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上海指南 » 上海外灘為什麼叫外灘
擴展閱讀
福州哪裡景觀好 2024-10-15 17:10:10
北京銀泰中心怎麼走 2024-10-15 17:10:07
天津高中電話是多少 2024-10-15 17:09:21

上海外灘為什麼叫外灘

發布時間: 2022-05-24 03:57:07

㈠ 上海"外灘"名稱的來歷

在上海的地名習慣用詞中,一般把河流的上游叫作「里」,河流的下游叫作「外」,如今天上海人習慣把虹口港上的漢陽路橋叫作「堅虹橋」,把長治路橋叫作「中虹橋」,把大名路橋叫作「外虹橋」,就是根據橋所在河流的位置來取名的。同樣,今蘇州河入黃浦江口的第一座橋叫作「外白渡橋」,依次向里的橋也俗稱「里白渡橋」(今乍浦路橋)、三白渡橋(今四川路橋)。如以縣城為依據時,距城近的地方稱為「里」,距城遠的地方稱為「外」,今南市區的「里成瓜街」和「外成瓜街」;「里倉橋」和「外企橋」等就是以此得名的。

進入上海縣城附近的黃浦江在陸家浜出口處形成一個急彎,於是上海人就以陸家浜為界,其上游稱為「里黃浦」,下游稱為『外黃浦」。里黃浦的河灘叫作「里黃浦灘」,又稱「里灘」,外黃浦的灘地就叫作「外黃浦灘」,又稱「黃浦灘」或「外灘」。
http://bk..com/view/5181.htm

㈡ 上海為什麼叫做上海灘

因為上海的外灘是位於黃浦區東部,東濱黃浦江。原泛指十六鋪、中山東二路、外馬路交會處至蘇州河之間沿黃浦江西岸的狹長地帶,現南端約起自新開河。

這里原是黃浦江灘地,上海開埠後,殖民主義者在此築路,西人稱之為The Bund,中文寫作外灘或黃浦灘,南段稱法蘭西外灘。築路後,銀行、洋行集中,著名的有匯豐銀行大樓、海關大樓、中國銀行大樓等,這些大樓建築風格各異。

現外灘是上海市的金融中心之一,設有海關、中外銀行等。也因為外灘曾經有很多銀行、洋行,是上海經濟發達的一個中心,因此十分有名,人們就常常用上海灘代指上海。

(2)上海外灘為什麼叫外灘擴展閱讀:

上海坐落在長江的出海口,早在6000多年前這里便有人居住了。可以說它的歷史非常長,但是它的輝煌歲月卻很短。不像北京、南京那樣的古都,能得到帝王們的垂憐;這里從來沒造過豪華的宮殿,甚至連城牆都沒有。

直到清道光時期,因為在鴉片戰爭中失利,跟英國人簽訂了不平等條約,上海作為通商口岸被要求開放,上海才開始的它的繁榮。

外灘又名中山東一路,全長約1.5公里。位於浦西,東臨黃浦江,西面為哥特式、羅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52幢風格各異的大樓,被稱為「萬國建築博覽群」。

黃浦江是流經上海市區最大的河流,黃浦江源頭坐落在浙江安吉龍王山自然保護區內。由於黃浦江通江接海,受到潮汐影響,平均每天兩次有明顯的漲潮和退潮現象,一天內的水位落差可達4米以上,如遇天文大潮,水位落差就更大了。

上海外灘面對開闊的母親河----黃浦江,背倚造型嚴謹、風格迥異的建築群。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及近百年來在經濟活動領域對上海乃至中國的影響,使其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

上海外灘的江面、長堤、綠化帶及美輪美奐的建築群所構成的街景,是最具有特徵的上海景觀.1995年被評選為「90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觀」之一。

㈢ 外灘是什麼

是一個地名。

外灘位於上海市黃浦區的黃浦江畔,即外黃浦灘,為中國歷史文化街區。

1844年(清道光廿四年)起,外灘這一帶被劃為英國租界,成為上海十里洋場的真實寫照,也是舊上海租界區以及整個上海近代城市開始的起點。

外灘全長1.5公里,南起延安東路,北至蘇州河上的外白渡橋,東面即黃浦江,西面是舊上海金融、外貿機構的集中地。上海辟為商埠以後,外國的銀行、商行、總會、報社開始在此雲集,外灘成為全國乃至遠東的金融中心。

天津也有外灘,稱為天津塘沽外灘。海河外灘公園是天津市於2003年綜合開發海河的龍頭工程,外灘高水平設計,高質量建設,是塘沽城市建設的一大手筆。於2003年2月開工,當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是集休閑、娛樂、購物、上鏡、美食於一體的景觀區,是天津濱海地區最大的休閑廣場。

(3)上海外灘為什麼叫外灘擴展閱讀:

天津塘沽外灘,既有氣勢魂雄的建築架構,又有小巧別致的多組建築小品,這一切無不體現了設計者們的精心構思和高超技藝。漫步在海河外灘,可謂景中有景,景外有景、移步換景,在這里不得不提一下外灘的迷人夜景。

入夜,景觀效果燈,固定地面燈,移動掃射燈,建築裝飾燈,街面廣告燈,船上流動燈……萬盞燈火齊明,天上繁星,地上燈火,水面倒影,波光漣漣,燈、光、水、電高科技組合構成絢爛多姿的繁華燈光世界,其豐富的色彩和燈光變換令人目不暇接,如入仙境一般。

外灘坐落在海河「U」字形轉彎處,水面寬闊,波光漣漪,景與水交融,每個景區均有水系縈繞,瀑布、流泉、湖水、沙灘。遊人曾說過「河流是城市的眼睛」。塘沽因有海河而秀美,海河因有外灘而靈動;橋與河輝映,海河大橋和即將興建的提升式大橋近在外灘兩側,高架海河之上。

借景效果明顯,其適中距離與外灘十分和諧;動與靜結合,固定的建築群體雖為靜物,其造型所反映出的內涵卻生動靈活,蓬勃張揚,水上噴泉,大橋的起上落下,周圍的高樓林立,岸上的車水馬龍,河中船舶往來穿梭,無不展現現代城市生活的節奏和韻律,似一幅城市現代市景圖陳列於海河岸邊。

㈣ 上海的外灘為什麼叫外灘

外灘,即外黃浦灘。外,上海人通常稱河流下游。灘,河海邊淤積成的平地或水中的沙洲。上海起初是中等縣城,周圍沒有堤壩,只是一些灘地而已。陸家浜上游為里,下游為外。所以外灘就是指,陸家浜到蘇州河的黃浦灘地。

㈤ 外灘為什麼叫「the bund」

上海開埠以來,很多英文文獻開始用The Bund表述原英租界的黃浦江灘。1876年《北華捷報》繪制的「上海英美租界道路圖」將英租界的黃浦灘標示為「Bundor Yang-tsze Road」。但是直到19世紀70年代後期,中國文人王韜仍寫著「浦濱月色,最可娛人」的句子,可見「外灘」並不是Bund的對應漢譯。

Bund一詞源於印度語,這個詞是英國人17世紀在印度根帕西人(Parsees)學來的。這個表示「東方水域的江岸」的單詞從波斯語系輾轉漂泊至印度,又被英國人帶到了古老的中國,讓人似乎窺見了古代絲綢之路留下的微妙印跡,而又感嘆它來到上海的方式!

中文裡面,「外灘」的「外」,不是里外之外,而是外國人之外。外國人進入了這一段黃浦江濱若干年之後,中國人終於統一了稱呼:外灘。但此前,這里數世紀以來一直被稱作黃浦灘、浦濱……直到1898年,《申報》的廣告欄里才第一次出現「外灘」的字眼,這是「寶順洋行保險」的廣告:「……倘荷見顧請至二馬路外灘」。可見,開埠足足60多年後,「外灘」一詞才在國人中間流傳使用。

國人傳統的思想里,是沒有「外國」稱謂的,稱呼外族曾經用「蠻夷戎狄」。乘船來自海上的,當然是夷人。但有著悠久海上交往史的上海人,也用更為中性一點的「洋人」,稱整個租界為「洋場」。只是,對於黃浦江灘,卻很長時間並沒有「洋灘」之稱,大概是因為開埠初期黃浦江濱上洋行的「泊岸交易」和中國人日常生活聯系不大,而且租界作為「夷場」、「洋場」突然的侵入,讓文人士大夫不願深入研究,所以沒有特別想出新名稱來描述。

另外,Bund最早的景觀與其說是「優、美、先進」,倒不如說「奇異、亂、厭」。黃埔江濱所能看到的沿街建築大多為「港腳商人」出身的洋行大班們建造的洋行。這些房屋底層幾乎都沒有什麼裝飾、陳設,旁側建有買辦小屋和堆存鴉片的棧房,大多相當雜亂;屋前築有泥路直通黃浦江灘私家狹小的木質碼頭和高低不一的簡陋籬笆,江邊私家駁船碼頭密密匝匝,長短不一地伸向黃浦江心,雜亂而令人生厭。直到華洋漸漸雜居;而上海也成為西學東漸之要沖,改良思潮之溫室,Bund開始成為上海人生活一部分的時候,「夷」、「洋」在上海人的字典里出現的頻率漸漸變少,而更多地開始使用了「外國」、「外國人」的稱呼,基本上在1912之後,黃浦灘「變成」了——外灘。

㈥ 上海的外灘為什麼叫外灘呢

上海的外灘為什麼叫外灘有兩種說法:

1:史料記載,「上海」之稱最早見於北宋《水利志》,因當時吳淞江(現在蘇州河的前身)南面有18條大支流,內有上海浦和下海浦,因此得名。而上海人又以形成彎的陸家浜為界,將浦江上游稱為「里黃浦」,下游稱「外黃浦」,里黃浦的河灘叫「里灘」,外黃浦的灘地叫「外灘」,「外灘」名稱由此而來。距今720餘年前,在我們生活的浦江兩岸土地上,正式出現了「上海縣」的行政建制。上海的歷史,開始書寫。

2:外灘之「外」外灘的「外」應是「外國」之「外」。在明代,老百姓把外灘叫黃浦灘。到1860年,咸豐皇帝開始把外國人叫外洋國人,李鴻章在上海辦了個外國語學院,稱為外國語學堂,「外國」這個詞開始在社會上廣泛使用。19世紀末,寶順洋行登了一則廣告,使用「外灘」代替「黃浦灘」。外灘之「灘」按照中國傳統,河流兩旁的延伸部分被稱為「灘」,外灘的「灘」就是這個意思。

㈦ 外灘的命名理由

外灘,位於上海市中心區的黃浦江畔,她是上海的風景線,是到上海觀光的遊客必到之地。1840年以後,上海作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對外開放,1845年英國殖民主義者搶占外灘,建立了英租界。1849年,法國殖民者也搶占外灘建立了法租界。自此至20世紀40年代初,外灘一直被英科界和法科界占據,並分別被叫作「英科界外灘」和「法蘭西外灘」。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和法租界的公董局分別為它們的最高市政組織和領導機構。

租界嚴然是一個主權區,西方列強以他們的方式經營、管理。建設租界,外灘就成了租界最早建設和最繁華之地。早期的外灘是一個對外貿易的中心,這里洋行林立,貿易繁榮。19世紀後期開始,許多外資和華資銀行在外灘建立,這里成了上海的「金融街」,又有「東方華爾街」之稱。

於是,外灘成了一塊「風水寶地」。在外灘擁有一塊土地,不僅是財富的象徵,更是名譽的象徵。商行、金融企業在外灘佔有一席之地後,即大興土木,營建公司大樓。外灘的建築大多經過三次或三次以上的重建,各國建築師在這里大顯身手,便面積不算大的外灘集中了二十餘幢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風格的建築,故外灘又有「萬國建築博覽」之稱。

黃浦江是流經上海市區最大的河流,她發源於澱山湖(今屬上海市青浦區),由東南至鬧行附近沿正東,於原陸家浜口(今南浦大橋附近)北折,從吳淞口注入長江。黃浦江以進入市區段的江面最寬,約為800米。由於黃浦江通江接海,受到潮汐影響,平均每天兩次有明顯的漲潮和退潮現象,一天內的水位落差可達4米以上,如遇天文大潮,水位落差就更大了。

在一百五十年前,上海僅是江南沿海的一個中等縣城,航運事業很不發達,人們沒必要,也沒能力在沿江修築堤岸,所以除東門黃浦江岸外大部分江岸是一片自然灘地,退潮時,江水聚滯在河床中心,露出一大片灘地,漲潮時,江水又沒過河灘。黃浦江是上海的主要河道,由於江寬水急,逆水而行的船隻就須拉纖行走。幾百年來,纖夫的足跡就在黃浦江灘踩出一條曲折多彎的小道,人們稱之「纖道」,這纖道就是外灘最早的路了。

在上海的地名習慣用詞中,一般把河流的上游叫作「里」,河流的下游叫作「外」,如今天上海人習慣把虹口港上的漢陽路橋叫作「堅虹橋」,把長治路橋叫作「中虹橋」,把大名路橋叫作「外虹橋」,就是根據橋所在河流的位置來取名的。同樣,今蘇州河入黃浦江口的第一座橋叫作「外白渡橋」,依次向里的橋也俗稱「里白渡橋」(今乍浦路橋)、三白渡橋(今四川路橋)。如以縣城為依據時,距城近的地方稱為「里」,距城遠的地方稱為「外」,今南市區的「里成瓜街」和「外成瓜街」;「里倉橋」和「外企橋」等就是以此得名的。

進入上海縣城附近的黃浦江在陸家浜出口處形成一個急彎,於是上海人就以陸家浜為界,其上游稱為「里黃浦」,下游稱為『外黃浦」。里黃浦的河灘叫作「里黃浦灘」,又稱「里灘」,外黃浦的灘地就叫作「外黃浦灘」,又稱「黃浦灘」或「外灘」。

根據上述,「外灘』它該指從陸家深至蘇州河的黃浦灘地,這原來是不錯的。清康熙二十二年,清軍收復了台灣,鄭成功之孫鄭克埃投降,標志著沿海反清武裝全部肅清。康熙二十四年(168年),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頒布了《馳海禁令》,即放鬆和放寬了從明初開始實行的禁止近海航運和貿易的「海禁」政策,中國近海航運和貿易又開始活躍起來了。位於中國南北海岸線中點的上海,是長江的出海日,又背倚中國最富庶的杭嘉湖平原,很快成為中國沿海的重要港口,與上海縣城小東門、大東門、小南門相近的黃浦江灘相繼建起了碼頭、堆棧、商行,從而促進了上海的城市經濟和建設的發展。大概在康熙四十年後,從陸家浜到方浜(今方浜路)的黃浦江灘地逐漸消失在不斷興建的各種建築中,從此,『外灘」的實際區域就是今方浜路到蘇州河邊的黃浦江岸。

㈧ 上海外灘歷史來源

外灘之「外」 外灘的「外」應是「外國」之「外」。在明代,老百姓把外灘叫黃浦灘。到1860年,咸豐皇帝開始把外國人叫外洋國人,李鴻章在上海辦了個外國語學院,稱為外國語學堂,「外國」這個詞開始在社會上廣泛使用。19世紀末,寶順洋行登了一則廣告,使用「外灘」代替「黃浦灘」。 外灘之「灘」 按照中國傳統,河流兩旁的延伸部分被稱為「灘」,外灘的「灘」就是這個意思。1843年的外灘是指外灘公園之灘,可以說是個不死不活的長灘,當時那裡建了大量的私人碼頭。後來英國人發布一條命令,對所有的私人碼頭均不承認,並用鋼筋混凝土築了一條浚浦線,外灘的岸線從此固定下來。外灘一開始是英國人專管領地,後來美國人進入干涉,外灘變成了公共租界,就成了公灘,也就是現在這樣一個社會公共空間。 外灘的翻譯 The bund」並不是外灘的英譯,對英國人來講,「the bund」也是外來語。中世紀時,奧斯曼帝國東征,阿拉伯中一個叫帕西的民族逃到印度,英國人到印度後,叫帕西人介紹東方的河灘,帕西人稱之:the bund。英國人來到上海後,就借用了「The bund」。

麻煩採納,謝謝!

㈨ 看懂上海:為啥叫「外灘」

上海」之稱最早見於北宋《水利志》,因當時吳淞江(現在蘇州河的前身)南面有18條大支流,內有上海浦和下海浦,因此得名。

而上海人又以形成彎的陸家浜為界,將浦江上游稱為「里黃浦」,下游稱「外黃浦」,里黃浦的河灘叫「里灘」,外黃浦的灘地叫「外灘」,「外灘」名稱由此而來。

距今720餘年前,在我們生活的浦江兩岸土地上,正式出現了「上海縣」的行政建制。上海的歷史,開始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