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深圳經濟特區40周年了,這40年深圳有什麼變化
深圳經濟特區40周年了,這40年深圳變化有,實際管理人口從不足3萬增至超2000萬;經濟總量從不足2億元增至近2.7萬億元;人均GDP達3萬美元……經濟發展生機勃勃,數量質量雙雙提升。
一座城市,深蘊著中國科技創新的澎湃動能。這里有「全球5G第一城」的美譽——目前,深圳建成5G基站超4.6萬個,5G基站密度國內第一,5G產業規模、5G基站和終端出貨量全球第一。
(1)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有哪些變化擴展閱讀:
深圳這座城市,訴說著中國擴大開放的磐石之心。前海深港合作區,曾經荒涼的灘塗上正在繪就「最美最好的圖畫」。200多座高樓勾勒出壯麗天際線,累計17.3萬家新設企業注冊落戶,呈現生機勃勃發展態勢……一曲「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時代強音,在這里向海而鳴。
即使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這片熱土仍然生長希望——外商投資穩定增長,知名外企密集入駐,2020年上半年進出口貿易總額達1.34萬億元。
今日深圳,正向著高質量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範、城市文明典範、民生幸福標桿、可持續發展先鋒的目標奮楫而行。
「在深圳之前,全球還沒有一個城市在如此短時間內,實現由農業經濟向知識信息經濟的跳躍,成長為我國重要的經濟、貿易、金融中心和創新發展代表。」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深圳市原副市長唐傑感慨。
深圳市史志辦主任楊立勛認為:深圳方方面面的奇跡,都只能用「改革創新」詮釋。「建設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成功範例,依然要靠改革。現在中央批復我們搞綜合改革試點,是為深圳提供了由『單項冠軍』成長為『全能冠軍』的機會。深圳的回答依然是:敢闖敢試,先行先試。」
B. 深圳特區40年,這40年深圳經歷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從小就在深圳長大,如今在深圳生活了近20多年了,見證著深圳的驚人的變化。
我不是深圳本地人,但是卻在深圳這座一線大都市裡長大,在剛出來社會工作的時候,所有的外地同事都會覺得在深圳的長大,一定沒有感受過農村童年的快樂,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的!
這就是我童年裡的深圳,如今我成長的地方,果樹沒了,建成了體育館,我去抓螃蟹的海邊已經建了高速和公園,以前養豬養羊的早就沒有了。現在我還是會回到當時我住的地方,當時再也不是當初的樣子了,非常幸運的能有個幸福的童年,並且有幸見證著這個城市的發展。
C.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這些年深圳有哪些巨大的變化
深圳特區成立四十周年,這些年深圳有哪些巨大的變化?可以總結現在概括,那就是深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是從各種層面上,對比前後的深圳,你都會發現如今是一個嶄新的深圳展現在我們的面前。那我們具體來說一下深圳發生的較為大的變化吧。順便是深圳在經濟上的變化以及甚至在城市面容上的變化。
深圳的變化是其實力的增強最為突出的表現。上文所說的經濟變化以及在城市面容的變化,這是深圳翻天覆地變化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深圳在很多地方,很多領域都有著較為大的變化。本文通過這兩個突出的變化來側面展示了深圳在這十幾年中的翻天覆地的改變。
D.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現在的區域與以往有何不同
時間進入8月,意味著深圳經濟特區40歲生日即將來臨,深圳及臨深人士翹首以盼的“生日大禮包”,進入揭曉倒計時!
春江水暖鴨先知,大亞灣作為臨深首站,在深圳40周年紀念月,一系列政策利好的釋放下,又將迎來怎樣的變化?本月,龍光城將為大家奉上及時、有效的解析,為臨深置業的人士注入一劑“強心劑”。
其中,深惠城際前海保稅區至惠城南段(含大鵬支線)、深圳機場至大亞灣城際均與大亞灣關系密切,總投資達1216億,而且均在2022年前能啟動。隨著深汕高鐵、廣汕高鐵、深惠城際、深大城際的加速建設,與廈深高鐵形成四通八達的軌道路網,融深藍圖正實現。而2條地鐵線1站進深,將大幅縮短出行時間。
“2城際”多條線路動態更新,大亞灣即將進入軌道交通時代,融深發展更快!
從地理位置上,作為距離上最臨深的區域,大亞灣處於“深圳東進”戰略首站,優先接收深圳40周年“大禮包”的紅利。四橫一縱立體交通網路橫跨,讓整個大亞灣隨時實現深惠雙城生活的無縫對接,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與深圳僅一線之隔”。
“擴權”賦能之下,深圳都市圈的規劃如火如荼開展,而715深圳+725東莞調控政策出台,令惠州成為深圳外溢需求湧入的潛力區,短短14天創下了成交8200多套房的記錄,讓大亞灣西區成為“銷量+房價”的雙料冠軍。而大亞灣西區處於“深圳東進”戰略首站,在40周年紀念月的開端,便迎來了超大利好!隨著來自深圳龐大的實力消費群體在大亞灣安家,必然對生活配套有更高的需求。
E. 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有什麼慶祝活動
深圳,一個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如今是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城市。一切的變化,源自於1980年8月26日的一紙批文——就在那一天,深圳獲批設立經濟特區,從那時起,深圳就像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所以,那一天對於深圳、對於深圳人來說,是一個值得永遠銘記的日子。
40歲,對於人來說,方入不惑,正是年富力強的好時候,對於城市來說,一樣是快馬加鞭、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好時機。祝福深圳,在下一個40年,創造更耀眼的輝煌!
F. 深圳經濟特區40周年,這些年深圳的發展有多大
這些年深圳的變化當然是很大的,在以前深圳只是一座落後的小漁村,別說是和上海北京比了,就算是和一些普通的地級市,深圳的底蘊也是遠遠不足的,但是如今這一座小漁村已經變成了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最高的城市,同樣也是一座著名的國際大都市,可以說在我國的經濟特區當中就屬深圳的變化最大了,現在深圳的經濟總量已經超越了香港,雖然在其他方面距離香港還是存在差距的,但是這種發展速度也不得不讓人敬佩。
深圳火車站和香港非常近,在以前的深圳火車站因為地勢低平,所以一旦遇到台風這里就會積水,使得人們出行非常不方便,而慢慢的火車站重建,修繕了以後,現在的深圳火車站已經是集成鐵路,地鐵和公交三位一體的交通樞紐,也是內地前往香港的必經之路,深圳的商業中心也逐漸開始轉移,從以前的東門老街慢慢轉移到了福田商務區,萬象城以及海岸城,這些都是深圳著名的購物中心,高樓大廈也是拔地而起,成為了全國天際線最震撼的城市。
G. 深圳特區慶祝40周年,深圳迎來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
深圳特區慶祝四十周年,深圳迎來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1979年鄧小平爺爺在南海畫了一個圈,這個圈就是當今的深圳經濟特區。很久之前深圳只是一個小漁村,經過國家的重點培養,當今我們經過深圳的時候,都能看到許多的摩天大樓。除此之外,也有許多的上市公司聚集在深圳當中。曾經有個說法是這么說的,深圳的一條街的GDP可以頂過別人的一個省。的確如此,在這條街上,我們能夠看到許多的世界五百強公司正屹立在此,包括著名的騰訊以及華為。這些都是中國面向世界的企業排面。
深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我們全國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深圳能夠帶動其他地方一起發展,共同富裕。
H.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召開,對香港釋放出哪些信號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召開,對香港釋放出的信號有應突破傳統思路局限、啟示香港須從心態上「脫西入中」。
一、應突破傳統思路局限
在特區建立初期,毗鄰香港成為深圳得天獨厚的優勢之一,港商跨過深圳河帶來的資金、技術、經驗成為深圳快速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1980年,深圳經濟生產總值僅為2.7億元人民幣,是香港的1/2500,40年後,深圳的經濟規模已經超越香港,兩座城市之間也開始探索新的共生關系。
「深圳與香港的關系近年來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深圳不僅在經濟規模上超過香港,更成為全球科技創新體系中一座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城市。在粵港澳大灣區中,深圳已經開始起到龍頭作用。」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曲建14日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到。
南開大學台港澳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曉兵認為,「一國兩制」的內部和外部條件都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未來的「一國兩制」實踐將更加突出中央主導,「一國兩制」的實踐模式也將是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範區的深圳和實施資本主義制度的香港都建設好,並推動其融合,這將突破「一國兩制」的傳統思路局限。
二、啟示香港須從心態上「脫西入中」
在深圳與香港乃至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中,多位接受記者采訪的學者均提到,科技創新將成為這一過程中的重要抓手。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前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則對記者表示,深圳經濟特區40年來在中央的帶領下,實現創新科技產業轉型,克服一個又一個的難關,這對於香港未來的發展,特別是深港融合有非常重要的啟示作用。
曲建認為,如果深圳和香港在科技創新領域可以加深合作,納為一體,將成為全球三大創新中心之一,其中前景巨大。
目前,深圳正在建設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前海也在為香港年輕人創新創業營造環境,希望吸引更多香港年輕人前來。「香港的創新需要與深圳的產業進行聯動,如果香港年輕人能夠把自己創新的想法與深圳的產業化創新能力進行聯動,可以進一步提升香港的創新能力。」曲建說。
「香港未來想要在大灣區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就必須與深圳聯手,『脫西入中』,藉助內地的發展,推動香港走科技創新等發展道路。」劉兆佳分析認為,假如香港能藉此突破當下經濟發展的問題和瓶頸,將有效解決部分人群向上流動的需要,也將有利於香港政治局面的穩定,遏制尤其在年輕人中出現的本土分離主義思潮,「把對國家的對抗轉為合作,疏離轉為親近」。
(8)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有哪些變化擴展閱讀
邊緣化的香港是「包袱」而非正資產:
全國人大常委譚耀宗對記者表示,中央對深圳下放更大的權力,也意味著深圳對香港開放的大門將更加開放,這是一種新的制度實踐,也將推動香港更多參與到深圳的發展中。
面對深圳迎來更多改革「利好」,有些香港媒體也拋出了「北京意在提高深圳地位,邊緣化香港」的論調。對此,劉兆佳直言,所謂「邊緣化」,是近年來香港自身缺乏危機感的結果,而非「北京希望把香港邊緣化」。
恰恰相反,中央政府一直希望協助香港解決好自身問題,因為一個被邊緣化的香港是中央的「包袱」而非正面資產。
曲建也表示,在粵港澳大灣區中,深圳重點發展科技創新產業,香港主要是國際金融與國際航運,從城市的分工定位上看是有差異的。
「深圳的作用是在全球科技創新產業分工中參與競爭,在香港的功能不能有效發揮時,形成支撐性作用」,曲建表示,「香港應該擔心的是自己能不能更有效地發揮其金融、航運等功能。只要能不斷提高自身競爭力,香港就無需擔憂。」
「要解決香港的問題關鍵不在於北京,而在於香港自身的努力。倘使香港還不能洞悉國際形勢的轉變,不能重新定位自己在東方和西方間的位置,不能融入國家發展的大局,那被邊緣化是遲早的。」劉兆佳警告稱。