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海為什麼叫上海啊
上海是我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從古至今,上海的發展與貿易有著密切
的聯系。大約從宋代開始,隨著商貿的日益興盛,上海一躍成為「東南名城」,
尤其在清道光年間更是「商賈雲集」、「城內外無隙地」。
不過,上海名稱的出現和上海作為一個獨立的行政區並不是很久以前,
在唐代它僅僅是華亭縣的一部分。關於上海名稱的由來目前有兩種說法:一
種說法是取自《弘治上海志》中「其地居海上之洋」這句話;另一種說法認
為由於當時有上海浦和下海浦等水道而得此名。但是無論哪一種說法,有一
點可以肯定的是,宋代開始設置上海鎮,而且上海之名也最早出現在北宋郟
亶之的《水利書》中。至元代改稱上海縣,1928 年設置上海特別市,兩年後
改稱上海市,一直到現在。上海還簡稱滬。
上海之稱始於宋代,當時上海已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設有上海鎮。1292年,上海改鎮為縣。這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1949年,上海設為直轄市。
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一地名,因此,這一帶被稱為「滬瀆」,故上海簡稱「滬」。春秋戰國時上海是楚春申君黃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別稱「申」
㈡ 為什麼上海叫魔都
魔都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的別稱之一,相對於西方人對上海The Greatest City of the Far East、Paris of the Orient的稱呼,魔都是當時日本人對上海的一種習慣稱呼。
20世紀初旅居上海的日本作家村松梢風的暢銷小說《魔都》,第一次以魔都稱呼上海。村松梢風大概是第一個把上海稱為魔都的人,所以,魔都一詞被許多人用來形容上海那錯綜迷離的世相。在這部作品中村松梢風發明了魔都一詞來指代上海。
(2)上海為什麼叫上海擴展閱讀:
上海,春秋屬吳國 。戰國先後屬越國、楚國,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別稱為「申」。晉朝時期,因漁民創造捕魚工具「扈」,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故上海簡稱「滬」。
唐天寶十載(公元751年),上海地區屬華亭縣(今松江區)。北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斷淤淺,海岸線東移,大船出入不便,外來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條支流「上海浦」上(其位置在今外灘至十六鋪附近的黃浦江)。
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設置市鎮,定名為「上海鎮」。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中央政府把上海鎮從華亭縣劃出,批准設立上海縣,標志著上海建城之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上海
㈢ 上海為什麼叫大上海
因為上海的城市規模比較大
叫大上海只是俗稱
㈣ 上海為什麼叫滬上
滬上 - 名稱來源
上海,簡稱稱滬。在未有上海這一地名之前,當地本是一漁港,今青浦縣東北舊青浦一帶的古吳淞江下游近海處一段(今黃浦江下游)。因當地人民用"滬"(捕魚的竹柵)在江海之濱捕魚。此段水域即以「滬」來命名,又凡水發源而注海曰瀆,因此,被稱為「滬瀆」。後吳淞江改道與黃浦江〔別稱申浦,春申江等〕匯合,不再有瀆。剩下「滬」的稱謂流傳下來。所謂「滬上」的「 上」字這里的含義是旁邊,邊側」之說,
「滬上」即以滬瀆邊的土地來指代整個上海。
㈤ 上海為什麼叫淞滬
淞是淞江,是黃浦江的支流。滬是淞江的下游,淞滬就是指淞江流域,也就是上海周邊,所以上海被稱為淞滬。
上海(Shanghai),簡稱「滬」或「申」,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中國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國家物流樞紐。全市下轄16個區,總面積6340.5平方千米,2019年常住人口2428.14萬人,戶籍常住人口1450.43萬人。
(5)上海為什麼叫上海擴展閱讀
上海地形地貌:上海是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平均高度為海拔2.19米左右。海拔最高點是位於金山區杭州灣的大金山島,海拔為103.70米。
西部有天馬山、薛山、鳳凰山等殘丘,天馬山為上海陸上最高點,海拔高度99.8米,立有石碑「佘山之巔」。海域上有大金山、小金山、浮山(烏龜山)、佘山島、小洋山島等岩島。
㈥ 為什麼上海不能叫上海省
上海本是河流名。後來在這一帶設置了專門管理酒稅的機關——酒務。因地近上海浦,就稱為上海務。上海務濱江臨海,人流眾多,交易繁忙,稅收大增。因為酒,上海務的名氣也像酒一樣逐漸有了度數。
鴉片戰爭後,上海成為對外通商口岸,一下子繁榮起來,竟然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都會之一。
從一條小河,變成收稅的辦公場所,再變成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這是上海的經歷。
而它的比肩兄弟下海,走的卻是另一條道路。
明初,因吳淞江河道已經嚴重淤塞,另外開挖了一條新河,這條河大致是現在的蘇州河下游。於是,下海浦被拋棄了。清末,黃浦江西岸被辟為租界,興建船塢、碼頭、堆棧、工廠,下海浦漸漸淤塞。1922年,下海浦被完全填埋了。原來的下海浦變成街路,就是現在的海門路。下海沒有了。只有一個殘破小廟——下海廟,記著它的往事。
可喜的是,1990年,經上海市和虹口區宗教事務部門批准,由上海市佛教協會籌建修復下海廟。1992年1月30日正式開放,恢復為佛教活動場所。
有意思的是,廟中有一塊紀念碑,落款處刻的是「上海下海廟」。上海、下海肩並肩,又坐在一起了。
㈦ 上海名稱由來 為什麼上海被稱為「滬」和「申
上海,簡稱滬,別名申,位於中國華東地區的一個國際性大都市,關於上海以及其簡稱的由來,還是有一段故事可講的。
「申」的來源與古代一位名人有關,他就是戰國時期號稱「戰國四公子」之一的黃歇,黃歇封號「春申君」當時上海是春申君黃歇的封地,當時的黃浦江還只是一條泥沙淤積,時常洪水泛濫的小河,在黃歇到來之後得以治理,人們為了紀念黃歇的貢獻,將這條河稱為春申江(又名黃浦江),簡稱申江。於是,申就成為了上海的代稱。
㈧ 上海為什麼要叫魔都
㈨ 上海為什麼叫上海
「上海」一名,起源於水名,始見於北宋記載。上海在遠古時期,是一片汪洋大海。後由於泥沙沉積逐漸變成了沙灘,最後成了一塊新生陸地。春秋時期,吳王曾在此建了個館舍,取名「華亭」。戰國時,這里是楚國貴州黃歇的封地。三國時,東吳孫權在這里建起了水師基地,那時這里還是一個無名的小村落。到了唐朝,當時的吳君郡(今蘇州)太守趙居貞上奏,割崑山南境,嘉興東境和海鹽北境設置華亭縣(今松江區)。那個無名小村落也有了華亭的名稱。這應該是上海最早的名稱。北宋前東海來船由松江(今吳淞江前身)溯入內陸,至青龍鎮(今舊青浦)寄碇,經過松江近海十八大支流,「上海浦」為南側之一,初不顯著。北宋時松江上游變窄,海船改由松江南側支流上海浦入口,所停江岸漸成聚落(後發展為十六鋪地帶),那時吳淞江,即今蘇州河南岸有兩條支流,一條是上海浦,一條是下海浦。南宋咸淳元年即1265年,開始在這里建鎮。建鎮的治所在上海浦附近,故取鎮名為上海鎮,這就是「上海」名稱的來歷。「上海」一名由此彰揚,以至之後在此設置政府機構和行政建制時都沿以為名──元朝的上海市舶司、上海鎮,民國的上海特別市,直到今天的上海市。
㈩ 為什麼上海被稱為魔都
人們常常會根據某個城市的特點而給它冠以不同地稱號,比如對廣州則稱其為「妖都」,而對深圳,則稱之為雌都。別稱很多,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上海的別稱。它的別稱起於上半世紀,被稱為魔都。其實我們也知道,魔都在世界上又有四大城市,分別是就是上海,東京,倫敦和紐約。然而關於這一名字的來龍去脈,那便得好好說一說了。
當時他來到上海,很快就認識了一大群文學作家,比如和田漢等作家就有往來。他也在別人的帶領下,四處遊玩,對上海有了很大的了解。因此在他的書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關於上海的被描述得十分具有趣味性的茶園,餐館等等。在他看來,上海也體現了中國的各個傳統以及中國人的整體形態。然而他出版的新書很快在日本流傳開來於是魔都的世界也進入了他們國人的眼裡,他們也漸漸將魔都作為了上海的代名詞。後來這個詞也來到了中國並在中國流傳,學術界的人士也漸漸接受了它,從此,魔都在上海又成了人們新的叫法,新的代名詞了。
然而這一詞彙也受到了很多文學作家的研究和親睞,也有教授曾對《魔都》進行過翻譯和研究,這一本書也有受到了很多國人的翻閱。然而對於這一座不斷發展又是中國的特大城市,它的悠久的歷史以及豐富的文化氣息,還有現代的高科技等等都雜糅在一起,是中國高速發展的一個代表,稱為魔都其實也是非常合適的吧。然而隨著互聯網發展以及近十年的經濟騰飛,這座城市的別稱從學術界開始走向大眾的世界,進而被更多的年輕人認識和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