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上海指南 » 上海的戲劇叫什麼名字
擴展閱讀
廈門居民如何進廈大 2024-10-03 06:22:48
什麼是上海美療院 2024-10-03 06:20:56
福州檸檬宿舍在哪裡 2024-10-03 06:16:37

上海的戲劇叫什麼名字

發布時間: 2022-04-26 09:19:45

A. 滬劇是上海著名的地方戲曲,這種戲曲誕生於什麼時候

B. 以下各省的戲劇代表劇種分別叫什麼名字浙江、廣東、上海、江蘇、山東、河北

你提出的這些省市,都是戲曲的重鎮,戲曲比較的發達。每個省市後面的第一個劇種是這個地方的代表劇種,列出的其他劇種,也是比較發達和有特色的。
北京——京劇、崑曲、北京曲劇
河北——評劇、河北梆子、絲弦、老調、哈哈腔、亂彈、平調落子、二人台、唐劇、武安儺戲、隆堯秧歌戲、定州秧歌戲、唐山皮影戲、冀南皮影戲
山東——呂劇、茂腔、五音戲、柳琴戲、藍關戲、一勾勾、山東梆子、萊蕪梆子、柳子戲
河南——豫劇、越調、河南曲劇、宛梆、大平調、太康道情、大弦戲、懷梆、四平調、南樂目連戲江蘇——崑曲、淮劇、揚劇、錫劇、蘇劇
安徽——黃梅戲、徽劇、廬劇、泗州戲、青陽腔、池州儺戲、鳳陽花鼓戲、岳西高腔、徽州目連戲、墜子戲
上海——滬劇、滑稽戲、越劇、京劇、崑曲
浙江——越劇、婺劇、崑曲、紹劇、甬劇

C. 上海的戲劇是哪一種

大概有這幾種吧淮劇 淮劇,江蘇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江蘇、上海及安徽等地區。它起源於江蘇民間小戲,後又吸收徽劇的藝術因素而逐漸發展成熟。其表演粗獷樸素。劇目有傳統戲《女審》、《三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滬劇 滬劇,流行於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後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並定名為滬劇。劇目多為現代題材,如《啼笑姻緣》、《羅漢錢》、《蘆盪火種》等。滑稽戲 滑稽戲,流行於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戲曲劇種。源於上海的「獨角戲」,後發展為滑稽戲,曲調駁雜、表演滑稽。主要劇目有《三毛學生意》、《一二三齊步走》等。 越劇 越劇,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崑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4

D. 上海有什麼戲劇

上海本地的戲曲有滬劇,滑稽戲,另外越劇是在上海興盛的。

E. 上海,河南,湖南,安徽的戲劇分別叫什麼

上海叫滬劇.
河南的當然是豫劇了.
湖南的花鼓.
安徽的黃梅戲.
都堪稱經典哦!

F. 上海人唱得什麼戲劇

上海的地方戲劇是滬劇。
滬劇屬江、浙、長江三角洲吳語地區灘簧系統,興起於上海。因上海簡稱滬,故名滬劇。主要流布於上海、蘇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區。
滬劇初名花鼓戲,是上海及江、浙一帶農村的田頭山歌。早在清乾隆年間(1736-1795)花鼓戲已有流行。清代道光年間(1821-1850),形成上海灘簧(當地稱「本灘」)。本灘的形式是兩個男演員分扮一男一女兩個角色,這稱為對子戲。全班只有四、五個人,伴奏樂器只有一把二胡,一副鼓板,一面小鑼、可隨地演唱。後來,又發展成同場戲,角色通常有三個以上,有專門的伴奏人員,整個班社有八、九個人,可以演出情節較復雜的劇目,並且已經有女演員了。戲班被稱為支錐班,班中的男角稱上手,女角稱下手,以一生一旦居多,也有一丑一旦,乃至兩個旦角的。
辛亥革命前後,本灘進入上海各游藝場演出,初期仍以坐唱為主,沒有化裝。隨著班社的增多,規模也擴大到十人左右。20年代,本灘受到文明戲的影響,採用了幕表制,並發展為小型舞台劇「申曲」。30年代初,出現了大量取材於時事新聞和電影故事,表現城市生活的劇目,因劇中人物著西裝,旗袍登場,被稱為「西裝旗袍戲」。這類戲的上演,使申曲逐漸採用了接近文明戲和話劇的表演形式,如採用新穎的布景,加強燈光、效果、音樂等,還吸收了一些文明戲工作者擔任編導。30年代初,申曲歌劇公會成立,1934年改組為申曲歌劇研究會。到1938年,申曲團體猛增到三十個左右,有文月社、新雅社、施家班等。
1941年,成立了上海滬劇社,開始把申曲改稱滬劇。這一時期的申曲受話劇和電影的影響很大,上海滬劇社上演的第一個劇目就是改編好萊塢電影《魂斷藍橋》。此後,滬劇上演了許多根據名著、話劇或電影等改編的劇目,小說如《秋海棠》、《駱駝祥子》、《家》等,話劇如《上海屋檐下》、《雷雨》等,電影如《亂世佳人》、《鐵漢嬌娃》(《羅密歐與朱麗葉》)等。
40年代以後,滬劇在話劇和電影的影響下,建立了編導制度,表演上注意刻畫人物性格,探尋唱、做、白的有機結合。演唱藝術方面,以最能表現個人演唱特點的長腔長板為主,出現各種流派。並將電影《桃李劫》改編成《恨海難填》,演出獲得成功,同年被拍攝成戲曲影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滬劇進入改革發展的新時期。1953年成立了第一個國家滬劇演出團體——上海人民滬劇團(上海滬劇院前身)。廣大滬劇演員、編導、樂師、舞美人員積極編演現代戲,出現了大批反映革命歷史和現實生活的劇目,如《羅漢錢》、《白毛女》、《星星之火》、《雞毛飛上天》、《黃浦怒潮》、、《蘆盪火種》、《紅燈記》、《被唾棄的人》等,對提高滬劇的音樂唱腔、表導演水平和舞美推陳出新起了重要作用。其中《羅漢錢》、《星星之火》被攝製成影片,影響較大。

G. 我要不同地方的戲劇的名稱

京劇 北昆 西路評劇 北京曲劇;
河北省:河北梆子 評劇 絲弦 老調 哈哈腔 河北亂彈 武安平調 武安落子 西調 蔚縣秧歌 隆堯秧歌 定縣秧歌 四股弦 唐劇 橫岐調、上四調;
山西省:蒲州梆子 山西中路梆子 山西北路梆子 上黨梆子 鑼鼓雜戲 耍孩兒戲 靈邱羅羅 上黨皮黃 上黨落子 永濟道情戲 洪洞道情戲 臨縣道情戲 晉北道情戲 襄武秧歌 壺關秧歌 沁源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縣秧歌 孝義碗碗腔 曲活碗碗腔 弦子腔 鳳台小戲;
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大秧歌 二人台 漫瀚劇 ;
遼寧省:海城喇叭戲 遼南影調戲 彩扮蓮花落
吉林省:二人轉 吉劇 新城戲 黃龍戲;
黑龍江省:龍江劇;
陝西省:秦腔 漢調二黃 阿宮腔 合陽跳戲 合陽線戲 陝西碗碗腔 陝西老腔 眉戶戲 弦板腔 陝西道情戲 陝南花鼓戲 陝南端公戲 安康弦子戲;
甘肅省:隴劇 高山劇 影子腔 甘南藏戲;
青海省:青海藏戲 青海平弦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曲子戲;
山東省:山東梆子 棗梆 萊蕪梆子 東路梆子 柳子戲 呂劇 茂腔 柳腔 五音戲 柳琴戲 兩夾弦 四平調;
江蘇省:崑曲 淮劇 揚劇 通劇 淮海戲 錫劇 蘇劇 丹劇 丁丁腔 淮紅劇 海門山歌劇;
安徽省:黃梅戲 徽劇 青陽腔 岳西高腔 安徽目連戲 安徽戲 廬劇 安徽端公戲 沙河調 泗洲戲 墜子戲 含弓戲 蕪湖梨簧戲 文南詞 皖南花鼓戲 鳳陽花鼓戲 淮北花鼓戲 淮劇 嗨子戲
上海市:滬劇 滑稽戲 奉賢山歌劇 ;
浙江省:越劇 婺劇 紹劇 新昌高腔 寧海平調 松陽高腔 醒感戲 溫州崑曲 金華崑腔戲 黃岩亂彈 諸暨亂彈 甌劇 和劇 杭劇 甬劇 湖劇 姚劇 睦劇 ;
江西省:贛劇 戈陽腔 盱河戲 東河戲 寧河戲 瑞河戲 宜黃戲 贛南採茶戲 萍鄉採茶戲 萬載花燈戲 撫州採茶戲 吉安採茶戲 寧都採茶戲 贛東採茶戲 九江採茶戲 景德鎮採茶戲 武寧採茶戲 高安採茶戲;
福建省:莆仙戲 梨園戲 高甲戲 閩劇 平講戲 庶民戲詞明戲 大腔戲 閩西漢劇 北路戲 梅林戲 右詞南劍調 小腔戲 三角戲 閩西採茶戲 南詞戲 閩西山歌戲 薌劇 打城戲 竹馬戲 游春戲 肩膀戲;
台灣省:歌仔戲;
廣東省:粵劇 潮劇 正字戲 白字戲 廣東漢劇 西秦戲 花朝戲 粵北採茶戲 東昌花鼓戲 雷劇 梅縣山歌劇 粵西白戲 臨劇;
海南省:瓊劇;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劇 邕劇 絲弦戲 廣西師公戲 彩調劇 牛娘劇 桂南採茶戲 廣西壯劇 廣西苗戲 廣西侗戲;
湖南省: 湘劇 祁劇 常德漢劇 衡陽湘劇 巴陵戲 辰河戲 湘昆 長沙花鼓戲 岳陽花鼓戲 常德花鼓戲 湘西花燈戲 湘西陽戲 衡陽花鼓戲 邵陽花鼓戲 零陵花鼓戲 師道戲 湘西苗劇 新晃侗族儺戲;
湖北省:漢劇 荊河戲 南劇 湖北越調 山二黃 湖北高腔 楚劇 東路花鼓戲 黃梅採茶戲 陽新採茶戲 遠安花鼓戲 襄陽花鼓戲 荊州花鼓戲 梁山調 鄖陽花鼓戲 隨縣花鼓戲 堂戲 文曲戲 鄂西柳子戲;
河南省:豫劇 河南越調 南陽梆子 大平調 懷梆 懷調 大弦調 羅戲 卷戲 河南曲劇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戲 樂腔 五調腔 ;
四川省: 川劇 四川燈戲 四川曲藝劇 秀山花燈戲 ;
雲南省:滇劇 雲南花燈戲 昆明曲劇 關索劇 傣劇 白劇 雲南壯劇 彝劇 ;
貴州省:黔劇 貴州本地梆子 貴州花燈劇 貴州侗戲 貴州布依戲 貴州苗戲 安順地戲;
西藏自治區:藏劇

H. 河南,浙江,廣東,上海,江蘇,山東,北京,河北,安徽。代表戲劇劇種是什麼

代表戲劇劇種是:河南——豫劇,浙江——越劇,廣東——粵劇,上海——越劇、滬劇,江蘇——崑曲、淮劇,山東——山東梆子,北京——京劇,河北——河北梆子、評劇,安徽——黃梅戲。

I. 上海的代表戲曲劇種是什麼

1、上海戲劇的代表劇種就是滬劇、黃梅戲、昆劇、淮劇 、滑稽戲。

2、滬劇流行於上海和江浙地區。淵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東鄉調,清末形成上海灘簧,其間受蘇州灘簧的影響。後採用文明戲的演出形式,發展成為小型舞台劇「申曲」。1927年以後,申曲開始演出文明戲和時事劇。1941年上海滬劇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稱滬劇。主要有長腔長板、三角板、賦子板等。曲調優美,富有江南鄉土氣息,擅長表現現代生活。優秀劇目有《羅漢錢》、《蘆盪火種》、《一個明星的遭遇》等。

3、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黃梅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也是安徽省的主要戲曲劇種。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香港特區等地以及台灣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余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朴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黃梅戲的優秀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槐蔭記》、《女駙馬》、《孟麗君》、《夫妻觀燈》、《打豬草》、《柳樹井》、《藍橋會》、《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辭店》、《玉堂春》等。

4、崑曲(Kun Opera),又稱昆劇、崑腔、崑山腔.,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貫雲石做過翰林學士,深受漢族的思想與文學的影響,愛慕江南風物,憧憬恬靜閑適的生活,後辭官不做,隱居江南,改名「易服」,在錢塘賣葯為生,自號「蘆花道人」。他善作散曲。他所創的曲調,傳給浙江澉浦楊氏,後稱為「海鹽腔」,流傳至明代,為「崑腔」的先驅。自明代中葉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崑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著稱,被譽為「百戲之祖」。崑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念語音為「中州韻」。有影響又經常演出的劇目如:王世貞的《鳴鳳記》,湯顯祖的《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沈璟的《義俠記》等。高濂的《玉簪記》,李漁的《風箏誤》,朱素臣的《十五貫》,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長生殿》,另外還有一些著名的摺子戲,如《游園驚夢》《陽關》《三醉》《秋江》《思凡》《斷橋》等。

5、淮劇,又名江淮戲,淮戲,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源於清代鹽城縣和阜寧縣,流行於江蘇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部分地區。清代中葉,流行於淮安府(今鹽城市和淮安市)和揚州府兩地區,當地漢族民間流行著一種由農民號子和田歌「儴儴腔」、「栽秧調」發展而成的說唱形式「門嘆詞」,形式為一人單唱或二人對唱稱之為二可子,僅以竹板擊節。淮劇後與蘇北漢族民間酬神的「香火戲」結合演出,之後,又受徽戲和京劇的影響(稱為徽夾可),在唱腔、表演和劇目等方面逐漸豐富,形成了淮劇。

6、滑稽戲是一種新興的漢族戲曲劇種。在抗日戰爭中期,由上海的曲藝獨角戲接受了中外喜劇、鬧劇和江南各地方戲曲的影響而逐步形成。它流行於上海、江蘇、浙江的許多地區,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滑稽戲的音樂,沿用獨腳戲的「九腔十八調」。滑稽戲的表演,是以獨腳戲、相聲等曲藝的表演為基礎,又吸收了文明戲的表演。

J. 上海省的著名戲劇

上海不是省,而是直轄市,成為上海市。
上海本土的地方戲有申曲又叫滬劇,有上海滑稽戲。此外上海還有越劇,紹劇,甬劇,淮劇,粵劇,京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