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上海指南 » 上海什麼綉
擴展閱讀
北京西站如何坐機場巴士 2024-10-01 21:48:40
福州野生動物園哪裡好 2024-10-01 20:08:04

上海什麼綉

發布時間: 2022-04-23 23:23:21

㈠ 上海、北京、江蘇等地的刺綉有什麼地方特色

上海、北京、江蘇等地的雙面綉金魚和小貓等,由以往的兩面形象一致提高到魚身或貓身的顏色大體相同,而細部的眼和腳的顏色兩面各異,又不露絲毫交接痕跡。目前又發展到雙面異色異樣綉,使作品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㈡ 四大名綉的特點

四大名綉,指的是刺綉中的蘇州蘇綉、湖南湘綉、廣東粵綉、四川蜀綉。刺綉是針線在織物上綉制的各種裝飾圖案的總稱。刺綉分絲線刺綉和羽毛 刺綉兩種。
四大名綉指的是傳統刺綉工藝中的蘇綉、湘綉、粵綉、蜀綉。刺綉就是用針將絲線或其他纖維、紗線以一定圖案和色彩在綉料上穿刺,以綉跡構成花紋的裝飾織物。它是用針和線把人的設計和製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織物上的一種藝術。 蘇綉的歷史長達2000多年。蘇綉自古便以精細素雅著稱於世,其構圖簡練,主題突出,技巧精湛。僅以蘇綉所用最細的線以為一般人的肉眼所能看清楚為例,足見其精細之極。
湘綉是在吸收蘇綉和其它刺綉的優長處發展而來的。湘綉使用不同顏色的線相互摻和,逐漸變化,色彩豐富飽滿,色調和諧。湘綉的圖案借鑒了中國畫的長處,所綉內容多為山水、人物、走獸等,尤其是湘綉的獅、虎題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粵綉構圖飽滿,繁而不亂,裝飾性強,色彩濃郁鮮艷,綉制平整光滑......。粵綉的題材廣泛,多為百鳥朝陽、龍鳳等圖案。
蜀綉以軟緞和彩絲為主要原料,針法多達100多種,充分發揮了手綉的特長,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蜀綉題材大多為花鳥、走獸、蟲魚和人物等,品種除了綉屏之外,還有被面、枕套、靠墊、桌布、頭巾等等。
蘇綉
蘇綉,是以江蘇蘇州為中心包括江蘇地區刺綉產品的總稱。傳說來源於仲雍的孫女「女紅」首制綉衣 。古代江南地區百姓有把蛟龍文在身上的習俗,仲雍想破除這種陋習,孫女女紅發明了把蛟龍的圖案綉在衣服上以替代文身。為了紀念刺綉的發明者,民間至今仍將婦女從事紡織、縫紉、刺綉等活動稱為「女紅」。
蘇州地處江南,蘇綉的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濱臨太湖,氣候溫和,盛產絲綢。因此,素有婦女擅長綉花的傳統習慣。優越的地理環境,絢麗豐富的錦緞,五光十色的花線,為蘇綉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蘇綉在藝術上形成了圖案秀麗、色彩和諧、線條明快、針法活潑、綉工精細的地方風格,被譽為「東方明珠」。
特點
從欣賞的角度來看,蘇綉作品的主要藝術特點為:山水能分遠近之趣;樓閣具現深邃之體;人物能有瞻眺生動之情;花鳥能報綽約親昵之態。蘇綉的仿畫綉、寫真綉其逼真的藝術效果是名滿天下的。
在刺綉的技藝上,蘇綉大多以套針為主,綉線套接不露針跡。常用三、四種不同的同類色線或鄰近色相配,套綉出暈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時,在表現物象時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淺變化中,空留一線,使之層次分明,花樣輪廓齊整。因此人們在評價蘇綉時往往以「平、齊、細、密、勻、順、和、光」八個字概括之。
經過長期的積累,蘇綉已發展成為一個品種齊全,畫面豐收,變化多端的一門完整藝術,涉及裝飾畫(如油畫系列、國畫系列、水鄉系列、花卉系列、賀卡系列、鴿譜系列、花瓶系列等)。實用品涉及服飾、手帕、圍巾、賀卡等。
粵綉
粵綉,粵綉(Guangdongembroidery)是廣綉和潮綉的總稱,以廣東省廣州市和潮州市為生產中心,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悠久的歷史
廣綉有文獻可以考證的歷史則在唐代,唐人蘇鶚《杜陽雜編》記載道,南海14歲姑娘盧眉娘於皇宮中在一尺絹上綉《法華經》7卷,字如粟粒而點畫分明、細如毛發。
廣綉作品有一個共同特點,遠看非常醒目,近看又精細非常。因圖樣乃西方油畫風格,綉工為綉得惟妙惟肖,便增加綉線種類及改革綉法,豐富綉品的表現力,使廣綉技藝更加提高。如以孔雀羽毛扭績成線縷,以馬尾纏絨為勒線等。
特點
粵綉除採用豐富而多變的針法外,在創作設計方面還注重主意,善於把寓意吉祥和美好的願望融入綉品中。在創作方法上採用了源於生活而又重視傳統,不滿足於現實的描繪而追求著更為美好的理想,與此同時,還善於涉取繪畫和民間剪紙等多種藝術形式的長處,使綉品的構圖飽滿,繁而不亂,針步均勻,光亮平整,紋理清晰分明,物像形神兼備,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充分地體現了粵綉的地方風格和藝術特色。
潮綉
「潮綉」有60多種釘金針法以及40餘種絨綉針法,同時,藝人還運用了折綉、插綉、金銀勾勒、棕絲勾勒等多種技巧,使「潮綉」在 「綉、釘、墊、貼、拼、綴」等技藝上更趨完善,產生「平、浮、突、活」的藝術效果
1.有絨綉、釘金綉、金絨混合綉、線綉等品種,各具特色。
2.釘金綉和金絨混合綉。釘金綉,又稱金銀綉;以金銀線為主,絨線為輔的叫金絨混合綉。釘金綉針法復雜,有過橋、踏針、撈花瓣、墊地、凹針、累勾綉等60多種針法,其中「二針企鱗」針法為其他綉種所無。釘金綉運用墊、綉、貼、拼、綴等技術處理,可產生浮雕式的藝術效果。
3.線綉。純用絲線平面綉制。
廣綉
「廣綉」的針法主要有7大類30餘種,包括直扭針、捆咬針、續插針、輔助針、編綉、饒綉、變體綉等以及廣州釘金綉中的平綉、織錦綉、饒綉、凸綉、貼花綉等6大類10餘種針法。
廣綉針法多變,針步均勻,巧妙運用針法絲理表現物像的肌理;題材廣泛,色彩豐富,注重光和影的和諧運用;講究刺綉的針法技術,更注重綉品的藝術效果,講求「功」為「藝」用。廣綉品種齊全,按刺綉材料分,主要有真絲絨綉、金銀線綉、線綉和珠綉四類。
廣綉針法多變,針步均勻,巧妙運用針法絲理表現物像的肌理;題材廣泛,色彩豐富,注重光和影的和諧運用;講究刺綉的針法技術,更注重綉品的藝術效果,講求「功」為「藝」用。廣綉品種齊全,按刺綉材料分,主要有真絲絨綉、金銀線綉、線綉和珠綉四類。
蜀綉
蜀綉,亦稱「川綉」,是以成都為中心的四川刺綉產品總稱。蜀綉的歷史也很悠久,據晉代常璩《華陽國志》中記載,當時蜀中的刺綉已十分聞名,並把蜀綉與蜀錦並列,視為蜀地名產。蜀綉的純觀賞品相對較少,以日用品居多,取材多數是花鳥蟲魚、民間吉語和傳統紋飾等,頗具喜慶色彩,綉制在被面、枕套、衣、鞋及畫屏。清中後期,蜀綉在當地傳統刺綉技法的基礎上吸取了顧綉和蘇綉的長處,一躍成為重要的商品綉之一。蜀綉用針工整、平齊光亮、絲路清晰、不加代筆,花紋邊緣如同刀切一般過於齊整,色彩鮮麗。
特點
蜀綉起源於川西民間,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由於受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嚴謹細膩、光亮平整、構圖疏朗、且渾厚圓潤、色彩明快的獨特風格。蜀綉作品的選材豐富,有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山水魚蟲、人物肖像等。針法包括12大類共122種,常用的針法有暈針、鋪針、滾針、截針、摻針、紗針、蓋針等,講究"針腳整齊,線片光亮,緊密柔和,車擰到家"。
綉品的種類繁多,包括被面、枕套、衣、鞋和畫屏等,既有巨幅條屏,又有袖珍小件,是觀賞性與實用性兼備的精美藝術品。當今綉品中,既有巨幅條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賞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費品。
湘綉
湘綉,是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綉產品的總稱。湘綉的特點是用絲絨線(無拈絨線)綉花,其實是將絨絲在溶液中進行處理,防止起毛,這種綉品當地稱作「羊毛細綉」。湘綉也多以國畫為題材,形態生動逼真,風格豪放,曾有「綉花花生香,綉鳥能聽聲,綉虎能奔跑,綉人能傳神」的美譽。湘綉人文畫的配色特點以深淺灰和黑白為主,素雅如水墨畫;湘綉日用品的色彩艷麗,圖案紋飾的裝飾性較強。
特點
湘綉主要以純絲、硬緞、軟緞、透明紗和各種顏色的絲線、絨線綉制而成。其特點是:構圖嚴謹,色彩鮮明,各種針法富於表現力,通過豐富的色線和千變萬化的針法,使綉出的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具有特殊的藝術效果。在湘綉中,無論平綉、織綉、網綉、結綉、打子綉、剪絨綉、立體綉、雙面綉、亂針綉等等,都注重刻畫物象的外形和內質,即使一鱗一爪、一瓣一葉之微也一絲不苟。 從1958年長沙楚墓中出土的綉品看,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湖南地方刺綉就已有一定的發展。一九七二年又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中出土了四十件刺綉衣物,說明遠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漢時代,湖南地方刺綉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此後,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培養了質朴而優美的藝術風格。
隨著湘綉商品生產的發展,經過廣大刺綉藝人的辛勤創造和一些優秀畫家參與湘綉技藝的改革提高,把中國畫的許多優良傳統移植到綉品上,巧妙地將我國傳統的繪畫、刺綉、詩詞、書法、金石各種藝術融為一體,從而形成了湘綉以中國畫為基礎,運用七十多種針法和一百多種顏色的綉線,充分發揮針法的表現力,精細入微地刻劃物象外形內質的特點,綉品形象生動逼真,色彩鮮明,質感強烈,形神兼備,風格豪放,曾有「綉花花生香,綉鳥能聽聲,綉虎能奔跑,綉人能傳神」的美譽。

㈢ 上海絨綉的歷史源流

絨綉原流行於歐洲。14世紀,德國農民的服裝和壁毯上,有根據織物經緯線排列,計算針數綉成的圖案。它的原料和工藝與絨綉已十分相似。16世紀,歐洲出現一種專作刺綉底子的麻布,在底子上用絨線逐針綉滿,便成了絨綉。綉品可用作壁掛、靠墊、椅墊等。17~19世紀,絨綉在英國盛行。維多利亞時期(Victoria,1837~1901),一位柏林的印刷商人和他的妻子,在英國設計了一種在小方格紙上繪成的彩色圖案,製作者可按照圖稿數格在網眼布上綉制,技藝簡便。當時多用德國美利奴羊的羊毛製成絨線進行綉制,因此人們把絨綉稱為柏林絨綉。20世紀初,英國傳教士在煙台開設仁德洋行;英美商人在上海開設謙禮洋行、謙泰洋行,組織絨綉來料加工,絨綉由此傳入中國。當時的產品是拖鞋和手提包等日用品上的裝飾面料,用色比較簡單。20世紀30年代末,上海絨綉藝術家劉佩珍等劉氏五姐妹率先用絨綉製作人物肖像;50年代初,上海絨綉藝術家高婉玉對絨綉的配色等工藝進行了改革,豐富了絨綉藝術的表現力。
上海絨綉是在特製的網眼織物上用各色維絨線一格一針地綉制的一種手工藝品。每一針就是一個小色塊,一個畫面用少則幾萬個,多則幾十萬個小色塊來表達。綉制時隨畫換線,因彩施色,因而色彩豐富,層次分明,形象生動。善於表達不同景物的亂針綉,使絨綉的表現力更強,更富於質感。不但能綉制盤墊、書包等日用品,更善於把國畫、油畫的筆墨情趣和盤托出,把人像攝影的真切傳神再現屏上,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㈣ 上海絨綉在歐洲進行交流,這種面料的優點有哪些

絨綉最出名的作品可以說是「萬里長城」了,風格清新,氣勢宏大,刻畫細膩等都給人帶來了強烈的震撼。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上海絨綉其實來源於歐洲,此次的歐洲交流也是有著特別的意義。不過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上海絨綉已經深深融入了中國特色,有著以下三個方面的優點:

第三,有不錯的舒適感。很多東西往往是華而不實,但是上海絨綉並不是這樣,它可以將兩者同時擁有。絨綉除了可以作為藝術品,具有欣賞功能性之外,還可以作為日常用品,具有現實實用性,製作成為沙發套等物品,表面美麗,觸感也非常舒適。

㈤ 為什麼顧綉也被稱為畫綉

顧綉曾作為上海刺綉工藝的通稱,講究模擬寫實,可與我國 的四大名綉相媲美。顧綉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相傳在明嘉靖三十八年 (1559年),上海有位「退休」的朝廷大官,姓顧,名名世(據 說他在朝廷專管皇室的玉璽、符牌、印章),此人在上海縣城北 (現今南市區露香園路)建造了一座私家園林,在建造期間無意 發現一塊刻有「露香園」三字的石頭,經請專家鑒定原是元代 著名書畫家趙子昂的墨跡,顧名世大喜,就取「露香園」為園 名。
露香園建成後,顧名世常在園中招待客人,並且以顧氏家族 中的刺綉作為禮物饋贈親友。其中顧名世長子之妾繆氏的刺綉最 為上乘,她綉的佛像和人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因而有「露 香園顧綉」之稱。
顧氏刺綉傳到顧名世孫子壽潛、孫媳韓希孟時,技藝達到了 頂峰,他們繼承和發展了刺綉的傳統綉法。 他們又擅長繪畫,故 把畫與刺技融為一體,所綉的人物山水花鳥,色彩斑斕,氣韻生 動,被稱為「畫綉」。

㈥ 中國最有名的刺綉是什麼

刺綉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刺綉與養蠶,繅絲分不開,所以刺綉,又稱絲綉。中國是世界上發現與使用蠶絲最早的國家,人們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經開始了養蠶、繅絲了。隨著蠶絲的使用,絲織品的產生與發展,刺綉工藝也逐漸興起,據《尚書》記載在四千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綉」。宋代時期崇尚刺綉服裝的風氣,已逐漸在民間廣泛流行,這也促使了中國絲綉工藝的發展。

上海的露香園顧綉,就是當時最出名的刺綉。顧氏家族世襲相傳,善於刺綉的聲譽名揚大江南北,並得到朝廷的賞識。到了清代顧綉不僅震海內,而且蜚聲海外,吸引了不少國外商人來上海,大慷┕汗伺紗絛迤罰�皇憊誦宄晌�絛宓耐ǔ屏恕?br>

如今,中國的刺綉工藝幾乎遍於全國,蘇州的蘇綉、湖南的湘綉、四川的蜀綉、廣東的粵綉各具特色,被譽為中國的四大名綉。發展到今天的刺綉藝術品,工藝精細復雜。例如雙面綉《貓》,是蘇綉的代表作品之一。藝人們將一根頭發粗細的綉花線分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以至十二分之一、四十八分之一的細線綉,並將千萬個線頭、線結藏得無影無蹤。無論從正面或反面都可以看到小貓調皮活潑的神態綉貓最難的是一對貓眼睛,藝人們需用20多種顏色的絲線才能把貓睛綉得炯炯有神,栩栩如生。至今,在雙面綉的基礎上,又發展成雙面異色樣綉,為刺綉工藝開辟了新的途徑。一般的刺綉日用品如被面、枕套、靠墊、鞋面之類,中國民間很多婦女都能綉出,比較普及。

㈦ 上海絨綉的名家作品

著名的絨綉藝術家有上海的劉佩珍、高婉玉、張梅君等。劉佩珍用絨綉綉制人物肖像,開中國絨綉之先河。代表作有「高爾基」、「莫斯科大學」、「攻打冬宮」、「列寧宣布蘇維埃成立」等。高婉玉對絨綉工藝進行改革,首次進行自行染色、配色,使絨綉用線顏色從固定的幾十種增加到近千種,並運用擘線、拼色、加色等技法,解決了綉制人物肖像時色彩轉折過渡的難題。中國絨綉普遍採用該種綉制技法。她的代表作有「敬愛的周總理」、「孫中山與宋慶齡」等。張梅君的技藝特點是作品色彩層次豐富,人物形象刻畫逼真細膩。代表作有「周總理與尼赫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會址」、「南湖紀念船」等。
上海絨綉中「萬里長城」,「百花爭艷」、「珠穆朗瑪峰遠眺」等都成為在國內外有定評的傑作。其中「萬里長城」一幅被送至聯合國大廈廳堂上陳列,使各國代表嘆為觀止。

㈧ 中國有哪4大名綉,它們各自的特徵主要有哪些

四大名綉形成於十九世紀中葉,它的產生除了本身的藝術特點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綉品商業化的結果。由於市場需求和刺綉產地的不同,刺綉工藝品作為一種商品開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其中蘇、蜀、粵、湘四個地方的產品銷路尤廣,故有"四大名綉"之稱。
中國刺綉的「四大名品」
蘇綉,以蘇州為中心包括江蘇地區刺綉品的總稱,它是在顧綉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說到這里,不得不先要說說顧綉,因為它對中國東部近、現代的剌綉影響太大太深了。顧綉原指明代上海顧家的刺綉,顧氏家族的顧名世以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進士著稱。他的孫子顧壽潛善畫,從師於董其昌。顧壽潛之妻韓希孟工畫花卉,擅長刺綉,在顧家眾多的名手中堪稱代表,連董其昌看後驚嘆地:"技至此乎!"明代的商品經濟已較發達,由於顧家的刺綉名揚海內外,因此到了清代時,江南一帶的綉庄許多乾脆掛起"顧綉"的字型大小,廣義的「顧綉」便由此而來。蘇綉正是在廣泛吸取顧綉的特點和長處後,逐漸從作坊里孕育出一朵更為奇艷的鮮花。從欣賞的角度來看,蘇綉作品的主要藝術特點為;山水能分遠近之趣;樓閣具現深邃之體;人物能有瞻眺生動之情;花鳥能報綽約親昵之態。蘇綉的仿畫綉、寫真綉其逼真的藝術效果是名滿天下的。在刺綉的技藝上,蘇綉大多以套針為主,綉線套接不露針跡。常用三、四種不同的同類色線或鄰近色相配,套綉出暈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時,在表現物象時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淺變化中,空留一線,使之層次分明,花樣輪廓齊整。因此人們在評價蘇綉時往往以「平、齊、細、密、勻、順、和、光」八個字概括之。
粵綉,廣東地區刺綉品的總稱。相傳最初創始於少數民族――黎族,先前綉工大多是廣州、潮州男子,為世所罕見。主要有衣飾、掛屏、褡褳、屏心、團扇、扇套等綉品。在藝術上,粵綉構圖繁密熱鬧,色彩富麗奪目,施針簡約,綉線較粗且松,針腳長短參差,針紋重疊微凸。常以鳳凰、牡丹、松鶴、猿、鹿以及雞、鵝為題材。粵綉的另一類名品是用織金緞或釘金襯地,也就是著名的釘金綉,尤其是加襯高浮墊的金絨綉,更是金碧輝煌,氣魄渾厚,多用作戲衣、舞台陳設品和寺院廟宇的陳設綉品,宜於渲染熱烈歡慶的氣氛。
蜀綉,亦稱「川綉」,指以成都為代表的四川刺綉。蜀綉的歷史也很悠久,據晉代常璩《華陽國志》中記載,當時蜀中的刺綉已十分聞名,並把蜀綉與蜀錦並列,視為蜀地名產。蜀綉的純觀賞品相對較少,以日用品居多,取材多數是花鳥蟲魚、民間吉語和傳統紋飾等,頗具喜慶色彩,綉制在被面、枕套、衣、鞋及畫屏。清中後期,蜀綉在當地傳統刺綉技法的基礎上吸取了顧綉和蘇綉的長處,一躍成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綉之一。蜀綉用針工整、平齊光亮、絲路清晰、不加代筆,花紋邊緣如同刀切一般過於齊整,色彩鮮麗。
湘綉,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綉產品的總稱。長沙城裡的商人們為了滿足一批因鎮壓太平軍而發跡的新貴,開設了「顧綉庄」,不久又以湘綉之名壓倒了顧綉。湘綉的特點是用絲絨線(無拈絨線)綉花,其實是將絨絲在溶液中進行處理,防止起毛,這種綉品當地稱作「羊毛細綉」。湘綉也多以國畫為題材,形態生動逼真,風格豪放,曾有「綉花花生香,綉鳥能聽聲,綉虎能奔跑,綉人能傳神」的美譽。湘綉人文畫的配色特點以深淺灰和黑白為主,素雅如水墨畫;湘綉日用品的色彩艷麗,圖案紋飾的裝飾性較強。
晚清至民國年間,是中華民族災難深重、民不聊生的可悲可泣時代,從列強侵略到軍閥割據,內憂外患,戰事不斷。在這種情況下,刺綉與其它民族工商業一樣,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幾近奄奄一息。直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後,刺綉與其它工商業一樣,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許多地方為了保持發揚當地的刺綉技藝特色,紛紛成立了相應的研究機構,撥出專門的經費扶持推動刺綉技藝的整理和研究。特別是對流失於民間的許多刺綉絕技加以系統開發和利用,使剌綉的針法內容大為豐富,綉品更為美麗,品類也更為繁多。特別是在「雙面綉」的基礎上,又發展創研出「雙面全異綉」,即在同一面料上正反兩面能綉出畫面、針法、色彩完全不同的綉品,使世人連聲驚嘆:「堪稱世界絕技」。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幫助

㈨ 中國六大綉有哪些

寧綉、湘綉、蘇綉、京綉、粵綉、蜀綉19世紀中葉,以蘇、粵、蜀、湘等地刺綉產品銷路最廣、影響最大,被譽為「四大名綉」。 在我國的許多地區都有不同風格的刺綉產品,如上海的顧綉、北京的京綉、蘇州的蘇綉、廣東的粵綉、四川的卞綉、溫州的甌綉、山東的魯綉、湖北的漢綉,還有各少數民族的民間刺綉如苗綉、侗綉、瑤綉、土家綉等。19世紀中葉,以蘇、粵、蜀、湘等地刺綉產品銷路最廣、影響最大,被譽為「四大名綉」。 蘇綉江蘇地區以蘇州為中心產地的刺綉,稱為蘇綉。宋代,蘇州有專門從事刺綉品加工的綉坊集中地「綉花弄」,還有專供刺綉品生產原料供應的「綉線巷」。明代對蘇綉影響較大的是顧綉。顧綉名家有韓希孟等。清末民初,沈壽總結了中國傳統刺綉的各種針法,並將西方透視學、色彩學等畫理引入中國刺綉工藝之中。與沈壽同時代的另一位刺綉名家楊守玉則創立了「亂針綉」。清代的蘇綉體現技藝嫻熟的一個標志是雙面綉技術,20世紀中期以後,又創造出雙面三異綉(異形、異色、異針法)。 粵綉粵綉是我國廣東地區的刺綉。粵綉又分為廣綉和潮綉兩大流派體系。粵綉針法變化多樣,主要針法有直扭針、捆咬針、續插針、繞綉、凸綉等。粵綉與京綉、蘇綉相比,針腳較為整齊。清中期以後,粵綉又分為絨綉、線綉、釘線綉、金絨綉四種類型,其中尤以襯浮墊的釘線綉最著名,此產品以潮州出品最有特色。另外廣州絨綉也很著名。 蜀綉蜀綉是指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地方刺綉,又名川綉。蜀綉針法除參照蘇綉章法以套針為主外,還有擰針、暈針、紗針、蓋針、旋流針、編織針等多種蜀地獨特的綉法。綉品在用針特點上是短針細膩,針腳工整,粗細絲線兼用,線片齊平光亮,分色絲縷清楚,針跡緊密柔和,花紋邊緣處針腳齊整。 湘綉湘綉是我國湖南以長沙、寧鄉等地為中心的刺綉品統稱。傳統湘綉的用線極有特點,絲線輕過莢仁液蒸發處理後再裹竹紙拭擦,使絲絨光潔平整不易起毛,便於刺綉操作。還有織花線,每根線染色都有深淺變化,綉後出現自然暈染效果。湘綉的擘絲技術極為精細,細若毫發,從而超越顧綉中的「發綉」。湖南俗稱這種極為工細的綉品為「羊毛細綉」。湘綉的針法汲取蘇綉的套針加以發展,以摻針為其特色。摻針俗稱「亂插針」,摻針體系又細分為多種,如接摻針、拗摻針和直摻針等,另外還有湘綉特有的旋游針和蓋針等多種針法。 早在公元4世紀,十字綉就從土耳其經由義大利在歐洲傳播開來。最早的十字綉是用從蠶繭中抽出的蠶絲線在動物毛皮的織物上刺綉。這種十字綉在許多國家被人們用來裝飾衣服和傢具。由於各國的文化不盡相同,隨著時間的推移,都形成了各自的風格。無論是綉線,面料的顏色還是材質,都別具匠心。當刺綉教育在學校被忽視而導致刺綉受冷落時,十字綉仍舊以其綉法簡單,外觀高貴華麗,精緻典雅,別具風格而成為歐洲皇室貴族休閑娛樂的首選。 十字綉是一種起源與歐洲的手藝,最初是在宮廷中風行,後來傳入民間。廣泛流行於歐洲和美國以及亞洲等國家和地區。最早的十字綉是用從蠶繭中抽出的蠶絲線在動物毛皮的織物上刺綉,這種十字綉在許多國家被人們用來裝飾衣服和傢具,由於各國的文化不盡相同,隨著時間的推移,都形成了各自的風格,無論是綉線,面料的顏色還是材質,都別具匠心。 十字綉在二三十年代曾經是歐洲女性的新寵。現如今再度受到矚目,為大眾所喜愛,是因為其刺綉方法簡單,短短的幾分鍾便能完全掌握。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製作自己喜愛的圖案,用來裝飾日用品,手機鏈,鑰匙圈,各式背包,窗簾,沙發墊,檯布,裝飾畫等等。

㈩ 上海絨綉的傳承意義

上海絨綉表現題材廣泛。上海絨綉的表現對象既有油畫、國畫,也有攝影作品,寫實繪畫、抽象繪畫,人物肖像、動物、風景、花草圖案都可以成為絨綉藍本。上海絨綉擅長表現名山大川、古典建築、文化古跡、城市景觀、民俗風情,也可根據個性化創作圖稿,綉制別具一格的藝術欣賞品。
其遠觀色彩濃郁,層次清晰,立體感強;近賞色彩豐富有變化,層次復雜而分明。整個畫面由多種色彩交融匯合,通過人們視覺感官的反映,形成獨特的復色藝術效果。
其不反光,視覺效果柔和,質感厚實穩重、富麗高貴,無論觀賞者從正面還是側面觀賞作品,都有良好的視覺效果。從畫稿到絨綉並非是被動地效仿和臨摹,而是一個再創作過程,它既要符合原作的精神,又要表達出綉制者的理解和個性。不同題材、尺幅的絨綉作品可適用於各種類型樓、堂、館、廳、室的陳列布置,其藝術效果是其他畫種難以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