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上海指南 » 上海人中秋吃什麼
擴展閱讀
北京空氣如何改善 2024-10-15 08:57:44
杭州有哪些神仙地方 2024-10-15 08:24:03
廈門教招體檢去哪個醫院 2024-10-15 08:04:58

上海人中秋吃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5-23 09:54:55

A. 上海人中秋節吃什麼

月餅
芋頭(芋艿)
花生
毛豆
...............

B. 上海人中秋節必吃的食物是什麼

過去上海人中秋必吃三樣東西:毛豆、芋艿和鴨子,這些食物各有其說法。江南仲秋,正是新鴨上市,毛豆、芋艿採摘的季節,此時毛豆飽滿,芋艿香酥軟糯,都在最佳品嘗期,八月十五又是祭祖的日子,毛豆、芋艿就是最好的供品,也成了節日必備的食品。

毛豆音諧「毛頭」,在滬語中指嬰兒或稚童,而芋艿食用部分是長在地下的塊莖,出土時,一定是中間一隻頗大的芋艿頭,四周相圍著許多個體小一點的芋艿仔,如把芋艿頭比作「阿奶」(滬語祖母),那許多相圍的芋艿仔不就是「阿奶」生的許多子嗣嗎!而且眾多的子嗣圍在「阿奶」身邊,那就是闔家團聚的形象。所以中秋食毛豆、芋艿出典於中秋「薦先」風俗,蛻變為祈子、祈禱團圓風俗。
今天的上海仍有中秋吃毛豆、芋艿的習俗,本地毛豆搭配本地芋艿,洗凈後兩樣一塊兒放入鍋中,放些鹽、加水,大火燒開後再轉為小火慢「烤」。這是中秋時節上海人家餐桌上的一道名菜——芋艿烤毛豆。

C. 中秋節上海吃客喜歡吃什麼西瓜品種

中秋節上海吃喝都比較喜歡吃黑美人西瓜。這種比較甜肉比較幼稚。

D. 上海人怎樣過中秋節

上海中秋節的習俗:
有祭月和燒香斗等。祭月時,當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供以月餅、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還供有執著搗葯杵站立的玉兔月宮符畫。舊以月屬陰,祭月時由婦女先拜,男子後拜,也有說是「男人不拜月」的,祭月完畢,一家吃團圓酒、賞月飯等。婦女回娘家暫住的,中秋夜必須返回夫家,因為這是團圓節的緣故。中秋夜出遊賞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婦女們結伴夜遊,稱為「踏月」。上海小東門外的陸家石橋,橋下面水中盪漾的皎月倒影,與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對照。因此中秋夜遊人如織,爭相觀賞。這「石樑夜月」在上海很有名氣,被稱作「滬城八景」之一。
上海民間還有燒香斗的風俗。所謂香斗,也有稱為斗香的,是由紙扎店製作的,形狀四方,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寬約有二尺多。香斗四周糊著紗絹,繪有月宮樓台亭閣等圖畫,也有的香斗用線香編繞而成,斗中插有紙扎的龍門魁星以及彩色旗旌等裝飾。上海中秋節燒香斗的場面,向以南園為最盛。此外,城裡城外許多大橋的橋堍都點燃有特製的大型香斗。
上海人的中秋節習俗
農歷八月十五日,上海人很重視這個秋節。由於這一天正好處於秋季當中,所以叫中秋節,又叫仲秋,團圓節、八月節等。

中秋賞月吃月餅,是上海人風俗中很有傳統意義的食俗之一。蘇東坡有詩句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說明北宋時候已經出現這種圓形似月、內含美餡的食品。相傳元朝末年,人民無法忍受統治者的殘酷剝削壓迫,要舉行起義,由於統治者監視嚴密,不能公開約會,於是利用中秋節各家都吃月餅的機會,在餅餡中藏著寫有約期起義的小條子,廣泛分送,大家就如期響應了。

「八月十五桂花香」,中秋之夜,仰望月中丹桂,喝些桂花蜜酒廠是上海人在中秋節飲食風俗中又一件美事。桂花不僅作為觀賞花木和芳香樹種,有供人觀賞和享受價值,而且還有食用價值。「援北斗兮酌桂槳」,「奠桂酒兮椒槳」,屈原《九歌》中的詩句,表明我國很早時候起就用桂花釀酒了。上海每到中秋前後,店肆中賣桂花酒的生意總比平常好得多。上誨人喜食掛花,將桂花作為食品製作中添香的佐料。用糖或食鹽浸漬桂花,長期保香於密封容器中,或者在製作糕點時,和入米面做成桂花糕,或者在燒食湯山芋、糖芋艿時撒上一撮,色香俱美。還有用桂花熏茶,或在泡茶時加些進去,稱為桂花茶。此外,上海人很喜歡吃糯米桂花甜酒釀。

上海中秋節風俗,有祭月和燒香斗等。祭月時,當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供以月餅、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還供有執著搗葯杵站立的玉兔月宮符畫。舊以月屬陰,祭月時由婦女先拜,男子後拜,也有說是「男人不拜月」的,祭月完畢,一家吃團圓酒、賞月飯等。婦女回娘家暫住的,中秋夜必須返回夫家,因為這是團圓節的緣故。中秋夜出遊賞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婦女們結伴夜遊,稱為「踏月」。上海小東門外的陸家石橋,橋下面水中盪漾的皎月倒影,與天空中的皓月形成美妙對照。因此中秋夜遊人如織,爭相觀賞。這「石樑夜月」在上海很有名氣,被稱作「滬城八景」之一。
上海民間還有燒香斗的風俗。所謂香斗,也有稱為斗香的,是由紙扎店製作的,形狀四方,上大下小,大的四周各寬約有二尺多。香斗四周糊著紗絹,繪有月宮樓台亭閣等圖畫,也有的香斗用線香編繞而成,斗中插有紙扎的龍門魁星以及彩色旗旌等裝飾。上海中秋節燒香斗的場面,向以南園為最盛。此外,城裡城外許多大橋的橋堍都點燃有特製的大型香斗。

在農村,中秋節祭祖,往往幾家合在一起行事,這在舊俗中叫做「青苗會」。農民還將中秋天氣和年中收成等聯系在一起。據說中秋月明,則來年歲熟,寶山縣有諺語:「中秋月朗來年熟。」如果中秋夜多雲或雨而不見月亮,會影響到第二年的元宵,說是終宵雨雪,燈節也會大為減色的。上海縣、嘉定縣有諺語:「雲掩中秋月、雨打上元燈。」奉賢縣的諺語則說:「八月十五雨淋淋,正月十五雪打燈。」

E. 中秋節要吃什麼美食

【中秋節美食】
因全國各地的飲食習俗不同,中秋除了吃月餅還有其它美食。如南京人中秋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南京人酒後必食一個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四川人過中秋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等。山東的即墨縣中秋節會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陝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
中秋美食——月餅
月餅作為一種形如圓月,內含佳餡的食品,在北宋時期就已出現。而作為一種食品,稱為「月餅」,則始見於南宋《武林舊事·蒸作飲食》。當時,杭州民間就有「以月餅相饋,取中秋團圓之意」。到了元朝末年,月餅已成為中秋節的美食。
中秋美食——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合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節日的一種美的享受。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驥斗兮酌桂漿」、「奠桂兮椒漿」的詩句。可見我國飲桂花釀酒的年代,已是相當久遠了。
中秋美食——南瓜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南山腳住著一戶窮苦人家,雙親年老,膝下只有一女,名叫黃花,聰明、善良。那時連年災荒,黃花的父母年老多病,加上缺衣少食,病在床上,奄奄一息。那天八月十五,黃花在南山雜草叢中,發現兩只扁圓形野瓜。採回來煮給父母吃。香噴噴、甜滋滋,兩老吃了食慾大增,病體也好了。黃花姑娘就把瓜籽種在地里,第二年果然生根發芽,長出許多圓圓的瓜來,因為這是從南山采來的,就叫南瓜。從此,每年八月十五,江南家家戶戶流傳著「八月半,吃老南瓜燒糯米飯」的風俗。
中秋美食——田螺
至於中秋食田螺,則在清咸豐年間的《順德縣志》有記:「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間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據分析,螺肉營養豐富,而所含的維生素A又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之所以要在中秋節食之,是因為中秋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因此,肉質特別肥美。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F. 上海人中秋節吃什麼水果

中秋節是月圓人團圓的佳節,難得舉杯邀明月,家人兩團圓,怎少得了美食相伴了。除了月餅之外,上海中秋節家庭餐桌上必備的就是「老三樣」——鴨子、芋艿、毛豆。還有酒釀小圓子、桂花酒也是上海人中秋節必吃的美食。

1、芋艿

上海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和鴨子外,還會吃芋艿,有些是把芋艿放老鴨湯里,再加上點扁尖筍燉來吃,也有的是直接蔥油爆炒。芋艿是用球莖繁殖的植物,象徵著「母子相依」,因此中秋吃芋艿,有著美好的寓意。江南方言念芋艿諧音「運來」。所以,中秋吃芋艿,不僅一享口福,而且表示好運連連。

2、毛豆

《上海縣志》里向有「『八月半』,又為芋艿生日、毛豆生日」個講法。「毛豆莢烤芋艿」是大家過中秋必備。毛豆,吃的是本地產的「牛踏扁」(這種毛豆的豆子像被牛踩過一樣扁平肥大),味道有點甜津津。毛豆裡面排列著好幾粒豆子,也象徵著兄弟姐妹的團結。毛豆在當地又稱毛豆莢,而莢又與「佳」、「吉」等字諧音。所以吃毛豆是希望能夠吉祥如意,萬事順心。

3、八寶鴨

上海人注重養生,由於秋天乾燥,吃鴨子對身體很有益處,且此時正是鴨子肥美的時節,所以在中秋節前後吃鴨子,已經成了上海的傳統風俗。上海人尤其偏愛4種特色鴨:一是清爽可口的鹽水鴨;二是鮮爽脆香的烤鴨;三是濃油赤醬的醬鴨;四是鮮香美味的八寶鴨。

4、酒釀小圓子

團圓飯的最後,一定要來一碗酒釀小圓子,象徵著團團圓圓。裡面的甜酒釀,就連小孩也會搶著要。淡淡的酒香中飄著桂花的香氣,小小圓子中加入米酒和桂花,就別有一番風味了,是特別推薦的一道甜品。溫馨提醒,糯米粉製做的湯圓不太好消化,不應太過頻繁地食用。

5、桂花酒

「八月十五桂花香」,中秋之夜,仰望月中丹桂,喝些桂花蜜酒是上海人在中秋節飲食風俗中的又一件美事。上海每到中秋前後,店肆中賣桂花酒的生意總比平常好得多。此外,上海人很喜歡吃糯米桂花甜酒釀。

上海中秋習俗:祭月、燒香斗

中秋節晚上,上海家家戶戶會拿出各種形狀的月餅和瓜果、毛豆、芋艿和藕等食物放在一張大大的桌子上,家中不管男女老少都要對著天上的明月,輪流祭拜。因為芋艿諧音「運來」,表示好運連連;毛豆又稱「毛豆莢」,「莢」音諧「吉」,表示吉祥如意。如果有人沒祭拜,好運就不會來。

「八月十五桂花香」,上海人喜歡在中秋節時,買些桂花酒邊吃月餅邊喝兩口。以前的上海還有燒香斗,不過現在很少了。燒香斗曾經是上海民間的風俗。香斗用紙來製作而成,形狀四四方方,上面大於下面,四周畫上月宮、玉兔等圖畫,斗中插上一些彩色的旗旌,一到晚上,就會拿出來燒,場面非常的壯觀

G. 上海人過中秋節經常做的一種東西普通話叫什麼啊是用餃子皮做的,裡麵包著芝麻

3、佛教中玉兔搗葯的傳說。

唐朝,漢傳佛教將印度的兔子傳說,加入中土情感後,揉合為中國兔子成道的傳說。《大唐西域記》第7卷載:,在森林裡,住著兔子、狐狸和猴子三個好朋友。由於當時適逢戰亂,民不聊生,很多人沒有東西吃。有一天,它們在門口發現一位因飢餓而昏倒的老公公。為救活老公公,它們分頭出去找食物。但未能找到食物,兔子為了解除大家的飢餓,便自願犧牲自己。當兔子跳入熱鍋的一剎那,突然有一雙溫暖的大手,將兔子從滾燙的鍋子撈出來。原來,兔子的善心,感動了玉皇大帝,將兔子解救出來,並且封他為「玉兔」,在月亮里陪伴月神娘娘嫦娥,讓大家時時感念兔子的慈悲心胸。

三)嫦娥——月宮的主人。

1、嫦娥為羲和的演化。

羲和浴月神話表明,常羲是最早的月亮女神,隨著民間傳說的不斷豐富,其地位逐漸為嫦娥所替代。

有關嫦娥的最早傳說,載於《呂氏春秋·勿躬》:「羲和作占日,尚儀作占月。」清畢玩注說:「尚儀即常儀」。 在這里,羲和變成了尚儀或常儀。

《文選·月賦》李善注引《歸藏》雲:「昔常娥以不死之葯奔月。「古音意「娥」與羲、儀通用。曹植《辯道論》:「素女嫦娥不若椒房之麗也。「常娥作嫦娥,是偏旁類化的結果。後世典籍通用作「嫦娥」。
在這里,需要補充的是,《吳越春秋·越王陰謀外傳》載:「立東郊以祭陽,名曰東皇公,立西郊以祭陰,名西王母。」春秋戰國時期,君王和民間祭祀的的日、月神,竟然是東皇公、西王母!

在各地出土的大量漢代磚畫像,也證明西王母為當時廣受膜拜的月神。因此可以推斷,後世的月神嫦娥,當由常羲、尚儀、西王母逐步演變而來,走過了生月、占月、奔月的路程。嫦娥奔月神話在民間普遍流行,當在東漢以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部分漢代畫像中,出現了我國古代的兩位主神,伏羲雙手捧日或一手舉日、一手持規;女媧雙手捧月或一手舉月、一手持矩,二神呈交尾狀,暗喻著天地、日月、陰陽和諧等崇拜象徵。畫中的女媧圖形,就是民間俗稱的「女媧捧月」。

2、嫦娥奔月及其結果。

有關嫦娥奔月的神話,主要有三種傳說:

(1)竊葯奔月說。
現已佚亡,但資料為各古文獻普遍引用的先秦古籍《歸藏》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葯服之,遂奔月為月精」;
西漢《淮南子·覽冥訓》記載了嫦娥奔月的神話:「嫦娥竊以奔月」、「託身於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
據此可知,嫦娥是獨自偷吃了不死之葯,來到月宮的。其背叛後羿的行為,為後人所痛恨,所以將她醜化成月宮里的瘌蛤蟆。
(2)求筮占卜奔月說:
東漢張衡《靈憲》載:「羿請不死之葯於西王母,竊以奔月。將往,枚筮之於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嫦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蜍。」
此說增加了求巫內容,故事情節也有了新的發展。在獲得吉祥卦辭後,嫦娥託身月宮,不過結果未變,還是成了瘌蛤蟆。

(3)其他說法。

屈原的《楚辭·天問》中,載有後羿射傷水神河伯眼睛,奪其妻洛神為家室的疑問,民間據此推斷嫦娥與後羿感情發生裂痕,負氣奔月;

《孟子·離婁下》和《吳越春秋》及魯迅的《故事新編》都記載了逢蒙拜羿學射的傳說,民間流傳逢蒙欲搶走不死葯,嫦娥情急之下,吞葯而奔月的傳說。

但此兩說均屬牽強附會,很不可信,列出讓諸君一娛。

戰國末期到西漢初期,求仙思想在民間開始流行,到東漢道教創立後,達到鼎盛。嫦娥奔月的神話,在先秦僅見於《地藏》,多載於漢代典籍中,故事情節也得到大量補充,其隱含著的食不死葯、飛天為仙的早期方術思想,終為後期的道家所利用,而大放異彩。

因此,嫦娥奔月是神話轉化為仙話的重要標志。

話說中秋(四)

四、中秋節與中國月亮神話體系。

神話是人類在原始時期普遍誕生的精神現象,反映了原始時期人類征服自然的現實和早期樸素的想像力、概括力。令人驚訝的是,在中國上古「天地分離」與「大洪水」時代的神話中,有關太陽和天的記載很多,但有關月亮的記載卻很少。直至較晚的三皇五帝時代,才出現了月亮神話的記載。

成書於先秦時期的《山海經》,共有18卷,保存神話故事100多個,是古文獻中集大成的網路奇書,也是現存保留古代神話最多的典籍,為中國神話的濫觴!

常羲浴月——中國最早的月亮神話,就源於《山海經》。由此產生的後羿射日、嫦娥奔月、玉兔搗葯、蟾蜍蝕月、吳剛伐桂等神話和傳說,構成與豐富了中國月亮神話體系。由於諸多因素,美麗動人的月亮神話最終走向了仙話,走進了中秋節……

(一) 帝俊,月亮神話傳說中的第一個神秘人物。

帝俊,又稱帝嚳,是殷商人敬奉的東方上帝,殷民族的始祖契和周民族的始祖後稷都是他的兒子。作為著名的上古五帝之一,記載帝俊的文獻資料卻極少,而且相當混亂,神秘色彩濃厚。如帝嚳和舜有時是同一個人,而舜又是堯的女婿等等。

帝俊有三個妻子,都很有名:

第一個叫娥皇,生了一個國家,名三身國,人民都姓姚,長著一個頭,三個身子。

第二個叫羲和,是太陽的女神,生下了十個太陽兒子。在東南海外的甘淵,羲和經常用清冽的泉水,給她的兒子洗澡,使他們一個個容光煥發、精神飽滿。太陽媽媽安排孩子輪流值班,每天備好由六條無角的龍駕馭的車子,伴送孩子前去工作。

第三個妻子叫常羲,是著名的月亮女神,生下了十二個美麗的月亮女兒。在西方的郊外,常羲唱著歌兒,為美麗的女兒們洗澡,使她們更加嫵媚動人。①

帝俊的兩位妻子,竟然是中國神話里的日、月女神,可見帝俊之偉大。常羲浴月也成為中國上古神話中第一個美麗動人的月亮神話。

(二)後羿,月亮神話中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

後羿,又稱夷羿。古代傳說中善射的英雄。堯帝時和夏代太康時都有羿,但《天問》、《左傳》、《淮南子》等古文獻記載的事跡,常常相互混淆。專家考證認為,後羿是古代集善射者故事於一身的代表人物。其最主要的傳奇載於西漢時期的《淮南子·本經訓》:

唐堯時期,羲和的孩子們漸漸變得調皮任性起來,不聽媽媽勸阻,天天出來嘻戲游盪,以此為樂。雖然世界比原來更加明亮,然而酷熱把土地烤焦,萬物乾枯殆盡,人民又飢又餓,熱得昏迷不醒。一些怪禽猛獸,也趁機出來殘害人民。

人間的災難驚動了天帝常俊,他招來善於射箭的天神——後羿,賜予一張紅色的弓和一袋白色的箭,吩咐他象徵性地懲罰一下那些調皮的孩子,然後命令後羿帶著妻子嫦娥前去人間,協助堯解除人民的苦難。

後羿來到人間,被驕橫太陽的暴行所震怒。當他登上昆侖山,彎弓搭箭時,全然忘記了帝俊的囑托。那一支支利箭,憤怒地射向太陽;每射落一個太陽,天上就掉下數不清的金色毛羽,一隻只的三足烏鴉紛紛墜落。當後羿要射落最後一個太陽時,堯想起太陽對人民的好處,就派人從箭袋裡偷走了一支箭,從此天上就留下了一個太陽。這就是著名的古代神話——後羿射日。②

雖然後羿為人民立了很多大功,但射落九日,觸怒天帝,其神籍被革除是不可避免的,作為妻子的嫦娥,當然也要被株連,從此長留人間。望著思念天神生活,終日悲傷哭泣的妻子,後羿鼓起勇氣,登上了艱難險阻的昆侖山瑤池,在求得掌管生死大權的西王母的同情後,得到了「兩人吃之,可以長生不老;一人吃之,可以升天成神」的不死之葯。後羿回來後,將不死之葯交由嫦娥保管。

至此,後羿的故事基本結束,當然有關他的傳說還有很多,在此不再展開。作為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作為奔月傳說的當事人之一,後羿在嫦娥奔月神話中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也是古代神話里繼盤古、女媧之後,可歌可泣的天地英雄。盤古、女媧的英雄事跡,都是在孤獨、寂寞中完成的,悲愴而蒼涼;與他們相比,後羿的故事盡管也有悲哀成份,但他是幸運的,他不是孤獨的出現,也不是在孤獨中完成了豐功偉績。在他的傳奇里,融入了心愛的女人,還有浪漫的愛情!

(三)嫦娥——月宮的主人。

1、嫦娥為羲和的演化。

羲和浴月神話表明,常羲是最早的月亮女神,隨著民間傳說的不斷豐富,其地位逐漸為嫦娥所替代。

有關嫦娥的最早傳說,載於《呂氏春秋·勿躬》:「羲和作占日,尚儀作占月。」清畢玩注說:「尚儀即常儀」。 在這里,羲和變成了尚儀或常儀。

《文選·月賦》李善注引《歸藏》雲:「昔常娥以不死之葯奔月。「古音意「娥」與羲、儀通用。曹植《辯道論》:「素女嫦娥不若椒房之麗也。「常娥作嫦娥,是偏旁類化的結果。後世典籍通用作「嫦娥」。
在這里,需要補充的是,《吳越春秋·越王陰謀外傳》載:「立東郊以祭陽,名曰東皇公,立西郊以祭陰,名西王母。」春秋戰國時期,君王和民間祭祀的的日、月神,竟然是東皇公、西王母!

在各地出土的大量漢代磚畫像,也證明西王母為當時廣受膜拜的月神。因此可以推斷,後世的月神嫦娥,當由常羲、尚儀、西王母逐步演變而來,走過了生月、占月、奔月的路程。嫦娥奔月神話在民間普遍流行,當在東漢以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部分漢代畫像中,出現了我國古代的兩位主神,伏羲雙手捧日或一手舉日、一手持規;女媧雙手捧月或一手舉月、一手持矩,二神呈交尾狀,暗喻著天地、日月、陰陽和諧等崇拜象徵。畫中的女媧圖形,就是民間俗稱的「女媧捧月」。

2、嫦娥奔月及其結果。

有關嫦娥奔月的神話,主要有三種傳說:

(1)竊葯奔月說。
現已佚亡,但資料為各古文獻普遍引用的先秦古籍《歸藏》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葯服之,遂奔月為月精」;
西漢《淮南子·覽冥訓》記載了嫦娥奔月的神話:「嫦娥竊以奔月」、「託身於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
據此可知,嫦娥是獨自偷吃了不死之葯,來到月宮的。其背叛後羿的行為,為後人所痛恨,所以將她醜化成月宮里的瘌蛤蟆。
(2)求筮占卜奔月說:
東漢張衡《靈憲》載:「羿請不死之葯於西王母,竊以奔月。將往,枚筮之於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嫦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蜍。」
此說增加了求巫內容,故事情節也有了新的發展。在獲得吉祥卦辭後,嫦娥託身月宮,不過結果未變,還是成了瘌蛤蟆。

(3)其他說法。

屈原的《楚辭·天問》中,載有後羿射傷水神河伯眼睛,奪其妻洛神為家室的疑問,民間據此推斷嫦娥與後羿感情發生裂痕,負氣奔月;

《孟子·離婁下》和《吳越春秋》及魯迅的《故事新編》都記載了逢蒙拜羿學射的傳說,民間流傳逢蒙欲搶走不死葯,嫦娥情急之下,吞葯而奔月的傳說。

但此兩說均屬牽強附會,很不可信,列出讓諸君一娛。

戰國末期到西漢初期,求仙思想在民間開始流行,到東漢道教創立後,達到鼎盛。嫦娥奔月的神話,在先秦僅見於《地藏》,多載於漢代典籍中,故事情節也得到大量補充,其隱含著的食不死葯、飛天為仙的早期方術思想,終為後期的道家所利用,而大放異彩。

因此,嫦娥奔月是神話轉化為仙話的重要標志。

(四)蟾蜍——月宮主人的化身。

《歸藏》、《淮南子·覽冥訓》等文獻,記載著蟾蜍不僅是嫦娥的變化,還是月精。蟾蜍蘊涵的文化內涵有哪些?

1、蟾蜍為仙蟲,而非自然界的瘌蛤蟆。

《淮南子·精神訓》雲:「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日月失其行,薄蝕無光。「高誘註:「蟾蜍,蝦蟆。」月中的蟾蜍,如果是自然界中的瘌蛤蟆,是不能使月亮無光的。

《太平御覽》卷四引《春秋演孔圖》雲:「蟾蜍,月精也。」《靈憲》雲:「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兔蛤焉,陰之精。」精即精靈、神靈之義,月亮積聚陰精成為獸,即兔子與蛤蟆。照此說法,蟾蜍應是一種人格神的物化形式。

然而,月中蟾蜍的形狀到底是什麼樣的?清翟灝《通俗篇》雲:「『三腳蝦蟆跳上天』……因有『三腳蝦蟆無處尋』之諺。」清東軒主人《述異記》雲:「古謂蟾三足,窟月而居,為仙蟲。」

後世的傳說,終於揭開了蟾蜍神秘的面紗,蟾蜍原來是三隻腳的仙蟲,名為「三足蟾」,還可以從地上跳到天上!

2、蟾蜍食月的傳說。

在漢代,人們掌握了月亮陰晴圓缺的規律,如西漢《周髀算經》雲:「日兆月,月光乃生,故成明月。」張衡的《論衡、靈憲》雲:「故月光生日之所照魄(虧缺),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也。」把月相盈虧的道理說得很清楚。

但此前的古人,認為月亮的盈缺是蟾蜍吃月的緣故,古籍里也就有了「蟾蜍食月」的傳說,如《淮南子·說林訓》雲:「月照天下,蝕於詹諸。」高註:「詹諸,月中蝦蟆,食月,故曰食於詹諸。」月盈、月虧是蟾蜍吃月的結果,來自古人對月亮模糊隱影的豐富想像力。

3、民間與蟾蜍有關的其他傳說。

由於蟾蜍是月中仙蟲,漸為民間追捧,傳說也越來越離奇:(1)蟾蜍為長生不老的仙葯,如《玄中記》載:「千歲蟾蜍,頭生角,得而食之,壽千歲。」蟾葯成為皇帝難求的仙家奇品。(2)三足蟾為財富之兆,傳說得之則發財致富。《列仙全傳》記載了劉海用銅錢釣三腳金蟾的故事,民間俗稱「劉海戲金蟾」,其素材為後世文學和地方戲劇大量採用,影響較大。

(五)玉兔——仙家的代言人。
玉兔,中秋美好的象徵。月兔的記載,最早見於屈原的《楚辭·天問》:「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意思是說:月亮你有何種功德,圓缺周始竟然長生不老?你清清靜靜,為什麼肚中還養了一隻兔子?
資料表明,最遲在戰國末期就有了月中玉兔的傳說。按照東漢文獻《靈憲》的說法,月精卻是以兔子和蟾蜍的形態存在,如何解釋兩者之間的關系?
1、月亮里的兔和蟾蜍。
古人對兔和蟾蜍的看法,一直爭無定論:
按照陰陽學說的觀點,兔和蟾蜍是代表著陰和陽的兩種神物:《藝文類聚》卷一引《五經通義》雲:「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並,明陰系陽也。」
全盤否定之說:王充《論衡·說日篇》雲:「儒者曰:『月中有兔、蟾蜍。』夫月者,水也,水中有生物,非兔、蟾蜍也……豈反螺與蚌耶?」王充認為相比兔、蟾蜍而言,水中的螺、蚌更有資格居於月中,實際上否定了月中蟾蜍和兔之說。
直至民國時期,此爭論才有了定論:聞一多先生的《天問釋天》,列舉11條理由證明:蟾蜍的蜍與兔,古音相通,月兔亦由蟾蜍衍化而來。蟾兔原是一物兩名,成為兩種不同物名,系後人以訛傳訛。此說為眾多學者認同。
有關兔和蟾蜍的爭議,似乎可以結束了。但1978年,湖北隨縣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漆衣箱箱蓋上,描繪著月亮,月亮里的動物頭如虎、身、尾如兔,此文物距今2400多年。專家考證為,系月中陰影從虎變為兔的過渡形式。另《左傳.宣公四年》中載,楚人稱虎為於(wu)菟(tu),顧菟是其同音詞。月中之物,楚人認為是虎。此資料驗證了屈原《天問》中的「顧菟」為兔,但楚地區的崇拜物不能代表其他地區。如西漢馬王堆1號坑出土的帛畫中,月亮中就有玉兔、蟾蜍圖案。
2、玉兔是嫦娥的化身,搗制仙葯為主要任務。
晉代傅玄《擬天問》說:「月中何有?白兔搗葯。」 李商隱的詩說:「嫦娥搗葯無窮已,玉女投壺未肯休。」 陳陶詩說:「孀居應寂寞,搗葯青冥愁。」
在此,白兔成了嫦娥的化身。原來民間流傳的嫦娥變成癩蛤蟆之說,逐步退位和消失,這是民間原諒嫦娥私奔的結果。

宋人編撰的《樂府詩集》中,載東漢《相和歌辭·董逃行》:「採取神葯若木端,白兔長跪搗葯蝦蟆丸。」《相和歌辭·董逃行》說:「奉上陛下一玉拌,服此葯可得神仙。」 這里所說的采於若木端而搗制的神葯——蝦蟆丸,不是普通的神葯,而是長生不老之葯。玉免搗葯的傳說即來源於此。

在道教中,玉兔常常與金烏相對,表示金丹修煉的陰陽協調。

3、佛教中玉兔搗葯的傳說。

唐朝,漢傳佛教將印度的兔子傳說,加入中土情感後,揉合為中國兔子成道的傳說。《大唐西域記》第7卷載:,在森林裡,住著兔子、狐狸和猴子三個好朋友。由於當時適逢戰亂,民不聊生,很多人沒有東西吃。有一天,它們在門口發現一位因飢餓而昏倒的老公公。為救活老公公,它們分頭出去找食物。但未能找到食物,兔子為了解除大家的飢餓,便自願犧牲自己。當兔子跳入熱鍋的一剎那,突然有一雙溫暖的大手,將兔子從滾燙的鍋子撈出來。原來,兔子的善心,感動了玉皇大帝,將兔子解救出來,並且封他為「玉兔」,在月亮里陪伴月神娘娘嫦娥,讓大家時時感念兔子的慈悲心胸。

4、舊時的中秋寵物——兔兒爺。

隨著中秋節俗在民間的流行,玉兔也成為民間的膜拜神靈,形象更加生動。晚清人稱玉兔像為「兔兒爺」;民國《萬全縣志》載,「本世紀初,民間祭月稱為「供兔兒爺」。

兔兒爺的質料為泥胎,身高從二、三寸至三、四尺不等;兔首人身,披甲胄,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著兩只大耳朵,亦謔亦諧。有曲為證"莫提舊債萬愁刪,忘卻時光心自閑。瞥眼忽驚佳節近,滿街掙擺兔兒山"。過中秋,家裡擺個兔爺像,再配個兔兒奶奶,確實很有節慶氣氛。兔兒爺被「請」回家,只能在中秋節祭祀一天,八月十六就成為孩子們手中的玩具。

(六)吳剛伐桂——悲壯的殉道者。

中國月亮神話傳說體系的最後形成,以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天咫》記載的吳剛伐桂傳說的出現作為標志:

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生長著繁茂的桂樹,有五百多丈高。下有一人,經常砍伐它。但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倒。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③

常羲浴月神話、羿神話、嫦娥奔月神話、玉兔搗葯和吳剛伐桂傳說,一同構成了中國完整的月亮神話系統。整個月亮神話體系看似無緒,其實內部聯系密切,演變的脈絡清晰可尋。

吳剛伐桂的傳說出現最晚,但來源卻很古老,隱含著的道家思想也最深,實為月亮神話體系的仙話總結。

1、吳剛伐桂的原型。

託名漢人東方朔所撰,實為南北朝人所著的《神異經·東荒經》載:「東方荒外有豫章焉。此樹主九州。其高千丈,圍百尺,本上三百丈,本如有條枝,敷張如帳。上有玄狐黑猿,枝主一州,南北並列,面向西南。有九方士操斧伐之,以佔九州吉凶,斫之復生,其州有福。創者,州伯有病。積歲不復者,其州滅之。」

九個方士,拿著斧子,砍伐預示著天下吉凶的巨樹,吳剛伐桂的情節與此何其相似。只是將伐木為占,改為砍「斫之復生」的桂樹,無名號的九方士變為學仙者吳剛,兩個傳說為道家不死神話的一脈相承。

2、吳剛的來歷。

「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 這是《酉陽雜俎·天咫》中,對吳剛的介紹,內容含糊不清,令人疑惑。產生的新問題是,吳剛到底犯了什麼過錯,才受到如此殘酷的懲罰?

後世之人,發揮豐富的想像力,牽強附會,根據《山海經·海內經》中的有關資料,經過加工,終於作出了圓滿解釋,也創造了新的傳說:吳剛原名吳權,是西河人。炎帝的孫子伯陵,趁吳剛離家三年,學習仙道的時機,與吳剛妻子私通,還生下三個兒子,名叫鼓、延、殳。④

吳剛學仙回來,得知真情,一怒之下,殺死伯陵。憤怒的炎帝,將吳剛發配到月宮,命令他砍伐不死的桂樹,作為永無休止的懲罰,以發泄心中的怒氣。

吳剛的妻子對丈夫的遭遇很內疚,讓三個兒子到月宮里陪伴父親,一個變成了蟾蜍,一個變成了玉兔,還有一個不詳。

民間傳說,八月十五日這天,既是月神娘娘的生日,也是吳剛一年中僅有的休息日。

李白詩雲「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千百年來,寂寞的廣寒宮,孤獨的砍樹人,默默述說著悲涼的故事……

3、月中的桂樹及其傳說。

宋代楊萬里的贊桂花詩雲:「不是人間種,疑是月里來。廣寒香一點,吹得滿山開。」桂花以其特有的芳馨,為世人所喜愛。吳剛砍伐的桂樹,更是仙家奇珍。

(1)月中桂樹的真相。

根據《淮南子》等書記載,中國民間曾流行著「月中有仙人桂樹」的傳說,並推斷月亮出生的時候,狀如仙人的腳,漸漸長大成形,桂樹也和月亮一起長大。

《神異經》里高千丈的「主九州」之樹,在生性豁達浪漫的唐朝人眼中,變成高達五百丈的桂樹,雖然個頭矮了一半,但「斫之,樹創隨合」的仙靈之氣,大大勝過前者。考其來源,在東漢磚畫像中,桂枝已經成為仙家裝飾,增添仙界靈氣;它出自《山海經·海內西經》:「開明北有不死樹。」因此,吳剛砍伐的桂樹,其實就是不死樹。

(2)「月落桂子」的傳說。

民間流傳的月落桂子之說,載於宋王象之《地紀勝》:「月桂峰,在(杭州)武林山。(僧)遵式《月桂峰詩序》雲:『想像中桂子,常墜此峰,生成大木,其花白,其實丹。』」

吳剛伐桂的傳說,使月宮充滿了仙家靈氣,也為道家的不死思想作了全面詮釋,吃不死葯而奔月的嫦娥、搗仙葯的玉兔、延年益壽的蟾葯、仙人吳剛,無一不與神仙有著密切關系。

(七)月亮神話體系的文化內涵。

在月亮神話體系中,被稱為神話的只有兩個,即羲和浴月與嫦娥奔月,其他的只是傳說,它們一同構成了中國的月亮神話體系。

羲和浴月神話保留了古代神話的質朴,清新而自然;其他的神話傳說人為雕琢痕跡明顯,充溢著道教仙氣。

嫦娥神話,是對月亮陰晴圓缺現象的解釋,也是古人「月亮不死、死則又育」觀點的再現。如月盈代表著生,月虧代表著死,死而復生,代表著生命的輪回;桂樹創而隨愈,嫦娥和吳剛由人間遷往異境——月宮,成為仙人,玉兔和仙葯,蟾的冬眠春蘇,都是「不死」的象徵。

吳剛伐桂傳說的出現,表明月神已由原始的自然崇拜神,演化為道教色彩濃厚的神仙,月宮也成為天地之間的第三界,即仙界懲罰過錯的流放地。因此,嫦娥奔月神話,能在口頭和藝術上保持長久的生命力,不是偶然的。她是中國神話被仙話的最早標志之一,也因中秋節習俗的流行而大放光明。

在中國文化傳統中,月神總是以一個純潔完美、柔情萬千的女子形象出現,這是陰柔美學發展的產物,也是世人追求溫馨和柔美的結果,其根源來自原始時期的女性崇拜,在今天,表現為對母愛的嚮往、懷念與眷戀……

看吧,皎潔的月亮,已經升起;迷人的中秋,即將來臨;且聽秋風吟,且舉金玉樽:「月到中秋分外明」……

(完)

引註:

①《山海經·大荒南經》:「有人三身,帝俊妻生此三身之國,姓姚」 ;《山海經·大荒南經》:「東南海以外,甘水之間,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②《山海經·海內經》:「帝俊賜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國」 ;《楚辭·天問》王逸註:「羿仰射九日,中其九日,日中九鳥皆死,墮其羽翼。」;《淮南子·本經訓》:「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堯乃使羿,……上射十日。」高誘註:「十日並出,羿射去九。」

③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天咫》載:「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桂。」

④《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通)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為侯,鼓、延是始為鍾,為樂風。」

主要參考資料:

1、團圓餅與月亮節(蕭放)

2、《山海經校注》(袁珂,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3、《中國古代神話》(袁珂,2004年華夏出版社)

4、《諸神的起源》(何新,2002年時事出版社)

5、《中國民神66,燕人,1990年三聯書店》

呵呵...沒事慢慢看吧...
參考資料:....

H. 上海人中秋節為什麼要吃鴨子,毛豆和芋艿

芋艿,江浙一帶中秋節有吃芋艿的習俗,農歷八月正好是芋艿上市時節,而且江南方言念芋艿諧音「運來」。所以,中秋吃芋艿,不僅一享口福,而且表示好運連連。

鴨子,在乾燥的秋季吃鴨子,也是對身體頗有裨益。毛豆,又稱「毛豆莢」,「莢」音諧「吉」,表示吉祥如意。

秋分曾是中秋節,歡聚同食慶豐收

民間故事中,關於中秋流傳最廣的就是嫦娥奔月,許多人認為中秋節就是源自這個上古神話傳說。的確,中秋節的習俗在上古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但起源卻比神話更早——源自古代人民日常對天象的崇拜。

越是不了解的東西越神秘,越神秘的東西越容易被賦予想像中的神力和崇拜。古代,大家認為最神秘的東西就是天象,太陽、月亮、星星等天體就是先民最早的崇拜對象,我國許多傳統節日都與之相關,比如七夕節、中秋節等。

「中秋一詞,最早在《周禮》中出現,唐代就已經有很多相關詩詞,宋代以後日漸盛行,成為了我國闔家團圓,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節。」北京博物館學會非遺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李彩萍老師介紹,中秋節,顧名思義,是仲秋之中的節日。農歷八月是秋天的第二個月,也被稱作仲秋。最早的中秋節就在八月,但不是八月十五,而是秋分。

在古代,農耕順應四季,只有秋天是物產最豐富的豐收季節。秋分時節,瓜果成熟,五穀豐收,大家選在這個時候相聚,擺上一桌瓜果,做上一鍋新糧做的飯,先祭月以感謝大自然的賜予,再歡聚同食以慶豐收。因為有著祭月的習俗,所以秋分這天也被稱作祭月節。

I. 中秋節上海人喜歡吃什麼

上海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和鴨子外,還會吃芋艿,有些是把芋艿放老鴨湯里,再加上點扁尖筍燉來吃,也有的是直接蔥油爆炒。芋艿是用球莖繁殖的植物,象徵著「母子相依」,因此中秋吃芋艿,有著美好的寓意。江南方言念芋艿諧音「運來」。所以,中秋吃芋艿,不僅一享口福,而且表示好運連連。

J. 上海人中秋節要吃什麼

吃月餅。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10)上海人中秋吃什麼擴展閱讀;

中秋節的習俗

1、賞月

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2、吃月餅

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3、祭月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