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審」和「申」各是什麼意思
(審)
shěn
(1) ㄕㄣˇ
(2) 詳細,周密:~慎。~視。
(3) 仔細思考,反復分析、推究:~查。~定。~訂。~核。~美。~計。~評。~時度勢。
(4) 訊問案件:~理。~判。~訊。公~。
(5) 知道:不~近況如何?
(6) 一定地,果然:~如其言。
(7) 鄭碼:WDKI,U:5BA1,GBK:C9F3
(8) 筆畫數:8,部首:宀,筆順編號:44525112
參考詞彙
--------------------------------------------------------------------------------
careful examine interrogate know
詳細註解
--------------------------------------------------------------------------------
審
審
shěn
〔動〕
(1) (會意。從宀番。宀房屋。番,獸足。屋裡有獸足印,能仔細分辨。簡體字從宀申聲。本義:詳究;考察)
(2) 同本義 [study at large]
審,謂詳觀其道也。——《荀子·非相》
聞而審,則為福矣。——《呂氏春秋·察傳》
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呂氏春秋·察今》
直以不能內審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於此。——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
(3) 又如:審時(詳察時令);審物(詳察物情);審形(詳察實情);審決(審察決定);審機而行(詳細、周密地進行分析研究,把握好時機再行動);審別(審察辨別);審勢(審察形勢)
(4) 知道,知悉 [know]
審,知也。——《類篇》
審矣,何足怪乎?——司馬遷《報任安書》
君子審禮。——《史記·禮書》
陛下連降三詔,召臣回朝,未審聖意為何?——《三國演義》
(5) 又
今投使君,共圖大事,未審尊意如何?
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6) 又如:審悉(詳細了解)
(7) 審核,審查,檢查核對 [check]
為人主計者,莫如先審取捨。——漢·賈誼《過秦論》
(8) 又如:審考(審查);審合(審查驗證);審決(審查決定);審覆(審查;審察);審釋(審查釋放);審端(檢查修正);審分(審定名分、職分);審律(審定樂律);審音(審定字的讀音)
(9) 審訊;審判 [try]
余經秋審,皆減等發配。——清·方苞《獄中雜記》
(10) 又如:審斷(審判裁決);審究(審問查究);審擬(審問擬罪);審鞫(審訊);審錄(審訊);審語(審判結論);審質(審問)
(11) 詢問,打聽清楚 [inquire]
十一娘亦審里居。——《聊齋志異》
詞性變化
--------------------------------------------------------------------------------
審
審
shěn
〔副〕
(1) 真實;確實 [really;certainly]
先生在兵間,審知故揚州閣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清·全祖望《梅花嶺記》
(2) 詳盡,仔細 [in detail;carefully]
等於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交相問難,審問而明辨之也。——清·劉開《問說》
(3) 又如:審觀(仔細觀察);審圖(周密謀劃;仔細考慮);審畫(填重籌劃);審度(詳細考量);審顧(仔細察看);審慮(仔細考慮);審詳(仔細審察);審酌(仔細斟酌);審注(仔細觀察;細看);審求(仔細探求);審謀(周密謀劃);審省(詳細省察);審稽(詳細考查);審說(詳細解說);審辨(審慎辨別);審當(周密而確當)
審
審
shěn
〔形〕
(1) 慎重,小心謹慎 [cautious]
言審莫過聖人。——王充《論衡》
(2) 又如:審練(審慎精細)
(3) 確切 [definite]
稱言命者,有命審矣。——王充《論衡》
(4) 又如:審期(確切的日期)
(5) 正,不偏斜 [right]
本不審,雖堯舜不能以治。——《呂氏春秋》
(6) 固定;安定 [fixed]
故水之守土也審,影之守人也審,物之守物也審。——《莊子》
常用片語
--------------------------------------------------------------------------------
審查
shěnchá
[examine;inspect] 檢查、分析、核對有關情況
審查屬實
凡是人類社會所創造的一切,他都用批判的態度加以審查,任何一點也沒有忽略過去。——《論學習共產主義》
審察
shěnchá
(1) [study carefully]∶仔細地察看
審察詳情
(2) [examine]∶審查
審處
shěnchǔ
(1) [try and punish]∶審判罪犯並加以處理
交由人民法院審處
(2) [deliberate and decide]∶對事情進行審查並加以處理
審諦
shěndì
[look at carefully] 仔細地看
審諦之,短小,黑赤色,頓非前物。——《聊齋志異·促織》
審訂
shěndìng
[examine and revise]審查修改
審訂教材
審定
shěndìng
[examine and approve] 審查決定
計劃已由委員會審定
審讀
shěndú
[read]審閱
審讀稿件
審度
shěnó
[observe and judge] 認真察看並估量
作戰前要先審度時勢
審改
shěngǎi
[check and revise] 審查並進行修改
審改文件
審干
shěngàn
[examine the cadres』 personal histories]審查幹部
審稿人
shěngǎorén
[reader] 閱讀並評價手稿的人(如審定可能用於出版或用作電影或劇本的材料)
審核
shěnhé
[examine and verify]審查核定
這些數字必須加以審核
對於材料的准確性進行必要的審核,這可以算是考據工作。——《義理、考據和辭章》
審計
shěnjì
[audit] 審查核定財政收支、預算、決算等
審校
shěnjiào
[examine and proofread;review] 審查校對並加以改正
審結
shěnjié
[adjudicate] 審判結案
該案已經審結
審理
shěnlǐ
[try;bring to trial] 審查和處理案件
審理案件
審美
shěnměi
(1) [aesthetic judgment;esthetic]∶關於或論述美學或其主題的
審美哲學家
(2)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iful]∶鑒別和領會事物或藝術品的美
審美觀點
你在這里也不能不驚嘆群眾審美的眼力。——《花城》
審判
shěnpàn
[try] 對案件進行審理並加以判決
審批
shěnpī
[examine and approve]對下級呈報上級的公文進行審查批示
報請上級審批
審慎
shěnshèn
[cautious] 謹慎;慎重
審慎從事
我雖然力求審慎,使一切能根據正確的證據,但是錯誤的竄入,還是不可避免的。——《物種起源·導言》
審慎行事
shěnshèn-xíngshì
[steer a cautious course] 說話辦事周密而謹慎的
他們至少是懂得審慎行事的
審時度勢
shěnshí-óshì
[judge the hour and size up the situation]一種決策思想。意為仔細研究並估計時勢的特點和變化
審視
shěnshì
[look at carefully;examine;gaze at] 仔細地看
審視,巨身修尾,青項金翅。——《聊齋志異·促織》
審問
shěnwèn
[interrogate] 詳細地問;仔細詢問
正在進行審問
審訊
shěnxùn
[try;interrogate] 司法機關向訴訟雙方查問有關案件的事實
伽利略也因為信仰和傳播哥白尼學說,在一六三三年他已經七十歲的時候,還被審訊。——《哥白尼》
審議
shěnyì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審查評議
提交人大會審議
審閱
shěnyuè
[peruse] 審查閱讀
審閱制訂的方案
漢譯英
--------------------------------------------------------------------------------
審
careful examine interrogate know
English
--------------------------------------------------------------------------------
審
( 審 )
Sh ě n
Detailed, careful and attentive.
It is careful to considers, analyze, figuring out again and again.
The 訊 asks the case.
Know.
Certainly, indeed as expected.
careful
examine
interrogate
know
上海市,簡稱滬,別稱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之一。上海位於北緯31度14分,東經121度29分。位於中國東部長江沖積三角洲,瀕臨東海,位於長江入海口南岸。它是目前中國大陸最大的城市,也是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被認為是中國的金融中心。上海港2004年的貨物總吞吐量達到3億8200萬噸,成為世界第一大港口城市。
歷史 :大約在六千年前,現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陸,東部地區成陸也有兩千年之久。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曾經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上海別稱為「申」。公元四、五世紀時的晉朝,松江(現名蘇州河)和濱海一帶的居民多以捕魚為生,他們創造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叫「扈」又因為當時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
上海唐朝時隸屬華亭縣,宋時設上海鎮,1292年改鎮為縣。上海原屬江蘇省。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上海成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成為一個進入中國內陸的重要信道。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時,上海已經發展成為遠東最大都市及金融中心。1949年後,大部分財團撤往香港。五六十年代上海是中國大陸的工業中心。文化大革命時是「四人幫」的主要根據地。
八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後,上海作為中國大陸經濟中心的地位受到南方許多城市,尤其是經濟特區的挑戰,但進入九十年代後上海重新成為中國最重要的經濟,金融及貿易中心。1993年浦東開發開放,加快了城市發展速度。目前保持年人均GDP6%以上的增長。
姓氏起源——申姓
申氏---申屠氏、申徒氏、信都氏、申都氏、勝屠氏、宇氏、謝氏、射氏
申氏出自姜姓。遠古的時候炎帝神農氏出生於姜水而姓姜,他的子孫後裔傳到上古周朝時,出現了一個叫做申呂的,被周王封於申(在今河南南陽市北),隨後不久就建立了申國,他的子孫便以國名為姓氏,世代相傳以申氏為姓。
夏朝時,四岳之後被封於申,為侯爵位,世稱申侯。申部落申人以電為圖騰(呂以雲,申以電,申字就是閃電形,說明兩族的雙胞關系),曾居於陝西山西之間。周武王仍封伯夷的後人為申侯(今河南南陽市。遺址在唐河縣湖洋鎮蒼台鄉謝家莊),其子孫以封地為姓氏,稱為申氏。
郡屬
琅琊郡:秦始皇置,相當於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
魏郡:漢高帝初設,相當於今河北省魏縣、河南省浚縣、山東省冠縣之間地區。
堂號
"魯詩堂":漢時申公,博士。文帝時作《詩傳》,號"魯詩",拜大中大夫。
"忠孝堂":春秋時,白公勝叛,把左司馬申鳴的父親抓去威脅申鳴。申鳴說:"我原是父親的兒子,現在是王的臣,怎麼能不做忠臣呢?"於是不顧父親安危,一戰而殺了白公勝。楚王獎勵申鳴,申鳴說:"我吃了國家俸祿,遇國家有難,如果躲避,那就不是忠臣了。現在國難平了,但我的父親因為我被敵人殺害,我如果活下去,那就不是孝子了。"說罷,拔劍自刎。世人稱申鳴忠孝兩全。
法家堂;琅琊堂。「法家堂」出自戰國時韓國思想家、政治家申不害的典故。相傳他任相十五年,終不害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其學與黃老齊名,著書二篇,號申子,為法家之祖。申氏人家為懷念此人,故以「法家」為堂名沿用至今。也有的人家以「琅琊」為堂名
歷史名人
相傳商朝孤竹國君子朝有兩個兒子,一曰叔齊,一曰伯夷。他們兩人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忠孝人物,最後由於拒絕周朝的糧食而活活餓死。伯夷的後代後來被周武王封為申侯。於是申侯的後人就以申作了姓氏。
申棖:孔子門生,七十二賢之一。
申黨:孔子門生,七十二賢之一
申包胥:姓公孫,封於申,所以號為申包胥。春秋時做楚國大夫。與武員即武子胥有很好的交情。武子胥因為父兄被害逃往吳國的時候曾對包胥說:"我必復楚國。"包胥回答他道:"子能復之,我必能興之。"後武子胥以吳軍攻楚,入其都,包胥跑到秦國求救,不吃不飲在秦廷上哭了七天七夜,秦國終於被感動了,派了五百輛戰車去營救楚國,打敗了吳軍,楚昭王於是得以保國,要獎賞包胥,包胥逃而不受。
申不害: 戰國時韓國京人。他在韓國朝廷中作了長達十五年的宰相,以很高明的領導才能把韓國的政治、外交處理得井井有條,使韓國雖然處於一個戰亂連年的年代但國家卻沒有受到任何的干擾和襲擊,因此而邊的國富民安。他的學術上的思想源於黃老,主張刑名,和韓非子一起被稱為申韓,是法家的始祖,其著作有《申子二篇》。
明代醫學家申相;
申佑.貴州務川人,明末監察御使,在土木堡戰役中代帝赴難、為國捐軀。
申時行:字汝默,號瑤泉。明朝長洲人。嘉靖四十一年進士第一,深得張居正的賞識。先入朝廷做官,後因性格倔強而被罷免。死於文定。著有《賜閑堂集》等。
申涵光、字孚孟、號鳧盟,永年人。清順治中恩貢生,與殷岳、張蓋稱「畿南三才子」,絕意仕進,著有《耿山集》等。
申伯純,家在北京豐台長辛店辛庄。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中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前方總部高級參謀、秘書長等職,抗日戰爭勝利後八路軍駐北平辦事處處長,華北財經員會秘書長。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統戰部交際處處長,政務院秘書廳主任,政務院機關事物管理局副局長,第二、三、四、五屆政協委員等職。1979年7月13日逝世,享年81歲。著有《西安事變》等。
申雪,女,1978年出生,黑龍江哈爾濱人。雙人滑世界冠軍。
【中醫名詞】申,①地支的第九位。常用以紀年、月、日、時。②通「伸」。伸展。《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取諸外經者,揄申而從之。」
十二屬相之一,猴
申時:15點 --17點
Ⅱ 一戰後,俄國僑民大量湧入中國上海的原因是什麼
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後,大批俄國貴族以難民身份蜂擁抵滬。1918年人數最多的一批是12月4日由英國公司游輪所載,計1000人。1922年12月初,由斯塔爾克上將所率14艘白俄「難民」船隊駛入長江口,使俄國「難民」問題成為轟動上海的重大事件。隨此船隊來滬的「難民」計1800人。經上海俄僑領袖、上海俄僑通商事務局會辦格羅思等人多方奔走,其中的1200人被獲准登陸。據格羅思估計,此時滯留上海的俄國「難民」人數已達6000餘人。1923年9月,另一批滯留於俄國船隊上的「難民」由格雷博夫將軍帶領從朝鮮元山出發抵滬,人數約在1000人左右,但遲遲未被獲准上岸,幾經交涉,最後由法租界同意接受。隨後,多批俄國人通過各種渠道來到上海,遍布法租界、公共租界、華界。使得上海的俄國僑民人數急劇增加,與上海人之間的接觸也大為增加,為了與革命的紅色俄國人有區別,上海人把他們稱為「白俄」,或者叫「羅宋人」。1927年,公共租界當局鑒於漢口租界被北伐軍控制,授命格雷博夫將軍及其所屬遠東哥薩克軍官兵籌組俄國義勇隊,保衛上海租界安全。1月24日,在俄國義勇隊基礎上成立上海萬國商團俄國隊,後又被擴建為俄國聯隊。
20世紀20年代,上海俄僑人口增長出現過3次高峰:1922年秋俄國最後一個反蘇維埃政權阿穆爾地區臨時政府垮台,為逃避紅軍的追捕,許多俄國人逃到中國。至1923年底,先後有3236人抵滬;1925年後,又有5351人遷居上海;1929年,中國和蘇聯在東北地區發生武裝沖突,為躲避戰亂,2000俄人南下上海。大批俄僑不斷定居上海,使難民問題日益突出。1924年3月,上海共有俄國「難民」17000餘人,至年底,失業俄人靠賑濟為生者1350人,靠賑濟津貼者2000人。1925年五卅運動期間,由於上海外商企業中工人陸續罷工,工部局決定僱傭大批白俄勞工。1925年7月底,上海俄僑有953人被外商企業僱傭,8月底有873人。
30年代是上海俄僑的鼎盛時期,由於日軍侵佔中國東北,大批俄僑轉移到上海,在滬俄僑人數大增。1933年,法租界俄僑增加7233人,1934年又增加8260人。公共租界1935年有俄僑3017人。37年時上海俄僑總數為2.5萬到3萬人,其中包括俄籍猶太人約4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