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做錯了3件事,讓自己在上海被封閉27天&斷糧4天
近段時間,上海的疫情成為了全國人民關注的焦點。身處其中,我已在家封閉了27天。作為個人,我並不想對組織或政府進行評價,而是想分享在這28天里,由於我個人的決策和想法,所獲得的一些經驗和教訓。希望大家能夠從中吸取教訓。
第一件事是關於兩次回杭州的機會。我錯失了3月15日和3月28日回杭州的機會。如果在3月15日小區封閉前回杭州,或者在3月28日小區解封後立刻開車回杭州,情況或許會截然不同。作為一個家在杭州、有自駕車的居民,我在上海封閉了27天,這確實是一個讓人難以置信的狀況。第一次機會錯失後,還好外賣還能保證基本的飲食需求,但到了4月1日封閉時,情況變得更為嚴峻。第二次機會,我們雖然在3月28日決定回杭州,但最終因為杭州的隔離政策和對疫情的擔憂,我們選擇了留在上海,結果封閉至今。
第二件事是斷糧的兩次經歷。3月29日,我們小區重新封閉,沒有時間外出囤貨,只能通過美團買菜勉強維持。小區先後發了三次物資,避免了「飢荒時代」的到來,但這也導致我們沒有積極囤貨,錯過了六點的叮咚搶菜,最終斷糧四次。我們把希望寄託在小區的發菜上,但結果總是充滿不確定性。在囤貨的重要性上,我犯了錯誤,沒有預估存糧的剩餘時間和下一次囤貨的節奏,導致冰箱快空了,而新的物資還沒有到貨。
在這次經歷中,我深刻體會到了風險評估的重要性。我錯誤地評估了風險的嚴重程度,過於樂觀地認為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不會出現類似武漢、西安的封城情況。同時,我錯誤地評估了囤貨的重要性,過於依賴小區的發菜,忽視了自己的責任。此外,我還錯誤地評估了自己的囤貨能力和對食物的慾望,導致了斷糧的情況發生。這些教訓讓我意識到,在評估風險時,應該運用底線思維,摒棄無視風險的鴕鳥思維,直面殘酷的現實,以免在風險來臨時手足無措。
我親身經歷了這次疫情封城,深刻地理解了當時西安、武漢人民所面臨的困境。這次經歷讓我明白,除了親人,很難有人能真正感同身受他人的痛苦。在評估風險和應對困難時,我們應該學會引以為戒,避免重蹈覆轍。面對身邊人的困難,即使無法提供實際的幫助,也請記得引以為戒,吸取教訓。在評估風險時,不要用正常狀態下的慣常思維,而是要運用底線思維,做最壞的打算,做最好的准備,以應對未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