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上海指南 » 上海如何形成
擴展閱讀
北京西站如何坐機場巴士 2024-10-01 21:48:40
福州野生動物園哪裡好 2024-10-01 20:08:04

上海如何形成

發布時間: 2022-04-24 16:58:18

Ⅰ 上海是如何形成的

上海地區最早築城壘可從《晉史》虞潭傳找到:「潭在成帝永和中,正官吳國內,修滬瀆壘,以防備海寇」。唐開元(公元713~742年)期間,築成海塘,以御海潮侵蝕,因而社會經濟發展較快,對外口岸,在吳淞江上游青龍鎮(今青浦縣白鶴鄉青龍村)。其時,吳淞江江面浩瀚,「其深可負千斛之舟」,水運便捷。青龍鎮當時有:三十六坊、二十二橋、三亭、七塔、十三寺院,現殘存的唐青龍塔,原屬南振德寺。以後吳淞江上游,日漸淤淺,而航運口岸由黃浦江下游的上海鎮所取代。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上海設市舶司。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批准設立上海縣。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為防倭寇侵犯,築建城牆。

鴉片戰爭後,上海開埠,隨後開辟英、美、法租界,地域分割,各自為政,街道多不銜接,水電管線互不相通,電壓、水壓各不相同,工廠和住宅混亂雜處,城市畸形發展。民國16年(1927年),成立上海特別市。隨後,編制《大上海計劃圖》及《市中心區域計劃》等,並按規劃建設江灣市中心,以及環繞租界修建中山路。

抗日戰爭期間,日軍侵佔上海。為圖長期佔領,曾編制《上海新都市建設計劃》,並成立上海恆產股份公司負責實施。期間,新建了江灣機場、擴建了虯江碼頭,興建了一些供日軍、日僑使用的住房和公寓。至民國34年日本投降,該計劃告終。

抗戰勝利後,上海市政府設立上海市都市計劃委員會,編制大上海都市計劃總圖初稿、二稿、三稿。在都市計劃中,引用了區域規劃概念,採用「有機疏散」,發展衛星城鎮、高速道路、快速有軌交通等現代城市規劃理論。

Ⅱ 上海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上海,春秋屬吳國(春秋時期就有了)。戰國先後屬越國、楚國,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別稱為「申」。

晉朝時期,因漁民創造捕魚工具「扈」,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故上海簡稱「滬」。

唐天寶十載(公元751年),上海地區屬華亭縣(今松江區)。

北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斷淤淺,海岸線東移,大船出入不便,外來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條支流「上海浦」上(其位置在今外灘至十六鋪附近的黃浦江)。

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設置市鎮,定名為「上海鎮」。

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中央政府把上海鎮從華亭縣劃出,批准設立上海縣,標志著上海建城之始。

(2)上海如何形成擴展閱讀

上海是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平均高度為海拔2.19米左右。海拔最高點是位於金山區杭州灣的大金山島,海拔為103.70米 。

西部有天馬山、薛山、鳳凰山等殘丘,天馬山為上海陸上最高點,海拔高度99.8米,立有石碑「佘山之巔」。海域上有大金山、小金山、浮山(烏龜山)、佘山島、小洋山島等岩島。

在上海北面的長江入海處,有崇明島、長興島、橫沙島3個島嶼。崇明島為中國第三大島,由長江挾帶下來的泥沙沖積而成,面積為1041.21平方公里,海拔3.5米~4.5米。

長興島面積88.54平方公里,橫沙島面積55.74平方公里。

Ⅲ 上海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上海」一名,起源於水名,始見於北宋記載。上海在遠古時期,是一片汪洋大海。後由於泥沙沉積逐漸變成了沙灘,最後成了一塊新生陸地。春秋時期,吳王曾在此建了個館舍,取名「華亭」。戰國時,這里是楚國貴州黃歇的封地。三國時,東吳孫權在這里建起了水師基地,那時這里還是一個無名的小村落。到了唐朝,當時的吳君郡(今蘇州)太守趙居貞上奏,割崑山南境,嘉興東境和海鹽北境設置華亭縣(今松江區)。那個無名小村落也有了華亭的名稱。這應該是上海最早的名稱。北宋前東海來船由松江(今吳淞江前身)溯入內陸,至青龍鎮(今舊青浦)寄碇,經過松江近海十八大支流,「上海浦」為南側之一,初不顯著。北宋時松江上游變窄,海船改由松江南側支流上海浦入口,所停江岸漸成聚落(後發展為十六鋪地帶),那時吳淞江,即今蘇州河南岸有兩條支流,一條是上海浦,一條是下海浦。南宋咸淳元年即1265年,開始在這里建鎮。建鎮的治所在上海浦附近,故取鎮名為上海鎮,這就是「上海」名稱的來歷。「上海」一名由此彰揚,以至之後在此設置政府機構和行政建制時都沿以為名──元朝的上海市舶司、上海鎮,民國的上海特別市,直到今天的上海市。
另一說法:上海名稱的由來與漁民有關
上海簡稱滬,名稱最早見於北宋郊旦之《水利書》。上海因何得名?一說「其地居海上之洋」(《弘治上海志》),即當時漁民商船出海的地方;一說是由於當時的漁民用「滬」這種捕魚的工具勞作,幹活就是上「滬」,因而得名。宋代開始設上海鎮,元代稱上海縣。宋代之後貿易日盛,一躍而為「東南名城」,至清道光年間,「商賈雲集,海艇大小以萬計,城內外無隙地」。1928年設上海特別市,1930年改稱上海市,沿用至今。
上海的簡稱「滬」和「申」也有來歷。
「滬」原是一種捕魚工具,是竹子編成的。當地人民將此工具插入江海中,潮來沉沒,潮退露出。魚隨潮而來,退潮時便被「滬」攔住。古時稱呈喇叭形向外擴張的水道為「瀆」。而當時上海所在的淞江口處正是喇叭形的海灣。所以人們便將到處插有「滬」的、又被稱作「瀆」的淞江口一帶稱為「滬瀆」。而這一帶正是上海所在地。所以「滬瀆」也成了上海的代稱。梁簡文帝吳郡石像碑上也有「淞江之下,號曰滬瀆」的記載。後來又將「滬瀆」簡稱為「滬」了。
「申」與戰國時期受封於這里的楚國貴州黃歇有關。黃歇是戰國著名的「四公子」之一,號春申君。當時的黃浦江還是一條無名之河,河中由於泥沙淤積,河床過高,常常泛濫。黃歇帶領百姓進行開浚,築起了堤壩,使這條河造福於百姓。人們為了紀念他,就將這條河改稱為春申江,簡稱申江。後來,人們便以「申」代稱上海。

Ⅳ 上海形成的地理原因是什麼

今上海地區,吳淞江以南於751年(唐天寶十載)析嘉興東境、海鹽北境、崑山南境之地置華亭縣。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升華亭縣為華亭府,第二年改為松江府。至清代,松江府轄有華亭、婁、上海、青浦、金山、奉賢、南匯7縣和川沙廳。吳淞江以北於1218年1月7日(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日)設嘉定縣,後又析出寶山縣。長江口的沙洲於907年左右(五代初)置崇明鎮,1277年升為崇明州,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為崇明縣。上海市區原是吳淞江下游的一個漁村,至唐宋逐漸成為繁榮的港口。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年)建上海鎮,鎮因黃浦江西的上海浦得名。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經元朝廷批准,1292年正式分設上海縣,轄華亭縣東北、黃浦江東西兩岸的高昌、長人、北亭、海隅、新江等5鄉,為松江府屬縣。1927年設為上海特別市,1930年5月改稱上海市。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全市劃為黃浦、老閘、新成、靜安、江寧、普陀、邑廟、蓬萊等20個市區和新市、江灣、吳淞、大場等10個郊區。50年代,上海的行政區劃作了幾次調整,至1964年5月,上海市轄有黃浦、南市、盧灣、徐匯、長寧、靜安、普陀、閘北、虹口、楊浦10個市區,以及上海、嘉定、寶山、川沙、奉賢、南匯、松江、金山、青浦、崇明10個郊縣。1980年,設立吳淞區。1982年,恢復閔行區。1988年,撤銷寶山縣和吳淞區設立寶山區。1992年,撤銷上海縣和原閔行區,設立閔行區。1992年9月,以川沙縣全境、原上海縣三林鄉和黃浦、南市、楊浦3個區的浦東部分,設立浦東新區。1992年10月嘉定縣撤縣,設立嘉定區。1996年,上海市轄有黃浦、南市、盧灣、徐匯、長寧、靜安、普陀、閘北、虹口、楊浦、寶山、閔行、嘉定和浦東新區14個區,南匯、奉賢、松江、金山、青浦、崇明6個縣和石化地區。1997年4月撤銷金山縣,設立金山區。1998年2月撤銷松江縣,設立松江區。1999年9月撤銷青浦縣,設立青浦區。2000年6月,黃浦區和南市區撤二建一,設立新的黃浦區。2001年1月9日,撤銷南匯縣,設立南匯區;撤銷奉賢縣,設立奉賢區。2002年底,上海市轄有浦東新區、徐匯、長寧、普陀、閘北、虹口、楊浦、黃浦、盧灣、靜安、寶山、閔行、嘉定、金山、松江、青浦、南匯、奉賢18個區,崇明1個縣。全年對部分鎮的設置規模和布局進行調整,撤銷12個鎮政府(其中撤二建一10個,撤三建一1個)。至2002年底,全市共轄有99個街道、132個鎮(比上年減少12個)、3個鄉;3393個居委會(比上年減少14個)、2044個村委會(比上年減少655個)。

Ⅳ 上海的由來

上海,春秋屬吳國。戰國先後屬越國、楚國,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別稱為「申」。晉朝時期,因漁民創造捕魚工具「扈」,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故上海簡稱「滬」。唐天寶十載(公元751年),上海地區屬華亭縣(今松江區)。

北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斷淤淺,海岸線東移,大船出入不便,外來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條支流「上海浦」上(其位置在今外灘至十六鋪附近的黃浦江)。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設置市鎮,定名為「上海鎮」。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中央政府把上海鎮從華亭縣劃出,批准設立上海縣,標志著上海建城之始。

(5)上海如何形成擴展閱讀:

上海市,簡稱「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上海是中國共產黨誕生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上海位於中國華東地區,界於東經120°52′-122°12′,北緯30°40′-31°53′之間,地處長江入海口,東隔東中國海與日本九州島相望,南瀕杭州灣,北、西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上海市總面積6340.5平方千米。

上海地處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岸,長江三角洲前緣,中國南北弧形海岸線中部,位於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平均海拔高度4米。西部有天馬山、薛山、鳳凰山等殘丘,天馬山為陸境海拔最高點。上海地跨長江口、澱山湖、黃浦江、吳淞江四大水系,境內江、河、湖、塘相間。上海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上海

Ⅵ 上海形成的地理原因是什麼

1.位置:沿海城市,長江入海口,中國大陸海岸線的中點,地理位置優越.
2.地形&氣候: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亞熱帶季風氣候,比較溫暖濕潤,適宜發展工農業和吸引人口居住從而獲得勞動力.
3.交通:陸海空交通樞紐,交通極其發達,鐵路方面京滬線、滬杭浙贛線等在上海交匯,水運方面上海是河港兼作海港,航空方面上海是亞洲乃至世界重要的航空港.
4.勞動力:上海及長江三角洲地區人口密集勞動力眾多,且上海及周邊的江蘇浙江等省教育發達,故來到上海的勞動力數量很多而且素質過硬.
5.農業基礎:長三角向來是農業歷史悠久,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為日後上海的全面發展打下基礎.
6.歷史文化基礎:上海在19世紀便被西方列強所開發,西方的先進技術首先由此進入中國.工商業氣息濃厚,居民受西方海派文化影響,熱衷於發展經濟、科技與文化.
7.科技教育:上海知名高等學府和科研地區雲集,大量人才湧入上海,使其科學技術處於領先.
8.市場:上海面向的市場非常廣闊,消費群體龐大,由於其交通便利,故即可以將產品銷往內陸地區,也可以通過海運空運銷往國外.
9.資源:上海雖然資源不太豐富,但「西電東送」,「西氣東輸」,以及從各地進口的煤、石油、金屬等使得其資源和能源都很富裕.
10.政策:中央政府給了上海特殊的政策(如保稅區、免稅區等等),這些政策有利於上海吸引外資和經濟的發展.

Ⅶ 上海是怎樣來的哦

上海」的來歷 「上海」一名,起源於水名,始見於北宋記載。上海在遠古時期,是一片汪洋大海。後由於泥沙沉積逐漸變成了沙灘,最後成了一塊新生陸地。春秋時期,吳王曾在此建了個館舍,取名「華亭」。戰國時,這里是楚國貴州黃歇的封地。三國時,東吳孫權在這里建起了水師基地,那時這里還是一個無名的小村落。到了唐朝,當時的吳君郡(今蘇州)太守趙居貞上奏,割崑山南境,嘉興東境和海鹽北境設置華亭縣(今松江區)。那個無名小村落也有了華亭海的名稱。這應該是上海最早的名稱。北宋前東海來船由松江(今吳淞江前身)溯入內陸,至青龍鎮(今舊青浦)寄碇,經過松江近海十八大支流,「上海浦」為南側之一,初不顯著。北宋時松江上游變窄,海船改由松江南側支流上海浦入口,所停江岸漸成聚落(後發展為十六鋪地帶),那時吳淞江,即今蘇州河南岸有兩條支流,一條是上海浦,一條是下海浦。南宋咸淳元年即1265年,開始在這里建鎮。建鎮的治所在上海浦附近,故取鎮名為上海鎮,這就是上海地名的來歷。「上海」一名由此彰揚,以至之後在此設置政府機構和行政建制時都沿以為名──元朝的上海市舶司、上海鎮,民國的上海特別市,直到今天的上海市。 另一說法:上海名稱的由來與漁民有關 上海簡稱滬,名稱最早見於北宋郊旦之《水利書》。上海因何得名?一說「其地居海上之洋」(《弘治上海志》),即當時漁民商船出海的地方;一說是由於當時的漁民用「滬」這種捕魚的工具勞作,幹活就是上「滬」,因而得名。宋代開始設上海鎮,元代稱上海縣。宋代之後貿易日盛,一躍而為「東南名城」,至清道光年間,「商賈雲集,海艇大小以萬計,城內外無隙地」。1928年設上海特別市,1930年改稱上海市,沿用至今

Ⅷ 上海是如何從默默無聞的小縣城,崛起成為頂級大都市的

人們普遍認為,自鴉片戰爭和1843年上海對外開放以來,上海開始了向世界級大都市邁進的征程。上海作為出海口的特殊地位,使其能夠逐步連接內陸、長江、沿海和遠洋航運貿易,形成以上海為中心的全球貿易網路。短短十年,上海已取代廣州成為全國最大的外貿口岸,進出口額佔全國進出口總值的50%以上,商貿貿易仍在蓬勃發展。

不少西晉皇族和北方世家大族為避亂,選擇了南遷江東,史稱“衣冠南渡” 公元4世紀,北方的漢族人為了躲避戰爭而南下,把先進的技術和文化從北方帶到南方,從而大大提高了江南地區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另一方面,由於遠離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的政治沖突,江南地區有著穩定的經濟發展環境。這些因素使江南地區占據了魏晉以來不斷南移的經濟重心。

Ⅸ 上海的近代才發展的,那古代上海又是怎麼樣的呢

史前文明

上海土地是在不久的未來形成的地質歷史。超過6000年前,只有西部青浦,松江和金山三個城市。這些土地是湖(特別是古湖湖的膽量後形成的清浦。)和湖畔平原。從那時起直到媒體中間,土地非常緩慢,3000年前,嘉定,閔行和奉賢三個主要是或部分形成。此時,包括市中心在內的其他地區仍在海平面下。

在唐代,上海地區農業,漁業和鹽業有一定的發展。在天寶的第10年(751),沃德縣(縣城現在是宋江區),這是蘇州的管轄,是上海縣。開始。

1292年(對元二十八年),元王朝正式成立上海縣,縣郡,黃浦區,上海,鴻浦區(包括原版南),屬於松江,這是上海建縣的開始。

明亮的

中文版《青龍雜志》,利馬Siri和徐光琪的插圖

上海地區徐光琪墓明朝,上海地區一般都在烏屋河(蘇州河)南部,它是南芝,宋江南芝的管轄,最初配備了配備了嘉定縣和崇明縣。

在明朝,永樂尼姑,在15世紀初,為了解決吳勇河長期淤積的問題,無需訪問,政府主持了一個稱為「江浦快遞」的大型水利項目,擴大了黃浦江下游和吳勇河。事實證明,吳勇河下游成為黃浦河的海水道,吳勇河成為黃浦江的支流。從那時起,黃浦江已成為該地區的主要航運渠道。

到洪志新年(1488 - 1505),上海縣已經「人物的人物,有很多財富,蓋子可以用作江北縣,這是東南著名。」縣治理表格5主要街道:新雲巷,XINLU巷,熊巷,明治巷[2],到嘉靖年度,縣治理街區已增加到61,形成道路網路[3]。上海地區商業水庫是林麗。上海智縣後240多年來沒有牆。直到1553(嘉靖年度),為了抵抗尷尬,他們在2個月內建造了橢圓形上海牆,4.5公里長,高7米,開設6個城門,包括黃浦河開設3個城市門:陶宗門(俗名小門),王朝,宗門(宗龍門),朝陽門(蕭山門),這3個城市蓋茨和銀門西部(舊西門)有水閘。這座城市對水分河流開放,寬度約20米。如在城市,在城市,河網路很茂密,大多數街道都是建造的。這座城市的主要河流是趙家浜,大龍門和老西門,東通黃普河(在路上南部的百色和富裕東路),西部可以大同江省。此外,有方邦,Xuejiabang等。

在明代,松江屋擁有該國最大的棉紡織中心。

Ⅹ 上海市始建於什麼時候

上海市歷史簡介:
上海歷史悠久,系1986年國務院頒布的第二批38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陸。市區成陸約在10世紀前葉才全部形成。
春秋時期的上海,屬吳國,戰國時期的上海先屬越國,後屬楚國。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上海是他封邑的一部分,上海的別稱「申」就源出於此。
上海的另一個別稱「滬」,源於「滬瀆」,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捕魚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個地名,這一帶被稱為「滬瀆」。
「上海」這一名稱的真正由來始於宋代,當時的上海,已開始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在今外灘至十六鋪的黃浦江中,它的西岸有個上海鎮,這些便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
元代的上海鎮已有很大的發展,並設立了市舶司。此後,上海鎮又升格為上海縣。明代的上海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棉紡業中心,商業經濟日趨發達。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設立了海關。清乾隆、嘉慶年間,上海逐漸成為中國的貿易大港和漕糧運輸中心,被稱為「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
1843年,在鴉片戰爭後,上海被殖民主義者強迫開辟為通商口岸。1845年,英國首先在上海設立了租界。之後,美國在上海設立租界。
1849年,法國也在上海設立租界。1863年,英美租界合並為公共租界後,上海實際上被劃分為華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部分,自1843年以後100多年裡,上海成了外國殖民主義者在中國傾銷商品,搜刮原料、錢財的主要口岸,上海因此也有了「冒險家的樂園」之稱。
1925年1月奉軍進人上海,當時的北京政府將上海改為淞滬市。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宣告成立。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別市改稱上海市。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租界收回。
1949年5月27日,上海獲得解放,經過上海歷屆政府與人民長期不懈的改造和建設,上海成為新中國的重要的工商業基地。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上海仍為中央直轄市。上海市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

(10)上海如何形成擴展閱讀:
上海,春秋屬吳國 。戰國先後屬越國、楚國,曾是楚春申君黃歇的封邑。

秦漢及以後先後屬會稽郡、吳郡,分屬海鹽、由拳、婁縣諸縣。
唐天寶十載(751年),吳郡太守奏准設立華亭縣,上海地區始有相對獨立的行政區劃。華亭縣轄境約今上海地區吳淞江故道以南,川沙—惠南—大團一線以西地區。
北宋時期,上海大陸地區分屬華亭縣和崑山縣,崇明地區屬海門縣。
宋熙寧十年(1077年),設上海務。
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1218年1月7日)立嘉定縣,上海地區始有兩個獨立行政區劃。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華亭縣升為府,次年改稱松江府,仍置華亭縣隸之。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縣立,轄於松江府。上海縣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縣域約今吳淞江故道以南市區、青浦縣大部、閔行區大部、浦東新區大部和南匯縣。
元代後期,上海地區有松江府和嘉定、崇明2州及華亭、上海2縣。
明末,有松江府及所屬華亭、上海、青浦3縣,蘇州府所屬嘉定、崇明2縣,金山衛。
清雍正四年(1726年),有松江府華亭(治所)、婁(與華亭共用府城)、上海、青浦、奉賢、福泉、金山、南匯8縣,太倉州嘉定、寶山2縣。
嘉慶十年(1805年),上海地區基本形成10縣1廳的格局,有松江府華亭、上海、青浦、婁、奉賢、金山、南匯7縣及川沙撫民廳,太倉州嘉定、崇明、寶山3縣。
嘉慶十五年(1810年)縮存600平方公里,縣域約今吳淞江故道以南市區、浦東新區大部、閔行區大部。縣城為原南市區人民路、中華路環線內區域。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開埠,道光二十五年上海縣洋涇浜以北一帶劃為洋人居留地,後形成英租界。道光二十八年以虹口一帶劃為美租界。道光二十九年以上海縣城以北、英租界以南一帶為法租界。
同治二年(1863年),英、美租界合並為英美公共租界,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又改稱為上海國際公共租界。此後,租界多次擴大。
鴉片戰爭後上海開埠,外國的船隻從外洋直溯而上,1845年英國殖民者首先在上海縣境域劃定英租界;1849年,法國殖民者也要求劃定法租界;1863年,美租界與英租界合並成立公共租界。至此,上海市區劃分為不同的管轄區,蘇州河以北老閘(宋代建)和新閘(清代建)一帶因大量貧苦農民的流入,逐漸興起,形成北市。
1810年清政府頒發《城鄉自治章程》,上海縣合城南境、老閘、新閘、江境廟區域為上海城;另設蒲松鎮、東涇鎮及12鄉。
1912年1月,中華民國成立。裁松江府、太倉州,上海地區屬江蘇省,有上海、華亭(後改名松江)、嘉定、寶山、川沙、南匯、奉賢、金山、青浦、崇明等10縣。
1914年,江蘇省劃分為滬海等5道,其中滬海道駐上海縣,轄今屬上海市的上海、松江、南匯、青浦、奉賢、金山、川沙、嘉定、寶山、崇明等縣以及今屬江蘇省的海門縣。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
1925年,北洋政府允准上海改為淞滬市。同一年發生了「五卅運動」。1927年發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1926年孫傳芳督江蘇省,成立淞滬商埠,分全境為上海、閘北、浦東、滬西以及吳淞5區。
國民政府成立後,根據孫中山的大上海計劃,1928年國民政府設立上海特別市,擴大市區范圍包括上海、寶山縣的一部分,設立17個區,而上海地區各縣則仍屬江蘇省,從此上海市與上海縣分離。城市范圍東達浦東,西至靜安寺、徐家匯,南趨龍華,北達寶山路底。
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成立,直轄於中央政府,上海始有直轄市一級建置。
1928年春,上海特別市宣布租界為特別區。7月,接收上海縣屬上海(滬南)、閘北、蒲淞、洋涇、引翔港、法華、漕河涇、高行、陸行、塘橋、楊思和寶山縣吳淞、殷行、江灣、彭浦、真如、高橋等17市鄉,為上海特別市的實際境域,面積494.69平方公里(不含租界)。並改17市鄉為17區,上海始有區一級建置。上海地區的上海、嘉定、寶山、松江、川沙、青浦、南匯、奉賢、金山、崇明10縣仍隸屬江蘇省。
1930年7月,上海特別市改稱上海市。
1932年,日本在上海挑起了一二八事變。1937年8月,中國在上海發起「淞滬會戰」。
1937年11月,上海淪陷。次年12月,江蘇省川沙、南匯、奉賢、崇明、寶山、嘉定等縣和上海縣浦西地區劃歸汪偽上海市政府管轄。
1943年7月30日和8月1日,汪偽國民政府宣布「收回」公共租界和法租界。1945年11月24日,國民政府外交部宣布接收上海公共租界、上海法租界,歷時百年的上海租界結束。
1945年8月,上海市仍為戰前17個區和特別區。
1947年上海市面積617.95平方公里。
1948年12月上海市劃分為30個區。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設黃浦、老閘、邑廟、蓬萊、嵩山、盧灣、常熟、徐匯、長寧、普陀、閘北、靜安、新成、江寧、北站、虹口、北四川路、提籃橋、楊浦、榆林等20個區和新市、江灣、吳淞、大場、新涇、龍華、洋涇、真如、高橋等10個郊區。同時,上海的郊縣劃入蘇南、蘇北行署,後由江蘇省管轄。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上海仍為中央直轄市。上海市劃分為20個市區和10個郊區。
1956年經過行政調整,上海市轄區減為18個,轄15個市區和3個郊區。
1958年,為了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將江蘇所屬上海地區的郊縣劃入上海市,至此,上海市轄黃浦、邑廟、蓬萊、盧灣、徐匯、長寧、普陀、閘北、新成、江寧、虹口、提籃橋、楊浦、榆林等14個區,浦東、嘉定、寶山、上海、崇明、松江、奉賢、南匯、青浦、川沙和金山等11個縣,總面積達6340.5平方公里,比建國初大十倍以上。
1960年1月,撤消邑廟、蓬萊設立南市區,有12個區和11個縣。

1960年3月,浙江省舟山縣嵊泗人民公社劃屬上海市。
1961年上海市轄12區、10縣。1962年嵊泗又劃歸浙江省。
1964年,撤消閔行區與吳淞區,此後上海保持了10個區和10個縣不變達10餘年之久。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1980、1981兩年,再置吳淞區與閔行區。
1988年,撤消吳淞區和寶山縣改為寶山區。
1992年,撤消嘉定縣,設立嘉定區。
為進一步改革開放,1993年撤消川沙縣,將其境域與黃浦、楊浦、南市的浦東地區和閔行的三林鄉合並設立浦東新區。同年,撤消上海縣和閔行區,組建新的閔行區。
1995年,上海市轄浦東新區、徐匯、長寧、普陀、閘北、虹口、楊浦、黃浦、南市、盧灣、靜安、寶山、閔行、嘉定等14區和南匯、奉賢、松江、金山、青浦、崇明等6縣,有106個街道、208個鎮、10個鄉和3590個居民委員會、2986個行政村。面積6340.5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6218.65平方公里、水面積697平方公里。
20世紀末,松江縣、青浦縣和金山縣也改為區。
2000年南市區劃入黃浦區。
2001年1月奉賢縣、南匯縣撤縣建區。
2009年為了更好的開發浦東地區,合理配置地區經濟與社會資源,綜合優化總體布局,促進社會協調健康發展,撤南匯區、浦東新區,組建新的浦東新區。
2011年6月8日,國務院正式批復上海行政區劃調整,同意撤銷黃浦區和盧灣區建制,組建新的黃浦區。
2015年11月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全市幹部大會上宣布,靜安區與閘北區正式合並,組成新的靜安區。
2016年7月22日,上海市下轄的唯一一個縣——崇明縣撤縣設區,改制為崇明區,此標志著上海市告別下轄縣,全市至此形成下轄16個市轄區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