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上海指南 » 上海口味偏什麼
擴展閱讀
廣州珈禾整形如何 2024-10-03 12:34:36
廣州首飾配件有哪些 2024-10-03 12:25:48
佟小曼在杭州哪裡 2024-10-03 12:25:47

上海口味偏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4-26 18:18:31

Ⅰ 上海食物是什麼口味

上海飲食並不主辣。主要的口味是「濃油赤醬」。
上海菜,簡稱滬菜,而本幫菜狹義即指上海菜(菜系又稱「幫菜」,若以上海人為視角,自然稱上海菜為「本幫菜」),為發源於上海本地的一種菜系,廣義的上海菜是以「本幫菜」為主吸收各派之長形成的綜合性、廣泛性的菜系,特別是江浙一帶料理與上海菜有時難以二分。上海菜以紅燒、生煸見長,濃油赤醬為典型特徵,吸取了杭州菜、寧波菜、徽州菜、淮揚菜、蘇錫菜等「江浙菜系」的做法,借鑒了西菜、西點的做法,挖掘其他幫別菜餚之長,逐漸形成兼容並蓄且不失開拓創新的海派風格菜餚,主要可以總結為湯鹵醇厚,濃油赤醬,糖重色豐,鹹淡適口。選料注重活、生、寸、鮮;調味擅長咸、甜、糟、酸。
本幫起源於本地家常菜,以家常、平民化為自身的特色,常用的烹調方法以紅燒、煨、糖為主,烹飪上善於用糟,以濃油赤醬、鹹淡適中、醇厚鮮美著稱。早期的本幫菜更是以價廉、味重、量足為鮮明特點,圈子、腌篤鮮、黃豆湯這些平民原料,皆為本幫菜的生力軍。最早的本幫菜源於浦東三林人,於清嘉慶光緒年間在上海老城區開設的飯攤,稱作「鏟刀幫」。1930年後,上海工商業快速發展,本幫菜的顧客變成以公司職員為主的新興階層,廉價菜在本幫菜中的比例開始下降。
傳統名菜包括了紅燒鮰魚、春秋兩季吃甲魚(菜花甲魚、桂花甲魚)、白切羊肉、紅燒羊肉砂鍋、爛糊肉絲、蔥烤鯽魚、紅燒劃水、清蒸鰣魚、嗆蟹、上海熏蛋、響油鱔絲、清蒸陽澄湖大閘蟹、毛蟹年糕、八寶鴨、 腌篤鮮、刀魚汁面、油爆蝦,三黃雞,草頭圈子,熏魚,四喜烤麩,三鮮肉皮湯,毛蟹年糕,本幫紅燒肉等。

Ⅱ 為什麼上海菜偏甜

上海本幫菜的特色可用濃油赤醬(油多味濃、糖重、色艷)概括。常用的烹調方法以紅燒、煨、糖為主,品味咸中帶甜,油而不膩。所以上海菜口味偏甜。

上海菜原以紅燒、生煸見長。後來,吸取了無錫、蘇州、寧波等地方菜的特點,參照上述十六幫別的烹調技術,兼及西菜、西點之法,使花色品種有了很大的發展。菜餚風味的基本特點:湯鹵醇厚,濃油赤醬,糖重色艷,鹹淡適口。

選料注重活、生、寸、鮮;調味擅長咸、甜、糟、酸。名菜如「紅燒蛔魚」,巧用火候,突出原味,色澤紅亮,鹵汁濃厚,肉質肥嫩,負有盛譽。而各地方風味的菜餚也逐步適應上海的特點,發生了不同的變革,如川菜從重辣轉向輕辣,錫菜從重甜改為輕甜。

(2)上海口味偏什麼擴展閱讀

上海位於我國長江三角洲,是一個沿江濱海的城市,氣候溫暖,四季分明,鄰近江湖密布,全年盛產魚蝦,市郊菜田連片,四時蔬菜常青,物產豐富。上海位於交通樞紐,采購各地特產方便,這又為上海菜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原料、調料。

自1843年上海開埠以來,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四方商賈雲集,飯店酒樓應運而生。到本世紀三四十年代,各種地方菜館林立,有京、廣、蘇、揚、錫、甬、杭、閩、川、徽、潮、湘、以及上海本地菜等十六個幫別,同時還有素菜、清真菜,各式西菜、西點。

這些菜在上海各顯神通,激烈競爭,又相互取長補短,融會貫通,這為博採眾長,發展有獨特風味的上海菜創造了有利條件。

Ⅲ 上海的食物有哪些特色

上海十大特色小吃,上海有哪些特色美食小吃?

上海十大特色小吃
上海十大特色小吃有南翔小籠、上海生煎包、排骨年糕、上海蟹殼黃、糟田螺、陽春面、開洋蔥油麵、三鮮小餛飩 、素菜包、上海醬鴨。
一、南翔小籠
南翔小籠就是我們知道的」南翔小籠包「,傳統名吃,也是上海特色小吃中比較有名的。皮薄、肉嫩、汁多、味鮮,小籠包裡面的餡料是夾心腿肉,加入了薑末和肉皮凍、鹽、醬油等製作而成,皮是用不發酵的精麵粉製成的。吃起來口感比較新鮮,但是價格並不貴。

二、上海生煎包
上海的生煎包絕對是土生土長的上海小吃,生煎也被稱為「生煎饅頭」,外皮酥脆,汁香味濃,肉餡兒豐富,外形精巧,夾雜著肉香、油香和蔥香,美味無比,上海生煎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上海的飛龍生煎、小楊生煎、豐裕生煎等最有名。

三、排骨年糕
排骨年糕經濟實惠,是上海獨具風味的傳統小吃。大排配上小而薄的年糕之後,油氽、燒煮做成,排骨年糕既有排骨的香味,又有年糕的軟糯酥脆,口感甜辣,鮮嫩適口。排骨年糕是一道特色風味小吃,很多當地的餐廳都可以吃到。

四、上海蟹殼黃
蟹殼黃好吃,而且價格實惠。傳統的蟹殼黃是用油酥面加酵面製作而成,蟹殼黃呈橢圓形,餅上有芝麻,在爐火上烤制完成之後,餅香和芝麻香混合在一起。蟹殼黃的餡料有鹹味和甜味兩種,鹹的蟹殼黃餡料一般是用鮮肉、火腿、蝦仁等製作而成,而甜餡是用白糖、玫瑰和豆沙做成。

五、糟田螺
糟田螺是上海市特色小吃之一,選用個大肥美、肉頭厚實的安徽屯溪產的龍眼田螺為原料,進店後先用清水養兩天,使其吐凈泥沙,然後再放入鍋內,加上茴香、桂皮等煮較長時間。最後將燒好的田螺放上陳年香糟,糟制而成。這種糟田螺呈褐灰色,肉質鮮嫩,汁鹵醇厚,入口鮮美,十分受人歡迎。此美食是上海五味齋點心店和鮮得來點心店的著名小吃。

六、陽春面
上海陽春面是蘇式湯面的一種,又稱光面、清湯面或清湯光面,湯清味鮮,清淡爽口。是江南地區著名的傳統麵食小吃,是上海特色風味小吃之一。民間習慣稱陰歷十月為小陽春,上海市井隱語以十為陽春。以熬香的蔥油和燒透的海米(上海人稱開洋),與煮熟的面條一起拌食。面條韌糯滑爽,海米軟而鮮美,蔥油香郁四溢,1945年後,城隍廟有個姓陳的攤販運用蘇中家鄉日常的方法熬制蔥油,用來拌面。蔥香濃郁與眾不同,很受歡迎,流傳至今。

七、開洋蔥油麵
開洋蔥油麵是上海特色小吃,在上海地區家喻戶曉,很多人喜歡吃。開洋蔥油麵的製作方法還是很講究的,蔥白切成寸段,放溫油鍋中炸制,然後將蔥油配上已經用素油炒、酒糖浸過的開洋,即成開洋蔥油。蔥油拌面的面條是很勁道的,瀝去湯汁,拌上蔥油,色澤鮮艷,食之潤滑爽口,蝦味鮮香,蔥香撲鼻,營養豐富。

八、三鮮小餛飩
好像上海人對餛飩的大小分的特別清楚。上海的三鮮餛飩也有別於無錫的三鮮餛飩。餛飩餡並不是鮮肉、開洋、榨菜製成的餡心,而是純肉的。所謂三鮮名堂皆在湯里,蛋絲、蝦皮、紫菜此三鮮調出薄皮包裹著的鮮肉,口感咸香爽滑。

九、素菜包
素菜包是上海地區特色傳統小吃之一,以麵粉為製作主料,素菜包的烹飪技巧以蒸菜為主,口味屬於咸鮮。素菜包的特色:皮質松軟,餡心清香爽口,是夏令佳點。上海人把包子稱呼為饅頭,素菜包又稱為菜饅頭。素菜包是用精白麵粉作皮,餡心則是用青菜、麵筋、冬菇、冬筍、五香豆腐乾剁碎後配以香油、糖等調味品製成。將包好的素菜包上籠蒸熟後,皮白松軟,餡心則綠中生翠,鮮艷悅目,一開籠就滿室生香,食之味美爽口,多吃不膩,百吃不厭。以春風松月樓素菜館比較出名。

十、上海醬鴨
上海醬鴨是最能代表上海風味的美上海美食之一,醬鴨色澤黃黑,具有鮮、香、酥、嫩的特點。吃了之後有清熱解毒、滋陰降火、止血痢和滋補之功效。上海醬鴨鴨肉鮮嫩,咸甜適中,香濃味醇,色澤紅亮,沒有油膩感,有辣味。梅其中光明邨的人氣非常高,每天排隊的人里三層外三層的。

Ⅳ 上海菜的口味特點

上海菜即滬菜。以濃油赤醬、鹹淡適中、保持原味、醇厚鮮美為其特色。常用的烹調方法以紅燒、煨、糖為主。後為適應上海人喜食清淡爽口的口味,菜餚漸由原來的重油赤醬趨向淡雅爽口。

由於上海本地菜與外地菜長期共存,相互影響,便在原本地菜的基礎上,逐漸發展成以上海和蘇錫風味為主體並兼有各地風味的上海風味菜體系。

上海菜具有許多與眾不同的特點:

1、選料非常講究,首先講究選料新鮮。它選用四季時令蔬菜,魚是以江浙兩省產品為主,取活為上,一年四季都有活魚供客選擇,當場活殺烹制。

2、講究烹調方法並不斷加以改進。上海菜原來以燒、蒸、煨、窩、炒並重,逐漸轉為以燒、生煸、滑炒、蒸為主,其中以生護煸、滑炒為最多特別善烹四季河鮮。

3、口味也有了很大變化。原來上海菜以濃湯、濃汗厚味為主,後來逐步變為鹵汁適中,有清淡素雅,也有濃油赤醬,講究鮮嫩、色調,鮮咸適口。特別是夏秋季節的糟味菜餚,香味濃郁,頗有特色。

(4)上海口味偏什麼擴展閱讀:

上海菜著名菜式

1、青魚禿肺

青魚禿肺是一道上海市的地方傳統名菜。主要材料為青魚肝、冬筍、蠶豆等。此菜色澤金黃,油肥不膩,嫩如豬腦,整塊不碎,肥鮮異常。具有名目調理的功效。取活青魚,宰殺後剝取附在魚腸上的魚肝作原料,每條青魚才這么一點點,得湊足十五條青魚才做得成這道菜。

2、生煸草頭

「生煸草頭」是上海的一道名蔬菜,又是春秋季節盛行於江南地區的時令菜。草頭又名苜蓿,俗稱金花菜,系豆科植物,是我國古老的蔬菜之一。它含有糖類、脂肪、蛋白質及維生素A、B、E等,營養價值頗高。用草頭制菜,在古代就有,當時人們將其作為一種比較好的蔬菜,筵席上常有食用。

3、水晶蝦仁

水晶蝦仁」是上海靜安賓館著名的特色風味佳餚之一,曾被評為「上海第一名菜」。著名作家梁實秋在《雅舍談吃》中曾經寫道:「說起蝦仁,做得最好的是福建館子,記得北平西長安街的忠信堂是北平唯一的有規模的閩菜館,做出來的清炒蝦仁不加任何配料,滿滿一盤蝦仁,鮮明透亮,而且軟中帶脆。閩人善治海鮮當推獨步。」

Ⅳ 上海是人吃飯的口味

上海本地人喜歡清淡的,以本幫菜、海派菜系為主,喜歡放糖,喜歡比較鮮

上海菜又叫本幫菜,本世紀初,上海匯聚了蘇、錫、寧、徽等16個地方風味,上海人稱這為蘇幫菜、徽幫菜,而對本地風味,則稱為本幫菜。當時的本幫菜主要取用本地魚蝦蔬菜,以紅燒、蒸煨、炸、糟、生煸見長,菜有農油赤醬,鹹淡適口。後來,上海菜不斷吸收外地菜特別是蘇錫菜的長處,在本世紀中葉形成了料取鮮活,品種眾多,擅長燒、生煸、滑炒、蒸,品味適中,即有清淡素雅,也有濃油赤醬的特點。上海本幫名菜中,濃油赤醬的有鍋燒河鰻、紅燒圈子、佛手肚膛、紅燒劃水、油醬毛蟹等;清淡素雅的首推夏秋季節的糟貨,如糟雞、糟豬爪、糟門腔、糟毛豆、糟茭白等,而薺菜春筍、水晶蝦仁、冰糖甲魚、芙蓉雞片等也以鮮嫩清淡見長。

Ⅵ 杭州和上海的菜式為什麼偏甜他們不吃鹹味的菜品嗎

中國菜、法國菜、土耳其菜被稱為世界三大菜系,但中國菜的復雜性令人驚訝。作為中國人,可能一輩子都嘗不完自己國家的食物。山西的氣候乾旱,盛產小麥和其他各種雜糧,自古就是麵食王國,山西的麵食究竟有多少,誰也說不清楚。山西人喜歡「吃醋」,當地粉塵重,所以醋有助於清除體內灰塵,吸收麵食碳水化合物。小菜中甜味無限的東南沿海和陽光的味道清淡,當地魚肉加上豐富溫暖的氣候,

小菜的甜味無限,但東部的儲藏地區自古以來就因中國母親的故障而非常豐富。本朝料理、恆朝料理、江蘇南方料理總是以「甜」為主。在當今生產力和運輸條件都很優越的時代,得到甜食並不困難,不生產蔗糖的浙江為什麼那麼甜?在小菜中甜味無窮的中國本土種植甘蔗的歷史悠久,但長期以來甘蔗都是一種水果用甘蔗製糖,唐朝中國人在印度學習了甘蔗加工的成熟技術。

Ⅶ 為什麼上海人的口味偏甜

我覺得不是放了糖的原因,而是加了醬油的原因,上海本幫菜的特點就是重油、赤醬,也就是不放鹽或少放,而加醬油,但因為醬油的口味並不是很鹹的那種(不象北方的)反而有些甜味,所以吃時會感覺有些偏甜。
重油赤醬也是有原因的,上海原來匯集了各地的人,形成了很多幫的菜種,各自保持原來的特色,而本幫菜原來多是街邊招待販夫走卒的,肚子里缺油水,所以會多放些油以招攬生意。而且這些人乾的都是重活,出很多汗,需要補充鹽,但放鹽又看不來,所以商家就想出放醬油,顏色上就看出來了(上海人多精明啊)。這就是本幫菜形成之出的特色。
到了現在醬油開始不是很咸,釀造的原因,所以口味就開始偏甜,但重油的特色還是一直保持著。

Ⅷ 上海人喜歡吃什麼口味的食物

相對清淡可口的。

如果能做到色香味俱全是最好不過的事了。如:涼拌菜里能撒點小蔥和麻油;比較講究脆嫩、爽口;湯要燉得象香港人一樣,不要太咸,比較講究可口清淡和鮮美。

上海是個國際化大城市,比較能接受一些新奇的東西。比如:色拉涼拌菜、海鮮、名貴的河魚、蟹、大蝦。

做法也蠻多的,依個人喜好。不管是外形還是口味,上海人吃菜的喜好相對貼近蘇杭。還有就是上海人現在對大魚大肉之類的已很不感興趣了,材料偏向於菌菇、嫩筍和一些有營養或養顏的。

上海的風俗習慣:

一:親戚間往來一般保持到血親第三代,即堂兄弟、表姐妹間還有走動。平時走動不講究送禮,有事必備禮,俗稱「做客人」、「做人客」。

二:青年人多盪馬路、游公園、上娛樂場所,偶爾聚餐;中老年人以喝茶、聊天、敘舊為主。過去,市民住房狹小,朋友很少在家中聚會。朋友有紅白事,相互邀請,

三:平時來往不備禮,招待不講究儀式。

四:逢婚喪喜慶,親友例須送禮,稱「送人情」。上門探望病人,或准備在主人家吃飯的一般是要送禮的。舊俗送禮的如今大多改為送錢。

Ⅸ 為什麼上海菜這么甜,當地人卻沒有胖的

說起上海菜,很多人的腦海中都會浮現一些標簽,比如:「濃油赤醬」、「口味很甜」等等。按道理來說有如此飲食特色的地方菜,那當地人們應該是比較容易胖的,可事實上好像並沒有。上海街頭上無論叔叔阿姨還是青年男女,好像都是體態輕盈的比較多,所以這次我們就來一步步的解答這個「奇怪的現象」吧。

三、地理環境因素

這其實是一個比較宏觀的因素,算是生存環境對於人和動物比較普遍的影響。

一般來講越是高緯度的地區,越容易有嚴寒的氣候,所以往往人就越強壯、越容易胖,這是自然選擇下需要抵禦環境中不利因素產生的結果。

而上海的位置算是中緯度靠近低緯度的地區,沒有那麼漫長和嚴寒的冬季,所以自然也就相對的不那麼容易因為這個因素而變胖。當然雖然人類科技進步,對於環境的改造和適應方式變化,這個因素對於人的影響已經比較弱了。

最後總結一下:

上海菜雖然給很多人一些類似於「濃油赤醬」、「口味偏甜」的標簽化印象,但事實上上海美食是十分豐富且多樣化的。而且地方飲食風味對於人是否變胖的影響並不是絕對的、直接的,更多的還是個人的飲食習慣、運動觀念、生活作息等條件起到決定性作用。

Ⅹ 上海的飲食習慣

1 、鮮活生猛

上海人的口味,以鮮為特色,所選用的原料,無論是蔬菜或肉類,都要求新鮮為了迎合這種飲食愛好,肉菜市場均設有水族箱或飼養籠,將各種魚類、禽類活養著供顧客選購,即點、即宰、即售,方便家庭。

2 、夏秋清淡、冬春香濃

夏秋季節,由於上海天氣炎熱,人們食慾不大,為增進食慾,保證營養,上海日常飲食以清淡、鮮爽、嫩滑等消暑祛熱的菜式為主,家庭一般常用瓜類製成清香可口湯、煲等菜式。夏天上海時蔬有貢菜,金針菜,米蓰等等,不過夏天上海人一般講究清淡,菜諸如糖拌番茄,糖拌黃瓜,毛豆絲瓜就可以打發湯,一般是番茄煸尖冬瓜湯,要麼雪菜肉絲豆腐羹。

在北風凜烈、寒氣襲人的冬春季節,上海的家庭飲食以營養豐富、滋補暖身、 味道香濃的菜式為主。這時,狗肉、羊肉、鴿、蛇等,都是家庭的常用菜式。春節,現在上海人春節大多外出蹭飯,家裡無非應付些春卷、湯圓之類的小點心。

3 、一日三餐有湯水

上海人在飲食方面講究營養、滋補、口感。因而在一年四季的餐桌上,都少不了可口滋潤的湯、羹、粥品。飯前飯後一碗湯,成為上海人飲食特點之一。

4 、濃油赤醬與清湯掛面

老上海人歡喜吃油爆蝦,新上海人歡喜咂鹽水蝦。老上海偏愛吃糖醋排骨,新上海更愛吃椒鹽排條。老上海過節燒紅燒回魚,新上海興吃清蒸鮭魚。不過也有大家都喜歡的,像鹹菜毛豆,紅燒獅子頭等。

5 、 清真食品

隨著城市的進一步開放,不只是 「新上海人」 為這個城市帶來了新口味,就是 「老上海」 的飲食口味也在悄然變化。看看 「小肥羊」 的若市門庭,清真食品也成為上海人飲食特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