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上海指南 » 上海浦東如何發展
擴展閱讀

上海浦東如何發展

發布時間: 2022-05-02 22:11:14

『壹』 浦東的是怎麼發展的

浦東新區是上海市位於黃浦江以東、長江口以西的一塊三角形地區,地處我國海岸線中點和長江入海口的交匯處。浦東新區面積533.44平方千米,2001年末戶籍人口165萬人由於歷史上黃浦江兩岸沒有橋梁和隧道溝通,浦東雖然與繁華的上海外灘、南京路僅一江之隔,但經濟發展遠遠落後於上海老市區。

1990年4月18日,中國政府宣布開發開放上海浦東,提出以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盡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浦東開發開放為上海發展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經過十多年的開發開放,浦東經濟高速發展,城市面貌發生了驚人變化,浦東新區已成為上海新興高科技產業和現代工業基地,成為上海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中國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浦東,依靠上海長期積聚的經濟和社會文化基礎,享有上海獨特的區位優勢、交通優勢、人才優勢和產業優勢,得益於率先改革開放的先發效應,以及政通人和的社會環境,被海內外人士譽為:「進入中國經濟的大門,打開中國市場的金鑰匙,連接中國與世界經濟的橋梁。」

2002年1月,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式啟動了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工程,這是繼1990年浦東開發開放以後又一世紀性工程。在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2260公頃規劃面積中,浦東有1390公頃,佔六成多,其中,楊浦大橋、上海船廠——北外灘、十六鋪——東昌、南浦大橋4個重點開發區域總規劃改造用地90公頃中,浦東佔到了58%,達400公頃。以此為契機,浦東將現有工廠、企業、碼頭進行全面的功能置換。包括在江邊建設大片的親水綠地,在沿江地區建造高品質的都市型景觀住宅,在沿江周邊建設休閑、旅遊、娛樂設施,以此形成沿江開發錯落有致、疏密相間的梯級格局。

『貳』 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來,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以來,在貿易經濟和金融、科技、城市化、人們生活水平方面取得了飛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具有歷史性意義。

三、城市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發展

浦東開發,以陸家嘴為龍頭。1995年建成東方明珠、1999年建成金茂大廈、2008年建成環球金融中心等,廣廈林立。浦東建成10條軌道交通、總里程228公里,建成285公里高快速路,4座越江大橋、15條連接浦東與浦西的過江隧道,改善了人民居住環境。2019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1647元。人均期望壽命提高到84.46歲。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和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增加,空氣質量得到持續優化。浦東開發開放的30周年,是偉大的30年。

『叄』 浦東開發開放30年走出了一條怎樣的特色道路

我國的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許多地方還沒有發展起來。但是漸漸的,在偉大的改革開放的政策領導之下,我國許多地區不斷對外開放,對外招商引資,漸漸發展起來,漸漸在世界上闖出了一些名聲。比如上海浦東就是這樣一個在改革開放的政策下崛起的偉大城市。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上海,並沒有如今這樣的發達,還不是如今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但是隨著開放30年來,上海浦東也走出了自己的一條特色道路,那麼這是一條怎樣的特色道路呢?我想這特色道路是這樣的吧。首先,緊跟世界潮流。其次,開放包容。

『肆』 上海浦東新區的開發對城市發展的意義是什麼

浦東開發開放,也譜寫了上海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新篇章。作為創造昨日輝煌的老工業基地,浦東開發開放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意義:以浦東開發為契機,通過東西聯動,加快上海產業結構調整和生產力布局的整體性調整,全面促進上海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再創上海經濟發展的新輝煌。

一、浦東開發開放及自身產業演變軌跡

經過十年的開發和開放,浦東新區在各方面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從綜合經濟實力方面看:1999年,浦東新區完成國內生產總值800.5億元,比1990年的60億元增長13.3倍,十年平均增長21.3%。浦東新區佔全市GDP總比重也上升到19.8%。
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浦東的經濟和產業形態也發生了顯著變化:
——經濟形態從以公有制經濟(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為主體的單元經濟,轉變為以現代企業制度為框架、以多元投資為基礎、國有及國有控股經濟發揮積極作用、各種經濟成分共同繁榮發展的多元經濟。
——經濟結構從以市郊農業和配套加工製造業為主導的傳統經濟,轉變為以金融貿易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支柱工業為支撐的現代經濟。
——產業結構從主要靠二產拉動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二產、三產共同拉動的多元結構。
——浦東功能輻射從上海市內東西聯動,轉變為與長江流域、與國內其他地區、與國際市場互動,浦東開發已進入基礎開發和功能開發並舉、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同進的新階段,一個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的新城區雛形已經在黃浦江東岸初步建成。

二、浦東開發對上海產業結構調整的積極作用

浦東開發開放,為上海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和廣闊的空間。與「孤島式」發展模式不同,浦東的開發和開放一直與整個上海的產業結構調整緊密相連。在「依託浦西、以東帶西、東西聯動」方針的指導下,浦東依託上海產業基礎推進自身產業升級,上海也以浦東為「龍頭」推動產業的調整,取得了互相促進,加速發展的效應。可以說,浦東開發開放十年間的過程,就是上海產業結構從適應性調整到戰略性調整的過程,就是上海產業結構從適應性高速到戰略性調整的過程。浦東開發開放,對上海的產業結構調整起到如下作用:
1、大力利用外資,培育產業新增長點
浦東開發開放十年間,正值全球性產業結構調整的時期。十年來,通過堅持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浦東吸引外資的水平不斷提高。至1999年末,已有來自世界67個國家和地區外商在浦東投資企業5942家,總投資294.43億美元,合同外資115.68億美元。其中,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98家公司在浦東投資1818個項目,總投資達86億美元;投資1000萬美元以上的大項目479個,總投資256億美元。浦東新區已佔全市利用外資總額的28.8%,項目總數的30%。通過與外商資本的嫁接,浦東新區已經成為上海信息產業、現代生物醫葯工業、家電製造業和汽車及零部件製造業的重要基地,也構築上海一批直接面對國際市場、具有參與國際競爭能力的產業和企業。通過這些產業和企業的建立,使上海企業和產品參與全球分工體系,也提升了上海出口商品的結構。上海市外貿出口總額從1990年的53.17億美元迅速提高到1999年的187.85億美元,增長達3.5倍。從出口企業構成上看,「三資」企業出口已佔出口總額的66%;從出口產品結構上看,去年上海機電產品已佔出口總額的43.75%;「雙高」產品的含量也已近40%,這表明上海產業特別是工業的國際競爭力正迅速增強。
2、帶動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合理化
作為老的工業基地,浦東開發開放之初的上海產業結構不盡合理,主要表現在三次產業中,第三產業的比重較低;第二產業中傳統工業的比重較大,高加工度化和高技術化趨勢不明顯。因此,在上海發展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的總目標下,浦東的發展戰略定位為「金融、貿易、高新技術先行」,兩者的方向保持一致。十年來,上海市在浦東開發開放中,堅持優化市場配置的原則,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推動第二產業升級換代,並為整個上海產業結構合理化發揮了先導作用。浦東以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為代表的設施農業、觀光農業和創匯農業快速增長;金橋現代工業園區高新技術和支柱工業形成規模,張江高科技園區創新經濟初具特色,外高橋保稅區加工貿易功能開始凸現。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功能建設,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的集聚輻射效應開始發揮,金融保險業已經成為浦東新區第三產業的支柱。由於1999年浦東第在產業迅速發展,去年占浦東GDP的比例已達44.1%,以此推動上海第三產業在GDP中的比重年均遞增1.7個百分點,開始形成三產與二產共同推動經濟增長的格局。從上海二產發展的情況看,處於調整期的上海工業,十年「關、停、並、轉」的破產1028家,下崗分流150萬人次,傳統工業如紡織、輕工、有色工業等生產下降,而同期上海工業十年卻平均每年增長14.5%。這一下一上反映了浦東的二產發展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新增長點,一個極為重要的孵化器,一個極為重要的蓄水池。
3、適慶科技發展趨勢,促進產業高技術化
作為對外開放開發區,浦東機關報區在吸納外資進入的同時,關鍵是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促進上海產業向高技術化發展。十年來,特別是「九五」以來,上海藉助浦東新區興建「一江三橋」(即張江、金橋、外高橋、孫橋)高新技術產業帶,並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張江高科技園區著力推進高科技產業化和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已初步形成科技創新區、國家生物醫葯科技產業基地、國家微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和上海軟體園聯動發展的新格局。到1999年末,張江園區已引進中外項目67個,總投資超過10億美元。金橋出口加工區以汽車零部件、電子信息、現代家電和生物醫葯為主體的四大高新技術支柱產業互為依託,牽引和輻射的集群效應明顯。高新技術產業帶還辟通了國際國內市場的「雙通道」,形成了上海貝爾、上海日立兩個國家級技術中心和40多個層次較高的企業研發中心。通過浦東的輻射效應,上海工業系統已累計建立70個重點企業技術中心,其中國家級23個,市級47個。通過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創造國內技術領先產品,並推動了傳統產業升級,上海的產業水平特別是工業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1999年,汽車、通訊設備等六大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產值已佔上海工業總產值的近60%,上海正不斷構築新的產業高地。
4、提供發展新空間,促進上海工業布局趨向合理
從傳統上海工業的空間布局看,工業企業主要分散於市區,這既不利於城市功能的整體開發,也不利於工業企業及產品的配套和規模化。按照把上海建成國際大都市的要求,根據「市區體現上海的繁榮和繁華,郊區體現上海工業的實力和水平」的指導思想,上海作出了「退二進三」的調整決策,即以市中心內環線為界,內環線以內發展都市型工業為主,內環線之間發展都市型工業、高科技產業及配套工業,外環線以外發展鋼鐵、石化、汽車等產業為主。至1998年,內環線內106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區相繼有500多家工廠(車間)遷出,騰出了350萬平方米的場地用於發展第三產業和城市基礎設施。在這新一輪的大調整中,一方面,通過浦東開發有關政策的波及效應,推動上海市區金融、貿易、信息等服務業及房地產業的發展,實現市區經濟的服務化;另一方面,清東新區作為上海1+3+9工業區系列組合的「龍頭」,通過一批新的工業區如金橋出口加工區、張江高科技園區、高橋工業區等工業區的建設,使浦東崛起了精細化工、生物醫葯、電子及通訊設備產業,體現了上海產業和工業布局的新態勢。
5、發揮調整新優勢,推動企業改革和制度創新
浦東開發開放的十年中,上海正處於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為適時調整上海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上海充分發揮浦東開發開放的綜合功能,為企業制度創新提供舞台。通過以證券、期化、產權、人才、房地產等要素市場為第一層面,石油、汽車、鋼鐵等生產資料市場體系的建立,為上海國有企業改革和混合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一批國有老企業和集體企業在浦東投資與外商投資經濟嫁接,提升了產業能級,成為上海工業新高地建設的重要力量;一批國有企業在資本市場通過募集發展資金,改善資本結構,實現了多壞分子化投資為核心的產權制度改造;一批國有企業在要素市場上進行了多方面整合,規范了市場進退行為,逐步強化了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一批國有企業在產業升級中開始了有進有退的戰略調整,構建了支柱工業的生產集群,各產業間技術進步的相互溢出效應,推動了工業整體進步。同時,一大批混合經濟和非公經濟迅速發展也為國有企業的改革調整提供了包括資本嫁接、產業結構調整、勞動力就業等方面的良好社會條件。據統計,十年來,上海工業企業破產兼並和資產重組活動有近30%是依託浦東實現的。

三、進一步發揮浦東開發開放對上海產業結構調整作用的思考

在上海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浦東開發開放發揮了先導、示範和帶動作用,促進了上海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經過十年的建設,浦東開發開放當前進入一個新的時期,浦東開發開放將面臨新階段的新情況,面臨我國加入WTO後帶來的一系列影響。從產業發展的角度講,浦東新區如何進一步加強與上海產業結構的協調發展,基本形成以金融、貿易、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發展體系,如何推動上海產業結構升級,都需要作進一步的探討和探索。在此,特強調以下幾個方面,僅供大家參考:
第一,增強東西產業互動,在上海產業大格局中明確定位。
浦東參與的產業體系可以分為三個環,即以浦東自身產業空間為第一環,浦東融入浦西形成上海產業空間為第二環,上海產業進入全國和全球產業體系為第三環。在這三環中,關鍵是做好作為中觀層面的第二環開發。總體上,浦東自身產業要進行相應調整並得到發展,但同時要與上海整體的產業政策保持一致相互協調。因此,在上海整體產業升級中應引導浦東產業定位,發揮其綜合試驗區的功能,大力發展金融、信息、通訊、電子及服務貿易等產業,增強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在上海經濟總量中的比例。由於浦東開發是在人口相對稠密、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開展的,對浦東自身產業中尚有的科技含量不高、產品競爭力較差的傳統工業企業,要加大調整和技術改造,迅速提高產業和產品等級,解決浦東浦西仍存在的產業趨同化問題。同時,應加強對浦東產業聯動、產業政策方面的規劃,提供利用外資、產業服務等方面的良好環境,改變在某種程度上存在的浦東與上海產業結構趨同化的現象,發揮浦東新區在產業調整中的帶動作用。
第二,面臨加入WTO新形勢,積有匯入國際產業大格局。
作為我國市場准入程度最高和對外開放上,並率先匯入國際經濟一體化的流。結合我國加入WTO的新形勢,浦東繼續發揮綜合試驗區的作用,繼續改善投資環境和擴大對外開放領域,為吸引外資創造更為良好的條件。
應繼續做好直接利用外資工作,重點吸引跨國公司投資,鼓勵外商資本進入高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大力引進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重點行業和項目。同時,對間接利用外資這一國際主要融資形式及時研究,積極吸引國際投資進入金融、貿易、保險等領域,吸納外資參與浦東和上海企業進行資產重組,加大上海產業結構調整的空間。在加入WTO「國際市場國內化,國內市場國際化」的情況下,浦東開發開放不僅要大膽「引進來」,還要發揮自身優勢,積極「走出去」,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加快發展。為此,應積極推動藉助浦東政策的1000餘家外貿公司,進一步開辟國際市場,擴大出口;推動落戶浦東的各類企業到國外投資辦廠,興辦技術中心,進行產業轉移,推動上海企業和產品,利用浦東的信息優勢,為上海積極培訓「走出去」的各類人才,了解和掌握國際通行的商務、法律和規則。
第三、面向全國加強服務,發揮經濟發展的「橋梁」、「樞紐」的作用。
為適應上海沿長江中下游和全國進行產業調整和延伸的需要,必須突出浦東為工江三角洲服務、為全國服務的功能,完善「延伸周邊、輻射江浙、服務全國」的城市形態布局,形成浦東服務全國的「窗口」、「橋梁」和「紐帶」作用。當前,國家提出了進行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這對上海既是挑戰,也是千載難適的機遇。為發揮浦東和上海在全世國經濟的輻射作用,積極參與西部大開發戰略,應進一步健全以「航空港、深水港、信息港」為重點的基礎設施網路,積極拓展上海和浦東交通、通訊、信息等方面的樞紐口岸功能;要充分發揮浦東證券、金融、產權交易等要素市場的作用,特別是通過興辦鑽石交易和黃金交易等新興的要素市場,形成上海和浦東在資金、項目、要素配置等方面的服務功能;應努力完善浦東在人才引進培訓和科技開發等方面的優勢,使浦東和上海成為全國面向市場經濟的人才基地和科技產業化基地。應積極挖掘浦東在承辦展覽、會議、咨詢、旅遊等方面的功能,使浦東和上海成為國內外商品、文化、信息的交匯點和「窗口」,同時,應進一步創造條件,完善服務環境,做好吸引國內企業和大集團總部落戶浦東的工作,使浦東成為全國的浦東,使上海企業成為全國的企業。
第四,面向未來產業競爭趨勢,使浦東成為技術創新和高科技產業化的熱土。
從產業、特別是工業發展的角度看,一個國家和地區在完成重工業化、高加工度化後,工業結構應向高技術化演變,高科技的不斷產業化是重點追求的目標。
結合上海經濟的發展階段,下一步應充分利用浦東的特有優勢,率先使浦東從以技術引進為主向以技術創新為主的轉變,使浦東成為上海工業和科技創新的「龍頭」。在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方面,要以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為先導,推進高新技術向傳統產業的全面滲透,努力培育優勢產業群,構築由戰略產業、支柱產業、都市型產業和知識型產業組成的現代產業體系,使浦東在產業升級方面發揮示範、輻射和帶動作用。同時,應形成「內、外、民、小」等四種科技創機關報大軍匯集的局面,全面營造「科技浦東」概念。積極吸引國內企業和科研院所落戶浦東,鼓勵國內企業在浦東興辦研發中心;積極吸引外資在浦東設立地區研發中心,鼓勵外資參股企業研發機構;為民營科技企業創造條件,形成合夥、股份等所有制形式的高科技企業群;積極鼓勵國有大中型企業科技員和青年科技人員到浦東創業,形成一批科技型、啞鈴型、頭腦型的科技企業。
為提供對以上科技創新力量的支撐,浦東和上海將集中力量抓好張江高科技園區建設,努力拓展張江高科技園區在研發創新、孵化創業、轉化輻射和機制創新方面的功能,使浦東成為上海乃至全國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基地。

『伍』 浦東的發展狀況是怎樣的

浦東新區是上海市位於黃浦江以東、長江口以西的一塊三角形地區,地處我國海岸線中點和長江入海口的交匯處。浦東新區面積53344平方千米,2001年末戶籍人口165萬人由於歷史上黃浦江兩岸沒有橋梁和隧道溝通,浦東雖然與繁華的上海外灘、南京路僅一江之隔,但經濟發展遠遠落後於上海老市區。

1990年4月18日,中國政府宣布開發開放上海浦東,提出以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盡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浦東開發開放為上海發展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經過十多年的開發開放,浦東經濟高速發展,城市面貌發生了驚人變化,浦東新區已成為上海新興高科技產業和現代工業基地,成為上海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中國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浦東,依靠上海長期積聚的經濟和社會文化基礎,享有上海獨特的區位優勢、交通優勢、人才優勢和產業優勢,得益於率先改革開放的先發效應,以及政通人和的社會環境,被海內外人士譽為:「進入中國經濟的大門,打開中國市場的金鑰匙,連接中國與世界經濟的橋梁。」

2002年1月,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式啟動了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工程,這是繼1990年浦東開發開放以後又一世紀性工程。在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2260公頃規劃面積中,浦東有1390公頃,佔六成多,其中,楊浦大橋、上海船廠——北外灘、十六鋪——東昌、南浦大橋4個重點開發區域總規劃改造用地90公頃中,浦東佔到了58%,達400公頃。以此為契機,浦東將現有工廠、企業、碼頭進行全面的功能置換。包括在江邊建設大片的親水綠地,在沿江地區建造高品質的都市型景觀住宅,在沿江周邊建設休閑、旅遊、娛樂設施,以此形成沿江開發錯落有致、疏密相間的梯級格局。

『陸』 上海浦東開發開放30年期間,有著怎樣的變化呢

上海浦東開發開放30年期間,有著怎樣的變化呢?具體如下:

一,首先肯定是經濟水平明顯提高。在九零年代,上海浦東的地位是比較低的,而且許多住戶也是寧願選擇浦西也不會選擇浦東。但是慢慢地經過時間的沉澱,在開放建設30年期間有著明顯的變化,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經濟水平逐漸提高,越來越多的高樓矗立越來越多的馬路建設都是讓人十分興奮的。而上海浦東現在在中國也好在國際地位也好都有著一席之地,不再如同當初人們口中那個落後的上海浦東了。

綜上所述,歡迎討論補充!歡迎關注。

『柒』 結合浦東新區30年的發展,談談如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摘要 四、浦東開發開放的經驗啟示

『捌』 浦東開發開放三十周年,三十周年期間浦東的發展道路是怎樣的呢

開發開放三十年,浦東滄變海桑田

1990年4月18日,中共中央鄭重宣布上海浦東實施開發開放,吹響了浦東昂首闊步奔向前方的號角,三十30年來浦東人民譜寫了無比華麗的篇章 。2019年,浦東新區生產總值高達12734億元,大約是1990年的211倍,GDP佔中國大陸的1/80,人均GDP達到22.9萬元,達到世界中上等發達國家水平。如今的浦東,燈火輝煌,高樓林立,陸家嘴金融城、張江科學城、金橋開發區、外高橋保稅區等,個個生機勃勃,各有所長,成為浦東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浦東,也一躍成為上海走向世界的亮麗名片。

千條路,萬條路,開放開放是出路;千條線,萬條線,改革發展是主線。在黨中央正確領導下,浦東政府和人民一定會准確把握新的歷史方位和使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實現新發展。

『玖』 為什麼現在浦東的發展不如浦西

浦東發展晚,基礎設施不如浦西,人口數量與素質也不如浦西。

浦東新區為上海市的一個市轄區,因地處黃浦江東而得名。浦東南與奉賢區、閔行區兩區接壤,西與徐匯區、黃浦區、虹口區、楊浦區、寶山區五區隔黃浦江相望,北與崇明區隔長江相望;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氣溫偏高、降水偏多、日照時數偏少。

浦東新區區域面積1210平方公里,現轄12個街道、24個鎮。

位置境域

浦東新區位於上海市東部,因處黃浦江東而得名。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隔黃浦江與寶山、楊浦、虹口、黃浦、徐匯5區相鄰,並與閔行、奉賢2區接壤。區內海岸線長105.93千米,黃浦江岸線長43.5千米。區人民政府駐花木街道世紀大道2001號。

氣候

浦東新區地處北亞熱帶南緣東亞季風盛行的濱海地帶,屬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光照較足,溫度適宜,年平均氣溫16.2℃,年平均降水量約1100毫米,雨日約131天。

2017年,浦東新區平均氣溫17.7℃,比常年平均16.3℃偏高1.4℃;全年降水量1899.9毫米,比常年1244.4毫米偏多五成多,為浦東1959年有氣象記錄以來之最;年降水日156天,比常年129天偏多27天;年日照1694.8小時,比常年1974.4小時偏少279.6小時。



『拾』 上海浦東開發區的優勢條件是什麼浦東新區發展可以為上海城區解決哪些實際問題

1.獨特的區位優勢。上海在我國沿海地區和長江流域具有優越的龍頭地位。實際上,包括合資在內的外資之所以青睞浦東,與其龍頭地位頗有關系。浦東地處上海市東部,正好是中國海岸的中點與長江入海口的交匯處,交通便利,腹地廣闊,地理位置優越。浦東的海岸線占上海大陸岸線的大部分,具有良好的港口航道條件和港口集疏運體系,擁有較強的港口吞吐能力。據統計,長三角承接了全國一半的集裝箱吞吐量,上海承接了長三角一半的吞吐量,浦東承接了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的7成。浦東依託上海的科技人才優勢、產業基礎優勢和特大型中心城市的綜合服務優勢,使其能夠肩負起帶動上海與長三角、長江流域聯動開發,促進全國區域協調共同發展和整體功能提升的歷史使命。
2.梯度有序的特色功能區布局。「十一五」時期,浦東新一輪發展確定了「一軸三帶六區」的總體布局。依託四個國家級開發區,浦東新區規劃了六大功能區域,這些功能區布局合理、梯度有序,集國際金融、貿易、現代物流、高科技、旅遊會展等功能服務為一體。陸家嘴金融貿易區是全國唯一以金融貿易命名的開發區,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區,也是全國經濟流量最大、服務最完善的金融中心區;金橋出口加工區是上海也是全國最具代表性的先進製造業基地之一;外高橋保稅區是全國唯一接近真正意義上自由貿易區的保稅區,也是國內唯一可設立外商獨資貿易公司的園區,它集自由貿易、出口加工、物流倉儲等多種經濟功能於一體,其經濟總量、銷售收入、稅收總額都相當於全國其餘14家保稅區之和。
3.國內一流的城區基礎設施體系。基礎設施建設是城區重要的投資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城區經濟的運行質量。經過17年的開發建設,浦東新區打造樞紐型網路化的基礎設施體系已取得重大進展。至26年,浦東開發累計城市基礎設施總投資達到1648.73億元,為改善新區投資環境、擴大對外開放、增強城市綜合功能創造了有利條件。21年底上海世博會的舉辦以及環球影城主題公園項目落戶浦東,將極大地促進浦東各項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更快發展。網路化的基礎設施體系將使浦東發揮越來越大的樞紐作用。洋山深水港的建設將推動杭州灣跨海大橋和滬崇通道的啟動建設,並有利於以上海為中心、江浙為兩翼的國際航運中心的組合港的形成。功能性、樞紐型、網路化的城市基礎設施體系,將為新時期浦東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不僅拓展了浦東外向型功能的內涵,也為上海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奠定了堅實基礎。
4.相對齊全的要素市場。證券、期貨、產權、鑽石、鉑銀等要素市場均落戶浦東,這些要素市場以「立足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為宗旨,形成強大的要素市場綜合功能輻射力,促進社會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配置范圍的擴大,為上海、長江三角洲乃至全國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和服務。上證所帶動了一大批金融機構集聚浦東,給浦東金融業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上海期貨市場在全國的地位也舉足輕重,成交額佔全國一半左右,期銅已成為全球三大定價中心之一,期膠也成為現貨市場上生產、消費和流通的重要指導價格;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已成為全國交易額最大的產權交易機構,不僅為上海市的國有與集體企業的產權提供交易服務,而且也為長江三角洲地區和長江流域的企業產權提供交易服務,已成為浦東釋放金融服務功能的一個重要平台。浦東憑借要素市場比較齊全的優勢,為其經濟快速發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