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深圳市是從什麼時候改革開放的.
1979年。
1979年,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廣東、福建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並決定在深圳、珠海、廈門、汕頭試辦經濟特區,福建省和廣東省成為全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省份之一。
1979年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深圳設龍崗、葵涌、龍華、羅湖、南頭、松崗6個管理區。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中通過了由國務院提出的《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
。這一天,被稱為「深圳生日」。
(1)深圳什麼時候升級為地級市擴展閱讀:
經濟特區的發展:
1979年4月鄧小平首次提出要開辦「出口特區」,後於1980年3月,「出口特區」改名為「經濟特區」,並在深圳加以實施。按其實質,經濟特區也是世界自由港區的主要形式之一。
以減免關稅等優惠措施為手段,通過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鼓勵外商投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方法,以達促進特區所在國經濟技術發展的目的。經濟特區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靈活的經濟措施和特殊的經濟管理體制,並堅持以外向型經濟為發展目標。
中國經濟特區誕生於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長於90年代。經濟特區的設置標志中國改革開放進一步發展。截至目前,中國大陸地區共有7個經濟特區。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1988年4月,設立海南經濟特區。
1992年中國加快改革開放後經濟特區模式移到國家級新區,上海浦東等國家級新區新的特區擴大改革等發展起來,成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重要標志。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會議上中央正式批准霍爾果斯、喀什設立經濟特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改革開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深圳
『貳』 為什麼叫深圳市深圳名字的由來有誰知道啊
根據惠州市委黨史研究室編著的書籍《惠陽地區助力深圳特區建立史錄》(以下簡稱《史錄》)記載,20世紀70年代末,惠陽地委根據當時中央的有關政策舉措,為充分發揮寶安縣毗鄰香港的區位優勢,發展對外經濟合作,首次提出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
這還要從1978年8月22日中共惠陽地委向省委報送的《關於寶安縣改為深圳市的請示報告》說起。其中提出,「寶安這個地方將要建成為外貿基地,深圳將建為旅遊區。為了進一步搞好邊防,根據省委的指示精神,經地委常委討論,我們建議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這個市的建制相當於地區級,即低於地委半級、高於縣半級的建制,仍受地委領導。」這是正式文件中第一次出現「深圳市」名稱。
不少人有這樣的疑問,寶安撤縣設市時為何不叫「寶安市」而叫「深圳市」?
原來,在設立深圳市之前,作為地名的深圳還是惠陽地區寶安縣的一個小鎮——深圳鎮。由於與香港只有一河之隔,深圳口岸比寶安縣更知名。
據《史錄》記載,寶安縣在名稱上改為深圳市還是寶安市,當時意見不太統一。惠陽地委和寶安縣委認為,「必須把全縣所轄范圍改為市,名稱叫深圳為好,因為深圳口岸全世界早已聞名,而寶安縣則很少人知道」。省委最終採納了這一建議。
時間回到1979年3月5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將寶安縣改為深圳市,以寶安縣的行政區域為深圳市的行政區域。屬中共廣東省委和中共惠陽地委雙重領導。這個文件標志著深圳市正式成立。
隨後的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完成了特區設置的立法程序,標志著深圳經濟特區正式誕生。
《史錄》記載,在廣東省委的大力支持下,當時的惠陽地委為深圳加快縣改市和試辦經濟特區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人財物等各方面提供了充分的支持,為深圳特區前期的艱難起步創造了條件。
惠州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黃敏介紹,惠陽地區在深圳建市和設立特區之初,在深圳的建制、人力的支援、資金的支持、土地的徵用等方面提供了很多支持,發揮了獨特的歷史作用。
史料顯示,深圳市成立後,為了盡快建成商品出口基地,惠陽地委和惠陽地革委,在資金非常困難的情況下,想盡辦法,籌集資金支持深圳建設。以1979年為例,共撥款資金1361.5萬元,主要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和投入出口商品基地。其中,寶安電廠1000萬元,用於電廠三通一平;深圳至東莞電力線路改造100萬元;深圳市水產局165萬元,用於建設養魚蝦基地1萬畝、養蚝基地43萬畝;深圳市水產供銷公司25.6萬元,用於購置進口水產設備和土建工程;深圳港碼頭建設31萬元;其他方面建設共39.9萬元。
為解決深圳當時幹部、技術員等缺乏問題,根據省委的指示,惠陽地委對人員的調動作了充分部署,從惠陽地區各縣抽調,相當部分骨幹人員調入了深圳,成為敢闖敢乾的深圳建設者、「拓荒牛」。
『叄』 深圳在什麼時候由寶安縣改名為深圳市的為什麼要該
1979年3月,中央和廣東省決定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受廣東省和惠陽地區雙重領導;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正式將深圳定為「經濟特區」;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為副省級市。1988年11月,國務院批准深圳市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並賦予其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1992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規的權力。
建市之初轄深圳、南頭、松崗、龍華、葵涌、龍崗6個區。1979年10月,設立羅湖區。1980年7月,分羅湖區,成立沙頭角區。1981年10月,恢復寶安縣建制,轄特區外的1577平方公里。1983年9月至1984年8月,特區內設立羅湖、上步、南頭、沙頭角、蛇口5個管理區。1990年1月,撤銷特區內管理區,設立福田、羅湖和南山3個區。1993年1月,撤銷寶安縣,設立寶安、龍崗兩區。1997年10月,從羅湖區分出鹽田區。2004年成為無農村的城市.
「深圳」地名始見史籍於1410年(明永樂八年),於清朝初年建墟。當地的方言俗稱田野間的水溝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澤密布,村落邊有一條深水溝而得名。
深圳又稱鵬城。
『肆』 深圳沒變成直轄市之前粵b代表哪個城市
深圳1979年就成為經濟特區了,一開始就設立地級市,由廣東省直轄,並改為計劃單列市,升副省級市,地位那時候就開始提升了。1979年是什麼車牌,全省用一個代碼的,不分地市,廣東的地級市是15-×××××,屬於地區管轄的縣是45-×××××,後來15牌不夠還加了75-×××××。到了1984年10月1日開始換發八二式車牌,深圳在廣東的地位已經僅次於廣州了,這時候深圳的車牌是「廣東02-×××××」,到1994年10月1日開始換發現行的九二式車牌,深圳用「粵B-×××××」屬於順理成章的了。
『伍』 深圳是什麼時候封為地級市的
深圳是1979年11月成為地級市的。
1979年3月,中央和廣東省決定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受廣東省和惠陽地區雙重領導;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
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為副省級市。
『陸』 深圳是什麼時候建市的
深圳是1979年1月建市的。
1979年1月,撤銷寶安縣,設立深圳市。
1979年3月5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廣東省寶安縣改設為深圳市,受廣東省和惠陽地區雙重領導。
(6)深圳什麼時候升級為地級市擴展閱讀
深圳,簡稱「深」,別稱「鵬城」,是中國四大一線城市之一,廣東省省轄市、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市、國家區域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務院定位的全國經濟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城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中國三大全國性金融中心之一。
深圳地處廣東南部,珠江口東岸,與香港一水之隔,東臨大亞灣和大鵬灣,西瀕珠江口和伶仃洋,南隔深圳河與香港相連,北部與東莞、惠州接壤。
全市下轄9個行政區和1個新區,總面積1997.27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末,深圳常住人口1252.83萬人,其中戶籍人口434.72萬人,實際管理人口超過2000萬,城市化率100%。
『柒』 深圳市的名字由來
由來:「深圳」一名始自明永樂八年(141O年),因所處環境、河溝(南方人習稱圳或涌)縱橫,故名。清康熙七年( 1668年)在新安縣邊境修築了深圳、鹽田、大梅沙、小梅沙等21座墩台為邊陲哨所,以後逐漸成墟。民國二十年(1931年)設深州鎮。
1979年3月撤寶安縣設立深圳市;市政府駐深圳鎮。1979年8月撤深圳鎮,「深圳」一名由深圳市名沿用下來。。1980年正式確立廣州、深圳、廈門、珠海、汕頭五處為通商口岸。深圳自立門戶,獨立成市。
深圳市前身為寶安縣。1979年3月,寶安縣改為深圳市。「深圳」地名始見史籍於明永樂八年(1410年),於清朝初年建墟。當地的方言客家話俗稱田野間的水溝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澤密布,村落邊有一條深水溝而得名。
因深圳河流經,河溝深浚得名。康熙《寶安縣志》卷3:惠民橋「在深圳河溝深浚,凡遇雨潦潮漲,往來維艱,更有不知深淺,動遭淹溺,康熙二十八年巡檢廖膺寵建造石橋,名曰惠民」。俗稱水溝為圳。鎮因深圳河為名。
(7)深圳什麼時候升級為地級市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的深圳:
秦朝時期,深圳就被列入大秦帝國的版圖中,當時的深圳被稱為「南越部族」,秦始皇也把它歸入了廣東省境內,方便實行郡縣制。
宋朝時期,商品經濟的活躍發展,使南方經濟不斷進步,而當時的深圳正好是海港,自然備受關注,因為水運要靠它。它是南海貿易的重要樞紐。商人都十分關注之地。
元、明代時期,由於經濟重心與政治重心的南移,南方的貿易更是不斷飛速發展,由於深圳的海港優勢,地位進一步提高。逐漸被單獨列為一個縣,當地還發展香料產業,由於距海較近,還發展「鹽業」,來增加當地人們的收入。還有當地人們出口珍珠,牟取商業利益。
深圳是中國最年輕的城市,其發展速度之快,程度之高,短短30幾年創造了一個「深圳速度」這樣的奇跡,在國內乃至全球都是罕見的,如今已是國內四大一線城市。
『捌』 深圳市的命名
深圳市,又稱為「鵬城」,位於中國南方珠江三角洲東岸,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是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經國務院批准於1980年8月26日正式設立。全市土地總面積為1953平方公里,其中,經濟特區面積為395.81平方公里。經過29年的建設和發展,深圳由一個昔日的邊陲小鎮發展成為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新興現代化城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09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對全國294個地級以上城市綜合競爭力2008年度排名顯示,深圳位列第二。
地名由來
「深圳」地名始見史籍於1410年(明永樂八年),於清朝初年建墟。當地的方言客家話俗稱田野間的水溝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澤密布,村落邊有一條深水溝而得名。深圳又稱鵬城。 百越部族(史前——公元前214年) 夏、商年代,深圳是百越部族遠征海洋的一個駐腳點。居殖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區域的百姓,是百越部族的分支——「南越部族」。他們以捕魚、航海維生,甚少農墾。 秦皇設郡(公元前214——公元331年)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於公元前214年在嶺南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謫徙50萬人開發。時屬南海郡的深圳,便融入了中原文化。 東晉建縣(公元331——1573年) 深圳市最早的前身為寶安縣。寶安作為縣建制始於公元331年(東晉咸和六年)。朝廷置轄地六縣的東官郡,轄地大概為今天的深圳市、東莞市和香港等范圍。郡治在寶安縣(南頭)。 宋朝時期,深圳是南方海路貿易的重要樞紐,盛產食鹽、香料。至元朝,又以出產珍珠著名。公元1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在今深圳境內設立了東莞守御千戶所及大鵬守御千戶所。 有600多年歷史的南頭古城,曾是晚清前深港澳地區的政治中心。 新安古城(公元1573——1841年) 深圳市的前身又曾名為新安縣。公元1573年,中國明朝政府擴建東莞守御千戶基地,建立新安縣,並建縣治於南頭,轄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區域。經濟以產鹽、茶葉、香料和稻米為主。 縣境分割(公元1842年——1898年) 公元1842年7月至1898年4月期間,中國清政府與英國相繼簽訂《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港島、九龍和新界割讓、租借給英國。至此,原屬新安縣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脫離其管轄,深圳與香港從此劃境分治。 復名寶安(公元1913年——1979年) 公元1913年(民國二年),廣東省新安縣復稱寶安縣,現址仍在南頭。 縣治遷移(公元1938年——1953年) 抗日戰爭時期,南頭淪陷,寶安縣政府臨時遷往東莞縣。1953年,因深圳聯接廣九鐵路,人口聚居較多,工商業興旺,寶安縣治東遷至距南頭10公里外的深圳墟。
深圳建市(公元1979年)
1979年3月,中央和廣東省決定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受廣東省和惠陽地區雙重領導;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現在,該天也被世人親切的稱為「深圳生日」。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為副省級市。1988年11月,國務院批准深圳市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並賦予其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1992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規的權力。 2004年,深圳成為無農村的城市。
『玖』 深圳東莞未建地級市之前轄屬哪個地級市
解放初期,東莞屬東江行政區管轄。1952年,又屬粵中行政區。1956年,屬惠陽專區。 1985年,東莞經國務院批准列為珠江三角洲經濟開發區,同年9月撤縣建市;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直屬廣東省轄
1979年3月,中央和廣東省決定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受廣東省和惠陽地區雙重領導
東莞
東莞歷史源遠流長。據歷史記載:新石器時代,其境內東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20世紀的夏代,東莞屬南交址。春秋戰國時,東莞屬"百粵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東莞屬南海郡番禺縣地。東漢順帝時,分番禺立增城,東莞屬增城。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東官郡。進入晉代,廢東官郡,東莞分屬番禺、增城。
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東莞立縣,名為寶安。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改名為東莞。以東莞作縣名由此始,相傳因境內盛產水草(莞草)而得名。 東莞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50多年前,林則徐在東莞虎門銷煙,寫下中國近代史的光輝篇章,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篇之地。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東江人民抗日根據地,萬千東莞兒女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而英勇戰斗,浴血捐軀。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光榮的革命傳統,使東莞成為南粵歷史文化名城。
解放初期,東莞屬東江行政區管轄。1952年,又屬粵中行政區。1956年,屬惠陽專區。 1985年,東莞經國務院批准列為珠江三角洲經濟開發區,同年9月撤縣建市;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直屬廣東省轄
深圳
考古成就表明,早在67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就有土著居民繁衍生息在深圳土地上。深圳的城市史已有1673年。
地名由來
「深圳」地名始見史籍於1410年(明永樂八年),於清朝初年建墟。當地的方言俗稱田野間的水溝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澤密布,村落邊有一條深水溝而得名。深圳又稱鵬城。
百越部族(史前——公元前214年)
夏、商年代,深圳是百越部族遠征海洋的一個駐腳點。居殖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區域的百姓,是百越部族的分支——「南越部族」。他們以捕魚、航海維生,甚少農墾。
秦皇設郡(公元前214——公元331年)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於公元前214年在嶺南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謫徙50萬人開發。時屬南海郡的深圳,便融入了中原文化。
東晉建縣(公元331——1573年)
深圳市最早的前身為寶安縣。寶安作為縣建制始於公元331年(東晉咸和六年)。朝廷置轄地六縣的東官郡,轄地大概為今天的深圳市、東莞市和香港等范圍。郡治在寶安縣(南頭)。
宋朝時期,深圳是南方海路貿易的重要樞紐,盛產食鹽、香料。至元朝,又以出產珍珠著名。公元1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在今深圳境內設立了東莞守御千戶所及大鵬守御千戶所。
有600多年歷史的南頭古城,曾是晚清前深港澳地區的政治中心。
新安古城(公元1573——1841年)
深圳市的前身又曾名為新安縣。公元1573年,中國明朝政府擴建東莞守御千戶基地,建立新安縣,並建縣治於南頭,轄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區域。經濟以產鹽、茶葉、香料和稻米為主。
縣境分割(公元1842年——1898年)
公元1842年7月至1898年4月期間,中國清政府與英國相繼簽訂《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港島、九龍和新界割讓、租借給英國。至此,原屬新安縣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脫離其管轄,深圳與香港從此劃境分治。
復名寶安(公元1913年——1979年)
公元1913年(民國二年),廣東省新安縣復稱寶安縣,縣治仍在南頭。
縣治遷移(公元1938年——1953年)
抗日戰爭時期,南頭淪陷,寶安縣政府臨時遷往東莞縣。1953年,因深圳聯接廣九鐵路,人口聚居較多,工商業興旺,寶安縣治東遷至距南頭10公里外的深圳墟。
深圳建市(公元1979年)
1979年3月,中央和廣東省決定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受廣東省和惠陽地區雙重領導;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現在,該天也被世人親切的成為「深圳生日」。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為副省級市。1988年11月,國務院批准深圳市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並賦予其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1992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規的權力
『拾』 請詳細介紹深圳市發展史
深圳的經濟特區發展只有30年,但卻曾經有著6700多年的人類活動史。新石器時代中期就有原住居民百越人等繁衍生息在深圳土地上,深圳有1700多年的郡縣史、600多年的南頭城、大鵬城史和300多年的客家人移民史,深圳的城市史已有1673年。早在1600年前,深圳地區就曾有過移民浪潮,內地人曾為開發新安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東官郡所轄六縣中,第一個就是寶安縣,縣治與郡治同在一處,系江海交通要沖,海防軍事重鎮。新安故城開創了深圳城市發展的源頭,成為深圳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中心。歷史的變遷經常表現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新安故城的發展變化也是如此。梁天監六年(507年),東官郡改為東莞郡,陳將郡治移至增城。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將寶安縣名改為東莞,縣治從南頭移到今天的東莞市。
夏、商、周年代,深圳是百越部族遠征海洋的一個駐腳點。居殖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區域的百姓,是百越部族的分支——"南越部族"。他們以捕魚、航海維生,甚少農墾。
自秦朝,即為廣東地。秦皇統一中國後,於公元前214年在嶺南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謫徙秦國人50萬人開發。時屬南海郡(郡治廣州)的深圳,便融入了秦代的中原文化,後為南越國地。大漢帝國、東漢屬於交州(管轄廣東、廣西、越南大部)南海郡。西漢設郡前屬越地、南粵地(南越地)。
到了五代,宋、元以後,深圳在行政方面的隸屬關系都發生過一些變化。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南頭城,即明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廣州左衛千戶崔皓在原舊城址上修建的「東莞守御千戶所城」。明萬曆元年(1573年)從東莞縣又分設新安縣,以該所城為縣城。/據近幾年的考古發現,深圳迄今已有6000年的歷史。據有關地下考古挖掘和地面古代遺址的資料表明,深圳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大黃沙、大梅沙沙丘遺址發現的陶器、石器顯示,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息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 創造了深圳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目前已查明,深圳有文化遺址103處,古墓葬234處,古建築和歷史紀念建築68處,近現代史跡和革命紀念建築97處,舊海關稅 站和界碑等有12處。經過篩選,市政府已分3批公布了36處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的大鵬城和「中英街」界碑於1989年被省政府確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深圳地處南中國海之濱,椰風海韻,細浪白沙,景色怡人,歷來被視為「華夏南大門、連陲風景線」。自東晉以來,深圳在政治、文化、經濟、交通及海防軍事等方面就有重要的地位。考古材料證明,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勞動、生息、繁衍在深圳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 自秦之後,深圳百越族居民已統屬封建中央集權統制,漢在深圳已有鹽官之設,在南頭、西鄉、沙井、大鵬以及香港李鄭屋村等地,均發現漢代墓葬。從葬禮及出土文物看,當時已融合了先進的中原文化。 東晉南朝250多年間,是深圳鼎盛時期,置東官郡,領寶安、興寧等六縣,管轄范圍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陽一帶,當時的寶安縣轄地大概為今天的東莞市、深圳市和香港地區。 唐代深圳水域成了海路交通要沖。在南頭設屯鎮,駐有嶺南節度兵;宋代設「巡海水師營」,
深圳在宋朝時期是南方海路貿易的重要樞紐,屬於廣州香山縣。盛產食鹽、香料。至元朝,又以出產珍珠著名。
元代隸屬廣州路,明代隸屬廣州府,深圳市的前身又曾名為新安縣。公元1573年,中國明朝政府擴建東莞守御千戶基地,建立新安縣,並建縣治於南頭,轄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區域。經濟以產鹽、茶葉、香料和稻米為主。
明代是深圳歷史上的中興時期,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築南頭東莞守御千戶所城和大鵬守御千戶所城。稍後立南頭寨,形成寵大的軍事機構,為「虎門之外衛,、省會之屏藩」,抵禦倭冠、海盜以及其他外來侵略者。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南頭軍民在巡海道汪宏的率領下,在南頭海域殲滅了葡萄牙艦隊。 到了清朝嘉慶年間,新安縣居民已達到225979人。人口大增,農業生產和漁、鹽業得到很大的發展。
清代隸屬廣肇羅道廣州府。1842年7月至1898年4月期間,中國清政府與英國相繼簽訂《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港島、九龍和新界割讓、租借給英國。至此,原屬新安縣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脫離其管轄,深圳與香港從此劃境分治。
民國二年(1913年),新安縣復名寶安縣,治所仍設在南頭城。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才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深圳人民為民族解放寫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特別是抗日東江游擊縱隊,活躍在惠東,寶一帶,狠狠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並將困於香港的文化人士護送到解放區,為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抗日戰爭時期,南頭淪陷,寶安縣政府臨時遷往東莞縣。1953年,因深圳聯接廣九鐵路,人口聚居較多,工商業興旺,寶安縣治東遷至距南頭10公里外的深圳墟。
1979年3月,中央和廣東省決定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受廣東省和惠陽地區雙重領導;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
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現在,該天也被世人親切的成為"深圳生日"。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中通過了由國務院提出的《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
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為副省級市。
1984年2月24日至26日,鄧小平第一次視察深圳,為深圳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
1988年11月,國務院批准深圳市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並賦予其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0年12月1日,新中國第二個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誕生。
1992年鄧小平第二次南巡,視察深圳,並發表了極為重要的談話: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特區姓「社」不姓「資」。
1992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規的權力。
2004年,深圳成為全國首個無農村無農民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