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深圳資訊 » 深圳師團是什麼單位
擴展閱讀
北京斐訊路由器怎麼設置 2024-11-15 01:12:24
廣州bim哪個正規 2024-11-15 01:09:54

深圳師團是什麼單位

發布時間: 2022-06-23 05:26:30

Ⅰ 一個師團等有多少人 還有旅團等

師團和旅團下屬的直屬部隊不一定,所以人數不一定。就像中國的集團軍人數可以從2-3萬到6-8萬不等一樣。
對於一般部隊(直屬部隊除外),一般為:
一個師團下屬兩個旅團,一個旅團下屬兩個聯隊,而一個聯隊的人數相對固定,為3000餘人。
我繼續補充樓主的:
日軍最低的標准單位是中隊,180人,相當於中國的一個加強連。大隊下面設有步兵小隊,火力組等,人數其實並不固定,得分具體情況。
一個大隊是1180人,顯然比中國的一個營大,但是又不如一個整編團,可以說接近一個簡編團。
一個聯隊一般下轄3個大隊,人數3800左右。再往上上面已經提到(這里再補充一下,後期日本組建了很多師團下轄3個聯隊,不再下轄旅團)。
不是每個軍官都能帶兵的,像副職和正職不是分開帶領部隊的。只能說一般什麼職位對應什麼軍銜:(注意,是一般對應,不是絕對對應,特別是在戰爭時期,高配、低配、臨時代理都經常出現)
師團(相當於中國軍):中將
旅團(相當於中國師):少將
聯隊(相當於中國旅):大佐
大隊(相當於中國簡編團或者超級加強營):中佐
中隊(相當於中國加強連):少佐

Ⅱ 日軍的「師團」是什麼編制

日軍基本的戰術兵團是師團,它是日本陸軍最高一級的固定編制單位。

日軍陸軍編制奇特:從分隊到師團在二戰時獨樹一幟。日軍參照舊德國陸軍,別出心裁的構建了分隊、小隊、中隊、大隊、聯隊、旅團、師團的編制體系,並仿效一戰美軍師的龐大火力與人數,在二戰時從結構到規模都顯得與眾不同。日軍的一個師團,最初完全仿製德國一個師的編制,約1.8萬人,師團是基本單位,它有多種編制。但是後來隨著戰事的變化,作了多次改動,有的擴大,有的縮小,分為很多等級。

師團的設置自1886年開始,到七七事變開始前,日軍有十七個常設師團,是日軍的常備軍,番號依次為近衛、一至二十(之前大正裁軍時裁掉了作戰不力的十三、十五、十七、十八師團)。編制為四單位制、即師團下轄2旅團(相當於北洋軍的"協")、 旅團下轄2步兵聯隊,另有騎兵、炮兵、工兵、輜重各一個聯隊。此時的師團分為兩種,一是山地師、把大炮拆散用騾馬背馱行軍的馱馬制,炮兵聯隊轄有四個大隊(36門75mm山炮與12門75mm野炮),步兵聯隊轄有一個聯隊炮中隊(4門75mm山炮)與一個步兵炮中隊(4門50毫米步兵炮),總編制人數為28500人;一是平原師、用騾馬拖行大炮的挽馬制,炮兵聯隊有四個大隊(36門75mm野炮與12門120毫米榴彈炮),步兵聯隊轄有一個聯隊炮中隊(4門75mm野炮)與一個速射炮中隊(4門37毫米速射炮),總編制人數為25000人。此外還有 以下一些獨立的特種兵部隊:騎兵旅團(轄2個騎兵聯隊與1個騎炮兵聯隊、1個裝甲車隊)、坦克聯隊、獨立工兵聯隊、獨立野炮聯隊(36門120毫米榴彈炮與12門75毫米野炮)、獨立野戰重炮兵聯隊(24門150毫米重榴彈炮)、野戰(攻城)重炮兵聯隊(16門100毫米加農野炮)、獨立(攻城)重炮兵大隊(8門150毫米加農野炮)、迫擊炮大隊(中型迫擊炮36門)、獨立山炮兵聯隊、電訊聯隊、鐵道聯隊等等。

抗戰爆發後,日軍又重新組建了十三、十八兩個新編常設師團,又組 建了一批特設師團。所謂的特設師團是指由常設師團的預備役人員所 組成的部隊,其番號為常設師團、聯隊的番號前加一百。其編制大體與常設師團相同,只是騎兵聯隊變為騎兵大隊(二個騎兵中隊與一個機槍小隊),挽馬制師團的炮兵聯隊為36門75mm野炮與12門75mm山炮的較弱設置。特設的馱馬制師團人數為28200人、挽馬制為24400人。同時在做戰時日軍給各師團配屬特種兵及補充人員等,可使一個師團指揮的人馬達四萬人以上(比如板垣征四郎指揮的第五常設師團就特地取消一零五特設師團,用一個師團的人員裝備作為補充人員,使得板垣師團可以一分為二,歷經南口、平型關、金山衛登陸、忻口、太原、南京、臨沂等多次慘烈損失後,戰鬥力依然不減,能以一個師團之力攻克廣州)。大齡預備役人員組成的十三、十八和特設師團,因戰斗鬥志不強,表現不佳而在1940年前陸續被取消回國。

抗戰中由於做戰消耗,同時、日軍感到四聯隊制師團對三三制的八路軍、蘇軍作戰時會行動不便,因此、又在華北搞出了警備三單位制師團,即一個師團的組成包括3個步兵聯隊,一個野戰炮兵聯隊,一個偵察聯隊,一個工兵聯隊,一個運輸聯隊,通訊隊。聯隊下轄三個步兵大隊與一個步兵炮中隊(4門步兵炮)、步兵大隊無大隊炮小隊,炮兵聯隊為24門山炮或野炮,騎兵聯隊改為搜索隊,其他如輜重、工兵等後勤部隊也大為減少,編制人數為12800人。獨立混成旅團轄五個步兵大隊與一個炮兵隊、通訊隊、工兵隊、輜重隊等,總人數約5000人。步兵大隊轄三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四挺重機槍)、炮兵隊轄一個山炮中隊與二個野炮中隊。這兩種部隊都是主要做為守備用途的,同時具有小規模的野戰能力。

Ⅲ 小隊,中隊,大隊,聯隊,旅團,師團是什麼意思

首先來說,日本鬼子陸軍的基本編制是「師團」,相當於中國的師(不過人數通常比中國一個師要多)。師團下面的「旅團」相當於旅,旅團下面的「聯隊」相當於團,聯隊下面的「大隊」相當於營,大隊下面的「中隊」相當於連,中隊下面的「小隊」相當於排。小隊下面的「組」相當於班。
每個師團下轄二個旅團。
旅團下轄二個步兵聯隊。
步兵聯隊轄有三個步兵大隊。
大隊下轄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八挺重機槍)、一個大隊炮小隊(二門70mm步兵炮)。
步兵中隊轄三個步兵小隊。
小隊轄一個機槍組(二挺輕機槍)、一個擲彈筒組(二個擲彈筒)和二個步槍組。
每個師團除了有兩個旅團外,還轄有一個炮兵聯隊、一個輜重聯隊、一個工兵聯隊、一個騎兵聯隊(四個騎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以及其它部隊
日本鬼子的大隊是很強的一個作戰單位。雖然從級別上相當於中國的一個營,從人數上也不到中國的一個團,但其配屬的火力,往往卻足以壓住中國方面一個旅。
抗戰前夕,鬼子的師團分為兩種,一是馱馬制,一種是挽馬制。二者區別在於炮兵設置不同。
馱馬制師團,它的炮兵聯隊轄有四個大隊(三十六門75mm山炮與十二門75mm野炮),此外每個步兵聯隊轄有一個聯隊炮中隊(四門山炮),一個步兵炮中隊(四門步兵炮)。一個馱馬制師團的總編制為
28500人;
挽馬制師團,它的炮兵聯隊有三十六門野炮與十二門
120mm榴彈炮,此外每個步兵聯隊轄有一個聯隊炮中隊與一個速射炮中隊(37mm速射炮四門)。一個挽馬制師團的總人數為
25000人
一九四四年,窮途末路的日軍又將師團分為甲乙丙三種。甲種師團有兩類,一類為原有的常設師團,總人數為
2.1萬,擁有三十六門75mm山炮或野炮。一類為原有的特設師團與三單位制師團,總人數為
1.8萬人。乙種師團也是三單位制師團、只是沒有炮兵聯隊與騎兵聯隊,總人數為
1.4萬人。丙種師團即兩旅團制師團。同時又出現了「獨立警備隊」與「獨立步兵旅團」兩種編制。獨立步兵旅團的編制與兩旅團制師團所轄的步兵旅團相同,人數為5100人。獨立警備隊下轄六個步兵大隊、大隊下轄三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四挺重機槍),無其他兵種,總人數為4900人。
由此可見,這會的鬼子,為了保持在師團數量上的聲勢浩大,每個師團戰鬥力嚴重灌水。
一九四五年,准備垂死掙扎的日軍,對兵力編製做了最後一次調整。一方面對丙種師團和獨立混成旅團進行了部分加強,同時編組了丁種師團。丁種師團純由步兵組成,其步兵大隊的機槍中隊只有四挺重機槍,步兵小隊僅有一挺輕機槍與一個擲彈筒,在裝備上相當可憐。

Ⅳ 師團的歷史

甲午戰爭至侵華戰爭前
1871年實行徵兵制,先後設立了兵部省和早期的四個鎮台--東京,大阪,鎮西,東北,1874年在四鎮台的基礎上改編為六鎮台,1888年,日本陸軍將國內原有的六個按地域劃分的鎮台改稱師團,序號從第一至第六師團,1891年為警衛皇宮又成立了近衛師團。師團編制採取兩旅團、四步兵聯隊(相當於旅)再加炮兵、輜重和騎兵聯隊,平時兵額1萬人,戰時足額則超過2萬人。「甲午戰爭」(日本稱之為日清戰爭)前成立的七個老牌師團,後來一直被日本陸軍視為第一等部隊,裝備優先保障。
從甲午戰爭結束後成立了第七師團到第12師團,日俄戰爭時期成立了第13至第16師團,日俄戰爭結束後成立了第17和第18師團。佔領朝鮮後為彈壓當地又建立了第19、第20師團。序號從7至20的師團,被日軍視為二等師團。「大正裁軍」時這類師團解散了四個,剩下10個同原有的一等師團共十七個,是日軍戰前的「常備師團」。
戰前日本財力有限不能多養兵,卻要多訓練兵員,為此陸軍服役期僅兩年,復員官兵稱「在鄉軍人」編為預備役。各師團管區預備役人員每年按原建制集合訓練一個月,並有庫存裝備,臨戰可迅速組成一個新師團。1937年侵華戰爭開始,日軍的多數常備師團便立即由一變二(此外還恢復了裁撤的4個二等師團),至1938年陸軍師團數發展為三十四個。這些新建的序號100之後的師團稱「特設師團」,如第101師團、第114師團便是分別由第1師團、第14師團的預備役人員組建。在日軍建制中,這類部隊屬於乙類師團。
侵華戰爭
隨著侵華戰爭擴大,從1938年至1941年間日軍主要採取從常備師團中抽一個精銳聯隊為基幹再徵集補充兵的方式,陸續組建了序號以20打頭的新建師團、序號在30至40之後的「治安師團」、序號在50以後的「補充師團」。這類師團採取國際通用的「三聯制」(師團內不設旅團直轄三個聯隊),兵額也只有1.4萬人。序號從21至57的師團被視為第四等部隊,不過因其軍官出自常備部隊,兵員也年輕,戰鬥力往往高於第三等師團。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感到已有的五十一個師團不夠用,由混成旅團擴編或從老部隊抽調骨幹作基礎,建立了大量「增設師團」,序號大都在60至100和120之後。這類師團在日軍中屬於第五類師團,缺乏重裝備,兵員年齡少至16歲,老可至45歲,卻因其軍官、士官都有戰斗經驗尚能有效組織作戰。至日本投降前,陸軍作戰師團(不含航空和戰車等特種兵)達一百六十九個,增設師團成為軍中主要成份。
日軍侵華時後方遇到廣泛的游擊戰,感到重炮、汽車較多的師團不太適應「治安戰」,便從各師團中抽調軍官、士官為骨幹組建了幾十個獨立混成旅團,直屬各軍。混成旅團下轄五個步兵大隊,另有炮兵隊(下轄三個中隊)、通訊隊、工兵隊、輜重隊,編制為4900人。這類部隊重火器少,主要配備騾馬,比較適合山地和輕便行動,從戰鬥力看另有特點。
不同師團年齡構成也使戰斗精神存在差異日軍師團的不同組建方式,表現為不同部隊年齡構成有很大差異,直接影響到戰斗精神。從「甲午戰爭」(日本稱之為日清戰爭)直至戰敗投降前,嚴格受官方管制日本的新聞報道描繪其官兵負傷瀕死時,都按一個套路稱他們最後高呼「天皇陛下萬歲!」戰後日本進步史學家說這是欺騙性鼓動,而一些在戰時治療過成千上萬傷兵的軍醫回憶的情況大致如此──真正垂死前高呼「天皇萬歲」的,大多是軍官和18歲至二十幾歲的未婚青年士兵;戰爭後期補充到軍隊中16至17歲的「少年兵」,在醫院中臨死前一般是喊「媽媽」;戰爭開始至結束時動員的三四十歲的預備役兵和「國民兵」,傷重垂危時差不多都喃喃呼喚自己孩子的名字。
筆者同經歷過抗戰全過程的父輩交談,他們的體會是,開始捉到的少量日軍俘虜以三十多歲的預備役兵居多,年輕日軍負傷被俘後也往往自殺。在戰爭後期,捉「小鬼子」即少年補充兵容易,其戰鬥力和頑強性都差。筆者在日本時,同一些當年的日軍官兵和史學家研討時,他們也認為少年兵和重征的預備役兵往往戰斗意志不強。從雙方戰爭親歷者的回憶可看了一個共同點,日軍戰斗最兇悍的部隊,還是主要由年輕現役士兵組成的第一等、第二等乃至部分第四等師團。
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在回憶錄中講述1938年「武漢攻略戰(武漢會戰)」時,印象最差的也是由三十多歲的預備役兵組成「特設師團」(序號100以後)。他說陪同皇族視察時,發現這些部隊紀律和管理均差,如對防毒面具不認真保管而大量損壞(這也不打自招地說明常施放毒氣)。岡村最感驚異的,又是聽說從東京徵集的101師團的預備役兵中有淺草(市內黑社會猖獗處)的流氓頭子,本中隊軍官對他居然像下人般打洗腳水。由日軍頭等部隊第1、第6師團的預備役官兵組建起來的第101、第106師團,在進攻武漢時各師團中戰鬥力卻最差。薛岳指揮的「萬家嶺大捷」是武漢保衛戰中突出的一次勝仗,恰是重創了第106師團(據日軍統計該部傷亡3000多人)。
由復員多年的官兵再徵集組建日軍預備役師團戰鬥力差,重要原因是成員已拖家帶口,不像年輕官兵那樣願意「到靖國神社相會」。日軍又實行地域徵集制,復員官兵長年一處生活,常有預備役軍官在地方企業是預備役士兵下屬的情況,重新徵集後自然不敢實行常設師團或新部隊那樣以上欺下的苛刻管理。據國民黨起義將領郭汝瑰回憶,他在日本參觀過預備役部隊演習時便發現,「鬍子兵」們對軍官很隨便,遠不像常備部隊那樣等級森嚴。
「特設師團」雖戰鬥力弱一些,殘害中國百姓卻格外猖獗。岡村寧次回憶錄中便說,預備役兵犯罪量最大,且多是強奸,其中34歲又是犯罪高峰,他的解釋是老兵久歷社會失去了「純良」。其實日軍成為犯罪集團,是傳統的野蠻作風造就,戰後日本有良知的作家也都說:「當兵三年,再老實的人也得變得像魔鬼一樣」。年輕人進入這一染缸便難保「純良」,老兵油子久歷黑暗一面,肚子里的壞水和施暴花樣自然會更多。
日軍統帥部通過實戰,對序號在100以後的特設師團也很不滿,在1939年還解散了幾個。不過因預備役官兵多,組建這種師團速度快,1943年後因戰局緊張還是建立了幾十個。如關東軍在1945年春天的師團番號達24個,其中20個是幾個月前剛由預備役人員和新兵所組建的特設師團。首相鈴木貫太郎認為其戰鬥力不如原來的8個常備師團,遇蘇軍進攻兩個月都堅持不了。從蘇軍在遠東戰役八天間便推進了200至500公里的情況看,這一估計大致不差。
日本地域民風也影響各師團戰鬥力。軍人來自社會,看日軍師團的戰鬥力除了番號,也要注意組建地域。近代日本軍界為克服古代割據傳統,聯隊長以上和參謀軍官頻繁輪換,大隊長以下官兵仍屬一地同鄉。最早七個師團中從第1師團至第6師團按其兵員來源地,分別稱為東京、仙台、名古屋、大阪、廣島、熊本師團,各地民風對其戰鬥力有著不小影響,其中貧困地區的師團更顯得愚頑蠻悍。
近衛師團由全國挑選精兵組建,不受地域風氣影響。該部卻養尊處優,1939年末進攻廣西才上陣,後進攻新加坡並長期守備南洋,因受照顧未參加惡戰,戰鬥力也未充分顯現。
1891年在東京組建的第1師團,是日軍所編成的第一個師團,在朝鮮成歡驛同清軍打響了第一槍。不過東京從江戶時代起便是商業都會,民風不強悍,徵兵多要到西面較貧困的長野縣。該師團名聲大,1936年後七年間在關東軍內作為骨幹卻未打大戰,僅派出過一個支隊短期到察哈爾實戰鍛煉。1944年菲律賓告急,軍部聲稱該讓這個「闊少」上陣。該師團到萊特島登陸後遇美軍打擊便損失大部,余部逃入叢林,接到投降令時只剩800名殘兵。
大阪是日本商業氛圍最濃的城市,商販出身的士兵精於算計多不甘心賣命,此地組建的第4師團從日俄戰爭起便因戰績不佳被稱為「奸詐的商人師團」。1937年該部調到關東軍,兩年後到華中戰場,戰鬥力並不算強。1942年該師團參加進攻菲律賓,後來到印尼和泰國擔任警備直至投降,看來軍部對使用這個「商人師團」也信心不大。
在侵略中國和亞洲其他地區時最逞凶的一等師團,還是第2、第3、第5、第6師團。
日本東北部自然條件差,民風強悍,在仙台組建的第2師團又較適應嚴寒地區氣候。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時只有一個第2師團,利用了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在滿洲橫行。該師團隨後成為日軍三個摩托化步兵師團之一,長期在關東軍編成內。1942年該師團進攻「瓜島」(即瓜達爾卡納爾島),因海運斷絕被稱陷入「餓島」(二者發音在日語中相同),官兵因傷病餓死亡大半,只撤出幾千病號。第2師團在菲律賓重建後又赴緬甸戰場,同中國遠征軍一戰即敗,戰鬥力降到反不如頑抗的第56師團,這說明日本武士的兇悍氣焰往往要建築在對手抵抗不力的基礎之上。
日軍第3師團自「八一三」在上海登陸,直至最後在湖北投降,是中國抗戰期間始終在華作戰的唯一的第一等師團。第3師團組建地名古屋的民風不算強悍,其官兵的拼殺精神還遜於北九州礦工組成的第18師團等部,不過該部還一直算是華中日軍的主力。
日軍第5師團可謂侵華戰爭中作戰范圍最廣的部隊,也是在關內作戰的唯一的摩托化步兵師團。該師團攻南口、侵晉北、以一部迂迴南京、打台兒庄、攻佔廣州、登陸欽州灣入侵廣西,先後同中國七十個師交過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該師團又攻佔新加坡,接著侵入印尼並一直駐於當地。組建第5師團的廣島,被稱為「軍都」。屬日本的「中國」地區,自古為交兵之地,有武士傳統且受天皇重視。戰爭結束前當地受到原子彈攻擊,大概也算是惡有惡報吧。
在南京大屠殺中血債最多的第6師團,組建於日本九州的熊本,該地貧困且民風嗜斗,男子往往以從軍為出路。戰前日本有一句自吹之辭:「天下日本兵第一,日本九州兵第一,九州熊本兵第一」。第6師團早在1928年便製造過濟南大屠殺,從1937年在華登陸至1942年末調往南洋,該部主要在華中作戰,兇悍為各師團之最。不過日本軍部偏愛富庶地區的師團,對窮困地區的部隊有所歧視,總讓第6師團打惡仗,配給裝備卻不如其他一等師團。1943年該師團被調到最艱險的布干維爾島,遭美澳軍兩年攻擊封鎖,殘部逃入叢林靠野果為食。據終戰時接受他們投降的澳軍回憶,所看到的幾千日軍若不是眼珠還在轉動,否則會以為都是些骷髏。
存在決定意識,二次大戰結束前彌漫全日本的軍國主義氛圍,是投身軍營者大都沒有人性的根本原因,各地的民風差異並不能改變這一基本環境。最終鏟除軍國主義的土壤,才是根絕出現那些野蠻凶惡的侵略軍的基本保證。
總是有人認為游擊戰小打小鬧,不過癮,所起的作用也不如會戰來得大。提起八路軍的戰斗,被津津樂道的總是平型關戰斗、百團大戰等。而消滅敵人最多的百團大戰和正面戰場的一些會戰相比,(就消滅日軍而言,不包括偽軍)只是中等規模而已。平型關戰斗就更少了。是否由此而得出遊擊戰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值一提的結論呢?顯然不是。
加登幸太郎的回憶
1938年8月至1940年5月在華北方面軍參謀部任職的加登幸太郎說,「現在回憶起來,筆者在任時,整個方面軍一天平均死傷50名。50名雖不多,但一年就有18000人離開戰列,是大消耗戰」(加登幸太郎,《中國和日本陸軍(下)》,圭文社,1978年版)。這一日常的消耗(顯然它不包括一些大的軍事行動——如「掃盪」中的傷亡),達到了驚人的程度,實際上相當於每年進行一次大的會戰所造成的損失。正面戰場上的一些會戰,如太原會戰,「敵傷亡二萬餘人」;隨棗會戰,「估計敵先後傷亡一萬三千餘人,我軍則約二萬五千餘人」;上高會戰,「敵傷亡一萬以上,我軍亦有一萬七千餘」(據台灣的《抗戰勝利四十周年論文集》——抗戰重要戰役選錄,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出版)。可見,這樣的「日常」消耗,日軍的確難以承受。
當時華北淪陷的縣屬超過500個,以一個縣每天只消滅一個日軍的話,則日軍每天的損失要超過500人,這相當於一個步兵大隊的5/8,一個混成旅團1/5,一個三單位師團的1/20,一個四單位師團的1/30-1/40。反過來講,也就是平均大約2天可以消滅日軍一個大隊,5天消滅其一個旅團,20-40天消滅其一個師團。聚少成多,由此可見游擊戰爭的威力所在。

Ⅳ 日本軍的一個師團有多少人,相當於中國什麼編制

日本軍師團人數隨著時期和級別的不同而不同,整體約相當於同期中國的一個軍。各個師團人數介紹如下:

一、抗戰前期

日軍共有17個常設師團,師團人數約為2.5萬人。

二、抗戰中期

1、甲種師團

又稱挽馬師團,轄2旅團(每旅團2個步兵聯隊),工、騎、炮、輜重各一聯隊,共8個聯隊,加上一師團部、兩旅團部的非戰斗人員共28200人。

2、乙種師團

又稱馱馬師團,由於後期馬匹不足,在甲種師團的標准上壓縮了騎兵聯隊,改為大隊(個別不設騎兵)。轄2旅團(每旅團2個步兵聯隊),工、炮、鎦各一聯隊,共7個聯隊,加上一師團部、兩旅團部的非戰斗人員共24400人。

3、丙種師團

由混成旅團擴編,轄3個步兵聯隊,工、炮各一聯隊,一般有5個聯隊,加上師團部的非戰斗人員約15500人。

4、丁種師團

也是由混成旅團擴編,只轄3個步兵聯隊,其他兵種只有大隊或中隊編制,總人數約為11000人。

三、抗戰後期

1、甲種師團(常設師團),總人數約為2.1萬人。

2、甲種師團(特設師團與三單位制師團),總人數約為1.8萬人。

3、乙種師團也是三單位制師團,總人數約為1.4萬人。

4、丙種師團即兩旅團制師團,總人數約為1.2萬人。

(5)深圳師團是什麼單位擴展閱讀:

日軍基本的戰術兵團是師團,它是日本陸軍最高一級的固定編制單位。師團的設置自1886年開始,到七七事變開始前,日軍有十七個常設師團,是日軍的常備軍,番號依次為近衛、一至二十(之前大正裁軍時裁掉了作戰不力的十三、十五、十七、十八師團)。編制為四單位制、即師團下轄2旅團、 旅團下轄2步兵聯隊,另有騎兵、炮兵、工兵、輜重各一個聯隊。

此時的師團分為兩種,一是山地師、把大炮拆散用騾馬背馱行軍的馱馬制,炮兵聯隊轄有四個大隊(36門75mm山炮與12門75mm野炮),步兵聯隊轄有一個聯隊炮中隊(4門75mm山炮)與一個步兵炮中隊(4門50毫米步兵炮),總編制人數為28500人;

一是平原師、用騾馬拖行大炮的挽馬制,炮兵聯隊有四個大隊(36門75mm野炮與12門120毫米榴彈炮),步兵聯隊轄有一個聯隊炮中隊(4門75mm野炮)與一個速射炮中隊(4門37毫米速射炮),總編制人數為25000人。

此外還有以下一些獨立的特種兵部隊:

騎兵旅團(轄2個騎兵聯隊與1個騎炮兵聯隊、1個裝甲車隊)、坦克聯隊、獨立工兵聯隊、獨立野炮聯隊(36門120毫米榴彈炮與12門75毫米野炮)、獨立野戰重炮兵聯隊(24門150毫米重榴彈炮);

野戰(攻城)重炮兵聯隊(16門100毫米加農野炮)、獨立(攻城)重炮兵大隊(8門150毫米加農野炮)、迫擊炮大隊(中型迫擊炮36門)、獨立山炮兵聯隊、電訊聯隊、鐵道聯隊等等。

Ⅵ 師團大還是師大

在人數方面,師團的規模大於師的規模

師團,日軍基本戰斗單位。
日軍師團,在二戰時分為四等:
甲種師團
又稱挽馬師團,轄2旅團(每旅團2個步兵聯隊),工、騎、炮、輜各一聯隊,共8個聯隊,加上一師團部、兩旅團部的非戰斗人員共28200人。

乙種師團
又稱馱馬師團,由於後期馬匹不足,在甲種師團的標准上壓縮了騎兵聯隊,改為大隊(個別不設騎兵)。轄2旅團(每旅團2個步兵聯隊),工、炮、輜各一聯隊,共7個聯隊,加上一師團部、兩旅團部的非戰斗人員共24400人。

丙種師團
由混成旅團擴編,轄3個步兵聯隊,工、炮各一聯隊,一般有5個聯隊,加上師團部的非戰斗人員約15500人。

丁種師團
也是由混成旅團擴編,只轄3個步兵聯隊,其他兵種只有大隊或中隊編制,約11000人。

師:
在一戰前期,大部分國家效仿德國,紛紛建立起作戰師,上面單位為軍、集團軍。
德國在一戰時候的師分為一類和二類。一個師兵力為6500人左右,下面設兩個旅。美國、英國、中國紛紛仿照德國。但日本卻把這種師的編制改成了「師團」。
在1936年德國把這種師擴大編制。由一個整編師擴大到8000人。在二戰時:美、英、法、中、蘇等國都仿德國把一個整編師擴大到8000人。

Ⅶ 日軍中的師團,旅團是什麼編制

這是日軍甲等師團編制

1.班:日軍每班13人,包括班長、4名機槍射手和8名步槍兵。有一挺輕機槍,編制四人(指揮官、射手、兩名攜彈葯的副射手),這四人是配備自衛手槍的,在戰斗中有時也攜帶步槍(機槍射手除外); 其餘八名步槍兵,每人一支單發步槍。特別加強的部隊中,加強班會多配置一個兩人攜帶的50毫米擲彈筒。
2.小隊:日軍的一個小隊有前述編制的三個班和一個裝備三個擲彈筒的擲彈筒班。共54人。
3.中隊: 日軍的一個標準的180人的步兵中隊包括:一個19人的中隊部:中隊長,執行官,3個軍士,4個衛生員,軍官的勤務兵,司號員,8個通信員),3個前述54人的小隊。
4.大隊: 日軍一個標準的1100人編制的大隊包括:30人的大隊部, 一個110人的運輸中隊(大車和騾馬),有的大隊將所屬的運輸中隊合並到聯隊里。四個前述的步兵中隊(一些只有3個);一個174人的機槍中隊(14人的連部和3個機槍排,1個彈葯排),每排4挺重機槍,總數12挺(有的連只有8挺);一個55人的炮排(1個10人的排部,1個15人的彈葯班,兩個15人的炮班各裝備1門70mm九二式步兵炮), 極少的部隊配備一個122人的炮連(包括一個27人的彈葯排,兩個31人的炮排各裝備2門步兵炮)。在這些少量的炮連中,極幸運的一些可以分到20MM反坦克槍的部隊,可以編成4個24人的裝備2挺反坦克槍的排,這種情況下,彈葯排要擴充為39人。
5.聯隊:日軍的一個標準的3800人的聯隊包括一個54人的指揮部;一個121人的運輸隊(大車和騾馬),攜帶團部和直屬各連一日份的給養以及可能配屬師的野戰廚房;一個81人的彈葯排攜帶一日份的彈葯。三個步兵大隊;一個122人的炮兵中隊,包括一個25人的連部, 1個觀察班, 一個31人的彈葯排,三個31人的炮排(各有2個15人的炮班,裝備1門70mm九二步兵炮)。極少數聯隊有一個364人的炮兵大隊,編兩個170人的中隊,各4門炮。聯隊屬反坦克中隊有122人:20人的連部,21人的彈葯排,3個33人的炮排(各有兩門37mm反坦克炮)。通信中隊有一個電話排(4到6個電話班,每班3部電話,一個交換機),一個無線電排(5到8台電台),在戰斗中電話和電台配屬到各大隊和各直屬隊。聯隊的衛生系統配備很薄弱, 聯隊只有2名醫生和2名衛生員,大隊有3名醫生和四個衛生員,中隊有四個衛生員。
6.師團:日軍的師屬單位主要有:3個步兵聯隊,一個野戰炮兵聯隊,一個偵察聯隊,一個工兵聯隊,一個運輸聯隊,通訊隊。野戰炮兵聯隊編制2322人,有3個688人的炮兵大隊,各裝備12門75mm野炮或山炮, 只有一些師團將其中一個大隊替換成105mm炮。偵察聯隊編制730人,包括一個130人的聯隊部,一個130人的騎兵中隊(4個30人的排), 兩個160人的摩托化中隊,1個100人的卡車運輸中隊(至少在紙面上可以運輸那兩個摩托化中隊)。這個偵察聯隊也可以被一個950人的騎兵聯隊代替。工兵聯隊編制900-1000人 ,幾乎沒有機械裝備,只能承擔極少的任務,更專業的任務主要由配屬的獨立工兵聯隊負責運輸聯隊的規模大體上取決於可用的卡車數量,從理論上來說,由一個卡車大隊和一個騾馬大車大隊組成。卡車大隊由2到3個中隊組成,每中隊最多有50輛載重1.5噸的卡車, 許多師團都缺少卡車,一些根本就沒有。
綜合日軍一個師團,有54門75MM的野炮或山炮,少數師團用12門105MM炮替換了75MM炮,卡車方面日軍最多有100-150輛卡車

Ⅷ 師團各一部是指什麼

師團,是一種軍隊編制。二戰時期日本陸軍,仿照德國建立了師團,最初的17個常備甲種師團,每個師團28800人,下轄2個旅團,每旅團轄2個步兵聯隊!工騎炮錙 各一聯隊!
板垣師團,磯谷師團各一部進攻某某地!而一支部隊師部派出一部分,團部派出一部分,都是屬於這個師的部隊!

Ⅸ 軍團、師團、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各有多少人

日軍的基本單位是師團,它有多種編制。在抗戰爆發時,日軍有十七個常設師團是日軍的常備軍,番號依次為近衛、一至二十(內欠十三、十五、十七、十八師團)。編制為四單位制,即師團下轄二個旅團,旅團下轄二個步兵聯隊,步兵聯隊轄有三個步兵大隊,大隊下轄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八挺重機槍)、一個大隊炮小隊(二門70mm步兵炮),步兵中隊轄三個步兵小隊,小隊轄一個機槍組(二挺輕機槍)、一個擲彈筒組(二個擲彈筒)和二個步槍組。師團還轄有一個炮兵聯隊、一個輜重聯隊、一個工兵聯隊、一個騎兵聯隊(四個騎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以及其他部隊。此時的師團分為兩種,一是馱馬制,炮兵聯隊轄有四個大隊(三十六門75mm山炮與十二門75mm野炮),步兵聯隊轄有一個聯隊炮中隊(四門山炮)、一個步兵炮中隊(四門步兵炮),總編制為28500人。一是挽馬制,炮兵聯隊有三十六門野炮與十二門120mm榴彈炮,步兵聯隊轄有一個聯隊炮中隊與一個速射炮中隊(37mm速射炮四門),總編制為25000人。此外還有以下一些獨立的特種兵部隊:騎兵旅團(轄二個騎兵聯隊與一個騎炮兵聯隊、一個裝甲車隊)、坦克聯隊、獨立工兵聯隊、獨立野炮聯隊(三十六門120mm榴彈炮與十二門75mm野炮)、獨立野戰重炮兵聯隊(二十四門150mm重榴彈炮)、野戰重炮兵聯隊(十六門100mm加農炮)、獨立重炮兵大隊(八門150mm加農炮)、迫擊炮大隊(中型迫擊炮三十六門)、獨立山炮兵聯隊、電訊聯隊、鐵道聯隊等等。
抗戰爆發後,日軍又重新組建了十三、十八兩個新編常設師團,又組建了一批特設師團。所謂的特設師團是指由常設師團的預備役人員所組成的部隊,其番號為常設師團、聯隊的番號前加一百。其編制大體與常設師團相同,只是騎兵聯隊變為騎兵大隊(二個騎兵中隊與一個機槍小隊),挽馬制師團的炮兵聯隊為三十六門野炮與十二門山炮。特設的馱馬制師團人數為28200人、挽馬制為24400人。同時在做戰時日軍給各師團配屬特種兵及補充人員等,可使一個師團指揮的人馬達四萬人以上
在侵華戰爭中,由於作戰消耗,同時日軍感到四聯隊制師團行動不便,又搞出了三單位制師團與獨立混成旅團兩種編制。三單位制師團的編制為師下轄一個步兵團,步兵團下轄三個步兵聯隊,聯隊下轄三個步兵大隊與一個步兵炮中隊(四門步兵炮)。步兵大隊無大隊炮小隊,炮兵聯隊為二十四門山炮或野炮,騎兵聯隊改為搜索聯隊,其他如輜重、工兵等後勤部隊也大為減少,編制人數為12800人。獨立混成旅團轄五個步兵大隊與一個炮兵隊、通訊隊、工兵隊、輜重隊等,總人數約5000人。步兵大隊轄三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四挺重機槍)、炮兵隊轄一個山炮中隊與二個野炮中隊。這兩種部隊都是主要做為守備用途的,同時具有小規模的野戰能力。
到了武漢戰役結束之後、由於戰場的擴大與戰爭消耗,日軍越來越多將三單位制師團與獨立混成旅團投入了第一線。因此、日軍進行了編制上的調整,將三單位制師團的後勤部隊予以補充,使總人數達到了1.5-1.7萬人。獨立混成旅團的步兵大隊改為轄四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總人數達6000-7000人。該編制僅限於一線部隊,守備部隊仍為原編制。另外又開始將四單位制師團改為三單位制。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日軍又編組了兩旅團制師團。師團下轄兩個步兵旅團,旅團轄四個步兵大隊、步兵大隊轄四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八挺重機槍)。師團無炮兵、僅直轄工兵隊、輜重隊與通訊隊,總人數為11980人。

到了一九四四年、日軍又將師團分為甲乙丙三種(此時己無四單位制師團了)。甲種師團有兩類、一類為原有的常設師團、總人數為2.1萬人,擁有三十六門75mm山炮或野炮。一類為原有的特設師團與三單位制師團,總人數為1.8萬人。乙種師團也是三單位制師團、只是沒有炮兵聯隊與騎兵(搜索)聯隊,總人數為1.4萬人。丙種師團即兩旅團制師團。同時、日軍又出現了獨立警備隊與獨立步兵旅團兩種編制。獨立步兵旅團的編制與兩旅團制師團所轄的步兵旅團相同,人數為5100人。獨立警備隊下轄六個步兵大隊、大隊下轄三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四挺重機槍),無特種兵(在此處、特種兵指步兵以外的其他兵種),總人數為4900人。
一九四五年、日軍對兵力編製做了最後一次調整、大致有以下幾點、1、給丙種師團的步兵大隊增編一個步兵炮中隊。2、將獨立混成旅團的步兵大隊改為轄有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與一個步兵炮中隊,人數達1500人的大編制。旅團炮兵則轄有六門野炮與十二門山炮,同時其工兵、輜重部隊也予以擴編,使其總人數達8000人以上。3、編組了丁種師團,其編制大體與丙種師團同,但無特種兵。其步兵大隊的機槍中隊只有四挺重機槍,步兵小隊僅有一挺輕機槍與一個擲彈筒。
以上就是抗戰時期日軍編制的全部情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