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海的春節民間習俗有哪些快!急需
一、送灶神
農歷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家家戶戶要「送灶」、「祭灶」。 這天晚上,每家每戶或祀灶神於堂,更多的是在貼著灶神像的廚房灶頭上,供上好魚好肉、蛋餃、酒、果,十分豐富。
二、撣檐塵
在上海,從臘月下旬起至除夕,家家戶戶都要大掃除,用長柄掃帚撣掉屋頂四角及牆上灰塵、蛛網,稱「撣檐塵」。老話說「越撣越發」,在上海話中,「塵」與「陳」諧音,所以也叫「撣陳」,寓意撣除「晦氣」。
同時,這一階段,人們都要剪指甲、理發、洗澡、拆洗被褥、擦洗器皿,乾乾凈凈,辭舊迎新。
三、添新衣
每到過年,上海寧都講究穿新衣,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買新衣服。舊時講究直接讓裁縫做,全家上下,全身上下都是新的,也有送舊迎新的意思。
民間以紅色象徵吉祥,所以兒童大多穿著大紅色衣服,年輕女性也滿身紅艷,連老阿婆也系著大紅裙。所以,在新年來臨之前,一定要准備好新衣服。走親訪友,把自己打扮得優雅一些,精神一些,一年到頭精氣神滿滿。
四、做焋(zhuàng)糕
上海有一樣獨特的小吃:焋糕,焋糕也叫蒸糕,裊裊炊煙里,熊熊灶膛邊,步驟繁瑣,耗時耗力。一邊焋糕,還一邊哼著歌謠:「焋糕焋只金元寶,事業順利運道好,來年忙仔點鈔票;焋糕要焋順風糕,盼望開年天氣好,糧食豐收產量高……」
「糕」「高」同音,吃的是祝福,祈禱和和樂樂滋潤高興,願生活節節高。
五 、貼春聯
多數上海人家有貼春聯、貼年畫的習慣。不同的年畫代表著不同的寓意,比如:貼在水缸上,象徵年年有餘(魚);貼在米囤上,象徵五穀豐登;客堂上懸掛福祿壽三星圖,象徵子孫滿堂、長命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