革推進學生和高校選擇考試科目、實行高考必考科目與選考科目結合的思路提供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