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5歲到17歲第二針什麼時候打
一、15-17歲新冠疫苗接種時間:
第一針:8月,15—17歲學生由監護人帶領到就近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種點,接種第一劑次疫苗;
第二針:9月,優先在學校設置臨時接種點,15—17歲學生接種第二劑次疫苗。
二、接種地點:
重慶各區縣接種點安排:點擊查看
三、未成年人新冠疫苗接種安排
按照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的總體安排,我市將從8月起分批次啟動12—17歲學生疫苗接種。
具體安排:8月,15—17歲學生由監護人帶領到就近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種點,接種第一劑次疫苗;9月,優先在學校設置臨時接種點,15—17歲學生接種第二劑次疫苗,12—14歲學生接種第一劑次疫苗;10月,優先在學校設置臨時接種點,12—14歲學生接種第二劑次疫苗。
12—17歲非在校人員納入社區管理,由社區組織動員,無禁忌人員應接盡接
Ⅱ 未成年新冠疫苗第一針和第二針間隔多長時間
未成年新冠疫苗第一針和第二針一般需間隔21-56天。根據Ⅰ/Ⅱ期臨床試驗結果,該疫苗可用於3-17歲人群,劑型與劑量一般和成人接種疫苗情況沒有差別。研究表明,接種疫苗後,未成年人體內抗體轉陽率很高,安全性方面與成人類似,沒有比成年人增加更多的不良反應。
如果間隔時間過短,第一針疫苗的葯效可能還沒有完全吸收或發揮作用,此時接種第二針有可能影響接種效果,或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間隔時間過長,則可能降低接種後體內產生抗體的量。但即使超過了56天,也可以繼續接種第二針,不需要重新接種。
因新冠病毒人群普遍易感,未成年人及時接種疫苗十分重要,如果沒有接種疫苗禁忌證的情況下均應按照規定進行接種。目前新冠病毒滅活疫苗已被批准在3-17歲人群緊急接種。未成年人接種的先後一般根據各地區的疫情情況決定。
未成年人接種疫苗,與成人一樣。建議和其他疫苗接種至少間隔14天,以免影響免疫效果或誘發不良反應。如在接種新冠疫苗後被銳器刺傷或貓狗咬傷時,有必要接種破傷風或狂犬疫苗,則可不考慮時間間隔,應盡早接種。
Ⅲ 未成年第二次打疫苗需要戶口本嗎
未成年去接種新冠疫苗的時候需要帶戶口本和身份證,並且要主動告訴醫生孩子有沒有過敏史,包括是否有慢性疾病。要是孩子正在接受皮質激素、放射治療或抗代謝葯物治療,或近期注射過丙種球蛋白,都應主動告知醫生並詢問是否需要推遲預防接種時間。
(3)上海未成年第二針什麼時候打擴展閱讀:
在接種第一針疫苗後的三周到八周之間,都是可以接種第二支疫苗。
在接種疫苗後,要注意飲食上的清淡,辛辣、刺激的東西暫時不要吃。比如海鮮、牛肉、羊肉、狗肉。不要喝酒,不要喝茶,不要受涼,不要熬夜,注意多休息。在接種疫苗後,有的人可能會出現接種部位的紅腫、疼痛、硬結、瘙癢。這些症狀一般比較輕微,一般持續2到3天左右可自行恢復。有的人可能會出現發熱反應,如果體溫超過38.5攝氏度,可以用布洛芬來退燒,如果體溫在38.5攝氏度以下,用溫水擦背、腋下、頸部、額頭。物理降溫,多喝溫開水。如果出現了比較嚴重的高熱反應,或嚴重接種部位的紅腫、疼痛或過敏反應,就隨時要去醫院進行進一步的治療。
疫苗,是用於預防傳染病的抗原制劑。通常由鈍化、弱化或無害的病原體或其產物(毒素或表面蛋白等)製成,用以刺激機體產生保護性免疫力[1]。廣義的疫苗包括菌苗和疫苗兩類生物製品,狹義的疫苗僅指用病毒、立克次氏體或螺旋體等微生物製成的生物製品,而菌苗則僅指用細菌製成的生物製品。
術語疫苗和疫苗接種源自愛德華·詹納(EdwardJenner)設計的天花痘苗。1798年,他在關於「牛痘」的痘苗調查中,描述了牛痘對天花的保護作用。[3]為了紀念詹納,1881年,路易斯·巴斯德(LouisPasteur)提議應擴大疫苗一詞的適用范圍,以涵蓋當時正在開發的新的保護性接種制劑[4]。
疫苗屬於生物制劑,疫苗可以是預防性的,也可以是治療性的[5]。通常是死的或減活的生物或由其衍生的純化產品,因此降低了致病風險,疫苗本身基本不會引起疾病[6][7]。但疫苗仍具有免疫原性,保留了誘導免疫反應的能力,被人體的免疫細胞識別後,仍能刺激免疫系統記錄抗原特徵,產生相應抗體,並能在同類型病原體再次入侵時迅速識別,將其破壞。因此,接種疫苗可以提供針對特定疾病的主動獲得性免疫[8][2]
疫苗的施用稱為疫苗接種,接種疫苗是預防傳染病的最有效方法[6]。疫苗的有效性已得到廣泛研究和驗證,疫苗引起的免疫,在很大程度上消滅了天花,並限制了世界上許多地方的脊髓灰質炎,麻疹和破傷風等疾病,疫苗對流感、HPV以及水痘等疾病也十分有效[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